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星期六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余秋雨的狡黠和李敖的坦荡

Sat, 30 May 2009 14:24:00 +0800

作者:自由之鹰 | 评论(25) | 标签:余秋雨, 李敖, 卢梭, 政治, 民主, 自由, 尼采, 评论

过去评价读书人,总是动辄"道德文章",在这里,所谓"道德"是先于"文章"的;而孔老夫子更是强调"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做人才是首要的问题,把人"做"好了,再谈别的,也因此才有以人废言的说法。虽然现在不提倡以人废言了,可要是这个人让我瞧着不顺眼,那甭管他写什么,哪怕被人吹得天花乱坠,我可能也懒得搭理。比如说卢梭吧,中学历史课上就提到过他,而我那个时候的教科书还是大肆宣扬革命的,因此老早就知道这位"大思想家",作为法国革命的先驱,写过一本赫赫有名的《社会契约论》,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可那个时候我还小,也没想要找这本书来读,听别人提起的时候,就跟着人云亦云一番,装出一付神往的样子,好像卢梭真是除� 克思之外,最伟大光荣正确的西方思想家。高中毕业以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拿到一本他写的《忏悔录》,立马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厚厚的一大本,虽然名为"忏悔",可从头至尾,我没发现半点忏悔的意思。看完之后,我只记得他好像搞了很多女人,还弄出五个孩子,而这些孩子他不仅一个没认,也一个都没养,于是我就觉得这个家伙真不是东西,一点男人的责任感都没有。应该说,我对卢梭的厌恶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也越来越多,就愈发觉得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发言一定要有所担当,像卢梭那样大声嚷嚷,动不动就冲着别人难道你比我高尚多少的态度,那人类社会岂不乱了套,也难怪伏尔泰会说出斥责他的有关"四脚爬行"的话了。其实,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描述的那些在市场� �冲着人群唾沫横飞的知识分子,就是像卢梭这样的人,而真正的文化都是远离市场的。基于这种认识,我对于国内那些但凡能够大声吆喝大肆兜售的书籍,多少都会保持一份警惕,而警惕的结果,就是在很多年的时间里,对于像《文化苦旅》这样的畅销书,始终都抱着可说是不屑一顾的态度,因此说实话,余秋雨的书,至今为止,我没买过一本,也没看过。我总觉得,更有分量、经过时间检验的书籍多的是,干吗要为一个似乎并不惹我党生气的人浪费时间又浪费钱呢?所以,过去的很多年,我仅仅只是知道有余秋雨这么一个人,至于别的,就不清不楚了。

虽然我并不关心,但余大师的名气却是越来越大,我看着他上了湖南卫视的"千年论坛",又去凤凰卫视开了个"秋雨时分",还在CCTV的电视歌手大奖赛上混了个评委,专门冲人家小姑娘挤眉弄眼,这才被迫多看他几眼。不过,那个时候的我对他还说不上讨厌,而且我觉得,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够有一些像他这样的、也甭管是文化的二道乃至三道贩子,多散播一些文化的边角余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大众有大众的需求,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苏格拉底那样成天思考什么才是"善"的生活,因此,偶尔我也会在电视上看看他,听他故作深沉地瞎扯一气,笑一笑,然后换台。这中间虽然也穿插了余杰对他有关"文革余孽"和写作组"石一歌"的指控,以及诸多专门写字的人对他的"吹毛求疵",但我还只是觉得不过树大招风而� �,所谓"文人相轻",靠写字出名的人总免不了这样那样的口水仗,于是我也就像看戏一样,看完了回家,该干嘛干嘛,照样过自己的日子,天大的事关我屁事,糊涂一点心情才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跟一帮傻逼瞎得瑟个啥呢?我实话实说,当时的我还真是这样想的。

真正注意余秋雨这个人那是到了去年5.12之后,开始是"兆山羡鬼",然后就有了"秋雨含泪",直到此时,我才真正看清余秋雨的真面目,不过一个小人而已,连"犬儒"都谈不上。本月19日,这个家伙代表中国人发了一番感慨,自然又招来一连串的口诛笔伐,可直到杀声震天的时候,我才想起去看他的文章。仔仔细细地读了两遍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余秋雨这个人的智商还真不是一般的高,因为在我看来,能够睁着眼睛说瞎话那才是聪明人干的事,而缺心少肺、傻了吧叽的家伙才直来直去呢。像"不准继续侮辱中国人"这样的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文章",竟然出自余大师的手笔,那我只能对那些骂他的人说,他在玩你们呢,你们都被他调戏了。以余大师的文化水平,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在指鹿为马移花接木吗?难道他不清楚自己� 文章简直就是牛头不对马嘴吗?我就奇了怪了,说真的,我对余大师的学术水准多少还是有点信心的,不然这些年是怎么混过来的嘛,就是哄不懂事的小姑娘,那也得有点拿得出手的玩意儿,更何况以现在余大师的名气,他难道不清楚自己四面都是念过书的狼吗?所以我只能说,余大师这篇大作,那是刻意为之,说白了就是专门讨骂的,而且是像小沈阳那样把自己整得不男不女阴阳怪气的主动跳出来讨骂。可他为什么要讨骂呢?没办法,美人迟暮了呗,可又不能像真正的美人那样时不时地闹点绯闻,甚至扔几张艳照,于是就只好满嘴喷粪胡说八道了。其实啊,像这种过气的"文化明星",甭管他说什么,我们只需要笑笑然后走开就可以了;像这种不甘寂寞又不敢直言的软蛋,"狗不理"就是最好的惩罚,越骂他反倒越来劲。没办法,这种人就一� �字,"贱"。——说完了。

