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4日星期四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抄袭文章好发表?

Thu, 04 Jun 2009 13:13:00 +0800

作者:魏英杰 | 评论(3) | 标签:抄袭

我觉得,文坛抄袭越来越像地铁里的行为艺术,摆明了逗大伙开心。网络技术这么发达,只要有心搜索,揪出一两个雅贼还不是顺手的事情。特别是有些人笨得可以,抄袭都不讲技术含量,直接复制粘贴了事,那差不多等于自己给自己写了封检举信。所以,我对刚被曝光的鲁院学员、80后作家镕畅剽窃一事,只有抱以冷笑。

这桩文坛公案的具体经过大致如此:2008年底,甘肃女作家严英秀将自己的小说《纸飞机》发(电子邮件)给该省评论家杨光祖看,杨又把小说推荐给山西女作家镕畅交流阅读,镕畅却把小说占为己有,改名为《没有七彩的灯》发于2009年第2期《黄河》杂志("晋军新锐"栏目首篇),随后为《中篇小说选刊》杂志转载。

据几位事前读过这篇小说的� 士作证,镕畅的小说"除两段诗文之外,其他均为《纸飞机》的照搬"。而诗文中有一节,还一字不差地抄袭了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杨光祖获知此事后,曾向镕畅询问此事,镕一开始并不承认抄袭,只是回短信"风来了雨来了磨折来过了,文学是什么写作是什么名利又怎样,我已不想再去探究了"云云。最新情况是,镕畅在博客上发表《我的道歉》博文承认抄袭,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鲁院方面称,校方已批准镕畅退学。

抄袭者终于受到应有的惩罚,事情本该告一段落。不过还有几件小事值得多说几句。比如,不妨继续探讨一下"新形势下抄袭的成本问题"。镕畅的这种抄袭手段,无疑是最不用大脑的一种,一旦原作者发现,几乎没有任何狡辩的机会。还有一种抄袭是对原作进行改头换面,原形毕露后也显得很可笑。上次"闲� 书话"论坛举报抄袭,某知名女作家就是把人家的"红门"改作"红漆大门",想蒙混过关,结果还是被逮住。何况她的小说中有一句"没有云、没有鸟、没有声音",完全来自另一女作家的作品。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能够抄袭而不被发觉,基本上不太可能。我这么说,主要还是想劝那些文青们,但凡你们对文学还有一丝的敬意,千万别再干这种蠢事了。

还有一件事情让我比较困惑。严英秀的作品被镕畅抄袭刊发后,还被其他杂志转载,或可证明这篇小说确实还不错。而她这篇小说创作完成于2006年底,不知道期间是否有投过稿,但她2008年底把修改后的文稿发给杨光祖,也有帮忙推荐的意思。杨也帮她转投了一两家刊物,有一家没有下文,另一家收到稿件近两个月也暂无结果(就发生了这桩剽窃风波)。而镕畅2008年底收� 杨转发过来的《纸飞机》后,随后就能够刊发于正规杂志。

我并非质疑前两家文学杂志为何没看中原作者的小说,而是不解:这位镕畅女士的作品何以受到杂志青睐?据镕畅自述:"近一两年,我得到来自很多刊物编辑老师的关注抬爱,约稿量陡增,我时常感到压力。"那么,究竟是她的创作能力不凡,还是因为别的因素故而格外受到抬爱?如果是前者,她有必要抄袭吗?若为后者,是否有啥行业潜规则在起作用?难道抄袭的文章更容易发表?要知道,这位年轻女作家,可是连对她颇为称道的杨光祖的散文都照抄不误。真不晓得,这位作家是凭什么一路走来,还被推荐到鲁院高级研修班进修的。

不得不说,现在有的作家自己没什么写作能力,却靠着各种本事混迹文坛,而且还混得不赖。而有的作家虽勤于笔耕,也具有相当实 ��,却一直无法受到文坛的正常对待。这是抄袭横行的一大因素,也是文坛诸多怪现状之一。或许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底气,镕畅在道歉后又发表声明,感谢"各大刊物老师和朋友的谅解和支持",并"请大家继续关注我的作品"。这时候,我特别期待能看到有文学杂志的编辑站出来,忏悔一把。

2009年6月3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苏珊大妈"就这样成为反潮流代表人物 / 2009-06-04 13:12 / 评论数(6)
  • 户籍改革突破口在"社保一体化" / 2009-06-04 13:12 / 评论数(2)
  • 改变春晚,赵本山恐怕也不行 / 2009-06-01 18:41 / 评论数(3)
  • 邓玉娇案侦查终结,关键词:防卫过当(转) / 2009-05-31 23:58 / 评论数(24)
  • 邓玉娇案:假如真相大门渐已关闭 / 2009-05-28 21:20 / 评论数(35)
  • 返回顶部

