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6日星期一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下一次革命

Mon, 06 Jul 2009 11:40:00 +0800

作者:謝國忠 | 评论(7) | 标签:信息革命, 经济, 谢国忠

The next revolution

July 4, 2009

Another information revolution is unfolding. Possibly in two to three years how we access and use information will change fundamentally, which would affect the IT industry dramatically as well as the broad economy. PC still dominates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processing at present. The new world is likely to shift data processing and storage to the net. New mobile technologies will allow users to remain online anytime and anywhere. All knowledge will become available instantaneously. There will be no distinctions in processing voice, video or text data. The advances in mobile phone technology are making this always-on world possible.

The speculation about arrival of this new world has been around for a long time. It is one of the competing visions on the future. In my recent visit to Taiwan I visited several major IT companies and realized how soon this world was coming and how it was impacting Taiwan's IT businesses. One of the major implications is that PC will lose its importance in the IT world. It has far 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East Asian economies that have invested heavily in PC related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

Taiwan's economy has benefited heavily from three factor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1) China's opening made cheap labor available to its manufacturers, (2) outsourcing trend due to the rise of big-box retailers in the US created a big market for its manufacturers, and (3)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PC industry gave its tech companies room to grow fast. Taiwan's strength in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three was its factory management expertise and its extensive connections in China and the US. In particular, Taiwan has assum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C supply chain. From components, assembly and even branding Taiwan's PC industry has risen to global prominence. It is now a sun-setting industry.

In the new paradigm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for a consumer device is connectivity and interactivity. It makes PC just one of the numerous existing and future devices. PC has two distinct disadvantages in competing against other products. First, Microsoft and Intel charge high prices for their proprietary products essential to a PC. The so-called WinTel standard served to increase competition in downstream industries. It led to declining PC prices and rising sales. However, WinTel's monopoly charges limit how far PC prices. Also, as a PC was designed to be a self-containing device, it is loaded with expensive functions that are not valuable in a web-based world. In summary, a PC is no longer the best value for money in a web-based world.

The PC industry is already suffering from the market evolution. The DRAM industry is experiencing terrible hemorrhaging. When DRAM demand was strong, so many DRAM factories were set up, especially in East Asia. It appears that most won't survive. One industry veteran in Taiwan told me that only three would survive. The notebook industry that has seen rapid growth in the past decade seems destined for stagnation or even declining. In a stagnant industry profit margin shrinks to the thinnest possible level.

Taiwan is suffering a terrible recession now. Its GDP shrank by over 10% in the first quarter from one year ago. The trade collapse due to the global economic collapse is the main reason. The structural changes like in the PC industry would hold Taiwan's economy back even when the global economy recovers. In addition, the OEM trend has saturated. It will pressure profit margins on most Taiwanese factories in Mainland China. As far as I can tell, only a few Taiwanese businesses in the smartphone industry are prospering. Even there, lack of key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relating to 3G and 4G standards could limit their prospects.

Taiwan's economy is likely to stagnat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will hold back its exports. The profitability of its export factories in the mainland will shrink. Even though some Taiwanese businesses are succeeding in China's domestic demand, they are too small to lift Taiwan's economy alone. Taiwan's household wealth level is still high, which could support its consumption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But this is a stagnation story. Taiwan hasn't really grown much in the past decade. Its living standard is stuck around $15 thousand per capita. It seems that Taiwan's living standard will remain so for the next decade.

The same forces will also limit China's rebound in exports. Most Taiwanese factories are in the Mainland. In addition, numerous local businesses are either suppliers to Taiwanese businesses or competing against them for export markets. Half of China's exports are IT related products. As China is a factory for the world, what's at stake is the relative value of hardware vs. software or service. It seem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hardware in the new world is declining. Many products that are still considered hi-tech are commoditized and losing growth. I am deeply concerned that China's policies are still geared towards promoting such industries. Some local governments are throwing billions of dollars at attracting such commodity industries. The money may be bringing in sunset industries with few benefi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Network contractors like China's Huawai and ZTE are winners in this revolution. Mobile connectiv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contributing to the rise of this new world. The demand for networking equipment will be strong in the next few years. Network operators need to spend heavily to upgrade their networks to compete for consumers.

Even software companies may not win in this world. As the connectivity is anytime, anywhere and network is the computer, consumers can rent software on the net for temporary use and won't have to buy it for installation on a personal or company computer. This will increase the competition among software producers as it decreases their market power from the lock-in effect. When software is no longer a fixed cost, users have more incentive to switch. Software production has a high profit margin so far precisely for this reason. In the emerging new world software producers may see their profit margins declining to the average among all industries.

Microsoft and Oracle, for example, command massive market capitalization in stock market. But they are hardly the most innovative or best quality companies. Their consumers usually complain about their products. Still they have been earning high profit margins. The reason is that their consumers have sunk huge fixed costs into their products and have low incentives to switch. The new world puts their business model into doubt. I suspect that their market capitalization will decline dramatically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In theory the biggest winners are the network providers like mobile phone operators. They have the best chance to control users. But, they will also have a hard time. The differences among voice, video and text services will vanish. Service providers maximize their profit margins through pric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high value customers. For example, even though Chinese mobile phone operators have vast numbers of customers, a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customers, mainly those that use their services for business purpose, contribute to most of their profits. The merging of voice, video and text will make such discrimination impossible. The service providers can only collect a simple rental fee from their customers.

The content providers should be big winners in the net world with a bigger market and less marketing cost. But they are already losing big and could lose more in the always-on world.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existing content providers don't know have to sell their products. Technology companies like Google have taken advantage of that and collect advertizing dollars by locating the content for its users through their search service. In the end, as content providers are starved of money, they will exit the busines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content providers is already unfolding. Newspaper companies are struggling around the world. The always-on world will accelerate the process. Newspaper production will probably vanish in its current form.

Magazines and books could also vanish in their paper forms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Electronic paper technologies are sufficiently developed that electronic paper works as well as printed paper. They can't change to electronic publishing easily. Books and magazines exist because the fixed cost for printing is high. They generate economies of scale in disseminating information. In the electronic paper information can be transmitted at zero cost. The justification for information aggregation with large fixed costs isn't there. In the future people won't get their information from fixed cost operators like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book publishers.

Of course, the above story implies that the demand for paper will collapse in the future. Paper and pulp production requires massive fixed costs. The existing capacity is probably more than enough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It would be hard to justify any new investment in this business.

One big positive of the always-on world is that it makes all the knowledge in the world available to everyone anytime. Not everyone will know how to use this advantage. Enough people will. The world will change for that. For example, educ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outside of schools. Education is the biggest government monopoly allover the world. It works due to the economies of scale from the government imposing uniform standards that offset the inherent inefficiency from government control.

Healthcare is another big business to be affected by the revolution. Healthcare accounts for over one tenth of GDP. Its impact is hard to quantify. Its size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quantifying its effectiveness reflect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Developed countries protect patients by giving them legal rights for ex-post legal actions against healthcare providers. That in turn causes the healthcare providers to overkill in treatment to avoid bad legal consequences. The always-on world will dramatically decreas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patients and doctors. This allows people to obtain information instantaneously to verif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opinions and prescriptions. It improves the market efficiency in two ways. Patients have less need to sue doctors ex post. It decreases healthcare insurance cost and the amount of care.

