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9日星期日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纵横周刊] 马主席后的台湾:一个中国,两种判断

Sun, 09 Aug 2009 12:25:00 +0800

评论(3) | 标签:马英九, 台湾, 国民党

安替 撰稿  

  7月26日的台北高雄南北两场活动,可以反映出岛内两党对两岸问题的长期战略看法分野。在高雄世运会闭幕式上,民进党目前最高公职人物、高雄市长陈菊,用台语宣布此次是台湾"国家"的胜利,仿佛是一场大选政治宣示。而马英九没参加闭幕式,留在台北,当知晓他以近94%票数赢得国民党党主席选举的时候,召开记者会,把高雄世运会的胜利既归功于陈菊的努力,也归功于"对岸的善意",强调要把连胡会远景再次列入党纲,并矢言作为主席和"总统",要掌握资源规划台湾的未来,至少替台湾海峡带来几十年的和平。

  要注意,一般来说,民主政体的领导人是无法喊出"要再活五百年"感慨的,马英九任期最多8年。但当晚他如此发出"至少……几十年"的激情,说明他此次回任党主席,不但是因为重整黑金派� 林立的国民党、加强党政合一效率等内部需要,还的确有在两岸问题上大展身手的期待。

  第二天,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发贺电给马英九,马迅速覆电,感谢之余,抛出十六字:"正视现实,建立互信,搁置争议,共创双赢"。熟悉两岸进展的人都知道,这源于胡锦涛2008年提出的十六字"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从语言学上分析,两人最后四字是结果,前十二字是方案,而两人方案之唯一不同是,胡锦涛把"求同存异"放到最后,而马英九把"正视现实"放在最前。国民党解读这所谓"正视现实",就是马英九提出的"互不否认"。

  对于两岸政治争议,胡锦涛希望是积极地找到共同点,这是一种统战思路,反应在大陆主张的各种政党论坛、政治人物互访上;马英九希望是积极地容忍不同点,反映� 台湾争取国际空间、高雄世运他以"总统"身份宣布开幕上。虽然有这样的不同,其他问题上马英九完全采纳了之前连胡会的决议,说明马英九判定大陆的崛起,是一个短中期稳定无法逆转的事实,台湾必须搭上花车。唯一他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保证台湾在搭上大陆的经济花车之后,不会被事实上吞并。

  1999年,当时李登辉做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4月,美国学者召开研讨会,为中长期台海关系支招,提出"活路模式"和"中程协议",基本主张就是不独不武三通、给予台湾适当国际空间、建立军事互信、美国逐步减少军售。今天看来,这也是马英九2006年在哈佛提出的"活路模式"的内容。但5月李登辉发表《台湾的主张》,认定中国会崩溃,而且会是七块。在这样的战略判断下,台湾自然的逻辑就应当是避大陆而远之了:7月 ��李登辉发表"两国论",自此彻底关上两岸政治缓和的大门。2001年,章家敦出版《中国即将崩溃》,国际上对中国未来判断一片灰暗。民进党政府更是继承了这样的战略判断,而今天的蔡英文等后陈水扁时代的民进党人,依然没有放弃这样的战略判断。

  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WTO,因为全球化进程持续崛起,中国不但没崩溃,而且还建立了和美国的准G2关系。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马英九认定1999年美国主流战略学者的提议是正确选择,在他终于执掌党政大权的今天开始推销,其实也让人感慨不已:台湾已经失去了整整十年。

纵横周刊的最新更新:
  • 白条财政催生宪政改革 / 2009-08-09 12:25 / 评论数(0)
  • 政治伊斯兰光谱的流变 / 2009-08-09 12:25 / 评论数(0)
  • 纳布科折射欧盟能源战略的分裂 / 2009-08-09 12:25 / 评论数(0)
  • 日本"自衰民兴"的深层动因 / 2009-08-09 12:24 / 评论数(0)
  • 梅氏主外:做聪明的SOB / 2009-08-09 12:24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纵横周刊] 赵美心:冲破天花板的华裔女性

    Sun, 09 Aug 2009 12:23:00 +0800

    评论(3) | 标签:美国, 赵美心

    赵美心的当选,是华裔移民美国梦的又一成功体现;而她在政坛的立身之本,也正是为更多少数裔实现美国梦而努力。——刁大明 撰稿   

      2009年7月16日,56岁的美籍华人赵美心(Judy Chu)宣誓就职,成为美国国会史上首位华裔女议员。在议长佩洛西的主持下,众议院全会为赵美心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当天的赵美心,一身民主党专属的蓝色套装,温婉睿智,"此刻不禁令我想起祖父初到美国、开餐馆谋生的艰难,而二代人过去后,我站到了这里。美利坚真的是一个机遇之地!"

