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繁荣的假象

Mon, 24 Aug 2009 14:53:00 +0800

作者:謝國忠 | 评论(1) | 标签:中国, A股, 股市, 假象, 经济复苏

Boom and burst

Don't be fooled by false signs of economic recovery. It's just the lull before the storm.

Andy Xie

Updated on Aug 24, 2009

The A-share market is collapsing again, like many times before. It takes numerous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expert" opinions to entice ignorant retail investors into the market but just a few days to send them packing. As greed has the upper hand in Chinese society, the same story repeats itself time and again.

A stock market bubble is a negative-sum game. It leads to distortion i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hence, net losses. The redistribution of the remainder, moreover, isn't entirely random. The government, of course, always wins. It pockets stamp duty revenue and the proceeds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ash. And, the listed companies seldom pay dividends.

The truly random part for the redistribution among speculators is probably 50 cents on the dollar. The odds are quite similar to that from playing the lottery. Every stock market cycle makes Chinese people poorer. The system takes advantage of their opportunism and credulity to collect money for the government and to enrich the few.

I am not sure this bubble that began six months ago is truly over. The trigger for the current selling was the tightening of lending policy. Bank lending grew marginally in July. On the ground, loan sharks are again thriving, indicating that the banks are indeed tightening. Like before, government officials will speak to boost market sentiment. They might influence government-related funds to buy. "Experts" will offer opinions to fool the people again. Their actions might revive the market temporarily next month, but the rebound won't reclaim the high of August 4.

This bubble will truly burst in the fourth quarter when the economy shows signs of slowing again. Land prices will start to decline, which is of more concern than the collapse of the stock market, as local governments depend on land sales for revenue. The present economic "recovery" began in February as inventories were restocked and was pushed up by the spillover from the asset market revival. These two factors cannot be sustained beyond the third quarter. When the market sees the second dip looming, panic will be more intense and thorough.

The US will enter this second dip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next year. Its 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year is being driven by inventory restocking and fiscal stimulus.

However, US households have lost their love for borrow-and-spend for good. American household demand won't pick up when the temporary growth factors run out of steam. By the middle of the second quarter next year, most of the world will have entered the second dip. But, by then, financial markets will have collapsed.

China's A-share market leads all the other markets in this cycle. Even though central banks around the world have kept interest rates low,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kept most banks from lending. Only Chinese banks have lent massively. That liquidity inflated the mainland stock market first, then commodity markets and property market last. Stock markets around the world are now following the A-share market down.

By next spring, another stimulus story, involving even bigger sums, will surface. "Experts" will offer opinions again on its potency. After a month or two, people will be at it again. Such market movements are bear-market bounces. Every bounce will peak lower than the previous one. The reason that such bear-market bounces repeat is the US Federal Reserve's low interest rate.

The final crash will come when the Fed raises the interest rate to 5 per cent or more. Most think that when the Fed does this, the global economy will be strong and, hence, exports would do well and bring in money to keep up asset markets. Unfortunately, this is not how our story will end this time. The growth model of the past two decades - Americans borrow and spend; Chinese lend and export - is broken for good. Policymakers have been busy stimulating, rather than reforming, in desperate attempts to bring growth back. The massive increase in money supplies around the world will spur inflation through commodity-market speculation and inflation expectations in wage setting. We are not in the midst of a new boom. We are at the last stage of the Greenspan bubble. It ends with stagflation.

Hong Kong's asset markets are most sensitive to the Fed's policy due to the currency peg to the US dollar. But, in every cycle, stories abound about mysterious mainlanders arriving with bags of cash. Today, Hong Kong's property agents are known to spirit mainland-looking men, with small leather bags tucked under their arms, to West Kowloon to view flats. Such stories in the past of mainlanders paying ridiculous prices for Hong Kong flats usually involved buyers from the northeast. In this round, Hunan people have surfaced as the highest bidders. The reason is, I think, that Hunan people sound even more mysterious. But, despite all this talk, the driving force for Hong Kong's property market is the Fed's interest rate policy.