把自己打扮成戏子,当然并非余大师一人,海峡对岸也有个大师,不过却是我非常尊敬的李敖大师。李大师人聪明,活得也明白,他就曾直接了当的在电视里说过,现在的他就是在表演。因为在他看来,"反对"是一个知识分子理应秉持的立场,他就是为反对而反对,他就是要成天叽里呱啦地去挑那些政客的毛病,因为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里,人民必须相信,政府是不可信的。所以,李大师就这样从一个战士"蜕变"成了一个戏子;而他"蜕变"的过程,正是台湾向着"开放社会"转型的过程。

http://yinjunzi1975.ycool.com/

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2408441

自由之鹰的最新更新:
  • 卢武铉,我理解你 / 2009-05-29 10:10 / 评论数(2)
  • 走好,卢武铉。 / 2009-05-26 17:51 / 评论数(0)
  • 废墟之上的曼陀罗花 / 2009-05-24 22:41 / 评论数(1)
  • 他站立在一片空虚中…… / 2009-05-24 22:40 / 评论数(2)
  • 邓玉娇没有被强奸? / 2009-05-24 11:00 / 评论数(1)
  • 返回顶部

    借毛泽东换位思考金正日[港媒直通车:第32次]

    Sat, 30 May 2009 04:47:00 +0800

    作者:港媒直通车 | 评论(3) | 标签:中银国际, 壹传媒, 朝鲜, 毛泽东, 苏联, 赫鲁晓夫, 金正日

    [1]换位思考金正日

    今天《东方日报》评论版,正中上方一篇黑粗体标题名为"金正日是否想起毛泽东"的文章,用毛泽东在当年的建国初期的思想和行为,好好的换位思考了一把当下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状况。作者认为,朝鲜是个原汁原味的社会主义国家,而金正日目前的行为如果要放在五六十年代是完全不出格的。只是到了今天,类似于置所有国家的反对与合作于不顾去做核爆实验的这种行为

    就被视为一种政治疯狂,"流氓无赖",连那些经过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不能接受,视其为不可理喻的异类。

    作者认为,在朝鲜和金正日看来,这些都是遭到"帝国主义及其帮凶试图打压乃至消灭朝鲜"的结果。而作者的换位思考的参照对象则是� 年以一人一国之力和"全世界帝修反"斗争的毛泽东。文中举的例子就是当年苏联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与中国闹僵和如今朝鲜退出六方会与中国,俄罗斯和美国不搞谈判,作者认为这两个事情差不多都能把毛泽东对苏联的翻脸和金正日对六方会谈中其他国家的翻脸联系起来。

    毛泽东当年非常看不起苏共的赫鲁晓夫之流,认为他们投降美国,反过来打压坚持真正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

    最后作者还是认为,就算朝鲜能有像当年的中国一样的态度和闹腾劲儿,也因地盘小人口小而实力不济。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今天没有对朝鲜完全翻脸,与当年苏联和中国的冷漠关系不一样。

    当然,这终究也只是作者的一个换位思考,除了国情和时期不可相提并论,其他的方面做比较和对照还是合情合理的。

    – ‐‐——– ‐‐——– ‐‐——– ‐‐——– ‐‐——– ‐‐——

    [2]中银国际青睐壹传媒的启示

    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全资拥有的投资银行;壹传媒旗下有《苹果日报》,因为报纸政见相左,或者说根本就是壹传媒老板的政见与内地相左,所以导致在大陆正常渠道下这份香港最优秀的报纸无法也不可以被看到。现在好了,中银国际在公开发表的报告中支持了"壹传媒进军台湾电视行业的决策"。今天《东方日报》评论版,一篇"政客应喜第二支笛"的评论文章从政治的角度和传媒的角度将此事展开言论了一番。

    从政治角度上来说,作者虽认为此事是政治游戏里的又一个笑柄而已,但还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内地政治经济结合的问题。作者认为这件事情,是有政治上的"第二至管治力量"在做幕后推手。这个推手是官是商,暂时无法分清楚。

    从传媒的角度上� 论这个问题时,作者引用了三个左派文人的话:

    如果中银将输送给壹傳媒的钱用来给我们办杂志,我们爱国阵营早就占领舆论阵地了。

    我们天天唱共产党颂歌,稿费少得可怜;反而在壹傳媒写反共文章的人越来越肥,香港回归,亲痛仇快啊!