    "苏珊大妈"就这样成为反潮流代表人物

    Thu, 04 Jun 2009 13:12:00 +0800

    作者:魏英杰 | 评论(6) | 标签:英国达人, 苏珊·波伊尔

    在近日举行"英国达人"决赛中,此前一夜蹿红的苏珊·波伊尔得了个亚军。虽然许多人表示意外,但现年47岁的她无疑仍是这次选秀的最大赢家。英国媒体帮她算了笔账,凭借现在的人气,至今每周领取救济金的苏珊大妈很快能够获得800万英镑(约9000万人民币)的巨额收入。

    在一个多月前,体态臃肿、表情滑稽的苏珊大妈以一曲《我曾有梦》征服了评委和观众。她的参赛视频在Youtube上已经超过1亿点击,是奥巴马就职典礼视频的5倍。苏珊还有许多让人同情和感动的地方,比如她没有工作,没结过婚,两年前她母亲去世后,陪伴着她的只有一只猫。她之所以参加选秀节目,说起来心酸:除了实现她母亲的期待(让更多人听到她的歌声),还为� 给自己找一个伴侣。她还有一个原本遥不可及的梦想,成为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伊莲·佩姬那样的大明星。而另一方面,当她拿起话筒展开歌喉,她确实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几乎不敢相信如此具有感染力的歌声会是她唱的。这首歌出自音乐剧《悲惨世界》,而连这部音乐剧的监制听了以后都表示:"这是听过的最好的版本。"

    苏珊大妈的故事很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评价。英国有媒体称,她颠覆了"以貌取人"的传统观念,给那些持这种惯性思维的人们上了一堂道德教育课;美联社发表的评论表示,"苏珊现象"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美国梦"的梦想成真——才华总能战胜逆境与贫困。这些论调固然有一定道理,终归还是没说到根子上。一个其貌不扬的苏珊和一个歌声甜美的苏珊,确实反差巨大,从而更加容易引人注目。可这样的 ��子其实并不罕见。就说咱们这里,著名歌唱家刘欢的身材和歌声不也是惊人地不成比例,他一样穿着休闲T恤站在奥运开幕式的舞台上。再说这个"美国梦",作此评论的人敢情太把自己当回事了。逆境成才的故事哪个地方没有,难道都是拜"美国梦"所赐不成?这话要是给苏珊大妈听到,她保准很纳闷:美国在哪里?

    其实,从社会消费文化的角度,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这更像主办方精心谋划或刻意迎合观众心理的一场造星行为。"英国达人"和"超级女声"(当然比"超女"早多了)差不多性质,都是选秀节目,借助眼球和收视率赚钱。所以,这类节目很需要制造某种夸张和反差的效果,才能维持它的关注度。苏珊恰好可以为节目提供炒作的素材。这么说吧,苏珊大妈应该是主动撞上门来的,可是聪明的节目制作者却� 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看过视频的人可能会觉得,那几个评委表情似乎过于夸张了。没错,这一点也已被媒体质疑。除非这几个人之前没听过苏珊的歌声,否则这显然出于有意的配合表演。而这意味着,观众在情不自禁为苏珊喝彩的同时,可能已经掉入节目设置好的圈套。

    通常来讲,在这类节目中,如果出现一个各方面几近完美的实力派选手,很难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一个众望所归的选手,还能给观众(消费者)更多"超值享受"吗?面对传统消费文化,观众会越来越厌烦主流和时尚,甚至反潮流而行之,寻找新的关注点。由此,非主流成了主流,反潮流成了时尚,审美也变成了"审丑"。在这样的消费背景下,节目当然也乐于安排或突出一些挑战传统审美思维的选手,借此来制造一些噱头——苏珊大妈就这样成了反潮流文化的� 代表人物。当然,像苏珊大妈这样的人物,还可以让节目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增强媒体的互动性,这也是电视等传统媒体提高竞争力的一个办法。

    可曾记得几年前"美国偶像"节目中的那个孔庆翔(或译孔威廉)?他也是这样一个反潮流的人物。这位"走调歌手"就是凭着夸张表情、不成调的歌声和乐观的心态一夜成名的。苏珊大妈和孔庆翔的成名方式,可谓惊人的相似;惟一的区别在于,苏珊的歌手完全是实力派的。从这一点来看,苏珊大妈可能会比他走的更远一些。而孔庆翔后来的职业歌手生涯,就没那么平坦了。据说他一度想走专业路线,反倒遭遇市场的冷落。还有,"我型我秀"的人气冠军师洋,走的也是这个路线。再看看最近国内选秀节目涌现出来的那些"中国的苏珊大妈",你就更加明白节目制作者的良苦用心了。

    < P>

    当然,苏珊大妈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快乐。她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实力得来的。即便这是节目制作者有意无意的推动和策划,可观众的掌声和感动却是真诚的。更重要的是,反潮流的消费文化在颠覆传统观念的同时,也是在对主流文化进行重构,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社会和文化保持活力和多元化的动力来源。而我想指出的是,在狂欢的时候,还有必要对那些制造娱乐消费的权力保持一份清醒。——这样才不会彻底沦为帮人数钱的。

