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8日星期二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这是一个贸易打造的世界

Tue, 08 Sep 2009 10:12:00 +0800

作者:苏小和 | 评论(3) | 标签:贸易, 全球化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一直对中国问题情有独钟。我曾经读过他的《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1],该书获得了1994年的费正清东亚研究最佳著作奖。他于2002年出版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2],甚至引起了东西方学界的重大辩论。现在我们来通读他的另外一本更加平实的著作《贸易打造的世界》[3],他的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总是让我们会心而笑,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同时也试图跳出民族中心的学术态度,则让我们看到了一名真正的独立学者矢志不渝的学术立场。

在彭慕兰看来,贸易打造的世界,既是一个中间性表述,也是一个历史学表述,既没有对全球贸易化的过度赞美,也不会对此进行过度贬斥。彭慕兰仅仅是陈述了这样一个客观的事实。很早以前,国际贸易就将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联结� �来,虽然全球化程度在今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所谓的世界新秩序,并非今天才有,所谓的多元世界格局,显然也不是最近才被发现。彭慕兰的工作,就是想通过一连串的故事,描述全球彼此相连的关系,过去就存在,现在存在, 将来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余英时在《现代学人与学术》中,曾经对以西方学术范式为中心的局面深表遗憾。在他看来,二十世纪以来,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余先生甚至指出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批判学说"、"解构"之类。[4]以余英时先生的立场来看美国人彭慕兰,发现他们竟然是方法论上的知己。

由此,我对彭慕兰的阅读兴趣大面积高涨。沿着彭慕兰的思考路径说开去,我们就应当建立起一种常识:国家经济必须放在全球背景里去了解,而国家经济和国家体制的差异,正是构成全球环境的主要元素,两者密不可分。国家制度的不同并不是人们拒绝全球贸易的理 ��,事实上当你拒绝,总有人会推着你往前走。没有一个经济体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置身于全球贸易之外。交流是一种历史的惯性,开放也是一种历史的惯性,那些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的制度,那些坐井观天的人们,将为此受到惩罚。

在当下的中国,人们对全球贸易的理解可能是单向度的。要么对全球贸易高唱赞歌,要么抵制;要么认为全球贸易事实上就是以帝国主义为中心的经济运作, 要么把单个民族的贸易问题与主权联系在一起,并以此判定,全球贸易就是一种后现代的帝国主义活动。中国人的如此认知其来有自,主要因素是进入近代史之后,封闭的中国受到了西方外力的暴力式推动,导致大多数中国人一方面渴望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一方面却又理直气壮的排斥西方技术与国际贸易,一个国家的发展课题由此进入了某种左顾右盼的悖论状态。

事实上,贸易打造的世界是一副饶有趣味的历史图景。沿着彭慕兰的写作路径,我们能够惊讶地发展,至少在15世纪左右,我们的先人在全球贸易上的行为,要比后来此起彼伏的狭隘政策和狭隘心态更开阔,更务实。

那当然是一个令人怀想的白银时代。中国人开始用白银取代日益贬值的纸钞和铜钱,这种特殊的货币政策甚至引起了当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五大洲的居� �都受到了深重的影响。中国人将丝织品卖给英国人、荷兰人,后者又以西班牙比索支付。而这些西班牙比索是黑人奴隶在今天的墨西哥、玻利维亚境内铸造的,铸币的原材料则是西班牙殖民当局招募印第安原住民开采出来的。有些白银则是通过西班牙人马尼拉大帆船上的菲律宾人,从墨西哥横越太平洋,直接输入中国。欧洲海盗出没于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中海地区、东非近海。而东非近海也是阿拉伯、印度海盗出没之处,欧洲海盗经常为了保护抢夺到的白银、丝绸、香料,和他们发生火并。[5]