Punters in Hong Kong view the short-term interest rate as the cost of capital. It is currently close to zero. When the cost of capital is zero, asset prices are infinite in theory. At least in this environment, asset prices are about story-telling. This is why, even though Hong Kong's economy has contracted substantially, its property prices have surged. Of course, the short-term interest rate isn't the cost of capital; the long-term interest rate is. Its absence turns Hong Kong into a futile ground for speculation, where asset prices increase more on the way up and decrease more on the way down.

When the Fed raises the interest rate, probably next year, Hong Kong's property market will collapse. When the Fed's policy rate reaches 5 per cent, probably in 2011, Hong Kong's property prices will be 50 per cent lower.

Andy Xie is an independent economist.

謝國忠的最新更新:
  • v形反弹? / 2009-08-17 16:12 / 评论数(11)
  • 又瘋狂了 / 2009-08-03 12:59 / 评论数(16)
  • 我们又来了 / 2009-07-22 16:49 / 评论数(1)
  • 夏天的下跌还没有结束 / 2009-07-20 11:53 / 评论数(2)
  • 下一次革命 / 2009-07-06 11:40 / 评论数(8)
  • 返回顶部

    从"伪币"到储备货币

    Mon, 24 Aug 2009 13:40:00 +0800

    作者:陈季冰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台湾行政院长刘兆玄8月6日接受道琼斯通讯社专访时说,台湾"可以考虑"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鉴于目前台湾社会的极端政治化,上述言论自然又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刘兆玄并不是主动捅到这个马蜂窝的。当记者问到"台湾外汇存底是否可能将人民币纳入"时,他回答说,"有人提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但没有时间表"。从刘兆玄的回答来看,他显然对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表现出强得多的急迫性。

    "逢中必反"的绿营则仿佛又抓到了什么"辫子",借此猛烈抨击马英九的国民党政府"卖台"。在他们的逻辑里,"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以人民币取代新台币"="两岸货币统一"。亲绿的《自由时报》的评论甚至称,这对 ��湾的危害比100个莫拉克台风还要大,其"政治意义不言可喻,就是马政府将推动两岸货币统一、经济统一,走向政治统一"。

    可能是预估到了被拿来用作口水战靶子的危险,台湾央行在刘兆玄接受采访的当天就以十分坚决的语气澄清,目前根本没有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币种组合的计划。台湾央行副行长周阿定说,人民币目前还是管制货币,无法在国际间自由流通。"我们没有管道取得人民币,如何纳入它?"

    的确,对于稍稍掌握一点金融知识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不过,撇开这一技术性问题,目前的台湾又确乎有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需要。截至今年上半年,台湾的外汇储备已超过3200亿美元,仅次于中国大陆、日本和俄罗斯,排名全球第四。而台湾外汇储备的构成也像中国大陆一样,大部分是美元,因而 ��存在着随美元贬值而缩水的风险,并同样迫切需要多元化。另一方面,与台湾经贸往来最多的、对台湾经济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大陆。事实上,台湾的这些外汇中有许多正是大陆赚来的,且人民币又有潜在的长期升值趋势。因此,无论是从规避风险还是方便贸易结算等各方面来看,台湾都切切实实地需要拥抱人民币。