    2009年6月2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抄袭文章好发表? / 2009-06-04 13:13 / 评论数(3)
  • 户籍改革突破口在"社保一体化" / 2009-06-04 13:12 / 评论数(2)
  • 改变春晚,赵本山恐怕也不行 / 2009-06-01 18:41 / 评论数(3)
  • 邓玉娇案侦查终结,关键词:防卫过当(转) / 2009-05-31 23:58 / 评论数(24)
  • 邓玉娇案:假如真相大门渐已关闭 / 2009-05-28 21:20 / 评论数(35)
  • 返回顶部

    户籍改革突破口在"社保一体化"

    Thu, 04 Jun 2009 13:12:00 +0800

    作者:魏英杰 | 评论(2) | 标签:户籍改革

    前些天,央视女记者为落户被骗财骗色传开后,不少人纳闷:怎么这么傻?我反倒觉得,这件事情八成还在于女记者抱有侥幸心理。这是因为,一纸北京户口的诱惑实在太大,足以让她冒险一试。你想,一旦落户成功,无论社会保障、买房买车、子女就读问题都完全不一样,换了谁都难保不会犯迷糊。

    户籍和各种福利挂钩是目前国内的普遍现状。在刚出版的《中国经济转型30年》中,该书主编、中国社科院专家蔡昉也指出了这一问题所在。他说,城市户口的福利含金量造成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悖论,越是在户口中附着较多福利内容的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越难推进。所以,他建议把福利内容从户籍上剥离掉,或者把福利上的差距缩小到无须借助户籍即可共享。

    p>

    这话说的不无在理。实际上,近些年来经由多次媒体报道和讨论,问题所在也已经比较清楚。所以,我更关心的是"怎么做"。比如,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把户籍和福利分开?遗憾的是,还没看到这本书,不知道专家在这方面有何具体可操作建议。

    说白了,户口无非一张纸。依托于户口上的社会福利和待遇的种种差别才是实质。就有公安部门人士说,农村户口和非农户口"一体化"不过是个技术问题,一个晚上就可以搞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搞定户口差别后,"身份差别"依然会存在。比如那位女记者,你说她仅仅是为了落户而已?显然不是。假如这位女记者现在的户口所在地不仅提供了一样好的社会保障,还有额外的"户口红利"(比如农地征用补偿),给她北京户口说不定还不要呢。浙江台州出现过大中专毕业生纷纷申� "非转农"的现象,原因也在这里。

    这么来看,我们正在进行的哪里仅是户籍改革,分明是一场社会福利改革。换句话说,户籍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加快社会福利改革。正如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论及雅典奴隶制所说:"缺乏差别自然会消解那个制度。"一旦"社保一体化"步入轨道,户籍改革的压力便将大为缓解,乃至消散于无。

    在这方面,就那位专家所提出的大致思路,无论剥离户籍附加福利还是缩小城乡福利差距,更多是在做减法。那么,什么是做加法呢?就是通过扩大社保覆盖面,完善和提高城乡居民(当然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保水平,进而破解户籍制度改革的瓶颈问题。而我以为,在现阶段,减法和加法都要做,而且在做加法方面还要下更大的力气。道理很简单,把蛋糕做大、人人有份,总比损及既有利 ��格局要来得容易一些。

    当然,这个"既有利益格局"也是有所差别的,比如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社保水平并不一致,其中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再比如,有的地方每年不得不拿出一大笔财政来补贴社保基金。这都说明了,既有利益格局不改变,反过来还会影响把蛋糕做大,阻碍扩大社保覆盖面的进程。从这个角度看,就不能不承认,实现真正的"社保一体化"(准确地讲,应该叫"社保无差别化"),还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些年来,一提到户籍制度,许多人恨不得立即取消之。从道理上讲,这当然没错。同样作为一国公民,本来就不该有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但是说到底,人们质疑的对象并不在一纸身份证明,而是和它捆绑在一起的社会福利和待遇差别。表面上看,女记者是为了户口而误入歧途,其实� �是为了追求本该平等无差别的身份和社会待遇。所以,我们不仅不应嘲笑她,还不能搞错了批评的对象。

    2009年6月2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抄袭文章好发表? / 2009-06-04 13:13 / 评论数(3)
  • "苏珊大妈"就这样成为反潮流代表人物 / 2009-06-04 13:12 / 评论数(6)
  • 改变春晚,赵本山恐怕也不行 / 2009-06-01 18:41 / 评论数(3)
  • 邓玉娇案侦查终结,关键词:防卫过当(转) / 2009-05-31 23:58 / 评论数(24)
  • 邓玉娇案:假如真相大门渐已关闭 / 2009-05-28 21:20 / 评论数(35)
  • 返回顶部

    新闻的片面与片面的新闻之批判

    Thu, 04 Jun 2009 11:39:00 +0800

    作者:傅剑峰 | 评论(5) | 标签:所见所闻

    南方周末记者、编辑 傅剑锋

    新闻片面性的批判

    以我的理解,新闻的片面是客观存在,无人可以避免。因为任何新闻报道,都只可能做到对某客观事物的某些时间节点与空间节点、某个观察角度的呈现。通俗点说,就是一个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可能事无巨细,把所有东西都搬上新闻报道,也没有能力搜集到某一事物的所有客观信息。认识与表达的局限性与选择性,同时也天然地意味着其片面性。