      在两分半钟的致辞中,赵美心仍提及了自己家族的移民路。她祖父赵宝能是赵家第一代移民,父亲赵华进就出生在美国。1948年,刚刚退役的赵华进返回广东新会古井镇的老家,迎娶当地姑娘林春美为妻。随后夫妇赴美定居,养育了赵美心等四个子女。初到美国的林春美半句英语都不会讲,除家人外几乎没有朋友。而从新中国建立、中美断交到两国关系破冰的1972年间的23年中,林春美更是与老家失去联络,无法返乡探亲。母亲的移民艰� �,让幼小的美心记忆深刻。

      50、60年代美国华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很多人不是厨师就是佣人。而赵美心从作工程师的父亲身上看到了一条实现自我的道路:可以通过努力、受到更好的教育,从而得到社会的承认。于是,她从小就刻苦学习,并顺利地进入大学学习。在填报专业时,赵美心选择了代表领先新技术的计算机,立志要通过个人在主流社会中成功,为华裔、为少数裔争口气。但在大学里一次偶然的蹭课改变了赵美心的人生轨迹。这门题为"亚裔美国人研究"的新设课程邀请了帕特·鷲見(Pat Sumi)作为主讲嘉宾。这位40年代出生在科罗拉多州的日裔女性是当时美国南部反战和民权运动的社区活动家。正如赵美心的回忆,"这是第一次意识到亚裔女性也能成为领袖。"随后,赵美心转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主修心理学,并投身平权运动。

      70年代以后,心理学博士赵美心回到洛杉矶社区学院任教。1978年与法学博士伍国庆成婚。由于良好口碑和高等教育背景,夫妇两人双双当选学区委员。80年代的洛杉矶湾区出现了华裔移民涌入的高潮,而赵氏夫妇所在的蒙特利公园市尤甚。此地由于大量台湾移民迁入而得名"小台北"。但"小台北"的白人却对族裔、文化以及经济结构的如此巨变十分抵触,直接导致了1986年所谓"英语独尊"运动:他们向市议会施压,要将英语定为唯一官方语言,并在商户、书店等公共场合禁用其他语言� 虽不会说中文,但身为华裔学区委员的赵美心,仍成功地协调、平息了"语言之争"。两年之后,作为新老居民都能接受的代言人,赵美心轻松选入蒙市市议会,踏上"为民喉舌"的从政之路。而赵美心随后的政治道路并不平坦,1994年和1998年两度参选州议员,均在党内初选中败给拉美裔。究其原因,主要与其参选州议会选区人口以拉美裔为主有关。直到2001年,时任拉美裔议员进入州参议院而导致席位出现空缺,越挫越勇的赵美心才如愿选入州议会,冲破天花板。

      在州府萨克拉门托服务期间,赵美心继续致力于为少数裔和移民创造平等机会,并极力倡导推行医疗健保、教育以及税务改革。赵美心上任不久,南加州就发生了一起华裔因不懂英文而被欺诈的案件。获悉后,赵美心旋即向州议会提交议案,要求将适用于拉美裔社区防止� 言欺诈的法案推广至亚裔范围。2003年9月,时任州长格雷·戴维斯(Gray Davis)特别选择到赵美心的蒙特利公园市签署该法案生效。

      2006年,由于州法的任期限制,连任两届的赵美心转而选入加州税务委员会。而赵美心的丈夫伍国庆成功当选了其州议会席位。今年初,赵美心所在选区的国会众议员希尔达·索利斯(Hilda Solis)出任奥巴马内阁的劳工部长。赵美心决定参加补选,进军华盛顿。加州第32选区的选民结构中亚裔为18.4%,拉美裔则占到62.3%,如此比例在全美435个众议院选区中排名第11。但此时的赵美心并未重蹈十几年前的覆辙,通过在州政舞台上的努力,她已成为少数裔普遍认同的政治人物。在该国会席位的初选和补选中,赵美心都战胜了拉美裔候选人。更有趣的是,共和党方面招募与赵美心对阵的竟是与她有姻亲关系的华裔女性赵美生(Betty Chu)。可见,赵美心已势在必得,共和党只能利用在西方人眼中容易混淆的名字来搅乱选情了。

