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日星期日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隔代继承——读王夫之《宋论》记

Sun, 03 May 2009 11:29:00 +0800

作者:英纳 | 评论(8) | 标签:历史, 《宋论》, 古书, 王夫之, 中原文明, 隔代指定

一、偏执者深刻/

鲁迅是一个偏执的人。偏执一端并不是一个贬义,因为唯偏执可察深微,四平八稳则往往近于平庸。所以说鲁迅偏执,并非贬低他,偏执是他深刻的原因。同样,说鲁迅深刻,也不只是赞美他百分百,抛开鲁迅为人为文的不屑之处不谈,他那些深刻思想中被废的另一端,也同样有对称的价值在。

说到鲁迅的偏执,是因为想到他的读书论。鲁迅说中国的古书尽可不读,因为他只看到"吃人"两个大字,只看到古书让人安下心来,将做稳奴隶作为人生的目标。

没错。

在长久、太长久的专|制传统下形成的东西,于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确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毛**晚年坐在菊香书屋、躺在中南海游泳池边,读了那么多的古书,结果是在二十多年中,将中国历史上惨烈丑恶的记忆以推向极端的方式浓缩演绎了一遍,就是最好的证明。毛爱读的《资治通鉴》,可是教帝王为德君的;历代帝王尊崇的孔子,其本意乃至汉、宋之儒的理念,也是教人们在地上建立天国的。这些都没有给中国人带来为人的快乐。古书不能为今天的中国,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早已被五四时代揭橥众生,昭然于世。

但是,鲁迅也以雪夜闭门读禁书为快。何况,瞒和骗之外,古书中仍然有诸多照耀当时、有益今朝的文字,比如明际李贽,比如清初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的许多文字。

二,明末清初中国有近代化机会/

王夫之是一个偏执的人,与李、顾、黄一样,他们对貌似方正实则愚妄,并且在两千年演化过程中稳定下行的传统道德文明,给予了痛切、痛彻的否定。他们形成了一种持续的思潮,在传统中央集权走向覆灭的边缘,在民族生存面临灾难的时刻,他们因痛苦而偏执,因偏执而深刻,因深刻而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次机会。

当他们思想,西欧的近代潮流正开始兴起。尼德兰革命为后世的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

而在中国,一个人口稀少的民族如履薄冰地开始了对中原的统治。清王朝历代君王个个勤奋,人人图治。但是,他们吸收的正是已经死去的或者称已经脑死亡的中原文化。

远在北宋,比宋王朝更强大的契丹人、党项人,便全面吸收了中原文化特别是中原专|制传统——这方面比宋家朝廷一点儿也不差;同时,他们保留了马背民族的骠悍属性,还有"少数"民族的危机意识。到了南宋,情况完全相同,只是党项人换成了金人。所以,在游牧民族在地球各个角落打败农耕民族的背景下,没有将科技应用于战争,没有这么做那么做以扭转乾坤,都不是充分的理由。宋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

倒是有扼腕叹息的理由。宋代商业文明的高度发达,宋代短暂的庆历变革和反复折腾的王安石变法,南宋功利学派的兴起,都为明代中国走向近代化做了充分的准备。惜乎朱元璋反传统,用的是最传统的专|制手段;朱棣重振国威,有着僭主的隐忧。如果没有陆王心学的昌盛,如果没有文官集团的优异表现,明王朝近三百年,仅仅是中原文明死亡之前久病在床无谓的长久的挣扎过程而已。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绝望、痛苦的李贽、徐渭们,天下兴亡与有责焉的王、顾、黄们,看穿了中原文明的死,看清了中原文明重生的隐约的道路。他们提供了中国一个改变的机会。

这个机会之被扼杀,源于清统治者对中原文明的全盘接受和加强,或者说,源于对辽朝、金朝吸收以专|制为集中表现的中原文明的传统。早在清初,康熙拜谒南京明陵,颂朱元璋暨明王朝功德"远迈汉唐"时,就定下了调子。

清王朝用了一百年多时间,重温了中原文明灿烂与残酷的旧梦。到乾隆晚期拒绝开放,满人开始承受中原文明的破碎、破烂与苦痛。

这种苦痛,是从全然不合人类道德文明也不合中原文明规范的鸦片贸易开始的。鸦片进入中国,是一个骆驼进帐篷的故事。当然,不是鸦片这只骆驼,还会有其它骆驼进来。由此,来自底层洪秀全的"上帝",来自统治集团内部洋务派的物质文明,最终,是来自西方的思想、缺席、物质,共同给可以称为专|制文明的中原文明,掘了墓。

而这一切,我们都从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们那里,听到了预言。

三,他们在偏执一端中建立了沟通中国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如果没有了君权神授、受命于天的专|制思想,那么中原文明就被抽空了灵魂。锥心泣血的思想家们,在黄宗羲对君主的质疑声中,从顾炎武以天下为己任的呼唤声中,在王夫之对宋代君主的批评声中,在李贽藐视规范的大笑声中,这个灵魂已经在颤抖。尽管他们在自己的时代都被视为狂悖,尽管他们不屑于在罄竹难书的丑恶面前将零碎的帝王功德放大歌颂因而被视为偏执。但正是在这种偏执中,他们为中原文明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与他们相比,什么康乾盛世、同治中兴,什么仁义道德的曾剃头,是没有价值的。

