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操盘伯利恒钢铁——永恒的投机之王(二)
Tue, 04 Aug 2009 15:28:00 +0800
作者:布丁通讯 | 评论(0) | 标签:伯利恒钢铁, 李佛摩尔
编者注:每个投机客在其投机生涯中都有生死存亡的时刻,杰西·李佛摩尔也不例外。这便是1914年他操盘伯利恒钢铁之战。对于当时的李佛摩尔来说,他已破产,并身负百万美元债务,供他操盘之用的资金,也只是一位券商给他的一笔只有500股的信用额度。当时是,他一旦失败,将永世不得翻身,更不必谈及今后之1929年做空华尔街股市之壮举,当然,他这次成功了。
作者用了2年时间,对1912年-1916年《华尔街日报》上伯利恒钢铁公司股价走势图进行统计,并绘制出了当年李佛摩尔成功一击,力挽狂澜于不倒的出击K线图,并结合图形进行了详尽分析。此外,作者也曾在李佛摩尔当年纵横华尔街操盘室门口徘徊——位于纽约华尔街上Heckscher大厦的顶层阁楼(见配图)� �可无奈,昔人已去,时至今日,该神秘阁楼仍大门紧锁,唯独留下时光叹息。
李佛摩尔的投资存亡战——操盘伯利恒钢铁
一颗子弹、一次机会,破产地狱或资本天堂!
文:迈克•吴
两年前,《福布斯》杂志公布了"美国史上15大富豪"排行榜,对150年来美国最富有者在排除通胀因素后,用其财富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后进行排名,约翰•洛克菲勒荣登榜首,沃伦•巴菲特位列十五。在这份名单中,其中12位均与华尔街有不解之缘,资本作手出身的则占据一半以上,从中可以看到资本作手在美国现代财富积累中所占据的强大比重。
而谈到资本作手,在过去100年中,华尔街惟一无可回避的人物,只有杰西•李佛摩尔(Jesse Livermore)。这位被称为"百年美股第一人"的资本市场传奇人物,前无古人,至今也无来者。
这种神秘现象固然有其个人魅力原因,但他在股市上的智勇过人,确非当今很多浪得虚名之辈所堪比。从财富角度来看,李佛摩尔并不比他之前的杰•古尔德拥有更多金钱;从口碑来说,他也不见得比后来的巴菲特更能流芳百世,但从"职业交易成就"来比照,杰•古尔德(资本到铁路垄断者)、占姆士•吉恩(JP摩根的御用操盘手,美国钢铁公司的总操盘手)和约翰•雅各布(美国房地产巨头及皮毛交易商)无人能出其右;同期的伯纳德•巴鲁克(投资大师)、老肯尼迪((肯尼迪总统的父亲,美国第一届证监会主席和美国证券法制定者))和江恩(著名技术派投资大师)亦无法与其匹敌;当今大小股神更无此殊荣。
李佛摩尔的强悍之处并非� 拥有强大的集体资源。他是华尔街上最大的个人投资者,至死都是独立操作、一个人判断、一个人交易。他从来不需要小道消息、内幕或者与人联手坐庄。他的操作手法被后人延伸,繁衍出当代各类股票技术法则流派,就此说李佛摩尔的操作体系是华尔街交易技术的词根并不为过。因此无论大小投资者,尤其是独立投资者,均能从其操作理念和手法中,学习如何趋利避害,正确把握自我。
对于李佛摩尔,中国勤奋的投资者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有所认识,我对这位大师的研究也已超过20年。我对有案在录的关于李佛摩尔的每个阶段所处时代背景、他的足迹、操作的期货品种、股票品种均逐一分类研究,包括收集100年前其所交易品种的价格走势数据。我确信,这位资本先哲的智慧之火,可以点亮我们后人的疑惑之烛。
100年来 ��关于李佛摩尔的故事在"人造峡谷"华尔街上源远流长。但他在三次破产后再度崛起并从此叱咤华尔街15年的关键一战——操盘"伯利恒钢铁",在90年前爱德温•勒菲佛所著的《股票作手回忆录》中,只用了半篇章节来叙述,显然远远不够。因为对当时身无分文的李佛摩尔来说,该战就是成王败寇。试想,一生中能够历经三次破产后再度崛起,并从此走向个人职业生涯顶峰的,世上能有几人?
