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7日星期二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我受贿一百元的经过

Tue, 07 Jul 2009 15:19:00 +0800

作者:老虎庙 | 评论(5) | 标签:杜业祥, 喀喇沁旗, 污染, 环保

杜业样承包的果园在村里乃至旗里论面积都属最大和果株最多的。为此,老杜把家当几乎搬到了山上,搭起了一座相当正式的砖木结构小屋,里面存放些间苗松土的锄头犁耙,杀虫施药用的喷洒器、搅拌桶。还有的是从前收果子季节里用剩下的塑料包装箱、编织带。为什么说是从前用剩下的包装箱和编织带呢?只因老杜和他所在十道沟乡里凡种植果子的的三千来户农家,近三年来不再有甚果子可收,也因此不再有城市里的果品贩子来贩。果品贩子一少,再说起河南东村的当年辉煌就好像一个神话……

老杜原先是驾着一辆三马子上山来的。老杜说这个不比宝马差哪儿。老杜年岁是"和祖国同年",曾经得益于少时就参与的果树种植培训班,后来就成了村民们的技术员,十道沟里少有的科技人才。

现在老杜就站在他的地头,以他特有的慢声慢气,"慷慨激昂":"自从县政府引进了这个粗铜冶炼厂,就建在我们十道沟的沟那头。"老杜手往身后空里一指,顿时有一片村民们应声惊呼:"看看看,又在排毒呢!"老杜说:"就是这个毒烟,三年来把我们可坑苦啦。"

的确,在我所走过四十多里地的十道沟子万亩果林上,看似茂密的杏叶子里,扒开来却不见一颗杏子。好不容易看到了一棵长满了核桃大梨子的果树,却只是罕见的几棵野山梨,野生的当然敢长,敢结果子,可是没人敢吃。

梨子不会说话,农民们会说却不敢说,到北京告状也只有一一抓回的命,"好像老鹰抓小鸡子一样"李素云对我这样比喻,那时候天上正飞过一匹鹰。我后来也只能写写文章记录下这些农民的运命。我那篇文章起名儿叫《苹果梨的怒吼》。果子是哑子,不会说,农民们不敢说,我敢说了,却后来文章被删了。我说这样很黑色,很幽默。老杜没听懂。

老杜是到北京找的我,我在公司楼下的"欧丽斯咖啡座"里用一个中午时间接待了他们。仨人一落座就直入话题"听说你写文章,有人介绍来找你。"我说啊我那点可怜见的愤言怒语,说了就说了,还不顶个屁!不过看农民们那般真诚,好像我有杀手锏,只是他们不懂而已。我就对现场做了录音,以备日后用场。

老杜是才人无疑,他在投诉状子的封面上写了一段打油诗,作为主题:果树被污染 百姓财源断 吃穿都没有 如何能立案 请求免费用 等待法院判

后来我去喀喇沁旗的河南东村,看被污染的果树,也看过老杜画的维权漫画http://24hour.blogbus.com/logs/41541939.html。

6月23日,我乘火车去了内蒙古喀喇沁旗旗法院,旁听。老杜因为损失最大,作为关键证人几次被叫庭前作证。说老实话,我很为老杜的庭上表现不满。在下面才华横溢的老杜,可到了法庭上多少显得发憷。我那时坐底下直为老杜捏汗。也许是庭上那些法官,那些律师,以及对手生意人的气宇轩昂叫老杜才艰难。若不是飞来的横祸,老实巴交的老杜守着自己的数千株果树,还挂着个农民果树技术员的招牌,吃喝有了,也荣誉富足。谁却要把他生拉硬扯到这个文化人的是非之地里呢?天下什么人冤?老杜冤!天下什么人尴尬?老杜最尴尬!

当晚,我住旗里宾馆,一宿180元,还到了160。老杜和其他俩尚不熟悉的老乡就一直陪同我左右。在先我是有所准备的,打死不能要老乡们掏钱,尽管道理上是该。老杜和那老乡就一直站我身旁与前台对话,时不时,他们也为我争取两句,想法把价钱给拉下拉下。到了付钱的时候,他们就没有吭气了。其实那时候我已经把钱捏在自己手里,怕的就是老乡们抢先,现在看来这个准备没有必要。晚上,我一朋友从北京打来电话;"你可千万别要农民掏钱,否则性质就变。"我说明白。

当夜无事。发完博文便早早睡下。

我在喀喇沁旗呆了三天,但凡遇吃饭事,我都借口疲倦想休息,走开了事。那些天里,我参与了法庭旁听,去了十道沟里的六条沟现场观察。又夜里去了铜厂,在周边的山上拍摄到排污实况,在村里,老乡们见我分外亲热,多的说是在北京见过我,他们人多,我不能全认。但在各家里给我劝吃劝喝的时候我就完全地的放松下来。我知道不吃不喝是要真的得罪老乡的。想想自己又不是八路军,因此在老乡家里大快朵颐。老乡们就说,吃这里的就好办,谁叫我们是农民,吃自己家的,只要不计较,还原生态,还绿色呢。

临走前一天夜里,老杜和三个村民,给我送来不到半袋小米。我说我有,老杜说北京的不好,我们这儿的小米有名儿,无论如何得接下。那晚上,我睡下,就做了个决定:二天要偷偷离开喀喇沁旗,免得老乡来送,甚至会再带来什么土特产品。因此我只说明天要走,但没有定时间。

四号凌晨,我六点钟就赶到了长途汽车站。买好票,独自坐在一大堆刚刚放暑假准备返乡的中学生堆儿里。车要九时才开,我很无聊,拿着那本翻看了无数遍的盗版《中国农民调查》,一会儿打盹儿,一会儿翻看两页儿,一会儿又出大厅吃一口烟……

不知道是第几回打盹儿醒来时,我惊讶地发现,我眼前活脱脱站着俩人,一个老杜,杜业祥,一个面熟,一时间叫不出名儿来。

"你们怎么就来了呢?"我惊讶他们来旗里是一定要起个大早的。放下农活,来送我这个也许说话不顶屁用的人。

"我们去了宾馆,听说你退房子了,就赶到车站……"老杜说,一边就从衣服兜子深处摸索出一卷纸来,展开,是一百元一张的钞票。"我们没有好多报酬,这是几个人凑凑来的,给你拿着,就算是路费吧。"

现在我回到北京,和朋友们谈起这事儿,朋友们有建议留给农民来京的时候花给他们的;有建议寄回去的;也有建议把它珍藏起来的,作为一种纪念。我听了感觉想法都很奶油,很脂粉气儿,像是城里人爱搞的公关活动……我是认真地想了想这事儿,我决定把它吃了喝了,从良心上、心理上,以至感觉上请喀喇沁旗的乡亲们一股脑地接纳我这个上一辈子也是农民的人的回归。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 一个女人的生存瞬间 / 2009-07-06 09:12 / 评论数(12)
  • 李淑莲处境最新报告 / 2009-07-05 01:12 / 评论数(10)
  • 公然宣扬低俗:李强把北京移动公司告上法庭 / 2009-07-02 19:58 / 评论数(6)
  • 暴徒深夜劫持妇女一丝不挂 / 2009-07-01 13:31 / 评论数(6)
  • 流民:过什么节卖什么旗 / 2009-06-30 20:15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关于新疆的一些基本知识

    Tue, 07 Jul 2009 11:53:00 +0800

    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18) | 标签:新疆, 恐怖组织, 恐怖分子, 分裂

    历史背景:

    新疆的分离主义活动歷史比西藏更早,活跃当地的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从二十世纪初至四十年代末,曾多次进行武装暴乱,並且两次成功建立了东突厥斯坦政权,並得到英国和苏联支持,其中俄国和后来的苏联介入最深。新疆在一七六二年开始由中国管辖,並在一八八四年建省,但俄国势力一直盘据当地;沙俄政权倒台后,苏联从二十年代开始再插手新疆,並希望把新疆如外蒙一样独立建国、脱离中国,维吾尔族的名称也是由苏联在一九二一年在塔什干提出。在苏联支持下,新疆曾经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爆发了多起衝突,「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更在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成立,翌年一月宣布脱离中国独立。由此可见,新疆的歷史和发展背景除了宗教和民族,外国插手干预 ��问题確实由来已久,非常严重。