中东地区的穆斯林信徒、基督徒也参与到了全球贸易的秩序之中。他们先后到达也门的红海港口摩卡购买咖啡,导致了白银流入东方。当时,摩卡是全球惟一的咖啡生产中心,垄断咖啡出口贸易长达一百多年。穆斯林信徒在赴麦� �朝圣的途中,将喝咖啡的习惯从摩洛哥、埃及传播到了波斯、印度、爪哇和奥斯曼帝国。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咖啡情有独钟,他在社交沙龙上将这种饮料介绍给当时的天主教贵族。喝咖啡的风气很快在上层社会流传开来,他们用中国瓷器啜饮咖啡,通常还加点糖,而这些糖又来自遥远的非洲大西洋岛屿圣多美岛上的奴隶种植园,或者是巴西的种植园,然后来根维吉尼亚香烟,享受吞云吐雾的美妙体会。有些贵族更爱喝巧克力,英格兰人则渐渐喜欢上了中国茶。巧克力是阿兹特克帝国的贵族饮料,非常珍贵,以致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甚至可以当作货币使用。在西伯利亚,中国茶也可以当货币使用。[6]

我的无知由此凸显。多年来我以为中国人是不懂贸易的,多年来我也以为真正的全球贸易只是一个现代品。由此,我站在贸易无国界的� �度,一方面对历史妄自菲薄,一方面对当下的贸易局面张开了热情的双手。这种浅薄的抒情姿态,相比于彭慕兰的理性和独立立场,实在是令人汗颜。

我相信国内如我一样认知的人大有人在。尤其是作为一个有着自由主义倾向的现代中国人,必然或多或少对全球贸易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偏爱,这样的姿态,源于人们如此热爱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流动,以及经济流动背景下的信息流动,更源于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得益于全球贸易的推进,不再仅仅受制于区域经济的画地为牢,更不再受制于官方经济的肆意垄断。

但现在我们要追问!在看到全球贸易的巨大优势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审视全球贸易的负面效应。在另一个向度上,我们也要追问,所谓的全球贸易,究竟是以欧美为核心,还是以每一个国家的主题利益为核心?换� 话说,全球贸易真的是如有人所言,它只是大国之间的游戏吗?只是中产阶级以上人士的游戏吗?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尤其是生活在新科技、新技术之外的人们,他们到今天为止, 有没有享受到全球贸易的好处?

相信很多人只要想到全球贸易, 必然会涌上欧洲中心论的联想。这正是彭慕兰发力之处,也是我们理解这个贸易世界的门槛之一。

身为一个亚洲人, 我想我们首先需要扬弃的,就是那种看上去已经成为真理的以欧洲为中心的目的论。这种论调长期以来认为,欧洲才是全球贸易体系的首要推动者,其他地区的人们只做了一些回应的工作。从彭慕兰的文章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国际贸易的确存在太久,欧洲之外的国家和人民一直扮演这重要的角色。欧洲人虽然拥有某种程度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在早期,尤其是在国际贸易法律尚未形成的时代,基本上是依靠暴力或者运气。事实上我们的确看到,欧洲人带来的疾病摧毁了美洲大陆的原有社会形态,为他们征服大片土地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他们来到中国打算做生意的时候,贩运过来的商品中,的确有鸦片这种让人上瘾的食品,而且,在这些食品后面, 则是大英帝国的舰队和大炮。

这的确是早期全球贸易的重要特色之一。今天看起来从善如流的国际贸易体系,其实一直不是一个特别讲究道德的领域,自从它开始的第一天起,奴隶买卖、海上掠夺、贩卖毒品,通常都比生产粮食或者其他基本食品利益更大。这给那些全力抵制全球贸易的人们提供了坚强的口实,封闭的经济、对市场的排斥,对人民的愚弄,对帝国主义的阻击便以一种理所当然的道德力量走进我们的生活。那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政治制度依然专制独裁的国家,这种对全球贸易的抵制竟然成为了当地政府的经济学方法。事实上,欧洲人和北美人虽然称不上天赋异禀,但也绝不是天性邪恶。我们的目光不仅要对准欧洲与其他地方的贸易,也不仅把目光对准某一地区,而是要放眼多个地区和这些地区之间的互动。世界贸易的创造有不同文化的民族共同参与,并� �是从头到尾出于同一个经济体或一个国家之手。可以肯定的说,真正的世界贸易,是一种此消彼长的过程,与其让我们的情绪停留在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之中,不如更多的关注世界贸易准则的缔造、知识与目标的差异、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文化、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