1914年,李佛摩尔在第三次破产后,期间又遭遇美国长达四年的经济萧条,欠下百万美元巨债。当时,只有一家券商愿意为他提供一笔为数只有500股的交易信用额度。也就是说,对他的人生而言,只有一粒子弹,一次抠动扳机的机会,你怎么能够保证用99%的概率击倒对手,赢得自己的生存之战?如果李佛摩尔不能在这唯一的机会中:第一,看对大� ;第二,选对股票;第三,抓住时机;第四,拿出勇气,他可能都将永世不得翻身,和这市场上99.99%的人一样,从此淘汰出局。也就是说,他必须做一次成功几率为99.99%的交易,考虑到当时市场出于衰退中,毫无财富效应,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理解李佛摩尔是如何把握这次"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机会,1993~1994年,我用两年时间将1912~1916年的《华尔街日报》收集齐全后,在坐标纸上绘出了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价走势图。
1914年8~12月,华尔街闭市。进入1915年2~3月后,李佛摩尔早已看好大发战争财的伯利恒钢铁公司,那时股价约摸50美元,但对比大盘,道琼斯工业指数当时还没有显示强度,只有领导股牛角初露。李佛摩尔选择了蛰伏和等待,直到1915年5月下旬。
在《股票作手回忆录》里,对这段故事有如下描述:< P>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1915年早期那些关键的日子里我非常看好的是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票。简直可以肯定它要上涨,但是为了确保第一次操作就赚钱,因为我必须如,我决定等到这只股票突破面值(100美元)之后。"
"我想我已经告诉过你了,我的经验显示:无论什么时候,一支股票首次越过100、200或300元时,它几乎总要继续上涨30到50元。越过300元后,涨得比越过100元时更快。这是一个古老的投资原则。"
"你可以想象我是多么渴望恢复过去那种交易规模。我太急于开始了,但是,我还是控制住自己。正如我所料,伯利恒钢铁的股票每天都在上涨,越涨越高。然而,我还是控制住自己不要冲动地去威廉森-布朗公司买入五百股股票。我清楚必须使第一笔投资尽可能获益。"
"股票每上涨一个点就意味着我又没赚到500美元。……可是,我却端坐在那儿,我不是倾听心中喋喋不休的希望和闹闹嚷嚷的信念,只倾听经验发出来的冷静声音和常识给我的忠告。最后常识战胜了贪婪和希望!"
伯利恒钢铁股价于6月初开始冲天而起,3周内股 ��到90美元以上。在用了超过16周的时间等待大盘的强度,其中包括6周的时间等待伯利恒钢铁个股的强度后,李佛摩尔终于在其股价达到98美元时出手了。
"我一下子买了伯利恒钢铁公司的500股股票,行情当时是98元。我在98~99元时买了500股。我想那天晚上收盘是114或115元,我又买了500股(用账面浮盈开仓,编者注)。"
"第二天伯利恒钢铁涨到145元时,我套现了。为了等待正确的时刻,我耗了6周,这是我经历过最费力耗神的6周,但是,我得到了回报,因为我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资本去进行有规模的投资了。"
李佛摩尔抠动扳机,用唯一的一颗子弹为自己射中了金苹果。六周潜伏,最终化为两天的一击,就为他赢得了起死回生的资本——5万美元。
此战给后来人留下的借鉴意义在于:当你只有很小一笔钱、只有一次机会的条件下,怎样才能通过对时间的把握,把机会概率放大到最大,为自己创造成功的可能性?