    共产党统战官员只想和有钱佬杯酒言欢,哪里将我们穷文人放在眼中。

    这件事情也让作者毫无头绪地做了好些个无端的猜测,比如壹傳媒是碟报机构,为共产党收集台湾情报等等。就是这样一个投资银行对不同政见媒体集团的公开支持,让内地政治在这位香港作者的眼中起了迷雾,但试问又有几个内地新闻作者或者文人会因此产生想法呢?他们的想法又该如何转化成行动呢?

    – ‐‐——– ‐‐——– ‐‐——– ‐‐——– ‐‐——– ‐‐——

    □ 每天一班港媒直通车,带你了解中国更多。专注有思想的时事评论,和原创有新意的文化评论

    □ 全文链接:http://www.v2en.com/2009/05/north-korea-earthquake-school/

    港媒直通车的最新更新:
  • 朝鲜核爆让中国很囧[港媒直通车:第31次] / 2009-05-28 04:07 / 评论数(4)
  • 中国崛起的先后次序[港媒直通车:第30次] / 2009-05-27 01:59 / 评论数(1)
  • 国际金融中心的立体摇滚[港媒直通车:第29次] / 2009-05-26 21:36 / 评论数(0)
  • 中国失去世界工厂王座[港媒直通车:第28次] / 2009-05-23 02:18 / 评论数(2)
  • 《南京!南京!》观众的信心如何被摧毁! / 2009-05-21 12:16 / 评论数(7)
  • 返回顶部

    新世界三国演义

    Fri, 29 May 2009 22:36:00 +0800

    作者:小人物 | 评论(32) | 标签:时事观点, 中国, 时评, 政治, 国际局势, 国际关系, 三国演义

    朝鲜刚刚进行了他们新的核试验,应该算正式宣布自己成为核国家中的一员。这样核国家俱乐部的名单增加到8个(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加上以色列实际上已经达到9个。如果再加上3年后可能会拥有核武的伊朗,这一名单将首次达到双位数。

    面对俱乐部的新成员,各大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欢迎态度,反而群情激愤,纷纷祭出制裁大棒,这个样子实在有些影响文明民主大国的形象。

    朝鲜的核计划由来以久,因此此次核试并不让人有太多意外。这也验证了现实主义者对有关核扩散的预言,即核扩散会一直持续下去,并且会越来越快。

    朝鲜拥有了核武器并不会对周边局势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这对中国而言 ��许是件好事。毕竟从根本上讲,中国与朝鲜是站在一边的。中国也第一次有了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大的帮手。核武器是如此的美好,能在刹那间让人对你刮目相看,以至于要不是法律原因我自己都想弄一个。

    冷战结束后,两极世界变为单极,但在阿富汗战争、两次海湾战争之后,世界局势似乎远未如美国所想像般美好。正如俗语所言"摁下葫芦浮起瓢",一极不见多极齐出,"多极论"也应运而生。而金融危机出现之后,美国有些焦头烂额,适逢中国崛起,因此又有了G2的说法,也可以算得上新的"两极论"。但我对上面两种说法都不能完全赞同,我想可能会有更合适的理论来描述这个世界。

    中国历史与今日世界

    研究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即使是今天最前沿的国际关系学者们,也经常愿意� 历史当中去寻找启示。一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虽然只是讲述两千多年前希腊世界里小国之间(以今天的标准而言,雅典和斯巴达都不能算是大国)的争霸,却也被无数次地引用和研究,希望对当今世界有合理的解释和借鉴。可惜的是,西方学者只了解西方的历史,而对中国历史知之甚少,否则他们会发现其实中国历史更适合对今天世界的解读。我这样说并非是由于中国发展带来的信心膨胀,而是有自己的理由。

