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0日星期五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学习曾轶可好榜样——反规则的胜利

Fri, 10 Jul 2009 11:25:00 +0800

作者:陆琪 | 评论(15) | 标签:曾轶可

经常有人问我什么是成功秘诀,如果真的有秘诀,也许这就是。

——陆琪

我是喜欢曾轶可的。这句话说出来有些风险,因为现在痛骂、嘲讽这女孩子,已经成为博主们的时尚。

然而我是不爱赶潮流的。何况一大群文化圈里业已成名的人物,杂志报纸上都有名号的家伙对个小姑娘群而攻之,极尽嘲讽之能,实在也算不上潮流,若是流行,大概只是流行感冒而已。

手上管着报纸杂志的人,博客动辄百千万点击的人,都是些大老爷们,何苦咬着个女孩子不松嘴,人家唱好唱坏本就与人无关,若论公义,这个世界没公义的事情多了,这也能排的上号?

我不是音乐圈的人,也不想说和音乐相关的事情。在这里,与大家探讨下曾轶可成功� �秘诀,从而推出今后要讲的一个主题——反规则。

中国人是讲规则的,明处的叫法律法规,高处的叫道德准则,暗处的叫潜规则。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做人做事,处处都要讲规则。

社会的运转繁复无常,规则让无序变得有序,确实有它的用处。但规则这东西太好用了,在漫长的时间里,我们把它也用到了各个方面,艺术、科学、乃至每样工作。

就拿音乐来打比方,传统意义上来说,一个好的歌手比较唱准音,能弹好琴,有高跨度的音域。学校就是这样培养音乐人的,演艺公司也是这样挑人的,这种标准随着一次次的选秀灌输给受众,让我们都认识到,只有满足这些规则的人才是好歌手。

但曾轶可却出现了,这是个典型的反规则案例。她唱不准音,弹不好琴,甚至连自己写的歌都唱不好。可� �偏是这样一个人唱的歌,却搏得许多人的喜爱。

这让"被规则束缚了大脑的人"难以接受,明明规则上写着,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唱歌的,不会是好歌手,她怎么会受欢迎呢?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人的大脑被规则束缚,总是有一些条框来衡量人,限制人。他们已然忘记了,规则其实是为了让人们简单生活的规律,并不是真正的评判标准。如果对美感和愉悦度的评判可以用机械规则来评定,那么人工智能机器人早就诞生了,何必要用人来做评判呢?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享受的是结果而不是规则。一个人音准不准,其实我们没关系,只要听她唱我们高兴就好了。一个人的歌写的合不合规范也与我们无关,只要这歌我们喜欢听就可以了。

很多写书的人,把遵守规则当作生存定律教给读者� �希望读者能够遵守某些既定的规则,让这个世界变得完美无比。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遵守规则的人的确可以活下来,甚至活的不错,但真正成功的人,却是那些反规则的人。

只有反规则的人才能成功。

在易中天出现之前,人们也不知道三国原来可以这么讲,所以反规则的易中天成功了。

在明朝那些事儿之前,人们也不知道历史原来可以这么写,所以当年明月成功了。

在许巍之前,人们也不知道,原来用一个调调也能把歌唱的动人,许巍成功。

在我写《潜伏在办公室》之前,人们同样不晓得,原来可以把生存的真相揭开来放在台面上讲,这同样也是反规则。

曾轶可她的歌唱的不好,琴弹的不好,曲子写的不合规范,但她却有足够的力量,把旧有的规则推翻。谁说只有唱歌好的人才能唱歌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今天还会有从诗人变成歌手的Leonard Cohen(《蓝雨衣》演唱者)么?

按既定的规则来说,只有读大学高学历的人才能成功,可为什么一群退学生成为世界首富?

按规则来说,只要好好做事实心干事,就能升职加薪。可为什么在职场,老实人只有被淘汰的份?

按照规则来说,信仰只是统治者控制人的手段,可为什么我们这些没信仰的人反而失去了做人底线?

事实其实很清楚,规则才是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当我们用这个东西去衡量人时,我们自己已经沦为规则的奴隶了。

当绝大多数人被规则缠住,失去了创造力的时候,那些反规则的英雄就出现了,站在时代的潮头,独领一代风骚。

经常有人问我什么是成功秘诀,如果真的有秘诀的话,也许这就是。

我不是为谁唱赞歌,只是想和我的读者们分享点心得。当遇见事 ��时,你们需要的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专家说不好听就真的不好听,你们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你们更需要的不是去嘲讽别人,而是去分析别人为什么会成功。

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有机会成功。

以上,就是一点打抱不平和题外话,与诸位共勉。

陆琪作品,转载注明

Luqi888888@gmail.com

陆琪的最新更新:
  •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 2009-05-16 22:16 / 评论数(14)
  • 我的《潜伏》我做主——驳重庆某报文章 / 2009-05-04 23:43 / 评论数(7)
  • 《警报!猪来袭》——我们都有病 / 2009-05-04 10:41 / 评论数(3)
  • 谁的青春我做主——80后提前的中年危机 / 2009-05-01 11:45 / 评论数(6)
  • 陆琪:诗家不幸江山幸——梁文道《常识》 / 2009-04-24 11:01 / 评论数(6)
  • 返回顶部

    童年阅读史

    Fri, 10 Jul 2009 11:25:00 +0800

    作者:海波的世界 | 评论(2) | 标签:地理, 武侠, 传奇, 金庸, 古龙

    一 最初的课外阅读

    "我想看那本儿。"一个比柜台只高一头的小男孩儿对里面的柜员说。

    "哪本儿?"

    "那本儿!"男孩儿努力指给柜员看,以为他会把那本书拿给他。

    他拿出了那本书,看了看,但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递给那个小男孩儿,他想刁难刁难他。

    很窘。竟然没有如盘算得那样直接给我。想溜走。脸一定迅速地红了。

    时间在流逝,每一秒都显得那么漫长。一秒,一秒,一秒……男孩儿窘极了。

    "想看吗?"柜员笑着说。

    也许说者无意,然而这话在男孩儿听来带着极大的挑衅和侮辱。可是很想看,真地很想看。

    "想。"声音低低地。

    "考考你,我说一首诗的前两句,你要是能背出后两句就让你看。"柜员依旧笑着。

    原来如此!那有什么难的!

    "行,你说吧。"

    柜员随口说了一首唐诗的前两句,男孩儿恰好知道,立即背出了后两句。

    "嘿!还行啊!"柜员像发现了奇珍异宝一样,眼里放射出某种异彩,并招呼临近的两个女柜员过来。

    心情很激动。还不错。得意立刻占领了大脑,脸还是有点红。不是羞辱,是得意。再来一首我还能答上来。万一答不上来怎么办?这么多人,多丢人!还是赶紧把书给我吧。

    男孩儿既想表现一番,又怕万一失败而丢脸,但局势不由他掌握。

    "再来一首!"柜员兴奋地说。

    好紧张。好像赛跑,心腾腾腾地快速地跳了起来。

    柜员说出了另一首唐诗的第一句,男孩儿恰好又知道,没等他说出第二句便接了过来,背出了整首诗。

    柜员真正惊奇了,大声地向左右说,"真行哎!不错不错,给你!"把书递给了男孩儿。

    怎么这么快就给我了!再来一首啊!