Hence, it reduces the need for doctors to overprescribe medicine or procedures

This flattening of the knowledge world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how societies will be organized and governed. Human societies are governed by elite who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are capable of processing it. Inflation collection, processing, and dissemination are always costly. The existence of elite reflects the need for economies of scale in handling information, which gives advantages and privileges to those who happen to handle information. This advantage often turns hereditary and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permanent ruling class. The declining cost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has already led to dramatic social changes in the past century. The final collapse of information cost to zero will accelerate the trend.

How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is destroying businesses is a classic example of Schumpeterian creative destruction. The new technology renders a significant share of the economy obsolete. Even though the technology improves efficiency overall, the unemployment that results from business destruction could keep the economy weak for an extended period of time. However, it would be wrong for governments to stop the technology. Overtime market will find alternative uses for the unemployed workers. For owners of the obsolete businesses this is an unmitigated disaster. Their capital stock would have only scrap value.

As old businesses are destroyed, new ones will emerge. The internet isn't just a tool. It has become a world of its own. When human beings have enough food and shelter, all other activities are entertainment or earning money for buying entertainment. The cheapest entertainment is for people to amuse each other. This may be happening. YouTube, Twitter, Facebook, etc., are mainly platforms for people to entertain each other. One can work hard to earn enough money for buying a Mercedes car. Driving it would give one certain satisfaction. Or one could spend time on the net getting entertained for free. Hence, there is no need to work hard anymore. I suspect that in the always-on world internet will decrease rather than increase productivity in traditional sense. But, people may get more satisfaction out of it.

謝國忠的最新更新:
  • 放款热的黑暗一面 / 2009-06-22 18:51 / 评论数(1)
  • Taming the beast / 2009-06-17 11:37 / 评论数(2)
  • 在岩石和硬地之间 / 2009-06-08 10:04 / 评论数(1)
  • 盛宴即将结束 / 2009-06-01 11:01 / 评论数(2)
  • 效率的紧迫性 / 2009-05-25 16:23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头号公敌》以革命的名义骑劫世界

    Mon, 06 Jul 2009 09:42:00 +0800

    作者:比方说 | 评论(1) | 标签:革命, 电影

    "雅克梅林迅速地剪断两道铁丝网后,大喊一声"快跑!",然后在警察枪声大作,子弹横飞的草丛里一路狂奔,渐渐消失。他在藏身的地方对唯一逃出的同伴说"我要捣毁这个体系", 然后带着一车军火,杀回到监狱外墙,开始履行对协助他逃跑的狱友的承诺,疯狂地和警察火并在一起。勇猛无比的梅林最终也没能攻陷监狱,狱友皆被击毙,自己也身负重伤….."

    这是电影《头号公敌》中的一段情节,其中的主角--雅克*梅林,是60年代-70年代法国臭名昭著的公众犯罪人物,也是一个横跨欧美大陆的抢劫大盗。该片是忠实依据他的自传《死亡本能》摄制而成。长达四个多小时,上下两集。我看完的第一反应是:一个法国无产流氓的信仰式犯罪简史。这位大盗有着非同普通盗贼的生存哲学,带着强烈的60年代之后法国社会的思潮印记。

    从影片结构来说,我不认为导演精彩地演绎了故事。而且这部影片的拍摄手法和技巧相当保守,完全遵循了这个大盗的成长轨迹,除了开始的一段倒叙手法之外,几乎是流水账一样 ��真实记录。而影片本身对雅克梅林没有任何倾向性的描述,只有雅克梅林不断的、疯狂的盗窃、抢劫、杀戮、越狱、绑架、对抗警察、发表演说、影响媒体等等,简单的真实呈现出独特的影片节奏。最后的效果是让人觉得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匪类?居然能嚣张到直接面对国家机器而不惧,并充分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宣言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存法则。这是一个自视奇高的异类强盗,也是一个仇视国家机器的叛逆分子。是什么造就了他一生忘乎所以,有信仰的极致犯罪呢?我查到当年梅林的恶之历程(资料来自网络):

    雅克·梅林 生于巴黎郊区克利希, 1956年之后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于法军服兵役。1959年回到了法国。 

    1962年,因为其与另外三名同伙企图抢劫银行被捕,1963年被释放。

    1964年因公司裁员而被解雇,又回到犯罪生涯中。

    1965年12月,梅林在马略卡岛的帕尔马(位于西班牙)的一座别墅中被逮捕。他被判刑监禁6个月。声称西班牙政府承认他曾服务法国情报局。

    1966年,梅林在加纳利群岛(位于非洲西北海岸外的七大火山岛屿组成的群岛)开了家餐馆,之后却在1967年11月抢劫了霞慕尼一家酒店。

    1968年2月,他和他情妇飞至加拿大短暂地当了一名私人司机。在一次诱拐企图失败之后,他飞至美国,却在阿肯色州被逮捕,并被引渡回加拿大。梅林因诱骗行为被判十年监禁,

    1972年,他与另外五名囚犯成功越狱。之后他开始在蒙特利尔(加拿� �)抢劫银行,以他固有的风格,同一天就劫了两家-他当时有个同犯叫让-保罗·马斯尔。同年9月3日,两人计划协助曾在同一监狱监禁的另外三名囚犯越狱失败。一周之后,两人谋杀了两位营林员。年底,两人带着两个情妇搬至委内瑞拉。马斯尔之后回到了加拿大。

    1972年年底,梅林回到法国,继续抢劫银行。1973年3月,他很快就被逮捕,但在前往法庭审判途中潜逃,并挟持法官作为人质。四个月之后,在巴黎自己的新公寓里,他再次被逮捕。囚禁在桑德监狱时,他写了一本类似自传的书《死亡本能(L'Instinct de Mort)》并派人偷送出监狱。1978年5月8日,他与另外三位囚犯逃狱,尽管该三名囚犯中,一位被警察击毙。这次越狱之后成了法国的刑事丑闻。

    1979年6月21日,梅林绑架百万富翁亨利·勒列夫尔并收到六百万法郎的赎金。梅林就此成为"法国头号公敌(L'Ennemi Public Numéro Un)"。

    梅林入室抢劫,行窃珠宝店与银行,绑架,枪支走私。他也杀过很多人,包括一位不愿合作的男嫖客。他鼓吹说自己共犯下39例谋杀。他很擅长伪装自己,也因此得到一个称号"千面大盗"。有人声称,法国右翼恐怖组织秘密军队组织(OAS)曾帮助他造了假身份证件。

    一些媒体曾一度将他视为"浪漫主义坏蛋"。他甚至接受媒体采访,以试图说明他的绑架与抢劫行为是有政治动机的。他很注重他的公众名声,甚至因为不喜欢法国记者雅克·蒂利耶在文章中对自己的评价而差点杀了他。蒂利耶曾是国土警戒局的警员,此时他正为极端右翼报社《瞬间(Minute)》撰写文章。

    法国内务部忍无可忍,强迫警察局联合力量将梅林捉拿归案。1979年11月2日,当警局发现其住所时,就立即开始行动。在巴黎郊区的克利尼扬古尔门车� �(Porte de Clignancourt),载着多名武装警察的货车赶超至梅林的宝马车之前,几位警察枪手开枪19发,直接击穿挡风玻璃。法国警局宣布行动胜利,并得到了法国总统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的祝贺。之后警局却遭到控告说梅林当时并未得到警告,警局行为并非正当防卫,以此说明梅林是被警察暗杀的。该理论在法国中央抵制盗匪办公厅(OCRB)的局长吕西安·艾梅-布兰克与法国记者让-米歇尔·卡拉德赫一书《追捕》中得到证实。

