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都是"临时工"惹的祸?
Wed, 08 Jul 2009 12:52:00 +0800
当下,抄袭者都要面临一个瓶颈:拜网络所赐,抄袭越来越便利;可同样道理,也越来越容易被戳穿。在这种情况下,为抄袭行为辩护的理由,可谓千奇百怪,各显神通。比如,刊物(出版社)把责任推给作者,单位把责任推给个人,导师把责任推给学生,学生又把责任推给自己的"一时疏忽"。原来粗心大意也是优点,给抄袭者指出了一条道德自洽的出路。
现在还有一种说辞,就是把抄袭责任推给"临时工作人员"。前段时间,河南发生"开封指导漯河工作"的美谈——两地消防部门的宣传稿件如出一辙,后来给出的说法是,文章由一名外聘文职人员从网上抄袭而来。近日,据《法制日报》报道,河北邯郸市某区在报纸上发表的(署名)宣传稿,除了地名和区领导 ��字换了之外,其余内容和青岛市某区媒体宣传稿的表述完全一样,连题目都是《打造××"首善之区"》。事后当地的说法又是,由于领导工作忙,稿子是由一个实习生(现已辞退)代写的。
这类宣传稿,本身没什么含金量。光看标题就知道,无非兜售口号,卖卖概念。这类文章抄是多数,不抄是少数,能够具有创新思维,说出点"硬道理"的更是凤毛麟角。可抄抄也就罢了,还拿"临时工"出气,这真是莫名其妙的逻辑。出了事就说是实习生干的,可这要不是一篇抄袭文章,那位领导恐怕就没有这份雅量,承认当地的"发展大计"是由一名实习生"谋划"的吧?
问题其实就在这里。这篇宣传稿抄没抄是一回事;被指抄袭后,却把全部责任推给"非正式人员",除了表现相关人等的官僚习气,对于事情本身恐怕没有任何助益。而且,动不动拿"非正式人员"顶包,似乎成了一种官场风气或惯例。在其他一些事情上,这类说法也已屡见不鲜:看守所出了乱子,这是聘用人员干的;派出所刑讯逼供,问题出在个别协警身上;城管打人,那又是临时工惹的祸……难怪坊间流传:不出事就是正式工,出了事都是临时工。
这不由让人纳闷:难道政府部门的正式工都是身经百战,练就一身金刚不坏之身,从来不会犯错误?难道政府部门招聘临时工,都优先招用录取那些"社会闲杂人员"了?难道,临时工违了法犯了错,就不是政府部门(单位)的责任?这些问题,越想越不对劲嘛。真不明白,这种正� �工的身份优越感从何而来?某些行政部门有意无意地鼓吹的这种身份区别,又是否涉嫌歧视临时工作人员?看来,在政府部门里干临时工,还真是高风险、低收入的活儿,而且说不定哪天就被拉出去替人受过。
当然,这也许表明,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的人事体制改革有了很大进步,如今在"体制内"(特别是基层岗位上)干活的大多是"体制外"人员。大概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释为什么出事的都是临时工,而不是拿这个来作为卸责诿过的借口。但话说回来,带好用好临时工这支队伍,岂不也是有关部门的责任所系?就拿邯郸这件事情来讲,文章署的是领导的名,谁署名谁负责,这应当是一个简单道理。即便实习生有错,做领导的总不能说一点责任都没有吧。
政府部门本来就不该刻意强调"正式工"和"临时工"这类说法。� 论哪一种身份,他们的工作都是一种政府行为,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形象和责任。别的不说,如果要拿临时工的说辞来政府部门减轻责任,那么一旦正式工出问题的话,是不是该"罪加三级"呢?