    男孩儿也感到十分惊讶,柜员那么兴奋,竟然没有再来一首!他认为,柜员会一首接一首地继续考验他,而他也惊险地"恰好"全知道那些诗,最好刚说出两个字就能背出来,给他们一波又一波的惊讶,直到高潮,纷纷夸他学习真好,并奔走相告,说谁谁家的谁谁是神童!爸妈知道了肯定高兴。

    然而没有。柜员按照约定把书递给了男孩儿。

    也好,万一答不上来怎么办?恰好是我都知道的,再考一首也许我就背不出来了。

    得意裹挟着失落在男孩儿心里翻滚。

    那个男孩儿就是我。那是九十年代初,我在上小学三年级或者四年级,记不清了。柜员所在的商场是镇上唯一的高楼,有三层,底下两层卖货,最高的那层不知道做什么,我从没上去过,很神秘。我们管那个商场叫"大楼"。

    大楼是公家的,里面的柜员和医院的医生护士、学校的老师一样,都是非农户,吃富强粉的,我们和他们不是一样的人。所以,能得到柜员的夸奖是很荣耀的事,在以后的岁月中,我曾把上面那段经历当作传奇多次拿出来炫耀。

    我家是农户,就在大楼对面。那时我买不起书,买根儿冰棍儿都得跟我妈磨老半天。我都是蹭书。怎么蹭?就像上面那样,到卖书的柜台前,直接向柜员要。如果他们肯可怜我,拿给我,我就站在那里看,看完再还给他。如果一次看不完,下次再去要。

    给不给我看书,完全看柜员的心情。有时候我得求他老半天才给,有时候就算求他老半天也不给。一个同学的父母是在大楼工作的,他算家属了,跟那些柜员都很熟,有时候他也去要,我就跟着,柜员高兴的话兴许会赏给我一本。虽然也会感到受了小小的羞辱,但那有什么关系,给了我就看,不给拉倒。

    其实费劲争取来的都是些什么书,我早就忘记了,那是我记忆犹新的最初的课外阅读史。为什么喜欢读书?不知道。现在我也不知道。也许是遗传,也许是命运。

    二 残破的地理书

    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对我特别好,是个女老师,姓苏。短发,很严厉。在我的教育经历中,从小学到高中,舆论普遍认为老师越严厉越好,所谓"严师出高徒",苏老师正是这样一位严肃、厉害的好老师。

    年代太过久远了,对她的印象早已完全模糊,除了上面这些,只记得她好。四年级她就不教我们了,但见了面我还叫她。

    有一天,我路过她在的那个班,她叫住了我。不知道要做什么。

    "你想看书吗?"她知道我爱看书。

    "想啊。"

    "我有一本地理书,你看不看?"

    "看。"

    "就是有点儿破,不过挺好的,放假没事儿看看吧。"

    "哦。"

    真好。我很高兴,苏老师没忘了我,还对我好,还给我书看。感动、感激从心底里冒出来,滋润了我的小心。

    过了几天,苏老师把书拿来了。

    "给你书。"

    "哦。"

    一看不要紧,这书也太破了,不是一般的破,她竟然轻描淡写地说"有点儿破"!书的右上角被耗子啃了一大块,也没有封面,纸黄黄的,很厚。

    我有点儿不高兴,凭什么我就得看这么破的书!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原来就是这个。我拿着,很不高兴。

    那时我家前有大楼,后有医院,经常能看见吃富强粉的、和我们不一样的那些非农户,老师也是非农户。也许就是因为这个,自卑感从小就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很久很久不能消除,看到老师送的书这么破,敏感的我觉得受了小小的羞辱。

    但是我得感谢苏老师。她来自大山,家里比我们镇还要偏僻。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送给我那本书,也许这真是她的宝贝呢。

    那本被耗子啃了一大块的地理书很厚很厚,明显是专业书籍,不过语言还算通俗易懂,我把它当作故事书,很快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我对里面所描述的我没有去过的遥远的地方兴趣浓厚,尤其是北极,那么远,那么冷,什么针叶林、北极熊,虽然我没见过,但对这些陌生的事物很感兴趣。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没事儿我就拿出这本书来读。我对地理的热爱、对陌生国度的向往正是来源于它,它开阔了我的视野。

    后来,那本书不知道去了哪里,不见了,很可惜。我怀念那本被耗子啃了一大块的残破的地理书。

    三 爱上传奇故事

    某年夏天的午后,我坐在外面,正认真地描着一幅画像。那画像印在一张来历不明的书页上,有点脏,上面写着"魏文帝"三个字。我不知道魏文帝是谁,只是觉得画儿很好看,黑白线条勾勒出的那个古人衣袂浮动,很飘逸的感觉,我想照着描下来。

    "画得真好。"一个肥胖的女医生在身后夸我。

    "描的!"我急忙解释,表明这不是我创作出来的,只是照着人家的画描下来而已,不值一提,但听到夸赞依然感到得意。

    "你会珠算吗?"

    话锋一转,竟问到了珠算。我知道她什么意思,看到一个农家小孩儿会画画觉得很稀奇,于是问我会不会珠算,以验证我是否真地受过教育、具备一定知识。在这个医生面前,我幼小的心灵再次受到冒犯,于是倔强地回答:"会!"

    "五加五怎么算?"

    五加五?当时我们刚开始学珠算,还没学到五加五,一下子慌了,但又不肯认输。怎么办?我把五上面的那个珠子也扒拉下来,两个摞到一起不就是十吗?

    她一下怔住了,歪头想了想说:"也对。"然后就走了。

    我松了一口气,总算过了一关。等后来学完珠算一想,心里暗笑,她也不知道怎么算,笨蛋。

    这大概是四年级的故事,那时的我正迷恋小人儿书呢,对古代的故事十分感兴趣,哪怕只有只言词组也感到津津有味,比如上面讲到的一页纸三个字的魏文帝画像,还有家里墙上常贴的戏剧连环画挂图。

    那时,小人儿书对小学生来说既费钱又没用,还有影响学习之嫌,大人们都不让看。然而流行的东西禁不住,每个人都看。整个四年级、五年级我都在看小人儿书,印象最深的有两套,《薛刚反唐》和《赵匡胤传》,其它的还有什么《燕子李三》之类的。

    我对小人儿书中的情节十分痴迷,比如薛刚的两个儿子一黑一白,黑的勇猛无比,使一双金锤,白的有勇有谋,机智异常。还比如赵匡胤未当皇帝时,在江湖中行走,到某个荒村野外,必有一小酒店,进去叫店小二上一斤熟牛肉、二两老白干。真好吃啊!这套饭食是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美食,直到有一天真地吃了熟牛肉,喝了白酒,才知道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味,但那份豪情、气概依然很美。

    后来,学校要建图书馆,让我们每人至少捐五本书,小人儿书也可以,我买了一套,五毛钱。真贵啊!求了半天,我妈才答应。要知道,那时一瓣儿橘子糖才两分钱,五毛已算巨款了。

    捐书是五年级的事儿,那已是小人儿书时代的末期了,但我对传奇故事的热情仍然高涨,一直持续到初二,只是品种几经变化,从《学与玩》杂志到格林童话,到《民间故事》、《故事会》、《童话大王》、《漫画大王》,到《飞碟探索》,最后到各类武侠小说。