      目前,赵美心已获得众议院教育与劳工委员会的席位,她也表示期待加入能源与商业、司法、交通与基础设施以及筹款等数个委员会。而此后能否参与这些委员会、特别是颇具权势的筹款委员会,将是评价赵美心在国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同时,虽补选上台,但代表全美最为安全的民主党选区之一,赵美心应无需担心党外的有力挑战。更为关键的是,她必须继续扩大在拉美裔中的支持度与影响力、尽力在美国主流白人选民中获得认同。而对赵美心个人而言,借助华裔优势,在对美国日益重要的对华事务中掌握话语权、进而扮演重要角色,或将是她不断提升政治影响的捷径之一。在一个稳健的美中关系下,美国社会对真实中国的不断了解� 也正在悄然改变着华裔移民在美的境遇。

    纵横周刊的最新更新:
  • 白条财政催生宪政改革 / 2009-08-09 12:25 / 评论数(0)
  • 政治伊斯兰光谱的流变 / 2009-08-09 12:25 / 评论数(0)
  • 纳布科折射欧盟能源战略的分裂 / 2009-08-09 12:25 / 评论数(0)
  • 马主席后的台湾:一个中国,两种判断 / 2009-08-09 12:25 / 评论数(3)
  • 日本"自衰民兴"的深层动因 / 2009-08-09 12:24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美国模式破裂 中国未能跟上

    Sun, 09 Aug 2009 11:58:00 +0800

    作者:纪硕鸣 | 评论(3) | 标签:财经看点

    这是中国著名财经评论专家叶檀为《终结美元》一书写的序,以敏锐的触角,点清了美元走向末路的趋势,中国需要跟上的未来.

    一种经济模式崩溃了,无论2009年的经济复苏是否属实,世界经济再也回不到2007年之前,东亚制造、美国消费的模式中去了。

    中国拷贝的是日本、韩国的出口导向模式,在2000年以后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日益增加的美元财富,和外向型经济轻松化解的就业难题,缓解了国内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难题。在中国经济低通胀、高增长的美妙时间,大多数人认为,我们可以像日、韩两国一样,走向现代工业国,从国际制造车间走向国际制造强国,并最终完成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们或多或少以隔岸观火的心态,看待日本衰退的二十年。这不奇怪,对所的人来说,邻人的痛楚并不能让自己感同身受。但2007年的金融危机改变了这一切,美国的虚拟金融把世界拖下了水,庞大的美元储备对于美国以外的国家而言,不再是财富的象征,而是破裂的经济模式的象征。

    一场寻找替罪羊的游戏就此开始。

    在寻找替罪羊的过程中,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将美国资产泡沫的源头,指向了中国这个最大的美元持有国。他一改特有的晦涩,十分明确地指出,美国楼市泡沫不能怪罪于美联储低利率政策,是中国及新兴市场急速增长导致过分储蓄,推低全球长期利率,引发楼市危机。这些国家对于美国国债贪得无厌的需求——根据美国财政部资料,从2000到2005年,美国国债的海外持有量增长了一倍,至2.03万亿美元——导致美国长期国债利率处于异乎寻常的低位。潜台词是,资产泡沫一定会存在,美联储加息有什么用呢?这种说法与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如出一辙。

    格林斯潘此番言论,无疑是这位前金融巨头推卸责任,无论如何,是格林斯潘将美联储利率长期维持在低位,以至于2007年之前的泡沫被许多人称为"格林斯潘泡沫"。而中方的反应正如预料,是美国的政策怂恿了泡沫,华尔街以泡沫为乐,依靠贩卖有毒资产,将丰厚的红利收入囊中。

    两国都有第三种理智的论调,一种经济模式的产生正如一桩婚姻的产生,夫妻双方谁也无法置身事外,作为最大的消费国美国与最大的生产国中国,必须同心携力寻找到新的、可持续的、健康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不以单向的生产与消费为依托,中国人不应被定位于工蜂式的生产工人,而美国人债台高筑式的富翁生活已经宣告破产。

    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经济模式?在一片争吵声中,各国政府开出的是降息、发债、发钞的老药方。

    美联储目前的利率比美国世贸中心遭受袭击后低得多,2009年6月25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声明,维持利率在0.00%至0.25%之间不变,"这一较低水平利率可能会维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直到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美国走出衰退,美国不会提高利率。