    妨且,每家媒体的版面、时段都有限,只能依靠自已固有的新闻选择标准来选择新闻。只要选择一产生,"片面"就会尾随而至。

    再往哲学角度考虑,任何对于外部世界的表达只要形诸于语言,就会带有片面性。因为当你想表达的时候,就会不对得不对你所看到的事物选进行选择然后才能形诸于语言,这就产生了哲学意义上的片面性。

    但新闻的片面性原本并不可怕,对同一事物,如果有从这个观察视角的报道,也有从那个观察视角的报道,必会使受众看到一个多立面的事物,从而使认识尽可能接近客观真实。就像你要认识太阳这个客观事物,你不但可以从一滴水里看到太阳的光亮,还可以从光谱分析仪里看到太阳的色彩,还可以从天文望远镜里看到太阳的黑子……每一种工具就像每一个报道,尽管只是反映太阳的某一种特性(即是片面的),但最后你通过种种工具(即是报道),将尽可能真实地了解太阳(即是客观事物)。

    解决新闻片面性的办法,研究言论、出版自由的先哲密尔顿很早就说过解决办法,就是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观点市场",人类的"理性"会选择"真相"与"真理",谎言与谬误最后都会在自由竞争中落败。这种方法有其合理性,即多立面的事实与观点,可以让受众了解事物的丰富性,并最终了解真相。但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即过度相信人的理性。因为人类的认识史一再证明,有时,真相与真理并不一定会在喧嚣的"观点市场"中胜出。在新闻传播中,我们沮丧地发现,有时,胜出的不是最真实与接近真理的知识产品,而是最投受众所好,最符合受众所好的新闻与观点。但从长远来看,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密尔顿的话是有道理的,真相与真理是可以在"观点市场"的竞争中胜出的,新闻的片面性,也是可以在"观点市场"提供丰富的事实、� �据与观点后,被最大限度地克服。

    在这方面,最生动的实验样本,模过于"周老虎事件"。当时,网络等新媒体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周老虎的报道(此处指广义的信息提供,如博客、网贴等信息发布),因为各受利益影响的不同,各受记者采访能力的局限,在起初时对"镇坪发现华南虎"的报道是各异的,如华商报在一开始在站在赞同立场,南方都市报在一开始是站在质疑立场,网民、专家亦有"挺虎派"与"打虎派"之别。此时,可以说,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报道都是真实的,但其片面性也显而易见,受众很难明了真相。如果这时上级部门来一纸禁令,要求大家都别争了,或只让其中一家媒体发布信息,那很可能真相至今难明,新闻的片面性永难校正。但幸运的是,主管者很明智地没有下禁令,让各种报道、观点、论据都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纷至呈,最后,周老虎的真� �终被揭开,新闻报道的片面性也得到了有效校正。应该说,这个样本,是对"观点市场"校治"新闻片面性"的一个明证。

    如果把"观点市场"的原理上升到哲学高度,其实就是关于"世界需要丰富性"的命题范畴——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的世界,也是最有生命力与自我纠错能力与校治能力的世界。这种终极哲理在自然界有现身说法式的体现,一个只有单一物种的生态系统往往是极脆弱的,而具有多样性物种的生态系统,往往能保持非常好的动态稳定。这物种的单一与多样之于生态系统,就如某个报道的片面性与观点市场的丰富性之于社会系统。

    但问题是,尽管我们的"媒体市场"已高度丰富与繁荣,但"观点市场"却有呈单一与扭曲之忧。由"新闻的片面性"进一步演化成"片面的新闻纸"与"片面的新闻媒体"的情况很普遍,从而使呈现给受众的舆情也出现极大偏向与扭曲,易给个人与社会造成极大的误导与蒙蔽。在这方面,商业资本与行政权力起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商业资本使媒体不停息地追求发行量、收视率与点击率,结果黄色、暴力等新闻泛滥,新闻的片断化、戏剧化、冲突化成为了传播标准,真实世界的镜像反而被降在其次了。即过于地强调媒体的娱乐功能,一切都被用来消费。特别是不少都市类媒体为提高受众注意力,过于集中地报道犯罪新闻,形成信息体系的片面性。在广州的某段时间,就曾出现过这类情况,广州的实际犯罪率已比几年前有大幅下降,但因为广州媒体大量报道犯罪新闻,结果在舆情调查中,公众却普遍认为广州的治安比以前差了。在这里,我不是说媒体不要报道犯罪新闻、不要监督警方、不要提供环境预警,而是如何相对全面地报道犯罪新闻。例如,在报道犯罪新闻时,也能及时配上广州犯罪率的升降图表,就可以有限地平衡信息。应该说,后来广州警方、广州媒体对此的纠� �还是有效的。其一是广州警方增加信息透明度,对警情的正负面信息加强了发布。另一方面,广州媒体也在犯罪新闻报道上对总量有了更好控制。

