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5日星期一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立法减负"规格再高也是聊胜于无

Mon, 25 May 2009 15:36:00 +0800

作者:魏英杰 | 评论(1) | 标签:中小学生, 减负

据悉,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江苏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针对未成年人学业负担重的问题,作出了"不得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的专门规定。(5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该条例是一部地方性法规,在这上面明文规定学生的减负问题,规格不可谓不高。可是遍查全文,除要求"学校应当执行国家关于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规定,执行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关于课时和作业量的规定"外,并无任何相关配套措施或罚则。这就有些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意味。难怪有网友在新闻后跟帖:明知不可行,何必多此一举。

从条例本身来看,意思确实不大。条例的具体落实固然还需要细则支持,然而,即便走到这一步,能否有效推行也还是个未知数。但从另一� 角度看,这何尝不在于表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已经进入地方立法的视野。这还意味着,人们对待这一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而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或者就是解决问题的开端。至于如何解决,说实话也不可能光靠一纸条文。

不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只是一种表象,应试教育体制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应试教育体制没有根本改观,无论下多大力气为学生减负,也只能是隔靴搔痒。在这个大背景下,哪怕一时取消了不必要的课业,回头马上还会出现换了其他名目的负担。这些年来,感慨课业压垮了学生肩膀的声音何曾消停过,可谁看见过哪个学校敢于给学生减压的?再说了,真要有这种事情发生,还没有等到教育部门表扬,那边家长大概要上门数落学校了。事关学生前途命运,谁敢掉以轻心啊。这哪里仅� 是什么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明摆着就是应试教育这只拦路虎在挡道。从这个角度看,"立法减负"的象征意义确实要大于实际作用,甚或只是聊胜于无。

更何况,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如今已经不单是教育问题,还涉及诸多经济利益因素。应试教育在前,各种辅导、培训、竞赛紧随其后,俨然形成巨大的教育利益链条。照理说,基础教育本不该存在应试压力,可为了配合高考录取率和保持所谓名校地位(这也是基于学校利益出发),各种各样的选拔竞赛和培训市场,依然十分红火。央视《经济半小时》刚披露一个数据,按照北京市60%中小学生参加奥数培训计算,一年市场规模就超过了20亿元。这还是相对保守的一种估算。实际上,许多学校都是整个班级学生报名一个或几个奥数班。由此可见,压在中小学生身上的沉重负担,真正已 ��尾大不掉之势。

突破应试体制困境且难,再加上学校和培训机构为一己利益拼命"添砖加瓦",在这种情况下,光想着为学生减负,难免要走进死胡同。换句话说,无论"立法减负"规格再高,立意再好,也很难化作一剂好药方。这不能不让人感慨,给中小学生减轻书包重量,怎么就这么难——都用上"保护条例"了,仍然感觉力道实在太轻。

江苏省为出台该条例花了不少力气。本来,草案里还规定了"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者测试"、"不得将各类竞赛成绩作为招生依据"等内容,不知为何提交审议阶段未获通过。可这样一来,条例所带给人们的期望值也就大大降低了。就此而言,把条例的相关规定看作应试教育体制改革陷入瓶颈的一个地方样本,或许更为合适。

2009年5月25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莫须有资费"何止多收了三五年 / 2009-05-22 12:55 / 评论数(1)
  • 雷词热语,民意几许 / 2009-05-22 12:55 / 评论数(6)
  • 满文军不宜继续担任爱心大使 / 2009-05-21 11:36 / 评论数(4)
  • "开心辞典"何时成了招生办 / 2009-05-20 11:14 / 评论数(2)
  • 流感"受害者"为何还要道歉 / 2009-05-19 10:20 / 评论数(17)
  • 返回顶部

    苏东剧变:20年之后

    Mon, 25 May 2009 10:34:00 +0800

    作者:drunkpiano | 评论(13) | 标签:讲政治-世界

    南方周末,完整版

    -----------------------------

    20年前柏林墙倒塌之后,"苏东巨变"曾激起中国人的无限叹息,不仅因为那些"社会主义兄弟"纷纷做了社会主义的逃兵,也因为接下来的十年,大多苏东国家经济倒退社会动荡,很多苏东民众对转型的幻想化为泡影。