    至于技术障碍,其实并不是很难克服的。在去年底到今年4月初的短短3个多月里,中国相继与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香港等6个国家及地区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定。此外,过去10多年里,中国还与与越南、蒙古、老挝、尼泊尔、俄罗斯、吉尔吉斯、朝鲜和哈萨克斯坦等8个邻国签署了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协定,去年的人民币结算量达到230亿元。这些举措使得人民币实际上已成为"半� 际化"或至少"区域化"的强势货币。所以一部分岛内学者建议,台湾应该尽快与大陆商谈和签署类似的货币互换协议,尽快建立两岸间的货币清算机制。假如这一机制得以成型,那么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货币,就将是水到渠成的。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大陆可能反而不会有太强烈的意愿。实际上,中国央行长期以来一直并不支持外国(或地区)持有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因为当这种储备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将会对我们这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造成很大挑战。不过,最近一两年来,这一立场似有所松动和转变,一些央行高官开始在公开场合表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意愿。但就像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大多数国内外机构和人士认为的那样,人民币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可能还需要至少10年到20时间。尚需时日在6月中旬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的。 /P>

    货币在很大程度上烙有强烈的主权印记,可以想见,将人民币列入储备货币,对台湾来说,意味着怎样的观念转换?甚至对大陆来说有何尝不是如此!从过去"汉贼不两立"时代的"伪币"(也就是说使用它是犯法、甚至要吃官司的)到今后的一种"外汇储备",这其中的变迁令人着实感叹世事之沧桑。

    写于2009年8月11日,发表于2009年8月22日《周末画报》

    陈季冰的最新更新:
  • 有的时候,不"管"就是最大的扶持 / 2009-08-21 11:17 / 评论数(9)
  • 亚洲民主高潮时代余波散尽 / 2009-08-20 15:08 / 评论数(10)
  • 我的捐款去了哪里? / 2009-08-17 14:08 / 评论数(20)
  • 中学语文是干什么的? / 2009-08-13 16:33 / 评论数(24)
  • "异端的权利"——细读丹·布郎之二 / 2009-08-11 13:41 / 评论数(7)
  • 返回顶部

    七本书之二: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Mon, 24 Aug 2009 10:22:00 +0800

    作者:落花飞扬 | 评论(1) | 标签:几米, 绘本

    每一个成名作家的新书,总有几个特点:纸质越来越好,内容越来少,价格越来越贵。《我爱问连岳3》比起前两册薄了几乎一半,但愿他没有脸红(鬼脸)。这本《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让人看到不断重复的几米,过去我是那样喜欢他——被我们深深喜欢的作家告诉我们一条真理:要长久地获得某一个人的喜爱是多么难。

    最开始喜欢的几米,是:"如果即将饿死,会和猪抢食吗?如果即将饿死,会忘记人的尊严吗?如果即将饿死,还有礼仪廉耻吗?如果我即将饿死,千万不要让我接近猪圈。"

    是《美好时刻》:"每天有一段时间,我会漂浮,会穿墙隐形。每天有一段时间,我是世界首富,精通各国语言,谈吐高雅风度翩翩。每天有一段时间,我才华横溢,创作动人的作品,还拥有年少的青春。每天有一段时间,我醒来,对窗沉默。"

    ……

    熟悉几米的人一定不需要我举更多的例子,不需要我描述那些色彩与画面多么可爱。不需要强调我们同在演绎《向左走·向右走》的期待,不需要说明我们都是《照相本子》里那个戴红帽的小孩,不需要……一个作家不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只要真诚地记载下每个人私底下偷偷闪过的幻想,就足以打动我们心怀。

    好了,回到现在的这本书吧。

    请翻到中间,最精彩的一页:一张白纸,一个灰色的头盔,一只蓝色的小鸟,一个绑蝴蝶结的女孩。几米说:"世界最棒的事,就是每天醒来都有崭新的一天,完全免费,永不断货。"

    他也许故意忽略了死亡,也许,我们真的需要单纯地相信,每一天都是新的,可以从头再来。

    再翻到约三分之二页:"孩子对着天空唱歌,在草地上翻滚,他的世界快乐地前后摆荡。如果大人也学他一样度过这样一个无聊的下午,而没有一丝罪恶感,那真是令人羡慕。"

    当我们成年的时候,总是会为没有生产利益的时间自责。就是这可恶的罪恶感,牢牢抓住我胸前的衣襟,令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无法快乐释怀。