    由于文化一直得到继承与发展,因此西方各国的历史加在一起可以看成是一部完整的西方历史。但这部历史与某个单一国家的历史不同,其核心一直是破碎的和转移的。从起初的爱琴文明、到地中海文明、到欧陆争霸、再到最后逐鹿世界,每一阶段的初期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发展,而到了末期总是由于新地区的发现而导致 ��史舞台一再扩大,最终一直到扩展到全球。在每一阶段中都会有相应的大国出现,也都有彼此间不断的政治与武力斗争。但是由于其争夺内容的不断改变:起初是想称霸希腊世界、而后是争夺地中海的霸权、再后是争夺欧洲的领导地位、最后发展到争夺全球土地与资源,从而导致"西方世界"的中心不断向西,从爱琴海穿过亚平宁半岛、再到欧洲中部最后到达今日世界的中心——美洲与欧洲的中间地带。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每次在区域大国斗争的后期,都没有产生应该出现的最终结果——例如一国统治了"世界"——而是所有国家的目光都被新世界吸引过去。新世界的出现也为落后者提供了翻盘的机会。在希腊世界大战后发现了欧洲、欧洲内斗时发现了新大陆、再后来发现了全世界。每次新发现的世界都提供了新的机会,让不同的国� 在不同的时期崛起,例如大航海时代的伊比利亚双雄、新大陆时期的英国、法国和荷兰。正因为如此大国们不必非要在封闭的世界里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可以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因为在那里有更大的利益在等待着他们。这就像在丛林当中只要仍有可供捕捉的猎物存在,那么猛兽之间就很少会发生不顾一切地自相残杀。如果不是一直有新发现不停地吸引野心家们的注意力,那么西方各强国的争夺将始终局限于有限的范围之内(例如欧洲),那么结果可能是欧洲很早就已经被统一,也许根本不会有那么多小国生存到今天。

    与西方世界舞台的不断转移与扩大不同,中国的历史刚好相反,大体上可以算是一个封闭的历史。在三千年来,虽然中国的版图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国内的各股势力所争夺的内容却都差不多,基本上都围绕在"中原"地 ��的周围,所以中国人到现在还是将"问鼎中原"作为争夺世界的代名词。由于没有外部世界的吸引(外部世界对当时的中国领袖们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所以英雄们一直全心致力于消灭同一区域的敌人,直到剩下一个为止,从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王朝。而在王朝末期再度分崩离析,历史会不断重演。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总会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里面的原因非常简单,在封闭的世界里,互相争斗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统一;而统一太久的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分裂。看一看中国历史就会知道,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至少发生了六七次。

    今天的世界以全球为舞台,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西方历史的舞台一直在扩大,所以与今天的世界有很大不同;相反中国历史一直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当中,因此与今天的世界相类似的地方� �多。由于研究对象的接近,因此研究中国历史更有可能给今日世界的格局以借鉴作用。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的两强相争,也有过多次的群雄争霸,相信这些事件可以给今天的学者们很多启示。我认为这可以成为中国学者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以及西方学者可以多加了解的内容。

    新世界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当中最有名的故事之一,这是发生在公元3世纪左右的真实历史事件。在群雄并起一段时期之后,世界(当时的中国人认为中国就是世界)上出现了三个最强大的国家,曹操率领的魏国、孙权率领的吴国和后起势力刘备率领的蜀国。魏蜀吴三国共同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三方之间时而合作时而对抗,这段时期被就被称为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的故事至今仍在亚洲很多地区传播,三国的英雄们(例如关羽)甚至被现代人当成偶像 ��事实上,三国形成的初期,蜀国的实力并不强大,只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策略与执行手段才发展到可以与其它两强抗衡。今天的世界与三国初期有很多相近之处,尤其是中国与当年蜀国的位置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进入新千年以来,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当属中国的崛起。金融危机的发生让世界领袖美国停下了前进的脚步,这给了后来者以追赶的机会。尽管中国与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相比,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但谁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即自从冷战结束以后,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像今天的中国这样令美国感受到威胁。虽然中国威胁论已经存在了若干年,但对美国而言,这种威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实在过。

    2000年以来发生的重大国际事件告诉我们,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而未 ��则充满了各种可能。经过这些年之后,我们认识到了下面的这些道理:民主的俄罗斯没有成为美国民主大联盟的朋友,反而仍然是对手;战争可以解决矛盾,但似乎还会带来更多矛盾;西方世界引以为骄傲的金融体系可能存在根本性问题,这使资本主义的根基比想像中要脆弱得多等等。多年以前,没有人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至少没有人能认识全部这些问题,但如今它们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谁又能保证未来不会再发生一些更让人难以置信的事件呢?

    美国依然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尽管她受到了一些冲击。和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曹操所领导的魏国相似,兵精粮多,猛将如云,胁天子以令诸候。论经济实力,世界第一;论资源控制、世界第一。美国集团的帮手个个都是能征擅战。英国、法国都是沙场老将,均可独当一面;德国与日 ��虽然多年未经战火,但实力也都位列全球三甲。这四国任何一个国家都称得上是强国中的强国。其它如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等国也都是地区强国,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美国进可以控制欧洲、亚太,退可以守美洲大陆。全球统一调动,各处伙伴、基地均可互为支援,层层攻防,设计密不透风。联合国、各国际组织即使不是总部设在美国,也是受美国直接或间接控制。需要武力时可直接动武,需要舆论时随时可得到国际支持。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短期内任何国家都无法与美国相抗衡。