    时光飞逝,如今又过了十年,我们的"前社会主义兄弟"现在都干得怎么样了呢?对这个地区稍作观察,就会发现"苏东"早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波罗的海国家、东欧、中亚、外高加索等更精确的说法。在社会主义的历史纽带消散之后,原来的苏东国家,有的右转,有的左转,有的前进,有的后退,苏东这个"筐"已经无法装下如此多样的经验了。

    从政治上来说,如� 以《经济学人》杂志2008年的民主排名来说,苏东各国已经明显拉开差距:东欧和波罗的海几国排名靠前,其中捷克和斯洛文尼亚被称为"完全民主",捷克的的民主排名甚至超过英法;南欧各国(比如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和前独联体主要国家(比如乌克兰,格鲁吉亚)居中,多属于"有缺陷的民主"或"混合政体"类型——俄罗斯被排在"混合政体"里的倒数第二;最落后的就是中亚的这斯坦那斯坦,其中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甚至排在了缅甸后面。事实上,乌兹别克斯坦和卡扎克斯坦20年来就没有换过领导人,而土库曼斯坦的尼亚佐夫要不是06年去世,估计现在还在台上。

    当初同一个"娘胎"出来,如今最民主的排19,最不民主的排165,差距怎么这么大呢?除了常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倾向的解释外,欧盟的影响可能是主要� �因之一。观察民主化排名会发现,大体来说民主化深度是和离西欧远近成正比的。从经济角度来说,中东欧各国都有加入欧盟的愿望,但是欧盟规定入盟的前提是这个国家必须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为了傍上欧盟这个富亲戚,东欧各国在推行民主化方面因此也格外努力,04年欧盟的大扩张,突击吸收了8个中东欧国家,算是对这些国家民主化成果的肯定。欧盟是不对亚洲国家开放的,这斯坦那斯坦自然也少了民主化的一个动力。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当初民主化的内生性程度。稍了解东欧史的人都知道匈牙利风波、布拉格之春、波兰团结工会,就是说,中东欧各国其社会内部本来就积蓄着长期的民主化冲动,有公民社会的暗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们的民主化是自下而上推动的,因此这些国家接受民主也比较顺利。而对另� �些国家,民主化更象是从天而降的——突然有一天"老大哥"说,队伍解散了,你们自谋生路吧,于是政府稀里糊涂套上了民主的外套,这种自上而下的民主化历程注定了它的空心性。

    从经济上来看,众所周知,苏东经济改革过程非常痛苦,大多数在转型初期经历负增长。虽然有些国家(比如捷克、匈牙利、波兰)90年代中期就已经经济复苏到转型前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增长,另一些国家则很久才突破瓶颈,比如乌克兰、格鲁吉亚、吉尔吉斯坦、莫尔多瓦人均购买力GDP到2005年左右才恢复到1991年水平。大多数国家都是在2000年左右恢复元气。苏东转型艰难主要原因是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三管齐下"地同时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可想而知。相比之下,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智利、巴西、阿根廷等其它"第三波民主化"国家,转型� 本来就基本是市场经济国家,只需进行政治改革这个"单项"改革,经历的震荡自然小得多。这个观点的推论就是,由于中国市场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市场经济观念也比较深入人心,如果中国现在进行民主化改革,经历的震荡应该会比苏东当年小。

    虽然历经痛苦,苏东国家大多还是回到了经济发展的正轨。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国纷纷开始从谷底走出。中东欧各国经济增长率近年平均4-5%左右。虽然不如中国,但考虑基础不同(比如俄罗斯、波兰人均购买力GDP在中国的3倍左右,捷克、斯洛文尼亚甚至在4倍左右),可比性有限。更具有可比性的是同一国的不同历史阶段:虽然中东欧各国90年代都历经负增长,但近十年4-5% 的增长率远高于80年代1-2%的增长率,说明市场化改革虽然带来阵痛,但中长期来看,其活力还是胜于计划经济时代。当然正如政治上拉开差距,各国经济也拉开差距: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拖尼亚等国的人均购买力GDP已在两万美元左右,而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则在两千美元左右。

