2009年6月18日星期四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城镇化率无法描绘全部的现实

Thu, 18 Jun 2009 14:47:00 +0800

作者:魏英杰 | 评论(1) | 标签:城市化, 空洞化

从中国社科院6月15日举行的"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上看到一组数据:截至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

说实话,对这种空荡荡的数据,一般人并不感兴趣。数据的真实性且不论,城市化的总体进程并不容易体现出个体的生活水平。所以,看到这组数据,我更多想到的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感受。虽说这种个人观察和主观判断,同样不能代表多数人,但这种经验反倒可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我不知道这组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但有一点是比较清楚的:那些生活和工作在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肯定不能算进城镇人口当中。无论是从他 ��的户籍所在、身份认同还是社会保障水平,他们仍然被排斥在城市化之外。光就这点来说,这一数量庞大的社会生力军,俨然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失落阶层。他们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庞大基础力量,却没有从中得到本该享有的市民待遇,这是当前中国城市化的一大隐忧之处。

另一方面,虽然也有大量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但其中有一大部分人群只是表面上拥有了一纸城镇户籍。这部分群体要真正成为城里人,适应城镇化的生活方式,可能还需要一段漫长的历程。甚至可以说,在这一身份转换过程中,也许有整整一代人将失去太多而无所获得。

以我的家乡为例。那是靠近南方一座中小城市的郊区乡村,人口不足千人。在和各地不无类似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个小村庄先是被边上的大学征用了大部分山地,紧挨着国道和高� �路的部分住宅和大部分农田,随后也陆续被征用为建设用地。从谷歌地球看(如果有最新版本的话),这个村子只剩下可怜的一丁点住宅区了。前些年,村子被划归街道办事处管辖,村民户籍自然也转为城镇户口。可除了村委会改名为居委会,以及对家门口一条不知名小路进行命名以外,这个村子似乎没有其他变化。

当然,根本性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由于村里田地已被征用殆尽,村里人不得不从事种田以外的谋生。以前,村里人虽然也到工厂里上班,农忙时却还需要应付农活。而无田可种以后,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最突出的是,一些村民(特别是年纪大的)并无从事其他行业的技术和能力,只能在家赋闲,或者靠收取点微薄的房租度日。还有那些到外面做生意、打工的年轻人,收入和生活自然也会随着经济环境及工厂状况而发生� �动。固然种田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失地前也有许多人不种了),但身份转换以后,有些人看上去并不是那么适应。显然,这是城镇化率这个数字无法全部描绘的现实图景。

上述情况,也许是城镇化难以回避的一个过程。无论从生活传统还是现实转变的角度,他们也必定要面对这么一段阵痛期。但从这可以看到,45.7%的城镇化率背后,实在有着不少的现实问题。有个观点一直很流行,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化,而城市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进入城市工作,转化为城市人口。问题是,缺乏必要的教育和技能培训,缺少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社会保障,那些即便拥有城镇户口的农民,充其量不过是城市的"次等公民"。说得更严重些,当传统乡村沦陷于城市化的进程,许多茫然无措的农民还可� 很快地沦为城市贫民。

这么说并非反对城市化。我还知道,在许多地方失地农民获得了不菲的相应补偿,从而有时间逐渐适应去身份的转换,甚至因此拥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在城市中开始新的生活。即便如此,也有必要反思:城市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只是在数字上完成了城镇化,而没有尽快地赋以实质的内涵,这也许只能是一种空心的城镇化。至少,这还提醒我们,城市化并不仅仅是把农民"赶"进城里,而是包括了身份认同、教育水平、工作机会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却不知道,那些热衷于搞大城市的管理者,在用各种方式从农民手中拿走土地的时候,是否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更进一步讲,一旦身份和户籍壁垒被彻底打破,允许土地自由流转,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每一个人 ��可以在这个国度里自由流动,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机会——所谓的城镇化水平,也仅仅就是一个宏观指标而已。

2009年6月16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学术沦丧产下"常凯申"这枚臭蛋 / 2009-06-17 23:43 / 评论数(9)
  • 南康群体事件暴露政府过度管制之弊 / 2009-06-16 07:24 / 评论数(9)
  • 请多关注"女生卖淫案"真正受害人 / 2009-06-11 11:44 / 评论数(10)
  • 没有理由对"80后官员"抱悲观态度 / 2009-06-10 14:28 / 评论数(11)
  • 公众也要以平常心对待《新闻联播》 / 2009-06-10 14:27 / 评论数(6)
  • 返回顶部

    中国主动"减持"了美国国债吗?

