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5日星期二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记者?广告销售?

Tue, 25 Aug 2009 15:11:00 +0800

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6) | 标签:记者, 广告, 经营, 软广告, 软文, 记者证, 人民日报, 邱明伟

这一个多星期,香港媒体一直在报导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叫邱明伟的大陆男子,自称是人民日报旗下"人民论坛"时政专题部副主任,因为在香港的时候参加了游行而遭到迫害,所以逃亡香港.

在这个月的18號,第一篇报导发表之后,人民论坛在19號接受中通社的採访澄清,邱明伟不是记者,而是受聘的广告经营人员:

"邱明伟是零八年四月八日经考试应聘到该杂誌社工作,与该杂誌签订劳动合同书和经营目標责任书,被聘为该杂誌时政专题部副主任。该部是负责广告发行的经营部门,邱本人专职从事广告发行等经营工作。工作人员披露,邱明伟在人民论坛工作一年后,於零九年四月十日合约期满未获续聘。原因有二,一是邱未完成经营任务。至二零零九年四月八日� �止的一年间,邱完成任务不及《经营目標责任书》约定的20%,违反了合同规定。二是邱不是採编人员,却多次擅自到河北、辽寧等地採访,违反了杂誌社关於经营人员不得从事採访活动的相关规定。人民论坛工作人员指,到零九年八月,邱已离开该杂誌四个月,期间邱个人所作所为,全属其个人行为,概与杂誌社无关。"(中通社)

24號,邱明伟在香港召开记者会,吸引了大大小小香港媒体,记者会上,记者问他接下来的打算,他说这个问题太敏感,至於联繫方式,他就表示自己被跟踪,所以不能够给记者电话,当被要求出示记者証,他只拿出一张人民日报社的"临时出入証",他说,记者証不见了.

他否认"人民论坛"的澄清,坚持自己是记者,从来没有进行过广告经营,他说人民网上有他发表的採访报导.有媒体找到两篇,来源都是中国� �產党新闻网,分別是今年的3月25日和4月2日.

(媒体相关报导匯总请见东南西北:

http://www.zonaeuropa.com/weblog.htm)

1.陕西省扶风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纪实http://dangjian.people.com.cn/BIG5/117103/9025098.html

2.图:大学毕业生党员吟诵科学发展沙龙

http://kxfz.people.com.cn/BIG5/135098/9072824.html

其中2这张图片报导,更是被新华网引用,不过邱明伟的title就略去了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双周刊副主任,只剩下人民日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3/04/content_10939599.htm

正如东南西北的宋以朗先生的分析,这被有的媒体拿来证明他的记者身份的报导都是软文,而如果大家对內地媒体有所了解的话,就会明白,在內地媒体机构里面,有两种类型的报导:新闻以及广告软文.

內地的广告软文,不会像香港� �样,会註明这些內容是收取了广告费的,相反,对於这些广告商来说(当中包括各地政府,政府形象也属於广告的一部分,而且是大头),越不让受眾感觉到是广告,越是成功.电视新闻包括这样的內容,报纸杂誌版面包括这样的內容,现在当然还有网站.对於香港的读者们来说,內地省市到香港招商,在某些报纸上整版的报导,其实就是可观的广告收入.

內地很多媒体,广告运营部门已经產生了主导內容的情况,拿电视台来说,有专门为广告客户开设的专题栏目,因为包装的关係,普通观眾是不知道,原来自己正在受广告的洗脑的,最多觉得,节目不好看,或者疑惑,为何要谈这样的话题,请这样的嘉宾罢了.

而更糟糕的是,在很多地方,记者也身兼拉广告的责任,因为媒体竞争激烈,赚钱不容易,特别是那些在主流媒体下衍生出来的子媒体,或者孙子,曾孙媒体 ��

从邱明伟署名的报导可以看出,他確实是在做这样的软文工作.当然,他可以自称自己是记者,因为尽管收了钱,还是被当成新闻发表了。事实上,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之下,要把记者和广告经营人员严格区分是很困难的事情,至少从外界对他们的身分认同上面.

当然,还是有办法的,因为內地从2003年12底开始发放统一的记者証,而且是可以在网上查到真偽的,记得去年在四川採访地震,拿著驻京记者証在一个偏僻的县城,人家还是可以在电脑里面查核记者証的真偽,然后才拿到了通行证.证件五年有效,今年头已经换了新証了.

新闻出版总署的通知规定,六类人不发证,当中包括:(1)新闻机构中党务、行政、经营、广告等非采编岗位工作人员;(2)新闻机构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通讯员、特约撰稿人、特约记者,专职或兼职为新闻机构采� �新闻稿件的人员;(全文:http://www.lnppb.gov.cn/cn/bkgl/jzz/2003-12-06/20031206161308.html)

所以,儘管有署名文章发表,聘用单位严格来说,却可以否认你是记者,因为没有统一的记者証.

忽然想起来,在內地採访的时候,会在同一场合遇到拿著"凤凰卫视记者"名片的同行,或者接到政府部门,或者企业公关部的电话的查询,作为同事,就算没有见过,也应该公司员工名单上查到.但是,经常是查无此人.次数多了才明白,骗子当然有,但是在名不正言不顺之下工作的人更多.这也算一种特色吧.

闾丘露薇的最新更新:
  • 看阿富汗选举 / 2009-08-23 14:50 / 评论数(14)
  • 从台湾看到这些 / 2009-08-20 15:30 / 评论数(31)
  • 马英九的道歉 / 2009-08-19 09:16 / 评论数(12)
  • 我爱麦兜 / 2009-08-17 09:53 / 评论数(19)
  • 我的首尔假期 / 2009-08-14 22:00 / 评论数(7)
  • 返回顶部

    鱼鱼的家在山里(走三线-04)

    Tue, 25 Aug 2009 09:05:00 +0800

    作者:老虎庙 | 评论(3) | 标签:走三线, 摄影, 鱼鱼

    那一刻,我跳下车子,没有顾得上立起车撑,就近把车子躺倒,跑下了路基。

    那是在一个尚不详地名的地方,一个小山村,一边是山,一边是汉江。自我从将军渡开始与汉江相伴而行始,我还一直没能看到汉江的清澈。这说明上游的某个地方正在或者刚下过雨。