    这里比较有趣的一个现象是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同步性——同步性未必意味着因果性,就是说,市场化未必是民主化的原因或者后果。但它至少说明,在东欧,与拉美式"反市场的民主化"不同,东欧国家的民主化并没有激起特别强烈的反市场化冲动。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对改革路径的审视,也就是对"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的比较。多年以来,人们惊叹中国"渐进改革"的成功,同时哀叹苏东"休克疗法"的失败。问 ��在于,苏东经济变革路径之复杂,用一个休克疗法统而论之有失确切。苏东内部,有的国家自始至终坚持休克疗法,比如捷克、波兰;有的休克了一半又不休了,比如俄罗斯,保加利亚;有的属于渐进改革,比如乌克兰,格鲁吉亚;有的根本就没怎么改,比如白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如果对比苏东内部改革速度和改革成效关系的话,反而发现改得快未必发展慢,改得慢的发展未必快,甚至越休克疗法的越发展迅速。要对"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做一个黑白分明的审判,"对方辩友"都可以找出反例,所以与其一棍子把"休克疗法"打死,倒不如说各国都要因地制宜。甚至有可能,相比改革透明性、公正性、法制程度、经济政策合理性,变革速度可能本来就不是个核心问题。

    20年巨变之后,还有不得不回顾的一点,就是各国共产党� �命运。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地方,89年苏东剧变基本可以说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当初很多苏东共产党领导人不愿放弃权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恐怕是担心下台后受到报复。事实证明很大程度上,这个担心是多余的。20年后回头去看,共产政体的垮台并不一定是共产党的垮台。事实上各国共产党要么改头换面、要么名字都不换,大多还"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比如莫尔多瓦共产党01年以来连续三次选举赢得议会多数席位;波兰共产党转型为社会民主党,目前是波兰的第三大党;匈牙利共产党运气差点,由于拒绝意识形态转型,一直没有赢得议会席位;俄罗斯共产党曾经在90年代中后期重新崛起为第一大党,不过后来由于普京的排挤而风头消退,但仍然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党和最大反对党;捷克共产党89之后拒绝改名,至今仍是捷克第三大党;土库曼� 坦的共产党虽然改了名字(民主党),但"领导班子"和政治体系在巨变前后几乎没变;保加利亚共产党改名社会党,仍然是重要政党。这些情况的推论就是,如果中国面对民主转型,只要共产党及时调整党纲,不但不一定会被人民唾弃,反而可能在换个马甲后卷土重来。那种认为民主转型一定会带来流血、内战、你死我活的社会动荡的看法,从苏东来看,并不成立。

    正如10年前给苏东剧变下结论太早,今天试图去做任何结论也许仍然太早。不过有一点是显然的,就是政治转型并非一个直线过程,有的国家走着走着会倒退,比如俄罗斯(俄罗斯民主在普京时代严重倒退,几乎已是不争事实),有的走着走着会跳跃,比如乌克兰和吉尔吉斯坦(颜色革命),历史之有趣也正在于此。还有一点也是显然的,政治经济转型既不是什么灵丹妙药 ��也不是什么毒药,它管不管用,还是要看病人的消化能力、抵抗能力、病情轻重,以及病人有没有真的把药给吃进去。

    drunkpiano的最新更新:
  • 南周评论存档之七:倒霉的英国议员 / 2009-05-25 10:33 / 评论数(3)
  • 在不可能和不可能之间 / 2009-05-21 12:28 / 评论数(4)
  • 南周评论存档之六:就请你给我多一点点信息 / 2009-05-20 09:58 / 评论数(19)
  • 南周评论存档之五:绞死银行家 / 2009-05-18 11:09 / 评论数(4)
  • 南周评论档案四:罗宾汉在21世纪 / 2009-05-13 11:18 / 评论数(12)
  • 返回顶部

    广州:一个知名小学校长的倒下

    Mon, 25 May 2009 10:28:00 +0800

    作者:傅剑峰 | 评论(3) | 标签:教育, 择校费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傅剑锋 苏岭 实习生 朱慧灵 发自广州

      ●在教育系统内被通报的广州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刘燕文案,涉案金额惊人,其主要来源与巨额择校费有关。

      ●择校费由此成为各区教育局与学校的重要收入来源。广州教育系统内部人士介绍,以名校林立的越秀区为例,仅明账可查的,近几年每年小学择校费就逾亿元。

      ●据新近出台的《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广东将力争经过3至4年全面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禁止公办小学、初中学校"择校"行为。