李佛摩尔这一场关键交易包涵了双重含义:第一是时间要素,即要等市场的走势完全符合牛市初具规模的特征,股价形成明显的大趋势后才介入;第二就是如何真正把握股价开始大幅度波动前的关键时刻,这好比飞机起飞——� �飞机开始启动、加速滑行,当气流和动力结合点上的加速度形成最终托起飞机重量的气流时,那就是飞机冲宵而起的时刻;飞机的重量相当于仓位;引擎的动力相当于买盘的资金;而气流,相当于股价上涨中的强度。
笔者在研究了1886~1996年间美国所有4年内上涨15倍的大牛股K线图后发现,这些大牛股都是以30度的仰角开始启动,随后以60度仰角上冲。而在4年内涨幅高达30倍的大飚股,其上升仰角甚至超过80度,与火箭升空无异。伯利恒钢铁正是这样一只仰角超过80度的大飚股。而李佛摩尔精准地把握住了这艘火箭腾空而起并不断加速上升的股价临界点。
我曾经疑惑一个问题:为什么李佛摩尔看好的是伯利恒钢铁,而不是当时的业内翘楚美国钢铁公司?前者无论在规模和产能上与后者均无法相提并论。为此,我查找了两家公司从1912 ��三季度至1914年三季度的纯利润,并用对数坐标加以计算后发现,期间伯利恒公司的每股盈利从6.5美元飞升至28美元,也就是说两年内公司纯利润加速上升400%以上,但股价始终维持在40~50美元小幅震荡。其原因不是公司的盈利问题,而是美国在一次大战前夕的4年中处于经济循环的萧条中,市场低迷的人气大大地压制了该股应该展开的大牛走势。而同期美国钢铁公司虽然盈利也上升,但由于为大型企业,总利润被股本摊薄后的盈利加速度,无法与属于中型成长股的伯利恒钢铁公司抗衡。
此外,李佛摩尔在进行大仓位操作前,一定会先用小资本测试市场的强度到底多头还是空头一方,这种测试的成本最终会告知你市场的大方向。任何资本市场,包括股市、期市和汇市,都是由市场重心决定大波动趋势的方向,这在李佛摩尔之前没有人去加以 ��统化理解。我认为李佛摩尔对金融市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他是利用测试市场重心来理解大趋势变化的第一人。所谓市场重心,并非指权重股对市场波动的牵制,而是领导股(板块)对资本市场前瞻性的主导。
李佛摩尔前后横行华尔街35年,风光无限,但真正走向成熟,是在伯利恒钢铁股一战后。此役毕后,他再也没有与任何人在公开场合谈论过股票,对来自市场的任何质问均保持沉默。任何人想要进入他在Heckscher 大厦办公室都难如登天,大楼管理处也从不承认有李佛摩尔这个租客在其中办公。在他最终用一颗真正的子弹,对着自己的头颅抠动扳机后69年的今天,这幢曾作为李佛摩尔总操盘控制室的顶楼,仍不对外开放。这神秘顶楼留给后人的无限遐思,也正是李佛摩尔在操盘伯利恒钢铁前所做的一切:
等待和希望。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为美国投资策略有限公司投资部总裁、上海鑫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通胀还远着呢!通胀已经发生!