2009年7月7日
春花
Wed, 08 Jul 2009 10:11:00 +0800
常常,写了短小的文字,过后忘记存在哪儿,发在哪儿,偶然有一天发现,仔细瞧瞧,是值得留下来的。小短篇系列,计划有三个部分的:孩子,这一部分大概有十篇了,基本都已写完;男人,一字没写;女人,就写了《春花》一篇;老人,一字没写。
唉,我那些美好而空洞的计划呀……
春花
1
五年之后,春花才接受自己的丈夫,那个脾气比能力大,个子没有血压高的小老头。她死了心,也觉得挺好,这么活着。
那时,他们的儿子曹兴水三岁,学会了磕磕绊绊地说话。
2
曹兴水长到二十,春花有了第一根白头发,在她左鬓角那儿。她对着镜子拔了,心里有些喜,仿佛久久盼着的事儿有了眉目。丈夫个子更小,胆子也是,每天半夜才回家,因为村长老爱拉着他下象棋。谁输了谁买烟。
3
春花就独守空房,寂寞是没有的,只是常常想起小时候的事。
她总觉得,自己的第一件花衣裳还留着,一天三次翻箱倒柜地找,总是没有。
4
就是那件衣裳,搭进去她爹半条命。
他爹骑自行车到镇子上买,回来时喝酒多了,掉在了沟里,� 了。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就自己把自己给饿死了。
那一年,春花也就十五。嫁了人,人带着她到处跑,多少年也不生育,人就气了恨了恼了,带到山沟卖给了老曹。
5
曹兴水从高中回来看春花,顺便要伙食费。兴水不爱念书,他的理想是开那种带打碾子的压路机,嘎巴嘎巴,把石头子都压碎了,路平人好过。
春花给他烙了饼,炒了三个鸡蛋,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磕瓜子。瓜子篦子多,只听一阵阵呸呸呸吐瓜子壳声。
6
"我爹呢?"兴水问春花。
"你爹?"春花是走了神的,她还想着那件花小褂。
可不,蓝底红花,艳的扎眼,才洗过一水就再没穿。"谁知道,在下象棋么。"
兴水吃完,抹了一把嘴,趿拉着鞋去串门。
7
贴着兴水的脚后跟,丈夫老曹进了屋,也不说话,径直歪在床上。平时,春花才不问他怎么了,三脚也踹不出个屁来。今儿却凑上去,问他吃没吃。他说吃了,她还不离,又问渴不渴� �他说渴。她就倒一罐子水,放比平日多一倍的茶叶。
老曹喝着茶,还是没有话。春花想了半天,说:我要到商店里去,我看中一件衣裳。
那你就买,问我干个屁。老曹说。
老曹说话就这样,可不好听。
8
春花就去买,回来又不穿,叠好放在柜子里。日子也就过去了好些个。
恍惚惚地坐在那儿,再想起小时候那件花褂子,就喜滋滋地翻箱倒柜,偏最后才打开真有衣裳的那个。拿出衣裳来往身上比划,镜子一闪,又一根白头发生出来。比划了一会,兴奋劲儿没了,心里就难受。
想了半天,春花惊叫了一声:天,我说呢,原来是爹的周年快到了,催我去看他呢。
9
第二天,春花和兴水一起到坟上,茅草老深,一股子黄土味儿。各自磕了仨头,烧了几刀纸,一股风起来,火苗子腾一下子,把春花头发燎了一缕子去,就鬓角那儿。谁知道这是谁的坟,没准里面埋的是个驴。春花只当它是爹的。
这往后,春花再也不想花褂子的事儿。
10
春花死那年,兴� �媳妇给她穿寿衣,死活都不上身。后来,兴水找出那件衣裳,一套就成。春花被埋在离她爹坟不远,一个土包包,一到秋天,茅草老深,也是一股黄土味儿。
11
春花死了,兴水可难受,老曹也可难受。那身没穿上的寿衣,让兴水媳妇烧了,晦气。
尊严断章
Wed, 08 Jul 2009 10:11:00 +0800
静物
暴雨滂沱,我狼狈地躲到附近的菜市场场棚里避雨。站在场棚门口,焦急地等待雨的止住,耳畔是嘈杂而烦闷的雨滴声,无数条雨线模糊了我的双眼。这时我突然注意到,场棚门外的道路两旁,还摆着许多卖水果的小摊位,摊主们衣着朴素,大多都已头发花白。
我时常穿行于这条小路,以前从未留意过路旁这些小摊位。但此时此刻,雨帘掩映下,我看到的却是一幅让我目瞪口呆的场景。他们或草草裹着雨衣,或打着把破旧的雨伞,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的摊位前。或呆望着雨景,似乎若有所思。或微闭双眼,似乎是在趁此期间休憩着。雨水肆无忌惮地侵袭着他们,他们却似乎浑然不觉,犹如一尊尊雨中的雕塑。
这应是一幅何等的场景呵,它足以让抒情� 们诗性大发,让政客们叫喊和谐,让科学家们大放厥词:"不必敬畏自然,何苦生在中国!"而我,我看到的只是两个字、一个对不幸生在中国的中国人而言,最根本也最无奈的词汇——尊严。