闻败则爱哭爱自杀的,善于向朝廷要官要权的,在扶清还是皇帝自为面前首鼠两端的,杀人如麻的曾剃头,被当时及后世奉为道德楷模,是中原文明向后看、脑死亡的顶尖表现。

其实,向后看不是不可以,有时还不得不看。虽然中国历史真假难辨,如果向后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时代,中原文明还曾生机勃勃。虽然那个时代孔子就要求再往后看,看到他描述的周公文王。但是,我们知道,孔子当时,思想既不能独尊——受批评或许是最多的;做官也不为人重用,所谓惶惶如丧家之犬。直到后人"借魂还尸",他的思想被改造为专|制的奴仆,他才成为"圣人"。后世君子如北宋的王安石、程朱学派,从相反的两个角度又借了他的尸;清末康梁,则以恶搞的方式,彻底地借孔子打了专|制的耳光,打了孔子本人的耳光——这也是向后看的方式。

明末清初诸君,因为他们思想的近代特质,则没有必要借孔子的尸,也没有神神叨叨地在掉书袋中,勉强搜索真真假假的证据。他们对历史的评价,是面向未来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方式,因而成为清末以来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无论成功、挫败时刻,都会想起的奇迹。

正因此,也因为宋代是中原文明(或曰中华文明,上同)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我读王夫之的《宋论》,看到了价值,电闪雷鸣的价值。

四、读《宋论》记一则:专|制专有之隔代继承的荒谬/

《宋论·卷一·太祖·四》:

【原文】将欲公天下而不私其子乎?则亦惟己之无私,而他非所谋也。将欲立长君、托贤者、以保其国祚乎?则亦惟己之知所授,而固不能为后之更授何人者谋也。

【记】说是要天下为公,却要想着儿子接班。王船山说的的宋太祖,指的是历代君王。虽共和已久,但专|制阴魂不散。后世有毛太祖东东者,更说欲建立人类大同,苦心孤诣或处心积虑欲立长子然长子亡,欲立次子而次子病,他子或在民间或不可公开,痛苦得很。毕竟说大同久矣,所以,玩了很多接班人游戏,最终指定新吕后承大统,终究想家天下矣。

【原文】以天下授舜,不谋舜之授禹也;舜以天下授禹,不谋禹之授启也。授禹,而与贤之德不衰;授启,而与子之法永定。舜、禹自因其时、行其志,而上协帝心,下顺民志,尧、舜岂能豫必之哉?

吴寿梦为四世之谋,而僚死于光;宋穆公为三世之谋,而与夷死于冯。杂公私以行其意欲,及乱之生,慝作于骨肉而不可止。宋太祖惩柴氏之托神器于冲人而传之太宗,可也。乃欲使再传廷美,三传德昭,卒使相戕,而大伦灭裂,岂不愚乎!我以授之太宗,我所知也。太宗之授廷美,廷美之授德昭,非我所能知也。臣民之不输心于太宗之子,而奉廷美、德昭,非我所能知也。尧、舜不能必之于舜、禹,而己欲恃赵普之一人,以必之于再传之后乎?

【记】宋太祖安排传位于太宗,再传小弟,然后再传回来给自己儿子。这� �有一个"金匮誓约"的故事,可能是太宗编的吧,一千年后,没人信了。揆之今朝,东东授天下给新吕后也罢,却又以侄副之,终欲毛天下矣。又再下之,嫡孙长大,如宋太祖然,再回自家手中,亦未可知。然毕竟时代不同,东东每以秦始皇自比,恐怕也管不了许多代了。

金家王朝东立,两代胖子相传;卡氏王位西存,兄弟权柄相继。我国人承辛亥五四之福,天怨人怒之下,未遗后世笑柄,幸甚。

然专|制者,从来非一人之专|制。封建时代,专|制者也是一个皇家集团的专|制。今中国,虽非毛家天下,却仍是一个集团专权。东东遗风之下,遂有二代、三代、四代说(一、二代之间,二、三代之间,纪录被篡改,如历代皇家家史者)。二代承毛之风气,指定三代,又隔代指定四代——夫如不死,其必指定五代焉!

流风所至 ��每有D党会,便有人事布局之谜。今十八届将至,指定第五代可以顺利接班否?会隔代指定第六代吗?隔代指定,还要延续多少年?

凡此讨论,如何恍如隔世?宋太祖焉?毛太祖焉?

【原文】变不可知者,天之数也;各有所怀而不可以强者,人之情也。以人而取必于天,以一人而取必于无定之臣民,则天人无权,而惟己之意欲;圣人之不为此也,所以奉天而顺人也。且使太宗而能舍其子以传之弟与从子也,不待吾之郑重也。如其不能,则骨已朽,言已寒,与闻顾命之赵普且笑我为误,而况拜爵衔恩于太宗之廷者乎?以己意期人,虽公而私;观之不达,虽智而愚;乃以不保其子弟,不亦悲乎!

【记】变化乃天之数,以有形控无形,生前身后名位都要,是你的梦想,恐怕也是你的空想。骨朽言寒,让人耻笑,史有明鉴而不明,以天下为家赀,似智实愚,这是宋、毛两太祖的悲剧,恐怕也是一切空想者的悲剧。然而最终,是国人的悲剧。

当然也是江、毛、华、胡、赵的悲剧。宋太祖子、弟命且不保� �江、毛岂不要后悔"生在帝王家"!