Tue, 04 Aug 2009 14:03:00 +0800
7月29日,沪深股市暴跌超过5%,并放出成交天量,引发市场极度恐慌。当晚22点40分,央行网站发布新闻稿,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指出,"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而不是规模控制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粗看起来,这不过是一连串态度坚决的表态中的最新一个而已。然而仔细阅读全文,并将近来金融监管机构的许多举措结合起来思考,我还是觉得,里面蕴涵着非常含混和复杂的信息。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和媒体上有关上半年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将在不远的将来引起通货膨胀的争论日趋白热化。这一争论背后的实质是货币政策需不需要调整?因而受到了市场焦躁关注。按照一些分析师的说法,29日的股市暴跌,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央行当天收市后将上调准备金率"传闻的影响。从央行连夜的紧急表态来看,这种传言显然并非空穴来风。
支持货币政策应当调整观点的事实很多,今年上半年,全国银行新增贷款达到创记录的7.4万亿元,是原计划的1.5倍。根据诺贝尔奖得主、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观点, ��货膨胀是纯粹的货币现象,亦即货币投放增长超过经济实际增长而引起的。依此来看,中国的通货膨胀是早晚免不了的。而且,呼吁调整货币政策的人士还不断争辩说,中央一再要求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半年货币政策的实际情况已根本不是什么"适度宽松",而是"过度宽松"了。
实际上,有关通货膨胀前景问题,我的看法很简单——
假如通货膨胀是指狭义的消费品领域的物价指数(也就是CPI)上涨,那么不仅下半年不可能发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恐怕也不会发生。这是因为,中国本来就一直是一个产能严重过剩、因而高度依赖外贸的经济体。去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方面,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外部需求显著萎缩;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强力扩张性政策,而这些� �府投资中的大部分终将转化为新的产能。我们还很清楚,内需是不可能在短短一两年内迅速提升的。因此,未来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将会更加突出。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在这种大前提下,消费品领域的通货膨胀何以可能?
但如果我们把投资性的资产领域以及原材料市场价格(PPI)也算在内的话,那么中国实际上已经发生相当程度的通胀。上半年的股市、楼市,以及从原油和几乎所有矿产品到钢材等半成品市场……都已经出现了大幅反弹。其中,股市尚可以被理解为超跌反弹,但一向为人诟病的楼市呢?过去旧的泡沫丝毫没有挤去,新的泡沫又在急剧吹大!都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些资产价格猛涨呢?一句话:钱太多了!更重要的是,对未来可能出现通胀的担心会迫使人们把更多的银行储蓄投入股市和楼市以期� �免贬值,这反过来又将进一步推高股价和楼价。
企业也是一样,按理说它们应当利用信贷宽松、资金成本较低、原材料价格也尚不算很高的好机会扩大生产和服务的规模,为未来的新一轮景气未雨绸缪,提前抢占市场份额。可是,它们都很清楚,中国的国内需求是根本不能令人产生足够信心的,一切还是要等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回暖之后才能定夺。于是,它们的"理性"选择也是把钱先投入资产项目以求保值增值。
这种状况如果持续比较长时间会出现什么结果呢?答案是相当糟糕的,那就是过去将近20年里日本的状况——经济趋向于泡沫化,就像一个外表虚胖浮肿、内部浑身是病的人。而且鉴于我们的客观情况,中国毫无疑问将比当年的日本更加糟糕得多!
当然,从中央最高层到连续召开的国务院有关会议上不� �传出来的,仍然是"坚定不移执行现行经济政策"的声音。按照我的理解,首先,这是一种站在政治高度的考量,它更多关心的全局而不是局部的技术性政策操作。对当前的全国人民来说,保持充分的信心仍然是第一位的,这点毋庸置疑。其次,即使是从技术层面考虑,眼下也的确没有到政策转向的时候。经济刚刚有回稳的迹象,要是突然来一个大幅度转向,之前大半年里所付出的努力恐怕将前功尽弃。