    当时,雅克梅林曾经被称呼为"当代的罗宾汉",我在想法国人再浪漫也不可能对一个江洋大盗产生如此的倾慕。这一定有很强的社会和人文背景:

    1 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背景:

    梅林就是参加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士兵。而这一场战争的最终效果,有点像后来美国对越南的战争。作为老牌的法兰西,在二战中被德国俘获的耻辱,延伸到阿尔及利亚的失败,一个普通士兵的失落感,从民族情感和心理上已经开始变异。因此从影片开始,梅林从战场回来,因极度蔑视自己曾经帮助过德国人的父亲,而最终离家。拒绝失败是他内心的原始动力。他不但拒绝自己生活的失败,也拒绝自己的社会被异化。因为二战之后,法兰西社会的资本主义进程,由于原罪的积淀,造就了相当程度的贫富不均和阶层混乱。他小时候曾经就读贵族学校,他的迷茫是普遍的青年迷茫。因此当他回国后,在战场上的杀戮历程,使他更倾向用武力解决他的困境。这段经历使得梅林对于暴力和武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诚如后来他在法庭上受审时所言,他拥有众� �的武器是因为觉得不安全,只有手中有枪才能心里踏实。这时候他算是一个的流氓无产阶级,带着朴素的无政府主义反对当前的社会。

    2 法国1968年五月学运影响:

    68年的法国学生运动,在全球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标志。在阿尔及利亚战争后,整个法国社会积极地朝所谓的工业化国家迈进,一切以经济或科技的标准作为最高指导原则。增长不仅成为经济的鹄的,也变成社会与人文领域的共同目标。然而,工业化社会单面向(unidimensional)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与此同时,大众传播媒体弥漫着一股标准文化,贩卖着幸福快乐人生的妙方。汽车、电视、度假、舒适、优雅……似乎唾手可得。自由、自主、自在、自足的日子有如近在眼前。一切的战争、社会冲突都烟消云散,贫穷的消灭、社会的不平等被扫除……仿佛人类终于在工业化的坚实土壤中找到了解决一切困难的依据,历史也终于越过了前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创伤。

    在这巨大的反差中,法国国家的角� 一直暧昧不清。从殖民帝国转型成一个所谓的现代民主国家的过程时,法国的国家机器变成一种矛盾的综合体。它既中央集权,同时又结构涣散,既现代,同时又老旧,既伟大,同时又渺小,既自由,同时又威权……除了在国际上代表这块土地的住民以外,似乎并无法真正使人民对他自身社会的运作方式产生任何的认同。以至于当不满的能量积累至一定程度爆发时,因为国家是民主的,所以无法采用集权国家的方式,真正予以武力镇压。可是事实上,却又正是因为国家过于中央集权,不允许社会其他部门的自主运作,以致冲突不断发生与扩大。这与其他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在东欧,如捷克、波兰,在高压的政治下,学运可以迅速地及强力地被敉平。在西方,由于大学制度基本上独立,以至于整个问题无法延伸至国家的层次。换言之,学生的反� �运动,在东欧,瞄准的对象是国家。在西方,是文化。而在法国,则是社会。

    五月学运的社会化,是因为在那时候,除了简单朴素的诉求之外。还有相当大的世界变革思潮,二战后的高速发展在70年代,又一次陷入了经济滞涨的泥潭,社会上各种思潮泛滥,性解放、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等各种思想并存,老牌殖民帝国的海外领地纷纷独立,而法国同样也经历着这样的历史时期。最明显的是法国青年里受到毛泽东思想、中国文化大革命以古巴格瓦拉革命的感召,以至于最后出现信奉毛主义的左翼政党。

    这时候的梅林在这样的革命思潮中,获得一种灵感。他以为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伸展,是信仰的战斗。而监狱和警察是他对抗的枷锁,因此在他成功越狱之后,就出现了文章开始所说的情节:为了的同伴,蔑视一切地杀回监狱 ��拯救革命同志!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有信仰的大盗。所以在后来影片发展中,他在抢劫银行的时候,一般都连续抢劫至少两家以上,因为在他心目中银行是当权者和有钱阶级的象征,他就是要肆无忌惮地去践踏这种象征,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这一点我们从影片中的其他地方也能得到印证,比如逃亡路上,他随手给了帮助他的人一万元,而且在渡河时,他把用生命换来的满袋的钱都扔到了河中而毫不可惜,可见他心目中并不是真正地看重金钱,而是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进行某种思想的表达。再举一个例子,当他的第一任妻子因为试图阻止他进行进一步的犯罪时,一提到"报告警察",他就变得疯狂无比,几乎杀了当初恩爱的结发妻子,这也不仅仅是能用脾气暴戾能解释得通的,即他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一个"革命者","革命� "是不能为任何感情所羁绊的。

    3 法国与加拿大魁北克独立运动背景:

    早在1608年,法国人就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建立了第一块永久殖民地。此后一百多年间,法国移民大军不断前往魁北克,法国依靠这些移民,以魁北克为中心控制了整个加拿大。1756年至1763年,英法打了十年仗,法国战败后被迫将加拿大割让给英国。但法国人不甘心丧失对魁北克的控制,利用与魁北克密切的经济与文化联系,不断扩大影响。魁北克省虽然是加拿大的组成部分,但在历史、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都与其它地区迥异。魁北克的法语居民约占59百分号,英语居民约占 9百分号,另外32百分号的人则通晓英法双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及历史的心结,法裔与英裔一直存在矛盾,尤其是魁北克法裔人一直无法接受浓厚殖民地色彩的,继承英国政制的加拿大宪法,长期试图脱离加拿大,成立独立国家。

    1960年代,魁北克发生了宁静革命,魁北克民族意识开始抬头。成立于1968年的魁北克党(Bloc Quebecois)公开提出独立问题,其政纲明确规定要获得政治主权。魁北克党1970年相继绑架了英国贸易代表及魁北克省劳工部长,胁迫政府允许魁北克独立。最终,在加拿大政府的镇压下暴力活动才逐渐平息,但国家却蒙受了巨大损失。魁北克党1976年获得了省议会的绝对多数席位(110席中的71 席),变成了魁北克省的执政党。

    魁北克党成为魁北克省的执政党后,进一步谋求政治独立。1979年10月正式提出要在魁北克和加拿大联邦之间建立新的平等的伙伴关系,即魁北克在政治上独立,但在经济上与加拿大结合,包括货币、利率、贸易等结合方案。1980年,魁北克就这个"主权-结合"方案进行了第一次公民投票,赞成票占40.44百分号,反对票占59.56百分号。魁北克第一次独立运动遂以失败告终。注1:此段资料来自百度知识

    这个期间梅林正因为诱骗而被捕引渡到加拿大,比较有意思的这次他诱骗的对象是他的雇主,一个有钱人,而和他搭档的是他的情妇,第二任妻子。他是司机,他的红颜知己是保姆。这符合他一贯的骑劫思路。在加拿大魁北克坐牢时期,备受媒体关注的雅克·梅林就被冠以'头号公敌'的殊荣,他同时也利用这种曝光度,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政治立场。他不但接触到当地的独立运动政治主张,同时开始系统的总结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蔑视一切国家机器,蔑视一切当权者,声称要打破这个"系统"。而他在坐牢期间所经历的非人虐待,也更使得他的这种思想进一步强化。于是,他变得更加疯狂了。当他再次成功越狱,回到法国变本加厉的抢劫银行,直至被捕的时候他说了著名的一句口号:"自由魁北克万岁!"这是当年法国总体戴� 乐最富争议的一句外交'宣言',从此梅林把自己从简单的刑事与复杂的政治联系在了一起。后来他在狱中,就写下了自己的《死亡本能》。而整个在七十年代,雅克·梅林大盗生涯的后期,他曾多次的出现在法庭上,用辩词捍卫自己的社会主张,成为了一个具有政治符号印记的江洋大盗。这时候的梅林,成为一个玩弄国家社会的政治家。当然他的政治理论来自他朴素的观点:"我要打破这个系统",因此他玩命的一塌糊涂,一往无前。注2 :此段部分节选自相关影评

    一个有着价值观的匪徒,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已然没有了固有规则的对错。他认为他是革命者!