远在美国的陈志武教授总是喜欢陈述这样的局面:18、19世纪的英国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军队,那个时候,东印度公司的海军和陆军加在一起甚至超过了英国皇家海军和陆军的规模,那个时代的国际贸易必须依靠武力来维护。[7]但是今天不一样了,今天的美国公司可以在中国畅行无阻,而一家有远见的中国公司也可以在美国登堂入室。今天的全球贸易的确再也不需要军队支撑了,全球通行的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体系都有了普适性的规则。一个良性的贸易世界正在建立,通过谈判桌取得对方的市场经济认可,比派出一支军队更有效果。这正是一个贸易打造的世界,她的全部价值就在于沟通与妥协、互惠与互利。她是已经形成的历史,也是正在发展的现实。我们要融入其中,也要时刻审视。这既是一个知识人的学术立场,也是一个具体的经济人必要的 ��活态度。

--------------------------------------------------------------------------------

[1] 《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美)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著,马俊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

[2]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彭慕兰著,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4月。

[3] 《贸易打造的世界》:(美)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美)史蒂夫·托皮克(Steven Topik)著,黄中宪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4] 参见余英时《现代学人与学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10月。

[5] 见《贸易打造的世界》序言。

[6] 见《贸易打造的世界》序言。

[7] 陈志武2008年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新年论坛上的演讲,标题为《改革开放160年》。

苏小和的最新更新:
  • 人民其实需要NGO / 2009-08-21 10:33 / 评论数(4)
  • 从独立阅读开始 / 2009-08-06 10:34 / 评论数(1)
  • 我们如此不了解自由 / 2009-07-30 23:19 / 评论数(15)
  • 我们的信心与市场有关 / 2009-07-16 10:24 / 评论数(2)
  • 又见仰融 / 2009-07-10 11:32 / 评论数(6)
  • 返回顶部

    顾晓军小说·二卷:小草

    Tue, 08 Sep 2009 10:02:00 +0800

    作者:作家顾晓军 | 评论(2) | 标签:顾晓军

      时间一到,小草就爬坐了起来。

      整理好衣裳,她就出了包间,把客人丢在那里磨蹭。

      ……

      姐妹们,都坐在客厅里,磕着瓜子、有说有笑。

      小草,还没有完全融进这个群体。她孤单地,在最后一个位子上坐下;按惯例,排队。

      包间里的那客人,穿戴整齐后走了出来。

      走过小草的身边,他笑了一笑;小草,也还给他一朵微笑。

      客人,自去柜上结帐、付钱。

      ……

      如今的小草,也喜欢时髦的衣裳、漂亮的首饰。

      但,她不喜欢化妆、不喜欢涂脂抹粉。

      小草,喜欢听大块头姐姐说点啥;随便姐姐说啥,她都爱听,觉着新鲜。

      在她看来:姐姐,满腹经纶;脑瓜子里,装着� 全新的世界。

      ……

      姐姐接客去了,小草就独自一人想心事。

      其实,她也没啥心事,就爱想想自己的过去,与从前。

     

      小草,刚生下来时,一点点大,皮皱皱的,还长着一身黑毛。

      这些,都是爹告诉她的。

      ……

      娘,看着害怕,对小草爹说:"扔茅房算了,重生一个。"

      "咋说,也是一条小生命!"爹,舍不得,当成个宝贝疙瘩,捧着。

      叫小草,是名贱、好活;一如男娃子,叫狗剩呀啥的。

      ……

      小时候,小草常生病。

      她还记得:爹,背着她,去镇上卫生院的样子。

      爹,喜欢小草,没事时总爱捏捏她的小辫子、摸摸她的小脑袋,叫一声"丑妹妹",逗她玩。

      其实,小草越长越漂亮。那一身黑毛,早已在褪胎毛时� �脱尽了。

      ……

      小草她们家那里,都很穷。村子里的女娃子们,都不上学。

      可小草,一到上学的年龄,爹就把她送进了学校。

      每学期,家里都要卖鸡呀啥的。有一年,实在没啥卖了;爹就把家里的看门狗,卖了。

      小草娘说:"女娃子念书,有啥用?"