时代如此不同,改弦更张,才是多赢的事情。这里的核心,是"狠斗私字一闪念"。须知,专|制在人心中早已死亡,以今拟古,私占公器,窃国贼也;悲哀之外,复荒谬也!

英纳的最新更新:
  • 从混乱到疯狂 / 2009-04-23 00:44 / 评论数(8)
  • 关于第五共和的思考【续】 / 2009-04-15 23:09 / 评论数(12)
  • 关于第五共和的思考 / 2009-04-15 00:43 / 评论数(6)
  • 一个旧想法与一个新想法 / 2009-04-06 21:12 / 评论数(5)
  • 重新评价一个人,开创一个新时代 / 2009-04-01 02:41 / 评论数(13)
  • 返回顶部

    读书:历史深处

    Sun, 03 May 2009 11:21:00 +0800

    作者:魏武挥 | 评论(2) | 标签:知识分子

    基本上,这是一些名人的后人(或者受过恩惠的人)为这些名人写的一些短篇的合集,主观判断是免不了揉进文字里的。所以,所谓的"历史深处"也就姑妄一下罢了。真以为句句都是历史深处的东西,免不了被误导的。

    不过,如果能抱着上述那种冷静的念头拿起这本书,还是有些东西可以看的。比如《孙健:从国务院副总理到机械厂总经理》,总还能通过文章知道,当年不是只有个陈永贵,还有这么个平民副总理。而《蒋经国晚年的决策性失误》则可以让我们一窥李登辉究竟是怎么忽悠到这个民国总统的。至于《不做和尚,只做居士:章乃器的党派观》——先不说章先生是否100%如此——,至少这句话是特有意思的:我见过偷吃狗肉的和尚,却未听说有口� 心非的居士。

    也颇有几篇东西是值得完全信任的,《人间已无梁任公》(说梁启超的)、《邵飘萍因何而死》、《北洋时期的历史迷局》等等。有些文字,有经验的读者无需看它是否有出处,而是那种写法,就足以让人觉得客观而去信任。

    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关于近代知识分子历史轶事的书(也有少量是讲政治家的)。其实,对于"知识分子"这四个字,我历来有些感冒,因为它完全脱离了它本来真正的意义。知识分子的提法会让人感觉到有知识读过书就是知识分子了,以至于后来还有"知识青年"(知青)的说法。但这并非是知识分子的本意。

    真正的知识分子由两个概念共同组成:士,以及君子。士,决定了这个阶层的地位,比一般老百姓高些,但比居庙堂的低些。大多数"士"是属于在野的。而君子,则决定� �这个阶层的共同品格。可能主张政见学问各有高低不同,但他们能遵守,或者说,尊重一些共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阶层。没有最低共识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阶层的。于是,很拗口的说,应该是士君子。不过,可惜的是,实在太拗口了,索性就"知识分子"吧。

    只是,按照表面意思上,当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真是多如牛毛。但按它真正的意义,恐怕,早已是凤毛麟角。

    魏武挥的最新更新:
  • 读书:没有安排好的道路 / 2009-05-02 19:07 / 评论数(3)
  • 读书:靠不住的历史 / 2009-04-26 13:29 / 评论数(4)
  • 千名儿童 一夜之间么? / 2009-04-20 00:16 / 评论数(9)
  • 读书:绝版魏晋 / 2009-02-10 23:06 / 评论数(2)
  • 形式的意义(下) / 2009-01-28 16:07 / 评论数(1)
  • 返回顶部

    [凯迪周刊] 什么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底线"?

    Sun, 03 May 2009 11:14:00 +0800

    评论(3) | 标签:时事观点

    作者:黎明

    国家的新医改方案出台之后,如何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有人提出"新医改后,公立医院如何坚守公益性底线"这一问题,我的看法是这问题提的太超前了。实际上我们的公立医院并没有什么"公益底线",公众或许应该担心他们在医改中坚守"私益性底线",至于"坚守公益性底线"么,那先得设立、界定了这一底线之后再说。

    有业内人士认为新医改会让医院的运作"退回计划经济时代,难以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我认为没有"退回计划经济时代"的可能性。主要依据是:公立医院的管理机制实际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原有的造福于权力的制度(如对医院的人事制度和官僚监管审批制度)都保留下来并发展了"私益性",在可以对医疗体制产生影响的人群中,没有人会感到有"全盘复辟"所谓计划经济时代的必要,而没有受益人和"退动力",自然也就不会发生这一过程。

    还有"陷入福利国家陷阱"的担心,这就更不着边际了。在一个行政成本极高却无法降低的社会系统中,在以官本位为主导的区域,实现国民高福利只是一种梦想,因为国民根本无法获得承受"高福利危害"的入门资格。

    我们最不愿意和印度比。这个国家的穷病人都往公立医院挤,医院财政困难,人满为患,有不少效率问题。然而,穷人涌入公立医院,这一现象无疑是具有很强公益性的结果,也是彰显其公益性的鲜明标志。如果说印度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还处在初级阶段,或者说它还是"低级公益",那么,我们"高级公益"的公立医院,还必须注意并"拿来"这个以穷为特色的标志。在评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底线、公益程度时,如果不引入就诊者的"经济身份"或者"患者结构"概念,那倒是不可想象的。内地计划"坚守公益性"的政府和医院,是否有准备接纳大批穷人的雄心壮志呢?这要有思想准备,主要的,还必须做出让穷人能够进入其中的制度安排。