    Thu, 18 Jun 2009 11:30:00 +0800

    作者:陈季冰 | 评论(1) | 标签:财经看点

    中国证券网的一则消息昨天被各大门户网站高挂在显眼位置,并赢得了无数点击。它说,今年4月份,我国减持了约44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在金融危机阴霾密布、美国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急需得到国债支撑的背景下,这个消息自然引人注目。鉴于许多热心国家大事的读者和网友本来就一直被一种"中国受美元劫持"的情绪所深深激动,加之被寄予厚望的首届"金砖四国"领导人峰会恰好正在举行之中(该消息还援引其他媒体的报道说,俄罗斯和巴西政府近日也表示,计划抛售一部分美国国债以购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发行的债券),这条消息就获得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然而非常令我感到奇怪的是,不像过去几年里曾经因成思危等人的言论发生过的几次轩然大波,近日国际投资市场基本平稳,似乎并未受到中国"减持"的冲击。这又是为什么呢?

    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该报道开宗明义写到的所谓"中国连续增持美国国债的动作终于停止"、"这是我国一年多来首次减持美国国债"……等说法是不太站得住脚的。唯一正确的信息是:今年4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为7635亿美元,低于3月底的7679亿美元。然而,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减少"了44亿美元,与中国"减持"了44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与中国"抛售"了44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三者在性质上都是不同的。我怀疑,大多数中国读者,甚至写报道的记者本身,都错误地把"减少"等同于了"抛售"。

    "抛售"美国国债是一种主动的"减持"行为,作为一种信号,一定会造成国际资本市场的剧烈动荡。但总量"减少"却并不一定是"抛售"引起的,我们都知道,国债是有期限的,到期之后美国政府需要尝付,这时中国持有的总量自然会减少。实际上的情况很可能正是如此:数据显示,今年4月当月,中国增持了103.27亿美元一年期以上的美国长期国债。照此逻辑推断,此次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的减少,或者是因为卖出了部分短期国债,更大的可能是部分国债自然到期使然。

    当然,即便如此,近一年来中国持有美国国债首此减少这一事实本身还是透露出一些微妙信息的——中国并没有把美国政府偿付到期国债的现金全部转续为新的美国国债,这至少说明中国政府继续大量增持美国国债的热情不高。

    不过,这里仍然有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中国不愿意继续购买太多美国国债,打算把手里的外汇储备投向它处;另一种是中国手里可以自由支配的外汇现金并不充裕,没有钱再买。

    在我看来,更大的可能性是后者。就在前天,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金额较上年同期下降17.8%,而今年1-5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计较上年同期下降20.4%。稍早前公布的信息还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呈现了比FDI更大的下降。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贸出口的急剧下滑,意味着流入中国国内的外汇资金急剧减少,而这将使中国央行手中的外汇(美元)头寸趋于紧张。也就是说,美国国债到期偿付得到的美元现金,当前必须被用以填补其他项目上的短缺。我相信,这才是国家外汇管理局不能继续增持美国国� �、以至于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罕见地出现下降的根本原因。

    我并不认为中国不应该尽快从与美国的失衡的经济联系与债务关系中解脱出来,然而,眼下恐怕不是好时机。愿望与事实毕竟是两码事,那些对"中国减持44亿美元美国国债"这一消息的亢奋但错误的解读不仅无助于解决真实问题,反而会起到很大的误导作用。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数额首次减少这一信号也提醒了美国政府:中国自己现在也是捉襟见肘,并不是美国抛出多少国债我们就有多少钱去接盘的。

    写于2009年6月16日,发表于2009年6月17日《新闻晨报》

    陈季冰的最新更新:
  • 一场标签化的战斗 / 2009-06-18 11:30 / 评论数(3)
  • "金砖四国":被建构的认同 / 2009-06-16 14:16 / 评论数(2)
  • 阻止两拓垄断比铁矿石降价40%更重要 / 2009-06-15 10:14 / 评论数(2)
  • 良心泛滥,头脑枯涸 / 2009-06-12 15:51 / 评论数(26)
  • 经济刺激政策正朝正确方向转变…… / 2009-06-12 15:50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通用称巨人,全力养肥肉

