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5日星期六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教师与学生是什么关系?

Sat, 05 Sep 2009 15:48:00 +0800

作者:陈季冰 | 评论(6) | 标签:时事观点

开学了,很快又要到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不过,最近连续几年来每到这个时候总会传来些坏消息,今年也不例外。

从报纸上读到,就在新学年开始的前五天,一位刚满20岁的上海女孩却在家中割断煤气软管自杀身亡。此前她曾多次在自己的QQ空间日记里说,由于计算机考试没通过,拿不到毕业证影响就业,压力非常大,甚至提到过要自杀。惨剧发生以后,女孩的母校——上海科技管理学校忙不叠回应说,学校并没有将毕业证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女孩之所以没有拿到毕业证,是因为其他原因。校方还为此事"深感痛心",表示"今后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东方早报2009年9月2日A5版》)

这件事情使我立刻联想到一个多星期前教育部印发的《� �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规定》时指出:"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条消息在8月24日由新华社向全国发布后,招来了铺天盖地的议论。

教师批评学生竟然需要被教育部特别授权,这听起来的确匪夷所思。但既然确实是授权了,那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眼下要对学生进行批评是多么不容易!这也再次揭示了我们这里双重扭曲的教育现状:一方面,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简直要把学生的脊梁都压弯了;另一方面,孩子们看似的确是越来越有主见,可稍有不顺就离家出走、跳楼自杀却又显示他们的神经已脆弱到了何种地步!当应试教育的繁重课程摧残着我们下一代的身体健康的同时,社会上经过多年发酵逐渐流行起来的错误的舆论氛围也在损害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离我家� 到200米的地方有一所中学,它也是上海市高校招生考试的考场。每年到了高考那几天,整个社区就不得安宁——马路边停满了接送考生的私家车,使得过往车辆严重拥堵;大批警察站在校门口维持秩序,不仅沿途车辆不得鸣喇叭,就连小商小贩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压低了吆喝声……整个周边地区的正常生活仿佛都随着高考而暂时停顿。这一切,自然都是为了考场里的那片"安宁"。颇令人感动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发自内心地自觉维护这一刻的安宁环境。那三天里,就连警察的脸色也柔和了许多……将心比心,家家都有孩子,都知道高考对孩子的今后人生乃至整个家庭的重要性,所有暂时的不便都能够克服。

不过,我虽然理解中国人这种"可怜父母心",但时常忍不住思忖另一个问题:假如没有父母接送就会连考场都找不到的话,假如大� 上几声分贝不算很高的零星的汽车喇叭声就会使答题发挥大失水准的话,我们大概很难指望这些已届20岁的孩子们将来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未来等待着他们的社会可不是这么一片宁静安详、一团和气的考场。当年的西南联大在天空中敌机盘旋轰鸣声下照样培养出那么多大师巨匠,这种传奇故事今后恐怕就连想象一下都不可能了。

请不要误解,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提倡"吃苦教育"的人。我甚至认为,所谓"吃苦教育"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反动教育理论("反动"二字在这里并没有什么政治含义),它旨在把我们下一代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培养得与我们及我们的上一代一模一样。况且不同的时代对"艰苦"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在知识社会里要求我们的下一代去吃"种田"、"做工"之苦,本质上就跟要求现代城市人都学会狩猎技巧一样 ��稽可笑。然而,人终究是需要承受过一定的挫折才会成熟起来,成长为有用之才的。我的观点是:精神上的挫折远比物质上的艰苦对人的成材更有价值,一个自来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并不见得比一个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打工者意志力更差,更承受不了压力。

从这个角度说,我虽然同意时下的一种社会共识,即独生子女政策是造成今天的孩子们心理脆弱、人格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关键仍在于教育思想本身。或者更简单地说,我们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什么样的对象?

我的看法非常简单,教育是离不开一定程度的强制的。不要说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就是成年的受教育者,如果不施以一定的惩罚措施,一味和风细雨般地诱导,教育同样不可能成功。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正规形式的教育——哪� �只是培养兴趣的业余艺术辅导——无一例外都要有考试的原因。的确,成功的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诱导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但我坚信,世界上永远只有极少数出类拔萃的心灵能够在没有任何外来压力的情况下不懈地追求并获得知识,通往真知的道路注定是崎岖艰辛的。一个优秀的教育者的座右铭应当是:我的教学内容和水准是可以自由讨论和批评的,但只要进了我的课堂,一切就得听我的!

我们现在遇到的真正复杂的问题在于,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应试教育之风愈演愈烈,而正因为眼见到孩子们背负的苦楚,社会舆论又异口同声地强烈批判应试教育之害。由于在人们印象当中,死记硬背、留课罚站之类强制性和惩罚性的措施都与应试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于是大多数舆论错误地将反对应试教育偷梁换柱地改变成了反对教育中的惩� �性手段。事实上,对政府、学校、新闻媒体来说,这也是最容易的事情。谁都知道,应试教育本身是改变不了的。

而在更加不易被察觉的另一个层面上,近年来中国社会权利意识高涨,也以扭曲的形式渗透进教育领域。追求公民权利本是一件好事,是中国社会的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在一些评论者那里,也许是长期缺乏权利(至今仍缺乏)的一种矫枉过正和心理补偿的关系,对"权利"的争取变成对一切"权力"和"权威"的怀疑和反对。有些论者毫无理由地将教师与学生之间天然的不平等关系视为一种如同"官与民"的不平等关系一样应当加以改变的不合理秩序,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甚至惩罚的"权力"是对学生"权利"的损害。于是,急于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他们可笑地把学生当成了他们的维权对象,把� �校和教师当成了他们不遗余力批判的"强势群体"。这又是"现在的学生碰不得"的另一重要舆论因素。殊不知,对学生的批评乃至合理范围内的惩罚,恰恰是对学生接受良好教育这一权利的最大维护。

上海东方卫视在播发教育部人士解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这条新闻时,引述上海著名重点中学格致中学一位高级教师的话说,"过去的宽容到了没有底线了,但是现在我可以有底线了,可以要求学生怎么样了。"说老实话,我十分怀疑如今还有多少教师愿意批评学生。我的父亲就是一位退休的高中教师,他早就对"批评学生"这件事情灰心丧气了。除了升学率的软性考核因素外,过去教师批评学生的动力更多来自千百年来中国独有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我非常担心,这种的源远流长的优良教育传统将被当今社会非常不利的整体氛围� �易地毁掉,今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将会蜕变为一种纯粹的商业关系。

写于2009年9月2日,发表于2009年9月4日《中国青年报》,见报有删节

陈季冰的最新更新:
  • 在电视屏幕和报纸版面上维护稳定? / 2009-09-03 16:21 / 评论数(5)
  • "门阀政治"版图上的一道裂痕 / 2009-09-01 11:42 / 评论数(18)
  • 经济对外高依存度的两面性 / 2009-08-31 14:37 / 评论数(9)
  • 向"东亚共同体"迈进 / 2009-08-30 20:35 / 评论数(2)
  • 从"伪币"到储备货币 / 2009-08-24 13:40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我们脑子里的911

    Sat, 05 Sep 2009 13:06:00 +0800

    作者:李野航 | 评论(7) | 标签:时事观点

    911事件之后,一些有名的西方导演以911为题拍了好几部长度为十多分钟的电影。其中一部的情节是:一个美国老头孤独地住在纽约某幢电梯公寓里。早晨,他照例起来锻炼身体。一边的电视里放着对911事件的报导,大概由于老头耳聋,没有注意到。窗台上一株盆栽花卉是他已故的妻子栽种的,因见不到阳光,早已经枯萎了。忽然,挡住阳光的对面高楼的身影挫了下去,阳光随即照到了窗台上,那株花卉随即绽放出灿烂的花朵,看到这个情景,老头脸上显露出惊喜的神情。另一部电影说的是在中东一所废砖窑里,一个乡村女教师正在给贫穷的孩子们讲述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但孩子们既不懂什么是飞机,也不懂什么是双子星大厦。老师费力地打着各种比方。