      四九年中共建政之后,东突独立运动在一段长时间內偃旗息鼓,销声匿迹,直到九一一之后才转趋活跃,「东突厥斯坦流亡政府」更在〇四年九月十四日在美国华府成立。东突厥运动在去年八月在新疆西部城市喀什发动恐怖袭击,造成十六人死十六伤;同年八月十日,西部城市车库发生袭击公安机关的爆炸案,造成二人死亡;中国政府每次在事发后都尽量低调处理,官方不但很少详细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更从没有就衝突事件进行深入调查,找出问题的成因及应付方法,官方的宣传媒体內,永远只会听到「有人在背后策划」、「外国势力粗暴干预中国內部事务」等指控和责骂,这种处理手法,令国外无法可以得知新疆的真实情况,包括民族衝突严重到什么程度?("香港信报")

    经济状�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內地最大自治区,人口2100 万人,维吾尔族佔900 万人,佔总人口的46%,哈萨克族有138.16 万人,佔总人口的7.04%。在新疆,目前自治区正、副主席中半数为少数民族,地方官员中也有86%为少数民族。虽然国家採取多项优待政策,但新疆与內地的贫富差距仍很大,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每年可支配收入为20667.9 元,全国最低为新疆,每年8871.3 元,人均收入差距是2.33 倍;新疆当地城乡居民年收入相差5508 元,贫富差距也在加大。(香港明报)

    2003年12月15日首批认定"东突"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

    1、"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又称"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真主党"、"东突厥斯坦民族革命阵线"、"东突伊斯兰运动",是"东突"恐怖势力中最 具危害性的恐怖组织之一。其宗旨是通过恐怖手段分裂中国,在新疆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

    2、"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简称"东突解放组织",又称"东突民族党",是"东突"势力中最具危害性的恐怖组织之一。其宗旨是通过暴力恐怖手段,在新疆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

    3、"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又称"国际维吾尔青年联盟"、"世界维吾尔青年联盟"、"世界东突青年代表大会",由一伙从新疆出境的维吾尔族人为主成立,是一个旨在將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恐怖组织。

    4、"东突厥斯坦新闻资讯中心"又称"东土耳其斯坦资讯中心","东突资讯联络中心","东突资讯中心",于1996年6月在德国慕尼黑市建立,係由一伙旅居德国的新疆籍民族分裂分子纠集建立的,该组织致力於在中国境內外发展网路,策划、组织、从事暴力恐怖活动,进行极端宗教和"圣战"宣传煽动等恐怖活动。

    恐怖分子:

    1、艾山·买合苏木,男,维吾尔族

    2、买买提明·艾孜来提,男,维吾尔族

    3、多里坤·艾沙,男,维吾尔族

    4、阿不都吉力力·卡拉卡西,男,维吾尔族

    5、阿不都卡德尔·亚甫泉,男,维吾尔族

    6、阿不都米吉提·买买提克里木,又名孜比布拉,男,维吾尔族

    7、阿不都拉·卡日阿吉,男,维吾尔族

    8、阿不力米提·吐尔逊,男,维吾尔族

    9、胡达拜尔地·阿西尔白克,男,维吾尔族

    10、亚生·买买提,男,维吾尔族

    详情: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15/content_1232417.htm

    2008年10月21日,公安部公布第二批恐怖分子名单:

      1、吐尔孙·托合提

    2、牙库甫·麦麦提

    3、艾可米来·吾买尔江

    4、夏米斯丁艾合麦提·阿布都米吉提

    5、买买提吐尔逊·阿布杜哈力克

    6、艾买提·亚库甫

    7、买买提吐尔逊·依明

    8、买买提明·买买提

    详情:http://society.people.com.cn/BIG5/42735/8204015.html

    2002年9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正式将"东突伊斯兰运动"列入安理会颁布的恐怖主义组织名单。

    03年12月,中国要求国际刑警组织把上述四个组织列为非法组织

    2004年4月29日,美国国务院决定:禁止任何美国政府或私人机构为"东伊运"等国际恐怖组织提供任何形式的支持。

    2009年4月20日美国財政部宣佈,由於"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东伊运")头目阿卜杜勒·哈克(又名买买提明·买买提)领导该恐怖组织支援"基地"组织並从事针对中国的恐怖活动,美国政府已將其確定为金融制裁对象。

    2007年1月,新疆警方近日捣毁一个"东突厥伊斯兰运动"的恐怖训练营,击毙东突恐怖分子18名、捕获了17名。

    另外,关塔那摩美军基地关押过22名维族囚犯,是在2001年在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被俘的。当中17人是东伊运成员,来自新疆。 中国政府一直要求尽快把他们遣返回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接受上述人员。不过,虽然美国处理囚犯的原则是"中等威胁和低威胁的囚犯一律送回原籍国,由原籍国依照司法程序进行处理",加上美方也不认为这些人是"敌方作战人员",但美国不愿意他们在美国定居,也不愿意交回中国,担心受到迫害。结果,其中5人先后移居阿尔巴尼亚,4人6月移居百慕大,但是引发英国不满。 剩下的13人帕劳同意接收,但是遭到部分囚犯的拒绝。

    热比娅和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

    现年62 岁的热比婭出生於新疆阿勒泰市一个贫民家庭,14 岁远嫁南疆阿克苏市,后因文革被批斗而离婚。虽然只有小学教育程度,但热比婭生意头脑过人,70 年代开洗衣店赚到第一桶金。其后在乌鲁木齐二道桥经营维族民族服饰市场起家,苏联解体之际又从边境贸易中积累大量財富,10 年內成为新疆首富,1993 年,获委任为全国政协委员。1995 年,她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排名前5 位,身家达2 亿多人民幣。早在1981 年,热比婭再婚,丈夫是新疆一家大学的副教授司地克,司地克曾投入巨款资助疆独活动,1995年逃往阿富汗。而热比婭於1999 年擬將一批文件交给美国代表团时被捕,后判囚8 年。至2005 年获保外就医流亡美国,次年成为「世维会」主席,重整海外各疆独组织,目前50 多个东突组织中,已有逾20 个加入该会名下。(香港明报)

    热比娅最近出版英文自传《搏龙斗士》(Dragon Fighter),该书在作家卡韦利斯(Alexandra Cavelius)的协助下完成,並曾在2007年发行过德语版。

    闾丘露薇的最新更新:
  • 开会的感受 / 2009-07-06 22:29 / 评论数(6)
  • 香港迪斯尼,摇钱树?负资产? / 2009-07-04 22:32 / 评论数(7)
  • 感受北京防疫 / 2009-07-02 21:23 / 评论数(6)
  • 七一,绿坝,香港 / 2009-06-30 21:37 / 评论数(20)
  • 捍卫还是破坏民主? / 2009-06-29 11:26 / 评论数(18)
  • 返回顶部

    杨锦麟对话范以锦:回望"南都事件"(转)

    Tue, 07 Jul 2009 11:40:00 +0800

    作者:傅剑峰 | 评论(3) | 标签:时事观点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Q杨锦麟:从事新闻工作生涯最值得珍惜及记忆的一段时期是?为什么?

    A:范以锦:"南都事件"。

    "南都事件"是南方报业历史上非常难忘的事件。这个事件从孙志刚案开始,本身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带来了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后来就出现了对南都的不公正事件。当时我正是在南方报业社长的位置上,所以南都案"这段时间,是最能考验一个新闻领导者的良知、品格和他的担当精神的。

    这个事件的化解,难度是非常大的。我们当时没有能力来完全扭转局面,但我们有责任将这个事缩小到最低的限度,不要让它再扩大化。在当时的条件下,取得积极的成果是需要冒风险,也要靠智慧。当然,我也忘不了一身正气、坚定地� �持我们的省委老领导任仲夷、吴南生、林若以及目前尚不便公布名字的一些重要领导。他们为"南都事件"往好的方向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Q:你是如何把危机缩到最小?