    国际上主要有四种医疗保障模式,分别为普遍医疗型、社会保险型、市场主导型和储蓄基金型。无论是福利型、保险型还是自我保障型,各种身份的国民共存于某一个保障模式之内,都不以国民身份为区别依据。而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实际上依据"身份等级"区分五个部分,即城市中实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中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另外还有平时不在正式统计中列出但占据可观资源的"特殊医疗保障",再就是还有一个"国民零保障"的" 等外级别"。显然,有这样缺乏起码公正与公平的模式差别的存在,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基础万难确立。

    政府不保障医院,医院非逐利不可。所以说公益性不是医院的事,而只能是政府的事。在政府投入或社会成本方面,它山之石也难以攻玉。台湾和香港地区大概用5%的GDP覆盖全民,我们内地投入现在也近5%,但覆盖面却支离破碎。似这种情况,说明内地自有比投入问题更大的难题需优先解决。

    美国医疗保障的社会成本用到了17%,这样的投入给社会造成很大压力,所以奥巴马上台后就开始改革美国医疗体制。我国即便达到这种成本水平,恐怕也无法实现医疗保障的高水平。前年,中科院一份调查报告可以说明这种情况:在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医疗资源分配的" 结构调整",再大的投入也和公平、公益无缘。

    我们的确有着非常独特的国情。国外没有相同、相似的医疗体制,也没有相同、相似公立医院。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张斌副司长有个概括的说法:"在近60年中国特色的办医模式下,我国医院已经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公有制比重大,市场垄断性强,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公立医院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在医院资产上,公立医院大约占到了总数的95%——同时,规模最大、资源最多、具有绝对优势的公立医院,在公益性方面却具备"绝对劣势"。这是一个"世界奇迹",它规定了公立医院实现公益性的"再造奇迹"般的难度。

    形成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底线,牵一发而动全身,"任重而道远"绝非虚言。其实,大家对医改市场化并无愤慨之情,只是对"丛林化"和"腐败化"的伪市场化医改难以忍受。仅对公立医院而言,我们可以简化、明朗对医改和的希冀:只要遏制主要环节的医疗腐败,让与服务质量无关的寄生者失去被患者供养的机会,让"权力夺钱 "变为凭技术与服务挣钱,让优秀并卖力的医护人员能有好的收入和保障——如此,公益性底线已经设立,且公益性也已经比较强了。

    凯迪周刊的最新更新:
  • 如何防止拐带千名儿童案再次发生 / 2009-05-03 11:15 / 评论数(0)
  • 正视猪流感背后的哲学命题 / 2009-05-03 11:15 / 评论数(1)
  • 阳光财政乃善政之源 / 2009-05-03 11:15 / 评论数(0)
  • 丽水少女沦陷的青春里有多少未知恐惧 / 2009-05-03 11:14 / 评论数(3)
  • 王帅事件还远没有完 / 2009-04-27 22:56 / 评论数(2)
  • 返回顶部

    [凯迪周刊] 丽水少女沦陷的青春里有多少未知恐惧

    Sun, 03 May 2009 11:14:00 +0800

    评论(3) | 标签:时事观点

    作者:陈方

      "习水案"还没有走远,浙江丽水又爆出了类似的丑闻。丽水市碧湖中学多名女生遭强奸,至少有10位13周岁到16周岁的女初中生曾被当地KTV老板陈伟军、村委会主任何国兵等人强奸,碧湖中学被"糟蹋"的女生有几十人之多,其中,多个女生堕胎、被传染性病乃至被诊断为终身不孕。涉案人员中有多个村干部,在坊间传闻中还涉及多位公务员。(《东方早报》4月28日)

      新闻的跟帖里到处都是愤怒的声讨。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丽水碧湖中学十多名初中女生相继遭遇性侵犯,这丑恶的黑幕为什么时至今日才被掀开?从新闻披露的情况来看,目前被警方以涉嫌强奸罪依法执行逮捕的,有"飘雪 KTV"老板陈伟军和碧湖镇赵村村委会原主任何国兵。陈伟军自己曾向受害女生声称,"你们学校七届以前的女生我都玩过。"是谁纵容了陈伟军的恶行?当地警方有没有失职?学校有没有连带责任?这些疑问亟待破解。何国兵最早在碧湖开电器店,后来放过高利贷,开过当铺,之前曾因为打架斗殴被判过刑,2008年下半年当选为村主任。这样的人是通过何种途径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的,同样被愤怒的网民追问。

      在丽水多名中学女生被强奸的系列案中,更让人愤怒和不安的是,至少在两年的时间内,同学介绍同学的模式让受害女生的数量迅速增加。此案中,被以涉嫌强奸罪逮捕的还有一名15岁的初中女生小莉(化名)。这名女生本来也是受害者,但被陈伟军性侵犯之后却充当了拉皮条的,不断为陈介绍女同学。充当拉皮条的女同学不止� 莉,被小莉介绍来的女同学同样做起了拉皮条的。她们的青春就在传销式发展"下线"的网络里沦陷了。