    商业资本还使许多媒体对广告客户与潜在的广告客户、各利益集团拼命唱赞歌、做正面报道,结果使新闻信息高度的片面化,媒体甚至在其中丧失了向社会预警的基本职守。

    例如,在三鹿、蒙牛出事前,国内各大媒体对它们都一律唱赞歌,作正面报道,不是它们之前没有负面新闻,而是金钱指挥了媒体。对房地产业的报道亦如此,房地产广告成了不少媒体的衣食父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各都市类媒体对房地产业都是一片赞歌与歌舞升平。除了一些零星的产权纠纷之类的房地产"负面新闻"能见诸报端外,其它对于地产商的问题报道极少。在我的阅读印象里,那时也只有南方周末调查碧桂园零价拿地内幕一文算是与其它众多报道不同的一篇了,也是孤独的一篇,因为此后连转载都极少。诸多媒体为商业利益而忽视、乃至屏蔽地产"负面信息"的做法,实误导了公众,肥了媒体自身与地产公司,对房地产泡沫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商业化使中国的许多媒体站起来了,但另一方面,商业化也在扭曲媒体。对此,不是几句书生意气的批评可以解决问题的,但媒体中人们,并不能因此回避反思。我想,长此以往,被商业高度扭曲的媒体不但不会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进步力量,反而会成为各利益集团鼓噪谋利的工具,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正义性会丧失殆尽。故而,如何限制商业化对媒体公共功能的侵蚀,应成为媒体自律与媒体管理的重大议题。

    不只是商业力量,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行政权力导致的新闻片面性问题也依然存在。大跃进以来至文革时期,那时的新闻产品已经不是片面性的问题,而是假新闻的问题了。此后,文革虽已结束,而报喜不报忧的行政惯例在某些官员头脑中并末消失。某些人对一些事件、企业、政策的事报喜不报忧,导致新闻的片面性严重加剧。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三鹿事件,在三鹿事件爆发前,国家质监总局有意限制国内媒体报道美国宠物吃中国含三聚氢胺的饲料而中毒的事,相反,让媒体报道的是三鹿公司又获了奖的事。这种报喜不报忧的习惯,使新闻的信息传递出现了严重的扭曲,预警功能丧失掉了。这是极端的个例,在其它许多报道中,行政权力的干预,导致经常出现新闻选择上的片面性问题也比比皆是。

    片面新闻的批判

    如果说,新闻的片面性是产生于选择做"这个新闻"还是做"那个新闻"之时,那么,片面的新闻是产生于用"这个采访素材"还是用"那个采访素材"之时,且是产生于不恰当地、片断化地选择采访素材的过程中。如果说,新闻的片面性是无法完全避免(只能减少与限制)的哲学性难题,那"片面的新闻"只是一个技术性难题,通过技术手段与职业操守,是可以避免的。

    在日常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片面的新闻,如一个利益冲突激烈的事件,只采访了一方当事人,只有一方当事人的观点,这是片面的新闻;如一个事件发生,只说其结果,不说其发生的过程,让受众对结果造成误解的报道,这是片面的新闻;如一个报道,只报道最具冲突性与戏剧化的片断,而对该事物的全局与核心不提片言,这是片面的报道……

    片面报道的形成,有来自于商业的力量,如对新闻戏剧性与冲突性的过度追求;也有来自于行政权力的力量,如某些官员对某些报道的空间进行限制与规定,导致所有的相关报道都成了片面的报道。但我认为,还有一种力量,就是媒体从业者的技术操作不够规范、职业操守不够坚定直接相关。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片面新闻是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的。

    以我个人编辑策划的犯罪新闻报道——发表在今年3月25日南方周末头版的《牢头狱霸之治》为例,来分析一下如何防止片面的新闻。

    首先在宏观判断上,我就非常警惕,近段时间牢头狱霸报道很多,是不是就马上可以得出近期看守所管理混乱的结论?如果不是历史地看待这个敏感问题,很有可能导致片面报道,并引来政治风险。于是,我让记者去采访已出狱的诸多牢头狱霸,以及警方人士等。同时,也查阅相关资料,问询公安部的高层人士,结果发现公安部从1988年开始整治牢头狱霸,二十余年来从末停歇,牢头狱霸打死人的情况,近年来其实是有所下降的。只是近年来媒体报道口径放宽,才使问题被集中暴露,也易给公众造成近期"管理变差"的假象。所以,我在全面了解牢头狱霸的问题后,一开始就把选题的目标定位在去解剖一个绵延多年的痼疾,从而寻找制度之因的价值追求上。

    在具体的操作上,为了使报道具有样本价值,我让记者选择了最有代表性、戏剧性、典型性的两位已出来的"牢头狱霸"讲"牢中生死录",并且全部使用口述体的方式。但这样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很容易成为片面的新闻。因为这样的报道只有一个当事人,在新闻要素上不够全面。所以,为了平衡这种片面性,我又找让记者找了长期研究看守所管理问题的学者,与管理看守所数十年的一位前看守所长谈牢头狱霸问题。这样,新闻信息组成了一个各立面的报道体系,片面新闻就被较好地克服了。