    俄罗斯继承着苏联的遗产。虽然在苏联解体中也失去很多,但俄国人的身体里始终流着俄国人的血,所以性格不会有任何改变。俄国自建国以后,领土从十四世纪仅一千多平方公里的莫斯科公国一直不断扩大,历经数百年积累到今天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家 ��就如同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孙权率领的吴国一样,历经几世,不仅拥有地理上的优势,还拥有一批习惯性动摇的老臣。俄罗斯领土广阔,资源丰富,横跨欧亚,后劲极强。二战期间如果不是苏联有广阔的领土作为后退缓冲,恐怕早已被希特勒的德军所灭亡。今天的俄罗斯虽然不比当年苏联般威武,原来的附属东欧诸国也都倒向西方,但地理位置的原因使这些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历史原因也使俄罗斯在很多地区都存在影响。而军事实力是俄国斯最大的优势,因此即使是全球影响力大不如前,但由于其基础条件优厚,拥有大量土地、资源加上雄心勃勃的领袖,因此仍属于世界上除美国以外的另一强。

    放眼全球,除美国和俄罗斯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区域以外,所剩实在不多,但这些地区可能正是中国可以借以发展成为世界 ��三强的根本所在。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军事力量也不强,东有美日岛链控制,北与强国俄国相接,南方与印度的矛盾一直未能解除,另外一边与东南亚各国也一直有隔阂存在,可以说处处为敌。即使是自己内部也仍有台湾问题未能解决,因此可以称得上"内忧外患"。虽然近年以来经济发展迅猛,但有识之士都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根基仍然薄弱,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中国的现状与国富民强还差得远,在很多方面都与世界强国存在很大差距,如果此时盲目自大,恐怕危险不会太远。但中国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如果政策应对无误,计划得当执行有效,那么也可以有很大发展。环顾中国四周,大兵压境危机四伏,唯有东南亚一带可以成为突破。东南亚历来交通险要,却从无强国在此长期站住脚跟,如果中国与各国发展关系,中国成为其后盾,各� 成为前沿,互为依托,则对双方发展都有好处,到那时中国才有向外发展的希望。除此外,非洲各国与中国历史相近,同为发展中国家,而因为非洲的贫穷落后,各强国不愿花大力扶持,这也给了中国以机会。如果继续维持和加强与非洲各国的友好关系,使其与中国永世友好,不仅有利于双方经济交流,彼此互为市场,更将极大有利于中国地位的提升。有此两方面的成功,中国成为强国的计划就成功了1/3。而对另外两强:美国与俄罗斯,要采取联孙抗曹的策略,即联俄抗美,这样于中俄这两个较弱一方都有利处,才会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如果有了联孙抗曹的成功,那么中国成为强国的计划就成功了2/3。除此以外,中国还要能坚持根本,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不出现大的内乱和倒退。有了上面这三项方针作为基础,那么在若干年后,中国成为强� �的计划才有可能成功。中国与三国时期的刘备一样,只有依靠民心(与小国的友谊)、正确的策略(联俄抗美)以及勤勤恳恳地实干精神,才可能实现最终的目的。

    到那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鼎足之势,新世界的三国演义也就开始了。(q5226@foxmail.com)

    小人物的最新更新:
  • 我爱北京 / 2009-05-26 17:51 / 评论数(2)
  • 这个真没有(四格漫画) / 2009-05-07 23:27 / 评论数(2)
  • 乒乓球要学NBA / 2009-05-07 23:15 / 评论数(3)
  • 勿忘历史与报仇雪恨 / 2009-04-21 22:01 / 评论数(1)
  • 你有成为隐士的潜质么? / 2009-04-13 22:50 / 评论数(2)
  • 返回顶部

    梦回宋朝之三个男人一场台戏(中)

    Fri, 29 May 2009 22:36:00 +0800

    作者:何仁勇 | 评论(3) | 标签:梦回宋朝

    第六幕

    除了苏轼被派到陕西凤翔做地方官,苏洵和苏辙都生活在首都了,跟首都人民一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王安石一生有很多政敌,但却很少有真正的私敌。司马光跟他在朝廷上闹得不可开交,誓不两立,在私底下却互相景仰。苏洵是他为数不多的几个私敌之一。55岁的苏洵在皇城根儿晒太阳之余,就想起了他与王安石之间的恩恩怨怨。

    当年,自己写的几个帖子被欧阳修带到朝廷BBS发表,跟帖在者众。绝大部分都是"顶"、"赞成楼主"、"好贴"、"强帖留名"等字样。唯独文学家王安石没有发表一个跟帖。令得春风得意的自己太没面子了!