      与涉案的KTV老板、村干部及坊间传闻中涉及的多位公务员相比,这些少女的青春沦陷更让人不安,甚至心生恐惧。没有人知道这些受害的少女在被性侵犯之后,心理上进行过怎样的挣扎。更多的是恐惧还是无助?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受害女生为什么没有人选择报警?是她们不知道如何救赎自己,还是受到了更大的威胁不敢选择报警?抑或她们担心报警之后无济于事反而会受到更大的伤害?这些疑问恐怕只能深深地埋在那些受害女生的心里,外人很难得知。

      最可怕的是,在她们受到伤害之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推动她们把自己的同伴们推向了深渊?在这些充当了拉皮条的女生身上,我们看不到人类与生俱来的关 ��同类的悲悯与同情之心,积聚在这些孩子体内的是麻木与冷漠,她们的内心没有正义与丑恶的较量,同时也丧失了是非对错的衡量标准。她们为什么充当拉皮条的?新闻里说,陈伟军在强奸这些女孩子后,都会给介绍的女孩子和被强奸的女孩子数额不等的钱。与此同时,陈伟军还会为一些女孩子购买手机,方便联系。被逮捕的女生的家长说,"一个10多岁的孩子,怎么经得起这样的诱骗?" 可是,单纯靠物质的诱骗就足以沦陷一个孩子的青春么?

      所以,丽水案中,我们需要正视的不仅仅是如何惩治那些罪恶。我们同样需要静下心来反思的是,这些涉案的孩子,她们的价值观到底是如何扭曲的?谁又该为她们扭曲的价值观负责呢?这些疑问同样让人恐惧,因为它关乎这些孩子的青春将走向何方。

    凯迪周刊的最新更新:
  • 如何防止拐带千名儿童案再次发生 / 2009-05-03 11:15 / 评论数(0)
  • 正视猪流感背后的哲学命题 / 2009-05-03 11:15 / 评论数(1)
  • 阳光财政乃善政之源 / 2009-05-03 11:15 / 评论数(0)
  • 什么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底线"? / 2009-05-03 11:14 / 评论数(3)
  • 王帅事件还远没有完 / 2009-04-27 22:56 / 评论数(2)
  • 返回顶部

    文艺青年的自白

    Sun, 03 May 2009 11:14:00 +0800

    作者:半岛peninsula | 评论(3) | 标签:所见所闻

    朋友的MSN签名改成了"文艺青年急需转型",心生疑惑,一问才知,感情出了问题。据他所言,他自认是因为"文青味道太重"、"活在自己构架的精神幻想国度,希望凭借某种来自精神层面的力量超越现实生活"、"从文艺作品中得到了太多、感悟得太多、冥想得太多。所以一般在生活中碰到问题的时候,也想得多、想得深,遇到解不开的结的时候就容易'纠结'、'拧巴'"。

    文艺青年,极有意思的字眼。查了查百度百科,居然拉出一长串定义来,仔细看了下,不光是他,自己也竟然可以数次对号入座。原本想探究一下朋友感情失意的根源,不料想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既然如此,这篇文字也就算得上是自白书吧。

    "千万不要和文艺青年谈恋爱�

    这话的出发点其实不是"爱情",而是"婚姻"。

    贾宝玉最后到底娶了谁,是个大问题,众说纷纭。不过许多红楼爱好者倒是希望贾宝玉能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白头到老,原因很简单,宝黛二人"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姻缘早已注定,"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到他",两者结合,岂不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皆大欢喜么?

    抱有这些想法的读者可以试想一下以下场景:宝黛二人放下手中的诗词戏曲、撇开平日欲说还休的打情骂俏、过起家长里短的夫妻生活、拿起柴米油盐和锅碗瓢盆、商量着晚上是吃小白菜还是大白菜、为了菜里应该放一粒糖还是两勺盐斤斤计较喋喋不休……宝黛从两个超凡脱俗的人间极品一下转化为为了人间烟火忙忙碌碌的小两口,谁能接受?

    我一直认为,爱情和婚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爱情 ��风花雪月的游戏,可以随时终止随时退出,不带任何功利色彩;而婚姻则是庄严肃穆的契约,一旦签署,就难以脱身,仿佛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宝黛两人,算得上是《红楼梦》中最为活跃出色的文艺青年,他们的感情是爱情,追求的是朝朝暮暮、绝不是地久天长。这种感情若是以婚姻为结尾,不但不是皆大欢喜,反而是最大的悲剧。因此雪芹先生让林黛玉早早死掉,正是对这段爱情最好的注脚。

    我长在江浙,江浙文化是才子佳人的文化,我从小就是读这些故事慢慢长大的。尤其是江浙民国学人的情感故事,让我魂牵梦萦。那个时候的恋爱,多半不符合传统观念。鲁迅抛弃糟糠之妻朱安,爱上了学生许广平;郁达夫风流成性,文采也丝毫不差;徐悲鸿和蒋碧薇为了私奔可以谎称"离世";才子傅雷在法国也有一段浪漫情缘;至于风流情� �徐志摩,更是红颜知己无数。据说那个年代少男少女们读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以后,无数人郁闷至自杀身亡,真是令人窒息的美丽传奇啊。这些知名的抑或不知名的爱情传奇,不都来自热爱文艺的青年们么?