    鱼鱼,一个约莫五岁的小女孩。

    鱼鱼的奶奶对我说:"她爸爸和妈妈一起在外面打工……他们一年也就回来一次"

    和一路上所见相同,山里最大的变化是汉江边上世代传统的高脚屋—— 一种用青石板或者圆木为材料高高架起在江边的凌空竹木屋子——现在则全部换成了扎根在山石之上的水泥框架,承重强了,利用率亦高,因此可以看到最高达五层的水上高脚屋。我问过不止一户老乡,回答多是说家里有人在外打工,在城市里,不论男女,男耕女做,各自做着适合性别的工作。

    鱼鱼的爸妈就是城市打工者,守家的是我眼前所见:爷爷、奶奶、一个小孙子,还有就是鱼鱼。

    鱼鱼和爷爷奶奶住在一处山清水秀之地。门前时有跑长途的客车疾驶而过。也许因了是住路边,鱼鱼见过的陌生面孔多了,她并未有对我这个跑下路基的人感到惊讶,鱼鱼依旧安静地坐在小竹椅子上,也同样是安静地看着我要做什么……直到我对着鱼鱼抢过几个镜头后,鱼鱼才忽然有了不安。由她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知道,这个小女孩将不是一个好拍摄的对象……

    "叔叔给你拍照,不怕,不怕。"是奶奶在说。那时候我从心底感谢奶奶的善解人意。其实我也怕在不正常的情绪下的拍摄对象。但那一刻我也知道,我已经开始丧失对鱼鱼的拍摄机会了。紧张的鱼鱼到后来只是躲在奶奶身后,以至还哭了几回。

    这次拍摄,我获照片十数幁。回到公路上,想想实在过意不去,就从行囊里翻出我的午餐里的两个五香鸡蛋,送下路基。意想不到的是鱼鱼并没有因此高兴。

    "你是我爸爸派来的人吗?"鱼鱼这样问我,尚嫌稚嫩的口气,说出的是很理性的问题,这叫我有点吃惊。我对鱼鱼说:"是吧,是和你的爸爸妈妈同在一个城市生活的人。"我说话语气并不坚定,我为我的谎言有点内疚。在场的大概也只有鱼鱼的奶奶可以原谅,恰恰不能原谅的,是相信了我的回答的鱼鱼。

    鱼鱼说:"爸爸给我买回来的东西好吃。"奶奶在旁边解释:"鱼鱼爸爸给她买过一个蛋糕,还是就近在县里买的,她就见谁都说是爸爸从大城市里带回来的。"

    我问奶奶:"一年到头不能见到爸爸妈妈,孩子过得怎样?"

    奶奶说:"习惯了,不过和他们也陌生了。"

    我说:"但愿他们早点挣上钱,回来和鱼鱼一起过。"

    "谢谢你。"一直在旁边默不作声的大概是鱼鱼的爷爷的老人这时候说了这么一句。

    当晚,我在旅馆里特意翻看鱼鱼的照片,我为鱼鱼的相貌,也为鱼鱼那表达丰富的情绪感慨,引来了旅馆里的服务员们一片惊叹。[写于陕南关口旅社]

    [鱼鱼的更多图片在后面]

    20幁鱼鱼的照片在这里http://24hour.blogbus.com/logs/45025859.html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 刘莎莎电话记录 / 2009-08-24 19:30 / 评论数(4)
  • 十堰一席谈:公民须知之(走三线-03) / 2009-08-24 08:43 / 评论数(6)
  • 李春华把监控设备搬回自己家炕上了 / 2009-08-22 13:00 / 评论数(9)
  • 武当山见闻(走三线-02) / 2009-08-21 11:04 / 评论数(7)
  • 今日由襄樊起程(走三线-01) / 2009-08-20 07:02 / 评论数(13)
  • 返回顶部

    困居德黑兰,痛读洛丽塔

    Tue, 25 Aug 2009 07:10:00 +0800

    作者:吴澧 | 评论(5) | 标签:伊朗, 德黑兰, 纳菲西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一书,2003年在美国出版后,高据《纽约时报》排行榜达半年之久。从当时的书评判断,以为是写给女人看的,笔者就不读了。直到这次伊朗大选风波,才找来看了一遍。作者阿扎尔·纳菲西教授将个人经历、文学批评、伊朗的现实和几位女学生的故事,交织穿插在一起,用蘸满感情的文笔娓娓道来,确实很见功力。虽然还是觉得女味较重,但明白了一条:为什么这次事件,女性、特别是青年女生,始终冲在前面。伊朗女人受的压迫太深了。

    作者因为不愿戴着面纱上课,辞掉了在德黑兰大学的教职。她邀请了七名对文学特别有兴趣的女生,每星期四到她家里阅读英文经典。伊朗采用回历,周末休息是在星期四和星期五。但星期五是祈祷日,� �以星期四是最合适的地下读书日。

    虽然这本书四章的标题分别为"洛丽塔"、"盖茨比"、"詹姆斯"和"奥斯丁",读书班其实是从西亚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开始的。这套故事看来有版权之争。英语里通常称之为 Arabian Nights (阿拉伯之夜),但纳菲西在书中坚持写作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s(一千零一夜),并称之为波斯文学经典。

    教授请学生们注意,故事里有三类女人,全是国王绝对权力的牺牲品。一是背叛了国王的王后;二是国王为报复女人的背叛而每晚都要杀一个的处女;三是讲故事的桑鲁卓。处女们不反抗,无声无息而死;王后的背叛,同时也背离道义,反而使国王由专横转为残暴;桑鲁卓却以想像的文学世界挑战国王的现实权力。正是这一想像力,予她智慧和勇气。

    伊朗的现实,留给纳菲西教授和她的学生的,也就是文学想像力了。似乎伊朗人通常称祖国的当今变身为 the Islamic Republic, 但"衣似蓝"和"国和共"在中文网都是民敢词,下文将简称"蓝国"以避讳。

    纳菲西的七位女生来自各阶层,意识形态也不同。一位来自虔诚蓝家的女生,在校门口告诉教授:她最大的愿望是像教授一样,可以从学校的大门里走进去。教授虽是女的,到底有点特权,可以像男生一样走大门。但女生只能走边上的小门。小门还挂着个帘子,女生进去后要接受检查。先看她衣服的颜色是否足够深,袍子是否足够长,头巾是否足够厚(不至于透光暗示发型),头发不可露出来,脸上不可有化妆品,还有鞋子式样对不对;再翻她包里有什么东西。

