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日星期一

[GFW Blog] Code 2.0 中译本出版

作者: 爱德布克  来源:智识

Lawrence Lessig:《代码2.0:网络空间中的法律》(李旭、沈伟伟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由于本书已经按照 Creative Commons 的 Attribution-ShareAlike 2.5 License 共享,故读者可以相同方式使用该译本。

购买本书:当当网卓越亚马逊

前言

本书是对一本旧作的翻新——事实上,按互联网时代的计时标准,就是对一本古籍的翻新。早在1999年,《代码》第一版就已问世。第一版诞生于一个与如今大 相径庭的时代背景,而且,在许多方面上,它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正如第一章所述,主张互联网独立的吹捧者们普遍认为: 现实空间的种种规制不应延伸到网络空间。政府不能干涉人们的网络生活。因此,网络生活将被归为另类,并将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规制,《代码》第一版正是对 当时这种观点的反驳。

近几年来,上述主流观点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对于那些主张互联网独立的吹捧者们来说,他们的信心也随之瓦解。互联网将继续不受规制,这一观点,甚 至说这一欲望,业已消逝殆尽。于是,在接到翻新这本书的邀请时,我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是重写新书,还是翻新旧书,以使其能够在这个截然不同的新时代中传承前作而又通俗易懂?

我选择了后者。这样的话,第一版的基本架构以及一些前沿的论断将得以保留。不过,具体案例的设计方面有所改动,并且,我还把文字修改得更加明晰易懂,至少我希望如此。同时,我还拓展了部分章节中的论据,并增加了摘要链接,以使本书与第一版融为一体。

然而,有一件事情我并没有做,那便是将其他人研究过的相关论述纳入本书。我没有屈从这样一股极度强烈的诱惑: 重新写一本书来回应那些评论,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我在注释中指出了一些评论,以供参考。那些想看看回应是如何完成的人可以按图索骥。不过,即使是在本书 第一版发表之时,它也仅仅是那场大辩论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你不应该只读我的著述而排斥后续的杰作。有两本书对这里的论述做出了恰当的补充,分别是杰克・ 戈德史密斯(Jack Goldsmith)和蒂姆・吴(Tim Wu)合著的《谁在控制网络?》 (2006) ,以及尤查・本科勒(Yochai Benkler)的《网络的财富》 (2006) 。还有一本书,由乔纳森・茨特瑞恩(Jonathan Zittrain)所著,近期将出版,它将对这些观点做出重大延伸。

同时,我并未把第一版中切实的或是可疑的错误观点一一罗列。我对于一部分错误观点做出了完全的修正,而对于另一部分“错误”观点我则继续保留。之所 以保留这部分“错误”观点,是因为无论别人作何感想,在我看来,它们准确无误。而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错误”观点是: 在数字认证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的基础构架将逐渐变得更加易于控制和规制。同仁们把这个“错误”称为“弥天大谎”。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无法确定1999年的 时候我的眼界能看清多长时间内的远景,我也承认书中的某些预言尚未发生。但是,现如今我更加笃信这一观点,于是,我选择继续坚持这个“根本错误”。也许, 我们可以依此来打赌: 如果我是正确的,那么我将得到大家的理解。如果我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将得到这样一个互联网,它与其最初设计的价值理念结合得更加紧密。

追根溯源,本书来自wiki。经 Basic Books 的同意,我在 JotSpot 设立的一个wiki上发布了《代码》第一版,接着,在 “Chapter Captains”团队的协助下,大家针对该书进行了一番讨论。在讨论中,《代码》第一版得到了一些修改,同时,我也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批评。于 是,2005年末,我对修改过的文本进行了再加工,并最终发表了《代码》第二版。尽管我不像杰夫・特维迪(Jeff Tweedy) 那样激动地说出“一半是我的,一半是你的”之类的话,但我还是要承认,书中有一个重要部分并非出自我的手笔。基于这一点,我承诺将本书的版税所得捐助给非 营利组织——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组织).