    和文艺青年谈恋爱靠谱么?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提问者心中的"谱"指的是什么。

    "对于知识是零散的感受性的接受状态,而不是比较完整系统的思考"

    这个定义后面还有一段注解----"沉溺于最具表面活力的当代艺术性事物(摇滚乐、文艺电影)的片断感受,在其中自我感动和寻求受难;没有较为系统的理性知识(哲学、历史、文学)根基的支撑"。

    我自己爱好文学,曾经梦想着进入中文系的殿堂。那时在我眼里,中文系的学生无疑是世上最幸福的职业,他们的生活就是以读诗歌小说散文为业。后来才知完全不是这样,一个中文系的学生,他的课程除了政治、英文、体育等大众课之外,剩下的或许还包括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史、历代文选、训诂学等等。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中文系学生(我指的是分数优秀),必须懂得现代汉语的音位和语法结构、务必弄清楚各个朝代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主要作品。有些优秀的毕业生,或许连《诗经》《楚辞》一篇都没有读过,却能头� 是道地分析他们的艺术手法和历史意义。了解了这些,我对中文系望而却步。

    或许正如这个定义所说,我仅仅是"沉溺于表面",没有"较为系统的理性知识"。艰深复杂的《西方哲学史》,我常常读不下去,即使硬下头皮,也只能留下吉光片羽的零碎印象,无法整合自己的思路。罗素的英文一直被认为是典范,译者何兆武先生又是旧学功底深厚的大家。因此自然不会是书的问题。那莫非是我天性不喜哲学?倒也不是,同样内容但用语通俗的《苏菲的世界》,我却能先后啃下中英两种文字的版本。那末问题的症结就显而易见了,我无法领会"系统的理性知识",只能沉溺于表面。还有诗歌,我一再强调,喜欢读诗但读不懂诗,《唐诗三百首》可以陪伴我一下午,王力的《旧体诗入门》却让我敬而远之。"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诸如此类的口诀我一记再记,读诗时却完全想不起来,只沉浸在"长风破浪"般的豪迈和"牵衣顿足"般的悲恸中。

    导师曾经告诉我,事业和职业之间未必要有交集。职业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一个饭碗而已,而事业才是一生一世要恪守的。细细想来很有道理,专职写手或许往往怀揣成为董桥、陶杰的理想,但整日会被编辑催逼写稿,若不心生厌倦,必定不是正常人;篮球运动员一定梦想成为乔丹、姚明,却每周要进行高强度训练和比赛,倘若依然全心全意"热爱篮球运动",我便疑心他在说谎,想用佛洛依德的理论击破他们的口是心非了;人民教师或许存有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理想,但若是连基本生计都无法维持、或者被逼行政化、论文化,还能保留最初那份梦想么?喜读文史哲,未必要终身从事写作或者研究。豆瓣上有位仁兄分析� �式小品文时坦言"中文系出学者、外文系出作家",仿佛是很有道理的。王力、吕叔湘等虽也有文集面世,但吸引力远不如钱钟书、梁实秋、董桥一帮人。或许是他们写东西的时候,语言学的那一套条条框框根深蒂固,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反不如学外语者旁征博引,吸四方之精华集文章之大成吧。

    我生性疏懒,兴趣繁杂,性格闲适,读书写字都是随性而为。别人质问起来,我强装理直气壮,以"读书乃个人之事"为由搪塞之。我深知,若按民国时期"不读必读书目便枉为中国人"的逻辑判断,我早已脱离国籍不知何往。可惜,天性如此,难以驾驭,况且博而不智,智而不博。天下好书无数,知识再广博也逃脱不了如来佛祖的五指山,何不平心静气,做一个浅尝辄止、广泛涉猎的文艺青年。

    "生命有限,文艺腔无限"

    这句话� 《退步集》一书中,陈丹青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对女记者所说的话,当时女记者的问题是"生命有限,那么什么东西是无限的呢"。无独有偶,和陈丹青个性相似的査建英也曾经在《锵锵三人行》中提到自己"痛恨文艺腔"。

    什么是"文艺腔",似乎很难界定。我的理解,那些太过花哨却没有实际意义的文字算得上是文艺腔了。文艺腔的出现不应该归咎于文艺青年的浮躁,这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从小写作文,老师就强调"开头写上排比句有助于吸引眼球"、"多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增加文章亮点""诗词名句和四字成语能用则用",于是各种堆砌辞藻的文章铺天盖地,任何一个版本的"高考优秀作文"都无法免俗。学生为了寻求高分,必然将这样的文章视为模板。久而久之,学生写文就养成了过分注重词句的习惯,越是这样写,越能得到老 ��的认同。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将这一习惯带到日后的写作中,并且为自己的"文艺腔"沾沾自喜。

    其实平日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字很好的文章,比如鲁迅先生的文字。可惜我们的教育对鲁迅先生有着长久的误读,仿佛他的文字不是依靠文采取胜,而是因为"政治正确"才得到"恩赐"进入语文课本的。我身边有许多朋友直言,"最讨厌鲁迅了,整天写一些阴暗晦涩的东西"。我很悲哀,直言真相、回忆童年,算得上阴暗么?他在《两地书》里给许广平写的情书又何曾晦涩了?既然不喜欢这种"阴暗晦涩"的文章,那么自然就要写那些"光明漂亮"的文艺腔来,来体现下一代的朝气蓬勃。毕竟"生命有限"。

    说白了,文艺青年身上所体现的矛盾、问题和引发的争议,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文艺青年希望风花雪月,但现实却只有� 晓风残月";文艺青年有成为"文艺家"的想法,但现实却狠狠打击他们,要想成为"文艺家",先得遵守一系列规章制度;文艺青年想得到真正文艺圈子的认同,但却被认为是肤浅的、流于表面的"文艺腔"。这一切,难道是文艺青年的错么?是文艺青年急需转型,还是别的什么急需改变?毕竟爱好文艺是没有错的,鲁迅先生不是早就说过么,只有文艺,才是中国的希望。言犹在耳,文艺青年路在何方?文艺本身又路在何方呢?