    这是一部很好玩的影片,也是一个极端的草莽人生,但是我以为他比一些革命者纯粹~

    比方说的最新更新:
  • 蝼蚁愤怒 / 2009-07-02 22:11 / 评论数(3)
  • 符号化的精神他乡 / 2009-06-18 22:18 / 评论数(1)
  • 风骨与传承 / 2009-06-13 22:34 / 评论数(7)
  • 无情浮世绘 / 2009-06-07 22:18 / 评论数(1)
  • 比方说,台湾 / 2009-06-05 10:39 / 评论数(8)
  • 返回顶部

    你的腰间有你不知道的温暖

    Mon, 06 Jul 2009 09:42:00 +0800

    作者:显示器 | 评论(1) | 标签:所见所闻

    一周流水杂谈

    ★《人民日报》被指刊发的一张假照片

    经网友指认, 6月26日的《人民日报》14版竟然刊登了一幅严重经过PS的照片(见右图)。仔细看一下,这张照片竟然有6处被PS粘贴复制过的痕迹,真不知道这张照片是怎么审查通过的?

    关于新闻照片的真实性,我们不知道讨论过多少次,强调了多少次,但还是有媒体一再犯错误。如今就连《人民日报》这样的大报也开始犯这种低级错误了,实在是有损于党报的光辉形象。

    ——显示器

    ★本周网上流传的有关上海一座大楼倒掉的热贴

      楼房说:站着累了,没想到躺会儿,却被记者拍到了......

      开发商说:一房多用,站着商品房,躺下骨灰盒!

      政府说:正式楼盘都没有倒下,倒下的是临时楼。

      警方说:房子没有倒,它只是在做腑卧撑而已!

      新华社说:周围楼房情绪稳定,纷纷表示此楼倒下对它们影响不大。

      专家说:站起来是小高层!倒下去就是连体别墅了!开发商太有才了!

      业主说:你知道世界上最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吗?你买的不是倒的那栋楼,而是旁边那栋!

      领导说:多难兴楼市

      外电说:意大利有斜塔!中国有躺楼!

      网友说:根基不牢,再高的上层建筑也会倒掉

    —— 路易

    ★ 来看看王朔老师有多牛:

    http://6.cn/watch/3264442.html

    ——显示器

    ★意义非凡的鸡蛋

    迈克尔•杰克逊去世后,很多人说,非凡的八十年代彻底终结了,其实终结的不过是一个非凡的符号。

    可为什么大家谈起八十年代,仍然禁不住耿耿于怀、眼目中犹有泪光闪烁?

    一九八〇年代,村上春树已经开始他后来令亿万城市中产着迷的写作。这位日本作家不久前在以色列接受一个奖项时,说了这么一段很重要的话: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无论高墙是多么正确,鸡蛋是多么地错误。为什么要支持鸡蛋,因为当墙与鸡蛋发生碰撞时,受伤的永远是鸡蛋。八十年代的魅力,就在于鸡蛋毫不畏惧墙的强大,总在奋不顾身地扑向墙。

    乏味和无趣,源于一段时间以来,墙成为政治正确,而鸡蛋显得那么地不自量力不知死活。大地之上,我说故我在的论坛枯萎了,新的千篇一律的教堂却层出不穷。教堂为墙说教,鸡蛋鸡飞蛋打。然而,墙真的就如此坚不可摧吗?在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东德意� 的万千鸡蛋们一觉醒来,就摧枯拉朽,把比万里长城还坚固的柏林墙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我怀念并且歌唱八十年代,但我从不认为时间和历史会向后倒流,没有什么好悲观好失落的,在前辈鸡蛋们忧心忡忡的注视着的八〇后当中,出现了像韩寒这样有诚意的思想者。他们是有着美好前途的鸡蛋。

    请允许我再次引用村上春树来结束本文: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度相逢。

    ——龚晓跃

    ★ 暴君给我们留下如此丰富的精神遗产

    秦始皇兵马俑还是很让世人吃惊?到底在哪里?很简单,就是它的规模。秦朝出土的逼真的东西远远超过兵马俑,可是,哪里会有如此疯狂的规模?成千上万毫无意义的泥巴人和马,占了差不多当时一个欧洲小国的面积,这规模这气势,还不能称为世界奇迹?

    你还别说,这种世界奇迹还只有秦始皇这种暴君能够创造出来。要知道,当时秦朝连连打仗,虽然统一了中原,可国力并不怎么样(不到20年就被推翻了),可秦始皇竟然能够在这种人民向往安居乐业、希望和谐的时候,花费了如此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搞这些泥巴人和泥巴马——你说它能不灭亡?

    ——杨恒均

    ★ 你的腰间有你不知道的温暖

    让人觉得愉快的是摸五个月小孩的屁股,元朝的真品青花瓷,明朝末年柏木的画案。在车里,在飞机上,累极的时候,左手放在公文包上,电脑不能丢,右手放在腰间的西汉玉上,温润不留手,仿佛千年前摸这块玉的姑娘的手,慢慢睡熟了。我说上次忘了抱你,你说这次补上,你的腰间有你不知道的温暖,然而我知道,这是让人愉快的事儿。

    ——冯唐

    ★ 我们生来不是为了把彼此的日子混在一起

    苏佩维埃尔是法国现代诗人,生于乌拉圭,得过很多文学奖。

    他从不参与任何文学团体或运动,我行我素,却关注普遍的人性和他所生活的时代。他风格发展缓慢,不断进行自我修订和自我反省,建立独特的个人表述,同时充分地吸纳法国诗歌的传统价值。他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法国最纯粹的抒情声音,对自由诗和形式诗的掌握都堪称精湛。读他的诗,我们能感到他站在一个高处在看人生和世界。

    《鱼》

    苏佩维埃尔(法)

    深水海湾里的鱼的回忆,

    此刻我能为你缓慢的往事做什么,

    我对你的了解无非是泡沫和阴影的暗示,

    以及有一天,像我一样,你也要死亡。

    那么你为何带着探询的目光凝视我的梦

    仿佛我可以给予你什么帮助?