    两年前,自己两个儿子参加制科考试,所有主考官都给了高分,又是那个王安石,双双判了一个不及格� 如果不是伟大正确光明的皇帝宋仁宗明察秋毫,恐怕两个儿子都得步自己后尘,充当制科考试的牺牲品。

    ……

    苏洵每每想到这些就愤愤不平,欲要找个机会狠狠的回击王安石一下,让他知道老苏家也不是好惹的。机会很快就来到了。1063年的秋天,王安石母亲去世,朝廷里的同事都前去吊唁,连新上任的皇帝宋英宗也派人送了一个花圈,表达哀悼之情。苏洵收到了请帖,可他没有去。那晚,他躲在宿舍里熬了一个通宵,激动地写出了轰动一时的帖子《辨奸论》。

    在这个帖子里,苏洵把王安石写成一个阴险狡诈、城府极深的奸臣。为什么呢?因为他作为政府高级干部,不注重个人形象,"衣臣虏之衣,食犬愈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这违背了人之常情,而一个违背人之常情的人,很少有不是大奸臣的。

    《辨奸论》在当时就� 起了巨大的争议。据说短短两天点击率就达到数十万,好事者转载得到处都是。苏轼在陕西也看到了这个帖子,他看完后暗自说:"我靠,骂得也太狠了吧?比我都离谱。"

    司马光看完后只说了五个字:"人身攻击贴"。然后就把帖子锁了。

    第七幕

    1067年元月,当首都人民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之中时,噩耗传来了: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宋英宗不幸病逝了。宋英宗真的很"不幸",他只做了5年皇帝——这形象的说明了一个真理:捡来的皇帝坐不久(上一届领导人宋仁宗没有儿子,只好把位置传给侄儿)。

    接班人是宋神宗。王安石变法的总导演,一个20岁的年轻人意气风发的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了。

    扳手指算一下,从宋太祖赵匡胤以降,到宋神宗为止,宋朝已经经历了6代领导人。总体说来,还算政通人和,实为几百年来的盛世。不过,就像一个养尊处优惯了的人,很容易生病,一个稳定日子过得太久的朝代,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比如,朝廷里养了太多光吃饭不干事的干部,资料显示,当时有25000名正式在编的干部,和30万编外人员,每年需要支出大约1200万贯钱工资。 ��于强敌契辽国和西夏长期虎视眈眈,宋朝不得不维系了一支数量庞大的正规军,到宋神宗即位,已经达到140多万,他们跟公务员一样终生吃财政饭(甚至他们的家属也由国家养着)。这两者让宋朝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财政赤字。

    作为一个期冀有所作为的领导人,宋神宗打算改变这种现状。顺理成章,他想起了曾经给宋仁宗上万言书的王安石同志。他迅速把王安石调回首都,认命为翰林学士;比较有趣的是,他几乎同时也把司马光认命为翰林学士。

    心怀壮志的王安石欣然接受了这份认命。这一天他等待得太久了。20几年啊,他大部分时间都一直埋头在地方,做小打小闹的改革试验。他甚至因此主动拒绝了好几次回首都做官的机会——有一次,皇帝派人来宣召他进京做官,他居然躲进了厕所。太监不得不把圣旨放到他家桌子上离去� �他见此,抓起圣旨,飞快的跑出去赶上那位太监,把圣旨还给他……

    王安石等待的是一位能够支持他进行改革的最高领导人。过于仁慈的宋仁宗不是,英年早逝的宋英宗也不是。王安石心里清楚,只有意志坚强的宋神宗才是。

    王安石回到首都后,与宋神宗有过一番长谈。君臣二人开诚布公的交流了彼此的观点,然后达成了共识:改革。

    从那天以后,48岁的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在宋朝的版图上画了很多个圈。

    这时,苏轼和苏辙在遥远是四川老家守孝。苏洵在头一年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到死也没看到老对头王安石画的这些圈。否则的话,他极有可能从棺材里爬起来,再写一篇《续辨奸论》。

    第八幕

    很快王安石就与司马光短兵相接了。

    每一年的春季,朝廷都会举行祭天大典。按照惯例,每一次祭天大典完成后,都要给文武百官发个红包,有点像今天公司里老板在岁末年初的时候给员工发放双薪或者年终奖。意思就是:诸位一年来兢兢业业工作,辛苦了;来年期望各位更兢兢业业一点。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公司遇到经营困难,或者碰到了金融危机,是可能会减少甚至取消这笔双薪或者年终奖,员工们没有什么商榷的余地;而宋朝老板因为国库空虚,想免掉这个红包,就遭遇了巨大的压力。这压力来自以司马光为首的一帮高级干部。由此,也引发了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

    这是1068年春天的事情了。

    争论始自于祭天大典红包,但随着话题的深入,已经转变成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讨论了。< P>