但从央行、银监会、发改委、财政部等这些负责具体政策操作的部门的角度来看,就又是另一回事了。实际上,微调已经悄悄地展开了。有心人应该能够注意到,央行最近的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一方面要"保增长",另一方面也要"防通胀"。就在7月30日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表示,由于流动性供应充裕,我国价� �总水平上涨压力已经逐渐显现。
不只是上述这些口头吹风,央行之前已经开始选择性地向某些银行定向发行央票,以回收流动性。而银监会则在前两个星期里连续发出两道通知,要求各银行密切追踪贷款去向,说穿了,也就是防止贷款流入楼市和股市之类的投机市场。此外,工行、建行、中行三家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最近也都再度重申,它们全年的贷款额度将框定在年初的计划之内。虽然我相信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它至少也意味着,在剩下的5个月里,全国的新增贷款将比上半年紧得多。
由此看来,货币政策的大方向虽然不会改变,但微小的以及执行尺度上调整——比如收紧对贷款的审查,甚至在不久后的某个时刻真的上调准备金率等等——将会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我看来,在整个世界经济还没有从金融海啸中恢复过来、� �部市场还根本指望不上的大前提下,未来半年乃至一年内国内宏观调控的难度会非常大,政策调整的空间非常逼仄。这对中国的宏观决策部门将构成严峻考验。
写于2009年7月31日,发表于2009年8月1日《华商报》
預知災難的來臨
Tue, 04 Aug 2009 04:08:00 +0800
理论上,一家公司的股权变动是和地方政府无关的,哪怕那家公司是国有企业,它也不需要把一切事情揽上身;理论上,一家钢铁公司的股权变化是和媒体无关的, 假如员工对公司的情况心存不满,媒体也没有任何责任要为这家公司的高层着想,压抑员工发声的机会。可是,万一当这些本来无关的环节全都神秘地扣上了联系, 最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7月24日,发生在吉林省通化钢铁集团的群体事件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那就是一名无辜者的惨死。
此事震动全国,于是吉林省政府当晚就公开承诺建龙永远不会再参与通钢的工作。看来员工是胜利了,只是胜得有点惨,因为这里有一条人命的代价。据报,那位死去的高层为人怯懦,平日不大敢面对下属的挑战,也和此事的核心部分无甚关系。而这样的结局原来是可以避免的。
早在7月24日那天之前,甚至在建龙第一次主政通钢的时候,就已经有不少通钢员工向当地报纸投诉,揭发公司内部极不公平的待遇差异;可惜这些信件石沉大海,不获理会。
如果报纸跟进他们的投诉,深入调查个中内幕,使地方政府不得不出面调节,这起事件还会发生吗?假如报道引起了公众关注,因此对建龙和通钢主管部门造成压力,不能不三思原有方案而后行,员工们还会如此愤怒,乃至于一发不可收吗?
从现代良善管理的� 度来看,政府和政府拥有的企业之间应该有一个"手臂的距离"(arm'slength),一方面防止官商不分造成的贪腐,另一方面可在后者出事时保持相对安全的间隔,以免引火上身。至于媒体,则应该有相对自主的报道空间,使得当局能够获取比较完整的信息,掌握社会民情的脉动,从而作出明智的决断,及时介入,防止可怕事态的发生。
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最近公布了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排行榜,显示地方政府能否快速有效地响应网络民意是个重要的课题,值得列榜评核。可是,如果民情形成不了舆情,那就连回应都谈不上了。当民情得不到反映,当所有"防火墙"全都失效,剩下的便是那地壳下暗自涌动的岩浆了。
山东龙口镇消息:李春华最新遭遇
Tue, 04 Aug 2009 02:22:00 +0800
作者:老虎庙 | 评论(4) | 标签:李春华, 李淑莲, 绑架, 妇女
当我第一次听到山东上访妇女李淑莲和李春华二人被夜半从床上赤裸抓起,被几个光膀子男人连夜押解回山东境内的消息后,我便强压愤怒,开始连续跟踪报道事件发展。那也许算是一种仗义执言吧。但在更多时,我却是在一种更加强势的困惑中深感无奈。这时候,专事追踪新闻的媒体呢?专事妇女权益保护的政府机构呢?尤其令人憎恶的是事件中心的角儿们,那些道貌岸然曰"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人,他们又都在哪里呢?
中国在噤声!