    半岛peninsula的最新更新:
  • 让艺术成为艺术吧! / 2009-04-29 10:49 / 评论数(0)
  • 放宽读书的视界,回归文学的本身 / 2009-04-24 22:48 / 评论数(1)
  • 谨防环保成为时尚 / 2009-03-29 13:54 / 评论数(0)
  • 北外人说北外事----警惕网络一边倒 / 2009-03-19 10:45 / 评论数(14)
  • 从圆明园兽首说开去 / 2009-03-03 23:07 / 评论数(7)
  • 返回顶部

    御用诗人

    Sun, 03 May 2009 02:21:00 +0800

    作者:newlight | 评论(0) | 标签:诗人, 御用诗人, 英国

    今天公布了新任"御用诗人"(Poet Laureate - 翻译成"桂冠诗人"有点不知所云的感觉),苏格兰女诗人 Carol Ann Duffy。

    英国还有"御用诗人"这个头衔,也算是多年君主制的历史遗产了,从中世纪就开始有这个职位,为各种皇家场合写诗。在现在基本上已经是个荣誉性职位,刚刚离任的"御用诗人" Andrew Motion 说他在任10年,只写过8首"御用"诗,分别是在皇太后100岁生日、女王加冕金禧、威廉王子18岁生日、查尔斯王子再婚等等"皇家大事"发生时所写。题材所限,又必须保持艺术水平,看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难怪他说"御用诗人"这个位置"难,非常难。"

    Andrew Motion 是第一位只愿意当10年"御用诗人"的诗人,在他之前的 Ted Hughes 是最后一位终身制的"御用诗人"。当"御用诗人"每年有5千英镑象征性的工资,但并不限制诗人进行其它创作。Andrew Motion 在担任"御用诗人"期间,就曾在2003年写过反伊拉克战争的诗。有没有引起"龙颜大怒"我们不知道,但是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一定是希望这个不知好歹的诗人快点收声。

    Carol Ann Duffy 是第一位苏格兰诗人,也是第一位女诗人担任"御用诗人"的。她已是很有影响的诗人和儿童读物作者,她的诗已经进入了英国 GCSE 和 A-level 考试的读物范围。今天她选择了BBC Radio 4 的 Woman's Hour 作为上任后的第一个采访,提到当年欣赏和鼓励她的中学老师,特别是当年老师把她手写的诗用打字机打印出来时,那种激动的感觉。在当前随时可以自我出版的时代,实在难以类比--也许要找"英国达人"的参赛者才能找到这种感觉。今天下午Radio 4 的 PM 节目马上采访了她当年的老师,一位言谈间透着一丝自豪和由衷的喜悦,诚恳而谦虚的教育工作者。

    http://taohuawu.net/2009/05/01/poet-laureate/

    抄两首英文诗

    抄两首英文诗。第一首是刚刚上任的"御用诗人"(Poet Laureate) Carol Ann Duffy 的情人节诗。也许有人有兴趣把这首诗翻译成中文。

    Valentine

    by Carol Ann Duffy

    Not a red rose or a satin heart.

    I give you an onion.

    It is a moon wrapped in brown paper.

    It promises light

    like the careful undressing of love.

    Here.

    It will blind you with tears

    like a lover.

    It will make your reflection

    a wobbling photo of grief.

    I am trying to be truthful.

    Not a cute card or a kissogram.

    I give you an onion.

    Its fierce kiss will stay on your lips,

    possessive and faithful

    as we are,

    for as long as we are.

    Take it.

    Its platinum loops shrink to a wedding-ring,

    if you like.

    Lethal.

    Its scent will cling to your fingers,

    cling to your knife.

    现代诗在英国生活中用的还是很常见的,不少人似乎都能诌两句,不知道是不是和中学时的英语文学课有关。前几天的新闻中,一位上诉法庭法官在宣读一起离婚案的判决中,引用了曾拒绝担任"御用诗人"的 Philip Larkin 的一首诗,以警告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法官念诗成为新闻,是因为诗中的用词:

    This Be The Verse (Philip Larkin)

    They fuck you up, your mum and dad

    They may not mean to, but they do

    They fill you with the faults they had

    And add some extra, just for you.

    http://taohuawu.net/2009/05/02/carol-ann-duffy-and-philip-larkin/

    newlight的最新更新:
  • 病毒全球化传染 也须全球化抵御 / 2009-05-01 07:44 / 评论数(0)
  • 2009 年特纳奖提名公布 / 2009-04-30 06:50 / 评论数(0)
  • 猪流感疫情已到"转折点" / 2009-04-29 08:44 / 评论数(5)
  • 奥威尔奖与奥威尔日记 / 2009-04-26 07:46 / 评论数(1)
  • 什么是英格兰特质? / 2009-04-24 05:53 / 评论数(2)
  • 返回顶部