    学校当局和系主任所关心的,不是教学质量,而是内容是否教义正确。比如,海明威小说里提到的"酒"字(wine)都要拿掉。不过官员最关心的,还是女学生的表现。即使上课迟到了也不� 奔跑;说话时不准笑出声音;特别是下课后绝对不准和男生说话(上课时男女生分两边坐)。有些男生喜欢检举女生,见到头巾里突然掉出一缕头发就可以检举;被检举的女生会受到处分甚至被开除。

    走出校门就恐怖了,路上有革命卫队在巡逻。看着不顺眼,说不定抓起来抽鞭子。

    她们每天生活在这种琐碎的、任意的规矩和处罚中。纳菲西愤慨地说:我们就像纳博柯夫笔下的洛丽塔,在仍是天真的年龄,被一个自我封闭的脏老头的疯狂行为给毁了。

    难怪女学生一进教授家门,纳菲西就说:今天家里没有男人,你们可以把头巾取下来。然后她把每个女生的头发都描绘了一通,读得敝人差点失去往下翻的耐心。所以本人说这本书女味较重。但读着读着就理解了,为什么作者对头发有这么大的兴趣。实在是因为在蓝国,� �人们每天都在为头发而斗争并被头发所折磨。

    蓝国近日的风波,源于僧侣统治集团内部左翼和保守分子的分歧。伊朗和东国一样,也是北邻俄国,也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伊朗曾经有很强大的公产党。三十年前推翻巴列维国王的革命,本是公产党和僧侣集团的携手之作。之后有一年多时间,两位革命同路人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最后僧侣集团获胜,公产党被镇压。

    纳菲西教授的七位女学生中,也有人卷入了这场斗争,被抓去狱中关了五年。幸亏她父亲是立场正确的老革命,否则早给毙了。她告诉纳菲西,因为教义说处女死后升入天堂,狱卒在处死那些左倾女学生之前就先强奸她们。

    公产党虽然失败,僧侣集团内部,却仍有不少人受到马克思主义很大影响。两位候选人,前总理穆萨 ��和现总统内贾德的明竞背后,是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和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的暗争。纳菲西书中有个拉夫桑贾尼极左的例子。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第一次轰炸德黑兰后,当时任议会议长的拉夫桑贾尼对公众说:真主伟大,炸死的都是富人。聪明的公产党,比如抗战时期的东共,都会说如今民族矛盾超越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拉夫桑贾尼是1979年革命偶像霍梅尼的左右手,穆萨维则是霍梅尼很欣赏的人。穆萨维不是伊朗主体民族波斯人,他是阿塞拜疆人。伊朗西北边疆为阿塞拜疆人居住地区。霍梅尼让穆萨维在两伊战争的困难时期任八年总理,大概也是一种民族团结政策的考虑。

    霍梅尼1989年去世后,穆萨维退出政坛,重新做他的画家和建筑师。这期间他读了不少福柯、哈贝玛斯和萨伊德的书,都是汲取了� �克思主义大量养份的作家。读这类句子如烂糊面条般搅在一起的后现代著作的好处,就是失去正常说话能力。穆萨维在电视竞选辩论中的表现,连他的支持者都摇头。内贾德虽然说话较土,至少老百姓一听就懂。

    但是,在6月12日(星期五,伊朗的"周末")投票前一星期,穆萨维突然声势大涨。主要原因是他争取到了女人的支持,而且女人把身边的男人都动员起来了。穆萨维的妻子扎赫拉·拉赫纳瓦德,也是大学文科教授,居然如西方般出马助选,并承诺其夫胜选后将任命三位甚至更多女部长。看来,现在的蓝国,比起纳菲西教授离去时的1997年,或许要开放一些。

    毕竟,马克思主义是强调男女平等的。马克思曾经在马车上见到路边有醉汉打女人,气得要跳下去找人打架。纳菲西书中提到,拉夫桑贾尼竞选总统时, ��的女学生说:看他的大女儿,袍子里穿牛仔裤,脚上是耐克鞋,头巾边还露出一缕卷发!这位女儿,这次风波中曾被拘留,保守分子借此向她父亲施加压力。

    穆萨维有两个女儿。大的一个是物理学家;小的仍在读书,据说很讨厌穿袍子。穆萨维的朋友讲:这对夫妻从来不强迫两个女儿的。

    和平演变在革命的心脏自发萌生。并不需要美国的煽动,美国商人至多只要向中国厂家增发几张耐克鞋订单。任你是教义正确的革命元老,如果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不愿忍受革命的压迫,元老能怎么办?为革命大义灭亲?

    本人是因为蓝国近日的政治,而读了纳菲西的回忆。但教授本身最痛恨的,正是蓝国的政治非要时时处处挤进文学的阅读。仅仅因为小说中有了一段爱情描写,文学的阅读就似乎成了一种政治反抗,就连《一千零一� 》都成了禁书。

    教授甚至另有一种担忧。书中有一段作者和她称之为"魔术师"的一位朋友的对话。纳菲西问:这些女孩已经很受迫害,我会不会给她们另一种伤害?教授担心,阅读西方经典和听她讲述自己在美国的求学经历,会让这些女学生为抗衡蓝国所宣传的革命幻想,而产生一种对于西方的不切实际的平行幻想(即把对本国状况的所有不满,都倒个头认作西方的现实)。

    魔术师说:首先,即使出现这种倾向,也不能由你负全盘责任(主要责任在于蓝国强加于这些女生的压迫)。第二,魔术师又说:你正在做的事,可以部分消除这一平行幻想的诱惑。你让她们读的是纯正的幻想——小说。像奥斯丁的小说,写于拿破仑战争期间却丝毫不涉政治,让读者在革命之外重建自己的精神乐园。

    这显然不容易。纳菲西本� �,某次与魔术师在咖啡馆交换书籍,遇上革命卫队突然检查。店员好心建议:如果你们不是夫妻,最好立即坐到不同桌子。教授大受刺激,终于决定出走。她的多数学生,最终也选择了逃离革命的压迫。她们去英国,去加拿大,去美国。