    美国正在美联储主席人称"直升机本"的伯南克以及萨默斯等智囊的率领下,走向美元贬值的漫漫长路,以保证美国以低利率借到足够的美元,同时让美国的债权人的负债实际下降,说白了,这是美元收铸币税的典型方式,毫无新奇之处。

    中国人民币不是国际流通货币,压低人民币汇率无法向全球征收铸币税,惟一的作用是促进出口。为了刺激经济复苏,2009年上半年中国国内信贷超过6万亿,投放总额超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任何一年的投放总量。

    全球范围内巨量的货币投放与产能过剩的并存,使货币转为资产泡沫,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股市回暖,中国大陆A股市场与楼市交易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

    格林斯潘时代造就了今天的局面,为了走出经济衰退泥淖,全球主要央行再次祭出格林斯潘利剑。

    实行低息、发钞、积极财政政策而未能挽狂澜于既倒的日本央行与财政部对此心知肚明,早在1997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建议日本通过无限制的增加货币供给来抑制通缩,但日本央行把利率降为零、基础货币每年30%的增长水平,仍然无效。日本央行痛陈,"当日本面临各种结构性问题时,单靠货币宽松政策是很难让日本经济复苏的"。尽管如此,日本央行与财政部不敢出台其它政策。

    全球经济如同一团乱麻,目前全球的救市政策救了资产泡沫,不可能救实体经济。只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世界经济如何变化,美元的去杠杆化不会变,美国人的储蓄率将逐步上升,应对这种变化,中国能够做的是扩展内需与尽快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紧锣密鼓。2006年4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截止2009年4月1日,中国央行先后与其它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范围,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今年年初以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呼吁,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取代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

    在人民币国际化渐行渐近,在此关键时刻,我们头脑必须清醒,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市场接受过程。

    以特别提款权为基础改革全球储备体系,特别提款权仍然与全球主要储备货币挂钩,美元仍占主导地位,只不过从以往单纯与美元挂钩变为与一篮子货币挂钩,为今后货币比例的改变预留了空间。我们不能奢望特别提款权能够马上给我们一个稳定公平的货币体系,事实上,全球都找不到货币改革的最优方案,只能寻找次优方案。人民币结算由此前只限于边贸领域开始向一般国际贸易拓展。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而不是关键一步,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在于实行资本项下可兑换(介于经常项目可兑换和完全可兑换之间,指取消对跨国资本交易及与之相关的跨境汇兑转移的限制),人民币国际化能否顺利,要看市场的接受程度。

    美国模式崩溃,中国内需模式能否取而代之?让人担心的是,在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在国企民企争食的情况下,国企成为宽松政策理所当然的受益者,在现行体制下,给国企黄金、给市场信心,必然对内需扩展、对企业效率造成负面影响。

    美国模式破裂之后,中国受制于货币与实体经济双重牵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跟上。

    纪硕鸣兄是亚洲最佳记者,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国情,他敏锐地看到,中国只有打赢货币战争才能取得第一步的胜利。

    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刻,我们货币转型持相同意见的背后,是希望中国顺利度过改革的关口,不会因为全球的经济变化,而使改革走向封闭、内敛之路。如果改革走回头路,中国失落的不仅是十年,将比已经完成工业化的日本失落的时间更长。

    纪硕鸣的最新更新:
  • 久居香港却没有离沪的感觉 / 2009-08-09 11:57 / 评论数(0)
  • 美元还能撑多久?(2) / 2009-08-02 10:15 / 评论数(2)
  • 美元还能撑多久?(1) / 2009-08-02 10:14 / 评论数(4)
  • G8峰会绿色目标的挑战 / 2009-07-24 10:52 / 评论数(3)
  • 新疆工人为何来韶关? / 2009-07-21 11:03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请让天使回到自己的乐园