      "要问哪里有永远的牛市?到学校来吧,择校费永远是只涨不跌。"此话最近在广州的家长间颇为流行。

      以海印苑小学为例,去年非地段生的择校价格为3万元左右,今年普涨至5万-8万元,若学生家长没有任何背景想入读该校的,需" ��资助学"10万。

      海印苑小学之所以身价暴涨,是因为它被并入了广东省名校培正小学。目前,广州共有12所中小学相互合并。政策制定者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扶持弱校,分享名校资源,达至均衡教育,给多年难治的"择校"热降温的目的。"择校费"利益格局之复杂由此可见一斑。在这一利益格局中,被公众诟病的不只是择校费之高,还有择校费之乱。

      现在被择校费所苦的朱永平早在2006年广州两会期间就指出,广州市审计报告显示广州一些中小学截留挪用近千万元捐资助学费用,以发放教职工奖金,他建议政府严查背后的违法腐败现象。

      三年后,更让人震惊的择校费腐败问题被披露。这次是由国家审计署广东特派办审计发现的,广东省名校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刘燕文因此落马。

      因择� �费落马的校长

      据权威机关人士称,刘燕文是2008年10月因审计被查出问题后,被有关部门"双规"的。

      据审计署相关人士介绍,审计署广东特派办的这次审计并非是专门针对东风东小学,而是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的抽检。而广州教育系统内部人士介绍,刘燕文因择校费等腐败问题,已被举报多年,但因其有错综复杂之人脉而久扳不倒,所以这一次审计署的介入可能并非偶然。

      据多位了解基本案情的教育系统内部人士介绍,在教育系统内被通报的刘燕文案,涉嫌贪额数千万,其主要来源与巨额择校费有关。另,知情人士称,刘燕文还涉嫌以片区学位和房地产商交易,收受多套房产。目前,由于进一步调查尚在进行中,广州市有关部门与国家审计署均未向南方周末透露案情。

      对刘燕文掌校期间� �东风东小学择校费之乱,多位受访家长向南方周末记者诉说了切肤之痛。

      某家长称,3年前,他为了能让孩子进东风东小学,除交了6万"捐资助学费"外,还通过中间人到刘燕文的家,另外给了刘1.5万元。另有家长回忆,她通过中间人向学校"捐资助学"了9万元,到刘燕文那里,又涨了2万元。而一位建筑老板,前后向东风东小学与刘燕文本人送了12万元。

      据了解,从2001年始,通过区教育局指定的账号打过去的款项并不能直接到学校。而是学校与区教育局分成,各区财政通常将30%或40%返还给原收费的学校,70%或60%由区财政统筹安排。据教育系统内权威人士介绍,在广州市内不少学校,被返还的部分费用除了用于修缮性、购置性支出,还被频繁大额用于"公务经费"支出,区财政统筹安排的那部分被用于义务教育财政� �入。

      而未通过银行账户打款的部分,就易成为腐败温床。上述几位家长亲历的,既有被政府允许的"捐资助学",又有与刘燕文的"台下的交易"。

      这类腐败并非特例。2004年,广州市八旗二马路小学校长张斌因贪污择校费7万余元而被判两年有期徒刑。去年,北京市审计局发现北京中关村三小的问题择校费逾亿元,后该校校长被判刑。

      但择校费并非是刘燕文的唯一来源。据教育系统内部人士透露,房地产商为了能使学校附近的楼盘卖出高价,须使该楼盘划到学区内。于是,刘燕文成了附近地产商重要的"公关"对象,其案遂涉及多套"赠送"房产。调查发现,在东风东路小学附近,只要有学位,有二十年左右楼龄的二手房都标价每平方米过万元,新房更是波动在2万元/平方米,学位对楼价的刺激显而� 见。

      在已公开的教育系统腐败案里,就有这方面的案例。福建省南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厚珍帮地产商把一楼盘划入某名校的招生片区,遂获贿十余万元。去年该局长被判刑9年。

      惊人的择校费

      刘燕文落马后,东风东路小学依然是"择校热"中的香饽饽,名校招牌并未失色。

      5月16日,是广州市各小学招生的第一天。南方周末记者走访了某省级重点小学。早上8点半,该校门口便排起了报名的家长们。

      当日上午是地段生报名,下午主要是择校生报名。前去报名的家长都会领到一份"捐资助学表"。标题上写着"教育发展有您的一份功劳,请热心为教育捐资"。除了基本的信息外,还需要填写介绍人和捐资数额。