壮丽、凄美、肃穆,一刹那的震撼,我的心彻底沉了下来。雨声消失了,雨帘静止了,这世界竟是如此地安静、安详、安然。
壮丽、凄美、肃穆、安静、安详、安然——只因为他们都成为了,静物!但前者的华丽却掩埋了他们的静寂。他们就这样沉默着,被任意地忽略着,最终消逝得无影无踪。
弱者
住所门外是一条小走廊,我时常会在空寂的走廊里迈步。从这一端到那一端是二十七步,从那一端到这一端还是二十七步。
走廊尽头有一扇窗,看书看累的时候我会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世界。窗外楼下不远是 ��片难得的空地,夏天时候杂草丛生,是野猫们隐身的好地方。也时常有大型的货车,从附近的修车行拖到空地上来修理。
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一场雨雪后更犹如严冬。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我又看到有大车停在空地上,三个满身油污的人正在车下忙碌着。问题似乎很棘手,即使夜幕的降临和愈加刺骨的寒风也未让他们停歇下来。我隐约望着他们忙碌而认真的身影,一丝感动涌上心头,竟有些酸涩。
夜越来越深,气温也越来越低。我坐在屋里,以为空地上的人早已收工回家了,却突然听到一阵粗犷的笑声。我好奇地来到走廊窗前,看到他们竟还在忙碌着。大约是再也忍受不了寒冷的侵袭,此刻他们找来干柴,借用地上的油污燃起了一堆篝火。三个人围坐在篝火旁,跑调地大声唱着流行歌曲。欢声笑语,随同浓浓的柴油烟雾� �向夜空,寒气似乎也被驱散了。
篝火渐渐熄去,三个人裹着棉大衣挤坐在货车驾驶室里,很快便沉沉睡去。灰烬散射着最后的红光,映红了他们满是皱纹的面庞,笑声依然荡漾在他们苦涩的面容上。
一切都在无可避免地暗去,我望着这正暗去的一切,突然涌出无尽的孤寂和感伤,竟忍不住落下眼泪来。
一直看不得人哭泣,觉得这是种非常怯懦的行为,但有时确实不得不承认这种怯懦。想起余世存兄也如此哭过,当他在日本亲身感受了日本人为之"人"后,当他因此而喝得酩酊大醉后。第二天朋友告诉他,当时他边哭嘴里边不住地念叨着,中国人太苦了,中国人太苦了……
掌权之初的邓小平也曾亲身感受过日本的文明与进步,他并未落泪,只是是神色凝重地一言不发。诚然,后来他为中国带来了尊严,但� �尊严并不属于中国人,而只属于他自己。尊严之于此,便是威权。可许多国人就是喜欢自作多情。
弱者的哭与笑,弱者的尊严。
野猫
夏日的夜晚,我在走廊窗前唯一能看到的,是地上的野猫,和天上的星辰。这景象不禁让我自嘲般地想到了康德的墓志铭: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是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猫这种独立性很强的崇尚自由的动物,虽然与人类走得很近,但我们却永远无法真正驯服它们。空地上的野猫,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只后肢瘫痪、尾巴断掉了的白猫。这个可怜的家伙只能一蹦一蹦地挪动,尚能活动的前肢先迈出去,然后已经瘫痪的后肢通过腰身的力量拖上来,再迈出去,再拖上来。它如此移动,如� �耳朵再长一点,远远望去活脱脱就是一只兔子。
开始我还为这只残疾猫感到揪心,但渐渐发现真是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它也会去垃圾堆里觅食,也会惬意地晒太阳,也会与同伴们嬉闹,身体的残疾只是让它改变了活动的方式而已。或许它永远都追不上一只老鼠了,但它永远都会是老鼠的天敌,这是无法改变的。
有的垃圾箱很高,这恐怕是最难为残疾猫的。后肢的残疾已经让它基本失去了弹跳力,只能通过腰身来发力。我时常看到的景象是,它跳到半空便摔到地上,如是反复许多次后,前爪好歹抓住了垃圾箱的边沿,然后腰身艰难地扭动上蹭,最后终于滚进了垃圾箱里。