      爹说:"识几个字,总比不识好。"

      ……

      上学,对小草来说,是去认识一个新的世界。

      她觉着:学校里,可以看到、听到,很多家里看不到、听不到的事。

      可命运捉弄人,小草的爹病了。

      她爹,舍不得花钱看病。以为:撑撑,就能撑过去。谁料,没能撑过去,就走了。

     

      爹死后,小草娘就不让她上学了。

      小草,就在家里做农活。

      家里、地里,能做的活,她都尽力 ��做,不让娘操心。

      可,娘还总是叹气。小草不明白,这为啥?

      ……

      后来,娘领回来一个男人。

      小草心里觉着:娘领回来的男人,不正经。

      果然,没几天,娘不在家时,他就趁小草不注意,伸手摸了她的屁股。

      小草骂他,那男的竟还嘻皮笑脸。

      ……

      那个男人不在时,小草要娘赶他走。

      娘问小草:"为甚?"

      小草,想说他摸自己屁股的事;可,又觉着说不出口,就没说。

      娘,见小草没由头,便骂她,且不再理她。

      ……

      小草,与娘的隔阂,越弄越大。

      那男人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娘在家,只要不在一个屋子里,他也敢摸小草的屁股。

      有时,惊得小草"哇哇"乱叫。

      娘问:"咋?"

    �  小草,又不敢说,就编个事。

      娘,便又骂她。

      ……

      后来,娘总算是想过来了,就和那个男的吵架。

      吵了架,那男的就跑掉了。

      那男的一跑,娘又反过来责怪小草。

     

      小草她们家那里很穷,男人们都要出去找活路。

      或许,有的就死在外面了;或许,有的混好了,就不回来了。而多数,都在忙着苦钱。

      反正是:男人们,出去的多,回来的少。

      因此,男人也就成了稀罕物。

      ……

      那男的吵了架,没走出去多远,就有女人要他。

      他,便留在那里,跟别的女人过。

      娘知道后,就去大闹。

      闹了几次,又把那个男人领了回来。

      ……

      回来后,那男人看小草的眼神,就更不对劲。

      小草觉着:娘,� �与那男的做了啥交易,或是答应了他啥。

      会是啥呢?小草不知道,也猜不出来。

      ……

      日子,虽然还象以前那么过。

      可那男的,经常当着她的面,与娘说些让小草觉着很不要脸的话。

      后来,他就敢当着娘的面,在小草的脸上摸一把了。

      不知为甚,娘竟不说他、骂他,还笑。

      ……

      真不明白:娘,究竟图个啥?

      有时,小草问自己;可,她回答不了自己。

     

      娘不在时,小草不敢在家待着了。

      那男人的,那手已不满足摸小草的屁股了;稍不留神,他就会从背后伸到她的胸前来。

      小草,又打又踢;可那男的,象是喜欢与小草打架。

      小草,只好骂一声就跑。

      ……

      可,能上哪里去躲着呢?家里的事,总还得要做�

      那男的,终于得逞了。

      那天,小草哭得昏天黑地,嗓子也哑了。

      她想:爹,要是还在的话,肯定就没有人敢这么欺负自己。

      ……

      直到天黑,娘才回来。

      小草,想把这事告诉娘;可又想:告诉她,又有甚用呢?

      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来。

      ……

      从那以后,那男的瞅准机会,就想干那种事。

      小草打不过他,就想到要离开这个家。

      她知道:娘,并不在乎自己;却,很在乎那个男的。

      ……

      春节,村里的汤包王回家来过年。小草,就想到跟他们到城里去。

      小草,悄悄地跟他们说。

      老板和老板娘,都不答应,道:"乡里乡亲的。把你给带走了,我们咋还有脸回来呢?"

      ……

      回到家,小草想� 老板和老板娘,就想多挣钱;钱,不比脸面重要?

      第二天,她又去跟他们说:"我悄悄地跟你们走,有吃有住就行,我不要工钱。"

      这么,老板和老板娘,就都答应了。

     

      商量好了对策。

      小草,就提前一晚从家里跑出去,到镇上,躲着。

      第二天,与老板和老板娘会合。

      ……

      城里,又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对小草来说,真是大开眼界。可,汤包店里,每日的事很多、很忙。

      小草,就先忙店里的事,打算以后再到处去看看。

      ……

      可没想到:老板,竟跟那男的一样,也喜欢趁人不注意时,在屁股上摸一把。

      小草,是老板带出来的;她,叫不好叫、骂不好骂,只有瞪他一眼。

      男人,为啥都喜欢摸女娃子的屁股呢?小草,不甚� 白。

      小草想:爹,也是男人;可爹,就不这样。这些男人,为甚就不能跟爹一样呢?