    这两部电影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人们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巨大的生活境遇的差异让人们难以理解不同于他们的人的生活及其想法。911事件这个"不速之客"却把人们从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及其思想状态中拉了出来,逼迫着人们去关注和自己不同的人的生活和想法、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状态的基础。

    现在看来,电影导演的观念无疑是太过超前了,因为,911事件过去快十年了,这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因此而更加地去关注和自己不同的人的生活和想法、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状态的基础了呢?相反,人们似乎更加变本加厉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更加地忽视、漠视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们的生活以及思想状态了。如果说,911事件就像毒针刺了一下人们的神经的话,人们并非因为这一刺而更加警醒,相反,人们变得更加麻木了。

    我从我所认识的一些日子过得还不错的人身上,总会强烈感到这样的一种麻木。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是优越,照理,他们就越有条件更加客观、理性、深刻地看待和介入这个世界。可奇怪的是,他们的看世界的方式通常会因处境的越来越优越而越来越变得不可理喻、匪夷所思。他们似乎丧失了对善恶、是非的起码评判;他们似乎丧失了对那些生活在贫困境遇中的人们的起码同情心和理解力。他们的大脑仿佛被植入了一道带毒的"程序",以至于让他们感受不到来自周围那些比他们活得远为贫困的人们的越来越强烈憎恨情绪以及这憎恨情绪终将演变成的后果。不仅如此,他们似乎还有意无意地乐于去挑动、激化这样的憎恨情绪;乐于去剥夺那些已经很贫困的人们那已经少得可怜的利益、并侮辱和伤害他们那已经很脆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每当我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我脑子里总会浮现出911事件的画面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深刻的理解911事件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恐怖分子并不是暗藏在某个角落怀着满腔的仇恨试图袭击我们的人。真正的"恐怖分子"就在我们那些日子还算过得不错的人们的大脑里。它就是因生活优越所带来的精神世界的麻木、空虚与傲慢。正因为这种生活/精神状态,他们和自身的一部分必要精神机能(感知、同情他人的能力)隔绝开来了,进而,这种内部精神世界的隔绝被投射到了社会生活的层面。这就是社会分裂、族群分裂的精神根源。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主流传统文化中,都有着一种骨子里对贫穷的褒扬和对富有的贬抑的倾向。无论是耶稣所说的"贫穷的人有福了",还是孔子所慨叹的"贤哉回也"(颜回以安贫乐道而为孔子所首肯),都透露着一种对富有的警惕、鄙视的意味。这绝不是一种"酸葡萄心理"。这是对人类文明的内在规律的深刻感悟。人的富有并不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么简单。富有的本质是人的肉身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由于人是不免拥有精神与肉体的双重身份的动物,对肉身性的无条件肯定也开启了人精神分化的危机。当人的肉身性被无限肯定,人那超越自身的精神诉求的能力也就被压抑了。当肉身性肯定一旦成为一种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也就是社会人只能通过肉身性的成败来定义自身在社会中的成败的时候),人的精神世界就走上了一条肉体与灵魂相 ��裂、相冲突的道路。

    在动物界,作为食物链的低端的食草动物们是不会对食肉动物发动911式的恐怖袭击的。因为动物的精神世界并未分化,它们身上不存在肉体与精神的断裂的问题。人就不同了。人即使充分肉身化,也不能消除文化所赋予他们精神世界的那些为人类所特有的超越性的东西。人是不能彻底地变成精神世界从未分化的动物的,无论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变成"食肉动物"的掠食者最终逃不过文化所设定的"超我"的责罚而精神发生"病变",他们会无意识地制造针对自己的仇恨、从而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因为他们的无意识会以这样的方式提醒自己的宿主人那精神性的一面的存在权利。人如果落入了"吃草动物"的被掠食的境地,人也不会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处境,人会把掠食者的世界观看成是一种罪恶,并无意识地自居于"掠食者"们� �价值取向的对立面的角色。人会无意识地滋生出一种宗教或准宗教观念,从而把"掠食者"所维护、所认同的社会游戏规则视为邪恶的化身、并有义务对之发起"圣战"。人会从消灭那些被认为是邪恶的势力的行为中,找到自身的存在的依据。当然,由于被掠食者本身是社会"丛林"中的弱者,他们会使用特殊的、非常规的武器和攻击方式(就像动物界的毒虫一样)。这种方式通常会被现有文明视为不道德,但在他们看来,这个"肉身性强者一路通吃"的文明本身就不道德,所以,他们的报复才是真正的道德。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911后一些穆斯林学者声称这是一场针对资本主义的"圣战"、而非是针对西方人民的敌对行动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小布什以"新十字军"自命而发起伊拉克战争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这不过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驴唇不对马嘴的战争。因为真正的敌对双方不是有形的两个国家、甚至不是两个打着宗教、意识形态旗号的敌对势力。真正的敌对双方就在人们的大脑里,这是一场发生在人类的无限膨胀的肉身性需要与被践踏、压抑的精神性需要之间的一场"战争"!

    令人忧虑的是,这场"战争"的本质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这场"战争"日益呈恶化的趋势。并且,正以极大的规模蔓延开来。

    今天,当我们对整个世界范围内不断加深的社会、族群、思想形态分裂而苦恼、而寻找解决之道的时候,人们却忘了反思我们这个富有者一路通吃、贫穷者毫无出路的文明形态是否本身就出了问题;当我们那些日子过得还不错的人们在遭遇到针对他们的仇视行动的时候,他们是否应该想想,他们的富有在他们的脑子里制造的麻木和傲慢,才是真正要置他们于死地的"恐怖分子"?

    李野航的最新更新:
  • 交易的底线 / 2009-09-02 18:01 / 评论数(17)
  • 敌基督的"幸福" / 2009-08-28 18:46 / 评论数(16)
  • 易道山水铭 (为人改作) / 2009-08-16 11:51 / 评论数(4)
  • 由两件时事引发的思考 / 2009-08-14 20:33 / 评论数(17)
  • "宏大叙事"的漫画———成都双年展观感 / 2009-08-10 18:44 / 评论数(7)
  • 返回顶部

    从乌孙到哈萨克(一)

    Sat, 05 Sep 2009 10:53:00 +0800

    作者:梭镖党 | 评论(2) | 标签:新疆, 伊犁, 西域, 乌孙, 匈奴, 细君

    从乌孙到哈萨克是个时间上的跨接,所以这是个大地上的人的故事,其中会有写到我的亲历和所感。故事当然剪裁简化过了,横是不能有多大的布匹就做多大褂子,布就算大的遮天铺地,咱只就裁件自己穿的。伊犁河的这片山川亘古常在,而人,各族群的,各种生活方式和崇仰尊奉的,如风如云如水流过,留下他们的痕迹,而痕迹,有的留存长久,也有的转瞬即逝叫后世没处抓摸。我会说到乌孙人的生活环境,来自扬州的中国公主,哥萨克骑兵的彪悍,当今哈萨克人的种族号召。天山松树上的雪积满了又落,草场年年花开花谢,人的故事哪有个完哪。

    这条夏塔河是伊犁河支流的支流,看那奔出山口滚滚的浊白色就知道是冰川融水,白花花翻卷着,雷霆万钧冲过我站立的桥下。我有点胆战心惊。迎着水来的方向,可见天山主峰的巍峨雪岭,转过来看水奔去的方向,是莽莽草原和兵团的耕地。

