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最美希望小学"惹谁了?
Sun, 30 Aug 2009 15:31:00 +0800
350万元建一所希望小学算不算多?这得看从什么角度讲。
位于重庆云阳县长江边上的"中国海外三峡希望小学"在网上挨骂,据称是因为造价太高。按惯常说法,20万元可以捐建一所希望小学,那么这所学校的造价就相当于建17所小学的花费。有媒体还刻意渲染这所小学"背依大山,面朝长江,原汁原味的瑞士山地古典建筑风格……"想来有这番意思:又不是盖别墅,整这么漂亮干嘛!?
问题是,这是人家中国海外集团捐建的。捐建方认为"有条件,就要将最好的东西给孩子",这招谁惹谁了?我认为,这种自我高要求是很合理的。不管捐建方是出于好意,或者借此搞个慈善形象工程,都没太大问题。很多人大概不知道,深圳某著名公司在四川捐建 ��一所中小学校,可比这所希望小学牛气多了。这我可是亲眼看到的。这所学校光教学楼的造价据称就上千万,整栋楼相当于建在几根"弹簧"(隔震支座)上,按"9度设防"减震技术建造。你能说这不好吗?
所以,造价高低与否,只要属于社会捐建行为,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要追问的话,更该关心的是学校建筑质量,以及有没有官员从中吃回扣等问题。如果这钱都用对了地方,花得值得,我还巴不得这样的慈善企业多出现几家。20万元大概是造希望小学的最低成本,但不能说,希望小学的学生就配使用"成本最低"的教育资源,你说是不是?
当然,如果这是主管教育部门为自身利益而强行索捐来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最美希望小学"假如没有被网友质疑,确实有可能成为有关部门的一大"形象工程"。这里只能� �望没有这种事情发生。还有,也要考虑到学校设施的维护成本,当地能否承载得起。这所希望小学不过建筑高级一些,想必没太大问题。但我刚才说的那家学校,有国际大IT公司捐了一套电子化教学设备,教师的"黑板"使用大屏幕触屏液晶显示器,可以上网调取课件,这在国内大城市恐怕都很罕见。不能不让人担心,这会不会给学校徒增不必要的负担。
有网友觉得这所小学造价高,也许是出于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不分缘由地要求平均主义,这等于吃大锅饭那一套。这恐怕是当前出现"仇富论"的一个社会思想背景。不过在这件事情上,这种想法却也不能说错,只是应当针对的是政府部门,而非社会捐赠主体。手握公共财政的政府部门,应该更多地考虑教育资源均衡化等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这是政府的责任体现。虽说� 全均衡化并不符合现实,但在一个地方,如果辖下既存在设施豪华的学校,又出现了类似悬崖小学的教学设施,教育主管部门恐怕难逃辞咎。
那些能够在"最美希望小学"上课的孩子是幸运的。当地学生终于摆脱了"穷教育"的烦恼,而且用不着跑很远的地方上厕所。但是,这个功劳不能记在教育主管部门头上。还要看到,离这所学校不远的地方可能就还存在着"危房小学"。而这个责任,无疑却应当由政府部门来承担。如果分清楚社会慈善和政府责任的边界,"最美希望小学"也就不太可能发生这么大的争议。
2009年8月28日
嫩玉米
Sun, 30 Aug 2009 15:06:00 +0800
给家里打电话,母亲说周四的一场大雨大风,把还有一个月就可以收获的玉米全部给刮倒了。
"咱家还算幸运的,还能收一半吧。"母亲说,许多人家的玉米全部倒掉了,根本扶不起来了,都被风刮的折断了。
有一些嫩的玉米倒是可以煮着吃了。母亲从地里掰了两袋子嫩玉米,准备让妹妹带一袋子去给单位的同事。她打电话给小姨,问她们吃不吃嫩玉米,给他们送些去。小姨告诉母亲,自己地里的还吃不清呢。小姨的村子理我们村子只有两三里地远,损失不可能比我们家要小。
我家里中了三亩多的玉米,如果倒了一半的话,那么每天、每顿都吃煮玉米的话,估计也会吃很长时间吧——可是哪能总吃那个啊,母亲说。而且过几天,倒掉的玉米就干了,因为还没有长� ,根本不会有饱满的玉米粒,只能扔掉。
我忽然想起在新闻中听了许多次的农业保险,问母亲,难道政府不会补偿一点吗?不是有农业保险吗?