我实在看不下去的时候,会下楼试图"帮"残疾猫一把,但每次它察觉我走过来,立刻就蹦蹦跳跳地逃远。即使我带给它食物,它也仍然不屑一顾 ��逃掉,总与我保持着一定距离,玛瑙般的眼睛警惕地盯着我,光彩闪闪犹如两颗星星。这眼神让我想起了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跑得潇洒之极","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无奈地笑笑。康德啊康德。
注:年前我再去烟台时,发现那片空地已无可避免地成为建筑工地。也不知那只残疾猫去了哪里,时常想起它蹦蹦跳跳的样子来。
2007年5月18日整理自笔者琐记,三篇皆于2006年记于山东烟台。
饭否饭否
Wed, 08 Jul 2009 06:31:00 +0800
昨晚临睡前,俺瞟了一眼饭否,最后一条,记得是冉云飞的饭饭。早上起来的早,用手机打开饭否,第一条还是冉兄的饭饭。刷新一下,还是,刷新一下,还是……原来,饭否已经暂时地停留在那一刻了。
昨天,已经有不少饭友反映,饭否开始删帖子了,而且实行不预警不通知不留底的三不政策。
推特还能翻墙,饭否只能挺尸。可以理解站方的压力,但仍然表示遗憾。
情绪没有出路,只能上街散步。
上周英国畅销书排行榜(2009年7月5日)
Wed, 08 Jul 2009 05:46:00 +0800
作者:newlight | 评论(1) | 标签:英国, 畅销书
上周的非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没有太大变动,Antony Beevor 的 D-Day: The Battle for Normandy 仍然高居榜首,一周销量1万本,远远超过其它入榜书籍。在十大中有一本新书 The Junior Officers' Reading Club: Killing Time and Fighting Wars 写的是英国军营中的生活,曾经入选 BBC Radio 4 的 Book of the Week 连续播出。作者 Patrick Hennessey 的经历很有意思,在牛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然后去 Sandhurst 军校,毕业后从排长做起,曾在巴尔干半岛、非洲、东南亚和马尔维纳斯群岛服役,然后又去了伊拉克和阿富汗,25岁在阿富汗成为英军中最年轻的上尉。退役后在考律师执照,希望成为国际冲突和援助方面的法律专家。当然,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还有时间写出这部畅销书。
非小说类平装本几乎完全被名人传记和亲历记占据。新上榜的是著名喜剧演员 Dawn French 的自传 Dear Fatty,刚出版就排名第4。这本书的精装本在2008年出版,在2008年度排行榜上排名第2。
上周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前2名被两部刚出版的美国悬疑侦探类小说占领,Karin Slaughter 的 Genesis 和 Clive Cussler 的 Medusa: A Novel from the NUMA Files 都是系列小说,作者一旦建立的成功的角色和故事模式,可以不断出版类似的小说。
英国作家 Sarah Waters 的新作 The Little Stranger 在评论界受到极大好评,上周进入十大。
上周我说 My Sister's Keeper 新入榜小说类平装书排行榜,并不完全准确。我不知道原来根据这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正在英国上映,这个版本确实是一个新版,是所谓的"随电影上映而再版"的版本 (Film tie-in edition),与普通的精装本和平装本不同,这一版本通常重新设计封面,放上电影中角色的照片。这本书的封面上用的就是 Abigail Breslin 和 Cameron Diaz 的照片。
原文连接:http://taohuawu.net/2009/07/07/uk-book-charts-4/
一个流浪的国王:Michael Jackson
Tue, 07 Jul 2009 21:16:00 +0800
作者:神经刀 | 评论(5) | 标签:michael, jackson, 迈克尔·杰克逊