    这个案例里,显然是用了历史分析、信息平衡等防止片面新闻的采编技术。其实,许多其它技术都为媒体中人耳熟能详,如对一个核心信息的确证,最好有利益双方和中立方的三方印证;如对一个复杂事件的采访,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寻找信源,尽可能去寻找核心信源,不要浅尝则止(我过去做一个相对复杂的调查新闻,采访的人常常要在二十人以上);对主动的信息提供者与利益当事方提供的观点与证据,一定要多角度分析与印证,不要轻易取信……做到了这种种技术规范,我想,片面的新闻,是应该可基本避免的。

    当然,人的认识本身有极大局限性,并且,一个原本复杂的事件,记者常常要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搞清楚,这难免会出现一些了解片面甚至有差错的情况。故而,媒体还应建立良好的纠错机制,如设立"有错即改"栏目,如必要的追踪报道。所谓真相,常常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自我纠偏的动态的认识与报道过程,只要媒体有追求真相、尊重真相的良好操守,片面的报道是可以被有效纠偏的。

    故而,综上,新闻的片面性与片面的新闻这两类问题,我更担忧新闻的片面性在中国的解决困境——历史残留、商业资本与行政权滥用的外部力量很难在短期内得以解决,就使对新闻片面性的校治变得坎坷曲折,唯有寄望于媒体中人任重道远,上下求索,从职业道德重建上、从媒体体制改革上谋取出路。

    已发于《新闻实践》

    傅剑峰的最新更新:
  • 三鹿事件前传:我来剥媒体的皮 / 2009-06-03 11:13 / 评论数(10)
  • 广州:一个知名小学校长的倒下 / 2009-05-25 10:28 / 评论数(3)
  • 与一位大学老友的南北唱和 / 2009-05-18 11:05 / 评论数(3)
  • 寂静的深夜,我深情款款 / 2009-05-13 11:15 / 评论数(1)
  • 痛批央视——最应警惕什么样的封口费 / 2009-05-08 00:18 / 评论数(7)
  • 返回顶部

    百度有啊如何超越淘宝?

    Thu, 04 Jun 2009 11:30:00 +0800

    作者:keeptry | 评论(1) | 标签:百度有啊, 百度, 淘宝

    之前发布的博文《Google购物搜索较量百度有啊》,得到了一些博友以及玩聚SR的推荐,也引起了一些争议。特别是,很高兴看到了Realdodo的一篇回应贴《百度为什么不做购物搜索》。本文算是对Realdodo的回应,但更多的是对电子商务一些前景问题的探讨。

    我对百度,一直有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的诸多团队队友如Realdodo、Youtoutou、Duoergun任职于该公司;另一方面,百度之于中国互联网的贡献不亚于同时代的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百度用技术和本土化把Google拦在了后面,避免中国的互联网核心应用落入外家口袋。但同时,百度的很多做法也让我颇有微词,比如干预搜索结果,评级和K站不透明,不注重原创分享,等等。正是这种特殊情感,让我对百度一直比较关注,写了一些文� �,既有称赞,也有批判。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内容可能略显武断,毕竟这等战略之事,不是我等小辈所能悟尽。不过我始终认为,再小的兵,也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商悟,作为一个定位于专业互联网评论的博客,说错话再所难免,但我坚决捍卫自己说错话的权利。另外,我的文章不会存在任何内幕和爆料,只有自己的思考和逻辑。

    下面,我将分享自己对百度电商之路的一些观点,供大家探讨。

    一、电子商务的未来在B2C而不是C2C

    把目光移向美国,对比eBay和Amazon的业绩,eBay基本上在走下坡路,而Amazon则风头正盛。eBay和Amazon是典型的C2C和B2C的代表,可以说,二者之间是典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之间的竞争。再将目光环视美国的电子商务四周,可以发现,像Amazon这样的公司还有很多,虽规模不及Amazon,但红红火� �的大有所在,而eBay家族都明显凄凉的多。另外,从美国电子商务的市场份额分布可以发现,B2C的购物份额也远超过C2C。

    C2C有很多很难调和的固有缺陷,比如假货问题、信用度炒作问题等等。C2C商家的主体是个人或中小企业,这些商家的小作坊式经营给C2C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先天的缺陷。

    表面上看,C2C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但实际上C2C价格是不可能低于B2C的。一方面,B2C的B作为渠道商,在厂家议价方面有更大的话语权,拿到的价格比C2C的C们低得多;另一方面,B2C作为一级渠道直接将生产厂家和消费者串联在一起,减少了诸多的中间环节和商品附加成本,而且由于规模效应,也会存在较大的成本分摊优势。当然,有人可能会说,目前C2C平台上的商品价格可比B2C低。嗯,原因很简单,要么是假货或仿货,要么是非正规渠道。

    < P>

    与C2C相比,B2C除了具有价格优势之外,还能提供更好的售前和售后服务,商品质量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B2C更贴近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商品及服务的质量诉求会越来越高。电子商务发展的未来在B2C,而不是C2C。