    河岸上,二千多年的乌孙古墓群被青草覆盖,以无限忠于大地的气质,默默隆起在黑黝黝森林的前面。这种冰川融水河坡度陡降,激烈雄厚,实在不怎么浪漫美妙,它就是板扎扎的大自然生命力,而古墓,正好安静告诉我们一切一切离不开四个字:兴衰荣枯。

    1 山前青塚

    夏塔河的沟口东侧,山前平原上有一片馒头状的土丘,大的直径八九十米,小的二三十米,共有几十个。这就是本地人所称的土墩墓,是塞种人、乌孙人、突厥人古墓,经过发掘研究已知道,大多数属于西汉时期的乌孙人。在整个伊犁河流域,这些墓数以千计,有的说法是有几万个。

    乌孙墓有个奇异特点是四五个、八九个为一串,南北排列,若干列就组成了夏塔沟口的那一大片,在Google Earth上看的很清晰。但在其他很多地方,往往只有一个单列,这就尤其说明了夏塔沟口曾是个不平凡的地方。端赖几千年来地貌没起什么变化,没有城市,没有工业,它们才保留了下来。因为多数墓都被盗过了,发掘没出土什么稀世珍宝,但能了解乌孙人有鲜明的阶级制度,贵族墓有人殉,使用铁器工具,生活中广泛使用陶制器皿,饰品则有大量金器,但考古队伍掘获的很少。较大的贵族墓中有原木构建的木椁,几乎和现在哈萨克人还居住的原木小屋放进墓坑一模一样。

    崇拜太阳、身上带着狼踝骨的乌孙人呢?过着"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简单粗陋的生活、听闻战报就翻身上马出征的乌孙人呢?他们到哪里去了?就在这里,墓地在哪,哪里就是家乡,就有祖先的庇佑,这是历史学家说人类之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所在。

    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同质性相当高,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蒙古诸强权,互相间可视作在相当意义上具有继承关系。继承的是同一片天地和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因此决定的文化特质。他们都是大地之子,众多部落中的一个崛起扩张,周边部族纷纷归顺,都使用统治部族的名称,服从它的法规和语言(其实互相颇多相通);过一阵子又是天下大乱,产生下一个共主。正由于在很长时期基本的游牧生活都没变,所以文化大同小异,要说有明显演变也是与强邻互动所致,比如跟中国内地联系多,就受中原文化影响,跟西亚传来的文明交往,则接受了伊斯兰教。

    下面是一段对突厥人的描写。突厥人极盛是在公元6世纪,版图东到辽河、西至里海,饶是比乌孙国晚几百年,不妨相信习俗接近。崇拜太阳和狼,这方面乌孙人、突厥人以至于蒙古人一样,全民皆兵,打仗回来过平民的日子,也一样。尚武,靠天过活,祈求老天别老拿大雪灾什么的考验他们,这些决定了经济基础是粗鄙的,没多少精致细腻的上层建筑存在的空间。

    "突厥人一天的开始,以太阳东升为标志,他们崇拜太阳,过着游牧生活,法律简单而严厉。和许多民族一样,他们的婚姻里有续娶后母、寡嫂的习俗,这首先事关家族繁衍。生和死,都是原始民族很重视的。他们生活粗陋,没留下多少今天可见的文化遗产,比如著作、艺术、石窟什么的。他们有在坟墓前竖立石像的习惯,蒙古、新疆、中亚的草原上留有不少粗糙简单的石刻人像。一骑飞来,首领征发兵马的信符传到,牧民们纷纷上马出征,作战装备和给养都自带。这样的军队组织方式,决定了打仗一定要进行劫掠。突厥人好勇斗武,以战死为荣耀,猎猎大旗上飘着狼头图案,那是他们的图腾。崇尚战斗不是没来由的。游牧民族总是需要很大的地盘,因为他们需要广大的草场,才养得起更多牲畜,才抗得住某地域自然灾害的侵袭。历来所有 ��争都和争夺资源有关,到今天仍然如此。"

    乌孙墓出土过铁制的农具,表示当时他们可能有一定的农业。夏塔的乌孙墓群则提示人们,如此密集的墓地说明这是个聚居之地。问题是至今哈萨克牧民还保持一年几度转场的生活方式,赶着畜群追逐丰美草场。那么,夏塔之于当年的乌孙,是个怎样的聚居地呢?

    据说,这一带是乌孙人的夏都,来自扬州的细君公主居住此处。

    2 细君公主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是为了玩地缘政治,联络力量对付匈奴,第一次去找大月氏(念肉支或月支),第二次找乌孙,这两国的人都是从甘肃迁居西域的,他们与匈奴间有复杂的合作和翻脸关系史。大月氏定居中亚沃土后乐不思蜀,不愿再和汉朝发生战略伙伴关系,尤其跟强邻如匈奴者作对,还是怕怕,弄不好惹一身骚,婉拒了张骞的要求。联络乌孙也没发生即刻的效果,但后来导致了和亲,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嫁给了乌孙国王,一位年过七十的老爷子。刘细君芳龄几何呢?资料上关于她的年龄有诸多矛盾说法,出于怜香惜玉和感念她为国牺牲的精神,我们就采信她年方十六岁吧。

    扬州姑娘刘细君,罪人之女,其父刘建在皇室倾轧斗争中败北,夫妻双亡,细君因年幼得以幸存。乌孙国王刚开始接待张骞时很倨傲,后来他的使者跟张骞到了一趟中原,知道大汉强大,这才敬重起来,现在向天朝申请个公主当老婆,刘细君这样的岂不正合适!送亲队伍一路浩荡而行,出河西走廊,经过敦煌和塔里木盆地北缘,到阿克苏,继续西进翻过山口,抵达伊塞克湖边的乌孙国的冬都,这条路线是扬州文史部门考证出来的。

    乌孙国疆土大致包括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周边,牧民有转场的传统,夏天赶着畜群到海拔较高的山地牧场,叫做夏牧场,细分的话还有春牧场,所以一年要住两三个地方。今天的哈萨克族牧民的转场仍然一年几度有规律地进行着,这与非洲角马大规模壮观迁徙并无本质区别的行动,前几年一度是些人文地理类杂志热追的选题。

    据说刘细君受不了伊塞克湖的气候,所以长住伊犁河谷中的夏都。特别是特克斯河边的几个县,现都在争夺这个名头,就象贵州、广西、湖南都在争夺"夜郎国"的名头一样。特克斯河是伊犁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夏塔河就是奔出天山后先流进它,然后才加入伊犁河的。张承志写文章说的"蓝松白雪,确是这个地球上最美的地带",就是这一带。

    细君公主忧伤地作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黄鹄歌》(又叫《悲愁歌》、《细君公主歌》、《乌孙公主歌》)名气可大了去了,号称中国边塞第一诗,还有说法是刘细君是第一个会弹琵琶的中国女人。反正这扬州女子不太泼辣,留下了叫人心疼的历史形象。出嫁两年后,老国王自知不久于人世,叫她嫁给自己的孙子,她不乐意,告诉汉武帝,武帝答复很明确:"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入国随俗吧,我们要和乌孙一起消灭匈奴。)老国王死了,细君公主为小国王生了个女儿后,不久也就死去了,在乌孙呆的时间不过五年而已。

    《汉书》说汉武帝听闻细君作的歌,怜惜她,经常派人运送内地生活物资给她。其实"怜惜"多半是一由头,中原皇帝要知道乌孙干嘛呢,就得常来常往才好。不管后代人怎么大煽儿女沾巾和民族友谊之情,事实是当时刘细君是乌孙王的右夫人,同时,有一位匈奴女人当着左夫人。乌孙王不傻,懂得小国安身立命就得左右逢源,不能痴心铆着一棵树上吊。