渐渐地,疲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静静地,Michael离开了人世。仿佛音乐也改变了颜色,青春的梦境随着他一起被埋入坟墓。MJ是一个极致人物,History是多么难以讲述。
一、神鬼莫辨
好事之徒窃窃私语:迈克尔是天使与魔鬼杂交的怪物。这是真的,可以从他父母的基因中去寻找。
1958年8月29日那一天,凯瑟琳被圣灵笼罩,诞下一个婴孩,取名Michael。迈克尔和兄弟们非属一类,却得母亲的真传:他总是发誓弃绝酒精、抽烟和说下流话;他在星期六禁食,挨家挨户地去传教。凯瑟琳给予孩子们爱,迈克尔从母亲身上懂得了爱。凯瑟琳是慈母。
迈克尔的父� �却是一个魔鬼。乔·杰克逊是起重车司机,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虐待孩子。孩子们被他打得头破血流、不省人事是家常便饭。这位变态父亲还会戴上万圣节的鬼怪面具从黑暗中跳出来,吓得孩子们尖叫奔逃。孩子们越恐惧他就越高潮。有一次乔拿出左轮手枪指着迈克尔,慢慢扣动扳机……当然,手枪没上子弹,但孩子们都已吓得面如死灰。那张世界销量第一的大碟《Thriller》(战栗)的主打歌《Thriller》这样唱道:"魔鬼在暗处隐藏……你意识到无处可逃,手脚冰凉,不知能否得见明日朝阳。闭上眼睛,希望一切只是幻想,时时刻刻,你都听见鬼怪在偷偷来到身旁,使你来不及逃窜。"MV中那些群魔乱舞的景象正是迈克尔老爸的化身。
另一位国王——古典乐中的贝多芬——同样也有一位严厉的父亲。不知儿子的成就能否救赎父亲的罪过 ��迈克尔从来没有原谅他的父亲。Beat It(揍他)!
母亲给了MJ爱的柔情;父亲教会MJ魔鬼的灵感。
二、国王为何物?
国王遭到误读。经常有这种说法:MJ是"摇滚乐天王巨星"。错误!大概人们认为比较"吵闹"的音乐就是摇滚吧。典型的Rock n' Roll(摇滚乐)舞台造型是这样的:舞台后面放着一架爵士鼓;舞台前面乐手手持吉他或贝斯(就像端着AK47冲锋枪扫射);主唱要么把话筒架甩来甩去,要么像跳绳似的上下蹦着。这不是MJ的造型。摇滚主要是白人在玩,黑人玩的很少。在MJ之前,黑人音乐与白人音乐已经有了很大的融合,但各自仍然只有30~40%的受众愿意接受对方的音乐。MJ是第一个完全打破这个界限的艺人。MJ的音乐是以舞曲为基调,揉合进R&B(节奏布鲁斯)、J&B(蓝调布鲁斯)、摇滚等各种风格的Pop(流行乐)。他是流行(涵盖摇滚)之王,而非摇滚巨星。
也许是得益于冷战的消融和MTV时代的到来,MJ是真正意义上横扫、席卷全球流行乐坛的第一人,也可能是最后一人。他的音乐受众完全不分肤色、性别和民族背景;从城市到乡村,从亚洲、南美洲到非洲,都可� �看到他的影响力。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此一人,别无分店。不必列出那些纪录、奖项和数据了,累赘。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买国王的账,包括古典乐之王贝多芬。许多古典乐迷并不听贝多芬,MJ也不听。MJ喜欢的是柴科夫斯基和德彪西。不过,这两位国王在各自领域里都是唱片销量第一。1827年3月29日,有2万多人为贝多芬送葬;2009年7月7日,将有10万人在现场向迈克尔·杰克逊悼别。
三、无家可归
国王怀着一颗雄心征服了世界,却找不到精神家园。迈克尔在三重意义上是无家可归之人:他不大不小;他不男不女;他不黑不白。他在危崖边上行走,永远也走不到尽头。
"迈克尔是我认识所有人里,年纪既是最大又是最小的人。"迈克尔的音乐教父昆西·琼斯如是� �。见过MJ的人都说他早慧,所以他是潮流的先锋。不过迈克尔却拒绝长大,在他眼中成人世界是一个充满欺骗、讹诈和暴力的地狱。为此,他不断地关照患病、饥贫的孩子;他在家里修建了一所童话乐园,迎接数以万计的孩童;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而与别家的孩子睡在一起……他成熟,所以获得亿万财富,死后可能比生前更富有;他天真,所以财务状况一塌糊涂——他太容易相信别人;他纯真,歌曲中的爱感动了我们;他无知,爱使他"犯了罪"。