    A:我们要跟有关方面沟通,还要跟比较理解我们的省领导以及一些省里的老同志、老领导沟通。他们都清楚,这个事继续恶化下去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会严重损害广东的形象、中国的形象。尽心竭力促成事件往好的方向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做这个工作时,坚持了我们自己的理念、我们的良知。尽管很折腾人,但是我们挺过来了,我们留下了很多痛苦和美好的记忆。

    Q:"南都案"发生之后,你本人作为报业集团的主要负责人,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A:这个压力是来自两方面的。一个是下面的压力,也就是来自我们的部属。我的同事受� �了不公正的对待,他们要申诉。其他同事也纷纷站出来为他们打抱不平。这很正常。另一个压力是来自权势的压力,就是掌握了某种权力的人,这是不正常的压力。

    Q:具体是什么样的不正常?

    A:就是要求我们配合,将错案坚决搞到底。这种施压是不正常的,动用了多种手段。现已证明有的就是腐败分子,但当时他还掌管实权,我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Q:那来自下面的压力给你的感觉是?

    A:下属的压力是正常的压力,人格、道德和良知促使他们必须这样做,他们和我是想到一块的,说明我们集团的领导不是孤立的。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这种压力可以推动我们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Q:你和你的团队如何面对?

    A:我跟我的团队是共同面对的,事件的全过程中,我们班子里面是没有杂音的。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 ��都认为这是一个冤假错案,我们必须要想办法化解,要支持我们下属正确的做法。那些受了错误打击的人,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我们的团队是共担风险的。还有,我们的员工和离退休人员也是"铁板一块"。部分离退休人员还签名呼吁。

    我们南方报业是崇尚良知和正义的。什么是正气,什么是邪气,我们分得清楚。大家恪守良知,敢于面对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动摇。

    Q:能和我们分享其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吗?

    A当时有两人判刑了,有人通知我们《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要刊登这个消息。我认为,这是冤假错案,我们集团的任何一家报纸都不能见报。尽管有压力,我们还是坚决抵制。

    同城有几家见报了,这我管不了。令人意外的是《广州日报》也没有见报,说明我们并不孤立。几天后, ��见到省里一位领导,他说支持我这样做。

    你要超前,但是你不能够踩红线

    Q:《南方周末》及《南方都市报》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体制改革的一个范式,它们的发展形态是否存在某种瓶颈?

    A:瓶颈与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相关。《南方周末》大发展时期,就是全党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时期。纠正党风和反腐败,是需要舆论监督的,《南方周末》很多这方面的监督文章,是很受欢迎的。但是经过这个阶段之后,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加,加上出现了一些利益集团。社会矛盾的增加,就要求你的报道要平稳一点,收敛一点,防止因为报道不当将矛盾激化,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新闻人也应该有这个社会责任。但是,利益集团的干扰是不正常的。有的地方打着"维护稳定 ��的旗号,维护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个就不正常了。

    Q:中国新闻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颇具特色的阅评制度,如何评价阅评制度存在的意义?

    A: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办法,大家都会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新闻管理体制。政治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Q:如何克服和面对,以过来人、参与者及见证者的身份,对可持续发展及更进一步的创新,有何意见和建议?

    A:我们还是要往前看,看得远一点。要有理念的支撑,充满信心,充满希望。有理念、有信心,就会执着追求,就会有一种超前的意识,经营新闻就会超前一些,比一般的报纸更超前,就拉开了距离,充满活力。回顾历史和往前看,就知道这个路是曲折的。一直往前走是没有错,但会有曲折和反复。因此,也要有风险意识。就是说,你要超前,但是你不能够踩红线, ��能超越底线。

    Q:这个底线怎么把握?

    A:这个底线就要靠你的智慧了。政治家办报有四个方面:胸怀,敏锐,智慧,艺术。这不是说,你可以清清楚楚划条线出来。这个底线要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现实来做出判断。这个底线在哪里?我现在很难找一个公式、一个明确的标准给你。这个底线是要通过风风雨雨的考验之后,逐步探索出来的。你的心中要有杆秤,要有盏明灯。

    Q:一个新闻主管,要带领团队前行,最需要注意和重视的是什么?

    A:作为一个领导来讲,最需要的是作为粘合剂,将一批有思想、有理念、有抱负、有创新能力的人,粘合在自己身边。

    Q:请展望未来中国新闻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能提供什么借鉴?

    A:改革30年,要提供的借鉴就是我们要坚定地往前走,但是这个步伐又 ��稳健,要避免反复、大起大落,不折腾。

    Q:避免什么?

    A:要考虑我们中国的国情和现实,要考虑中国的社会生态环境,要考虑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快,但又不能急;要有冲劲,但又不能过分冲动;要有激情,但又不能偏激。

    Q:它还会是一条不归路吗?

    A:不归路就是不走回头路了,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走下去。我相信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人看到的出路、前途,是谁都没有办法来逆转的,所以一定要也一定能走下去。

    Q: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平均寿命52岁,如何正确面对、培养承受压力和抗压力的能力?

    A:我认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自我消解,自我减压。

    Q:你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心态的呢?

    A:我觉得我是讲良知的。我觉得我这样做,我对� 起国家,对得起人民,也对得起报社和我的同事。我很坦然。做正确的事,有时会有压力,但心态是很健康的。不正常的压力,我就不把它当成一回事,自我消解。还有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不抽烟,不喝酒,也不会打麻将打到天亮。

    Q:如此众多的压力是职业常态吗?

    A:是职业常态。记者的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有政治风险,经常因为一些问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这个是职业的常态。但我们要不断地化解,要有勇气,要沉着应对。要当"勇士",不要当"烈士",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Q:比如《21世纪环球报道》停刊?

    A:就当"烈士"了。我觉得停了很可惜,它是一个发展势头很好的报纸,也聚集了一些人才。但是因为过于超越,政治智慧不够,没有了解到自身的政治生态环境。

    "南都案"是我的遗憾< P>

    Q:安全着陆,对于一位新闻主管的意义,应该如何理解?

    A:个人如果安全着陆了,那说明组织对他这个人的评价是肯定的。毕竟没有把他撤掉,还是让他安全着陆了。但是,我觉得安全着陆的意义还不在于个人的安全,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南方报业的班子可以平稳过渡,后继有人。如果不是安全着陆,就不仅把你撤掉,还可能会从外面派一个人进来。也许他是行的,也许他是不行的,我们心中没有数。安全着陆就是意味着按照我们报社的发展思路继续发展,当然也会有创新,但不会折腾。依我之见,个人的得失是小事,平稳过渡才是安全着陆最重要的内涵,也是最有现实意义的。

    Q从一位新闻主管转型为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如何进入全新工作状态?

    A:我觉得这个心态不需要调整。原来是一个比 ��紧张的心态,到了这个地方(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反倒很轻松。在新闻单位,是实操性很强的工作,每天都要面对"白纸黑字"的报纸,今天平安过去了,明天又不知道会出什么事。办报中,

    Q:很多你的部属都对你的为人有很多积极的评价,你认为这些评价中肯吗?

    A:我觉得评价一个人重要一点,就是 "政声人去后"。你在位的时候,别人会讲你的好话,也有拍马屁的,这个不是真实的情况。对你的政绩、声誉的评价,最真实的是退下来以后的。我在位的时候,我该付出的我付出了,我该得到的我也得到了。当然,我讲"得到",并不是一般人说的个人的什么利益啊,我讲的"得到"是说,我期待南方报业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有一个好的发展后劲,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有人才的储备。南方报业留下了好的人才,还输送到全国各地。人才和后劲,也是我们历届领导班子共同努力的结果。

    Q:你退下来以后有没有遗憾?