我由衷地感谢JotSpot (jot.com) ,是它提供的wiki服务才让我们得以编辑《代码》第一版。这个wiki由杰克・沃齐曼(Jake Wachman)来管理维护,这名出色的斯坦福本科生把他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这个项目上。本书在wiki上的修改阶段,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章节首领”。 我由衷地感谢他们: 安・巴投(Ann Bartow) 、理查德・伯硫 (Richard Belew) 、赛思・芬克斯坦(Seth Finkelstein) 、约耳・弗林 (Joel Flynn) 、米亚・伽里克(Mia Garlick) 、马特・古德尔(Matt Goodell) 、保罗・高德(Paul Gowder) 、彼得・哈特(Peter Harter) 、布芮恩・豪纳曼(Brian Honermann) 、布莱德・约翰逊(Brad Johnson) 、杰伊・凯散(Jay Kesan) 、约翰・洛基(John Logie) 、汤姆・玛多克斯(Tom Maddox) 、艾伦・芮格斯比(Ellen Rigsby)和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 –为了他们的志愿工作。同时,这份感谢也献给为改进《代码》第一版做出大量贡献的志愿者们。我还要特别感谢安迪・奥芮姆(Andy Oram)为wiki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除了这些志愿者之外,斯坦福大学也组织了一批法学院学生来帮助我完成《代码》第二版所需的研究。开展这项工作是以下四人: 大卫・赖安・布卢姆博格(David Ryan Brumberg) 、吉安・李(Jyh-An Lee) 、布赖特・罗格(Bret Logue)和亚当・普(Adam Pugh) 。他们花了整整一个暑假来收集《代码》第一版的相关评论。在此基础上,我才决定了如何修订《代码》第一版。在2005年的秋季学期里,由斯坦福学生组成的 研讨会以及卡多索法学院的课程讨论为本书提供了一些学生们自己的评论。同年,另两名学生,约翰・艾登(John Eden)和埃维・莱弗・罗宾逊马舍尔(Avi Lev Robinson-Mosher) ,花费了大量时间来帮助我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于《代码》第二版草稿的完成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对于本书的最终定稿,克里斯蒂纳・盖格尼尔(Christina Gagnier)的贡献无人能及。在本书定稿前的最后几个月里,她开始接手这项研究,处理了一堆尚未解决的问题。她梳理了这18个月以来的成果并统一到一 个适合出版的格式。同时,她还审核了所有的引文,以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假如没有她的帮助,本书的问世将遥遥无期。

我同样感激朋友们和同事们,是他们帮助我完成了本书的修订,特别是艾德・费尔腾(Ed Felten) 、大卫・约翰逊(David Johnson) 、乔治・莱马(Jorge Lima) 、艾伦・罗斯曼(Alan Rothman)和蒂姆・吴 (Tim Wu) 。詹森・罗尔斯(Jason Ralls)还为本书设计了图表。最后,对于伊莱恩・阿多尔夫(Elaine Adolfo) ,我的谢意无以言表。他是我所见过的最有天赋、最具耐心的人。在过去的几年中,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将无法写成本书。

第一版前言

1996年春,在一个名为“计算机、自由及隐私权” (CFP)的年度会议上,两位科幻小说家应邀为大家描绘了网络世界的未来。维尔纳・温格(Vernor Vinge)谈到,“精巧的分布式系统”将使“无所不在的执法”成为可能,该技术既创造了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又将我们的数据报告给政府,并从政府那里接 受指令。这种分布式架构业已在建–它就是互联网,并且技术专家们早已在筹划着它的发展方向。温格认为,随着这个控制性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府 要求对该系统的关键部位加以控制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随着系统走向成熟,代码的升级换代将增加政府的控制能力。我们的数字存在,慢慢地扩及我们的物理 存在,将生活在一个被完美规制的世界中。这种分布式计算的架构,也就是目前所说的互联网及其承继者,将使这种完美的规制成为可能。

汤姆・马多斯(Tom Maddox)赞同温格的说法。他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尽管故事的主人公稍有不同。马多斯辩称,政府的控制力并非仅仅源于芯片,控制力的加强还得益于政 府与商务的联合。商务,就像政府,处于愈良性规制的世界中,愈能良性地运转。商务会直接或间接地为构建良性规制的世界提供资源。网络世界的特点将会改变, 将迎合于这两股构建社会秩序的强大力量。