    在这段时期,我有两条感触,一是童话必须看,每个儿童都应该看童话,让想象力和美好的世界在心里扎下根。第二个,最开始看武侠小说是喜欢武打,后来就只想看里面的性描写了,因为是初中开始看的,正值青春期,没有任何相关的读物,这类书正好补位。没遇到梁羽生、古龙、金庸,看的是大量杂品,以致我对武侠小说充斥了偏见,直到大学读过金庸、古龙之后,才知道上乘的武侠那么好。

    此外,我还得补充一句,那本《民间故事》杂志,开始看的时候还挺好的,后来慢慢地充斥了大量的色情描写,真是堕落了。《飞碟探索》永远是那些内容,永远是那个语调,看多了就腻了。

    海波的世界的最新更新:

    返回顶部

    新疆历史问题之一:历史上的"突厥"

    Fri, 10 Jul 2009 10:33:00 +0800

    作者:思怠 | 评论(1) | 标签:匈奴, 突厥

    几年前到奥地利莫扎特的故乡萨尔兹堡(Salzburg)参加论坛,在一次酒会上,一位土耳其学者拉着另外国家的一位学者到我面前,要我证实他所说的中国古代修长城是为了防止土耳其人入侵所言不虚。我当时一怔,好像土耳其离我们中国也太远了;再努力搜索一下脑中的历史知识,好像曾定都伊斯兰堡的东罗马帝国以及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也没有同我们历史上的皇朝开战过。况且,我记忆中长城应该是从战国时代就开始了,秦汉继之,当时修长城的目的好像是"北抗匈奴",跟土耳其人有什么关系呢?我只好含糊回答他,中国古代修长城是为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入侵。但这位土耳其学者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或许是喝得有点高了,后来一直追到我房间门口,还跟我辩论不休。

    回国后� 我向一位历史学者讨教,他回答说这位土耳其学者说的没错,因为现代土耳其人就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突厥族的后裔,而突厥族的祖先就是匈奴。

    后来又读了些有关匈奴和突厥历史的书,才发现这位历史学者说的也不尽然。现代土耳其人是古代突厥族的后裔没错,但说突厥是匈奴的后裔却并不符合史实。

    据陈序经所著《匈奴史稿》,有关匈奴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战国时期的一些著述,如《战国策》、《淮南子》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专门的《匈奴列传》一章,详细记录了匈奴的来历和历史。战国时期和秦代也常以"胡"称之,但后来"胡""胡人""胡虏"又成为中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笼统称谓,例如岳飞的《满江红》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句,但当时他所抗的金、辽等国从民族上说都与匈奴无关。

    匈奴早期活跃在中国北方今蒙古草原以北广大地域,战国时期北方的燕、赵、秦各国都有与匈奴交战的历史。秦朝曾遣大将蒙恬抗击匈奴,后人有"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之赞。至汉朝,特别是汉武时期,对匈奴进行了连年征战。匈奴在汉王朝的不断打击下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顺汉朝並在中国北部定居下来,後来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政权多是匈奴后裔所建,史称"五胡乱华"。但在其後的民族大融合中,南匈奴逐渐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到隋唐以後在中国境内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不复存在,匈奴的名称也只见于史书和文学中。

    北匈奴则在汉王朝以及其后王朝的不断打击下,不断向北向西迁移,公元4世纪后期进入欧洲,欧洲历史上开始有了"匈人"(Huns)的记载。匈奴侵入欧洲後先后打败东哥特人、日尔曼人 ��在欧洲中东部建立起一个新的帝国,与东西罗马帝国抗衡。到五世纪中叶,随着传奇领袖阿提拉死去,这个匈奴人在欧洲建立的帝国也解体了。今天的匈牙利人就认为自己是这一支匈奴人的后裔,但这一支匈奴与千年後灭亡东罗马帝国的突厥人(土耳其人)並没有关係。

    突厥这一名称在中国历史上的出现始于隋唐时期。唐代所撰的《周书》、《北史》中均认为"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但当代历史学家多认为这种说法有误,在历史中找不到突厥与匈奴之间的联系。

    突厥本是游牧於新疆阿爾泰山一带的一个部落,归附于当时的北方汗国柔然。柔然又称蠕蠕,即史书所记载的"东胡",属于鲜卑人的一支,其领土为今蒙古沙漠以北广大地区。公元六世纪突厥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取代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建立起突厥汗国。后又连续消灭了周 ��的高车等部落政权,建立起东起大兴安岭,西抵里海,南至蒙古沙漠,北到贝加尔湖的庞大帝国。但没过多久,在隋朝初期就以阿尔泰山(时称金山)为界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个国家,並为争夺汗位而互相攻击。到七世纪中叶,唐朝先后攻破东西突厥汗国,西突厥的一部分被迫向西迁移,後进入小亚细亚半岛一带。这一支突厥人的後代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人,他们在公元十五世纪攻克君士坦丁堡,消灭了东罗马帝国而建立起奥斯曼帝国。东突厥的一部分则又於七世纪末在漠北建立了了一个新的突厥汗国,史称後突厥汗国或北突厥汗国。半个世纪后,北突厥又被新崛起的回纥汗国所灭,而回纥则被认为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由此可见,今天的维吾尔族与古代突厥从种族上说並非一家。

    突厥灭国后,留在当地的突厥部落也逐渐与其他民族融� �,突厥在中国境内作为一个独立民族也成为历史。

    尽管突厥作为一个民族已经消亡,但突厥这个名词作为语言学概念和地理学概念后世仍被广泛使用。在突厥汗国统治下,有回纥、铁勒、高车、薛延陀等多个少数民族部落,他们大都接受了突厥语言並沿用下来。尽管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些民族的族群构成及其所使用的语言也在不断演化,但在现代语言学中被统称为"突厥语族",属"阿尔泰语系"。今天属于突厥语族的包括土耳其、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阿塞拜疆、乌兹别克等国以及中国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裕固族等。除土耳其外,其他国家和民族尽管语言属于突厥语系,但他们都在历史发展中成为独立的民族群体,没有哪个还自称是突厥族或突厥人。

    此外,突厥作为一个地理概念� �通常是以"突厥斯坦"出现的,意为"突厥人的地域"。据考证,这一概念最早见於公元9世纪阿拉伯的地理学著作中,是指古时在突厥汗国统治之下的中亚锡尔河以北及毗连的东部地区(事实上当时突厥的统治区域远及今蒙古的广大区域)。到13世纪蒙古占据中亚地区后,这一概念又被 "蒙兀儿斯坦"所取代,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很长时间很少再被使用。

    直到19世纪,有沙俄学者又重新使用"突厥斯坦"这一名称来指称中亚以到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由于当时中亚地区已经归属俄国,而天山南北则在清朝统治之下,因此中亚地区又被称为"俄属突厥斯坦"或"西突厥斯坦",而天山南部塔里木盆地一带则被称为 "中国突厥斯坦"或"东突厥斯坦"。这就是"东突厥斯坦"一词的由来。

    思怠的最新更新:
  • 新疆历史问题之二:中国对新疆的历史主权 / 2009-07-10 10:52 / 评论数(2)
  • 可怜的布莱尔,请到1510来 / 2008-08-27 16:23 / 评论数(36)
  • 昨天的几出戏 / 2008-08-19 11:36 / 评论数(24)
  • 林丹夺冠感谢毛主席:这回可有的说了 / 2008-08-18 09:34 / 评论数(49)
  • 再说"假唱"这件事 / 2008-08-14 11:24 / 评论数(50)
  • 返回顶部