    无论如何,刘细君以一介微末娇躯、随风飞尘般的命运,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还把中原文化的一些东西带到了天山西北。不过,鉴于乌孙本来居住在敦煌一带,所以并不适宜说所有的沾着中原文化元素的东西都是她带去的,何况,秦文化就被学界普遍认为起源于甘肃。或许倒是该说中原文化沾着西域的元素,胡琴、唢呐都来自西域,凳子以前叫胡床,也由西域传来。

    这些年伊犁河谷的地方政府处心积虑要打造乌孙文化旅游。2005年,昭苏县把夏塔沟口西侧葱郁山坡上的一座乌孙墓指认为"细君公主之墓",立了块碑,碑题落款者是个古建筑方面的学者,看着像是退休老专家的民间活动。2006年我在墓旁跟夏塔乡的书记打听这么指认有何依据,他支支吾吾。前几天我看Google Earth,墓顶上已立起了一座白色雕像。这旅游资源抢夺战闹得有点硫磺味了。

    细君死后,另一天朝红颜接着嫁给同一位乌孙国王,这位公主倒是大展宏图,她是解忧公主,也是罪人之后。

    梭镖党的最新更新:
  • 从乌孙到哈萨克(三) / 2009-09-05 22:40 / 评论数(0)
  • 从乌孙到哈萨克(二) / 2009-09-05 11:31 / 评论数(1)
  • 文化传统的传导和诠释权不能放在少数人手里 / 2009-09-02 10:52 / 评论数(0)
  • 贱货、卖国贼、英雄、母亲、情妇马林切 / 2009-09-02 10:29 / 评论数(3)
  • 就怕麻烦不止于果敢 / 2009-08-28 22:42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被遗忘的他们

    Sat, 05 Sep 2009 10:42:00 +0800

    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15) | 标签:战争, 王志军, 对越战争, 烈士

    朋友推荐王志军的"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倒不是因为作者本身的身份特殊,一个香港出生的解放军战士,也不是因为他透露的一些,三十年前这场战争的一些细节,而是因为朋友告诉我,她买这本书,是为了用实际行动支持一下那些退伍的老兵们,因为这本书的所得,作者说,会用来帮助他的那些生活过得很窘迫的战友。

    看完这本书,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确实不是那些战争的场面,因为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死亡,当然,策略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死亡人数的多少。让人心痛的,还是那些昔日的战争英雄,战争功臣们,现在的生活境况。作者在书里面不断地感叹,这三十年,社会变得真快,如果说,因为中越恢复关系,而把显得碍眼的烈士墓地移到不显眼的地方,也算是士兵为� 国家的利益再一次的牺牲,但因为商业利益,把烈士陵园卖给开发商,那是让他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事实。他担心,有一天,烈士会成为了"傻瓜"的同义词。

    他提到自己回到家乡的残疾战友,如果不是他自己动用了关系,当地政府根本不愿意接受,因为是负担,而现在,因为改革,战友彻底下岗,一家人过的是经常连锅都揭不开的日子。而当年让越军胆战心惊,甚至要写在宣传口号里面做为鼓舞军心要求活捉的老上级,为了逼有关单位解决生活费的问题,只能带满了军功章,上街捡易拉罐,而这样的做法并没有让他的生活得到改善,他被看成精神有问题的人。

    而那些家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的烈士家属,他们的遗孤甚至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因为他们负担不起。作者感叹,那个时候,一名烈士的赔偿只有五百元,而那个时候 ��交通事故的死者赔偿也已经达到了三千元。

    还有,当作者在07年回到当时战斗守卫过的地方,他们亲手建起的烈士陵园已经是杂草丛生,这些死去的军人,已经被大部分人遗忘了。

    当然,今年是对越战争三十周年,因为这样的关系,媒体的报道在今年的二月份多了一些,也有一些当年参加了这场战争的人步入了公众的视线,但是,也就是那样的一点点时间,一点点地关注,那些生活窘迫的退伍军人们,烈士家属们的生活依旧没有任何的改变,在社会的变革中,他们被远远抛离在后面,他们的付出,反而成为他们的负担。

    当大家谈论起三十年前的这场战争,不得不承认,胜利来自于三万多士兵的生命,也明白了,现代战争,不能够以赖人海战术。但是,当我们反思这些问题的时候,有没有花一点点的时间想过那些活 ��来的人?这些年,工作的关系,经常会收到退伍残疾军人的来信,希望帮助解决拿不到抚恤金的问题,看看新闻,同样的问题在不同地方发生,他们要为了这些数额并不高的应得而放下自尊,奔波劳心。

    我们总是在那里赞美英雄,从来不吝啬我们的词汇,也不吝啬我们的感情,但是似乎很吝啬实际的行动,这些行动很简单,那就是让那些活下来的生活的有尊严,让死去的,可以有一个永远属于他们的地方安息。这样,才是真正的没有遗忘他们。 书里面,一位烈士的妹妹问:"如果烈士得不到尊重,当国家有需要的时候,谁还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且英雄的定义总是带者年代的烙印,让我们无所适从。

    闾丘露薇的最新更新:
  • 聊聊微博客 / 2009-09-02 09:20 / 评论数(15)
  • 罗生门? / 2009-08-31 16:01 / 评论数(31)
  • 无纸化 / 2009-08-30 21:33 / 评论数(6)
  • "果敢"事件 / 2009-08-28 11:40 / 评论数(18)
  • 记者?广告销售? / 2009-08-25 15:11 / 评论数(14)
  • 返回顶部

    顾晓军小说·二卷:英雄泪

    Sat, 05 Sep 2009 10:35:00 +0800

    作者:作家顾晓军 | 评论(0) | 标签:顾晓军小说·二卷:英雄泪

      拳爷睡着了。

      脸上还挂着一粒硕大、晶莹的泪。

      ……

      拳爷,只有一只眼睛;他的脸上,也只有一粒泪。

      他的另一只眼睛,是少年练武时,叫小伙伴戳到后、瞎掉了。

      ……

      拳爷,睡在妇救会的大院里、睡在老槐树下。

      周围的妇女们,在"呼啦啦"地纳着鞋底、说着女人们的家常话。

      ……

      拳爷,还有个名字,叫独爷。

      倒不是因为他是独眼,而是因为他是拳家的独根。

     

      义和团,又叫义和拳。

      庚子年,八国联军来犯;团指派人飞马传令,叫滹沱河畔的一万多拳友北上、进京增援。

      谁不知道洋枪厉害、一枪两窟窿?

      可燕赵壮士,就这德性:明知是人肉填坑,那也得去。

      ……

      拳爷的亲爷爷,老拳爷爷率全家十八口男丁、领滹沱河畔万余拳友,一路喊杀过去。

      虽牺牲无数,可老拳爷爷这一路,却越战越勇,有沿途民众不断加入;最多时,竟不下三万。

      ……

      老拳爷爷率众攻入京城,战至前门楼子处,受阻。

      滹沱河部众,牺牲无数;有人提议:"一把火,烧了这前门楼子。"

      老拳爷爷道:"那洋鬼子烧得,俺们可烧不得!这是俺们自家的、老祖宗留下的。"

      ……

      决战前夜,老拳爷爷高呼:"小独子!"

      小独子,便是拳爷当年的小名。

      拳爷当年十六,小后生一个;连蹦带跳,来到老拳爷爷跟前。

      "� 马,把信送给你奶奶。"老拳爷爷在小褂子上扯下块白布,咬破手指、画了个椭圆不象椭圆、桃子不象桃子的东西。

      "这甚?"

      "别问,你奶奶知道。快!"

     

      小独子,两马轮骑;马歇,人不歇。

      飞马回到滹沱河畔。

      ……

      "奶奶,爷爷让俺飞马给您送这……甚呵?血不象血、水不象水,甚?"

      "英雄泪!"拳奶奶道:"来人,给俺把小独子绑了!"

      "奶奶!俺做错了甚呵?"