母亲说,今年的夏天的麦子倒是入了农业保险了。一亩地三块钱,父亲说可能是平安保险投保的,但是也不确定。因为当时是把钱交给村委会了。结果夏天收麦子的时候,很多麦子也倒了,影响了收成。保险公司下来测算了一下损失情况,然后直到现在,保险公司的赔偿还没有下来。
当时麦子灾情也挺严重的,几乎家家的都有倒掉的。"保险公司肯定觉得赔了钱了",母亲说,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今年秋天的玉米的保险,人家就不做这个项目了。
于是今年,大前天,周四的那一场大风造成的灾害,那全部一片片倒掉的玉米,只能农民们自己来承担损失了。
< >我说要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政府每天补偿吗?
母亲是个很是大体,顾大局的人。她说现在南方水灾,北方旱灾,就我们这里还算好一点,结果赶上了这样的风灾。全国这么多的天灾,国家哪管的过来啊。
http://www.lipuman.com/archives/tender-corn/
人和人不一样(走三线-07)
Sun, 30 Aug 2009 08:28:00 +0800
作者:老虎庙 | 评论(7) | 标签:走三线, 民工, 抚恤
在安康住了三天,去了两趟陵园。头次去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找到我的那些同龄"学兵",二次去是在得到朋友的指点后,因此不再花费太多工夫……
走在回返路上,我仍然低着头,沉默无语。刚刚由千里外追访而来的美国朋友问我"看到死难同学的心情怎样?"我说:"昨天来过,心情就很复杂,今天又不一般……准确说,更多了点理性。"
今天与我同往陵园的除了美国人,还有的是两位昨天以来就一直为我所思索的人物代表——两位四十年前,和我同样在襄渝铁道线上参加建设的当地民工。一位是女士,陈姓,1953年出生,与我同龄,是当年的民工女子连人员,现在在安康市和老公经营一家琴行;另一位是男士,陈世全,出生于1951年,陈世全也是民工,当年属平利二团二十连,在安康江北的一次露天施工中由高空摔下,导致左大腿高位截肢,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被评定为二等甲级伤残,这四十年来,一直仅拿每月20元钱的伤残补贴……两位民工是我此行安康有幸找到的当年民工代表。陪同我采访的陵园管理人小王一再对我说"他们是民兵。"我说"这个你有所不知,民兵是什么?就是民工,因为是配合铁道兵,所以那样叫而已。"
小王的话恰是我昨天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年参建襄渝线的铁道兵达六个师(军级编制)20万人,是铁道兵全国兵力的一半。同时,参加建设的娃娃兵,来自西安、咸阳、渭南、铜川的中学生共141个连,25800多人。而同样参加铁路建设人数最多的,来自铁路沿线农村的鄂、陕、川三省农民组成的民工连则人数高达70余万。但是在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沿线为襄渝线建设牺牲人员陵园里,被标以"革命烈士"的民工却几乎为零?
在中国,这个由政治身份的不同,而随之得以享受各方面待遇的不同,其界限又十分分明的国度里,即使是为同样一件事情在做,有的甚至做得更加辉煌和可歌可泣,但也会因了你的身份的不同(一个阶段里甚至因了阶级和出身的不同而分)而严格区别。
陈世全当年因为有一定文采,被分配做民工连里的新闻(政治宣传)工作,他也因此对当时民工的死亡后待遇了如指掌。他说:"当年因施工死亡一个民工的抚恤金是一人一千到两千元。"而在当时有个传说:凡学生连的学生成铁道兵的重点保护对象,这大概谁都可以看得出来,因为他们还是孩子。这样以来,针对学生死亡的抚恤金就相应增加不少。这其中亦不排除学生死亡后的亲属安抚工作较之农民工来说更加麻烦。比如和我同在楼上楼下居住的西安市71中学的17岁学生李新,死亡后,竟亲由铁道兵5752部队师长本人多次陪同前来送葬的死者家属进餐,且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顿顿美宴。为了安抚顺利,甚至给我们这些个与李新同院居住的邻居孩子们以放假全程陪同的待遇。
如今的陈世全由伤残带来的不便依然明显,甚至在踏上陵园一个稍高的台阶时尚须我来搀扶。陈告诉我的民工死亡抚恤待遇以及尚存在世的伤残民工境遇听来更令人唏嘘。他从随身带来的黑皮包里抽出几分打印稿交给我看。我见其中一份的标题是《关于在三线铁路建设中因工伤残民兵请求增加抚恤补助金的报告》,另一份是包含了六位伤残人状况的《报告人简历》。下面是我摘录下来的其中三人情况——
陈世全,男,汉族,农民,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日出生,籍住平利县镇木瓜沟村九组。一九七零年七月参加三线铁路建设,属平利二团二十连,在襄渝线安康江北施工负伤,导致左大腿高位截肢,丧失全部劳动力,评定为二等甲级伤残,月定补20元。
黄维清,男,农民,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出生,籍住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五组。一九七零年十月参加三线铁路建设,属平利二团二十二连,在平头山伐木因工负伤,头顶部击裂,导致严重大脑损坏,头脑不清,手脚不便,丧失全部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评定为一等伤残,现月定补25元。
