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日星期二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距离

Tue, 02 Jun 2009 13:05:00 +0800

作者:smilings | 评论(3) | 标签:所见所闻

他习惯到物理系自修室上晚自习,从来没有人会像他一样固定出现在这个古老的自修室,她除外。

他总是喜欢坐在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而她总是喜欢坐在第一排靠窗的位置。他总是习惯从后门走,而她总是习惯从前门走。他们之间就像两条相伴而不相交的平行铁轨,即使偶尔碰面也只是相互一望,随即又擦肩而过。

仅有的一次,她从后门走。她看见他的桌下躺着一支笔,便将它捡起轻轻地放在他桌面。在她转身走开的那一瞬,他说了声:"谢谢!"。她回过头来对他浅浅一笑。他注视着她远去的背影,一束安静的白兰,一个宁静的女子。

那一瞬,他记住了那浅浅的笑容,连同她安静的背影。

但故事并没有因此而开始,他们又回到了各自的轨道上� �他仍是坐在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她仍是坐在第一排靠窗的位置;她仍然习惯从前门走,他仍然习惯从后门走;偶尔见面仍是相视一望,但沉默中多了几分默契。

在休息的时候,他喜欢上了看她宁静的背影。偶尔她的位置空着,他便跟着不安起来。他总有一种想走过去跟她打招呼的冲动,可是每次都是走到她背后又赶快转身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暑假去旅游,他路过一家精品屋,看见一个精巧的蝴蝶结,像她一样清而淡。他想把它买下来送给她,但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他向前走了很长一段路,又突然转身跑回头,买下了那个蝴蝶结。同行的朋友开玩笑地问:"给哪个女孩买的?"他的脸在刹那红得像个熟透的西红柿。

他在宿舍里对着镜子练习了数百次如何将蝴蝶结送给她,可是,一直到大四,那个蝴蝶结仍然好好地躺在他书包 ��。她在前,他在后,隔着几排桌子,极小的空间,又是极远的距离。

离校的前一天,他忽然明白如果就这么沉默下去,他们之间就只有遗憾。于是,他找个了借口不去参加学院的欢送晚会,一个人拿着蝴蝶结早早地来到自修室。他下定决心,只要她一出现,就立刻把蝴蝶结送给她。

时针指在傍晚六点正,她的位置还是空着。时针指在傍晚七点正,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师妹走进来,坐在她平时坐的位置上。时针指在晚上九点正,扎着马尾的小师妹背起书包从前门走了,还是没有她的影子。时针指在晚上十点正的时候,他忽然想起今天是离校的前一天,有谁还会来上自习呢?10:05分,他沮丧地拿起蝴蝶结黯然地离开自修室,还是习惯性地走后门走。

第二天,他头也不敢回地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带着遗憾,还有他对她无声的爱。而她,也 ��到了安静如她的家乡。

几年过去了,他还是孤身一人,还是习惯一边想着她宁静的背影,一边入睡。

在百年校庆当天,他们分别从南北两个不同的方向赶回母校。在熙攘的人群中,他一眼就认出了她,一如当年的安静恬淡。

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到当年那个自修室。第一次,他走到第一排,在她身边坐下。他用平静的语气讲起了他当年对她无声的爱,也讲起了那个蝴蝶结和离校的前一晚。原来爱要讲出口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是当年缺少讲出来的勇气。

她安静地听着。末了,她告诉他离校前一天晚上参加完学院的毕业晚会后,她突然想起了他。于是,便找了个借口,匆匆地赶到自修室,还是习惯性地从前门进。可是,她没有看到他的影子。那一刻刚好是晚上10:06分。回到宿舍,她把自己关在厕所里,眼泪大颗大颗地流下。只� �,他没看见。

只差一分钟,只因一个习惯,缘分擦肩而过。

smilings的最新更新:
  • 母亲的谎言 / 2009-05-23 23:04 / 评论数(5)
  • 跳槽的机会和成本 / 2009-05-04 22:34 / 评论数(4)
  • 人之初 / 2008-06-30 21:10 / 评论数(5)
  • 活着 / 2008-06-10 12:38 / 评论数(7)
  • 青春之痕 / 2008-04-22 22:53 / 评论数(22)
  • 返回顶部

    面对世界我们敢说"我们过的很和平"吗?