    不过,以东国的经验来衡量,希望并未尽失。伊朗已是一个有着七千万人口的多民族国家,这样的幅员,治理的需要,终将使得革命褪色。老毛折腾三十年,老邓回到解放前;如今重阳更强调官员要读书,要有文化。重阳不可能凡有重要精神,就把全国两千多个县委书记叫到北京轮训一遍。绝大部分时间,官员要靠文字阅读理解重阳精神。而要读出结合地方上人心人情的理解,其实是需要文学修养的。为什么苏南的官员外调多?当地文化水准高嘛,大清朝就是进士和状元的集中产地。

    纳菲西� 授的留在伊朗的学生,也当上了教师,终于可以从大门进出学校了。自我封闭如蓝国,也需要懂英文通文学的人才。

    而且革命有它的正面效应。纳菲西在书中指出:男女生的分离,使得保守的农民家庭也愿意送女儿上学,大大提高了女孩受教育的比例。而女人要闪避那些最无聊的压迫,在蓝国之内的唯一途径是从事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医生,教师,科学家等。女生奋争的结果,是她们通过入学考试(受重视程度与我国高考有一拼)的比例高于男生。今日的蓝国大学,居然也是阴盛阳衰。

    纳菲西教授离开蓝国的第二年,VS·奈保尔(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版了他的第二本穆司令国家游记。1979年革命后他第一次访问伊朗,当时的旅馆里,侍者仍然试图维持英国人传授的准绅士派头。这一次,他在旅馆工作人� �眼中,只见到对他这个印度裔准西方人的仇视。奈保尔发现,到了"周末",平时冷落的旅馆里有很多当地人聚餐。虽然女人蒙脸穿长袍,但在长袍之下,鞋子非常时髦。这让奈保尔想起雅加达,那里也是每到周末,当地的华裔商人就到星级旅馆聚餐。奈保尔告诉在德黑兰接待他的人:他见到了伊朗的中产阶级,这个社会并不如表面所见那么封闭。他的伊朗朋友说,伊朗用了一百多年才积累起来的中产阶级已被革命摧毁了,你看到的是 the sad beginnings of a new middle class 。

    是的,这是令人伤感的开始,多少人因等不及而离去。但这毕竟是一种开始。

    吴澧的最新更新:
  • 一声阿基诺,双泪落君前 / 2009-08-23 07:35 / 评论数(24)
  • 希拉里大嘴,外交界傻眼 / 2009-08-21 00:47 / 评论数(16)
  • 清教道德严,美国规矩多 / 2009-08-14 00:40 / 评论数(8)
  • 警察逞威风,教授泄怨气 / 2009-08-07 00:09 / 评论数(7)
  • 俄人扔马粪,美国还猪屎 / 2009-07-30 12:01 / 评论数(8)
  • 返回顶部

    央行进退两难[直通车:51次]

    Tue, 25 Aug 2009 01:31:00 +0800

    作者:港媒直通车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1] 中美因财失义 或引发新冷战

    英语里有一个新词叫做Chimerica,香港林行止先生把其译为中美利加,意在突显中美两国"合则两利"的现实,又与二国的经济状况形同夫妇这种情况相吻合。

    林先生的文章说,在中美「婚姻」关系中,中方担当勤劳工作默默挣钱积榖防饥的丈夫,美国扮演的则为行街购物花钱如流水的妻子。但这种婚姻目前形势险峻,面临婚变的可能。

    首先提出中美关系如夫妻的是美国的富格逊。本来中美之间贸易是不平衡的,中方顺差,但是由于美国有办法借进巨款以融资其贸易,因而数年来相安无事。中国一方面赚取了大量美元,一方面又有国际热钱大量涌入中国投资,导致了市场上美元泛滥从而贬值,相对的,人民币就强势了。但是为了保证社会和谐,数亿劳动人民有工作,中方必须大量印制钞票,维持两种货� �的平衡。

    可是经济危机的到来,美元更加颓废,人民币更加强劲,只有美国的空口承诺是没用的,中方于是前往世界各地购入矿山农场,为手上的美元减压。文章说,长期来看持有人民币是胜过持有美元的,可是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挺人民币了,美国哪会高兴呢。

    文章引用富格逊在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文章中的观点,认为中、美商贸大兴带旺了世界经济,当中美「因财失义」不再为对手着想时,世界经济甚至政治环境必比前恶劣,或许一场新冷战因此而起。

    – ‐‐——– ‐‐——– ‐‐——– ‐‐——– ‐‐——– ‐‐——

    [2] 中华民族的"坚忍"基因

    《信报》张力的专栏文章说,中国人有许多劣根性,但中华民族的遗传中有一点「坚忍」的基因,可能正因为如此,才得以长久不衰。

    文章比较了英、美、日三国的国民性格,他认为英日具有坚忍性格,才以小胜大、成为帝国;美国人则坚有余而忍不足,有强大的攻克能力,但缺乏耐性。比如伊拉克的失利,金融海啸华尔街的崩盘,都反映了进取有余、坚挺有余,但持久力不足的毛病。

    而看看中国,纵向上数千年历史文明,饱受屈辱又能重新奋起;横向上,中国人已经走出国门遍布世界,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立足。文章问道,你能说与「坚忍」无关?

    – ‐‐——– ‐‐——– ‐‐——– ‐‐——– ‐‐——– ‐‐——

    [3] 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到了收紧关头

    《信报》上周五的社评分析,内地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走到十字路口,但央行现在进退两难。

    文章说,近几天A股大起大落,正反应了看好、看淡的两种心态旗鼓相当,波动愈大,则显示两种观点都偏向极端,有明显的分歧。只要央行推行宽松政策,股市就会繁荣。本月初曾传出人民银行可能会重新收紧信贷,内地和香港股市齐齐回软,市场立现恐慌情绪,直到后来央行、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召开记者会,澄清不会改变宽松政策,各种揣测终于暂告平息。

    揣测可以平息,分析不能停止。社评引用人民银行前任副行长、现任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的吴晓灵在昨天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的文章说,内地金融机构本来就倾向积极贷款,现在政府大开方便之门,借贷总量便立即失控。