      ……

      老板娘不在时,老板抱住小草,要干那种事。

      小草,自然不肯、不愿意。

      她真不明白:那种事有啥好的?咋男人们都喜欢干呢?

      ……

      总有防不住的时候。

      老板,就在小草的身上,得逞了。

      事后,他把点钱給小草,叫她去买件漂亮的衣裳穿。

     

      拿到了钱,心里就觉着好受些。

      穿上自己挑选的漂亮衣裳,自然很开心。

      渐渐,小草就木了。

      老板娘不在时,老板再抱住她、要做那种事;她,也就不闹了。

      ……

      漂亮衣裳多了,老板娘就怀疑小草偷了柜上的钱。

      这咋说的清呢?小草,干脆不言语。

      老板� �以为:小草理亏,不敢吱声。就把个钱柜,看得更紧了。

      ……

      再做那种事、老板給了钱,叫小草少买点衣裳,把钱存起来。

      小草,就学会了上银行存钱。

      可钱,就那么一点点;想多起来,却又很慢。

      小草,反倒盼着老板娘出去办事了。

      ……

      老板娘,终于感觉出来、心里明白是咋回事了。

      可,她又没有真凭实据。

      没事时,老板娘就指桑骂槐,把小草娘年轻时的事,也骂了出来。

      ……

      哦,男人们喜欢干的那种事,有的女人也喜欢干。

      小草,这才明白:娘,是图个啥。

     

      与汤包店隔着几家店面,是一家洗头房。

      有时,洗头房的小姐,会来叫一笼汤包,要送过去。

      往那种去处送汤包,是小草的活。

    � � 小草去送时,老板娘就话中有话,挤兑她、干脆上那里去算了。

      ……

      洗头房里,有个大块头姐姐,喜欢吃汤包,心肠也好。

      小草认识她,已有些日子了。

      一日,她又来叫笼汤包,见老板娘在骂;小草送笼汤包去时,她就问。

      这一问,问得小草泪水"哗哗"地往下掉。

      ……

      那以后,小草就把自己的身世,一点一点地告诉了大块头姐姐。

      大块头说:"你打工不挣钱,也不是个长久之计。老板娘挤兑你走,你就干脆上我们这里来。"

      小草道:"就隔几家店面,叫人看见,丑死了。"

      大块头道:"这好办,你要是肯出来;我就陪你一起走,到别处去、换个店。"

      ……

      小草,想了很久。

      最终,从汤包店跑了出来。

      ……< P>

      小草,跟着大块头姐姐闯荡。她想:从此,改变自己……

     

      大块头姐姐,整理着衣裳,从包间里出来。

      小草,赶紧站起来,让姐姐坐。

      不仅仅是因为姐姐,改变了她;而是她觉着姐姐,懂得很多。

      姐姐的嘴里,常会冒出:生命、生存、命运……交换、合理,等等的字眼。

      这些,对小草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世界。

      ……

      小草,与大块头姐姐说着话,下意识地挪着位子。

      不知不觉中,她又挪到了第一个。

      "又该到你了。"大块头姐姐,提醒她。

      小草,站起来招呼客人。

      ……

      领着客人,到包间里去。

      经过窄窄的过道,客人来不及地在她屁股上摸了一把;小草,没有象从前那么叫。

      ……

      小草,羡慕� �块头姐姐,懂得很多;但,她不知道姐姐的内心,也很痛苦。

      谁,都想:改变自己、改变命运,却又很难、很难。

     

                     创作于 2007-11-9 至 11-11 

    作家顾晓军的最新更新:
  • 顾晓军主义:中国民主进程思考·之二 / 2009-09-08 10:08 / 评论数(4)
  • 顾晓军主义:中国民主进程思考·之一 / 2009-09-08 10:08 / 评论数(1)
  • 假若是我,就把"假捐"辩出个理来 / 2009-09-08 00:00 / 评论数(0)
  • 顾晓军主义:文章与人类社会进步 / 2009-09-07 23:20 / 评论数(0)
  • 顾晓军主义:两会啥时扔鞋子 / 2009-09-07 23:20 / 评论数(1)
  • 返回顶部

    凯爷的招安之路

    Mon, 07 Sep 2009 23:39:00 +0800

    作者:青桐 | 评论(6) | 标签:陈凯歌, 张艺谋

    ●"第五代"是一个特殊的群落,他们从历史废墟的核心层走来,我一直试图整理他们的轨迹,陈、张,是两个值得研究的个案。

    ●中国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除了陈张式的妥协,就是艾未未式的抵抗,为什么不能有第三条通途,基耶斯洛夫斯基、安哲罗普洛斯式的超越?