    好人朱承志

    Fri, 10 Jul 2009 03:24:00 +0800

    作者:老虎庙 | 评论(1) | 标签:朱承志, 流民, 救助, 慈善, 维权

    形容老人面貌,惯有"鸡皮鹤发"抑或"仙风道骨"两说,两说两意,看似抵触,却不尽然。

    老朱,朱承志,湖南人,印象初始瘦骨嶙嶙,"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日久,则恍惚以为遭遇仙人。这个从你见他时起,他那对世间物事皆报以"无所谓啦"、"这个事情要这样看啦"、"他们其实对此事也有为难之处"啦等等超然而外之语中,会足足感到老朱胸襟的宽宏与包容。老朱有极深的个人案仇,亦有难以排解的冤情,却近乎可以做到两袖清风,一笑了之。因此才有了法庭当众灌药自杀和云南省委门前静坐六十余天的笑傲江湖做派……

    老朱是在我的博文后面连续跟帖多日后才引起我的注意的。后来就接到了老朱从云南打来电话。我按惯例建议他把案情卷宗发来北京 ��刘晓原律师对此有当然的发言权,我则只是看看,并不知晓我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刘律师就有了数篇博文见解。从那时起,我的"做啥网"即时手机播报(微博)http://zuosa.com/hour就几乎成了朱承志专栏,在不长的一个多月里,我的微博上连续不断出现有朱承志从云南省委大门前发来的前线静坐日志。

    老朱来北京的时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当那个说话犹如唱歌,不时拖带些近乎多余的铿锵律动的湖南老头出现在北京的时候,我的朋友就有人暗笑:这个老头为甚就那般好笑呢?这个老头为甚就那样看起来很是另类呢?

    其实私下里老朱很有心计。他来北京,明面上一心扑在了天安门广场流民生活的援助上,比我们似乎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和流民们交道,因此只在不几日里,流民们就和老朱可以毫无顾忌的谈笑,大声地说话,这不禁叫我暗暗惊 ��。我一直暗中遵循的"不得以施舍者角度与流民交往"的自律其实被老朱扎实地实践着,而我自己凭良心讲却还做得不够尽然。我因此在得知发起社会力量资助"来天安门看一眼就想自杀"的苗裔流民小张治疗伤病的工作刚刚开始时,就接到了来自老朱的第一笔,也是截止目前最大一笔一万元捐款时,我其实并不能感到意外。

    6月26日,来自北京地区各界的六位网友和流民事务负责人把小张送进了北京航天总医院,开始了这个贵州孩子的希望之旅……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救助队员的行列里却没有出现两个多月来与流民们朝夕相处的朱承志老人的身影,那么老朱又去了哪里呢?

    老朱被警察抓去了派出所。

    老朱是在国家某信访办门口路遇访民举行抗议示威时被抓的。那时候,喜欢摄影的老朱正抓紧时间记录这些历史见证。老朱喜� 摄影,这在一个老人来讲很不容易。见过老朱的人都有这个深刻印象—— 一个相机如影似随的老头。我是时常被动接受老朱摄影作品邮件的一个。当我每每打开那些个标志有"朱承志"来件的电子邮件时,我就为它的那些十个里头总有三五个打不开的图片压缩包所感慨。在老朱如此年龄,学会使用电脑不易,学会发送邮件不易,坚持日日有邮件,日日有作品就更显不易。我还有什么可计较"你的压缩技术总出问题"呢?对此老朱又是一笑,道:"这么说啦,我做这个是小小的一点事情啦,利用我的方便,记录下你们所没有机会记录的事情嘛。"因此我的博客里就有了许多来自老朱记录的流民生活照片……

    老朱是有激情,有爱憎的人,他因此也不会无视自己权益的被侵犯,但他又深知当前国情下司法不公所连带引发的系列冤情并非个人可以化解。因此他有足够的耐心去溶入有同样遭遇的人们形成的上访队列。他因 ��也有了在信访办门前拍照的事情发生,他亦因此成了后来被警察刑拘的对象,这件事情显然有误……详尽事件见刘晓原律师所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af0ea0100dzj6.html。

    在刑拘三十余天之后,朱承志被释放。8日当天,我又和老朱在去小张住院的航天总医院汇合了。我知道,小张嘴里的"朱伯"又该延续他们被中断了三十多天的协助了。因为在流民救助队员们各自上班的日子里,是老朱这个老人每日里奔波于医院和流民公房之间,为小张取药,换药,陪他聊天解闷儿的。

    老朱是谁,一个陌路之人,一个忠实实践着"人民自救"的人,一个再再平凡不过的中国老人,我因上述而热烈引荐这个好人认识大家!

    更多图和朱承志摄影http://24hour.blogbus.com/logs/42134383.html

    朱承志博客http://blog.sina.com.cn/zlqbzrj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 我受贿一百元的经过 / 2009-07-07 15:19 / 评论数(6)
  • 一个女人的生存瞬间 / 2009-07-06 09:12 / 评论数(13)
  • 李淑莲处境最新报告 / 2009-07-05 01:12 / 评论数(10)
  • 公然宣扬低俗:李强把北京移动公司告上法庭 / 2009-07-02 19:58 / 评论数(6)
  • 暴徒深夜劫持妇女一丝不挂 / 2009-07-01 13:31 / 评论数(6)
  • 返回顶部

    成千名人手机曾被入侵

    Thu, 09 Jul 2009 22:10:00 +0800

    作者:newlight | 评论(0) | 标签:英国, 媒体, 报纸

    今天英国《卫报》刊登独家报道,指控《世界新闻报》(News of the World)在两年前曾雇佣私人侦探,使用黑客技术(hacking)侵入超过一千多个名人的手机,其中不仅包括娱乐名人、体育明星、皇室成员、甚至包括前副首相。更严厉的指控是,伦敦大都会警方(Met)在掌握了这份名单之后,对其中绝大部份个案,既没有提起诉讼,也没有通知被黑客侵入的受害者,包括当时的副首相 John Prescott。新闻一出,等于在新闻界和政界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现在Met 已经宣布重新开始调查此案,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PCC)表示会重新调查,同时今天下议院文化委员会也开始紧急质询。这一事件对英国政党政治的影响是,前《世界新闻报》副主编 Andy Coulson,现在是保守党党魁卡梅伦的联络主任,卡梅伦正面临压力辞退 Andy Coulson。

    《世界新闻报》是英国的一份星期天出版的小报,刊登名人秘闻是他们的重要武器,在同类报纸中销量第一。事情发生在两年前,《世界新闻报》被发现使用黑客技术侵入皇室工作人员的手机,该报负责报道皇室新闻的记者Clive Goodman因此被判入狱两年。当时的主编 Andy Coulson 声称这是个别事件,而且自己不知情,但是愿意承担责任主动辞职。后去他就去给卡梅伦当了联络主任。