      "甚也没错。"

      "没错?为甚要绑俺?"

      拳奶奶不理小独子,道:"红丫,小独子交给你看管。带柴房去,大铐、大镣伺侯着;跑了,拿你试问!一月后,有无有俺的手令,皆放人。"

      ……

      一月后,小独子被放了出来。

      他问红丫:"俺� �爷呢?"

      "大约你回来的路上,他们就全都战死了。"

      "俺奶奶呢?"

      "也都战死了。你关进这柴房后,她就领着妇女队上去了。"

      "俺们拳家还有谁?"

      "都没了。"

      "为甚呵?妇女们全都上去了,为甚不让俺上呵?"

      "奶奶说了,留你下来做种。"红丫道:"奶奶还说,叫俺嫁给你,传宗接代;叫俺好生伺侯你,好好练武;叫俺辅佐你,重新拉杆子。说别叫义和拳,改叫红枪会。红,就是中国红、咱中国人的血!"

     

      小独子,埋头练武。

      十年功夫,武艺练得十分了得,还养了个儿子。

      ……

      小独子的院里、场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锁、石担子、石鼓墩。

      那石锁,玩得真叫:溜!

      手一松,石锁便飞得老高……� �见着要落下来,头一低;后脖根子,接住。一颠,石锁翻到肩膀头上;再一扛,側立在手臂上。一送,又飞得老高;摆个大鹏展翅,用一只脚的脚底板接住……一送,又飞得老高……

      那玩的,就跟女娃子们踢毽子似的。

      ……

      小独子武艺好,人们便尊称他为独爷;后,又改口叫他拳爷,沿用他爷爷的名号。

      就一样不称心,红丫在生第二胎时,死了。

      ……

      红丫走时,对拳爷说:"记住奶奶的话,做好中国人!"

      他点头道:"你放心去,俺知道咋做中国人!"

      ……

      红丫走后,拳爷苦练武艺。

      他上北少林,与当家武僧主持比,平手;下南少林,也比,略胜一筹。

      武林中人,谁不知南拳北脚?因此,拳爷名声大振,拜师的人源源不断;红枪会,也大� �发展。

      ……

      最盛时,红枪会有十万之众,且皆是庄户人家子弟。

      那年月,多数中国人,都没啥吃的。一天两顿,有几个玉米窝窝头,加一块咸菜疙瘩就着,就算是好饭食、好日子。

      庄户人家子弟,皮实。就这样,个个都是:早起练几个钟点,而后下地;傍晚,地里回来,还要再练上一阵,算是活动活动筋骨。

     

      红枪会,正练得如火如荼。

      社会上,一批自称进步文化人士的人,开始"反思"了。

      竟有人说:义和团,一群无知的老百姓,喊着"刀枪不入"、赤着膊,往八国联军的枪口上冲,这就叫:愚昧。

      还有的说,老百姓懂啥爱国?就是逞能!如今又搞红枪会,外国人来了,再去肉搏?

      一时间,啥"愚昧"、"无知",甚嚣尘上。

      ……

       ��息传到拳爷耳里,拳爷火呵!他道:

      国家,虚弱到那种地步。

      那洋鬼子,早想把俺们大中华大卸八块、瓜分了。

      俺老百姓不拼死、不拿肉身去挡子弹,不叫洋鬼子们知道:大中华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皆敢死之人;光靠银子,能谈得下来?

      火药,是俺们中国人发明的。谁不知道:那洋枪,一枪两窟窿、"嘎嘣"要死人?

      为了国家,俺老百姓,是泼出命去、拿肉身子,筑人肉长城呵!

      你爹才愚昧、你娘才无知!造出你们这些汉奸种!

      反你娘的思!为甚到中国地界上来,杀人、奸淫、抢财宝的洋鬼子,不回去反思?

      俺们坐在自己家里,被抢、被淫、被杀,凭啥要右一个反思、右一个反思?

      大中国,就是叫你们这些混帐文化人,思来思去思坏了!

      有种的� �去拼命!

      ……

      拳爷的声音小呵!

      那些伪文化人,在上海、北京、天津、广洲、济南、青岛……你能一处处跑去讲理呵?

      ……

      气不过,拳爷扯下十万块白布,咬破手指,一滴、一滴……画了十万滴"英雄泪",发给会友、散了红枪会。

      从此,他大病不起。

     

      病后,人们再看到拳爷时,他已变得无比苍老。

      拳爷,瘦得只剩下了一把骨头,且弓着背、哈着腰;头发、胡子也全都白了,他便就此蓄起了长胡子。

      ……

      没多久,日寇就开始侵我东三省。

      有当年红枪会友,欲去东北、参加抗联,来找拳爷说道。

      拳爷道:"俺老百姓,不懂那新词,只认这死理:只要是在俺大中华自己的土地上,打来犯的洋鬼子;不管是东洋鬼子、还是西洋� 子,就不错、永远也不会错!"

      "去!打鬼子!打他个狗日的小杂种!"

      ……

      三八年,拳爷亲手把儿子大拳与媳妇,一起送到打平型关下来的部队上、投了八路。

      大拳与媳妇,就跟着这支部队,一路拼杀、打到山东。

      后来,两口子双双壮烈在山东大地上。

      ……

      消息传来,拳爷一抹老泪,又把孙子大憨送到了区中队。

      大憨,名憨、人不憨;出生入死、功勋卓著。

      可惜,后来在反扫荡中壮烈了。

     

      拳爷得知,自捆一卷铺盖、要到区中队去报到,接孙子的班。

      大憨媳妇与拳爷大闹。

      拳爷道:"俺拳家,没人了。重孙子小机灵还小,俺不去谁去?"

      "俺不是你拳家的人?要你老爷子出马!"孙媳妇道。

      拳爷道:"� �是嫁过来的,咋能……"

      大憨媳妇打断拳爷的话,道:"俺是嫁过来的,可俺生是拳家的人、死拳家的鬼!"

      当晚,大憨媳妇便背起大憨留下的枪,投了八路。

      ……

      区中队,全是大老爷们;大憨媳妇跟着,多有不便。

      上面,便调她去县里学习。

      学习结束,分回村子里,当了妇救会主任。

      ……

      憨主任领着妇女们做军鞋。

      儿童团,站岗、放哨。

      民兵们,夜里常去端炮楼……

      拳爷寂寞,便找孙媳妇通融、分点工作予他做做。

      憨主任道:"要不,你帮着做军鞋?"

      拳爷,便每日去妇救会做军鞋。

     

      "太爷爷、太爷爷!娘说了,明年就让俺当儿童团。"拳爷的重孙子小机灵跑来,摇着他的臂膀说。

      "当儿� 团做甚呢?"拳爷逗着他的重孙子。

      "站岗、放哨,查路条、捉汉奸、杀鬼子……"

      "捉汉奸、杀鬼子,好!"拳爷道。

      "呕、呕,捉汉奸咯,杀鬼子咯!"小机灵蹦着、跳着,跑开去。

      ……

      有见过拳爷当年阵势的人,见他在妇救会里做军鞋,替他报屈:

      唉,当年十万红枪会,若是留到现在、集体投八路,拳爷不弄个师长、旅长干干?

      师长、旅长,倒没想过;不过,拳爷想过:

      十万红枪会,集体投八路,哪该是个甚样的场面呵?

      不说别的,单滹沱河畔打鬼子,就不是现在的打法;一下子多出十万八路来,那还不要了小鬼子的命?

      十万,要牵扯鬼子多少兵力?中国的抗战,又会是个啥样子?

      ……

      大憨媳妇当了干部,慢慢就识字、读� �主席的书。

      毛主席的书上,有毛主席的画像,拳爷问:"这是谁呵?好面相!"

      孙媳妇道:"这就是毛主席呵!"