    第13届华表奖颁奖仪式上,陈凯歌的表现是最为活跃的,他先在获奖感言里宣称:"……我不会加入外国籍,也从来没有加入过外国籍。以中国人的身份,为发扬中国的文化而努力,这就叫不失身份。"接着又在影人独白板块里说:"……毛主席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适逢中华民族欢腾鼓舞庆贺自己国家的六十华诞……"

    领奖台上,陈凯歌 ��冯小刚相互恭维一翻,后者拍出了歌颂人民解放战争永垂不朽的《集结号》。《梅兰芳》和《集结号》,是近年来"惟二"的被央视《新闻联播》重点推荐的主旋律影片。晚会现场,冯小刚还一再把陈凯歌称为"凯爷",足见陈凯歌在大陆影坛不可撼动的老大地位。

    第二天,"凯爷"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他不改国籍的真情告白和昔日梅兰芳"蓄须明志"的爱国气节一样被相提并论。

    陈凯歌有没有变更他的国籍身份,这个问题重要吗?我绝对相信,"凯爷"从来就没有丢失过他的中国公民身份。我倒觉得,重要的是,陈凯歌有没有失去一个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独立身份?

    陈凯歌是中国电影人中凤毛麟角的具有深邃文化反省力和哲学思辨力的思想型导演。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创作的《黄土地》、《孩子王》奠定了他 ��为"第五代导演"旗手的地位,这两部当年以"前卫"面目出现的作品集中体现了"红卫兵/知青"一代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忧患和对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焦虑,特别是《黄土地》,集叙事、象征、隐喻于一身,在土地、民俗与人物命运之间反思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特性,成为与内地电影的传统正面决裂的标志性事件。90年代初的《霸王别姬》以对东方文化魅力的阐释和对沧桑历史、复杂人性的揭示而征服世界,在不失艺术原则的前提下融入了商业元素,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惟一一部在戛纳摘取金棕榈的电影作品。

    陈凯歌曾是知青一代人中最深刻地反思"文革"的艺术家,他在自传《少年凯歌——我的红卫兵时代》中直面惨淡的人生,忏悔了当年"父亲在家受批斗的时候,少年陈凯歌也带有一点落井下石地推了父亲一把"的往事。 ��来,他把这个场景移植到《霸王别姬》里红卫兵批斗程蝶衣一段戏中,可见他当年对人生的真诚和坚定的自省力。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接受《电影时报》一位女记者的专访时,陈凯歌慨叹:"在中国,每当一场灾难到来的时候,太多的人说我忏悔,太少的人说我控诉;而当一场灾难过去的时候,太多的人说我控诉,太少的人说我忏悔"。能说出这番话的人,一定是对历史有着睿智而深远的批判精神的人。

    陈凯歌最终却没有能够成为波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或者希腊的安哲罗普洛斯那样的大师级导演,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一个独立艺术家的"身份"。这个"身份"的失去,我不认为仅仅是时代的责任、体制的责任,更多的是源于人性自身。

    陈凯歌的前妻洪晃是一位著名的"名门痞女",这是一个既真实又惊世骇俗的女人,她� 许不那么道德地曝光了前夫的各种精神隐私。但这些曝料一旦成为公共素材,似乎可以为陈凯歌艺术创作的蜕变轨迹寻找到人格动因的佐证。

    洪晃有一个著名的"上半身素质,下半身本质"理论,大意是想说,男人的上半身是修养、知识、哲学和理性,下半身是欲望、虚荣、放纵和本能。没有理由认为这话一定是针对陈凯歌的,但联系洪晃曾经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的一段对话,谈到的是陈凯歌在1987年拍完《孩子王》后受邀在美国当访问学者的一段生活经历,这段访谈再次证实了知青这一代人深层的物质渴望和生存恐惧,证实了唯物主义史观的价值光影笼罩下注定被诱惑的欲望人生,阻碍陈凯歌通向世界电影大师的路障恰恰在于他的内心:

    记者:美国最刺激陈凯歌的是什么?