    今年初国务院确定了广义货币供应(M2)增长一成七,贷款增长五万亿元,目标是达致百分之八的GDP增长,和百分之四的CPI(物价指数)增幅,这就是中国政府所希望达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但今年上半年的执行结果,M2增幅是百分之二十八点五,贷款增长七点三七万亿元,已经超过了全年的指标,即超出了「适度」宽松的政策规范。从二○○三至〇七年计,商业银行上半年的贷款量基本占全年的六至七成,以此比例,今年的信贷总量将达十一点一万亿元,全年贷款增长幅度将达百分之三十五。很明显,如果不采取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的措施,将会埋下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包括通胀压力大增、楼价急速上扬。"

    自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央行也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她们与我国有着质的不同。她们的金融� �构受了重创,商业银行不敢放贷,央行才不得不越俎代庖,代商业银行向社会直接提供信贷。其操作都是短期的,以周、月或最多三个月购入票据和金融资产,目前形势稳定,欧、美央行已开始寻找最佳的退出时机。而我国情况就不一样了,我国是商业银行的长期投入,目前中长期贷款比例高达五成一 ——长期贷款的大量投入,令人民银行退出的难度大增,因为停止或减少贷款供应,必会有大批项目因「缺水」而停工成为烂尾工程,但继续投入,通胀随时如脱缰之马,一发不可收拾。

    文章结尾说,"人民银行已陷入进退两难之境,令市场的政策风险增加,A股的骤上骤落,正是当前形势的反映。"

    – ‐‐——– ‐‐——– ‐‐——– ‐‐——– ‐‐——– ‐‐——

    [4] 警世通言

    Fire raked up in ashes keeps its heat a long time.(raked 等于 covered)灰掩之火长时保暖。

    It is impossible to avoid(或 undo)fate(或 destiny). 命运难避,命运在天。

    Idleness begets lust. 怠惰生欲——日本谚语:小人闲居为不善。

    He will not lose the droppings of his nose. 他不愿失去鼻涕——其人十分吝啬。

    It is a strange beast that has neither head nor tail. 没有头尾的,怪兽也——挖苦做事没头没尾的人。

    The first blow(或 stroke)is half the battle. 最初一击决定一半胜负——先发制人;日本谚语:先手万手。

    He that goes far gains much. 行得远者,所得的多。

    As long lives a merry man as a sad. 快乐的人和忧愁的人都同样活着——何必成天愁眉苦脸?

    It is better to have wings than horns. 有角不如有翅——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 ‐‐——– ‐‐——– ‐‐——– ‐‐——– ‐‐——– ‐‐——

    □ 每天乘坐港媒直通车,带你了解中国更多。专注有思想的时事评论,和原创有新意的文化评论

    □ 全文链接:http://www.v2en.com/2009/08/us-china-marriage-see-red-light/

    港媒直通车的最新更新:
  • 少学鲁迅少愤青[直通车:50次] / 2009-08-18 13:02 / 评论数(4)
  • 理想的特设城市[直通车:49次] / 2009-08-12 21:55 / 评论数(3)
  • 外语新政,标新立异 / 2009-08-07 01:53 / 评论数(3)
  • 口惠而实不至 / 2009-08-01 21:19 / 评论数(3)
  • 一次真正的G2大会 / 2009-07-30 23:40 / 评论数(5)
  • 返回顶部

    [凯迪周刊] 职工被侵权,"娘家人"躲到哪里去了?

    Mon, 24 Aug 2009 22:40:00 +0800

    评论(10) | 标签:时事观点

    作者:石飞

      近年来,社会上盛传一句流行语,叫作"工会是职工的'娘家人'",且不知是源于工会凝聚人心的宣传,还是出自职工对工会救助的感恩之声,无从考究。总之,这个比喻情挚意切,凸现了工会与职工的保护和被保护的特殊关系。娘家人乃民间俗语,是专对出嫁的闺女而言的。女儿在婆家若是遭了委屈受了虐待,娘家人就会当仁不让,在第一时间出手救助,为女儿撑腰作主讨公道。如若不见娘家人出面,左邻右舍就会说,这个女人娘家没人,或说她娘家人是熊包。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的工会工作方针,这也是组建工会的初衷和目的。然而,现实中,在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最需要支持救助的时� �,却往往听不到工会的声音,看不到工会的身影,"娘家人"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8月12日《工人日报》头版刊登通讯《维护职工权益的好律师》,介绍吉林泉成律师事务所主任赵春芳千方百计为困难职工维权的事迹。这篇正面的报道,却是对当地工会的极大讽刺,反衬出了当地工会的不作为。靖宇县日化厂的改制,由于职工安置存在分歧,工人不断上访告状,影响了社会安定,是赵春芳建议,召开职代会讨论通过改制方案,职工利益得到了兼顾,拖了两年的上访案件得以平息。矿工杨烈的工伤赔偿费12万多元、矿工刘世忠的工伤赔偿费10万元,遭到单位无理拒绝,都是赵春芳出面与矿领导协商解决或帮助追讨的。一个律师的这些作为,纯粹是出于道义和助人,不存在法定的责任和义务。而这些事对于工会来说,那可是法定的职责和 ��务呀!在这些事关职工切身利益面前,却都是"外人""路见不平一声吼",出手相救,作为"娘家人"的工会,反倒变成了"局外人"和"旁观客",始终不见踪影,"缩头乌龟",闷屁不放,做何解释?真是岂有此理!

      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已经成为轰动全国公共事件。张海超的遭遇,从始至终都在凸现当地工会的不作为和失职、渎职。张海超之所以罹遭尘肺病,说明其所在企业劳动保护缺位,职业病预防不力,工会为什么不管?尤其不可容忍的是,早在2007年1月,单位组织体检时就已经发现张海超的肺有问题,单位扣压封锁其体检报告,工会怎么不作声?报道说,张海超"从做完开胸手术至今,除了媒体接连的采访要求,他没有接到一个职能部门的电话。"(7.17《大河报》)其他部门可以闭目塞听,工会是职工的"娘 ��人",怎么也能无关痛痒、置若罔闻?倘若真是出门的闺女身处此境,那她一定会恼怒至极地说:"俺娘家人死光了!"