    Thu, 18 Jun 2009 06:57:00 +0800

    作者:吴澧 | 评论(14) | 标签:通用汽车, 经济危机

    曾经是美国最大的企业、也曾是世界最大企业的通用汽车公司,在一百零一岁的高寿,宣布破产了。

    说起来,本人和通用,倒也打过几次照面。

    第一次来美国时,一位大学同学请我帮忙找一位亲戚。同学只有一个辗转得到的地址,问美国朋友该怎么找,美国朋友说去问车管部门。原来美国真是人车不分。州里车管部门寄来的新地址上,还列了这位徐先生的车:通用的凯迪拉克。

    后来,去芝加哥出差时,我还去徐先生家里住了两天。原来徐先生是通用的一个仓库主管,怪不得买通用的高级车,内部有价格优待。经他介绍,我才知道,原来通用不止造汽车。拖拉机,坦克,各类机械,除了自行车嫌小不造,凡是地上滚的,通用都生产。

    < P>

    徐先生说通用好啊,福利全国第一。他一家四口,人人有医疗、医药和牙防三大保险。公司另付工资的10%,存入退休金。作为管理人员,虽是底层的,公司每年还送他一千股通用股票。说这话时,徐先生脸上充满了当家作主人(股东)的自豪感。

    现在,这些股票都是一美元以下的垃圾股了。

    不过,当时徐先生就说说,通用现在压力很大,日本车的竞争力太强了。连他的仓库也要学日本人的什么零库存管理法,降低仓储费用。

    若干年后,随某代表团去参观通用的一条坦克生产线。工厂位于内地小镇,每个车间门口都有几个自付报箱,出售附近城市的报纸。时近中午,见到报箱空空的,吃了一惊:美国的工人这么爱学习?进门方知,生产线是全自动的,焊接、搬运都有机器人,工人只是坐在玻璃屋子里看看仪� 和监视屏幕,偶尔调整一下。他们闲得很,怪不得天天买报纸。

    即以毫无工业经验的敝人看来,也觉得车间里人员多了一些。不过,汽车工会是著名地厉害(曾有位福特车厂装配工人出身的工会领袖,三十年前还当过美国驻华大使),要裁员只怕不容易。

    从车间另一端的大门出去,见到门边贴着张宣传画。画上,一个俄国佬竖起耳朵偷听一群提着大包小包的工人们的谈话;画上的英文写着:"记住,共产间谍不过圣诞节!"心想这也太落后于时代了吧,"共产间谍"都进厂参观了,门口还留着这种画。而且那俄国佬还是勃列日涅夫的脸相,当时戈尔巴乔夫都下台了,至少得把脸换成叶利钦嘛。问接待的人,这张画用了多少年了?他笑,说那时印多了,所以每年圣诞都新贴一张同样的旧画。

    通用的管理层,主观上肯� �希望搞好企业的。只是单从这张宣传画来看,通用的基层似乎心态保守。尽管天天读报,读得大概都是美国消息,对美国之外的事没什么好奇心,对外国文化一定了解更少。学习日本人的零库存?日本人有东方民族的节俭,省下钱存着备不时之需。美国人都是吃光用光的脑筋,仓储上省的钱,转手就是加工资。一旦周转不灵,银根吃紧,就是家里没米又缺钱买米,难以开工了。

    果然,经济危机一来,巨人轰然倒下。

    吴澧的最新更新:
  • 宁做伪君子,不当真小人 / 2009-06-11 06:52 / 评论数(16)
  • 驻华征教士,留美托工人 / 2009-06-07 18:30 / 评论数(3)
  • 索尼娅同感,奥巴马定心 / 2009-06-02 07:16 / 评论数(5)
  • 常怜农家子,屡输法院事 / 2009-05-29 01:16 / 评论数(18)
  • 要做大法官,应通小俗务 / 2009-05-25 17:13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玉娇没有胜利[港媒直通车:第44次]

    Thu, 18 Jun 2009 05:35:00 +0800

    作者:港媒直通车 | 评论(4) | 标签:中印关系, 正当防卫, 法治, 藏南, 边界问题, 邓玉娇

    [1] 玉娇留有案底,裁决结果有"颠倒是非"之嫌

    轰动社会的玉娇一案尘埃落定。巴东县法院极速判决,认定她"防卫过当","故意伤害罪"成立,但由于其身体原因和主动投案自首,免于处罚。玉娇本人对宣判结果表示满意,不打算上诉。

    《东方日报》报道说,判决刻意回避了对涉案官员处罚等问题,故判决未算是公平公正。该报引述北京女性维权团体益仁平中心的看法,判决令邓留下案底,将剥夺她许多权利,限制她今后的人生发展,认为邓应该上诉。