    Sun, 09 Aug 2009 11:27:00 +0800

    作者:柏蔚林 | 评论(2) | 标签:儿童, 教育, 负担

    我相信造物主总是公平的,给人以艰辛,也会给人以同等的快乐来补偿。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能跑能跳,这期间的酸甜苦辣,没有一个父母会轻易地忘记。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大无疑是极为辛苦的,太多的辛劳没有办法来衡量,更无法用金钱来解决。然而每一个孩子灿烂的笑颜为一个个家庭带来的欢乐同样也是无价的,爱可以使辛劳整天的父母们在一瞬间忘记一切疲劳和烦恼。没有父母不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童年。然而不幸的是,太多的孩子已经被人为地剥夺了童年,早早地成为作业、考试还有就业的奴隶,甚至被迫的去学习成人世界的世故、圆滑。一个没有笑颜的童年,无论对父母、孩子还是这个社会,都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我算是初为人父 ��久吧,儿子也只有两岁而已。每天早上离家上班之前,我总会习惯性地看一眼依然熟睡中的儿子,那张可爱的小脸儿总是让人舍不得离开。下午回到家的时候,我最最盼望的就是能看见小家伙站在窗前快乐的向我挥手。每次打开家门,儿子总是大喊着冲过来拥抱一下,然后咿咿呀呀的表达一下他的感情。晚上睡觉前,我会给他讲书,也就是一本大画册,很多可爱的卡通动物、植物和数字。开始的时候,我会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后来有一天突然想,干吗不练习做句子呢?我说,"这是苹果,元元吃苹果"。小家伙想一想,回答说"爸爸吃苹果"。"打元元的屁股","打爸爸的屁股"。这大概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小孩子的智慧有时候也令人惊讶。有一天我在敲键盘的时候,小家伙跑过来试图参与一下,被我拒绝了。然后他就跑到� 房里去制造了很多的噪音出来,唬得我赶紧去厨房检查他有没有动刀动叉,而他则转身跑去占领了我的电脑,还得意的哈哈大笑。小家伙的每一天都是在无忧无虑的笑声中度过,我很羡慕,也希望他可以永远快乐如斯。

    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爸妈高兴得不得了,跑了大老远来看小孙子。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他们在帮助我们照看小家伙。后来有一天,母亲终于忍不住对我说,"你们很忙,这么小的孩子,请保姆又不放心,要不还是让我们把他带回家去吧,我们最少可以帮你看到小学"。我知道他们有这心思很久了,但思考了几分钟后,我还是拒绝了她的好意。我跟母亲解释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不利于培养父母和孩子间的感情,还有就是对食品卫生的不放心。(在他们回去没多久就发生了"三鹿"的结石奶粉事件,见� �了我的先见之明。今天有三鹿,明天就可能会有五牛,没有人可以保证这样可怕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些结石受害孩子的照片足以让任何一个良心尚存的人落泪,我实在无法接受那样的事发生在孩子身上。)其次是医疗条件,我曾经带着同事的孩子去过地方上的儿童医院,那些医护人员冷漠的面孔和无序的管理令我对他们没有任何的信任。而事实上最终使我下决心自己独力照看孩子的原因,我并没有告诉母亲,那就是我大哥的孩子。

    小侄子出生的时候,我对于他没有任何的概念,甚至内心里觉得有些烦乱,总觉得家里添了几分乱。对于哥嫂做了父母的兴奋和父亲母亲做了爷爷奶奶的快乐也基本感受不到。直到有一天,我从外边回到家里。那时候大哥工作很忙,都是父母和嫂子在照顾孩子,我也很少帮忙,继续享受单身青年的自� �自在。打开家门,一切如常,老妈在做饭,老爸戴着眼镜,正忙着给孙子讲画册。小侄子看到我回来,转身踉踉跄跄的朝我走过来,张开两只小胳膊,用稚嫩的声音很努力地说"三..叔,抱..抱"。就在一瞬间,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冲动,赶忙伸手抱起了孩子。两只软软的小胳膊绕在我的脖子上,小脑袋舒适的顶在我的脸颊上,那一刻是我平生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了对孩子的一种刻骨铭心的亲情,当时不禁鼻子有些发酸,眼泪差一点滑下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用很多的时间去和小侄子一起玩耍游戏。小家伙性格极其开朗、活泼,爱说爱笑,人见人爱。有时候甚至私下里想,我自己的孩子将来也一定要像这个小鬼一样可爱才好。后来小侄子上了幼儿园,基本上也都是我去接来送去,还经常以家长身份观看他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表� 节目,每一个孩子都可爱的像小天使一样。

    再后来我辞掉了工作,开始寻找过于平淡人生里的一点弯曲。两年半以后,当我再次返回故乡和家人团聚的时候,我感到了一些郁闷,我一直都牵挂着的小侄子变了。他不再喜欢说话,也不愿和人交流,非常的固执,难以沟通。我多次试图用礼物让他高兴起来,但都没有成功。他拿着我专门给他带来的礼物一声不吭低着头就走了。我有些担心,去问母亲,但她也不愿多说,只是说"孩子大了,不像小时候了"。后来有一次,我打电话给家里,是小侄子接的,嘴里不知说了些什么,就把电话给挂了。我很惊异,电话又打过去,想问问怎么回事。这次是母亲接的,在我的一再追问下,总算是讲出了些原委。