    A:有,"南都案"这样的事件,我在位期间还来不及把它完全化解,这个是个遗憾。

    (文字整理 实习记者 李倩)

    http://www.xici.net/b244699/d93221133.htm

    傅剑峰的最新更新:
  • 看到七年前写的有关流浪的文字,无比青涩 / 2009-07-07 11:39 / 评论数(0)
  • 冷观李辉批文怀沙 / 2009-07-05 10:39 / 评论数(2)
  • 面对强奸,有没有无限防卫权 / 2009-06-13 10:48 / 评论数(33)
  • 新闻的片面与片面的新闻之批判 / 2009-06-04 11:39 / 评论数(9)
  • 三鹿事件前传:我来剥媒体的皮 / 2009-06-03 11:13 / 评论数(10)
  • 返回顶部

    我的政治启蒙——读西塞罗《论责任》VIII

    Tue, 07 Jul 2009 10:37:00 +0800

    作者:云之 | 评论(3) | 标签:西塞罗, 《论责任》, 国家与个人, 政治人物

    越来越喜欢西塞罗了,他是我两千多年前的知音,也是我发现的最重要的导师之一。

    李慎之先生生前反省年轻时投身革命的经历时,曾经说过,如果死后重生,他可能还是会在年轻时加入致力于平权社会的政党。在我了解那段历史后,我也恐怕如果早出生几十年,可能也会走上革命道路;这也是我在了解那段历史时,常常感到后怕的地方。毫无疑问我可能成为牺牲者,但如果我没有牺牲,我是否会成为同谋者?我不敢保证。虽然我相信本质上我反感暴力,但在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时代,目睹旧中国的腐败不堪,面对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包围和冲击,天知道我会如何选择。

    人都本能地按照自己的特质追寻自己的人生。我们不得不承认,个性特质 ��富的人类,有一类人天生对公正敏感,醉心公共事务,比之物质享受,更重视名声。我想,西塞罗本人也属于这一类。古希腊罗马的学人(其中许多也是政治家,西塞罗本人就做过执政官)更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一直从学理上探讨这类人所表现的品质、利弊以及责任和戒律(这似乎也是中西方最显著的差别)。这种探讨和著述,不仅对于政治家是一面镜子,提供了可借鉴的指导,更重要的,也帮助了公民的启蒙,使他们了解高贵、伟大、勇敢的真正含义,而不会盲目跟随并追崇私心膨胀的野心家。

    古希腊产生的古代民主无疑属于精英政治,那时候从事公共事务的多是杰出人士,也只有他们,才有可能被挑选出来并最终成为政治家。但以今天的眼光看,他们也不过是某一方面有天赋。我个人感觉,很重要的是语言能力,不仅思� 能力超群,而且能言善辩,因此很多政治家也是杰出的律师和演说家(中国古代哲人会将其看成"巧言令色"之徒吧)。跻身公共事务,可能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追求,因为这能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最大的荣耀。但西方的古代哲人从一开始就对与杰出才能相伴的人的野心,有足够的警惕。

    西塞罗如此写道,"假如在危难时所表现的高昂斗志缺乏公正,为了自私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而斗争,这是邪恶的;因为这不仅没有美德的成分,而且本质上是野蛮的,与我们一切美好的感情大相径庭。""无所畏惧的气魄往往会导致肆无忌惮和过分贪慕权力。正像柏拉图告诉我们的,整个斯巴达民族的性格就是热衷于赢得胜利,同样,一个人越是具有无所畏惧的气魄,他就越是想成为第一公民(云之语: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人上人'),或� 毋宁说是,越是想成为独裁者。但是当一个人开始渴望显贵时,他就很难保持公正(justice)所绝对必需的公平(fairness)的精神。结果是,这种人既不愿意受制于辩论,也不愿意受制于任何公正和法律的权威;但他们往往成为社会生活中的行贿者和煽动者,企图用武力谋取最高权力而成为优胜者,而不是以公正的态度与他人平等相处。但是越困难的事情,越要做得堂堂正正,因为一个人如果犯了不公正的错误,绝不可原谅。"

    柏拉图也说过,"不仅一切背离公正的知识应当被称作诡计而不应当被称作智慧,而且即便是临危不惧的勇气,如果它不是出于公心而是自私的目的,那也应当被称作厚颜而不应当被称作勇敢。"

    我小时候常常觉得大人很笨,也很不公平,明明是小孩子的诡计,却受到他们衷心的夸赞。可在我的成长过程 ��,我发现,大人并非看不到那是诡计,而是将其当成聪明智慧。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仍然流行于现代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国度,你能说我们真的懂得何谓公正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虚伪欺骗、明抢暗夺的行为,我们能一味地怪罪于制度,而不反省我们的文化缺乏深究的智慧吗?

    这个制度不是谁强加给我们的,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都做了贡献。某种程度上,我不能不说,我们咎由自取,因为这是一个小聪明多多、大智慧缺乏的国度。

    在充分警惕政治家的个人野心的同时,古希腊罗马也给予从事公共事务的人们以极大的荣誉和鼓励。

    西塞罗说,"那些天生具有处理公共事务的才能的人,应该毫不犹豫地参加公职的竞争,参与指导国事的工作。因为再没有其他方法比治理一个政府更能表现伟大的气� �了。同哲学家一样,政治家也,甚至也许更,应当具有伟大的气魄,并漠视我常常提到的'外界环境',如果他们想摆脱烦恼,过高尚而平稳的生活,那么他们还应当保持心灵的宁静和无忧无虑的处世态度。……从事公共事务的人比引退的人更容易激动,而且从事公务的人渴求成功的野心更大,这不是没有道理。所以,他们更需要具有伟大的气魄和无忧无虑的处世态度。"

    在现代民主社会,或许领导者个人的素质已没有那么重要,政治家的作用也已经没有古时候那么重大,相对地,因他们的野心伤害政体和民众利益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但是对于从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化的地方,政治家的素质仍然事关重大。让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保持心灵的宁静和无忧无虑的处世态度",谈何容易。

    个人认为,这种转型期,应当吸纳有从� 公共事业的热心和才能、又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和工作经验积累之专业人士投身公共事业,这些人相对会比较容易具有宁静的心灵和无忧无虑的处世态度。对于这些人来说,通过民选成为议会代表并参与公共事务,就是既正当也合法的途径,不知国家何时有这样的胸襟?

    公职人员的戒律和国家的作用,也是古希腊罗马学人关心的问题。

    西塞罗写道,"要求担任政府公职的人不应当忘记柏拉图所说的两条戒律:第一条,将人民(people)的利益置于首位,即使不顾自己的利益,也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人民的利益;第二条,顾全国家的整体利益,不会只服务于部分人的利益而辜负其余的人。政府行政部门应当像信托事务管理局一样,为委托的一方而不是为受托的一方着想。"现代民主已经从制度设计上体现并保证了权力信托� 不被滥用。但我们不能不说,是古希腊这种充满智慧的思想,引导了现代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完善。

    如果不能领会这样的思想和理念,只借鉴制度形式,还是很难完成民主化的进程。在民主化进程中,在人们还不能完全信赖制度的情况下,对于政府和公务人员作用的认识程度,将决定民主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前段时间龙应台女士、杨恒钧先生和徐贲先生先后发表的关于政治家人格和作用的文章,还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柏拉图说,"两个候选人为取得治理国家的权力而互相竞争,就像水手们为争当舵手而吵架一样。"柏拉图"还制定了这样的原则:我们应当只是把那些拿起武器反对国家的人看作敌人,而不应当把那些力图按自己的信念治理国家的人看作敌人。"虽然古今中外,政治都常常是肮脏的游戏,但政治的存在还是有 ��的正当性,只有这样的理念,才有可能保证政治是掌舵权的竞争,而不是所有权(所有权永远由人民所有)的争夺,才有可能避免你死我活、不择手段的斗争。

    西塞罗提及当时土地改革的看法和批评,使我了解为何共产主义不可能在西方实现。这显然与关于政府作用的认识有关。

    西塞罗写道,"担任行政职务的人必须注意:每个人都应当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不能打着国家的旗号侵犯平民百姓的财产权。菲利普斯当护民官时,在介绍他的土地改革方案(agrarian bill)时,曾提出一项危害极大的政策。尽管当他的法案被否决时,他欣然承认了自己的失败,显得非常温雅。但他在就此议案作的公开演说中却扮演煽动者的角色,用心险恶地说:'全国拥有财产的还不到2000人。'他当受谴责,因为他主张对财产进行平均分配。还能想象得出比这更具危害性的政策吗?因为建立立宪国家和自治政府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保护个人的财产权。由于'自然'的指引,人们聚居在一起形成社会,寻求城市保护,就是希望自己的财产不受侵害"。欧洲有史以来的国家形成,多与自治有关,因此他们关于国家的理念与我们有一些差别。

    我自己从来当国家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没太想过国家之于个人的作用。我不知道那些狂热的爱国主义者是否想过这个问题,我们爱的国家到底是什么?前一段读过一篇博文,说到中国 ��史上真正汉族统治的朝代很少,因此汉族大部分时间臣服于少数民族的统治,并由此谈到汉族在外族入侵时所表现的麻木和冷漠。我也想到,上世纪中国被日本侵略时不仅汉奸多而且不乏学人的现象,你能说这和国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没有关系吗?如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国家是强权的象征,那么谁强大就臣服于谁,是否比较正常的反应?