    现在《卫报》揭露出来的,是这种雇佣私人侦探,通过黑入他人手机(hacking),或是冒名顶替打电话套取私人资料(blagging)的行为,在当时被《世界新闻报》大规模采用。被针对的有娱乐名人、皇室成员和政客,人数"成千"。本来采用一些不光明的手段获取新闻素材时,可以用"符合公众利益 "(public interest)作为理由――比如揭发政府的错失等,不一定会被裁定非法。但是如果《卫报》指控属实,《世界新闻报》的行为属于撒大网抓隐私,期望偶尔可以泡制独家秘闻,不能用"符合公众利益"为自己辩护。

    这是一起个别事件的说法,当时被媒体、下议院、警方、PCC等接受。《卫报》今天的报道的震撼性,在于其揭发出来的规模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如此大规模的行为,当时的副主编 Andy Coulson 和主编 Rebekah Wade 是否会毫不知情?《卫报》的报道还揭露出《世界新闻报》事后为避免这一非法行为被曝光,曾花费一百万英镑与一些受害人庭外和解。

    在受害者名单上的前副首相 John Prescott,以及其它一些工党议员,已经公开要求保守党党魁卡梅伦辞退他的联络主任。Andy Coulson 虽然目前仍然受到卡梅伦的支持,但是如果这单新闻持续下去,将可能对卡梅伦的政治声誉产生影响,到时候他的位置就难保了。

    今天报道这单独家新闻的是《卫报》的调查记者 Nick Davies,他去年曾出版 Flat Earth News 一书,分析报纸新闻在网络时代受到的挑战。我的朋友崔莹曾当面采访过 Nick Davies,收录在她的新书《做最职业的记者》中。

    《世界新闻报》、《太阳报》都是默多克旗下的新闻集团的报纸,新闻集团还同时拥有《泰晤士报》、《星期天泰晤士报》和Sky 电视台。Rebekah Wade 即将成为新闻集团CEO。默多克已经表示他对此毫不知情。

    原文连接:http://taohuawu.net/2009/07/09/phone-hacking/

    newlight的最新更新:
  • 活人雕塑引发公众创造力 / 2009-07-08 22:16 / 评论数(0)
  • 上周英国畅销书排行榜(2009年7月5日) / 2009-07-08 05:46 / 评论数(1)
  • 环法自行车赛之"大龙" / 2009-07-07 10:15 / 评论数(2)
  • 英国铁路意外的国有化 / 2009-07-05 00:08 / 评论数(0)
  • 博客匿名权受不受法律保护? / 2009-07-02 01:35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城市边缘的部落

    Thu, 09 Jul 2009 18:22:00 +0800

    作者:何仁勇 | 评论(0) | 标签:城市边缘的部落

    1

      下了中班,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宿舍里一片漆黑,上白班的工友正在梦乡畅游,鼾声此起彼伏,偶尔还会响起几声轻轻的,极香甜的砸嘴巴声。这些臭小子!我翻身上床,刚躺下,就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谁在哭?我走向角落,三儿的床前,凭着外面过道上折射进来微弱的灯光,我看见三儿伏在床上,身躯一起一伏。

      你怎么啦?我轻声问。

      没有回答。

      我搭手到他肩上,我能感觉他内心急剧的颤动。

      他回过头说:阿红辞工了。

      我顿时明白了,阿红是他的女朋友,他们好了快三年。三年又怎样?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有把握的事情,更别说这种漂泊在他乡萍水相逢来去匆匆的爱情了。

      我拍拍他:我们出去喝酒。

      厂区有个小卖部,每晚都会营业到两三点,当然东西卖得奇贵。店老板坐在那儿睡眼惺忪的看电视。我们叫了一瓶啤酒,一包花生,坐到外面的石凳上。

      三儿叹口气说:她都出厂好几天了,我才知道!

      我说:女人嘛,都这鸟样!喜欢你,当你是宝;看上别人了,就毫不犹豫地将你一脚踢开。比如,我那位……

      三儿摇头说:不,阿红不是这样,我猜想她有苦衷。

      我说:别傻了你,女人都有苦衷。

      三儿还是摇头:你不懂的。

      我靠。我来陪他喝酒解闷,他却说我"不懂",这叫怎么一回事?

    2

      一觉睡到中午才醒来,头痛得厉害,昨晚酒喝多了点,没把三儿劝好,自己却喝得糊里糊涂,真是失败。门被"哐"的一声推开,武台安敲着饭盒,哼着小调儿一阵风似的闯进来,大着嗓门叫道:那个鸡巴三儿,半夜三更哭哭啼啼,吵得老子瞌睡都没睡安逸,不就是马子跑了吗?又不是天垮下来了!

      三儿上白班,没在宿舍。

      躺在床上戴着耳机听音乐的罗子文附和道:是啊,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必搞得那样矫情,像是演琼瑶剧。

      我喝道:够了!你们烦不烦啊?

      武台安走过来,靠在我的床架上,嬉皮笑脸地说:哟,白老大,你又生气了?莫要气坏了身子骨。

      我冷冷地说:滚开,老子心情不好。

      他盯住我,良久,终于发现我不是在开玩笑,讪笑一声,走开了。

      转身,他又吼探头出来观战的罗子文:看啥子看?看稀奇看古怪,看我跟你妈妈谈恋爱!

      罗子文吐吐舌头,缩回身子。他可不敢招惹武台安这个四川痞子。

      武台安在"国强"玻璃厂做了十二年,真正的老油条,他时常在新员工面前吹嘘他以前跟老板同吃同住,关系好得不得了。我挖苦他:关系那么好,干吗不给你一官半职?武台安红着脸说:谁叫我书读得少呢?

      这句话倒是不假,他追厂里一位清洁女工,还是找罗子文写的情书。

      武台安这人其实不坏,就是有一点,喜欢欺负新人。我进厂的第一天,就跟他打了一架。那天我刚把行李搬进宿舍,他就叼一支烟,大摇大摆的过来了,他说:幺妹,你姓啥子?

      我听在耳里,觉得相当不舒服,没理他。

      他吐一口烟在我脸上,说:哟,很有性格嘛。

      我气坏了,瞪他一眼。

      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不服气,想跟哥哥玩两手?

      我顺手一拐,打在他头上,啪!

      我们纠缠在一块,直到宿舍里的人把我们扯开。忘了告诉诸位,我是湖北那旮旯的,所谓"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脾气倔强,打架是不怕死的,打仗是要打赢的。要不,湖北怎么能出几百位将军呢!

    3

      罗子文是我们厂,甚至整个工业区都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一个诗人,隔三岔五就会收到一笔稿费。他的吝啬也是相当有名的,他从来不会想到要掏出几块钱,请同宿舍的几个人吃点花生什么的,连武台安都瞧不起他,骂他"孤寒"。众所周知,对一个男人来说,这样的话实在难听,可他还是我行我素,不以为然。我想,罗子文在厂里是没有什么朋友吧?他去哪儿都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有一晚我在市场的小吃摊上看见他,正狼吞虎咽地对付一碗馄饨。他一抬头,和我的目光撞在一起,他只点点头,以为我会擦身而过,我却在他身边坐了下来,叫老板:一碗馄饨,两瓶啤酒。啤酒转眼送到,我递一瓶给罗子文,他有点局促不安地说:我不喝。

      我说:我请你。

      他摇摇头说:不必。

      我说:那你请我?

      他说:我为什么要请你?

      真是不可救药,我想。我依然笑吟吟的说:今天是你生日啊,你不可以大方一回?