    小侄子从上小学开始,就已经每周七天满负荷运载,周一到周五是在学校全天上课 ��周末两天要去学奥数和剑桥英语,中间抽空还要去书画班上课。我很困惑,为什么呢?母亲解释说,因为将来要上重点中学啊。虽然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明令禁止中学招生使用奥数成绩和英语成绩,但实际上没有奥数和英语的高分是根本进不了重点中学的。"一定要进重点中学吗?""不进重点中学就没有希望进重点大学,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满大街都是,根本找不到工作,怎么办?""那学书画又是为什么?""特殊才艺可以加分。""不学行吗?""现在每一个家庭都是这样。""有户外活动的时间吗","就是在家玩游戏机,每天作业都要写到11点,哪有时间出去"。明白了,一个小学生就已经开始要背负起未来就业艰难的重担,就要为萎靡不振的就业市场负一份责任,就要为了十多年后一份简单的工作而牺牲掉自己的童年。

    一个� �早就被人为剥夺掉的童年,这并不是用一句简单的感慨就可以了结的,这对于一个孩子未来一生的身心健康都会有着巨大的影响。每天大量的作业,周末频繁的补习班,多重压力使孩子的性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性情暴躁,动不动就大喊大叫。有一次我看到他在写作业,手里的笔不是在写字,而是仿佛在用力地刻字。后来还听母亲说他的班上还有小孩子为了不写作业而故意用小刀划伤自己的手。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课堂上,缺少户外活动和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孩子缺乏应有的交流能力,完全不知如何待人接物。大哥是个工作很勤奋的人,他也知道这样的压力环境对小孩子不好,但也无可奈何,路已经定型了,每一个人都拼得死去活来,谁又能怎么样呢?!学校里也和以前不同了。有些老师上课只是敷衍一下。听不懂,那就请老师课外辅导了,按小 ��收费。以前教室里排座位是按照身高,现在是按成绩和家长的职业,成绩好的排前面,家长能办事的排前面。每到逢年过节或者老师的生日,家长都会叫孩子赶紧去给老师送礼,礼轻了还不行,这是和孩子在学校里的待遇直接相关的。连小学生也开始经常在一起交流送礼的经验。

    上一次见到小侄子的时候,我的心情已经暗淡到了极点。一个曾经何等活泼可爱的孩子给我的第一印象竟然是两个字,木讷。是啊,长高了,长大了,两只眼睛再也看不到过去的灵秀了,说话含混不清,缺乏运动,身体已经明显有着朝笨拙方向发展的趋势。和爷爷奶奶说不了几句话,就开始大吼大叫。他已经是大孩子了,上街却还要拉着爸妈的手。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班上的家长都知道,很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都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心理状态与生理 ��龄完全不符。也有一些家庭和孩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放弃了,因为付不起高昂的补习费、择校费、赞助费,混一天算一天吧。母亲退休前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然而眼看着可爱的孙子一天天被她从事了几十年的教育事业压抑的喘不过气,却也只能是一脸的无可奈何。

    就在我敲打这些文字的时候,儿子悄悄的从卧室里溜了出来,站在我的旁边,歪着小脑袋看着我。然后按照惯例,一脸的坏笑,从后面爬上椅子,"骑爸爸"。再下来,就是爬到桌子上,学着我的样子敲打键盘。这一次我没有拒绝,没有让他去一边玩,而是一边看着他有模有样的敲击键盘,一边用臂膀护住以防他从桌面上滑下去。大家庭中的一个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童年,变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无法想象将来的他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在自己的孩子 ��上重演。我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但还可以保护你,请继续在你的乐园里嬉戏,我最亲爱的小天使。

    柏蔚林的最新更新:
  • 司法不长 / 2009-08-08 11:37 / 评论数(5)
  • 步履艰难的全球化之路 (漫谈之二) / 2009-08-05 22:41 / 评论数(2)
  • 全球化和中国经济(漫谈之一) / 2009-08-03 20:41 / 评论数(9)
  • 品味美国政治娱乐化的一面 / 2009-07-28 17:56 / 评论数(8)
  • 直击欧巴马与"哈佛教授被捕事件" / 2009-07-26 10:53 / 评论数(18)
  • 返回顶部