      记者看到多数的择校生家长是和学校的"介绍人"约� 来的,虽然是"相约而至"但却又"互不相识"。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填写介绍人姓名和捐资数目时都无从下手。一位王姓教师是多位家长的介绍人,她不但自己填写了姓名、介绍理由,甚至连捐资数额也替"捐助人"填了下去:捐资有填5万、6万的。理由一栏却则写上了"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与王老师的做法不同,另一名李姓教师则直接向家长建议"你就写7万吧"。据知情人士介绍,该小学的择校费一般在5万至10万间。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广州,择校费按照学校的省、市、区等不同的级别有不同标准,如市一级学校一般是3万元,省一级学校一般是4万元。久负盛名的名校,有的辖区就根据户籍情况有"6、7、8"的潜规定:具有本区户籍的6万元,没有本区户籍但具有广州市户籍则是7万元,广州市户� �之外的则高达8万元。此外,按照与介绍人关系的亲疏,择校费也相应减少或提高。

      择校费由此成为各区教育局与学校的重要收入来源。广州教育系统内部人士介绍,以名校林立的越秀区为例,仅明账可查的,近几年每年小学择校费就逾亿元。其次是海珠区,每年小学择校费也近亿元。

      各个学校为了增加择校费收入,限制正常收费的地段生学位,扩大非地段生的招收比例。以广州某小学为例,数年来非地段生比例均超过80%。这即意味着那几年有八成的该校学生是要通过交择校费,或通过特权关系入读的。据教育系统内部人士介绍,广州的名牌小学非地段生的比例不低于50%。而越秀区各小学,即使最保守的估计,非地段生的比例每年平均不低于25%。

      择校费的马太效应

      "择校"乱象难以根治 ��首要原因,被教育界人士一致认为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系统内部人士介绍,以广州某重点小学为例,它的名气始于1996年,即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小学,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过去教育系统的办学理念是以培育精品学校来刺激教育发展,实际演变为只追求效率,无法兼顾公平教育。据某小学校长介绍,过去的评级硬件标准占的比例高,因此变成了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的比拼。评上以后,主管部门还会加大这些学校的投资,终演变成强校越强、弱校越弱的局面。弊端显露,广州市于2005年评定了一批省、市级学校后,不再进行学校评级。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一旦形成,便无法在短期内改观,"择校热"因此"降温难"。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支出原则是地方财政分灶吃饭。教育系统人士介绍,以越秀区某省级重� 小学为例,教育经费由越秀区支出,包括教师工资。广东省不拨款,除非是专项。这就导致,择校费收得越多的区,如越秀区,对教育的投入就越大,优势资源就进一步集中到那些名校。从而出现择校费的"马太效应",相关利益格局进一步被固化。

      于是,出得起钱或勉强出得起钱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得贡献高额择校费。而有权力关系者则动用各种关系介入学校招生。教育系统权威内部人士介绍,以名校集中的广州某区为例,每年各级官员批的条子数以千计,远超过名校的承受力。一些名校被迫限制地段生学位,扩大非地段生比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某些名校校长变得炙手可热,择校决定权很易蜕变成权力寻租工具。同时,在广州,择校费是区教育局与收费小学分成的,区级教育局也易 ��入其中的利益漩涡,使择校费改革变得更加困难。

      择校费的解决之道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广东省对择校费的改革以回到根本为皈依——实现均衡教育。今年4月3日,广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

      该文件称,广东将力争经过3至4年全面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禁止公办小学、初中学校"择校"行为和进行小学升初中选拔性招生,也不得擅设重点班、实验班,全面实行小学就近免试入学、初中电脑派位或对口入学。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利用公共资源集中建设或支持少数窗口学校、示范学校。文件还强调了要保障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

      这一文件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好评。有广州教育界人� 进一步建议,日本的经验可以作为解决择校费问题的参考。该人士认为,不均衡的教育资源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师资,所以解决师资的投入与待遇问题是重中之重。日本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有统一的国家定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国家出50%,地方出50%。这样,在日本东京最好的小学跟冲绳岛的最偏僻的渔村,教师的水准基本是一样的。为了鼓励优秀教师去边远地区,日本边远地区的教师工资要比在大城市的教师高出5%。所以,他认为,中国的整个义务教育财政体系需要改革。