    翻到最后,才发现,这本书是以绿色为基调的,大量的鲜绿、浓绿、墨绿与蓝绿。绿,是我喜欢的、充满生命感的颜色。不知为何,我似乎在这本书里,读到了几米隐藏的一种疲惫,一种不想表达却又不得不表达的疲惫。

    我的思维还停留在那个以童稚之心看世界的几米,不是这个代表儿童说话的几米。

    今天有人说我太过苛刻,好吧,当出版成为一种必然,我也没理由要求每一本书都要带给我同样多的惊喜。因为,几米也说了:"当我变得和你的期待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落花飞扬的最新更新:
  • 七本书之一: 她的灵魂骑在纸背上 / 2009-08-12 10:06 / 评论数(1)
  • 你是他第几个 / 2009-07-12 21:31 / 评论数(1)
  • 小团圆:最大程度还原张爱玲的俗 / 2009-04-20 22:15 / 评论数(4)
  • 三月份东莞几起医疗事件 / 2009-04-15 10:35 / 评论数(0)
  • 一碗白糖 / 2008-12-18 22:31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十堰一席谈:公民须知之(走三线-03)

    Mon, 24 Aug 2009 08:43:00 +0800

    作者:老虎庙 | 评论(5) | 标签:走三线, 南水北调, 移民

    还没有进入十堰,就收到几封邮件,内容几乎全部涉及南水北调话题。

    在住进六堰的一家小旅馆后,小韩就寻上门来。小韩家乡在郧县韩家洲,本人在十堰一家演出公司工作。与小韩同是韩家洲人,现则在远方深圳工作的网友介绍小韩来找我,因此,我们这些从未谋面的韩家洲人和非韩家洲人在十堰聚首,谈韩家洲。

    在小韩眼底,似乎我是行侠江湖,打抱不平者,我说这个有失偏颇。我呢,一不是权力者,二非法律工作者,之所以时常外出做些于己来讲并不打粮的事情,充其量是我的一个"文艺老年"的个人嗜好。因为我深知,我的文字注定是要溶入后而汇通,汇通后而生发,生发而最终成文字的。我并不有郭敬明那样具备"凭借心灵体验写作"的神仙功能。

    小韩的家乡听起来很美,是一座像是"橘子洲头"一样的桃园地方。诺大个洲上,世代只居住韩姓,杂姓少到可以不提。韩家洲是古地,多的传说都远自春秋。但凡以一姓经久不衰而传承,必有其相对封闭的地理,和相对规矩的族邦意识支撑,由堵河水冲积形成的这样一处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汉江小岛韩家洲,便如此。

    小韩对我倾诉的内容,是我在几天里听来的数个话题的翻版,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却话本犹如传抄。由于南水北调的"历史原因"导致这里的世代居民遭际了不同的命运不舛……我之所以用了"历史原因"一词,是因为南水北调的起因与发生过程近乎漫长到半个多世纪,莫说是小韩这样最多不过是80年后出生的小青年不知底细,就连我这样的老年也未能赶上那场伟人决策的神话传说。当毛泽东对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略作沉吟,忽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来是可以的。'"时。我还尚未出生(1952年),而我的一个同龄同学却在四十年后成为了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的总工程师。一个什么样的工程决策之难,上马之难,上而又下,下而又上,期间又出现大量因工程质量,国家经济财力不备等等,以及诸多政治因素干扰而导� 耗时耗人耗财之巨?恐怕说起其中问题,非南水北调工程与政治的关联莫属!国家尚且如此,百姓你又奈何?而如此周折所带来的麻烦又是什么呢?大凡由于工程的运筹,往往自工程上马之前十数,乃至数十年起,所有涉及之地域便自然要做"封停"准备。小韩家所在的美丽的韩家绿洲正是如此处境——停止户口迁入,停止新建、扩建、改建永久性建设项目等。概括讲,社会发展完全呈静止状态。