    中华酒文化可以休矣

    Sun, 09 Aug 2009 10:31:00 +0800

    作者:一剑封喉 | 评论(4) | 标签:中华, 酒文化, 陆燕明, 区长, 县委书记, 县长, 饮酒过度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区长陆燕明因饮酒过度昏迷,经过17天抢救无效死亡。

    如果说中华酒文化没有"死亡",可以这样说,陆区长的醉死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据介绍,陆区长是博士学位、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按他的下属说法"素质很高"。那为什么在中华大地上"素质"如此之高的官员,也抵挡不住"酒文化"的冲击,从而战亡在酒场上呢?本文试图从中华酒文化的角度切入,议论此事。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好东西,应该继承。但中华传统中又有许多糟粕应以摒弃,比如说酒文化。

    "饮酒误事"这是一句人生的至理名言。说的是人一喝酒,头脑就会发热,糊涂,办起事来就会没有原则,不该说的说了,不该做的做了。总之一句话,会误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的民族,但在对待如何喝酒这一件事上却十分糊涂。

    其实在现代文明国家,人家早就知道无度喝酒是误事的祸端。比如说美国,早在近百年前就曾经颁布过《禁酒令》,虽然最后不了了之 ��但民众对于喝酒会误事的认识早已形成共识。至今有不到十八岁属未成年人不得购酒的法规,违者罚款,重者要坐牢。

    迎宾宴席上更是喝酒有度,一般不上白酒,红酒也是意思意思,作为一种相敬、相贺或友谊的象征。私人宴客很多主人也不备白酒,如果客人有特殊需要,提出要求,主人才根据客人的酒量上一点,点到为此。

    与外商打交道,人家工作是工作,饭桌是饭桌,分得很清楚。

    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大城市得到国外先进文化的风气,近年来也逐步摒弃过多过滥的中华酒文化。不劝酒,更不逼酒。

    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也是一种文明的象征。

    从陆燕明的死,我们还可从中得以窥见中国官场的腐败与颓废。工作也好,私交也罢,一个是区长,一个是县委书记,你们代表着中国的先进文化� �交往和情趣完全可以更高尚一点,比如说吟诗作对、欣赏音乐、打打高尔夫球……完全不必碰面必喝,逢喝必醉。

    但没有,我们民众没有从这些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官员们身上看到哪怕一点点的文明气息,相反却代表着一种腐朽没落和颓废之风。

    多年前,笔者曾有幸陪同一名县长出差考察技术项目,经过广西西部某市,本来说好了不要打扰地方官员。但县太爷又经不住酒文化长期熏陶的人际交往陋习和酒香诱惑,主动接受了地方官员的接待。那一晚,真的是喝得个天翻地覆,用我们地方话说的:"哪一个来哪一个跌",带去的秘书、厂长和经理们一个都顶不住。你想啊,"强龙压不住地头蛇",你有再多的人,也不可能有他当地人多,顶不住他们的轮番进攻。结果我们的这个县太爷醉得一塌糊涂不省人事斯文扫地。

    < P>

    这是我对中华酒文化的一次深刻认识。从此对"酒文化"十分反感,认为此"文化"不是彼文化。酒文化并不代表先进和文明,相反,中华酒文化代表着一种落后和野蛮。

    世界酒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低度、果酒和啤酒。

    白酒是一种高度酒,酿造时需要更多的粮食原料。从全球范围来说,粮食还是紧缺民生物质,就对中国而言,我们是农业国,如果说能在粮食方面能有更多的节余,我们可以把多余的粮食出口。一方面,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另一方面还可换回外汇。

    而把过多的粮食酿成高度白酒,不但会促使社会"酒文化"的泛滥和恶化,更使民众消费更多的白酒,这是一种浪费的现象。

    此外,应该禁止或限制白酒广告的电视、报纸和广播宣传。普及文明和先进的酒文化理念,宣传过度饮酒有害健康 ��

    但愿,陆区长的死不是白死,人们应从他的不幸中吸取更多的教训,促使更多酒鬼的醒悟和悔改。

    一剑封喉的最新更新:
  • 资源男孩的死绝不是一起偶然事件 / 2009-08-05 22:55 / 评论数(0)
  • 网瘾定性为精神病是造成资源男孩死亡的诱因 / 2009-08-04 22:41 / 评论数(2)
  • 我成功维权之后的困惑 / 2009-07-28 22:55 / 评论数(10)
  • 建议向公众开放"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 2009-07-24 21:38 / 评论数(0)
  • 北外女生是一名乖乖女 / 2009-03-19 10:26 / 评论数(4)
  • 返回顶部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思经济危机新书之二