    洪晃:还真有。我这样说,又可能 ��理解成玩笑与挖苦了。但这是真实的。那个年代,中国还处在物质极度匮乏阶段,而当时的美国——哪个中国人去了,都会强烈地感受物质的丰富。这时候的陈凯歌,深感自己缺钱。爱钱人有两种,一是葛朗台式的,穿得可以破破烂烂,每天看到钱的数目增加会喜悦;另一种是爱消费。陈凯歌属于后一种。而且他是聪明人啊,识货,又好琢磨,看见一辆好车就走不开。物质诱惑挺大的。

    记者:陈凯歌喜欢什么样的物质呢?

    洪晃:男孩子都喜欢的机械啊,比如照相机;其次是汽车;然后是衣服。

    记者:衣服?

    洪晃:有一年他去柏林电影节当评委,我出差去法兰克福。我那时不是在德国金属公司嘛,去德国出差,然后去会陈凯歌。在柏林一家小店看见一件皮大衣,陈凯歌挺喜欢,比较贵,后来还是买下来了。这 ��概是我和他在一起,买得最贵的"物质"。

    记者:仅仅物质诱惑?

    洪晃:在美国读中学时,卡丽·塞蒙有首歌《你真虚荣》很流行,我们都会唱。歌词是:你走进一个派对,像走进一个游艇/你的帽子战略性地倾斜,遮住半个眼睛/你戴了一条杏色围巾,一只眼睛看着镜子/当你注视着自己跳加伏特舞时/所有女孩都梦想她会是你的舞伴/你如此虚荣/你或许想这首歌就是关于你/你如此虚荣/我打赌你在想这首歌唱的就是你/对不对,对不对

    我当时跟陈凯歌说,这首歌描述的就是他。

    记者:这个细节很棒。就这么一段歌词?

    洪晃:当然还有。但你只能引用这一段,否则别人要对号入座了。

    记者:美国还给陈凯歌带来什么呢?

    洪晃:一张绿卡啊。当然,这样说很刻薄……

    洪� 向《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证实的另一个事实是,陈凯歌和张艺谋20多年来在客观上形成的明争暗斗的竞争格局:

    记者:电影圈里好几个人接受我们采访时,都说到陈凯歌回国的"传奇",说他坐在马桶上,听你报告张艺谋的《红高梁》在柏林得了大奖……10分钟后,坐在马桶上的陈凯歌说了一句,"丫过去是我的摄影师呢!"然后决定要回国。是这样吗?

    洪晃:这个故事我也听说过,但不是我传出来的……这个故事传得广,是有点像,但不会这么低级。

    记者:那真正促使陈凯歌回国的动力是什么呢?

    洪晃:公平地讲,张艺谋获奖,当然会刺激他。所以急着回来拍《边走边唱》,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我认为,回国对于陈凯歌,只是为了告诉自己,我还在这个游戏里。

    记者:我们回到那个年代,能� �说当时陈凯歌与张艺谋就已经有了竞争之心吗?

    洪晃:当时确实感觉有,但我没有具体的例子可以告诉你。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陈凯歌游学美国时期,他圈子里交往的朋友中有陈丹青、吴天明、谭盾、艾未未、胡安夫妇。

    在美国,他接触的电影人都是边缘的。如何拍电影?还拍不拍?退一步看,对于陈凯歌,创作激情、话语系统与人文环境都在中国,呆在美国干嘛?回中国去?