迈克尔见识过人妖,所以极力的仿效:在早年的一次演出中,迈克尔曾看见一个妖艳女人在台上性感地扭动,继而脱去闪亮的外衣,扯掉瀑布般的金发套,原来却是一个"他"。MJ的造型时而刚健,时而妩媚,他装扮成妇女在街上闲逛,甚至在女厕所里化妆,种种表现让人怀疑他的性取向。"� �们真吃这一套。"MJ说。迈克尔是天使,天使不分男女。
请不要跟我说迈克尔是因为身患白癜风皮肤才变得这么白皙,鼻子才变得这么尖俏。近些年白人审美观对世界影响很大,非白人都在"增白"和加高鼻梁,非洲的妇女为了增白甚至严重损伤皮肤!反之,白人们却在海滩把自己的皮肤晒成古铜色——只能这样了,他们黑不了。其实谁不想改变自己的面容呢?变、变、变,不停地变;整、整、整,一再地整。这个世界上恐怕已经没有多少"真人"了,尤其是那些明星们。未来的变脸术可能就和电脑软件更换皮肤一样简单,点一个选项然后再确定就能改变模样!MJ是人类变形时代的先知。
"我是一位喜欢我行我素的人,不受别人的制约。……只有那些冲破制约的人才能拥有不可思议的魔力。"迈克尔·杰克逊一世如是说。
p>四、拯救与征服
无数的人渴望拯救世界,这个世界需要被拯救。
登上世界流行乐坛王座之后,迈克尔喜欢穿起元帅服来了,包括在白宫接受里根的嘉奖时。在《History》MV中,他就像一个独裁者君临天下,接受万民的膜拜。可是,在《Stranger in Moscow》(陌生人在莫斯科)中却是另一副景象:孤清、冷漠,几乎没有感觉的世界;在歌词中他谈到了克里姆林宫和斯大林墓。迈克尔意识到这两者间的联系吗?
因为宗教感的缘故,MJ歌曲中有大量关于拯救的元素。视觉艺术之王米开朗基罗有怜恤悲悯的雕像《圣母怜子》,MJ有深情似水的《Heal the world》:"Heal the world, Make it a better place"(拯救世界,让它变得更美好);米开朗基罗有充满肃杀之气的壁画《末日审判》,MJ有愤懑悲观的《Jam》(困境):"false prophets cry of doom...bum rushed the door 3 and 4's in a bundle"(伪先知为世界末日而哭泣……游民三五成群地冲破封锁)。都是拯救,主题一样,意境不同。
歌声响起,心灵仿佛获得净化;音乐消散,又回到冰冷的现实世界。无法再苛责了,MJ只是一个歌手,一个孩子。
MJ或许拯救了歌迷们,唯独没有拯救自己。这位国王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财富、失去了名誉、失去了生命,几乎失去了一切,唯有一样他永远不会失去:崇拜者。当他宣布复出演出之后,100多万张门票在两日内被抢购一空。
7月8日的演唱会如约举行,在天堂。
五、刀锋上的舞者
MJ为舞台而生。早年"杰克逊五人组"去剧场演出,当兄弟们在后台打闹时MJ却站舞台一侧痴迷地欣赏那些大牌明星的表演,想像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让台下的观众疯狂。很快他就做到了。这就是天才与凡人的区别。
舞台上的MJ是国王,用鬼魅般的舞步和电光石火的灵感征服观众,受万民欢呼;舞台下的MJ是弱者,他孤独也享受孤独,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正常的接触。这是MJ的倾诉:"如果可能的话,我真想就睡在舞台上算了!"50场演出,就连健康的年轻人都难免踌躇,可能MJ真的想死在舞台上!舞台是他的家园。
"在许多次起舞的情况下,我感觉触到某种神圣之物,在那些时刻,我的灵魂飞翔,与万物合一。我变成星,也变成月,变成爱者与被爱者,胜利者与被征服者,主人与奴隶,变成歌手与歌曲,知者与知识。我持续 ��着,跳着……跳着,跳到只剩下……舞蹈。"至死才能停止跳舞,直到尼克女神用翅膀将你裹入怀中!(《Will you be there》MV)
国王走了,舞台上只剩下丑角和跑堂;Michael走了,这样他才能更好地活在我们心中。
Your love is magical, that's how I feel
你的爱不可思议,这是我的感受
But in your presence I am lost for words
你的出现让我不能言语
Words like, "I love you."