    到海里去吧,让我留在我的旱地上,

    我们生来不是为了把彼此的日子混在一起。

    (黄灿然译)

    —— 显示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3a03c50100e341.html

    显示器的最新更新:
  • 一个诗人的秘密 / 2009-07-03 09:57 / 评论数(2)
  • 所有的力量只能决定我们在空中的姿态 / 2009-06-29 11:09 / 评论数(1)
  • 两首伟大的小诗 / 2009-06-23 22:16 / 评论数(0)
  • 言语抚慰不了,手帕揩拭不掉 / 2009-06-22 10:55 / 评论数(0)
  • 谁渴望明天,谁就是罪人 / 2009-06-15 11:06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凯迪周刊] 【编辑手记】最近的这些人和事

    Mon, 06 Jul 2009 09:28:00 +0800

    评论(10) | 标签:时事观点

    作者:牧沐

      最近,就在这坛子上,发生了很多事。为凯迪网友所瞩目的,也是时不时让我反复思考的,就是下面的这些人和事。

      邓玉娇——她在这猫眼看人上,甚至都没有一个自己的ID,是虚拟中的虚拟,却在数十日来频频出现,很多人都在关心她的命运,很多人为她动了感情。这情形一直持续到现在,还不断有人提起她、关心她。

      忽然,昨日有一位女孩质问我:"福建严晓玲轮奸致死案"比邓玉娇更惨,这些网民为什么视而不见?为什么不再集群愤怒?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实质上,我每日在坛子上流连,也对"严晓玲"案知之甚少。回头再寻找相关信息读,读来的确惊心动魄。

      我只能这� 回答她:也许,网民也有关注疲劳;"邓玉娇"成了此类被侮辱、被欺凌的弱势群体的聚焦符号,缺乏安全感的网民借邓玉娇事件宣泄自己的郁闷与遭遇,假如没有她,严晓玲肯定就是另一波汹涌波澜。网民其实没有厚此薄彼,邓玉娇案的社会学意义涵盖了严晓玲。

      同样发生在湖北的"石首案",在凯迪社区上并未热炒起来,由此被一部分网友质疑。按说这是网媒借机暴增访问量的机会,但在凯迪上没有形成热浪,对此我们未作特别突出的选编,也没有安排相关专题。这里有几方面的考虑,首先,一个接着一个的热点事件,会让目不暇接的网友喘不过气来,也让我们的编辑神经紧绷;其次,我们也试图让网友有片刻的间歇,可以继续对前一个相同性质的尚未消化的热点做一些深度思考。这里头既有网络媒体运行上的策略,也有从� 顾网友心理承受力角度的考虑。

      媒体也好,话语平台也好,她的火爆,燃烧的是网民的热情。犹如一支蜡烛,燃烧一次,她就短了一截。同质事件的不断演绎,假如仅仅是现象的罗列,只能徒增无望和暴戾;而媒体应给她的参与者更多建设性的内容,这就是真相显示之后的深度思考、旨在改变的纵深开掘,这才是社会进步希望之所在。

      屠夫——这个突然映入网友眼帘的人物,引发了猫眼看人上持续的关注与争议。

      屠夫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性格充满着戏剧色彩,这正是旁观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表达方便,我在这里将其作为戏剧因素来分析。但互联网不一样,旁观者顷刻之间就会转变为参与者。角色、演员与观众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分际。屠夫作为邓玉娇案的观众进而参与进来,主角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角� �,不论他承不承认,这个角色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表演性质——他行为的不确定性、他表达言辞的个性化、他身边的一些神秘人物等等。不同于涉及屠夫的对立两派,我对其的观察竭力摆脱那种预设立场的简单肯定或否定。我曾在某接受采访的场合说过,屠夫现象的意义,起码证明了这一点:网民由在"线上"说起来,逐步发展到"线下"的某种干预,他们能创造一些条件并有冲动之下的行动能力,这种能力是非暴力的,但也不能说是绝对理性的,譬如说他或他们对质疑的反感、行为过程中的想当然等等。它一度让某种喋喋不休戛然而止,让纸上谈兵者瞠目结舌。昨晚我曾与一位朋友谈到了这个现象,谈到了相当一部分人对屠夫的武断否定,这位朋友说,要说屠夫有多深倒也未必,可是他火得太厉害了,让一些人不适也正常。那厮唯一的缺点是太 ��扬。

      我说,屠夫一非精英学者、二非名流雅士、三非网络大侠,他看上去就一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他唯一的武器就是张扬。他要不张扬,当初在巴东就会当作流窜犯乱棍赶出,他要不张扬就没人给钱活动,就没那么多支持者为他助力。你说他处心积虑,精心谋划,他又偏偏露出那么多看似的破绽;你说他是一个大大咧咧的马大哈,他又滑溜溜地到处神出鬼没。他开始或许就是想秀一把,陷进去出不来于是成了万众瞩目之下被逼出来的一个行动者。至于他闹出那么大的动静,到底有多大的错?我至今想不起来。

      但针对屠夫现象的两派对决,体现在各自的跟帖上,实在是不忍卒读。我没法将相关的连篇累牍读完,总体上就是缺乏友爱、宽容和理性。紧紧相逼的对立双方,似乎都在愤怒着对方的"构陷"、欣赏着对方的� �丧、愉快着对方的痛苦。网上互掐,普遍的遗憾就是不去寻求共识,以推定的歹意去猜度人,最终制造出一个假想敌然后往死里掐。中国人的好斗基因,在"斗争哲学"中被唤醒后,似乎一直延续到至今。缺爱、缺安全感,于是缺乏互相信任,防范意识发作成歇斯底里;曾被压迫与被欺凌的人,奋起后再去压迫与欺凌。

      我反复说过,绝不希望屠夫现象最终被证明为一个大乌龙。这个乌龙假若存在,它伤害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更将伤害貌似强大实则脆弱的中文互联网。屠夫你的责任很大很大,你一定要好自为之。而就这一点,我还想特别提醒另一位角色——边民。

      边民——逐步发展成质疑和否定屠夫的领军人物。边民以其逻辑清晰、观察细致的形象出现,分外醒目。从辩论技术角度分析,他总能抓到事件中的问题� 结所在。边民频频出招,往往让对方仓促接应,力不从心,结果只能是引发一波强似一波的愤怒反弹。边民攻势越凌厉,招致的仇恨就越深刻。前面说过,屠夫或者真是想"做点事"的,却看似方法不得要领,以至漏洞连连。面对质疑,或有难言之隐;而边民的质疑所暗示出的结论或有相当的误解成分,这对屠夫一帮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由于边民的职业特征,假使确有误解也不能被原谅。这里头构成了某种定律:素养较高者的瑕疵可能被放大为罪行,素养较低者的错误在所难免,只要政治正确便不容质疑。

      我曾给边民私下发了一短信息,希望他中止这一场争论。这不是我单纯地意在息事宁人,而是希望,边民的质疑应该有一个高度和合适的角度,这种质疑或应有助于网民理想主义的升华,使之更加理性、程序化;具体到屠夫现象� 就是既能产生监督作用,也能产生激励作用。同时,行动派屠夫是应接受质疑的,也是应当被监督的。这种接受能显示网民线下活动的理性色彩,也是不被简单否定的唯一途径。

    凯迪周刊的最新更新:
  • "眼睛雪亮"与"不明真相" / 2009-07-06 09:28 / 评论数(1)
  • 楼倒了,官商没有倒 / 2009-07-06 09:28 / 评论数(4)
  • 莫让群众监督沦为"盲人猜象" / 2009-07-06 09:28 / 评论数(2)
  • 悼迈克尔.杰克逊:一个传奇定格了 / 2009-07-06 09:27 / 评论数(0)
  • "突发群体事件"应明确孰表孰里 / 2009-06-29 10:42 / 评论数(2)
  • 返回顶部