      他看了我一阵,说:我的生日关你屁事啊。

      然后就接过酒瓶,呵呵笑了。

      罗子文是个瘦弱清秀的小伙子,据我所知,诗人作家没有几个是长得肥头大耳的,比如屈原,杜甫,鲁迅,外国的拜伦,雪莱等等,难道他们不但绞尽脑汁,而且还把一身肌肉也奉献给了神圣的文学事业?过了一阵,罗子文问我,怎么会知道今天是他的生日?我反问:你忘了我们是同一天进的厂?

      他说:那又如何?

      我说:我在办公室看到了你的档案啊!

      他说:你的记忆力蛮不错嘛。

      我说:还好。

      酒足饭饱,我叫过老板,正在那儿装模作样的掏钱包,罗子文已递给他一张钞票,我暗想:千年的铁树也开花了!我可是罗子文第一个请的客哦,虽然这是个不速之客。老板找零钱给他,他仔细数了两遍,说:不对吧?

      老板很有把握地说:两碗馄饨,两瓶啤酒,一共十块钱,你再数数。

      罗子文说:可是我只喝了一瓶啤酒啊?

      "噗!"我猛地喷出一口茶水。

    4

      武台安追求清洁女工赵霞的事情,在我们这个鸡巴大的小厂几乎成了一个笑柄。

      众所周知,玻璃厂男工云集,少有女工愿意到这儿来,偶尔骗来两个,做不了几天又飞了,连脸庞都没看熟。剩下来的,按照武台安的说法,"不是小姑大嫂,就是歪瓜裂枣。"令武台安悲哀的是,在厂里混了十几年,连歪瓜裂枣都没他的份!眼看都奔三十的人了,他那个急啊……就在此时,赵霞来到了我们厂。

      那天,清秀漂亮的赵霞提着行李到办公室报到,恰好武台安在那儿送一份工单。武台安厚着脸皮凑过去跟她搭腔,巧的是赵霞也是四川的,下班后,武台安就径直去女工宿舍找她叙老乡之情了。

      可是,看起来武台安这位老乡对他不怎么感冒,因为他回到宿舍总是没个好脸色,是不是赵霞没给他好脸色看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平心而论,我还是比较欣赏武台安做事死缠滥打的风格,尽管老乡赵霞一再打击他的自信,但他还是不肯放弃,至少,那份勇气是可嘉的嘛。

      这时候,武台安请罗子文给他写一封情书。

      那晚,我们在宿舍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那是一件多余的事情,都什么年代了,还傻乎乎的写情书,更何况还是别人代笔?业务经理许鸣甚至下了一个赌注,如果武台安单凭这么一封情书,就能追上赵霞,他愿请大伙在"蓝歌"酒楼吃一顿。否则,埋单的就是武台安了,惟一力撑武台安的只有我。我认为他不妨试一试,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也许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虽然我也相信成功的可能性的确微小。我的另一个比较阴暗的心理是:就算是为了一顿饭,也要把武台安怂恿起来。

      武台安果然交了那封情书。

      在忐忑不安了二十几个小时后,武台安向我们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赵霞居然同意了他共进晚餐的约会,而且就在第二天晚上。整个宿舍都轰动了,不,整个厂区都轰动了!晚上十点过后,还有其他宿舍的男工跑来恭喜武台安,把他给乐得嘴都合不上了。他慷慨地买了一大堆花生请大伙儿吃,弄得满地的花生壳和烟头。

      第二天傍晚,下了班,武台安在宿舍里打扮良久,抹油打粉的,比一个女孩子还要啰嗦。终于搞定,他意气风发地走出宿舍,回头却看见我们跟在后面,他诧异地问:你们跟来干什么?

      许鸣说:我们当然要跟着……谁担保你不会在外面逛一圈就回来了?你放心,我们绝不会做你们的电灯泡,我们是很识相的,嘿嘿。

      我们远远的跟在武台安后面,来到"蓝歌"外面,武台安站在台阶上等。等了很久,我们看见他不时掏出手机来看时间。

      过了许久,华灯盛放的时候,赵霞才姗姗来迟。

      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赵霞居然是和一个男生手牵手而来!

      原来,赵霞已经结婚了。

      可怜武台安不仅请这对鸳鸯美餐了一顿,然后又请我们美餐了一顿,还得忍受厂里的种种冷嘲热讽,并且长达半年之久。

    5

      许鸣说:你猜我看见了谁?出差归来的许鸣一碰见我就说。

      我没好气的说:我怎么知道?

      他神神秘秘地说:我看见了三儿的女朋友阿红……

      我说:那又如何?

      他说:你猜我在哪儿看见她?"夜巴黎"夜总会啊!看她那样儿的打扮,多半是在里面做小姐。

      我大吃一惊:不会吧,阿红那么单纯的女孩子?

      许鸣坏坏的笑。可我知道,尽管许鸣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但他决不会信口开河的。

      三天前,许鸣同客户签了一份合约后,心情都还不错,就一起到"夜巴黎"去消遣消遣。客户是台湾人,喜好这一口,找到了一个KTV包间,刚坐好,几个浓妆艳抹的小妹鱼贯而入,走在最后的那位扫了一眼屋内,突然转身离去。过会儿,重新进来一位女孩子。可就是那一眼,许鸣还是看清了,那神态和身材,是阿红无疑。

      当那几个台湾佬怪腔怪调的唱歌时,许鸣问身边那位女孩子,刚才换她来的那位叫什么名字。

      她说:你说阿冰啊,你认识她吗?

      许鸣摇头说:不认识,只是有点像我的一个朋友。

      许鸣问我,这件事情要不要给三儿说?

      我说:说了又有何用?

      许鸣说:可是我总感觉阿红有苦衷,你想,一个好端端的女孩子,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去做小姐呢?三儿那么爱她,难道就舍得一声招呼不打,说走就走啦?

      我说:三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

      许鸣说:也许吧,不过,这也是对他的一个考验,因为阿红可能更需要的是他的帮助。

      我想了一阵,找不出反驳的理由。许鸣这小子脑袋就是很灵光,考虑问题思维清晰,逻辑严密,难怪年纪轻轻就做到业务经理的职位。算起来,他还比我小四岁,我进厂也五六年了,一直在质检班长的位子上原地踏步。可见,人比人是要气死人的。许鸣是江西人,跟我差不多时间进厂。开始时做业务员,整天都在外面跑,晒得原本白皙的皮肤黑黝黝的,像是麻将牌里的八筒。我俩的关系基本建立于他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他的工资本来就低,还得掏钱四处拉关系,他来找我借钱,但从来都不提"还"字,他也没钱还。后来他可能感觉不好意思了,悄悄躲着我。有一回我在冲凉房门口堵住他,看见他提着的桶里几件换洗的衣服遮着一包洗衣粉,可见他穷得连洗发水和香皂都买不起……第二天,我买了洗发水和香皂给他,我说:你别误会,我 ��是朋友,难道朋友之间不该互相帮助吗?