      这种改革看起来显得遥远,但能做的已经开始尝试了。

      从今年开始,广州市天河区已不允许本市户籍学生择校,一律按就近入学原则分配学位。只对非本市户籍学生收取借读费。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茂林亦在今年初称,教育� 导部门将携手纪检部门联合对各区各校进行检查,力度将比以往更大。(杨大正对此文亦有贡献)

    很久没有写新闻稿了,因为记者苏岭累病了,所以我顶上,又采又写又编,算是编辑裸体冲锋了一次.

    -----------------------------------------------------------------------------

    众校长讲述择校费背后隐秘:领导批条安排不完

      "择校"背后的隐秘博弈

      ●"光各级领导批下来的(择校)条子都安排不完,省里的、市里的领导你一个人都得罪不了",所以这位校长就消失了一个月。招生被权力左右,成了名校校长们最大的苦恼之一。

      ●"有需求也有供给,有些人都把教育异化了,谁都可以骂教育的任何问题。"武昌水果湖一中校长赵洪武说。他认为,在择校问题上,校长自律是最重要的。

      武汉多家知名小学的校长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了择校费背后的种种隐秘,亦透露了鲜为人知的苦恼。

      他们中有的人并非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对择校费甘之如饴,而是希望取消这一制度。

      校长"人间蒸发"

      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名校,托关系、走后门、递条子,各显神通。而名校校长往往会因此承� �巨大压力。

      武汉市一所省属小学校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选择的办法是"人间蒸发",在招生的时候,他的电话根本就打不通。

      "光各级领导批下来的条子都安排不完,省里的、市里的领导你一个人都得罪不了",所以这位校长就消失了一个月。

      在他看来,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一年只能招几百人,"所以我要均衡各方的要求,哪方面都不能得罪,学校还要不要活下去?"

      "你以为只是小学、中学的校长会关手机?你问问主任、教育局长、市长关不关手机,他们有多少个手机号你弄得清楚呀?"他说。

      他说,他曾碰到过家长开着车追着来塞钱的事,"我要这个钱干什么呢,你要这么多钱怎么办,学生还是进不来的啊"。

      他感叹,他已因为择校得罪过 ��很多人,包括家里人,朋友,最后是得罪领导。他认为:"现在报纸上披露了一些名校长或者名学校问题,我想说的是这毕竟是少数,主流是好的。如果校长都是那么腐败,教育搞什么搞?我觉得媒体和政府要为学校、校长说公道话。"

      被权力左右的名额分配表

      今年4月,广州的某知名学校,就已经收到四百多个择校的条子。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的名校已司空见惯。

      另有一位武汉名校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旁人眼里,择校"博弈"中,学校好像占据绝对优势,其实学校也有自己的无奈:那么多条子怎么办呢?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名校校长位置也不是那么好坐的,你要千方百计把学校做好,各方面关系也要协调好,'钢琴弹不好',等于什么事都白费了。"

      "有 ��条子,还要看上面领导是否一定要办,因为领导有时候也碍于情面,最后把矛盾甩给我们。"她说。

      后来她决定弄出个内部规范:"省领导给一个指标,市政府给一个、省委办公厅一个,审计局给一个,教育厅给一个指标,教育局给一个……"这样名额均分,以免引起麻烦。

      后来再有人找她,她就可以拿这个规范作挡箭牌:"你拿的是自己部门的指标吗?"

      在她看来,控制领导名额,"实际上也是在给自己找退路,我没办法,我也不想收,他们非要我收,而且来的都是领导介绍的人"。她认为,公办示范学校不能成为某些人的"私塾"。

      她说:"作为名校校长,我不喜欢择校制度,希望每年的择校生越少越好。"但她说,她几乎不在其它校长面前谈择校费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很敏感 ��。