    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家缺乏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表示反对,他认为王安石所言之理财,不过是巧立名目,在百姓头上增加捐税而已。

    王安石坚持自己的观点,说:"不是这样。善于理财者,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

    司马光对此大不以为然,他说:"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间,就在政府。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捐税还坏。你这实际上就是当年桑弘羊之流蒙骗汉武帝的那套说辞。"

    其实,但从经济学角度来探讨,王安石的话也是正确的。现代社会已经证明了,不增加捐税也能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很多,比如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比如提高资金周转速度;比如完善社会生产制度……

    司马光把桑弘羊拿来做例子以反驳王安石,是没有� �到他们两者之间本质的区别。

    王安石出台了青苗法,规定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由政府提供给农民低息贷款,让他们购买棉粮种子,等秋后丰收再行偿还。在贷款过程里,贫穷的农民要拿青苗作为抵押,是以此法称为"青苗法"。这部法律打击了在农村里猖獗的高利贷活动,维护了农民的利益。现在看来,王安石的青苗法已经有了用市场手段来调剂经济政策的影子。

    而桑弘羊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将铸钱、冶铁、制盐、卖酒等最赚钱的行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专卖;甚至一度准备将河湖塘湾与海洋中捕鱼捞虾也实行国家专卖。一句话,就是实行国家垄断。垄断当然是最来钱的勾当了,这事儿我们现在的中国电信、中国石油等企业正干得不亦远乎呢。国家当然是富了,可惜老百姓的口袋因此而被掏空了。

    在经过短暂的犹豫之后 ��宋神宗还是选择站在了王安石这一边。国家财政确实太差钱了,王安石的那套理论更适合宋神宗的胃口。

    冬天,苏轼两兄弟服丧期已满,举家搬迁,正在赶来首都的路上。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第九幕

    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在王安石大刀阔斧的运作之下,闻名中外的熙宁变法正式开始。

    王安石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主要内容有: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以前在地方搞改革试点的成绩,现在拿来在全国推广;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公民可以不用自己服役,交一笔免役钱,政府另行雇人服役。按照该法规定,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 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改革政策刚刚实施,就在朝廷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一个站出来批评他的就是他曾经的老朋友:司马光。

    作为朝廷器重的大臣,司马光发现改革可能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时,他以一个老朋友的身份三次给王安石写信,要他权衡考虑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劝告王安石不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借此"以尽益友之忠"。 王安石的反应则是那封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他以彬彬有礼的风度,针锋相对的反驳了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

    巨大的政治立场差异,导致他们谁也无法将对方说服。从那开始,他们不但是政治上的死敌,在私人感情上也断绝了联系。

    虽然司马光身后站着一个庞大的名臣队伍,比如欧阳修、韩琦、苏轼等人,他甚至还获得了皇太后的支持。但是,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参知政事王安石,还有宋神宗。一心要励精图治的宋神宗把赌注全部押到了王安石身上。因此,可供司马光选择的道路不多:要么转变立场支持王安石,要么收拾行李上路,退出权力中心。前者不符合司马光的做事风格,他就只有选择黯然离开了。

    宋神宗其实也很器重司马光,他一边支持王安石变法,一边竭力挽留司马� �,而且欲封他做国防部副不部长。司马光目光坚毅的看着宋神宗,说:"要我留下也可以,请你全部废除王安石的变法。"

    话说到这份上,宋神宗也只好黯然神伤的看着司马光离去。

    在接下来的10几年里,司马光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专心致志的写那一本传世之作《资治通鉴》。

    司马光走后,宋神宗不无担忧的询问王安石:"爱卿啊,虽然我是义无反顾的支持你,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老干部都反对你呢?"

    王安石以他一以贯之的彪悍表情说:"改革嘛,总是会触及到许多既得利益者利益,他们反对才是政正常的表现,这才证明改革是行之有效的。旧是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可以趁此机会为国家补充新鲜血液。"

    事实上,王安石在变法里确实提拔了一大批忠诚于他的年轻干部。比如前面说到的沈括。

    宋神宗接着王安� �的话题说:"我看苏轼这年轻人挺不错,要不把他升为谏官?"