    Tue, 02 Jun 2009 11:19:00 +0800

    作者:老虎庙 | 评论(9) | 标签:和平, 1989, 中美, 雕塑

    二十年前的一九八九年,四月,那是一个让我难忘的日子。

    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两座城市共同签署了一项和平友好城市协约。协约的内容为惯常所见——友好,和平,世世代代友好和平下去……

    和平,对于我等年龄者尚好理解,因为刚刚过去的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因为国共之间的内战,因为抗美援朝……记得志愿军班师回营的那天恰就是我的出生日,联合国也于那年在会议天幕上出现了那匹名闻天下的苍凉的毕加索和平鸽。我也因此被父亲授名"世和"(寓意世界和平),那年,我们被叫了"和平"的孩子也因此而多。

    四十年后的1989年,在中国西部城市西安所立的和平雕塑,是否简单寓意那个已经被喊烂了的口号呢?和平的薪火传递是否后继有人呢?检验它的标准� �是什么呢——面对世界我们敢说"我们过的很和平"吗?

    图在这里http://24hour.blogbus.com/logs/40328219.html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 银川府笑志 [三章] / 2009-06-01 06:29 / 评论数(3)
  • 生意人王先生的麻烦事 二章 / 2009-05-31 04:20 / 评论数(2)
  • 姐姐说:弟弟在监狱里总算可以休息一下了 / 2009-05-28 16:48 / 评论数(5)
  • 切掉小指的北京艺术家 / 2009-05-27 08:41 / 评论数(3)
  • 涅槃的王静梅博客 / 2009-05-25 09:03 / 评论数(5)
  • 返回顶部

    索尼娅同感,奥巴马定心

    Tue, 02 Jun 2009 07:16:00 +0800

    作者:吴澧 | 评论(2) | 标签:索托马约尔, 奥巴马, 同感心, 大法官

    上月26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正式提名联邦上诉法院西语裔女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接替预定在本月底退休的白人男性大法官戴维·苏特。如果提名为参议院通过,她将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西语裔并第三位女性大法官。

    美国总统最多只能连任两届,八年而已,最高法院大法官却是终身职。一个总统的历史作用,下台后往往延续在他所任命的大法官身上。所以,提名大法官,是每个总统都很珍惜的机会。奥巴马运气好,上任才一百天,机会就来了。

    奥巴马提出了一条提名大法官的新原则:必须有同感心(empathy,换位思考、想像自己落入他人处境的能力),理解判决对弱势群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索托马约尔毕业于普林斯顿的 ��史本科和耶鲁的法学院,已做了十年上诉法院法官,理论上会太差。她还做过检察官和私人事务所律师,经验比目前在任的大法官要广一些。而且这位女士风格强悍,可以满足民主党人士所要求的对抗共和党大法官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索托马约尔本是贫民出身,奥巴马看过她的判决而且面谈之后,相信她对弱势群体富有同感心。

    也正是这个同感心,引起了共和党的警觉。共和党是保守派,保守派坚守传统。美国人传统的法律概念,就是最高法院门前那位法官雕像右手扶着的盲眼司法女神。法律的眼睛蒙着布带,她不看你是什么人,一律公平相待,不因你是黑人、女人或穷人而有所倾斜。而索托马约尔八年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法学院讲演时,却说道:"一个历练丰富的西语裔女士,愿她比无此生活的白人男性更常达至较好结论。"保 ��派现在就抓住这三十二个字(原文为三十二个英语单词)做文章。

    保守派称此为种族主义。他们说:一个西语裔女人的种族主义,并不比一个白人男性的种族主义更道德,索托马约尔应该自动退出。奥巴马的新闻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在提名第二天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质询,他也不敢为索托马约尔的"三十二字"辩护,只说你们要看全文。

    笔者倒是读了讲演全文,发现这其实是在西语裔司法人士会议上的一个讲话。有点像一家子关起门来讲闲话,或许开涮邻居几句,却未必真有恶意。中国留学生聚会,会说美国学生基础差,要点心算时笨死人,却也不是真的看不起美国学生,说笑而已。索托马约尔在讲演里说自己喜欢吃猪大肠。美国人一般不吃这玩艺,非此西语裔氛围,她决不会提这挡事。但白人通常没有这种"关起� 来"的少数族裔体验,对他们来讲,关门和开门是一样的,都是白人为主。共和党参议员不会接受笔者这种出于同感心而觉得不必在意的解释。

    另外,索托马约尔是在伯克利校区讲演,而伯克利从六十年代学生运动以来,一贯以激进出名。性别、族裔和阶级出身决定人的思想,这是美国校园左派大搞"身分政治"的理论基础。索托马约尔在东部长青藤大学受的教育,难免受到左派教授影响。她在西部的激进知识分子老巢宣扬底层生活的"丰富性",也算找对了地方。哈佛大学最近就有个这类"丰富性"的有趣例子。从纽约黑人贫民区"政治正确"优待招来的两个女生,将其中一位在老家的男朋友带入学生宿舍,引发发生枪击死亡事件。哈佛要她们离校,不得参加毕业典礼。一位女生准备控告哈佛种族歧视。