    何仁勇的最新更新:
  • 不公正的加分制度危害大于身份作假 / 2009-07-07 21:17 / 评论数(1)
  • 7月4日:心神不宁的日记一则 / 2009-07-06 21:26 / 评论数(1)
  • 去你的城市看一场雪 / 2009-07-02 22:04 / 评论数(0)
  • 在异乡的屋檐下(三篇) / 2009-06-30 22:50 / 评论数(1)
  • 50杯酒换5万元 / 2009-06-29 11:08 / 评论数(1)
  • 返回顶部

    试论"平衡"——由雷锋争议想到的

    Thu, 09 Jul 2009 18:22:00 +0800

    作者:云之 | 评论(6) | 标签:平衡, 人性

    首先必须声明,本文所探讨的平衡与中庸无关,虽然我对中庸研究不多,但极为讨厌这个中文词汇。

    平衡,无论对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很重要。平衡一旦打破,灾难就会接踵而至。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和反常现象,不知是否与三峡大坝的建设有关,也不知因此我们会否失去四川这个天然粮仓。

    如果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进行探讨,这显然超出我目前的能力范围。我只想从人的关系中谈一点体会和看法。

    秀秀曾经有个同桌,对她很好,也很照顾她。秀秀一上学,她妈妈就给了她电话卡,当时许多同学可能还没有,于是很多同学课间借她的电话卡。她跳级直接上二年级,受到同伴的冷落和孤立,我想这也是她联络同学感情的一种方法。她很聪明,根据借的顺序要求同学们排队使用。有一天,她的同桌也向她借,她想也没想就说,"排队去",同桌大为恼火,之后两个人关系曾经很紧张。

    这个事例反� 出,人们在付出的时候都是期盼回报的,多的付出就期盼多的回报,这也是人的关系很容易打破平衡的原因。同桌对秀秀比对其他同学好,自然期待她有如此回报,但她却一视同仁,令同桌大大失望而生出怨恨,这很容易理解。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付出和回报的程度,没有精确的尺度衡量,说是每个人心中有把秤、有杆尺,但人们往往更多地记得自己的付出,所以每个人的衡量都会有差异。因此,在人的关系中,如果算计得失,简直无法维持平衡。

    我从大学开始过集体生活,开始与同伴建立共同生活的友谊,显然与之前的同学关系会有些不同。我最早从这种关系中学到的终生受益的体会就是,我们应当按照自己的心愿去爱和付出,但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不可以指望受的对象报以同等的爱和给予。

    如果内心有这种得到同等回报的 ��望,我建议,我们一定要适当抑制自己的行为,因为不可忽视人的个体差异,这种希望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失望的打击。

    近来博客中关于雷锋精神的讨论和争议,我认为可以从这个角度予以考虑。

    我个人认为,雷锋已经成为助人为乐的代名词,我们探讨雷锋精神,没有必要局限于雷锋的具体行为(就像在我博文评论中的质疑),我也无意去探究雷锋的生平甚至真相。不可否认,人们做好事的动机各式各样,总而言之,无外乎两种,一种是自我满足,另一种是功利的目的。后一种动机不是本文关心的问题,在此不予讨论,我想说的是前一种——自我满足。有人可能会奇怪,做好事是满足别人怎么会满足自己?唉,碰上这种人,我其实就不想多说什么了。

    我坚信,助人的目的是为了自助,这与"天助自助者� �很相似。我认为,助人的最原始(未在社会世故中变质)的动机,是基于同情。关于同情,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有极为细致深刻的分析,我不想咀嚼复述而恐其变味。

    说到同情,在人群中,可能没有什么感情可以产生更大的差异了。比之狭义之爱的能力,同情的能力,可能因人而异的程度更大。只爱自己、只爱家人、只爱外人或具有博爱精神,我们可以想象,差距会有多大。可能有人会质疑我上面的例子——只爱外人,我绝对见过这样的人,也曾深受其害。到我具有分析能力的时候,我发现这就是基于本文已经事先声明剔出的功利目的,而此种功利则大多是为了华而不实的名声。略过不谈。照理这与同情无关,但我发现,当功利思维成为惯性的时候,也能产生出很特别的同情。

    我们对雷锋精神的讨论和争议,不仅� 明雷锋现象的复杂性——助人为乐的,哗众取宠的,谋取功利的…,而且也反映了国人情感意识分裂的程度。我们不能否认,"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话我最多地从"只爱他人"的人的嘴里听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现代文明人听起来多少有些毛骨悚然的句子,确实是我们国民性的重要部分,能指望这样的人有多少同情、多少真心去助人为乐呢?

    我近来常常想起,一个喜欢对我倾诉的中学老师的深刻的悲观主义情绪,我曾经深受他的影响,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直到最近。之前我还以为我的成长已经超越了他,因此我不再象他那么悲观。我想起他反复说的,"动物,我们就像动物那样生活","没有爱情,我们其实没有爱情"。他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国民性中的动物特质。

    博爱精神,是基督教文明对人类最大 ��贡献。没有博爱精神,我们无法理解那些将终生奉献给穷人的人,如特雷莎修女。那些似乎在忍受着痛苦的人们,受苦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帮助所有受苦的同类。

    脱离国民性的现状去强调雷锋精神,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失衡,付出一点的人,会加倍的索要,不成功而失望的,就会丧心病狂。这应当也是很多善良的国人、更多理性的国人,不赞同弘扬雷锋精神的原因吧。

    一个社会的进步,不是看他弘扬的精神有多么崇高,而是要看生活其中的人们能否怡然自得。强制,无论强制别人还是强制自己,都不可能产生高尚的道德风尚。

    优雅的人,深得平衡之道,和谐的社会,是一个懂得维持平衡的社会。我并非要维持低等动物的生存之道,但"从猿到人"显然不是一夕可以完成的。

    上面是我从得失角度的� 悟。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这也许是国人的特别现象。我不止一次听到丈夫这样评价妻子,"她对谁都挺好,就是对我不好。"这除了丈夫不能理解妻子的撒娇——她对外人可以戴着面具,但对自己的爱人,却希望真实。还有一个方面,我个人感觉,就是失衡。

    人们对于轻易得到的,往往并不珍视,但对于千辛万苦得来的,却甘之若饴。这或许从我们那个年代的恋爱中也可以看到,那些懂得耍心计的女孩或男孩,常常对异性更有吸引力,女孩犹甚。人们常认为,男性是理性动物,女性是感性动物。依我个人的人生经验,中国的女性天生比较理性,只是后天教育她们脱离理性。有点跑题了。

    人际关系或夫妻关系,也都有这种现象,习惯于无私奉献的一方,往往不被对方所珍视,对方或许在最初会表达感激之情,但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成自然,不再怀有特别的感激;反而是,施方稍有粗疏,就会引起受方的很大不满——对受方来说,之前施方尽情的施,是当然,如今有限度的施,就是不足。这种失衡的关系引起的伤痛,很难说谁是受害者,施者宠坏了受者,也不能说没有过错。

    � 民与国的关系中、国与国的关系中,何尝不是如此?记得我九十年代初在香港短期工作时,从大陆移民到香港的小姑子向我抱怨,香港人难缠——政府明明告知有鲨鱼,不让去海里游泳,但还是要去,被鲨鱼咬了,又怪政府不装防鲨网。我想,她还是大陆思维——百姓要自己照顾好自己,不要给政府添麻烦,但香港人当时不这样想;我有交税,政府有义务照顾我。在我国,国与民失衡于国;不得不承认,民主社会是比较平衡的社会,即使失衡也失衡于民。

    如今大陆台湾为了统不统一、如何统一的问题,在外交上何尝不失衡于其他许多国家,损害的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及每一个纳税人的辛苦所得。我建议,我们多如牛毛的热心政治的人士研究一下人性,并依此类推,还有可能出点利国利民的主意。