我担心有一天在这样一个恶魔横行,魑魅魍魉当道的社会上,我也会变成视一切为当然而无视自己的肌体正在被一口口地吞噬的虫类……
被劫持妇女之一的李春华在经历了绑架后失踪的一个多月煎熬,最终由于抗争而获释。也因此他的千里寻亲来京的丈夫和儿子回到了山东老家。然而之后发生的事情呢?当我今天接听来自山东龙口的李春华电话之后,那种对于我们现实的失望就油然剧增。李春华是在镇党委书记的诱骗下有条件地获释,而恰恰她的短时的自由正是来自她的这个善良愿望的妥协。那个之前答应她许多条件的镇党委书记竟然在目的达到后变脸(请听电话录音),而这一切竟然为的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念头,也就是那个释放条件——为了稳定,不许上 访。
【电话录音】(录音视频在这里http://24hour.blogbus.com/logs/43471753.html)
李春华:29号给我放出来,31号这些狗杂种又派人到我家房子后边砸窗子,是一点多,一点三十左右
老虎庙:他们是近距离动手吗还是远距离用石头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砸的?
李春华:只听呼呼噜噜地大声,不知道是用石块还是什么东西。
老虎庙:那你们抓住他们没有?
李春华:那是一点半左右嘛,我们就出去追,看见是两个人,具体是晚上看不见是谁,一共是两个人。我丈夫就撵,他们就跑了。我就报了110,110他们也不出警,置之不理。然后我又报了烟台公安局110。110当时说"给问问",等到第二次我再问(110)的时候,他们又说"我们不是110。"又不承认啦。第二天早上天刚亮,又感觉(有人)在屋后面砸,我就出去去找,我和我� 夫出去找,找找就找到一个,是龙头镇派出所一个民警,叫詹玉乐(音),詹玉乐,他叫我抓到啦。当时我儿子我丈夫上去撵他,抓他,然后打了他两下……后来他跑了……
老虎庙:他是正好来砸你们窗子的时候叫你们给抓住的?
李春华:反正我们追出去的时候他们跑啦,就抓住他一个。跑到哪儿我也不知道。反正抓住一个叫詹玉乐的。今天下午大约是在五到六点这个时间又来了一次。我们出去又抓到一个。我丈夫还有我儿子撵出去抓到一个叫陈立刚(音),他也是龙口镇派出所的民警。我们撵撵,撵到一段路程,他们打电话叫来一个车,车跑到一条马路上人很多,就叫我们撵上了。撵上以后,车里有一个人叫做张大为(音)的,是别人叫他的名字时我们听到了,是一个地痞流氓,他们雇的地皮流氓,还有一个人,是叫什么名字我们� 知道,但是这两个人在看守我期间,在龙头镇政府或者是派出所期间也有这两个人。两个都是黑社会的,就是他们两个人在我们房前屋后砸。
老虎庙:那你们前边抓住的是派出所的正式的警员吗,还是临时人员,还是什么?
李春华:是协警吧。
老虎庙:就是前边你抓的,第一个抓的。
李春华:今天抓到的这两个人都是协警。
老虎庙:嗯嗯,截至目前没有抓到正式的警察是吧?
李春华:啊,没有没有。
老虎庙:对,你的反映比较客观。因为在北京这边也有这种情况。全部是协警来出面。
李春华:就在三十一号晚上,他们又到我姐姐家翻箱倒柜。就连大衣橱都翻到了……
老虎庙:他怎么能无缘无故闯入民宅就翻箱倒柜呢,他有什么理由呢他?
李春华:他没有理由,就晚上十一点多钟吧。
老虎庙� �是派出所的警察吗?
李春华:有警察,由政府的人员。
老虎庙:那他进去就抄家啦?
李春华:啊啊啊,对对对。
老虎庙:没有把人抓走吧?
李春华:没有啊,他翻箱倒柜就是要找我。
老虎庙:他们现在还在找你?
李春华:是啊还在找我。
老虎庙:那你现在家里能安全吗?
李春华:是啊,我就是得不到安全啦现在!
老虎庙:那他抓你是很容易的事情嘛,你就在家里待着呢嘛。
李春华:是啊,他就到处到我家庭欺负我整个家庭……威胁(姐姐)他们。
老虎庙:你老公和孩子回去了,他们答应释放你,现在人也释放了,人也回去了,现在应该说是正常了是吧……
李春华:现在更不正常了。
老虎庙:他现在还要抓你?