    二、互联网的垄断与创新

    互联网注定是趋于垄断的,这是互联网的天条,谁也无法阻挡。在国外,雅虎和微软无法阻挡Google对搜索的垄断;在国内,MSN、旺旺也无法阻挡QQ的垄断。同样的,百度也无法打破阿里巴巴和淘宝的垄断。如果打破了,那也就是百度开始垄断的时候了。霸主在变,但称王称霸的历史不会变。

    同质模式上的产品细节创新为隔靴搔痒,只有模式的创新才足以动摇寡头的格局。霸主可以移位,但前提是必须取得模式上的突破与创新 ��走一条与之不同的"曲线救国"路线。

    三、有啊超过淘宝的最好方法是称霸B2C,而不是追赶C2C

    百度在2008年发布有啊进军C2C,与2003年成立的淘宝相比,百度已经错过了进入C2C的最佳时机。五年时间的领先优势和经验积累,在没有明显技术和资源优势的情况下,百度打败淘宝,哪怕是打破淘宝垄断地位的几率微乎其微。远有牢牢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的淘宝领跑,近有瓜分剩余10%以上份额的拍拍易趣拦路,百度选择的这条C2C道路,无疑是条凶险之路。

    图一: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C2C市场份额

    B2C是电子商务的未来,只要能在B2C领域站住脚,才能曲线救国,在这个新的战场将敌人落将下来。淘宝商城目前在B2C市场的份额大概在20%左右,剩余80%的市场,想像空间非常之大。

    图二:2008年中国电子商� �B2C市场份额(非平台类B2C)

    马云说,淘宝网从来就不是C2C。这话不假,当然,也是在为淘宝商城做宣传。淘宝目前的定位就是购物平台,一个集合了C2C和B2C的综合性平台。淘宝商城就是B2C,对于未来B2C的大势所趋,淘宝商城将是一个过渡。目前为淘宝商城造势,也是在引导和纠正用户对淘宝的品牌认知,让大家知道:在淘宝,不仅可以淘到便宜货,也可以买到正规行货。也就是说,要传达给消费者这样一个信息:淘宝可以满足你的全套购物需求,而不是买便宜货上淘宝,正品就去专业B2C站点。

    淘宝已经在往B2C转了,百度有啊还在拼命往C2C上追赶。追上了又如何?追上了C2C,还得追B2C,如此下去,何处是尽头?对中国而言,超越资本主义的最好方法就是直接跨过他,所以我们从封建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同样的,对� 度而言,超越C2C霸主淘宝的最好方法就是直接跨过他,过渡到B2C。一统电商江湖的最好方法不是灭掉淘宝拍拍,而是在B2C称王。

    C2C的传说还在,但江湖已经开始流传B2C了。B2C,他已经不远了。

    四、B2C平台之路如何走?

    挟B2C,以制C2C,如何搭建一个足以与淘宝等现有C2C平台抗衡的B2C平台?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思路可以尝试:

    思路一:自建B2C,向Amazon看齐。

    思路二:C2C的同时B2C,向淘宝商城看齐。

    思路三:购物搜索+B2C联盟。

    思路一和思路二作为既有模式,去浏览下Amazon和淘宝商城的网站,即可一目了然。这是两种已被证明的成功模式,京东、当当、卓越走的是第一条路,拍拍、有啊走的是第二条路。

    再来说下第三种思路,这种思路的可见雏形主要是像有道和Google这� 的购物搜索。但其实购物搜索只是B2C联盟的一个渠道和工具,或者说只是B2C联盟战略的内容之一。如果能够把B2C企业集结在一起,组建一个B2C联盟,甚至打通各B2C企业的通道,共建一套统一的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一统电商江湖,指日可待。当然,如果要走这条路的话,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打通B2C,如何建立一套统一的评价体系,等等。

    面对弱小的竞争对手,商业模式的的Copy已经足矣,就像新浪博客灭掉博客中国,QQ游戏打败联众世界一样。但如果要打败势均力敌的对手,通常只能进行模式的创新。

    昔日淘宝打败易趣,靠的就是免费模式的创新。而百度如果想通过Copy淘宝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创新就想逆转整个电子商务市场的格局,未免自负了点。百度要超过淘宝,只能走B2C,而且是最彻底的与淘宝完全不同� B2C渠道或者B2C联盟等新的模式,而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类淘宝或者淘宝升级版。

    如果采用购物搜索+B2C联盟的模式,那么可能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购物搜索是否应该收录C2C的商品的问题,如何避免为C2C做嫁妆,反而弱化自己在B2C领域的号召力和发展潜力。我认为,以下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

    方法一:不抓取。

    方法二:抓取,但弱化C2C。

    目前来看,有道购物搜索采取的是第一种方法,Google购物搜索采取的是第二种方法。二者皆可行。总之,如果购物搜索想做大的话,绝对不能受制于C2C。对此问题的论述,Realdodo在文章里面已经说的很充分了,我不再赘述。同时,我在《我为什么不看好百度有啊?》一文中也有对此问题的论述。

    当然,你也可能会问,购物搜索是否有前景?对此问题的论述,可以 ��考我的《购物搜索的前景分析》一文。

    五、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到底应该做什么?