    [凯迪周刊] 悼迈克尔.杰克逊:一个传奇定格了

    Mon, 06 Jul 2009 09:27:00 +0800

    评论(0) | 标签:所见所闻

    作者:打鱼人

    6月25日,迈克尔.杰克逊心脏病突发辞世,一个时代终结了,一个天才的传奇不再演绎,永远定格了。

    26日,美国众议院暂停例行辩论,为迈克尔静默致哀。世界各地的歌迷们悲痛不已,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哀悼活动。这两天,媒体、网络都在谈论迈克尔,全世界都在惋惜,人们在谈论迈克尔是全世界艺人中慈善捐赠最多的,他几十年孜孜不倦的慈善捐助已经高达了3亿美元,一个人支持了世界上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谈论他的总唱片销量和单张唱片销量都是世界第一,总唱片销量高达7.5亿,他的《颤栗者》销量高达1.4亿;谈论他13次获得全美歌手年度冠军;谈论他在创作、表演、舞蹈、制作、场景等方面天才般卓越表现。令人欣慰的是,� 些国内媒体这次能够相对自由的表达他们的哀思,两天来已有《成都晚报》、《北京晨报》、《东方早报》、《京华时报》等20多家知名报纸刊载了悼念文章,《新京报》的文章标题是《地球上,不再有让人战栗的传奇》。

    于我而言,除了为迈克尔取得的成就折服外,真正打动我的是他的歌,是他用心灵谱写,用心灵演唱的至善之美的歌。

    关注并了解迈克尔是从那个《四海一家》开始的。1985年7月13日,为了赈济非洲灾民,名为"拯救生命"的大型摇滚乐演唱会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同时举行。迈克尔等100多位著名摇滚乐歌星参加了义演,16万人观看了两地现场演出,演出持续了16个小时,通过全球通信卫星网络向140多个国家播出了实况,15亿人观看了实况转播。

    演唱会的主题曲《四海一家》就是迈克尔和另外一位歌� �专门为义演共同谱写的,在把曲谱寄给其他歌手时附上了留言:加入我们吧,如果你今后有了后代,子女们问你,在非洲灾民挨饿的时候,你做了什么?你可以自豪的告诉他们,我做了我应该做的。

    义演这一天,全世界都洋溢着无私的感情,《四海一家》把人们的心连在了一起。演唱会募集了5000万美元善款,这在当时是个相当不菲的数目。

    演唱会取得巨大成功与《四海一家》的锦上添花是分不开的,多年后,演唱会的其他曲目已经记忆模糊,而《四海一家》却从此传唱至今,感动了无数人。从纯粹音乐的角度看,《四海一家》算得上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上品,曲调流畅,激情四溢,歌词朴实简洁,琅琅上口,而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她所传达出的四海一家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她所拯救的大量生命,更使得她在当代流行� �坛具有了无与比肩价值,她是当代国际人道救援行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应该说,《四海一家》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此,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特别是摇滚音乐的发展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摇滚音乐只有40多年历史,自诞生以来就充满了争议,主流社会对摇滚音乐心存戒备。玩世不恭、颓废、放纵,一直为主流社会所诟病。自这次赈灾义演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摇滚音乐,审视摇滚歌手,对摇滚音乐及歌手的道德诟病自此告一段落。

    迈克尔的音乐之所以风靡40年,影响几代人,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作者、天才的歌者、天才的舞者,更因为他的音乐元素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他用音乐语言诉说着他对人世间纷扰、痛苦的怜悯和关切。他的音乐元素既有俯视和普渡的厚重,又有孩童般的单纯率真。� �用孩童般眼光观察这个世界,用孩童般语言劝告这个世界:我们是同是人类,同为上帝子民,是兄弟姊妹,我们本应该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人应该承受痛苦,更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承受痛苦,这个任务现在落到了我们肩上,我们一定要完成使命。"其实这些诉求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与身俱来的存在,从来不曾完全泯灭,只是人类文明还没有进化到那个程度,丛林规则依然还在左右人们的行为,世俗纷争、利益得失让人们精于算计,人们把与身俱来的善压抑着,掩藏着,万恶由此而生。迈克尔的音乐扣击了人们的心扉,唤醒了人们压抑已久的良知和善意,人们从迈克尔的音乐中能够获得感动,获得慰籍。那一首娓娓道来的《你不孤独》(You are not alone),告诉你,有人知你懂你爱你,一直陪伴你,你不孤独。听这首歌让人明白什么叫感人肺腑、沁人心脾。

    还有那《拯救世界》(Heal the world),这首歌被誉为最美的歌,她的美,不仅是曲调美,更因为她传达的意境,她在规劝人们,拯救世界靠我们自己,靠我们每个人。没有天使般心灵,怎么写的出这样的歌,没有至诚至爱,怎么能唱出那样的情。

    迈克尔除了没来中国大陆之外,巡演的足迹遍布世界,所到之处,无不盛况空前,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男人、女人、年轻人、老年人、不同肤色的人、不同种族的人、不同阶层的人,他们聚在一起,聚在迈克尔周围,跟他一起用心灵歌唱,心情激荡,手拉手,心连心,热泪长流,人们的神情热烈、善意、单纯,那是人类最美丽的表情。狂放而高尚,那正是摇滚音乐孜孜以求的境界。

    迈克尔的童心未泯成就了他的超凡脱俗,也正因为他的童心未泯造就他的特立独行,使得他不按世俗规则办事,为他惹来了官司和流� �。他是一位一生都热爱儿童的人,他的很多歌里提到儿童,他的慈善捐款有相当部分是为救助儿童设立的,他喜欢邀请儿童到他的别墅共度周末,他平日消遣最喜欢的是趴树和跟孩子们打水气球仗。他的孩子气使他与儿童的友谊超越了成人与儿童的世俗界限,为他惹来了娈童案官司,娈童案虽被法院宣布无罪,但流言成了这位凡事追求至善尽美,极富爱心的人毕生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了他不堪承受之重,最后在误解中独自悲情的离去。

    人们似乎突然发现,这位把全部热情、爱心和他那无可比拟的才华无私奉献给社会的人,最后却被社会流言所伤害,也许流言蜚语才是夺去迈克尔生命的真正元凶。这真是天大的不公。令人扼腕,令人痛惜。

    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终生是一艺人,与政治从不沾边,但有些政治体制却把迈克尔定� 为意识形态的敌人。前苏联就禁止演唱传播迈克尔,对他的流言蜚语夸大其词,大肆妖魔化,把他描绘成放荡、奢靡、颓废的典型,从不提他的慈善捐助、他的音乐成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前苏联把迈克尔当成了美国及西方社会文化入侵的先锋。不过,想想也有道理,人道主义与集权专制,与阶级斗争学说天生难以调和。

    昨天下午,我一个人在家,紧闭门窗,重温迈克尔演唱会视频,放纵身心,心情随音乐起伏,任泪水自由流淌。张扬而高尚,虽然只有一会儿,也是难得的感受。

    迈克尔.杰克逊是坠入人间的天使,给我们带来了天堂的声音。天使的离去如流星,人们还来不及欣赏体味,天使已永远离去。

    为迈克尔.杰克逊的英年早逝掬一把泪水,写一篇小文,寄托哀思。

    凯迪周刊的最新更新:
  • "眼睛雪亮"与"不明真相" / 2009-07-06 09:28 / 评论数(1)
  • 楼倒了,官商没有倒 / 2009-07-06 09:28 / 评论数(4)
  • 莫让群众监督沦为"盲人猜象" / 2009-07-06 09:28 / 评论数(2)
  • 【编辑手记】最近的这些人和事 / 2009-07-06 09:28 / 评论数(10)
  • "突发群体事件"应明确孰表孰里 / 2009-06-29 10:42 / 评论数(2)
  • 返回顶部