      拳爷想:不着长衫、短打……毛主席,真是俺老百姓的领袖!

      啥时,能见见毛主席呢?拳爷想,一定要跟他说:

      汉奸言论,杀人呢!以后俺中国,凡有制造汉奸言论、瓦解俺老百姓心力的,一定要抓起来,杀!杀勿赦!

      俺们中国,一定要立这么个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太爷爷、太爷爷!"小机灵又跑了来。

      见拳爷睡着了,脸上还挂着一粒硕大、晶莹的泪,便叫道:"娘,太爷爷睡着了,他还在笑着哭呢!"

      ……

      憨主任跑了过来,本想替拳爷擦去脸上的泪;突然,她想到了甚,手停了下来。

      她,搭了搭拳爷的脉、 ��试了试拳爷的鼻息,拉着小机灵、后退一步、跪了下来;孙媳妇没有哭出声,只有泪水、"哗哗"的泪水。

      妇女们,先是一惊;而后,一个接着一个地、挨着大憨媳妇跪了下来,跪了满满一院子。

      村里路过的人,见状、也都跪了下来……

      ……

      拳爷,却睡着了,睡在一九四四年的冬天,睡在那个冬天最后一日的午后。

      他的身边,放着一双刚做好的军鞋;这,是他做得第一百双军鞋。

      ……

      太阳光,照着拳爷的脸、照着他脸上的那粒英雄泪。

     

                  创作于 2007-10-19 至 10-20 病后 

    作家顾晓军的最新更新:
  • 顾晓军主义:从汤芳压倒张筱雨想开去 / 2009-09-05 23:08 / 评论数(0)
  • 什么叫思想? / 2009-09-05 23:08 / 评论数(0)
  • 顾晓军主义:权力成份构成之初探 / 2009-09-05 22:37 / 评论数(0)
  • 顾晓军主义:辅导奥巴马--"美国问题" / 2009-09-05 10:52 / 评论数(0)
  • 顾晓军主义:一个思想者的痛苦 / 2009-09-05 10:52 / 评论数(1)
  • 返回顶部

    我的行程(走三线-11)

    Sat, 05 Sep 2009 07:37:00 +0800

    作者:老虎庙 | 评论(1) | 标签:走三线, 芭蕉口, 大中林沟

    截止到9月4日,我出行已经17天,这个时间排除了在起点襄樊因为车子没能及时运到而等待的三天。那几日襄樊大雨,着实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打击,原本计划的就迟,一直有所后悔,因为越往后走,雨季越是威胁。这个威胁非指平常,而是基于对紫阳生活三年而积累的经验。但凡雨季到临,我将面临大自然里脆弱的风化岩山体的坍塌,以及因襄渝线修好后,工程用公路的年久失修。为此,我准备了超乎常规的防雨装备,比如老式的覆胶两件套雨衣、野战钢盔,压缩干粮……甚至把住宾馆积攒下的一堆塑料浴帽都带齐了,为的是做各种大小用品的临时防护、包裹,尤其是几顶浴帽几乎可以将车把上的所有灯具、指南针、码表和闸管、闸线等防雨要求尽数包办。

    然而有两句话叫我深刻感受,那就是"百密一疏"和"计划赶不上变化"。当我于3号那天走到瓦房店至芭蕉口镇的一段时,我恍惚以为那里还是被停滞在39年前的那些个日子:因为正在施工中的"安毛"(安康至毛坝)高速公路恰恰多次穿过或者平行于襄渝铁路,而现在的施工机械化成度高,因此过往的施工车辆和公路上随处可见的机械几乎将四十年前我们修筑的高山公路毁灭殆尽。所幸的是最初担心的雨季阴雨却未遭遇,这让我的高山行进的威胁感缓释许多。

    大约由恒口开始,我所接触和看到的相关我们曾经经历的事情和人物渐渐多了起来。这里面除了随处于公路旁可以就地攀谈的老乡外,他们多对那个年代的"学生娃子"印象颇深,更有像在资阳接触到的政府官员,一路上接触到的旅店老板,高速公路上的施工工人,施工队的会计和随队家属,行进中的贵州马帮等,都能为我数落出点对于当年学生连"那些学娃子"的印象。在紫阳的芭蕉口镇中林沟,那个因安康水库蓄水,水位提升而全镇淹没的"镇子"上我住宿了两晚。为的是对我当年在此的经历多做些回顾和感觉,我因此访问了我们学兵的后代,一个清秀漂亮的女孩子如何做了个"村官"而在他的爸爸曾经历尽磨难的这个地方工作和生活了接近一年。

    在向阳镇,那个我曾经亲自和同学们把同从一个城市来的邻居孩子安葬的地方,我哭坟一场。我对邻居家的死难孩子说了许多怨怪之言,撒酒、燃烟、献词,惹来附近的乡民眼神的惊诧。

    那一天,我走到向阳镇的高坡上,俯瞰山谷平地上的编组车站,正有一趟客车启动。高亢地鸣笛在空中回荡。而我脚下彷佛如乱葬岗子一样的所谓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正杂草呜咽,似与山下的火车笛声遥相呼应。在我们原先的驻地上找到的当年农户中对我们尚存印象的是一个中年男子,他说"那时候我才12 岁。"而他的老父亲,那个唯一在场可以见证我们曾经存在的八十老翁却耳目完全失聪,到终了也未能知道我们是谁,由哪来,要做什么……

    在芭蕉口镇,那个早被埋没在水下的老地方,那个任河的拐弯处的大槐树下,我看到了水文站,那个曾经在我发表过的小说里多次提到的"小白屋"http://24hour.blogbus.com/logs/2005/04/1096104.html、 "武汉的大学生"、妻子耐不住寂寞而丢下他一人日复一日地把这个长江支流的水文资料用电报机向武汉发送的故事。他把自己的一生静悄悄地植入了眼前的深山。而当我问起水文站的那个武汉大学生时,农户却告诉我的是"他死了,前些年下河去调水样儿,从石阶上滚到了河里……"我在隔岸处使望远镜仔细观察对岸,百多层石阶似乎依旧着,静静着,而那个老大学生却真的就不见了。我不甘心地问"何以证明他是掉进了河里呢?那可是他走了五十年的熟路啊。"男子说:"我们亲眼看着他掉了下去,后来是芭蕉口的人下河打捞的。"

    水文站,那个在山中显得异乎寻常的西式小屋,此刻在我看已似毫无意义。而那年那日的晚上,正是我们几个同学躲在那小白屋的屋檐下,战战兢兢地猜测"外面真的已经政变了吗?那我们还在这山里干得什么名堂?"不几日,开始传达中央文件,是"关于林彪如何自绝于人民,驾机叛逃,机毁人亡于温都尔汗"的内容。

    四日下午,我试图进入我曾经参与施工的"林家隧道",被巡道员拦阻,"上边指示了,十一国庆前要加强防备,前几天刚有人当道拦阻北京往重庆的9次列车,导致停车数小时……"未能允许我们进入隧道……

    5日,我将开始渐出陕境的一段路程,我即将面临的是一段我所不熟悉的路和人和事。是好奇吸引着我,是探秘的潜意识激励我前行,这些日子里所积累下的文史资料、访谈音像成了我的行囊中的最富足。和在草原上不同的是,这里的时间似乎紧凑许多,不似草原上的行走,这里恰恰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文字的大量撰写……