    我与另外两位问题和小韩相似的来访者讨论过同样话题,大家如此奔走呼吁,甚至耗费财力和时间上访,而面对永远不做公开的国策、计划,又奈何得了几分?小韩家说起问题来很具紧迫感"昨天,我们下游的村子又搬走了三百家……"我问:"是不是你们感到了大势已去?有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小韩几度缄默。我说:"不如改变方略,就你所说具体出现的移民搬迁中的不公做出些实际来。"

    小韩所说,概括一下不外乎二点:一、不属拆迁水位线上的被要求拆迁了;二、拆迁中地方政府得以大捞特捞。

    我则认为,可以以要求政府信息公开http://24hour.blogbus.com/logs/38258264.html的方式查证"水位线上下之争"。而这样的可咨询对象很多,最底层乃至县级均有科技(科技)、国土(资源)、民政(民事)等,也可以直接向县办提出专项信息公开申请。说起这个话题,我向小韩直接推荐公盟曾倡导和提醒公民权利的其中之一"下载申请表格"http://24hour.blogbus.com/files/12403020400.rar,不妨去实际操作。而小韩所提第二个问题恰是公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即"证据的准备",说到这个,我对小韩表示,一旦采集确凿证据,证明乡、镇,或者村里又干部假公济私,借移民捞肥水,中饱私囊,那么公民们该怎么去做还用得着谁去教吗?

    从接触的这些个移民问题中间人的问题来看,我深感基层人民"唯公民权威"的意识薄弱,中国数千年的官本位,家长制以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注:此话我暂以范文澜意思用之)的思想观念毒害甚深,很难说会一日翻身。而一些中国官员正是藉此而肆无忌惮。

    在十堰的几场对话,对我来说既生疏又似曾知悉。

    是夜,独自一人面对楼下十堰市中心的熙攘,忽然就意识到,政府职能之业绩难道还要这样只对上级负责,对下则无视民声吗?还有,底下的问题难道就此失控下去,失控下去,继续失控下去?

    关于"走三线"——今日应十堰战友安排休息一日,明日赶赴陕西境内的白河县。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 刘莎莎电话记录 / 2009-08-24 19:30 / 评论数(2)
  • 李春华把监控设备搬回自己家炕上了 / 2009-08-22 13:00 / 评论数(9)
  • 武当山见闻(走三线-02) / 2009-08-21 11:04 / 评论数(7)
  • 今日由襄樊起程(走三线-01) / 2009-08-20 07:02 / 评论数(13)
  • 吴华英的现代"奇婚记" / 2009-08-18 01:36 / 评论数(7)
  • 返回顶部

    爱丁堡艺术节:北京电影学院《仲夏夜之梦》

    Mon, 24 Aug 2009 07:55:00 +0800

    作者:newlight | 评论(0) | 标签:爱丁堡艺术节, 北京电影学院, 《仲夏夜之梦》, , 爱丁堡大学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Beijing Film Academy

    McEwan Hall

    14-23 August

    £12

    多年来,参加爱丁堡边缘艺术节(Edinburgh Fringe)的来自中国大陆的节目,《仲夏夜之梦》应该是规模最大的了。这是北京电影学院与爱丁堡大学的合作项目,演出地点独一无二地选在了爱丁堡大学的大礼堂 McEwan Hall 里。这座大礼堂是一座高大宏伟的D型建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每年爱丁堡大学的毕业典礼就在这里举行。礼堂内部在D型的直线部份,中央是一座巨大的管风琴,上方是代表科学、艺术、文学等的女神,在管风琴两边是整面墙高的壁画,画中的人物是代表智慧的雅典娜女神。