代码和商务。

在这两位作家讲述之时,他们所描述的未来还没有出现。网络世界正在发展壮大,但是很难设想它会屈从于政府的目标。商务当然与网络难舍难分,尽管信用卡公司还在警告客户要远离网络。网络是一个急剧扩张的社会空间,但很难预见它是一个社会控制力迅速膨胀的空间。

我没有看到他们的现场演讲。3年之后,我通过计算机聆听了他们的演讲。他们的讲话被记录了下来,并被存贮、归档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台服务 器上。仅需片刻工夫,便可找到并重播他们关于完全有序的控制网络的演讲。聆听他们在几年前的演讲这一实例–通过能够为我的公寓带来网络和美国广播公司 (ABC)新闻的高速商务互联网线路,以及通过确定无疑地记录着我所听事实的、可靠的、内容经过编目分类的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服务–验证了他们所讲的一些事 情。你可以在听众反馈栏目中听到一个共鸣: 这两位作家在讲述科幻小说–毕竟他们是科幻小说家,他们所讲述的科幻小说是如此可怕。

10年过后,这已不再是幻想。网络如何成为日渐规制的空间,或者商务背后的力量在促进规制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已不再是难懂之事。

当前关于P2P文件共享的争议是反映这种变化最简单不过的例子。伴随着令人震惊的大量音乐文件(以及其他文件)可以通过P2P应用程序从网络上免费 获得(这违反了版权法),唱片业开始了反击。唱片业的策略包括对非法下载音乐的相关人提起强有力的法律诉讼,努力谋求新的立法以增加对版权内容的保护手 段,以及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以改变传统网络架构的特点–盲目地复制内容,无视内容背后的版权规则。于是,战斗打响了,结果其所造成的影响将超出音乐传播 的范围。然而,战斗的形式是清晰的: 商务和政府联手改变网络基础设施,以使更好的控制成为可能。

温格和马多斯是第一代网络理论家。因为生活在一个无法被控制的世界,所以他们讲述的是那些关于完全控制的故事。他们能够与听众建立起纽带,是因为听众想阻止他们所描述的未来的出现。展望这个不可能的世界,不过是个嬉戏而已。

现在,不可能的世界却变为了现实。在令许多奥维尔式的听众动容的故事中,温格和马多斯所谈到的许多控制手段现在显得非常合乎情理。温格所描述的完全 规制系统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并且有许多人甚至很喜欢那样的规制。互联网愈来愈多的部分将不可避免地被商务所左右,而大多数人还没有看清其中会有什么问题。 的确,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常理是: 让商务去解决一切问题。让商务自身去规制网络,网络商务会是新的亮点。

本书将继续温格和马多斯所讲的故事。我赞同他们对网络未来的看法。本书以大量篇幅讨论不断扩展的互联网未来的规制架构。但1996年时洋洋自得之情,我已了然全无。那时,“敌人”是谁,清清楚楚;而如今,一切都很模糊。
未来是温格和马多斯所述的综合,而非一家之言。即便如此,对控制依然有制约。华盛顿的极权控制绝非我们的未来。《1984》只是我们的过去。

倘若我们的未来仅如马多斯所述,那么许多公民会相信这是乌托邦,而非科幻小说。“市场”自由运行,被我们称为恶魔的政府被击溃,这样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才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世界。

但是当你把温格和马多斯所述的未来联系在一起,将呈现出一幅不同的图画: 一个在很大程度上被以法治(或者至少是硕果仅存的那点儿法治)为基础的商务和技术所控制的未来。

我们这代人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调和这两种力量。在控制的架构被政府和私有部门共同管理时,我们如何对自由予以保护?在以太网不断受到监视时,我们又 如何保护个人的隐私?在每一种思想都以正确与否来标记时,我们如何确保思考的自由?在控制的架构不断扩展到其他地方时,我们如何确保自决之权?换句话说, 在威胁真如温格和马多斯所述时,我们如何建造一个自由的世界?