    一个女人的生存瞬间

    Mon, 06 Jul 2009 09:12:00 +0800

    作者:老虎庙 | 评论(10) | 标签:记录, 札记, 司法, 治安

                        一、

    警察的和央视的直升机在天空里轮番"轰炸",差不多五分钟就有一架从小区头顶飞过;手机也突然变得极"卡",有唤铃儿,拿起就没了声儿;小区里新招了一批脸上还透着"土豆红"的乡下姑娘和小伙子,像宪兵木偶一样从老北京们的身边列队行进;参加开幕式操练的士兵们被五十多辆军卡拉着,警车领队,呼啸而过,那时候就总在凌晨四点左右;小区里下了死命令,有闲房子不许租给西藏人、新疆人;后来小区里数千口人家就只有从一个小门出进,其余"暂封",朝着敏感方向的栅栏干脆焊死……

    奥运就这样一天天逼近。

    W女士(因为安全的需要我一直这样称呼她)对我说,车站那边很紧,久敬庄那� �很紧,南站的情形更不用多讲……我很担心,那么多的来访人民该总不会有个地缝可供躲藏,那么都到哪去了呢?问这个的前提是我知道他们还在北京,而且越来越多。几乎成惯例,访民们把凡大日子——节日、会议等——当做了机会。因为地方官员怕这期间中央问责,就多少会有让步,比如说就某某案子答应让步或者同意速办。尽管这只是访民的合理推断,但在我看来——不很乐观!

    北京城里自上而下开始了整肃。一车车地抓,一车车地送,送哪儿?当然送原籍。后来有的人就被在当地关押了,有的甚至被关到2009年的今天,那时距奥运还有整整一月天气。他们有个通用罪名"聚众扰乱社会治安",比较万能……

    "那你们住在哪里呢?"我问W女士。这的确很令人奇怪,"不方便就不用讲出来。"我补上一句。

    "一开始住学院路� �河边"我奇怪北京城里也有河么,她是指元大都的古护城河。河边有涵洞,涵洞里很阴冷,地潮,有虫类爬行……"后来我就住进了政法大学。那里有招待所,在地下。"

    "那为什么,岂不是更难安全么?"我很奇怪。

    她笑了笑,说:"一般人都以为那很危险,同是公安、司法单位。其实不然……我们后来还住过公安大学呢。"

    距离奥运还有不到十天,我就请W住到了我们小区。

                        二、

    住到我们小区的主意是受W住进了公安直属单位的启发,灯下黑嘛!

    隔壁墙过去是鸟巢,那几天夜夜笙歌……外省来的旅人想去鸟巢看看,横穿小区的时候被直接阻挡。W说:看来住这里的确安全!报纸上登出了鸟巢周边交通图,显示,我家竟然成了奥运第一警戒圈。

    � �佳母被玩失踪的那些个日子,W说小区里看起来很平静。斜对过杨佳家的窗户忽开忽闭,传说中的空屋子,就成奥运年代互联网上最八卦的八卦,多了几分诡秘。

    W有点不安心,"闲住着不是我的本意。"我说出去很危险,不妨躲过这些个日子。没事干不要紧,你不妨给俺做鱼吃,住海边的人想必很会这个。W一笑,不置可否。

    我上班去,W女士也走了,她说晚上来帮我做鱼吃,算是对我的答谢。我很感动,忘了先谢,W已经走出门去……

    W女士今天计划把最后一批投诉状子递给几家相关单位。

    W女士与我分手时间是上午八点半。

    我去上班。

    九点刚过,W女士发来短信——

    国务院信访接待办门前见信访人员有近二百人排队!

    09:10am 07/28/08

    接下来短信基本未断,一一罗列在下——

    每登记一个,就请进入后边办公室一个,进入一个就会拘留一个。我被请到后面了,我知道我这是被拘留了。

    09:53am 07/28/08

    我看到短信,急问我可以帮她什么忙?短信回来了——

    什么忙都可以帮,就这个忙不能帮,也帮不了,我已坐上京A17073中型大巴往久敬庄,位置于丰台区的国家信访局。是工作人员告诉我的。

    11:07am 07/28/08

    我被关进设在久敬庄的我们省大厅,等待我们省政府部门来接走,内门口停有很多各个省份的截访人员。

    11:55am 07/28/08

    没事的,别愤怒,要隐忍,我还要感谢命运在特别的年代以特别的方式让我见证最真实的人生,我把过程以短信的方式发给你。

    12:08pm 07/28/08

    我的指甲剪在人大安检时被没收了,照相机在过久敬庄时被扣留了,刚发了餐票领了两个馒头、一个鸭蛋、一包红山牌五十克榨菜丝。

    12:20pm 07/28/08

    我没事的,回到家我第一个向你报平安!

    12:29pm 07/28/08

    坐在凳子上等福建截访人员,这儿不是天堂,何来午休?今天是星期一,入瓮者不多,有可能会被监居在福建驻京办指定北京的某个招待所几天(又明:黑监狱)。幸运的话今明就可以返闽。有情况我会短信,电池快没电了,勿念为盼!

    01:43pm 07/28/08

    刚刚来了个福建小伙子,说是代表福建政府要将收到相关诉求材料向省公安厅上报,我的事无异于与虎谋皮。

    02:11pm 07/28/08

    只要有自由之身,我都会想办法与你保持联系。

    01:58pm 07/28/08

    我已被福建政府人员带走在途中,来人说:明天就可以回去(省里)。

    04:48pm 07/28/08

    我现在被软禁在以下招待所115房间,我一个人住一房间,中国非金属材料总公司北京招待所。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内桦皮厂胡同10号。电话:62241875/62252007

    乘车路线:北京北京站乘环线地铁西直门站下车出B口往东至桦皮厂胡同向北200米即到。或乘808路西内站下车向西十字路口右转200米即到。

    11:40pm 07/28/08

    当晚天热,我食欲不振,喝了一碗绿豆粥,想想该为W女士写点什么。一眼就见了桌上已经解冻的那条鱼,想起W女士答应为我这个北方男人做一顿南方人的鱼菜……

                        三、

    一个月后,W结束了在当地的治安拘押审查。是日,奥运热浪已过月余。

    那夜,我通过MSN向她问安。

    W打过一串字来——眼含泪,口喊冤,上 访北京找清官,党是娘,党是妈,来到北京如到家,美梦像朵花……

    我想了想,那段子是我看到过的打油诗《上 访难》中一段。就忙翻出我的记录来。也附和了她一段——不怕苦,不怕累,各地派来截访队。不敢信,不敢想,开着警车抓上 访,自称共产党!

    四、

    W所报案情到如今已拖达八年未果。为了这里行文减肥,我将案情尽量简述,相关可去网上搜读。(为了让本文多存活几天,以下隐去所有敏感词汇)

    某要害部门一日里发生邮件炸弹爆炸,致死一人,上头责怪甚重。地方上仓促上阵,乱抓无辜,刑讯逼供,只两月即判一人死刑,数人获不等罪罚。死刑者后因证据不足,被高法屡屡驳回。最后干脆撇下,不再审理,没了下文。如此,"案犯"忽一日被拘戒毒所,忽一日又被拘押收容站,四处转移而无一定所。直至超期拘羁押达八年,至今无判。有当地诸侯级脑系对此言之凿凿:把此案要办成死案、铁案……

    W女士正是该犯当事人胞姐。

    2009年六月,W再次来京上访。作为观察者,我陪她去信访办,意外邂逅该案死者家属(其妻)也在上访。一� 旷世难见的场面就此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来访接待室门前。

    一方是W,该案杀人嫌疑犯家属;另一方则是死亡者家属。

    俩人相见,一反八年来仇敌关系而热烈攀谈,有关对话内容有证可查(因下面一章所发生意外,这里暂时不能公开)。

    当夜晚餐,我问W对方是什么意思?怎么也变成了上访户?W女士只简单道——八年来,她也在反省……她明白了一个道理,真犯不究,拿一个替死鬼来做安慰,无异于自欺欺人。

    我问W:难道她知道你弟弟是被冤的?