      我们不能不质问当地工会,就凭你对"出门闺女"如此不负责任的种种表现,岂不是让闺女寒透心,还怎么相信你指望你,惟有灰心和失望!在一些地方,工会已经不再是工人自己的组织,而是"衙门化"、"老爷化"了,高高在上,远离基层,脱离职工,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更可恶的是,有的与资方"穿一条腿裤子",拧在一块对付工人,合谋侵害职工合法权益。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一农民工诉老板拖欠工资、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单位工会干部竟然不惜做伪证,替老板说话。这哪里还有一点"娘家人"的味道,整整的"工贼"嘴脸!

      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工会组织的"衙门化"、� �老爷化"、"工贼化"的现象,很值得警醒和反思,必须坚决革除,否则,工会对于广大职工的代表性、号召力和凝聚力便无从谈起。

    凯迪周刊的最新更新:
  • 耍钱的"刑事和解"是祸水 / 2009-08-24 22:41 / 评论数(2)
  • 驳阿赛尔:弱势群体其实需要不平等 / 2009-08-24 22:41 / 评论数(2)
  • 关于弱势群体:资料的本意不难理解 / 2009-08-24 22:40 / 评论数(1)
  • 暧昧河南 / 2009-08-24 22:40 / 评论数(0)
  • 合法表达渠道不畅,煽动才有作用 / 2009-08-17 22:38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忏悔吧:有罪的中国大学教师们

    Mon, 24 Aug 2009 22:26:00 +0800

    作者:杨济余 | 评论(17) | 标签:读书看电影

    几年前,我朋友(不便公布姓名)发过轰动全国的网络文章《作为大学教师,我感到耻辱》,由于真实揭露了中国高校的腐败现象,至今校方仍对他耿耿于怀。我作为大学教师的反思与忏悔就此开始深化。

    在高校任教27年,我才自感罪孽深重。而过去,我却以为自己可进入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教师之列。这一巨大的认识反差是在我皈依基督教之后才出现的。真诚的忏悔无论多晚都来得及,哪怕是像托尔斯泰笔下的伊凡伊里奇那样的临终忏悔。放荡一生的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读了那篇小说才终于明白"我的十大卷作品一钱不值"。我曾叩问上帝,194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纪德写了为信仰而献身的小说《窄门》,是否弥补了他先前写放纵情欲的《蔑视道德的人》的罪过?上帝让他挤进了只容一人通过的进入天堂那道窄门吗?如果是,我为有罪的自己祷告,也为所有中国大学教师代祷更满怀信心。我并非想在年近花甲之时匆匆忙忙在天堂中预定席位,那可不是心想事成之事,得信靠神的拣选和恩赐;我也并非出于对地狱报应的恐惧而改� 自新,我之忏悔立足于以一个被神意拣选在中国大学教席上的特定的罪人为起点,同时也建立在对中国大学教师普遍素质低下的长期考量(以《圣经》为高标来考量)的基础上。除了我的特殊罪过之外,我与中国大多数教师普遍同罪不同程度地表现在二个方面:

    

    1,物欲主义的人生观。由于经济窘迫,一半以上的中国大学教师都在为物质生活而奔波,无暇顾及遥远的使命与眼前的责任。其中的苦衷、无奈颇值得同情。所以我们经常大声疾呼要对中国社会各阶级重新分析。知识分子常认为比贪官污吏清白,向往梅兰竹菊四君子境界而乐于孤芳自赏;比奸邪盗匪善良,远离五毒不与同流合污而自我感觉良好。其实这是遗传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得志的隐逸情趣来自我辩护。传统文化的要害之一就是追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庸之道。中国 ��教文化信奉人性本善,故孺子可教也;而基督教文化认为人性本恶,故孺子必救也。当今,身处穷凶极恶的经济泡沫社会的教师们向钱看齐的从众心理在不断腐蚀着我们的职业道德底线,更不用说人欲的罪性本来就根深蒂固。许多大学教师被日常俗事磨钝了青年时代脱颖而出的锋芒,消解了当初志存高远的豪情万丈。在大学混饭吃的人并不比其他行业少。我长期在三四所大学兼职任教,实为养家糊口。过去我们只抱怨社会不公而不究己过。细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剩余精力不放到麻将桌上(我自己也一度沉溺其中),备课会更充分;如果我们不当拼命三郎捞外快奔小康,科研会更深入、学养会更丰厚、学生受益会更良多。扪心自问,除了温饱之劳,我们还干了多少对学生有意义的事呢?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认同并混迹于物欲横流中了。所以,不要像 ��尔岑那样质问"谁之罪?"罪与人类同在,与己同在。

    

    2,自我中心的世界观。我不否认,为数众多的大学教师(尤其是名牌大学教师)已经和我一样摆脱了衣食羁绊、渐趋小康(弃教经商者另当别论)。这批既得利益者要么著书立言、以求不朽;要么学而优则仕、手握权柄、名利双收。此中教师罪孽深重者更多,因为自我中心的世界观笼罩着全社会,大学也非一方净土,难以幸免。莎士比亚早就通过李尔王的醒悟探讨过权利、地位蒙蔽人心的罪恶,那是付出了从帝王降卑为流浪汉的惨重代价的;莎翁又通过麦克白的沉沦反向研究了同一哲学命题,那是以弑君篡位、死后下地狱为结果的争权夺利。几十年来,我在许多大学任教,还曾任校长助理兼教务处长,也与全国同行广为交流,深知大学邪气日盛。我这样的资深知情人若缄默� 语,实在对不起赐恩救赎我的上帝。感谢主,以真诚和勇气托付我仗义执言。我感叹写不尽大学这个光鲜荣耀的称号中的罪恶,就像巴尔扎克当年感叹永远写不完隐藏在金银珠宝底下的罪恶一样。为评职称而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者层出不穷;以毕业论文过关为条件强占女研究生肉体而满足私欲者绯闻不断;为争夺科研课题经费而贿赂上司,竟然将自己的情妇拱手献身者时有所闻;为谋功名而替官僚充当歌功颂德的传声筒者数不胜数;慑于威权政府压力以求自保而出卖进步学生者不一而足;这就是20多年来我在许多大学目睹之怪现状。可悲的同行们啊,千万不要与恶有恶报的麦克白比下有余。在上帝眼里,罪无分大小,终极审判照样降临。

    