    西塞罗继续说,"……没有比贪婪更可憎的罪恶了,尤其是那些身居要职、掌握国家政权的人,因为利用国家谋取私利不仅不道德,而且有罪而可耻。……所以,对于那些掌管国事的人来说,没有比克己自制更容易赢得民众的好感。

    但是,有些人装出一副民众之友的样子,为了讨好百姓,或则试图通过土地改革法而将土地所有人逐出家园,或则建议以前的债务一笔勾销,这显然都是在毁害� �家的基础。首先,他们是在破坏和谐,如果把一部分人的钱财夺走,送给另一部分人,和谐就不可能存在;其次,他们是在废除公平,如果不尊重财产权,公平就会完全倾覆。正如我如上所述,国家和城市的特别作用,就是保证每个人都能自由而不受干扰地支配自己的个人财产。"

    西塞罗还提到一个叫西西昂的城邦曾经被僭主统治,五十年后,阿拉斯图推翻僭主,召回六百个曾经是该城最富有的人,但他们的财产已被僭主重新分配。考虑到相隔五十年,其间财产很多已经被合法转让,阿拉斯图设法筹款,然后说服这些人接受金钱的补偿,从而避免了财产的再次强行易主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权力寻租所取得的巨大财富,曾经成为我国《物权法》通过的障碍,如今仍然构成对国有企业股份化改革的诟病。我想起那句话,"有秩� 好过无秩序",公正是国家的功能体现,物权法的制定及通过,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革,方向都是为了社会公正,而之前存在的问题,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不仅无法得到纠正,而且只会越来越严重。无论如何,我们不应寄望另一次"打土豪分田地",以另一种不公正取代已有的不公正,只能导致社会倒退,而不能使社会进步。

    按照西塞罗的理论,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无外乎一、保护个人财产,二、维护社会公正。不难看出,国家的民众自治特点决定了国家的这两个功能,这显然是共同生活的人们组成社会的自然需要。

    按照博友玩家的观点,由于岛屿的地理结构决定了许多独立存在的国家而不是大一统的国家,导致了权力的分立而不是统一。我还是认为与思维方式也有关系,如果没有古希腊学人那种深究的精神,没有� 于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属性包括各种品质的深究和剖析,就不会有对公共事务和国家作用的正确理解。

    而这种探究和研讨,又是言论自由的气氛所保障的。苏格拉底虽然为了坚持这种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似乎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探究与不宽容的宗教发生了冲突,而且,他只要放弃继续言说或者选择逃亡,就可保全生命。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当时的言论环境还是相当宽松的。这其实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来自民间,另一个方面来自政府,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才能产生自由辩论的环境和传统。

    以上是西塞罗的《论责任》给予我的政治启蒙,写出来与朋友分享,文中引文均来自该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8bcd4010094fd.html

    云之的最新更新:
  • 时寒冰们,醒醒吧 / 2009-07-05 10:33 / 评论数(10)
  • MJ的启示 / 2009-07-01 10:22 / 评论数(0)
  • 公正何在? / 2009-06-29 22:43 / 评论数(2)
  • 优胜劣汰的"教育" / 2009-06-13 22:41 / 评论数(3)
  • 保护财富就是保护文明 / 2009-06-13 10:36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环法自行车赛之"大龙"

    Tue, 07 Jul 2009 10:15:00 +0800

    作者:newlight | 评论(2) | 标签:环法自行车赛

    我最初想到"大龙"这个词,是在去年读一些介绍环法自行车赛历史的文章时,看到的 Patron 这个词,在这个语境下,是指比赛中大队 (peloton) 的领袖。最后我想到翻译成"龙头老大"是最形象的了。

    于是 peloton 就应该是"大龙"了。"大龙"不仅简单响亮,而且非常形象生动。在比赛转播中看到一百多名车手报团在乡间公路上移动,确实象条大龙。大龙不仅是活物,还有自己的个性,当比赛临近终点,大龙需要发力追赶突前车手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它的杀气。

    有了大龙,还能衍生出许多环法自行车赛中常用的术语来:比如"龙头"、"龙尾"、"细龙"、"斩龙"等等,比起"大部队的前方"、"大部队分成两段"等等间接有力多了。我觉得应该广泛采用这个叫法。

    特别要提一下的是"斩龙",不仅简洁,而且有主动出击的意思,大龙不仅仅是分成两段,而是被一些车手主动下手"斩"成两段。今天的环法自行车赛第3段,就发生了"斩龙"事件。

    通常平地赛段的比赛,大龙一直会保持完整,也许有几名车手会突前,但 ��龙一般都会在接近终点前吃掉他们,然后是冲刺车手之间争夺赛段冠军,其他车手则紧跟其后。只要在大龙之内,正式时间都是一样的,所以平地赛段往往不会对总成绩排名产生影响。

    除非是比赛中出现"斩龙"事件。如果比赛中有强侧风,龙头部位的车手往往会沿着风向、排成斜跨路面的一条"细龙"(echelon)。在这时候,如果细龙中的车手同时加速,在大龙中的其他车手还没反应过来时,有可能将他们甩开。这就是"斩龙"了,在这之后,龙身自然要使出浑身解数赶上来夺回龙头,但是如果龙头中车手足够多,又有足够的意愿协同保持车速,就有可能不被龙身赶上,不仅在争夺赛段冠军时少了许多竞争对手,而且还能赢得几十秒的宝贵时间,影响总成绩的排名。

    "斩龙"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突然性和协同性。今天在"� �龙"发生时(距离终点约30公里),Columbia-HTC车队的所有车手都在龙头位置,可以做到步调一致,同时他们选择了一个左拐弯位置统一行动,加速脱离。此时其他车手中位置有利、反应敏捷的,比如今年重归赛事的 Lance Armstrong,一起加入"斩龙"行动;而后面的车手,因为风向改变和拐弯的原因,一时措手不及,混乱了一阵才醒悟过来。此时龙头中的车手已经铁了心,龙身反而组织混乱,结果距离反而越来越远,抵达终点时达到41秒。Columbia-HTC得到丰厚补偿:Mark Cavendish 又夺得一站冠军;Armstrong 总成绩排名升到第3,反超车队队长 Contador 19秒,不免引发Astana 车队谁是老大的许多谣言。

    原文连接:http://taohuawu.net/2009/07/06/peloton/

    newlight的最新更新:
  • 英国铁路意外的国有化 / 2009-07-05 00:08 / 评论数(0)
  • 博客匿名权受不受法律保护? / 2009-07-02 01:35 / 评论数(0)
  • 英国畅销书排行榜 (2009年6月28日) / 2009-06-30 18:29 / 评论数(0)
  • BBC 主动公布高管工资报销单 / 2009-06-28 02:47 / 评论数(1)
  • Banksy 单挑博物馆 / 2009-06-25 07:33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从强者的土地到公民的家园

    Tue, 07 Jul 2009 00:39:00 +0800

    作者:郭宇宽 | 评论(7) | 标签:新疆, 民族

    (这是我2003年的访问)

    ---天山脚下的变迁

    强者的土地

    在 亚欧大陆的腹地,世界上距离海洋最遥远的地方,阿尔泰、昆仑、阿尔金。。。环抱着连绵的群山,阻隔了湿润的空气,当飞机飞越新疆上空时,俯视大地,就像是 一只没有边际的沙盘,上面交错着一道道赭红色的山岭, 其中不规则地镶嵌着大小不等的一块块孤独的绿洲。当我长久的凝视地图,纵横的山脉如同划在这片土地上的巨大问号。