    有一位朋友在我的搜狐博客里留言问我这些天来的具体行程,回答如下——由19日襄樊始,至今17天。其中谷城停留一宿,武当山停留一宿,十堰停留一日,进入陕西白河停留一宿,棕溪停留一宿,旬阳停留一宿,安康停留三日四宿,恒口停留一宿,蒿坪停留一宿,紫阳停留两日两宿,芭蕉口停留一日两宿。这样算来,行走在路上的时间是10天,住宿和就地工作是7天。谢谢关注!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 留得多许是青白?(走三线-10) / 2009-09-04 07:58 / 评论数(4)
  • 高岗铜像在故居落成 / 2009-09-02 11:32 / 评论数(14)
  • 巴山随笔(走三线-09) / 2009-09-02 00:30 / 评论数(2)
  • 与三线民工一席谈[视频](走三线-08) / 2009-08-31 07:11 / 评论数(6)
  • 人和人不一样(走三线-07) / 2009-08-30 08:28 / 评论数(8)
  • 返回顶部

    楚武王:楚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上)

    Fri, 04 Sep 2009 23:42:00 +0800

    作者:何仁勇 | 评论(1) | 标签:梦回春秋

    现在我们把目光移出中原,转向南方;因为南方的楚国,已经奔走在崛起的路上了。

    其实,楚国所在的荆楚大地,在春秋初期,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当时黄河之水还是清的,所流经的中原地带是中国古代文明发源地,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而荆楚一带是山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楚国人与天斗,与地斗,与凶恶的野生动物斗,争取宝贵的生存空间,因此,民风相当彪悍,也因此被文明的中原人视为"南蛮"。

    当然,楚人自己并不是这样看的。

    比如,楚国作协主席屈原先生在《离骚》中如此做自我介绍:"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雍"。意思就是说楚人是贵族后代,从北方迁徙而来的,血管里流淌着高贵的血液。

    其实,在东周时期楚国文明已经� �当发达。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楚国的青铜器冶造技术、铁器冶炼技术都堪称世界领先水平。楚人的漆器做得精美绝伦。就连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丝绸刺绣也出自于楚国。而楚国人首创的行政县制度也领先于中原的封侯制,后来还被统一中国的秦国沿用,发扬光大。把楚人称为"南蛮",实在是中原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与晚清时代中国人把来自海外的英国人称为番鬼是一般情形。

    不过,楚国文明的萌芽也是相当艰难。公元前11世纪初,楚国就开国了,但那时候地盘很小,位于现在的湖北省秭归一带,国土面积只有100里左右。楚国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都过着艰苦奋斗的穷日子。"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若敖和蚧冒都是楚 ��老大。你看,连楚国老大都不得不身先士卒,跋涉山林,开辟疆土,可见创业之艰辛。

    正因为此,楚国在西周政治版图里位置确实很低。

    每一年周天子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各诸侯国都会带着丰厚的礼品前去上供。楚国没有什么资源,穷得很,唯独产一种叫"苞茅"的东西。苞茅是一种状似茅草的植物,人畜皆不能食,唯一的用处就是滤酒。祭奠仪式上祭奠祖先,或者周天子宴客用的酒,都是用苞茅过滤出来的,"包茅,菁茅包匭之也,以供祭祀"。苞茅是楚地特有的产物,因此,每一年祭奠仪式举行前,楚国老大就不得不背着苞茅一类的土特产,哼哧哼哧地前往伟大首都。

    在祭奠仪式上,楚国老大没资格跟其他诸侯一般平起平坐。别人在喝酒,他在滤酒;别人在台上拜天,他在台下烧火;陪他一起烧火的还有鲜卑族长。� 象一下那副场景,两位在自己国家里呼风唤雨的老大,到了首都,却不得不干着仆役才做的事情……那场景,多凄惶啊。

    落后就要受歧视,受歧视就没有酒喝,楚国每一个国君都深知这一点,所以,才加倍地发愤图强。在几代楚人的努力下,楚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军队实力大大加强,成为南中国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到了熊渠当家的时候,楚国已经占领了四川、浙江、江苏大部分地区,地盘已经跟周国相差无几了。这时周国到了周夷王时代,号召力已经大大减弱。熊渠见此机会就闹起了独立,自封为王。"我夷蛮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宣称不接受周朝天子的封号。

    不过,熊渠的独立运动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周朝天子和各路诸侯根本就不鸟他,这就相当于是在自导自演。后来,暴虐的周厉王上台后,熊渠很自觉地取消了王的封号。

    < >真正把独立运动进行到底的是楚武王熊通。

    楚武王是楚国政坛的一位铁腕人物,与德国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是同一类人物。他奉行的人生理念就是:我的是我的,你的是可以商量的。连他的君主位置都是从侄子那儿"商量"过来的。

    楚武王的政治野心决不仅仅局限于荆楚一地,他站在秭归山顶,眺望遥远的中原大地……就在那一刻,他萌发了进军中原的念头。

    楚武王第一次挥军北上,却是以失败而收场。

    楚武王结婚不到三年,就亲自带兵渡过汉水,攻打七百里外中原的申国。楚军打仗是有名的不怕死,但打着打着问题就出来了。我们知道,荆楚地区是山林地带,楚国士兵使用的多是一些短小精干的武器,刀啊剑啊之类。当他们到了平原之后,与使用长矛的中原军队相斗,吃了不少亏。更重要的啊,他们没有兵车,无法在� 阔的平原上打运动战的弱点,因此,回到楚国后,楚武王总结了经验教训,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兵车。

    兵车部队建立起来之后,似乎就应该杀回中原,以报一箭之仇。不过楚武王并没有这样做。他接受了令尹斗伯的建议,先从窝边草吃起。这倒霉的窝边草是谁?就是位于汉水流域的随国。周天子在汉水一带分封了不少同姓诸侯国,称为"汉阳诸姬",随国是最大的一个。隋文帝杨坚发迹之前,曾经在这一带混饭吃,为了纪念这一段日子,杨坚把他开创的国家叫为"隋朝"。这是后话,此处不提。

    选择了一个随国的灾荒之年,楚武王派出他的精锐部队前去随国,搞得随国的上上下下一片恐慌。不过,楚国使者递给随国国君的不是战书,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随侯一见,乐了。与强大的楚国做个伙伴,对随国来说分明就是好事情嘛。可� 在这时大夫季梁泼了他一瓢冷水:"楚国人凶狠好斗,他们会无缘无故地向我们示好吗?"

    这话也对。随侯问道:"你说咋办呢?"

    季梁说:"现在大兵压境,我们只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了。"

    就这样,在楚武王和斗伯的策划下,楚国大棒与胡萝卜双管齐下,与随国签订了友好睦邻关系条约。当然,对于楚国来说,这只是他们整盘棋局里的第一步。他们的目标,远远不是吞掉随国这么简单。

    何仁勇的最新更新:
  • 楚武王:楚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 / 2009-09-05 22:44 / 评论数(0)
  • 点评QQ签名背后的喜怒哀乐 / 2009-09-02 22:17 / 评论数(3)
  • 周桓王:那一箭的风情(下) / 2009-09-01 21:49 / 评论数(0)
  • 周桓王:那一箭的风情(上) / 2009-08-29 23:09 / 评论数(6)
  • 同一座桥 / 2009-08-28 21:39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神要救中国,谁都挡不住:回应网评

    Fri, 04 Sep 2009 23:22:00 +0800

    作者:杨济余 | 评论(14) | 标签:读书看电影

    拙文《忏悔吧:有罪的中国大学教师们》在1510部落发表后,旋被网易博闻网加上推荐按语,以红色标题转发头条,两天之内点击达20万人次,网站转发者不计其数。这的确是我始料不及的。我无法回复数千条网评,但又不能不聊作回应。