    2007年7月18日首发于新浪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8bcd4010008tp.html

    云之的最新更新:
  • 我的政治启蒙——读西塞罗《论责任》VIII / 2009-07-07 10:37 / 评论数(6)
  • 时寒冰们,醒醒吧 / 2009-07-05 10:33 / 评论数(11)
  • MJ的启示 / 2009-07-01 10:22 / 评论数(0)
  • 公正何在? / 2009-06-29 22:43 / 评论数(2)
  • 优胜劣汰的"教育" / 2009-06-13 22:41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与塔尔巴哈台有关的一些历史事件

    Thu, 09 Jul 2009 18:22:00 +0800

    作者:自由之鹰 | 评论(0) | 标签:新疆, 塔城, 政治, 历史, 突厥

    塔尔巴哈台,突厥语"旱獭"的意思,位于新疆西北部,靠近中哈边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这个地方叫塔城。

    位于欧亚大草原中部的塔尔巴哈台,一直都是游牧民族的栖息地。隋文帝时,这里属于以达头为可汗的西突厥汗国。李世民即位后,先是集中力量摧毁东突厥,在重建了以鄂尔多斯和内蒙古为边境的疆界后,陷于内乱的西突厥崩溃了。公元714年,雇佣军将领阿史那献在碎叶城打了一场胜仗,将该地区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唐玄宗天宝年间,名将高仙芝两次远征帕米尔,标志着李唐王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然而,高仙芝可能过于的妄自尊大,不久,他的暴行便引发了突厥人的反叛。塔尔巴哈台的葛逻禄部联合正向东扩张的阿拉伯人,在怛逻斯(今哈萨克 ��内)附近彻底地打败了高仙芝。从那以后,中亚就永远地成为了穆斯林世界,而阿拉伯人的东扩也到此为止。

    公元1123年,完颜晟(金太宗)即位,一支契丹人仓惶逃离北京。几年后,他们流落到塔尔巴哈台,并在此修建了一座城池,其后不久,一个汉化的国家建立起来了。阿拉伯人轻蔑地将这些异教徒称之为黑契丹,在中国的史书上,这个国家叫西辽。1141年,西辽入侵花剌子模,并迫使其称臣纳贡。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两国间冲突不断,直到成吉思汗的铁蹄将这块土地踏得山响。公元1208年,铁木真的宿敌屈出律成为该国的"驸马",五年后登上君主的宝座。但是,在屈出律试图建立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的国家时,才着实领教了那些穆斯林们的信仰。1218年,成吉思汗的副将哲别进攻该国,西辽境内的伊斯兰教徒居然把他们当作安� 派来的救星。于是,在一片来自安拉的祝福声中,成吉思汗顺利地穿过这片草原,继续他的西征。

    按照游牧民的惯例,凯旋之后的成吉思汗,将这块土地赐给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窝阔台,并指定其做继承人。但是,帝国的权杖却在不久之后落到拖雷的儿子蒙哥手上。以后的几十年,窝阔台家族一直充当着反皇帝的角色,与蒙哥和忽必烈分庭抗礼,直至兵戈相向。而与此同时,他们也以塔尔巴哈台为基地,统治着广袤的中亚。到十四世纪末,窝阔台家族的最后一个可汗将女儿嫁给了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帖木儿,两年后,老可汗去世了。突然出现的权力真空,为帖木儿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这个跛子建立了自己的突厥王国。

    鼎盛时期的帖木儿帝国,从中亚一直延伸到地中海,他不仅打败了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奥斯 ��人,甚至还准备向永乐皇帝朱棣开战,但是,不期而至的死神阻止了他。这一年,帖木儿71岁,就像昙花一现的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在他死后,以其个人的力量支撑的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蒙古人最终维护了先祖的荣耀,以后的几百年间,也只有他们生活在那里。

    17世纪初,迫于东蒙古人的压力,卫拉特人(西蒙古人)的一支土尔扈特部,放弃准葛尔向西行进,他们绕过咸海,于1632年定居在里海以北的伏尔加河下游。但是在后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客居异乡的他们,不得不充当沙皇俄国攻击穆斯林的帮凶。1770年,在英勇的渥巴锡汗的率领下,土尔扈特部七万多户家庭一同返回中亚,这令人想起《圣经》中记载的摩西出埃及。尽管在返乡途中不断地遭受攻击,但幸存者还是回到了伊犁河谷,并得到乾隆皇帝的妥善安置。

    除土尔扈� �部以外,西蒙古人的另一支,绰罗斯部亦可圈可点。他们在塔尔巴哈台周围定居,建立起一个准葛尔国。1676年,葛尔丹离开达赖喇嘛从拉萨返回,两个兄弟,一个被他杀死,一个被赶走。通过这次政变,葛尔丹成为准葛尔国至高无上的君主。雄心勃勃的他以成吉思汗为偶像,每一天都在梦想着夺回祖先的遗产;为了这个远大的目标,葛尔丹开始征服中亚。

    他的第一个猎物是喀什,继而又占领哈密和吐鲁番,在侵吞了喀尔喀肥美的水草地之后,同样是雄心勃勃的康熙皇帝再也按捺不住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在轰隆隆的大炮声中,葛尔丹仓惶逃窜;5年后,不甘心失败的他又卷土重来,却还是被死对头轰了回去。成吉思汗的在天之灵没能庇佑他的子孙,公元1697年,葛尔丹病逝,蒙古人对中国的觊觎最终化为泡影。

    � 得一提的是,葛尔丹的侄孙葛尔丹策零成功地阻挡过一次俄国人的进攻。1720年,一支俄罗斯远征军来到这里,与准葛尔人发生冲突,葛尔丹策零率领两万蒙古勇士有力地堵住了那群毛子,并与其签署协议,划定了边界。1727年,他正式受命为准葛尔王。

    在俄罗斯人的火枪和清王朝的大炮夹击下,依然使用冷兵器的准葛尔国,终于无可奈何的衰落了。毕竟,定居文明不断地向四周扩展,挥舞大刀、善于骑射的准葛尔人,充其量也只是日趋没落的游牧民族最后一次的回光反照。葛尔丹策零去世后,因不满新汗的统治,几个西蒙古人的部族先后宣告独立,准葛尔国瓦解。1757年的春天,一个满族将军进驻塔尔巴哈台,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终于被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两年后,喀什也告陷落,成吉思汗的幽灵再也不会出来作祟了,拥有"新疆"的� 隆皇帝从此高枕而卧。绰罗斯部的族人被宰杀殆尽之后,越来越多的移民迁到这里。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今日的塔城,再也看不到英雄的身影。

    (自由之鹰)http://yinjunzi1975.ycool.com/

    自由之鹰的最新更新:
  • 两地书——有关卢梭和洛克的讨论 / 2009-07-05 23:15 / 评论数(2)
  • 上海倒楼事件——死者亲属被控制 / 2009-07-05 10:29 / 评论数(4)
  • 何必解构迈克尔•杰克逊 / 2009-07-03 21:31 / 评论数(5)
  • 迈克尔·杰克逊——依靠绝对的信引领生活 / 2009-06-30 22:50 / 评论数(12)
  • 小人物的悲哀 / 2009-06-27 11:12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