    这 里曾是一片强者的土地。只有拥有强悍的意志和生命力者才能在这里生存。中原农耕文化很长一段时期内难于大规模的进入这里,只能围绕绿洲建立一些不大的据 点,但兵民合一的游牧部落却可以骄傲的纵横。就像【拉失德史】中这样的语言"蒙兀尔鲁斯天性爱的就是沙漠,那里没有庄稼事,旷野里的猫头鹰在我们听来比丛 林的夜莺歌声还要美。我们从来没有以农业地区为家,恶狼野兽是我们的朋友,沙漠里的野猪是我们的同伴。"

    这里的民族历史上不分男女多爱扎辫子要么剔光头,除了爱美,也许是为了避免狂风吹乱。

    一场不期暴风雪也许可以毁掉一个部落大半的牛羊,这种环境下生存的人没有选择的不得不对超验的东西怀有莫名敬畏。这里的先民信仰过萨满、祆教、摩尼教、景教、本教、佛教、道教、伊斯兰,在艰苦的流荡生活中它们发挥了精神支撑的作用。

    现在的南疆的巴扎里还会遇到有人高价向你兜售狼牙,传说中它能给佩戴者带来吉祥,这个传统来源于历史上这里的很多部落不约而同的把狼视为自己的祖先和图腾,也许是因为它那大漠上孤独的长啸最能打动那些在风沙霜雪中奔波的西域人。

    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西域的先民以血缘和联姻为基础结成氏族部落进而部落联盟来抵御暴风雪和野兽和外来侵略者的袭击。

    只 为狭窄的河西走廊所连接,重视秩序的中原王朝在这里的控制力有时很弱。广袤的土地没有人为划定的界限,把牧群赶到哪里,草场就成为你的牧场;河流流到哪 里,哪里就是你的家园。独立天地间可以给边塞诗人们带来强烈的生命体验,也可以激发蛮勇男儿的万丈豪情。就像现代的小企业在创业中兼并扩张成为企业集团, 当一个小部落中诞生了一个雄才大略的领袖,他就有机会用魅力和武力,联合或征服其他的部落,最初他所追求也许只是阳光下的绿洲和草场,逐渐他的野心就会进 一步扩张。战争已不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土地、人力、财富;为了一件珍宝、一个美女;为了给曾受屈辱的先祖报仇;为了地位、权力甚至一种声望。

    历 史长河倒影出无数雄健的身影,匈奴、吐蕃、突厥、契丹、蒙古黄金家族都曾在这片土地称雄。依靠不知疲倦的杀伐征讨成为"可汗"、"皇帝"、"一代天骄"。 好大喜功的凶悍勇士在史诗中留下灿烂的篇章,清心寡欲的领袖们被淘汰或者遗忘。在这些巨大的身影下,无从系统的考证当时芸芸众生的想法,但他们最需要的应 该还是生存的保障,就像秦国征服其他的国家,也许屈原、荆柯会寻死觅活,但普通百姓首先考虑的确是生存下来,哪怕被同化。

    在一次次洗牌中,有些群体作为一个民族消失了,比如乃蛮,有些被打散迁移到别的地方,有些壮大了起来。

    寻找认同

    这 里仅已经发现或出土的,就有汉文、回鹘文、和阗文、吐蕃(藏)文、粟特文、吐货罗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等等。民族同样复杂,赛人、匈奴、月氏(支),乌 孙、羌、大夏、波斯、汉、大食、吐蕃、契丹、蒙古、回鹘、粟特、突厥 、维吾尔、回、女真、党项、满、哈萨克、锡伯、塔吉克、吉尔吉斯、俄罗斯等各民族都曾在这里定居、居留过,并在今天的新疆文化中留下印记。

    新疆是历史上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冲撞的前沿,也是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碰撞的前沿,同样是各民族交融的地方。

    从 人种学的角度无法解释现代新疆民族的划分,和南疆的朋友接触,除了服饰以外你无法判断谁属于哪一个民族,在同一个民族中,你会发现不同的人拥有黄眼珠、蓝 眼珠、黑眼珠;黑色、棕色、黄色的发质。在知识分子中有人会告诉你,我祖上是突厥裔的蒙古人;我是有汉族血统的维吾尔人。。。。或者一个高鼻梁,卷发"不 似中土人士"的小伙子告诉你,我祖上一直就是在这里生活的汉人,这是口口相传的心灵秘史。

    在 世界的几乎每一个各个角落,直到近代,民族的平等尚未成为哪怕理论上的共识,几千年的交融、冲突、再交融的过程中有无数可供重新检点的残片。在某种条件 下,混合的历史记忆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清晰的往往是最沉痛的和最荣耀的经历,昔日的荣耀往往为自大提供土壤;被伤害经历,常常会演化为对异族的仇 恨。

    亨亭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揭示了那些直指人心的追问"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儿?"以及"谁跟我们不是一伙儿?"

    从 沙皇时期就被纳入俄国版图的中亚民族,曾向一面国旗致敬,唱一首国歌,被断言为无产阶级共同体的"苏联人民",在一夜之间变得脆弱不堪,"民族自决"如多 米诺骨牌一样展开,有的地区喊出让其他民族滚出去的口号。沙俄经过40多年的高加索战争于十九世纪末并入帝国版图的车臣。二战期间,苏联政府曾以车臣人同 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由,把许多车臣人强行迁出家园。当时有38.7万多车臣人和9.1万多印古什人被驱逐到中亚和西伯利亚。而如今这片土地成为俄联邦心头滴 血的地方。

    有时不同的背景会为矛盾火上浇油,在巴尔干半岛的东部,在铁托权威的领导 下,传统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传统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也曾作为邻居和平地生活在一起,相互通婚很普遍,宗教情绪并不强烈。然而,一旦对南 斯拉夫实体的认同被破坏,这些宗教认同便具有了新的意义。在互不信任的氛围下,各集团便内向的团结起来,从更广泛的文化共同体中寻找支持,并根据宗教来自 我界定。波斯尼亚塞族变成了极端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认同于"大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东正教会"和更为广泛的东正教共同体;波斯尼亚克族是强烈的克罗 地亚民族主义者,自视为克罗地亚公民,强调天主教信仰,和克罗地亚的克族一道强调他们认同于基督教的西方,并受到西方世界的同情和关注;而当地感到压力的 穆斯林也从从伊朗、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和其他伊斯兰国家得到的资金、人员、训练和武器。

    在处理认同危机时,对人们来说,重要的是血缘、信仰、忠诚和家庭。人们与那些拥有相似的祖先、宗教、语言、价值观、体制的人聚集在一起,当遇到矛盾时从亲近者中获得支持,而疏远在这些方面的不同者。那些与自己不同却又有能力伤害自己的人常被视为威胁,而被同化或排斥。

    一 系列跨国界的民族群体,寻求构建自己民族国家的过程,就是文化民族向政治民族转换而重新划分地域政治格局的过程。就像潘多拉的魔匣一旦打开,流传的族类思 想、历史形成的信仰认知、零星的历史记忆和象征符号一旦和现实的民族矛盾纠缠在一起,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刺激,一个偶然事件的火星就会点燃一次大爆炸。

    公民的家园

    到中国南疆可以给人提供一个机会体会反省偏见和误解,见证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如何长久的和睦相处。没有到过南疆的人都说那里很不安全,这儿的人很凶,到了南疆这里的朋友会告诉你,我们这儿社会制安比口里要好,这儿的人很友善。

    有 时候是地域和语言、信仰的差异加重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一个投奔匈奴的汉朝宦官曾换位思考打破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偏见,在一次对话中,汉使说:"匈奴俗 贱老。"中行说解释道:"匈奴明以战功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

    不 仅民族之间,就连一个民族之内也难免会产生误会。同样在现在的维吾尔民族的主体,在【突厥语词典】中体现,信仰伊斯兰的哈喇汗人与信仰佛教的畏兀儿人并没 有相互引为同类。而历史上兵刀相见的"白山派","黑山派"之争,据近人考证其实在宗教观点上并无根本不同,不过"白山派主张默诵赞词,黑山派则以高念为 贵"。