李春华:啊还要抓我。他到姐姐他们家翻大衣橱、柜子啦, ��是为了找我。
老虎庙:那这个不符合逻辑嘛,他们不是把你放了嘛,怎么又要抓你?而且抓你是很容易的事情嘛,现在就可以把你抓着嘛,为什么还……
李春华:他现在就是压着我,关着我,在家里关着我不叫我出去控告。还不给我解决问题。
老虎庙:对对对,这个我也多有耳闻,就是控制你,监视你,不让你出去……但是没有说还要把你抓回去,没有这一说对吧?
李春华:他当时说啦,就是29号那一天啦,把我姐姐叫去,叫到龙头镇政府,刘捷星(音)党委书记,在我姐姐面前就威胁说:"你妹妹再上 访的话,我们就强制让人把她抓回,把她放到精神病院……"
老虎庙:就是说您再要去……他现在在监视你,等于监视住宅,对吧,非法监视住宅,也没有正式通知。但如果您要再去的话就要抓你回来。是吧,并不是现在就要抓你走是吧?
李春华:……他半夜三更跑我姐姐家骚扰……
老虎庙:我明白您的心情。但是咱们一定要把这个事情说准确了,对吧。现在第一个是骚扰你,这是不对的……
李春华:这事非法的!
老虎庙:嗯,是非法的。另外就是他现在威胁你,不让出门,但是"抓"现在还没有确切。
李春华:有黑社会的……
老虎庙:明白明白,好!听说的咱们先不说好吧。就前边两项已经足以说明他们的犯罪行为。现在他们已经到了利令智昏的程度,就是下三烂儿是吧,小流氓……
李春华:并且今� 这个小流氓啊,手里还拿着一把大砍刀哪。
老虎庙:啊,这个已经很无耻了嘛……
跟踪全部相关报道 >>> http://tag.blogbus.com/tag/李淑莲
以上地址(URL)包含末尾"李淑莲"三个汉字,请务必一并拷贝访问
《废都》是文学史上一个媚俗的恶例
Mon, 03 Aug 2009 23:35:00 +0800
这两天在读文学史家夏志清先生的《新文学的传统》。书买来一直搁在架上,没翻过。这时候才发现,书里好多地方打上 "□□□",表示删除了若干文字。夜半读至兴奋,遇到这种时候真恨不得一拳打过去。这本书海外初版于1979年,大陆是2005年出版,26年光阴过去了,浑身上下仍然布满敏感部位,令人扼腕不已。
对这一标志性符号,许多人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小说《废都》。十多年前,贾平凹先生这部小说里的"□□□",惹得无数人神魂颠倒,直想从书里抠出那些字眼。(那时我还是一名热衷于跟风阅读的大学生,也不能免俗)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连贾平凹都不知道那些空白处的具体内容,读者更只能以遐想代替。2006年贾平凹和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对话,亲口揭开了历史谜底:"在写性的过程中,实写一部分后,就没有再写了,因为我也得考虑国情嘛,只是觉得稍微多写一点罢了。而将未写出的一部分以框框替代。……实际上,现在书上括号内 ��删去多少多少字数已不准确了。"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贾平凹就已成为一名超文本写作大师。他搭建了一个名曰"废都"的开放写作平台,并规定和设置了若干"超级链接",让读者参与文本创建,由此每位读者都拥有了一本自己的《废都》,丰俭由人,咸淡随意。这部连盗版加在一起卖了数百万册的小说,至少有一半人是被这个莫名其妙的"□□□"所吸引。遗憾的是,这并非出版审查的缘故,亦非基于创作的叙述策略,而是一种故意操作的结果。卖弄这种噱头,既亵渎了创作,也戏弄了读者。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恕我眼拙,似乎找不出另外一个这般刻意耍弄文字的小说家。
当然,"《废都》现象"在客观上也构成了一种反讽效应。这部小说没有多少违禁内容,仅仅是充满了"□□□",结果还是被� 掉了。这是第一层反讽。一部被禁止再版发行的伪黄色小说,反倒掀起了一股阅读高潮。这是第二层反讽。然而,越禁越好卖这一公开的秘密,其后吸引了不少写作者趋之若鹜——就差明白地写上:"求求你禁了我吧!"有意"挨刀子"的贾平凹,对这一写作风气的形成"亦有贡献",难辞其咎。