比如说,"我爱你。"
——《Speechless》
化解行政纠纷功夫在法院之外
Tue, 07 Jul 2009 16:09:00 +0800
作者:魏英杰 | 评论(2) | 标签:行政诉讼, 群体性事件
7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据悉,这是针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社会纠纷和矛盾多发的当前形势所作出的司法指导性文件。就此,《意见》着重强调"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因权力违法滥用而受损,更要着力避免由此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应该说,《意见》主要是从司法角度对行政诉讼一类案件的审判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以起到"及时妥善化解行政纠纷",避免事态演化成"突发性、群体性和极端性的事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行政纠纷根本还没有走到法院大门口,就已经处于走向极端化的边缘。甚至,在一些具体事件中,群众宁可采取上街"散步"的方式表达意� �,也没有想到找法院维护自己的权益。
所以,从妥善解决行政纠纷,避免发生群体性事件着眼,化解这一问题的功夫更多在法院之外。或者说,在事情摆上法院之前,政府部门尚有很大作为空间,只要处理公正得当,不仅事态不太可能过度激化,甚至还不需要法院的介入。
就拿前段时间发生的江西南康市数百名家具业主上访、堵塞交通的群体性事件为例。事件发生的根由在于,当地政府部门拟对全市家具企业进行清理整顿以及实行新征税征管办法,规模小的企业由此面临被取缔的可能。这一事件刚开始显然是一场典型的行政纠纷。理论上,业主可以针对该文件申请行政复议,必要时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但我们都知道,当地政府部门似乎并没有给家具业主留下这样的"话语空间",企业主也压根没想到走行政复议或行政诉� 的理性之路——这大概是他们从生活经验作出判断,这一条路很有可能走不通。
这说明,化解行政纠纷的关键点更多在于行政环节。如果政府部门和社会群体之间保持良性互动和对话机制,善于倾听、汲取民意,适时纠正政府工作中的不当和偏颇之处,大部分行政纠纷都有可能消弭于无。在许多时候,恰恰是行政部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使得行政纠纷走向极端,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特别是在一些涉及民生问题上,政府做得是否妥当合理,原本用不着到法院"评说"。比如大量由土地拆迁引发的问题,难道个中是非曲直有那么复杂吗?为什么一些政府部门宁愿激化矛盾而不愿意妥善解决?在这一点上,政府部门和官员应当吸取教训,有所反思。
这一事件的处理结果(当地宣布废止相关文件)也说明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行政 ��纷,还没有成为社会群体和政府部门的良好"习惯"。这也是为什么说化解行政纠纷功夫在法院之外的原因之一。公民为啥不愿意打行政诉讼官司?这是因为行政诉讼官司不好打。关于这点,似乎用不着多作解释了。政府方面呢,由于涉及自身形象和政绩问题,一方面并不乐意应"诉";另一方面,大概也没有把行政诉讼官司放在眼里——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看来,法院不也得归他们"管",费那劲干嘛?
在这样的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这一《意见》,在现实中恐怕难免被高高挂起。我的意思是,要发挥以司法手段化解行政纠纷的作用,司法首先要坚挺起来,以司法公正树立自身公信力,要成为老百姓维权的利器,而不能充当一些地方政府的"应声虫"。这本来也是行政诉讼的题中应有之意,并非国际金融危机来了才要强调,更 ��必等到"社会纠纷和矛盾多发"才来指导和规范。
对于法院来讲,目前更重要的是,打几场漂亮的维权官司(行政诉讼),让老百姓知道:对政府行为有何不满,法院一定会为您做主!出台一纸《意见》,远远比不上打一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政诉讼官司,更能显示出司法体系的维稳决心。
2009年7月6日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