    不仅历史上有偏见造成的误解和纷争,即使现在,在每个人身上偏见仍然需要警惕 才能避免。比如当受了某一个生意人的骗,这只是这个人不好,不要将这种反感推广成认为某个民族不诚实;假如遇上了一个劫匪,那只是一个坏人也不要认为某个 民族野蛮。当街上看见两个人发生争执,不要先入为主的以为是自己民族的朋友受了欺负,而抬高到民族之间的冲突。

    今 天在新疆如果你向各民族的朋友询问如何看待其他的民族,你最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总还是好人多。"在我采访的过程中,各民族包括宗教届人士都不约而同的 提到今年二月份的发生巴楚地震,巴楚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民族之间的小纠纷。这次烈性地震中受灾的主要是维族群众,而在震后的第一时间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 附近的各族群众都赶来了,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患难见真情呀"。一些煽动"两泛",制造恐怖和暴力活动的所谓"革命者",被他们自己民族的同胞不屑的称 为"贼娃子",要么逃到境外,要么如过街老鼠,因为他们破坏的是各民族同胞都共同珍视的安定祥乐的生活。

    是什么捂住潘多拉的魔匣?是什么弥和了民族、文化和信仰的鸿沟,不是基于对历史的遗忘,而是对当代公共价值的认同;不是建立在恐惧基础上的臣服,而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对公共规则的认可服从;谁都不是这片土地上的被别人主宰臣民,而是按公共规范行事的公民。

    在法律面前平等的公民主体,当利益受到损害可以诉诸法律而不是亲族,当需要表达意愿可以诉诸代议制政治,而再也不需要暴力。

    一个依靠血性蛮勇的史诗时代结束了。

    郭宇宽的最新更新:
  • 国企不差钱,正酿成新一轮资产泡沫 / 2009-07-03 12:08 / 评论数(8)
  • 该给"全民所有制"一个说法 / 2009-06-30 12:14 / 评论数(18)
  • 寻找宗庆后的灵魂 / 2009-06-26 15:39 / 评论数(20)
  • 许他们一个远大理想 / 2009-06-24 14:54 / 评论数(8)
  • 陆校长有哪篇署名文章是自己写的 / 2009-06-18 16:16 / 评论数(11)
  • 返回顶部

    开会的感受

    Mon, 06 Jul 2009 22:29:00 +0800

    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6) | 标签:会议, 观点, 媒体, 经济学家

    前两天参加了一个经济论坛,讲者大都是重量级的,原本是难得的机会,但是当中一些,不是发言太八股,就是过于专业。看着ppt上面的那些专业用词和图表,配上艰涩的讲解,只能自我安慰,听不懂,证明学者就是和普通人不同。但是,学者出席这样的场合,并不是学术交流,讲的话如果大部分人听不懂,那又有什麽意义?还有那些难得一见的企业领袖,洋洋洒洒,却都是公司网站上可以找到的内容,为自己的公司大卖广告。当然也有一两个言语出位的让人精神一振的,只是推敲起来却会发现,不够严谨。

    要每个发言的人控制自己的发言时间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情,不管是有观点还是没有观点,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表达清楚。而有这样的毛病的不单单是中国讲 ��,老外讲者也是一样。

    说到老外讲者,前政要在中国是特别受欢迎的,其次是那些为前政要服务过的经济学家。只是,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前政要是泼出去的水,和现在的政坛没有任何的关联,更谈不上影响力。他们所做的,也就是拿着以往积累的资源,来做好自己的一盘生意而已。而真正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大多是不愿意埋班的。

    这段时间,北京的各种经济会议特别的多,这也使不少讲者要像歌星一场赶场。因为这样,他们总是匆匆赶到,匆匆讲完,匆匆离去。只是觉得有些遗憾,因为他们总是在不停的说,却没有时间去聆听。

    而媒体的报道总是集中在那几个人,或者是几个媒体认为重要的话题身上。不管是中国还是海外媒体,都是这样,只不过大家关注的人物,或者话题有所不同而已。至于为什麽这样?因� a.媒体是势利眼,只看到热点?b.媒体很努力,但还是没有办法从别人的发言中找到新闻?c.媒体不够专业,听不懂?或者是别的原因?

    如果举办一个会议是为了观点的交流,应该是不在乎媒体如何报道,如果是为了扩大主办方的影响,那末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很重要的考量,当然大部分的主办机构声称是期望两者兼备的,但规模越大,场面越大的会议,肯定是出于后者的考量。

    很好奇,这麽多的会议,到底是那些人作为听众来参加。不过如果轮到最后一个发言,肯定会觉得有些无趣,因为不单单前排的嘉宾讲者已经寥寥无几,后排的听众一般也散了一大半。会议开始前,甚至当中,总会有人到前排递名片,据说这叫做"名片时间"。用一位递名片的听众的话说:"坐在前排的,都是成功人士。"

    闾丘露薇的最新更新:
  • 关于新疆的一些基本知识 / 2009-07-07 11:53 / 评论数(18)
  • 香港迪斯尼,摇钱树?负资产? / 2009-07-04 22:32 / 评论数(7)
  • 感受北京防疫 / 2009-07-02 21:23 / 评论数(6)
  • 七一,绿坝,香港 / 2009-06-30 21:37 / 评论数(20)
  • 捍卫还是破坏民主? / 2009-06-29 11:26 / 评论数(18)
  • 返回顶部

    灵异建筑师 拉什迪和他的《羞耻》

    Mon, 06 Jul 2009 21:13:00 +0800

    作者:刘十三 | 评论(0) | 标签:读书看电影

    在长长布克奖的获奖名单中,有一个名字多次出现,一直饱受争议,却始终没有问世中国。他就是萨尔曼•拉什迪。他的成名作《午夜的孩子》(又译为《午夜之子》)一本书三获布克奖(1981年布克奖、1993年布克奖25周年最佳小说奖、2008年布克奖40周年最佳小说奖),可谓前无古人。拉什迪一直"动物凶猛",每一次写作几乎都要触犯一些现实的政治、宗教或伦理"戒条",为了他的作品出版,很多人失去了生命,而他自己为躲避追杀也不得不常年隐居。

    坍塌的"恶托邦"

    拉什迪在众多布克奖作家中一样独树一帜。如果将其他获奖作家比喻为"现实建筑师",拉什迪则是"灵异建筑师"(会不会让人想起英国同为移民作家的奈保尔的《灵 ��推拿师》?)。拉什迪没有宗教信仰,却在自己的作品中构筑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异建筑。他质疑宗教世界中的"神",自己却被当成魔鬼"撒旦"。从第一部作品开始,拉什迪就显示出了自己"灵异建筑师"的本领,他的故事总是渗透着一种"反乌托邦"色彩——"恶托邦"。无论是《午夜的孩子》中那个神秘的印度,还是《撒旦诗篇》里对伊斯兰教创立疯狂幻想,都是一个糅合了勇气、想象力和高超技巧的"恶托邦"建筑。

    这部《羞耻》是拉什迪"恶托帮"建筑风格的一个明显例证。这部书出版于1983年,相比之前的《午夜的孩子》更冷峻,也更冷静。《羞耻》的开头讲述了一个令人诧异的故事:Q镇的三姐妹达成了某种协议,"她们在同一个房间睡觉。她们忍受同样的渴望",甚至其中一个怀孕,另两个也能同时有妊娠反应。她们的� 子奥马尔-海亚姆-沙克尔则是她们的结晶。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拉什迪某种寓言式的背景:三个互为姐妹然而各不相同的姐妹,塑造出一个肥胖的奥尔马-海亚姆(姑且不去说海亚姆这个名字本身所暗指的那个诗人的遭遇),是不是很像同时受孕于印度、巴基斯坦、英国的拉什迪?这种结构,竟然暗含着一个"三位一体"的隐喻,这几乎能看到他《撒旦诗篇》中的帷幕。