    之所以需要交代大礼堂中的壁画,是因为这是演出的一部份。虽然北京电影学院带来的演员是在管风琴下的舞台上演出,但演出的真正主角,却是这些演员背后的高墙上的动画。演出中安装在二楼的强光投影器,向管风琴和两边高墙的壁画上投射高清晰度的动画视频。动画随着故事情节而变动,而不仅仅是活动布景。在演员与视频的巧妙配合之下,有时候观众会觉得是演员在通过自己的肢体指挥动画。

    这个演出的亮点是这些动画视频,演出结束后我和� �频导演杨庆(中文名不一定准确,他说没有名片)聊了一会,他告诉我这些动画视频是完全为这场演出而设计的,不仅配合故事情节,还需要配合大礼堂本身的内部结构。今年4月份北京电影学院专人派人来考察并带回的大礼堂内部结构图,然后他们在北京设计动画视频。所以说这场演出是世界首演,而且不一定会在其它地方重演,因为换个地方就需要重新设计动画视频。

    演出开始时动画视频一出现,台下的观众就是一片赞叹之声,这确实是一场独一无二的体验。

    与动画视频的高水平相比,演出的剧情故事就显得凌乱而缺乏焦点。显然导演希望给这个故事注入许多新鲜的想法,可惜热闹有余,剧力不足。

    原文链接:http://taohuawu.net/2009/08/23/edfest-13-a-midsummer-nights-dream/

    newlight的最新更新:
  • 传统与现代交织:中华艺术进军爱丁堡艺术节 / 2009-08-21 07:47 / 评论数(0)
  • 英国新书介绍#10 A Certain… Je Ne Sais Quoi / 2009-08-20 07:17 / 评论数(0)
  • 爱丁堡艺术节节目之八:剧场 Ophelia (Drowning) / 2009-08-19 08:24 / 评论数(0)
  • 上周英国畅销书排行榜#10 (2009年8月16日) / 2009-08-18 17:55 / 评论数(0)
  • 贪婪与道德:反思金融危机新书之三 / 2009-08-16 04:54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Guanxi這個東西

    Mon, 24 Aug 2009 00:20:00 +0800

    作者:梁文道 | 评论(10) | 标签:时事观点

    很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在机场书店候机的时候,就隐隐约约感觉到"力拓"(Rio Tinto)这类案件迟早是要发生的。

    那天我在英文商业书的新书架上,注意到一本书的书名特别奇怪,叫做《Guanxi》,打开一翻,原来里头全是教外国人在中国做买卖的实用知识。从我这个中国人的角度,这本书的内容也可说得上是相当全面了,由各省的环境物产一直谈到中国人的心理学,几乎所有刚刚抵达中国这片土地的老外所需要知道的事 情,它全都粗略囊括进去了。问题是它为什么要用"关系"的英文音译来做书名呢?莫非它的作者认定"关系"才是和中国人打交道的终极诀窍?放下这本书,我再四处看看,赫然发现同类的书还有不少,并且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关系"的重要。

    那是一次令我非常震撼的经验,因为我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不成文定理,这条定理就是中国的改革从来都是以开放为前导。它背后的假设是中国落后了;既然落后,必然就要改革旧有的陈规与制度。但是如此庞大的国家要动起来可不是易事,所以必须找出足以推动改革的支点和能 量。因此当年的政府就用定下开放时间表的方法,来为改革的进程制造紧迫感;时候一到,无论你有多顽固,不管你有多僵化,你也要被迫迎战外来的对手,而且依 循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为了准备那注定来临的死线,你一定先大刀阔斧地改造好自己的体质基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这条定理最有名的实例了。当年大家都晓得迟早要放弃市场保护主义的各种手段,所以不得不大规模地重组自身的产业结构;甚至逐步 完善法制建设,将来好和国际接轨。由于有过这样的经验,许多中国观察家就断言,中国一定会被世界改变。他们的逻辑很简单:中国的经济成长必然要和全球化的 未来捆绑在一起,为了融入全球化的秩序,为了争取外国的投资和市场,中国是不能不变的。这个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起点往往是某个行业的固有利益分配模式受 冲击,最后则会导向一些相关部门的权力大撤退。我还记得,当时甚至有人把杜绝贪腐的希望,也寄托在这条开放带动改革的定理上,觉得外贸的增加势将带来更透明更公正的交易模式。