答案无法在我们过去膝跳式的反政府言辞中找到。现实难于幻想;政府有必要保护自由,即使同样有足够的理由去摧毁它。但答案也绝不是: 回到罗斯福新政时代。国家主义已经失败了。自由不可能在华盛顿特区新的官僚机构的缩写字母汤(WPA、FCC、FDA…) 中被发现。

第二代人秉承了上一代人的理想,并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去实现这一理想。他们知道曾经的辩论,他们清楚过去30年间未决的争议。第二代人的任务是提出问题,从而避免走入死胡同。

两代人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埃丝特・戴森(Esther Dyson) 、约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和托德・拉平(Todd Lapin)仍再接再厉,继续前行(戴森现在是一个有望成为互联网政府的组织的临时主席;巴洛目前在哈佛大学工作)。在第二代人里,安德鲁・夏皮罗 (Andrew Shapiro) 、大卫・申克(David Shenk)和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的工作正在为人所知并引起关注。

我的目标是成为第二代人中的一员。从我的专业出发(我是一名律师),与他们任何人相比,我的论述会更长、更难理解、更技术化并更加中庸。但是作为职 业习惯,我还是要把它们说出来。对于时下流行的争论,我不得不做的论述无法让所有的人都高兴。并且,在我雕琢这些最后的文字以便将手稿电邮给出版商之时, 我已经能够听到反驳声: “你能够说出县治安官的权力与沃尔特・迪斯尼(Walt Disney)的权力有何不同吗?” “你真的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政府部门来规制软件代码吗?”从另一个角落,又有声音说: “你怎么能够为一个使政府失去行善能力的网络架构辩护呢?”

但是,我也是一名教师。如果我的著作会引起愤怒的回应,那么它同样可能引发稍加公平些的反响。保证结论正确目前还很困难,但是,对昨日争论的草率回答肯定不会是正确的结论。

从那些帮助我写作此书的教师和批评者那里,我获益良多。哈尔・埃布尔森(Hal Abelson) 、布鲁斯・阿克曼(Bruce Ackerman) 、詹姆斯・博伊尔(James Boyle) 、杰克・戈德史密斯(Jack Goldsmith)以及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Posner)对 本书初稿提出了绝好的建议。我感谢他们的耐心,并非常庆幸能够得到他们的建议。拉里・韦尔(Larry Vale)和萨拉・怀廷(Sarah Whiting)指导了我在网络架构领域的阅读,虽然我这个学生着实缺乏应有的耐心。桑娅・米德(Sonya Mead)帮我在文中插入了图解,否则,那得让一个律师费尽千言万语才能说清楚。

有一支学生队伍在本书的最初几稿中做了大部分工作。卡罗琳・贝恩(Carolyn Bane)、雷切尔・巴伯(Rachel Barber)、伊诺克・张(Enoch Chang)、本・埃德尔曼(Ben Edelman)、蒂莫西・埃利希(Timothy Ehrlich)、唐・法伯(Dawn Farber)、梅拉尼・格里克森(Melanie Glickson)、贝萨尼・格洛弗(Bethany Glover)、耐琳・冈萨雷斯(Nerlyn Gonzalez)、香农・约翰逊(Shannon Johnson)、卡伦・金(Karen King)、亚历克斯・麦吉利夫雷(Alex Macgillivray)、马库斯・马厄(Marcus Maher)、戴维・米拉夫(David Melaugh)、特里萨・欧(Teresa Ou)、劳拉・皮瑞(Laura Pirri)以及温迪・塞尔策(Wendy Seltzer)提出了广泛的当然也是谦恭的批评意见。我的助手李・霍普金斯(Lee Hopkins)和凯瑟琳・周(Catherine Cho)在保持这支队伍的纪律性(和战斗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3位学生对我的观点产生了特殊的影响,不过他们并没有真的被我当做“学生”。哈罗德・里夫斯(Harold Reeves)引导了第10章的写作;蒂姆・吴(Tim Wu)促使我对第一部分重新做了思考;对我以黯淡之词描述的未来,安德鲁・夏皮罗则向我展示了希望所在。