    "羞耻"这个题目让人不免想起拉什迪布克奖里的老友库切的《耻》。库切的《耻》(Disgrace)指向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的生存尴尬,而拉什迪的《羞耻》(Shame)则试图挖掘羞耻根源何在。在拉什迪看来,是两种暴力造成了现代社会普遍的羞耻和无耻,那就是精神世界的宗教暴力和生活世界的政治暴力。在《羞耻》中,拉什迪赋予"羞耻"以反抗的力量,正是这种隐藏在海� 并且不断发育的力量,瓦解了书中那个在宗教和政治暴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现代国家。建基于羞耻之上的国家,最终被羞耻隐秘的力量摧毁,但现实的残酷之处在于,一个"恶托帮"建筑倒塌了,很快就会有另一个建起来,因为暴力所秉承的是"无耻"原则。

    红罂粟般的羞耻

    《羞耻》是以扎拉•海德在政治上的沉浮为主线,其真正的主人公却是那个"胎死腹中"的婴儿转世的苏菲亚•齐亚比诺——总统扎拉•海德的女儿,医生奥马尔•海亚姆•沙克尔从未碰过的妻子。拉什迪将齐亚比诺塑造成一个特别的形象:成人之体,但智力水平还不到十岁;严重的失眠症患者,体内隐藏着魔鬼,羞耻的化身。在这个形象上,拉什迪继承了欧洲文学中以"圣愚"为主人公的传统,但他的创造性在于齐亚比诺是"愚而不圣",不但不圣,甚 ��还是"魔"——她诞生于羞耻,也被命名为羞耻。齐比亚诺所对应的意象有两个:一是红罂粟,二是白豹,前者是妖艳的、蛊惑人的、娇弱的,而后者是神秘的、冰冷的、摧毁性的。这个瘦小如老鼠,智力只有几岁儿童水平的女人,她一方面代表着"红罂粟般的羞耻",另一方面又隐藏着吞噬一切的"白豹"。

    "在海洋深处,那头野兽动起来。慢慢膨胀,以缺陷、罪孽、羞耻为食粮,朝着水面膨胀。"

    这是羞耻慢慢苏醒、反抗的历程,其反抗的方式依然是暴力。即便是她那个医术高超的丈夫,也对此无能为力。

    在海德当了差不多四年总统之后,那头白豹——苏菲亚•齐亚比诺再次逼近首府。海德总统吃惊地感到:"他那丰功伟绩和建造国家稳定之大厦的岁月,无非是自欺的谎言,这复仇的女神一直都在追踪他,让他步步高升,� 便他跌得更惨。"他的国度旋即覆灭,而他最终将回到海亚姆逃离的母国,接受三个女人的惩罚。

    《羞耻》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现代国家是如何在暴力的支持下建立,又如何因暴力而覆灭,这个国度一向被认为是在映射巴勒斯坦。但正如拉什迪在书中所言:"这部小说中的国家,并不是巴基斯坦,或者说不完全是。有两个国家,真实的和虚构的,占据着同一个空间,或几乎是同一个空间。"他写的不仅是巴基斯坦,但首先是巴基斯坦。拉什迪质疑了巴基斯坦的近现代历史,把它看做是一个混合了现代政治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新神话。或者说,在拉什迪看来,现代国家的建立其实也不过是神话而言,而"神话极少经得起仔细推敲"。独裁者垮台,神也一齐被拉下来,接下来无非三种选择:解体,或新的独裁,用新神话取代旧神话。然后以 ��种方式循环往复。

    《羞耻》无疑是一个现代政治寓言,是对整个现代文明暴力根源的深刻反思,甚至可以是一部用现代手法打造的史诗。无论如何,拉什迪用《羞耻》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世界的一幅别样图景:一个不断重复的、残破的、弥漫着各种暴力的封闭建筑。

    拉什迪:对抗世界的孩子

    拉什迪犹如狂放的孩童,放荡不羁,满含着指斥"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冷峻和勇气。他倔犟地和这个世界进行对峙,拉什迪的作品,几乎就是他对抗现存世界的文学记录。

    1981年,拉什迪的成名作《午夜的孩子》出版,此书由于被认为有影射和攻击印度前领导人之嫌,在印度被禁;1983年,拉什迪出版《羞耻》,又因为涉嫌讽刺、攻击和歪曲巴基斯坦历史,不仅本书被禁,作家也以诽谤罪被起诉;1987年的《撒旦诗篇》更是在整� �世界掀起轩然大波,此书被认为污蔑和攻击了伊斯兰信仰、歪曲宗教先知和历史,在亚、非40多个伊斯兰国家被禁。这本书还将无数炸弹导向了书店、出版商和不同国家的翻译者。最令世人震惊的是,1989年2月14日情人节这天,伊朗最高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出了对拉什迪的全球追杀令。这一事件引起的轰动完全超越了文学的范畴,被认为是宗教禁忌与言论自由、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互不理解、彼此冲突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拉什迪所受到的对待,正反映出他的写作姿态——对抗整个世界。但是,让我们回归到文学,姑且不论拉什迪本人的政治立场和反宗教倾向以及他引起的各种纠纷,就写作本身而言,他依然是这个时代最富动感和魅力的作家之一。拉什迪的对抗姿态是事出有因:他出生在印度一个富有的穆斯林家庭,幼年随家人移居巴� �斯坦,后又移民到了英国,并在此接受教育。这种"漂移"般的经历造成了拉什迪复杂的文化身份——非印度,非英国,非伊斯兰教,非科学主义,非第一世界,非第三世界,他是一个多种文化的混血儿。在拉什迪的视野中,没有文化上的边界和禁忌,他能在几种文化间自由穿行。

    与其他流亡作家,比如帕慕克、米兰昆德拉等人相比,拉什迪是一个"没有"故国的人。对他来说,印度不是故乡,巴基斯坦也不是,英国更不是,这三个互相纠缠而各不相同的国度都只能是他的居住地。他根植于东方文化,却又接受了西方式的教育,也正因为如此,拉什迪的写作对于东、西方的人而言都极具象征意义。在东方,特别是伊斯兰世界,拉什迪是叛逃者和弑神者,是魔鬼"撒旦";而对英语世界而言,他的文字又充满了东方式的神秘主义和独特� �力,并且以一种奇异的方式接洽上了西方批判传统。

    拉什迪的作品有着自身的鲜明风格,他擅长将汪洋恣肆的想象、含义深刻的寓言和冷峻尖刻的比较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拉什迪是用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接续了古老的口传文学的传统。和马尔克斯比较,同样是描写某块大陆的历史,但拉什迪绝不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虽然他的作品始终充满了魔幻色彩——比如《午夜的孩子》里那一千个诞生在印度独立之夜的、身怀魔力的孩子,比如《羞耻》中体内藏着魔鬼的苏菲亚-齐诺比亚,或者《撒旦诗篇》里把宗教圣贤和凡人俗体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同时,他的作品又是现实的,这种现实甚至可以和历史事件相互对照。

    有人用拉什迪的小说来比喻东方学巨擘萨义德的几部作品,说假如《东方学》是萨义德的《午夜的孩子》,� �么《文化与帝国主义》就是他的《撒旦的诗篇》;其实反过来对比,才更能说明问题。萨义德最为人称道的学术成就是他提出了西方世界的"东方主义",即西方世界眼中的东方是他们带着偏见想象出来的东方,实际上,他们一直对东方毫无所知。拉什迪或许是要用自己的写作告诉英国人,更是告诉印度人、巴基斯坦人,他们所了解的历史和现状都是不可靠的,或者说,现在人所共知的国家和历史是建立在现代暴力政治基础上的想象结果。

    他像一个顽固的、倔犟的孩子那样,用自己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冷峻的笔调对抗着整个现存世界。

    发表于《出版商务周报》http://www.cptoday.com.cn/News/2009-07-06/3559.html

    刘十三的最新更新:
  • 科学史上的"雷人"往事 / 2009-06-01 23:15 / 评论数(1)
  • 少年与落日——第四节:去太平间砍人 / 2009-05-21 10:08 / 评论数(2)
  • 去成都 / 2009-05-14 17:17 / 评论数(0)
  • 影视与文学:从恋爱到婚姻 / 2009-05-13 20:23 / 评论数(0)
  • 有名有姓VII / 2009-05-07 23:28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