      "新生爆炸"隐藏下的挂空户

      另有一武汉市知名小学告诉南方周末,在新生报名时,他的学校经常新生"人数爆炸"。

      该校校长要求老师都去一一家访,看看孩子们到底是不是在这个家里,结果一看,许多小孩只是挂了一个名,没有孩子生活的痕迹,那肯定是假的。

      为了择校,一些家长把户口挂在著名学校的片区内,但是实际居住地却不在那里,即所谓的"挂户"。每年,都有不少家长通过"挂户"试图择校。

      教育圈曾流传更具戏剧性的故事,北京某实验小学的老师做家访,竟发现8个学生家的门牌号码,是学校附近的一条马路边的厕所。

      "为了孩子上学,户口跟着名校走",是全国大城市的一道风景。不少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挤进"名校",不惜数次� �居成为"现代孟母";更甚者不惜假离婚,寻求户籍空挂,不少"名校"周围住户的户籍上都挂着六七个甚至更多户口。读书成了一场博弈。学校之所以被"择",只源于它是优质学校,大家都争着来,僧多粥少,"择校费"就是敲门砖。

      以个人零散的努力来对应制度风车,其结果大多是悲剧性的。某著名小学校长说,此类情况,只要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能进来。

      一位校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就近入学本身就是择校行为,只不过直接的实施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个人。从原来的转移户籍所在地改为今天的转移房产所在地,人们依然可以借助就近入学政策实现择校。从以户籍择校到以房产择校,引发了名校附近的购房热,"其进步意义可能是从以权力择校为主转到以金钱择校为主"。

      为了缓解过于沉重的 ��学压力,北京部分热点学校悄悄地抬高了"就近入学"的门槛。令一些"捣腾户口"的二手房房主得不偿失,还遏制了名校周边房价的"疯涨"局面,这实属无奈之举。

      谁在从中获利

      "有需求也有供给,有些人都把教育异化了,谁都可以骂教育的任何问题。"武昌水果湖一中校长赵洪武说。他认为,在择校问题上,校长自律是最重要的。"有没有校长专门聚财搞钱,有这样的。好搞钱但是搞不长。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校长并不是这个样子。"湖北教育杂志执行主编黄燕认为,在名校位置上,多数校长在千方百计地把学校做好。"有人老是攻击择校费,但又老是不讲出应该保留还是应该取消择校的制度。"一位教研人员说,"这个政策抉择并不是在教育部门,那是政府的问题,权力能不能干涉招生。"

      � 南省教研室周振铎老师也认为:"群众所咬牙切齿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责任在政府。""择校热"并不新鲜,奇怪的是它越被"禁"越"火热"。一位专家一针见血的指出,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合谋下的择校"博弈",为学校建小金库提供了温床,难免不会出现居心叵测之人。

      去年,北京市名校、具有两个校区6500名学生的"超级小学"中关村三小的原校长、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教导主任、出纳5人涉嫌贪污被捕,今年该校校长被判刑。问题出在贪污挪用"赞助费"的账外资金。紧接着广西大学附中原校领导集体贪污的腐败案件又被曝光,从2004年到2007年间,原校长唐运南等人对招收初一学生暗箱操作,收取了1600万元的"捐资助学款",并私设小金库,采取虚报账目、直接私分等手段大肆侵吞。

      � �述专家看来,立即取消择校费,没有丝毫操作上的难度,关键在政府的态度。一不愿具名的专家认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对某些官员有好处。一是,他们有个典型学校,高考录取率也高,是自己的政绩工程;二是可以让官员和富人的子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可以减轻财政负担,把办教育的开支转嫁给要上学的老百姓。所以,这位专家认为,这需要上级政府打破现有利益格局与教育评介体系的决心。

      一位教育杂志主编认为:"某种程度上,择校费就是地方政府对教育欠账过多的产物。正是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一些教学质量好的学校收取的择校费越来越高,无情地吞蚀着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 发自湖北武汉

    很久没有写新闻稿了,因为记者苏岭累病了,所以我顶上,又采又写又编,算是编辑裸体冲锋了一次.

    傅剑峰的最新更新:
  • 与一位大学老友的南北唱和 / 2009-05-18 11:05 / 评论数(3)
  • 寂静的深夜,我深情款款 / 2009-05-13 11:15 / 评论数(1)
  • 痛批央视——最应警惕什么样的封口费 / 2009-05-08 00:18 / 评论数(7)
  • 远比学术腐败更可怕的堕落 / 2009-05-03 22:10 / 评论数(9)
  • 官员财产申报不应避谈制约公权(转) / 2009-03-18 21:59 / 评论数(12)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