    W说:好像是……她说,早八年前她就看出了问题……

    "那为什么早不吭气儿呢?"我问。

    "我很理解她……根子不在百姓……"

                        五、

    2009年7月1日,日记。今日党的生日。

    我在北京接W� 亲友短信曰"W昨晚被XX市公安局以稽查暂住证为名抓捕,应该是牵连XXXX案。"

    无甚可写,掩卷长叹:八年了!

    参照阅读:

    □ 刘晓原文《抓捕弱女子吴华英为哪般?》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af0ea0100dyr1.html

    □ "死囚"家书http://24hour.blogbus.com/logs/35955560.html

    □ 访民问题何以要"出口转内销?"http://24hour.blogbus.com/logs/32653765.html

    □ 12岁小女孩儿为什么要拍警察http://24hour.blogbus.com/logs/26509938.html

    □ 死刑案件七年未决,该向谁问责?http://24hour.blogbus.com/logs/38266914.html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 李淑莲处境最新报告 / 2009-07-05 01:12 / 评论数(10)
  • 公然宣扬低俗:李强把北京移动公司告上法庭 / 2009-07-02 19:58 / 评论数(6)
  • 暴徒深夜劫持妇女一丝不挂 / 2009-07-01 13:31 / 评论数(6)
  • 流民:过什么节卖什么旗 / 2009-06-30 20:15 / 评论数(3)
  • 投诉中国(北京)移动局 烽烟再起 / 2009-06-27 18:01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什么是自由———评电影《逃出克隆岛》

    Sun, 05 Jul 2009 23:10:00 +0800

    作者:李野航 | 评论(11) | 标签:自由, 克隆人

    人,到底是什么?这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如果,意识、记忆、人体组织及其机能的总和构成了我们可以称其为"人"的东西的全部的话,那么,倘若通过技术的手段组建起这些要素并赋予这些要素以一种统一的形态、使其看起来就好像"人"的样子,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是可以被复制的?或许出于"人"的那一点尊严,我们会假定完全意义上的人应该有一个"灵魂"。但所谓"灵魂"又是什么呢?所谓"灵魂"又是不是某种类乎电脑程序之类的玩意儿、而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加以组建的呢?这一切的问题,都在指向着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道主义"的基础是什么。

    美国电影《逃出克隆岛》表面看起来似乎探讨的是那个被好莱坞不断重复的主题———追求自由。电影说的是作为高科技产品,一些克隆人被封闭地集中在一个地下城里。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被巧妙的设计出来的生活。他们被告知外面的世界被污染了。他们被告知他们有机会中奖而被选往一个叫"天堂岛"的地方去生活(其实就是用于器官移植)。由于他们被设计只具备少年般的智力水平,对于这家高科技公司所编造的谎言他们大多数人深信不疑、除了一个叫林肯的克隆人。这个叫林肯的克隆人出人意料地具有了设计外的智力水平。他探究到这个地下城的秘密后,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求自由的颠覆性活动。自然,故事的结局并无悬疑,克隆人被解放了。

    这个电影故事乍看起来也具有某种政治影射的意味。它让人不禁联想到的那些靠欺骗维系其"稳定"的社会模式。在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电影又不失为一部"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宣传片。

    然而,倘若我们对这部电影所鼓吹的"人"的"天赋自由"加以哲学般地审视的话,就会发现:如果,自由所依附的主体"人"到底是什么都成了一个问题的话,这个"自由"那"天赋"的合法性又在哪里呢?

    在电影中,克隆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有通过器官移植以保其长寿的需要。也就是说,人有制造克隆人的自由。由于克隆人是人造产品,人也就自然的拥有生产或销毁他们的自由。这些克隆人在人看来和供他们食用的猪和牛其实并无本质区别。然而,不幸的是,人不小心赋予那些克隆人以自由意志。这对于人而言,就像那些被食用的猪和牛具有了自由意志一样地可怕。因此,人是不会容忍他们的产品拥有这样的自由意志的。为了维护自己的自由,他们必须销毁自己的产品。

    克隆人之所以不愿意像猪和牛一样任人宰割,乃是因为他们在被克隆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也克隆上了人类的自由意志,也就是那"为了活着,可以不择手段"的求生意志。于是乎,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出现了:两个天赋的自由,为了实现自己,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更加让人为之困扰的、乃在于两个自由都被认为是天赋的、神圣的,因为他们都有着同一个主体———"人"。我们不能判断哪一种人更高贵,正如我们不能判断哪一种人有灵魂哪一种没有一样。

    这真是一个让人倍感困扰的悖论———人是应该追求自由的,可人的自由必将侵犯到别人的自由。所以,人的自由必将把人引向一场为了自由而进行的杀戮中。杀戮的落败者,他们为自由而彻底地丧失了自由。杀戮的胜出者,他们剥夺了别人的自由。因此上,自由竟然成了这样的一种东西,它的终极目标,就是消灭自由!

    《逃出克隆岛》这部电影热情的歌颂了人追求自由的精神。可它避免回答这样的一个追问:追求到自由的克隆人是否也将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而制造新的克隆人并奴役、欺骗、宰割之呢?这个追问,也就是鲁迅的那个著名的追问:娜拉出走之后又会如何呢?

    这个追问如果放到今天我们所切身感受到的现实之中,就是:如果我们每个人拥有了较之当前更多的自由(无论是身体上的、经济上的还是政治上的),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会用这个自由来最终消灭我们的自由呢?人毕竟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们身上背负着深深的原罪、以至于"给他面包,他也会把他变成石头"(陀思妥耶夫斯基语)。

    或许有人会说:人可以善用自己的自由,也可以滥用自己的自由。但人不能没有自由。是的,人不能没有自由,人有了自由才有善用自由的可能性。要是人没有一点点自由,连善用自由的可能性都没有。但我认为这远远不是问题的要点。问题的要点仍在本文开头的第一个问题上:什么是人?人是意识、记忆、人体组织及其机能的总和、还是多出了一点被叫做"灵魂"的东西?

    不幸的是,在这个许多方面人类越来越自由的世界上,那一点点可以被叫做"灵魂"的神圣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因此上,当人的自由被越来越时髦地鼓吹之际,我却越来越多得感到一种深刻的忧虑———怎样才能不让自由最终可悲地变成消灭自由的自由呢?

    李野航的最新更新:
  • 野航读圣经之:假基督死了 / 2009-06-29 23:55 / 评论数(43)
  • 我的荒诞诗(续3) / 2009-06-26 20:39 / 评论数(1)
  • 我的荒诞诗(续) / 2009-06-23 20:52 / 评论数(4)
  • 我的荒诞诗 / 2009-06-22 21:06 / 评论数(6)
  • 窗户纸,还是捅破的好 / 2009-06-22 00:07 / 评论数(14)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