从文学创作和传播角度看,《废都》是一个典型的恶例。假抗议,真媚俗,正是贾平凹写作《废都》时内心真正的秘密。你见过贾平凹在前《废都》时期写过什么违碍作品吗?没有。你看过贾平凹在后"废都"时期犯过禁忌吗?也没有。"我也得考虑国情嘛"这句话,表明《废都》根本不是在一种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状态下创作的产物。这样的作品如果你今天还奉若至宝,那才真叫OUT啦。
这次《废都》"解禁"再版,舆论炒得热火朝天 ��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得以再版意义重大,乃文学之大幸,拜时代进步之所赐。这简直是不知所云。《废都》得以解禁,对文学创作的意义再大,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本来就没什么可禁之处,解禁后也没有任何实质的变化,这叫什么"大幸"?"时代进步"也得看怎么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不甚发达,这是《废都》大行其道的一个社会背景。如今的社会环境比那时候当然更充满了市场气息,但从图书出版的角度,留给《废都》这类作品的市场空间越小,越表明图书市场的多元化,也才越证明了时代的进步。如果《废都》还像以前那样畅销,反倒说明读者的品味十多年来没什么提高,那样的话有何进步可言?
再说了,倘若"时代的进步"指的是解禁的行为本身,即图书审查制度有所松动,那也只能说是原地踏步。据� �道,这次《废都》再版并没有增加内容,也没有删节,最大的改动就是把"□□□"改成"……"。这就是说,不论原稿被删了多少文字,这次仍然没有"重见天日"。那些空白的地方依然空白,这能叫进步吗?贾平凹自己说,标注删节之处只有一部分是"实写",更多的地方他根本就没有写。这其实是一种自我阉割。(该书责编介绍,当年这部书是一字未删地正常出版)那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乐于保持一个"自阉者"的身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修订,主动放弃了一次体现"时代进步"的机会。这种未经抗争主动投降的写作姿态,更难说是一种进步。
认为《废都》再版没有任何意义固然也不准确,不过个中意义更多是对于贾平凹个人而言。任何一位作家都希望作品能够一再出版,从而证明自己的作品仍有一定价值。《废都》再� �的市场反映尚未可知,但能获得再版,这对著者来说自然值得庆祝。再者,任何文学作品一经出版,也就成为文学史上一种既定存在。无论作品好坏,从文化研究角度,其作品都有一定的文本意义。以《废都》为例,它既体现了作家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阶段,也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景观。此外,这次《废都》是和《浮躁》、《秦腔》构成了"贾平凹三部曲"一起推出的,分别代表作家不同阶段的创作,这对贾平凹来讲无疑具有"盖棺论定"式的代表作的意味。
但所有这些作用和意义加起来,仍无法掩饰《废都》是一个失败的创作文本的实质。《废都》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作者为了媚俗强行破坏作品的整体性,为了媚俗不惜践踏创作的尊严。贾平凹在《废都》创作中主动走上了文学的绞刑架,甘于向市场和权力俯首称臣。贾平凹� �《废都》中借用无数个"□□□"将自己打扮成"文学斗士",事实却证明了他不过是市场转型时期一员"文学投机分子"。
基于上述理由,《废都》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也就不值得多作讨论。对于这一点,不知贾平凹后来是否意识到,从《废都》到《秦腔》的又一次创作转型,或证明他对这段创作经历的自我反思,并试图回归他所熟悉和擅长的乡土题材。至于那些精心编造的"□□□",或者修订版的"……",已经成为贾平凹创作生涯中的一块污迹,再也抹除不掉了。
2009年7月31日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