    美国名牌大学里, ��语系那些从事所谓文化研究的教授,整天把类似索托马约尔"三十二字"的话语挂在嘴上。只是具体如何应用,还是很有讲究的。应用得好是历史唯物主义,应用得不好就是庸俗唯物主义。索托马约尔如果本科不是历史而是文学,或许她能应用得更细腻一些。并不是你的独特经历可以达至更好的法律结论,而是该经历敦促你在达至结论的路上,以及结论的表述上,尽力绕开那些负面社会后果。

    前几日读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一份报告发现,该院受理的农民工申诉案件,多数以农民工败诉告终,原因并不是农民工没有道理,而是证据不足。这种情况,法官可以简单地宣布农民工败诉,让他觉得世道真是不公;如果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比较了解,对他们有设身处地的同感,法官却也可以通过提问资方,比如工资是如何决定的,间接 ��诉农民工需要何种证据,让他认识败诉的关键所在。法律只认证据不认人,没有证据,结论都是败诉。但社会效果可能不同。还是奥巴马说得细腻:理解判决对弱势群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但他并没有说你必须改变判决。

    结果还是要奥巴马出面打圆场。上星期五(5月29日),奥巴马接受了NBC主播布赖恩·威廉斯的采访。采访尚未播出,但消息透露,被问到索托马约尔的"三十二字"时,奥巴马说:我相信她现在会重新组织句子。

    其实索托马约尔在上诉法院任上,判决写得很具体、应用范围很狭隘。她要算是相当小心的法官。现在共和党在参议院票数太少,很难阻止索托马约尔进入最高法院。但她的"三十二字"风波,对那些嚷嚷"下一个该轮到华人"的同胞,仍是一个教训:在这信息时代,即使关起门来,讲话� 要小心。

    【注】 原文三十二单词为 I would hope that a wise Latina woman with the richness of her experiences would more often than not reach a better conclusion than a white male who hasn't lived that life。

    (本文已于今日见报)

    吴澧的最新更新:
  • 常怜农家子,屡输法院事 / 2009-05-29 01:16 / 评论数(16)
  • 要做大法官,应通小俗务 / 2009-05-25 17:13 / 评论数(3)
  • 流感鉴前车,行规益后任 / 2009-05-07 13:57 / 评论数(4)
  • 美国见奇景,总统读杂书 / 2009-05-01 00:08 / 评论数(1)
  • 上提统计值,下压贫困线 / 2009-04-23 11:34 / 评论数(19)
  • 返回顶部

    重新包装电台节目 BBC 备战网络播出一体化

    Tue, 02 Jun 2009 06:39:00 +0800

    作者:newlight | 评论(0) | 标签:BBC, 英国, 媒体, 电台

    BBC 电台5台 (5 Live) 从今天开始,在下午2-4点的谈话节目 Simon Mayo 中,测试一种新的网络播出方式,名字是让人疑惑的"开放式视觉电台播放器" (Open Visual Radio Player)。简而言之,就是在原来音频直播的基础上,同时提供视频。大部份时间视频是来自播音室内的几个摄像头,有时候是新闻图片或是前线记者的照片。同时在网站上有文字更新:新闻标题、下一个受采访者是谁、听众通过各种渠道的即使反馈等等。

    电台节目用"视频"播出,似乎是在宣扬自己的短处。主持人要看自己面前的屏幕或是讲稿,不会"面对"摄像头说话;有了视频,主持人还是必须用语言向听众进行描述,不可能依赖图片或是视频。除了可以看到播音室内的工作状况--Simon Mayo 一边听前方记者报道一边看报纸,或是一睹受采访者风采--有些人未必乐意自己未修边幅或是糟糕的灯光下的形象曝光,我看不出这个 Open Visual Radio Player 能提供什么额外的收听享受。电台节目有自己的长处,但是再怎么折腾,也变不成电视节目。

    我估计这是 BBC 在试图对自己的电台节目进行重新包装,为未来网络播出一体化备战。在短期内,这么做也许只能给节目的粉丝们提供一点额外的谈资;其长远目的,我觉得是在为其 Canvas 项目做准备,保证电台节目在通过Internet网络在电视上播出时,转递的不仅仅是声音。