    这事让我想入非非。首先,我不会因轰动一时而沾沾自喜。12年前女儿呱呱坠地那天(明天正好是我和她共同的生日,这也是神的巧妙安排),我取庄子《逍遥游》警句"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为座右铭,用庄子特有词汇为女儿取名"撄宁"(经过扰乱而复归安宁,即扰而不乱之意)。对于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纷纷攘攘、功名利禄,我多少有些免疫力。网评有把我骂得狗血淋头贬为流氓无赖的,也有捧我为民族英雄和杰出教育家的,我都不会在意。今年皈依基督教后,我信奉一切荣耀归于主,而个体则柔弱渺小。我不过一介布衣,人微言轻,吹不皱一池春水,网监们也大可不必担忧秀才文笔会引起天下大乱。我的生活丰衣足食,祥和安泰,所以并不想以文章哗众取宠、招惹事端。有人又指责我是既得利益者站着说话不腰疼, ��实,我在大学讲台站了27年,最怕的就是腰疼。我也曾在社会底层挣扎,誓将民间疾苦化为笔底波澜,心中永远尘封着饥饿的记忆和直面饥饿的态度。我选择1510部落的留言是:"我为讲真话、听真话而来;因讲出了真话、听到了真话而留"。我撰文只想表达在大学多年眼见为实之事,而非道听途说;只想直抒胸臆而非受人指使或收取津贴充当权贵的传声筒;我无意把国家体制问题嫁祸于高等教育行业,也不想把贪污腐败的脏水泼给教师群体;我也并非出于逆反心理片面揭露大学的阴暗而对园丁们的辛勤劳作视而不见(也许我将来会行文热情洋溢讴歌崇高的教师美德,但现在不是唱赞歌的时候)。我欲指出,人们不能等待体制完善以后来坐收丰硕成果,或把社会改革作为自我更新的先决条件。素质低下的人群也不配生活在弗洛姆所展望的健全社会里 ��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使我的文章常缺乏魏晋风度和晓风残月意境,而毕露建安风骨,每发曹植慷慨激昂之悲声。官方媒体的黄鹂鸟太多,婉转甜蜜之音听腻了,故我选择作噪声不绝于耳的乌鸦。胡适的诗《乌鸦》就是五四运动独立知识分子的自况:"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也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黄小米。"

    第二,我长期兼职于传媒行业,担任电视栏目独立制片人,深知轰动效应多半是媒体炒作起来的。但两天20万人次点击决不仅仅是网络发力的结果。这起码说明大众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关注之切,对知识分子的期望之高。我每天祷告,祈望上帝继对美国、以色列、俄罗斯、东欧国家动工之后,开始对中国动工,早日救赎历尽艰辛的中国人民。我在暑假定了个网络写作计划,拟在1510部落每天发一篇。从7月23日写《追思季羡林》起,到8月23日拙文发表的头天刚好一个月,点击约16000人次。我想按这个进度,预计一年可以达到20万人次。于是我又作了个目标明确的祷告,把结果交给神,祈神赐我力量,让我如愿。这次神所赐的要远远大于我所求的。一年的计划,只用两天就刚好实现了。此非人力所及,也不仅是媒体之功,实乃神的恩赐。我以前也发表过 ��些有份量的学术论文,但只在文学艺术专业小圈子有影响。《忏悔吧:有罪的中国大学教师们》是我用基督教思想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所以能非同凡响。感谢万能的主,从前我风闻有你,现在我真知有你。

    从文学、艺术延伸到宗教、哲学研究之后,我日益紧迫地感觉到神的呼召。神拣选我是要用我。受洗之后,旧我脱胎换骨地得到改变,灵性生命在牧养中成长。在与神交通时,我获取了启示和信念。上帝的主要启示就是要重建一个有序的新世界。就像双目失明的诗人弥尔顿写完《失乐园》之后,一定会续写《复乐园》一样。但这必须在人类经过魔鬼诱惑犯下原罪被放逐,历尽各种试炼和磨难之后才会开始。神的旨意是以美国1776年独立建国拉开序幕。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在基督教经典《圣经》基础上的国家,历任美国总统都是基督徒。那么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发生时,神为何不作为?为何不制止奥斯维辛和卡廷森林的大屠杀? 为何放任中国文化大革命那种史无前例的疯狂的偶像崇拜?因为那段历史正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峰期。神要在人类经历社会主义试验整体溃败、充分暴露其弊端之后,才让世人醒悟到集权主义的罪恶与危害,转而走上以美国为先导的基督的正道。一切历史悲剧和失误都可看作神为人类行正道所作的预备和试炼。美国士兵的战前祷告词是"上帝保佑美国"。神看顾美国成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唯一强盛得益的国家。美国强盛又力挺犹太复兴,使以色列这个弹丸小国在阿拉伯世界的重重包围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继后,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对峙终因苏联东欧剧变而结束,受基督悦纳的美国最终确立了领头羊地位。老马克思都承认,发达国家就是落后国家的范本。21世纪不由你不承认美国为世界领袖。你声嘶力竭地呼喊"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 ",难道就能改变神所指引和掌控的世界大趋势吗?被撒旦捆绑的伊朗和朝鲜的核威胁顶多能吓吓初出茅庐的奥巴马出身臭汗,却不能动摇美国按神的旨意维护世界和平进步的决心和根基。

    上帝不会掷骰子。当今社会大变革历史性地轮到中国这个人口最多、麻烦也最多的国度了。神要拣选的子民并非只有白种人,也包括黄种人、黑种人及其他有色人种。《圣经》的福音从上古时代亚洲的耶路撒冷传到地中海沿岸,再通过伟大的探险家哥伦布传到美洲新大陆,美利坚繁荣富强后又将圣火重新传回发源地以色列,并扩散到亚非腹地。承认一个强盛到不再需要战争来检验的犹太国家的存在并与它友好共处,是中东持久和平的保证。犹太复兴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中国受益匪浅。亚洲和平与中国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国际安全环境。上帝七天创世的顺序是先备好周边环境和生存条件,再创造人类,使之有家园感和归宿感。上帝现在要对中国动工也预先安置了良好的大环境。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今世界科学越发达,社会自由民主程度越高、� �督徒越多(已超过10亿人口)。短短几年来,一向拒斥宗教的无法无天的中国,基督徒猛增至1亿多(而且是官办教会的不完全统计),这绝非偶然。连穷乡僻壤、久不开化的非洲,每年基督教布道大会都达数十万之众,黑人的赞美歌声响彻云霄。托尔斯泰主义的宗教救世说在百年之后不但没过时,反而彰显出崭新的普适性和当代性。神要将福音传到中国,神要改造和振兴中国谁都挡不住。21世纪肯定是属于基督徒的世纪。

    我有一个马丁路德金似的梦想,那就是在中国的百万基督徒集会上布道(如果官方允许的话)。上帝是唯一的救世主。他是陶匠,我是卑微的泥土(人生于泥土,又归于泥土)。我听凭神陶造我、塑造我,我争取成为神手中合用的器皿。为将上帝的福音传遍地极,我愿倾尽我平生所学。对中国动工之前,神给我的又一启示是:欲拯救中国,应从教育改革开始;欲唤醒灵魂,应从知识分子开始。知识分子集体忏悔,就是新生的开端。而我扮演两种角色,更加责无旁贷。这就是拙文写作的动因,与功名无关、与利害无关、只关乎良心和使命。

    仅以此文回应如潮的网评。真心感谢广大读者,感谢那些赞同或支持我的人,也感谢那些批驳或辱骂我的人,我都同样爱你们。虔诚祈望上帝像拣选我一样拣选你们,祈望上帝保佑中国,引领中国人永行正道。奉基督耶稣之圣名祷告,阿门。

    杨济余的最新更新:
  • 我评选的中国古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 / 2009-09-04 10:07 / 评论数(0)
  • 我评选的世界现代十大短篇小说家 / 2009-09-03 10:28 / 评论数(1)
  • 我评选的世界古代十大短篇小说家 / 2009-09-02 10:52 / 评论数(1)
  • 我评选的世界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 / 2009-09-01 09:58 / 评论数(0)
  • 我评选的世界古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 / 2009-08-31 22:36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