    王安石其实也很欣赏苏轼的文学才华,但对他趋向保守的政治立场相当不满,就给宋神宗说:"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

    宋神宗的建议就此搁浅。

    当然,王安石也并未因为苏轼对改革持异议就把他冷藏起来,任命他为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可是苏轼这浑小子毫不领情。王安石打算改革考试制度,他却发表《议学校贡举状》和王安石唱对台戏,王安石当然不高兴了,把他赶到开封做了一个推官。

    王安石的算盘很精:当你被那些大大小小的事务缠在身上的时候,也就没什么功夫管我的闲事了。

    何仁勇的最新更新:
  • 梦回宋朝之三个男人一台戏(上) / 2009-05-27 22:56 / 评论数(4)
  • 梦回宋朝之千古奇才沈括 / 2009-05-26 23:31 / 评论数(6)
  • 梦回宋朝之从奴隶到国防部长 / 2009-05-25 23:11 / 评论数(5)
  • 梦回宋朝之风流才子欧阳修 / 2009-05-24 22:41 / 评论数(2)
  • 梦回宋朝之开封有个包青天 / 2009-05-24 11:04 / 评论数(2)
  • 返回顶部

    邓亚萍:对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不吐不快

    Fri, 29 May 2009 22:29:00 +0800

    作者:走着 | 评论(7) | 标签:邓亚萍, culture

    《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5月25日第21期的封面专题是"2009 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周刊认为,"是他们披荆斩棘,在没有体制内资源倚赖的情况下,全凭激情和创造力,开创了赞成的璀璨世界"。这些青年领袖是:邓亚萍、卢文兵、马光远、施一公、古力、谢有顺、李宇春、陆川、孙红雷、卢思骋、刘猛、科学松鼠会、吴晓波和柴静。

    对每位青年领袖,周刊都提出了大体相同的一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对这个时代有什么话不吐不快?"

    邓亚萍的回答很干脆,"没有"。在所有领袖当中,她也是唯一这么干脆的人。

    科学松鼠会的姬十三也回答了"没有",不过有个补充说明:"没有什么话是一定要在这里才能吐了快了的。" 

    其他领袖的回答,列在下面。其中,马光远部分,周刊在文字校订上弄错了一个地方,把"不吐不快"错排为"不吐为快"了。

    柴静:

    这个时代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它带来的压力、挑战和风险都是高度集中的。

    在这个时代里要想稳健地走,一个是向后看,一个是向前看。这样我们就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将走向哪儿。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稳扎稳打,一个脚窝一个脚窝地朝前走,不要着急。

    吴晓波:

    我觉得这个时代在某些方面的进步太缓慢了。

    刘猛:

    一个字"真",做真牛奶,拍真老虎,这个时代遇到太多虚假的事情。

    孙红雷:

    太多的浮华,少了一点踏实。

    卢思骋:

    当最后一颗树倒下,当最后一只鸟消失去,当最后一条河干涸,我们才默然发现,金钱原来不能下咽。

    陆川:

    我们的民族已经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很多曾经维系和支撑我们的谎言已经锈迹斑斑,是重新 ��思和拷问自己的时候了。

    李宇春:

    小时候黑白分明,是和不是,好和不好,你总能有个明确判断。但是现在我们常常游离在灰色地带,我常常想,自己和社会是不是都没有办法保持那份纯真。

    古力:

    也许是我们做棋手的接触社会比较少,比较单纯一点儿吧,我常常在网上看到令人拍案惊奇的社会新闻,很多事完全在社会道德底线以下,非常不可理解。现在的年轻人好像也特别特别现实,所有的理想都只为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挣钱!整个社会走向浮躁和功利,我觉得非常不好。

    谢有顺:

    这个时代令人感慨万千。我们的生活更多元化,但多元化背后是浅薄化,对任何庄严的、郑重的东西没有兴趣。一个时代只有娱乐和调侃,没有庄严郑重是令人担心的。我觉得应该恢复一部分人对崇高庄严的兴趣。

    < >在这个时代奢谈信念和理想是可笑的。现在谈论身体并不隐私,谈论灵魂才是。在任何场合你大胆谈论身体,人家不觉得奇怪,一谈论灵魂人家就觉得非常奇怪。灵魂成了难以启齿、难以言喻的东西。人被解构成为肉身的人、平面的人,没有人之为人的纵深感、沉重感。  

    施一公:

    年青人该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不要急功近利。过分看重应用,其实扼杀了一部分人的创造力。我觉得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应该有一个学术环境,让一些年轻人真正有创见地做一些工作。

    卢文兵:

    这个时代,应该说,充满了可能性,但也有浮躁的现象。

    马光远:

    我觉得中国人笑容太少,国外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那种生活无忧的笑容,真是非常慈祥。中国的老太太跟国外的老太太相比,我觉得中国人真苦。我就 ��中国哪一天真是转型成功了,中国真是好了,每个老太太能看到那种笑容,这是一种标志。

    (2009.5.29)

    走着的最新更新:
  • 与猪流感擦胸而过? / 2009-05-26 17:52 / 评论数(0)
  • 漫画与成熟 / 2009-05-17 11:58 / 评论数(0)
  • 积怨的力量:杭州飚车撞人事件的爆发式传播 / 2009-05-10 11:50 / 评论数(12)
  • 从人类进化史到地震波 / 2009-05-08 23:01 / 评论数(1)
  • 平息周期性战役?—从杨东平老师方案想到的 / 2009-05-07 23:28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