    在数字传播时代,节目传播方式的界线已渐渐模糊--BBC 电台4台的一档财经节目《底线》 (Bottom Line)就已经是电视电台联播节目。今天在 Simon Mayo 节目上的尝试,就是在为了把电台节目重新包装成一种可以在所有传播载体上的接受的数字互动节目,虽然目前还看不出有多少吸引力。

    原文链接:http://taohuawu.net/2009/06/01/bbc-5-open-visual-radio-player/

    newlight的最新更新:
  • Scenes of a Sexual Nature / 2009-05-31 09:07 / 评论数(2)
  • 英国媒体的戛纳报道 / 2009-05-24 08:53 / 评论数(0)
  • Poet Laureate: Changing of the Bard / 2009-05-24 00:55 / 评论数(0)
  • 议长成为平息民众情绪的替罪羊 / 2009-05-21 06:54 / 评论数(0)
  • 科学的准确表述与艺术的自由发挥 / 2009-05-19 07:24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食品安全法有多安全?

    Tue, 02 Jun 2009 05:16:00 +0800

    作者:一娴 | 评论(5) | 标签:食品安全, 法律, 道德

    6月1日,中国新的《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实施细则正式施行。

    应该说,这部《食品安全法》耗时多年,几易其稿,方方面面都经过详细讨论,也借鉴了先进国家的经验,方才出台。可以看出,在多年来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问题下,中国百姓对新法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食品安全法》到底有多安全?

    综观中国的食品安全事故,缺乏有效监管肯定是首当其冲的原因。新《食品安全法》维持了以往的分段监管体制,加强了综合监管流程,据说借鉴了美国等国家的经验。

    美国的食品管理体系,有横向和纵向之分。横向上,五大机构分工管理着不同的领域。如农业部管理农产品,食品和药品局负责检测,等等。这与中国的分段检测有类似之处,但实际效� �可能完全不同。因为在纵向上,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美人口的2%,农业部可以很有效地从地头一直监管到饭桌。而中国有非常庞大而松散的农业人口,有8亿多农民及5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系统过于庞大,以致于农业部无法对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在中国的国情之下,这种层叠交叉的分级分机构监管模式,实际上效率并不高。

    重要的问题还不在此。众所周知,美国的食品安全得到保证的一个有效办法是诉讼赔偿。企业在问题发生之后,往往会在第一时间撤回食品,然后争取庭外和解,否则,就可能面临天价的诉讼赔偿。而在中国,这基本是个空白。

    在中国,现行的私人民法诉讼及破产体系并未真正地发挥作用,受害人难以独立采取有效的法律行动。《食品安全法》规定赔偿上限为10倍于食品价值,而对于� �似三鹿奶粉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10倍赔偿当然不会被疯狂逐利的商家认真看待。只有当公民能够通过诉诸法律获得巨额赔偿的情况下,食品安全体制才可能真正影响生产企业的所作所为。必须让食品生产商知道,如果这种诉讼赔偿巨大、过于频繁或范围广泛,它最后只能沦落到破产的地步。当然,这就需要中国现行的企业破产制度跟上形势。

    另外,法律是否为唯一的手段呢?对美国社会来说,商业诚信并不仅仅靠法律强制。马克思·韦伯曾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分析过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他指出,某些形式的新教教义支持理性追求经济利益及世俗的活动,并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正面的精神及道德含义。美国在经济起飞时期,也有过食品安全不堪回首的记录,后来之所以进步,除了不断制定食品安全法规外,事实上存 ��着像中国总理温家宝所说的那种状况。按照韦伯的分析,企业家的道德血液与新教关系密切。在宗教感很强的美国,这是事实也很容易被理解。而在中国,许多事例表明,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无视法律铤而走险,即便是死刑也不足以威慑。法律管不到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最后,对农业领域进行广泛的改革,广泛地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切实保障公民的财产权;允许食品价格随行就市;奖惩分明,允许那些安全质量信誉良好的企业能从其优质产品上赚取合理的回报……为了国民的食品安全,努力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总而言之,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社会文化、制度和措施没有跟上,仅靠一部法律,食品安全依然堪忧。

    一娴的最新更新:
  • 南希.佩洛西的职责和人权议题 / 2009-05-31 12:57 / 评论数(10)
  • 端午的沉思 (存档) / 2009-05-29 01:37 / 评论数(7)
  • 朝核,奥巴马外交从柔软转向强硬的分水岭? / 2009-05-28 08:12 / 评论数(4)
  • CIA 酷刑案,奥巴马能走多远? / 2009-05-27 07:44 / 评论数(7)
  • 王岐山英国痛批金融家直指人性贪婪 / 2009-05-13 05:14 / 评论数(33)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