    报道说,据深圳某律师的看法,虽然判决对邓免予刑罚,但「正义不应以这种方式呈现」,他认为判决认定邓是正当防卫而依法免罚,这才是公平公正。又有律师称,判决既有法律依据,也顺应民意,合情合理。

    针对折中的判决结果,《明报》采访了东� 大学法学院教授张赞宁,张教授认为,法院是受到了官方和民意两方压力,但这个结果有「颠倒是非」之嫌,「邓贵大、黄德智明显要实施强奸,他们是加害人,现在邓玉娇"故意伤害罪"成立,反而变成是加害人。如果这样都要被判有罪,可能会令其它公民在受到侵害时不敢反抗。」

    另一篇《明报》专讯说,这次判决虽然可说是内地维权运动的一次胜利,但官方就案件的处理,实际上反映了内地的法治体系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跟一个完善的法治社会,距离仍然非常遥远。

    作者给出一个他认为"最合理的推断":法院怯于案件已引起海内外人士关注,对当局构成巨大政治与舆论压力,加上涉案者官位不高,只属镇政府官员,后台又不够硬,当局于是息事宁人,以图堵住悠悠众口。并进一步说,这只是「政治判决」,以防触 ��另一宗民众示威冲突事件,绝对谈不上什么法治得到彰显。

    折中的判决貌似还了邓玉娇一个公道,但更反映了我国目前法治体制的混乱。为邓玉娇维权胜利而欢呼,为时尚早。

    – ‐‐——– ‐‐——– ‐‐——– ‐‐——– ‐‐——– ‐‐——

    [2] 印军六万增兵集结我边境,武力做后盾才能保卫我领土

    根据wiki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4月,中印已经进行了10轮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谈判。到目前为止,藏南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近日在俄罗斯,胡总会见了印度总理辛格,边界问题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会谈中,胡总希望双方本着和平友好、平等协商、互相尊重、互相谅解的精神,继续推动谈判进程;辛格的回答也是揪不出一点毛病,他说:"在边界问题上,印度政府寻求公平合理、双方都接受的方案,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应该确保边境地区和平安宁。印方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不会允许任何人在印度领土上从事反华政治活动。"

    那我们来看看印度最近都做了些什么。根据《东方日报》评论文章,印度正在藏南地区向印度国防部移交八处前方� 场的控制权,与之相呼应,印军加紧向中印边界东段派遣苏-30MKI战斗机,并着手增派两个师驻防,总共约六万多人。

    文章说,中国煞费苦心、费尽口舌,印度却是用枪杆子说话,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挑起事端,以边缘性对抗,逼迫中国让出藏南。

    文章回顾历史,当年中印反击战,中国虽然赢得胜利,但由于后勤补给不支,被迫撤退到麦克马洪线中国一端,藏南仍然被印度吞食,此仗中国得势不得利。在接下来的四十多年中,印度在藏南大肆移民,目前已达到几百万人,占据了肥沃富饶之地。而且目前还在加强战备,部署了四个军,还把流亡藏人收编其中。辛格的承诺还有何诚信可言?如此信口雌黄,岂不是侮辱中国人的智慧?

    作者引述毛主席当年的话说,如果少了藏南这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便不再是九百� �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丢失这块国土,就变成当代的李鸿章。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印度已经在藏南行使事实管辖权。外交家的伶牙俐齿,不足以退敌千里,若没有武力作后盾,充其量只是戏子。

    – ‐‐——– ‐‐——– ‐‐——– ‐‐——– ‐‐——– ‐‐——

    □ 每天一班港媒直通车,带你了解中国更多。专注有思想的时事评论,和原创有新意的文化评论

    □ 全文链接:http://www.v2en.com/2009/06/yujiao-not-win/

    港媒直通车的最新更新:
  • 两岸三党斗地主[港媒直通车:第45次] / 2009-06-18 23:37 / 评论数(0)
  • 金砖四国峰会成果或有限[港媒直通车第43次] / 2009-06-16 21:45 / 评论数(2)
  • 反贪不是目的[港媒直通车:第42次] / 2009-06-15 22:50 / 评论数(3)
  • 深圳新市长的新挑战[港媒直通车:第41次] / 2009-06-14 01:53 / 评论数(5)
  • 亚洲演员如何被好莱坞忽悠 / 2009-06-13 11:46 / 评论数(1)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