    从冯翔的死说起

    Sat, 02 May 2009 22:51:00 +0800

    作者:羌山游侠 | 评论(7) | 标签:冯翔, 自杀, 北川, 死亡

    当熊书记告诉我"你们北川的宣传部长自杀了"的时候,我只是礼貌性的答应了一声"哦"而已,继续工作。

    后来就在网络上遭遇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评论。我随手点开些,看了看。有些媒体兴奋得像恋足狂见了丝袜似的,甚而有些就这个不幸事件渲染上只有福尔摩斯才能解开的神秘莫测,也有些文章不乏惋惜之情,还有些文章,虽不多,但颇有些深度,结合灾区群众的心理和现实进行了剖析。

    很有意思的是,并没有看到文章批评冯翔懦弱,不敢和困境做斗争,没有批评冯翔自私,撇下爱妻,撒手而去。

    我也不会在我的文章里批评他。我没有这个资格。我不是专家,敢咬铜吃铁的说,绝没有大震,所以我也不敢批评他。我只是想在这里告诉大家,像冯翔这样伤痕累累的灾民,死,是他们随时都可以做出的选择,就像早上起来想吃稀饭还是米粉一样。因为在灾民的心中,死亡并可怕,甚而还很可爱,令人向往。就以我对死亡的不同感受来讲讲吧。

    记得才懂事的时候,也许大一点,五六岁的样子,早上醒了不想起来做事就赖在床上胡思乱想。突然想到了死亡,想到父母会死去,自己也会死去,一下子就吓哭了。母亲问我,我只是哭。现在想想,我要继续那样胡思乱想下去,说不定能当哲学家呢。从那时起,对死亡有了莫名的恐惧。跟祖母上坟的时候,从不敢挨近坟头,看见那杂草丛生的石堆就害怕,生怕有只手把我抓进去。村上有办驼子会的,看见戴白帕子的孝子就躲,从不敢跟父母去吃席,至少一个月不去那家玩。有时候父亲帮忙抬棺椁,回来后,我总觉得他怪怪的。

    随着年龄的增加,恐惧的心理稍好一点。但砍柴的时候从不敢接近坟堆。直到祖父去世。当我回去的时候,林子里新坟高隆。我鼻子一酸,不由自主的跪下去,磕头,起来;再跪下,磕头,起来;再跪下……当我把一叠黄裱纸压在坟头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怕的感觉,突然觉得那高耸的坟头好亲切,就像爷爷瘪瘪的嘴。

    但仅此而已,看到别人的坟头我还是有些胆战心惊,当人们去凑热闹看死人的时候我总是往后退。

    但"5.12"以后,死亡对我而言,不再可怖而是可爱。

    在北川中学看着她遇难的废墟,我会长久伫立,回忆起甜蜜的点点滴滴。每次当我在北川县城的废墟边,望着舅舅他们的遇难地磕头的时候,头皮一挨地,眼泪就止不住的流,突然觉得那可恶的废墟也不再狰狞。有时候会想,假如我死去,是不是能在另一个时间跟他们重逢呢。

    也许是我见到了太多的死亡,麻木了。那八天,我在尸体堆里穿梭,看了数百具奇形怪状的死尸,看到截成两节的熟人,看到腿脚全断的校友,看到脸被压得扁平的朋友,抬过被打成合页状的女孩,也曾拉开尸袋看到半个脑袋……(敲出这些字符的时候,我鼻子里就是消毒药水的味道,久久不散。)

    但这只会让我见惯不惊,不觉得恐怖而已,可爱来自哪里呢?

    这让我想起了爷爷的坟头。因为在废墟下,有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过去,我的足迹……亲人的长眠让人会觉得他的长眠之地也分外亲切,亲人的死亡会让人感觉死亡格外的美丽。因为在那边可以和亲爱的人团聚,因为生命短暂,死亡永恒;因为那边可以让人摆脱人世的伤痛愁苦,人死如灯灭,无知无觉多好。我有两个女同学就常念叨,还是刘华美(地震中遇难)安逸哟。唉!

    有时候,也未必要此等大灾难才可以让人看破生死。一同事告诉我,他弟弟去世那年,一向温和的他竟然把刀子插在校长的办公桌上。他说,那时候觉得死一点都不怕,无所谓。

    所以,冯翔的死,不令人惊奇,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因为生活总是充满苦痛,而死亡又是那么美好。

    但为什么我又没有自杀呢?

    我没有自杀,是因为我不会自杀。我不会自杀是因为我上有父母,父母仅养我一个,还指望我养老送终呢。父母在,不远游,何况撒手而去;我不会自杀是因为我有好多的好朋友,他们陪我聊天,陪我斗地主,鼓励我把心里的话写出来,鼓励我去追女孩;我不会自杀是因为我觉得我还可以生活得很美好,只要我向前看;我不会自杀是因为我懦弱,怕痛……

    当我没有这些顾虑,当我没有这些美好的前景,当我现在生活很苦闷,我会自杀吗?

    难说。

    所以,冯翔之死,不敢妄评。

    羌山游侠的最新更新:
  • 节日的无奈 / 2009-03-21 22:18 / 评论数(2)
  • 后生可畏与为人师表 / 2009-03-18 10:27 / 评论数(1)
  • 我的洋学生------"竹竿"袁国曼 / 2009-03-18 10:27 / 评论数(3)
  • 我的洋学生之 邻居*镜子 / 2009-03-18 10:27 / 评论数(3)
  • 马可福音 / 2009-02-07 16:14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