    自我中心主义乃万恶之源。其在高校有两种典型表现:一是将利己与利他对立起来,不择手 ��建功立业,奸商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如果以成败论英雄,他们中有不少知名的成功人士和蜚声中外的学术名流。他们的成功伴随着道德底线的尚失,更遑论敬业精神,对学生贻害无穷。二是将事业与家庭对立起来,他们在高智商群的激烈竞争中机关算尽、拼得精疲力竭,声名显赫而家庭破碎者不在少数。我很早就发现一个奇特现象:中小学教师子女成才者远多于大学教师子女,二三流大学教师子女成才者远多于顶尖级教师子女。这可能与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精力(而非财力)有关。我一向追求完美,苛求自己讲课达到一流水平,学术研究也力求出人头地,从而疏忽了家庭。我过去总报怨孩子学习不如我,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哀叹一代不如一代。与妻争吵时,我总是振振有词地自夸对家庭贡献最大,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激。后来才知道原因就� �自己身上。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想,心气就平和多了。在研究美国电影《公民凯恩》(我评选的世界十大电影之一,参见《影视鉴赏新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69--170页)时,我体认到普遍存在的"名人伟人综合症"。每个人都会有凯恩式梦想----物质精神双收、事业家庭两全,结果多半事与愿违。事业追求就像"西绪福斯神话",那是永无止境周而复始的没有结果的过程,既伤筋动骨,又扭曲人性。顶级成功人士多半家庭不幸。所谓事业家庭两全者多半只有二三流成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选择哪样,先想好。这样你才能真正读懂王昌龄"悔教夫婿觅封侯"的闺怨。千百年来,老人一直教育青年说;"事业与爱情(家庭)相比,应该以事业为重",直到英国电影《红菱艳》上映,才颠覆了这个仿佛天� 地义之理。自我中心主义的成功者往往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其自夸的理由有五:一、不虚度年华、勤奋敬业;二、不贪恋物欲、道德清白;三、不为非作歹、奉公守法;四、理想远大、精神至上;五、事业有成、社会贡献大。这些人在社会上口碑很好、荣耀加身。他们不危害学生,但却害苦了家人。中国人看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多同情事业成功的丈夫海尔茂而指责娜拉不负责任地离家出走;看《安娜卡列尼娜》时,站在法律一边而为官运亨通的卡列宁抱不平,谴责安娜和第三者的淫乱。殊不知,娜拉与安娜的出走是家庭破裂的结果而不是起因。智商高而情商低的人既难与家人也难与别人融洽相处。中国高校这种看似无瑕疵的道德正派的名师大师真不少。他们常有两种罪过不蒙神悦纳,也很难为俗人所知晓。第一,电影《七宗罪》表现的� �帝特别恨恶的第五罪----骄傲。成功者更容易骄傲,以为一览众山小的自我中心主义,恰恰是信仰的最大障碍。放得下自我的谦卑之人,神必提升看顾他,神也必打压傲慢之人,不但拒之天堂门外,而且收回天伦之乐。人类犯下的第一桩罪过就是背离神意而偷吃智慧果。其实,问题不在于吃了智慧果会不会死,而在于信神还是自信。亚当与夏娃的原罪并非源自欲望,而是滥用了自由意志,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第二,那些成功者们乱离了神排定的人间次序:人与神为第一关系、夫与妻为第二关系、父母与子女为第三关系,此三种关系都优先于人与事业。显然,家庭建设远胜于事业追求。事业狂很瞧不起财迷、色迷、权迷,自以为高人一等。但在上帝看来,崇拜事业并不比崇拜金钱、美色、权柄更好,这些都是神坚决反对的偶像崇拜。何谓偶像� 拜?痴迷执着于物,是也。可恨的是这两种过犯我都有。过去我以读书波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沾沾自喜,追求"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高蹈远引境界。现在我才明白为何我一进书房,老婆脸色就由晴转阴,暴雨将至了。

    

    中国大学教师现状最堪忧的不是教师庸碌无为、不是道德普遍沦落、也不是教学水平下滑这些摆明的显象,而是隐在的三个根本问题:缺失信仰、教育方针错位、公民意识淡漠。

    

    1、信仰问题。中国自古以来缺失信仰根基。传统主流文化很少过问形而上的事,以世俗教育为重点,强调经世致用。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持重生轻死的入世态度,不问死后之天堂地狱。基督教文化以彼岸之未来启示此在之信靠,强调因信称义、因信得救。没有信念怎么得救?抛弃救世主自救� ?芦苇一样脆弱的罪性满身的人能够自救吗?自己都糊里糊涂一生的大学教师能教得出好学生吗?自己都没有灵魂配当灵魂工程师吗?没有信仰的人很难自律,更不可能摒除自我中心。大多数副教授级别以上的中国大学教师都被唯物与唯心、无神与有神、人本与神本、进化与创造的褒前贬后的理论偏见洗过脑,其观念和知识结构的更新难度很大。但若没有痛心疾首的反思和刮骨疗毒的彻底治本的勇气,中国大学教育的起死回生就没有希望。

    

     2、教育方针问题。大学是出人才的摇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至关重要。中国的大学教育方针从1949年现行体制建立起,从来就没走上正道,一直处于钟摆状态,非左即右。最初17年,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教条主义极左教育路线,理论脱离实践,培养的毕业生要么是缺乏专业技能的红色泥腿子,要么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动口不动手的陈景润式的白痴天才。经济改革以后,片面强调立竿见影的实用主义教育方针,造就了大批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的经济型奴才,以及所谓就业短平快的技术通才。从20年前开始的本科放水,发展到当今愈演愈烈的硕士博士放水、职称放水、学校等级放水,官方以数量代质量吹嘘教育成果辉煌。从留洋潮到国学热的巨大反差,真让人一头雾水,像徐志摩那样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如果钟摆状的教育方针继续精神分裂式发� �,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可能是高智商的犯罪天才,或者像美国1960年代精神上垮掉的一代式的高学历的混世庸才。80后90后大学生的群体颓废难道真的印证了艾略特长诗《荒原》在80年前所描述的返祖现象吗?