    Sun, 09 Aug 2009 03:06:00 +0800

    作者:newlight | 评论(1) | 标签:金融风暴, , 经济危机, 《金融时报》

    经济观察网 2008-2009年的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中,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崩溃,可能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富戏剧性的时刻。在投资银行贝尔斯登 (Bear Stearns) 崩溃、雷曼兄弟倒闭之后,很快就有至少3本书在美国出版,主要都是记述这两家投资银行"最后的日子",没有回答一个许多人都在问的问题:这些金融机构中,曾经集中着最优秀的人才,但他们不仅没有躲过,而且似乎是制造了这场金融海啸,根子在哪里?

    世界金融市场一向变化多端,难以预测,但是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追寻一种可以准确预测风险的方案,许多一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都投入这一行列,寻找最可靠的模型。然而历史的经验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这些模型不能让使用者躲过金融风险,但一次又一次在灾难过后,人们得出的结论却是:这些模型还不够好。

    有些人开始对这一观念提出了挑战。金融海啸爆发后,曾经是金融衍生工具专家的Nassim Taleb (The Black Swan的作者)经常接受媒体采访,激动地述说金融量化模型是如何害人的。所以当我看到他为Pablo Triana的新书作序,就一点不奇怪了。

    Pablo Triana 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有着实际的操作经验,同时又是一个研究者和作者,经常为财经媒体撰文。在他的新书《人教鸟飞》(Lecturing Birds on Flying: Can Mathematical Theories Destroy the Financial Markets? How Financial Practice Differs from Theory) 中,他历数那些被广为追捧的量化模型是如何反复在实践中带来灾难。他认为这些量化模型的设计者是闭门造车,没有操作金融工具的实际经验,却想取代行内人士预测未来,等于是人教鸟飞。更糟糕的是,这些模型的采用,给操作者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进一步鼓励冒险。他认为在1987年股市崩溃、 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倒闭危机、以及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这些量化模型的广泛使用,是主要原因。

    《金融时报》编辑Gillian Tett则不认为量化模型本身是罪魁祸首,在她的新书《傻瓜的金子》(Fool's Gold: How Unrestrained Greed Corrupted a Dream, Shattered Global Markets and Unleashed a Catastrophe) 中,她详尽叙述了投资银行 JP Morgan内部的一个小组是如何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以及这一的具有革命性的成果是如何被广为使用,渐渐超过了产品的设计用途,最终带来一场灾难的过程。作者强调,这些产品的本意是为了规避风险,但风险量化的诱惑之大,让许多人产生幻觉,认为可以有效控制风险,导致做出更鲁莽的举动。

    另一本新书,石川哲也(Tetsuya Ishikawa)的《我是怎么造成信贷紧缩的》(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 的独到之处,是作者通过亲身体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作出了反省。作者是伊顿公学出身,牛津毕业,曾在七家投资银行工作过。这本书是以小说形式出版,据他说是为了不想搞"揪出替罪羊",而是想探讨产生金融海啸的深层原因。作为小说看,这本书情节松散,但难得是在浅显地讲解了许多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和泛滥之后,作者能对自己和同行们的行为做一番剖析和反省。书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他被投行解雇,老上司称他是"信贷紧缩的牺牲品"时,他的内心独白:" 真正的牺牲品不是我,而是那些没有参与这场豪赌,却无谓遭殃的普通人。"

    虽然这些新书对金融量化模型、金融衍生产品做了分析,试图理解它们在造成金融海啸中起的作用,但是对于许多观察者来说,答案很简单。他们的指控非常直接:是参与者的贪婪和鲁莽,造成了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

    原文链接:http://taohuawu.net/2009/08/08/books-about-financial-crisis-2/

    newlight的最新更新:
  • 咖啡·读书·广告 / 2009-08-07 06:54 / 评论数(0)
  • 上周英国畅销书排行榜#8 (2009年8月2日) / 2009-08-04 18:58 / 评论数(0)
  • 从历史中寻找线索:反思经济危机新书之一 / 2009-08-03 06:57 / 评论数(1)
  • 科学新闻:主动权在谁手中? / 2009-08-01 07:27 / 评论数(0)
  • 从实验室发现到临床"神药" / 2009-07-30 20:04 / 评论数(1)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