    淘宝为什么屏蔽百度不屏蔽Google?Google购物搜索为什么收录淘宝拍拍不收录百度有啊?百度的××门,为什么会被推波助澜?

    中国的本土网站应该做什么?我认为,是国际化,是进军全球,而不仅仅是称霸中国。要想打破垄断,国外一堆垄断的企业,你不去打破,死死顶住国内的同党内讧干嘛?Google在全球搜索引擎市场的垄断,我们打破了吗?MSN在全球IM市场的垄断,我们打破了吗?eBay和Amazon在全球购物市场的垄断,我们打破了吗?嗯,是的,我们成功打破了这些公司在国内市场的垄断。但不我们不应该就此固步自封,更不应该仅仅盯着国内,资源的内耗带来的只会是本土网站的恶性竞争,让外家人坐收渔翁之利。

    中国的互� 网企业们,何时才自信并从容的直面与互联网巨头在国际市场的正面竞争?阿里巴巴 VS eBay&Amazon,百度 VS Google,腾讯 VS MSN,有无胜算?

    尝试已经开始,但步伐可以更加快速和坚决。对于百度,我们衷心的希望百度日本超过雅虎日本和Google日本,希望百度能够蚕食更多的Google全球份额。同时,也希望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中国互联网的优秀企业,一起走向世界,把中国互联网的技术和服务带到全球。高科技领域,中国已经错了太多,互联网是中国的机会,这需要所有互联网同仁共同把握。

    来自:商悟-张良伦的电子商务博客

    原文链接:http://www.keeptry.com/blog/1363

    keeptry的最新更新:
  • Google购物搜索较量百度有啊 / 2009-05-29 22:46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想起布拉格春天的小雨

    Thu, 04 Jun 2009 09:06:00 +0800

    作者:一娴 | 评论(3) | 标签:布拉格, 斯美塔纳, 沃尔塔瓦河

    早上驾车出门办事,天上飘着绵绵的小雨。LA的初夏难得有这样的沁人心肺的小雨,即使在车中,也似乎能感到细细的雨丝掠过脸颊那种轻轻柔柔的感觉。

    音响里是斯美塔纳的《我的祖国》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长笛和单簧管悠扬地响起来的时候,想起了布拉格春天的小雨……那个春天,在细细的小雨里,走在布拉格老城区的小街里,耳边不时传来德奥音乐家们的乐曲声,街边那些巴洛克建筑,令人惊叹地演绎着古老而精致的韵律,常常,仿佛身在维也纳。

    还记得坐在查理大桥旁,望着微微起伏的沃尔塔瓦河,心里回旋的就是《我的祖国》的第二乐章的主题。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民族的母亲河,斯美塔纳在失去听力以后,用心灵� 写出来这部史诗般的作品,感动了无数的人。现在,这部杰出的作品,已成为"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固定的开幕演奏曲。

    随着一串串音符的流淌,主题徐徐展开,描绘了沃尔塔瓦河如画的自然风光和如诗的美丽传说: 涓涓溪流渐渐汇入大河,河边茂密的森林,猎人的号角声,村庄里人们伴着波尔卡欢快地起舞,月色下宁静的河面,传说中仙女们如梦似幻的歌声,夜风拂过如丝绸般光亮的河面……

    沃尔塔瓦河继续奔流,在河滩峡谷激起汹涌澎湃的惊涛骇浪,轰轰烈烈而来,惊天动地而去,峭壁和礁石都挡不住奋勇向前的力量,终于,流到了布拉格维谢格拉德城堡,维谢格拉德主题再次响起,象征着捷克民族的勇敢和伟大。渐渐地,沃尔塔瓦河归于宽广和宁静,最后,小提琴奏起波动的旋律,沃尔塔瓦河滚滚地流向无尽的远方…..

    还记得在那小雨中,有天鹅优雅地在河边逶迤游过,小船安详地在水面摇荡着……沃尔塔瓦河和《沃尔塔瓦河》令人浮想联翩,想起布拉格那些安宁的和不安宁的春天,想起斯美塔纳和德沃夏克,动人心弦的《我的� �国》和《自新大陆》;想起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米兰昆德拉,《变形记》的卡夫卡,还有《花园宴会》里的哈维尔……

    初夏,在LA的小雨中,在斯美塔纳史诗般的音乐中,想起布拉格春天的小雨,和那奔流向前的沃尔塔瓦河……

    一娴的最新更新:
  • 通用的社会主义和奥巴马的政治赌博 / 2009-06-03 12:42 / 评论数(7)
  • 食品安全法有多安全? / 2009-06-02 05:16 / 评论数(6)
  • 南希.佩洛西的职责和人权议题 / 2009-05-31 12:57 / 评论数(10)
  • 端午的沉思 (存档) / 2009-05-29 01:37 / 评论数(7)
  • 朝核,奥巴马外交从柔软转向强硬的分水岭? / 2009-05-28 08:12 / 评论数(4)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