    

    3、公民意识问题。大学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传道的使命要重于授业、解惑。在多种真道中,公民之道又重于知识之道、技术之道、操作之道。教书育人应修正为先育人,后教书。大学教师应担当起独立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决不能与世无涉、与世无争,只做学者和专家。育人者必先育己,一个大学教师,若没有建树萨特存在主义介入式的普世价值观念、没有设身处地的对此在时代鞭辟入里的巴尔扎克式的洞察力、没有拍案而起的闻一多式的批评家的社会公义精神,就算不上优秀的育人者。中国多数大学教师� 患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人似的双重人格症。说一套,做一套,玄想与操作背道而驰。讲真话结结巴巴、闪烁其辞;讲假话一本正经、行云流水。更可悲的不是人云亦云的糊涂之人,而是心中嘹亮的难得糊涂之人。试问,有几个大学教师敢于理直气壮地声明在课堂上始终讲真话而从不讲假话?我曾自况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课堂讲述却往往慎思明辨而显得世故圆滑。我也曾多次针砭时政而被媒体封杀,宁愿丢官弃职而不弃人格,但顶多发泄一下郑板桥式的"难道天公,还钳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的牢骚。在弄得家贫如洗之时,看到女儿天真甜美的笑容和妻子含泪哀婉的目光时,我只好无奈地收起犯上作乱之言,尘封堂吉诃德式的长矛,跟柴米油盐讲和,再也不敢像也当过大学教师的诗人海子那样永远面朝大海而拒绝回头� �岸,宁愿卧轨自杀而决不春暖花开。与用血肉之躯献上活祭的海子相比,我无地自容。但我现在要大声疾呼,学贯中西的、思想敏锐的、技艺娴熟的、明哲保身的、功成名就的或知足常乐的大学教师们,唤醒你们的公民良知、发挥你们的公民潜能,勇敢地在课堂上讲出你们敢想而长期不敢说的真话。

    忏悔吧,中国大学教师们,真诚的忏悔无论多晚都来得及。你们从无知进步到认罪、从认罪升华到悔罪,就是中国的福音。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我愿率先忏悔,改过自新。我虔诚祷告上帝为中国动工,祷告圣灵启示感动迷茫中的中国知识精英,让他们为荣耀神而侍奉教育,成为中国振兴的见证。

    

    阿门。

    杨济余的最新更新:
  • 我评选的世界现代十大小说家 / 2009-08-24 10:37 / 评论数(9)
  • 我评选的世界古代十大小说家 / 2009-08-23 22:15 / 评论数(1)
  • 我评选的世界现代十大诗人 / 2009-08-22 10:39 / 评论数(0)
  • 我评选的世界古代十大诗人 / 2009-08-21 23:11 / 评论数(1)
  • 我评选的世界现代十大戏剧艺术家 / 2009-08-20 12:06 / 评论数(2)
  • 返回顶部

    我为什么反感QQ的偷瓜种菜游戏?

    Mon, 24 Aug 2009 22:12:00 +0800

    作者:一剑封喉 | 评论(18) | 标签:QQ, 偷瓜种菜, 游戏, 潜移默化, 孩子, 教育

    一段时间以来,我平静的QQ生活受到了打扰和骚乱。

    最初是所谓的占车位游戏,因为我不去理会,你爱占不占。但后来有人频频发来请求帮忙浇水施肥的"种菜偷瓜"的邀请,还有人在我耳边三番五次的逼迫我开通菜园种菜功能,我的日常生活从此就不得安宁了。

    你种菜就要按时收藏,要不就被别人偷了。于是就有人一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收菜收果,还硬要我在不想开QQ的时候开QQ供人"偷"。在我看来,十分荒唐。我凭什么开QQ啊,我有事才上网,我上网就是为了写几篇文章,表达一下我的观点。我用得着一天24小时开着QQ给你们捣腾来捣腾去的吗?!

    这是直接的干扰我的生活,我生气主要是为此而来。我觉得一个人的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你怎么捣腾我不管,但不要影响别人的生活。

    我还有更多的隐忧,为的就是QQ这种"偷窃"观念的潜移默化。

    也许是我的多虑,但古人说过"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不是没有道理。它其实就是说的这种关于"偷"的潜移默化。成人还不打紧,思想早已定型,说是"偷"着玩的,"还可增加彼此的凝聚力"。

    但对 ��少不更事的少年儿童可能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小孩理解能力差,不容易鉴别虚拟空间与真实生活的差别。如果说这种似是而非的游戏玩儿多了,难保不会进入真实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也这么玩起来,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们年轻的父母可能就后悔莫及了。

    当然,我们有些父母可能有"定海神针",有教育高招,能说会道,会化险为夷。但我看大多父母是没有这种教育和分辨能力的。

    多年前,有一段时间在北京新华通讯社的大院里吃食堂,食堂外边有数颗柿子树,结果时分,红红的柿子十分耀眼,但就是到了那果成熟后自动掉地,也没人去捅那些果。原来那叫观赏果,北京人有素质,那果是公家的,不能动。

    但看看我们南宁怎么样了呢?

    本单位有数颗芒果树,结果时分自然也是硕果累累,树枝也笑弯了腰 ��绿树红果,相得益彰,十分悦目。但就是时不时有人用那长长的竹杆去捅它们,一点都不慌张,非常从容,好像那些果树是他家的一样。果还没熟透就被这些好吃的人,不是小孩,是家长带领小孩,捅完了。在我看来,那些青涩的芒果都还在长,就像未成年的少年。我在为这些果实可惜的同时,我对这种偷果行为表示不快和鄙视。

    至于南宁街头的扁桃果,更是倒了八辈子的大霉啰,从来就没有过长到自然熟而掉落的。这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是我瞎说。从摘果行为就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一个城市的民众素质,不容置辩。

    我只是担忧,在QQ"偷瓜种菜"游戏的喧嚣下,这种无意识的偷窃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在我们孩子的心里根深蒂固地成长起来。到那时,我们的父母再来教育和扭转恐怕为时已晚了。

    说了半天,恐怕 ��也累了。笔者郑重表态,QQ游戏,你爱玩不玩,与我何干?!

    一剑封喉的最新更新:
  • 我们都是假象中长大的孩子 / 2009-08-24 10:37 / 评论数(3)
  • QQ是一种无聊而缺德的游戏 / 2009-08-20 22:17 / 评论数(7)
  • 中华酒文化中的文化幻象 / 2009-08-11 21:19 / 评论数(0)
  • 中华酒文化是一剂腐蚀剂 / 2009-08-11 10:50 / 评论数(2)
  • 中华酒文化可以休矣 / 2009-08-09 10:31 / 评论数(8)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