陈学琴,女,汉族,农民,一九五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出生。籍住平利县老县镇老县村一组,一九七零年七月参加三线铁路建设,属平利民兵一团女子十三连,襄渝线旬阳县段,因施工放炮飞石打断左臂,导致根部截肢,丧失全部劳动力,评定二等甲级伤残,现月定补23元……
陈世全说:"我们多住在农村,自然条件恶劣,三十多年来,强忍伤病痛苦,挣扎着生活真苦不堪言……前些年得不到社会的优待,还被强加一些税役……这些年我们多次写报告向政府机关和民政部门反映困难,但都推说参加三线的民兵国家没有相关文件说可以拨款……可是原先说过三线伤残人员一律按照参战人员待遇,死者也可进入烈士陵园,现在就不算数了。"
陈世全伤残后,曾一度在小学校教书,并自学,至去年,已经将近六十岁的人还通过了北京联合大学易经与经济专业考核。可是它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人能够想象。陈在《关于在三线铁路建设中因工伤残民兵请求增加抚恤补助金的报告》的结尾处这样写道——因此,我们重残人员再次联合报告上级政府,请求增加我们的残伤抚恤金,给予起码的生活保。诚望引起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及时审查解决为盼。
我和几位外籍朋友同看陈世全的资料,我说:"什么是上访资料?这就是。"外籍朋友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也许他们看的北京的上访事件纷争多了,渐已麻木,但相信这些来自中国底层民间的"上 访"定然有其上 访的理由。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还有谁敢说他们是刁民,他们是不安定分子,他们是神经病呢?
安康,安康,这原本是多么吉祥的一个地名呀!然而近些年来我所听到的"安康"竟然成了"精神病"人待的地方的代名称,花名。写此文正在旅途,但愿小小文章贡献于世一份清醒,一份良心,一份真实。[写于陕南安康旅社]
爱丁堡艺术节:《奥斯汀的女人们》
Sun, 30 Aug 2009 07:01:00 +0800
作者:newlight | 评论(1) | 标签:英国, 爱丁堡艺术节, 简·奥斯汀, 剧场
爱丁堡艺术节节目之二十七:剧场《奥斯汀的女人们》
Austen's Women
Guy Masterson – Theatre Tours International
Assembly @ George Street
6-31 August
£12-13
****/5
这出《奥斯汀的女人们》是我今年在边缘艺术节上看到的最成功的剧场节目。女演员 Rebecca Vaughan 在卡迪夫大学拿了英国文学学位之后正式接受表演训练,所以她自己改编简•奥斯汀小说,自己演出,就毫不奇怪了。她从奥斯汀的小说,包括未出版的The Three Sisters、Sanditon和The Watsons中,选择了13个角色,加上叙事者,把对话、独白和叙事编辑成一个80分钟的单人节目。她演出的地点是爱丁堡新城(New Town)的Assembly Room中的一间122座的剧场,我去看演出时,全场只有不到10个空座位。单人演出成本降至最低,演足三个星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宣传费用、又最大限度的从好评和票房中获利,在商业上和艺术上都非常成功。
选择简•奥斯汀为题材,当然本身就有吸引力,但是不可低估 Rebecca Vaughan 的组织材料的能力和饰演多个角色的表现能力。她并不是全部选择小说中的主角,比如《理智与感情》中的大姐 Elinor Dashwood,但是却有自私势利的Fanny Dashwood。《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劝导》中的女主角也没有出现,我猜是因为有明显缺点的角色才更生动有趣吧。
全剧有15段,在各个角色转换之间,除了语气、肢体的改变外,她还借助了换装,两三件简洁的衣裙,在演出中穿上脱下,加强了贴近感,也是一个演出的看点吧。
对简•奥斯汀题材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剧中角色的选择:
Narrator (Various Writings)
Lizzy Bennet (Pride & Prejudice)
Mary Stanhope (The Three Sisters (Juvenilia))
Marianne Dashwood (Sense & Sensibility)
Mrs Norris (Mansfield Park)
Miss Bates (Emma)
Mary Musgrove (Persuasion)
Catherine Morland (Northanger Abbey)
Emma Woodhouse (Emma)
Fanny Dashwood (Sense & Sensibility)
Diana Parker (Sanditon)
Harriet Smith (Emma)
Mrs Augusta Elton (Emma)
Miss Elizabeth Watson (The Watsons)
Lizze Bennet (Pride & Prejudice)
原文链接:http://taohuawu.net/2009/08/28/edfest-27-austens-women/
爱丁堡艺术节2009:http://taohuawu.net/tag/edinburgh-fringe/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