    结果证明,这种想法简直幼稚得可笑。因为中国商业腐败事件里头起码超过一半是和外企有关的,不少跨国集团都牵涉在那些案件之中。可见外国的月亮并不特别圆,外国的商家更绝对不是天使。但是中国人却往往惯于某种对立批判的思维,为了指斥自身的不是,时常过度强调他者之美善。例如新闻报道,大家总以为只有我们的媒体不客观不全面,于是就夸大了他国传媒的独立与求真;最后知道外媒"原来也有偏见",接着就极端地彻底否定一切外媒的报道。

    贪污的问题亦可作如是观。近来接连几宗大案让一般百姓大开眼界,发现外国公司一 ��会贿赂,而且还很懂行情地贿赂公务人员。但是你千万不能简单地推论这是中国把他们教坏了,污染了他们单纯的灵魂。事实上,许多声名卓著的跨国企业都有跨国贪污的丰厚经验,在腐败问题严重的第三世界国家留下劣迹斑斑的记录,乃至于欧美等国都专门为此立下规管海外行贿的法律。这是牟利企业的本性,为了追求利润,为了打击对手,为了取得市场,它们一定会见缝插针地寻找一切可乘之机。

    然而,正所谓入乡随俗,贪污行贿也自有其地方特色。外企在华行贿的问题还不是行贿自身,而是他们对在华行贿的看法。三十年来,美国商学院开设了许多文化课程,帮助未来商界领袖明了各地市场的文化传统以及其中的商业习惯。这类课程往往简化了复杂的社会现象,隐含"文化本质论"式的偏见;可是它又不乏实证的效果,真能在 ��些场合大派用场,因此渐渐形成一套主流常识,进入了通俗的商业书籍。

    就拿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关系"来说吧,且看专门提供跨文化交易服务的Kwintessential公司怎样在其网络字典中定义它:Guanxi是中国文化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它也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义务,建立在历次的社会互动与好处的交换之上。……Guanxi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现金,能够在双方之间储存或者消费。……好处的交换不限于同类型的服务。所以如果一个人介绍你给另一个人,而你帮他取得外国护照或者让他的孩子去外国念书,这不算是越界的行为。不只如此,礼物也是建立和扯平Guanxi的常用手段。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有负于人,他就该用礼物恢复平衡。同样地,如果感到自己犯了对方,或者想强化关系的力度,也可以动用礼物。

    从这段简短的描述里面,� 者能够学到什么呢?他也许会觉得"送礼"是配合中国人的表现,是取得中国伙伴欢心的行为。至于那份礼物是一本外国护照,还是别的什么,就大有斟酌空间了。尽管这个空间是灰色的,甚至可能接近黑色,但也不失为尊重文化差异的恰当表现。再推演下去,Guanxi这个东西就可以变得很危险了,既在法律和道德的界限边缘,却又有实际的效果验证,最后还能用文化差异去合理化一切疑点。"送礼"到底是破坏市场规则的恶行,还是和中国人跨文化交往的必备工具?它什么时候犯法?又什么时候不犯法?对不少外商而言,这还真是个存乎一心的敏感问题。

    梁文道的最新更新:
  • 網癮是一種癮嗎? / 2009-08-16 08:47 / 评论数(21)
  • 預知災難的來臨 / 2009-08-04 04:08 / 评论数(49)
  • 萬一登月失敗 / 2009-07-27 00:34 / 评论数(17)
  • 你怎麼知道他是大師 / 2009-07-20 01:51 / 评论数(24)
  • 向趙麗華小姐致歉 / 2009-07-14 02:00 / 评论数(23)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