我由衷地感激凯瑟琳・玛格丽特・曼利(Catherine Marguerite Manley) ,她作为作家及研究者的杰出才智使本书得以大大提前完稿。同样要感谢张大文(Tawen Chang)和詹姆斯・斯塔尔(James Stahir) ,他们仔细地核查脚注,使之严谨准确。

这并不是一个住在图书馆里就能够学懂的领域。我所知的一切都是在与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所组成的杰出共同体的交流中获得的。这一共同体在过去5年中始终 不渝地探索网络空间,并竭力使之完美。他们之中包括我在文中提及的学者和作家,尤其是律师尤查・本科勒(Yochai Benkler) 、詹姆斯・博伊尔(James Boyle) 、马克・莱姆利(Mark Lemley) 、戴维・波斯特(David Post)和帕姆・萨缪尔森(Pam Samuelson) 。在与律师之外的人士的交谈中,我得到了许多收获,其中尤其包括: 哈尔・埃布尔森(Hal Abelson) 、约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 、托德・拉平(Todd Lapin) 、约瑟夫・雷格尔(Joseph Reagle) 、保罗・瑞斯尼克(Paul Resnick)和丹尼・维茨纳(Danny Weitzner) 。但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我在与实际工作者的讨论中获益良多,特别是民主与技术中心(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Technology) 、电子前线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和美国民众自由联盟(the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的成员。他们使问题更加实际,并做了大量工作去捍卫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些价值。

当然,要不是朱利安・迪贝尔(Julian Dibbell)的论述,亨利・J.佩瑞特(Henry J. Perritt)组织的会议,以及与戴维・约翰逊的多次辩论,本书将无法写成。我对他们三人的教诲表示感谢。

我是在作为哈佛大学道德与职业研究项目研究员时开始研究本课题的。我对丹尼斯・汤姆森(Dennis Thompson)的质疑性的鼓励表示感谢。哈佛法学院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我特别要感谢莉莲(Lillian)和迈尔斯・伯克曼(Myles Berkman)所提供的支持,尤其感谢中心执行主任及偶尔与我合作授课的教师乔纳森・茨特瑞恩(Jonathan Zittrain)的支持和更为重要的友谊。我将此书奉献给伯克曼中心的主任查理・耐森(Charlie Nesson) ,他给了我研究的空间和支持,并在相当程度上鼓励我去做别具风格的研究。

但比这些支持更重要的是,我所倾注一生的爱人贝蒂纳・纽埃芬德(Bettina Neuefeind)的耐心和关爱。她的爱近似疯狂,但确美妙,当然远远不止一年的热度。

目录

第一章 代码就是法律
第二章 网络空间的四道难题
第一部分 可规制性
 第三章 实然与应然
 第四章 控制的架构
 第五章 规制代码
第二部分 代码的规制
 第六章 网络空间
 第七章 何物在规制
 第八章 开放代码对政府规制的限制
第三部分 潜在的不确定性
 第九章 解译
 第十章 知识产权
 第十一章 隐私
 第十二章 言论自由
 第十三章 插曲
第四部分 相互竞争的主权
 第十四章 主权
 第十五章 主权之间的竞争
第五部分 回应
 第十六章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第十七章 回应
 第十八章 迪克莱恩没有意识到什么
附录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
Posted By GFW Blog to GFW Blog at 8/03/2009 05:16:00 AM
--~--~---------~--~----~------------~-------~--~----~
1、请点击www.chinagfw.org访问我们,订阅地址:http://feeds2.feedburner.com/chinagfwblog。2、需要Psiphon2注册邀请的朋友,请向english@sesawe.net发送电子邮件请求,说明 "can I have psiphon2 access" 并告诉您所在的国家。也可以使用Twitter Direct Messages或登陆Psiphon网站直接向Psiphon索取使用邀请。3、GFW Blog现提供最新翻墙工具下载(地址一、二、三),翻墙(突破网络封锁)方法介绍请见本站anti-censorship部分。4、本站热烈欢迎各位朋友投稿或推荐文章,请发邮件至chinagfwblog[at]gmail.com。5、敬请关注、支持、参与Sesawe和黑箱监管集体诉讼。
To unsubscribe from this group, send email to
gfw-blog+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For more options, visit this group at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fw-blog?hl=zh-CN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