    回国后,才意识到世事变迁,斗转星移,90年代初期中国的整体文化气氛对他极其不利。张艺谋的《菊豆》、《活着》接连被禁。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都险遭毙命。直到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以正面温和的方式被当局接受,然后张艺谋凭《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 ��始转型,而到《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张艺谋已彻底妥协招安。2008年,在世界的瞩目下,当张艺谋执举起一场恢宏而昂贵的奥运开幕式的导筒时,他的身份已经正式越位,从一个电影艺术家变成御用的政治旗手。2008年秋天,北京奥运会的表彰会上,当国家领导人向戴着大红花的张艺谋颁发荣誉证书时,张艺谋的身姿是踉跄而诚惶诚恐的,全然没有二十年前《红高粱》里他颂扬的那种"代表着生命的张扬与舒展"的酒神精神。张艺谋用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宿命的传奇,人总归是要老去的,成熟和腐朽原来离得那么近。

    张艺谋成为主流的主流,陈凯歌也不甘落伍于这种主流。陈凯歌是高傲的高干子弟,身体里流淌的是电影世家的血液,在京城有的是人脉,他是第五代导演的"标杆",是中国新时期电影的领军人物。� �陈凯歌的眼里,张艺谋是饿着肚子省钱念书的农民,曾经一直只是他专用的摄影师。

    不成为主流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像当年和他一同游学美国的艾未未,著名诗人艾青之子。在今天的中国,他只是反潮流的网络英雄,但他永远不能立身庙堂。不能立身庙堂,将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终身的抱撼和耻辱。早年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陈凯歌深深相信这一点。

    "文革"中,云南西双版纳热带丛林里年少"支边"参加建设兵团的痛苦经历让他懂得,什么叫做物质极度匮乏和生命的无常,他知道在饥饿面前人的绝望感和尊严全无。他的同龄人中,年仅十几岁的孩子在伐木劳动时被倒下的大树压死,那些年少夭折的面孔至今那么清晰。《黄土地》、《大阅兵》、《霸王别姬》成功时,世人抛来鲜花和笑脸,《孩子王》、《风月》、《荆轲� 秦王》《无极》失败时,世人扔来嘲笑和落井下石的板砖。世态炎凉,人心如此势利,不主流能行吗?不主流就是被人遗忘,不主流就是受人欺凌。而他,自小与电影结缘,他父亲陈怀恺参与执导的《青春之歌》被奉为几代人的精神圭臬,他必须传承父亲的衣钵,一生钟情于电影,一生挺立于主流的浪尖。

    《梅兰芳》拍得很精致,优雅蕴籍,画面唯美。可是现在的"梅兰芳",是在戏迷的无限崇拜中以及在政治对一个"人民艺术家"的需要下"高、大、全"造神运动的又一笔,陈凯歌学会了圆通和妥协,学会了好莱坞的文化工业配方,精心打扮、温文尔雅,处于多方利益的限制和保护之中。他不可能把摄影机的灯光打向历史的幽暗处。一部片名叫《梅兰芳》的电影,拍到1945年就结束了。

    中国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除了陈张式的� 协,就是艾未未式的抵抗,为什么不能有第三条通途,基耶斯洛夫斯基、安哲罗普洛斯式的超越?

    在文化创造力并不十分旺盛的当代欧洲,波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三色·蓝白红》》)、希腊的安哲罗普洛斯(《尤里西斯的凝望》、《雾中风景》)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艺术大师,就是因为他们一心只考虑在银幕上写报道或做学问,专心致志地在胶片上铭刻对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关怀,一部接一部拍片,不去考虑票房、得奖、物欲、豪宅、名利攀比、名流感觉、争奇斗艳、谁做老大等问题。在他们的画面语言中,杂质统统被过滤了,我们看到的只是对人类终极价值——爱的苦苦探索,是纯净的母题。透过那些精心营造的画面,我们感知到的是《尤里西斯的凝望》中被战火撕裂的巴尔干半岛的无边苦难,《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中 ��孤独与乡愁的抚慰。

    陈凯歌未能拥有获得那份"纯净"的能力,社会环境不允许,他个人的心灵环境也不允许。在现实的人生中,他不得不向权力和资本妥协。在更多时候,"上半身素质"必须服从于"下半身本质"。这一点,早在《霸王别姬》中,陈凯歌已经想通了。"迷恋"和"背叛"是人生的两种状态,程蝶衣和段小楼是他身上的两面。而程蝶衣,已经一剑自刎倒在华美的血泊中,化作永逝的情歌。陈凯歌后来的生命状态,更接近于段小楼,在凡人堆里打滚。

    《无极》公映了,一片言语的暴力和无礼的喧哗。网络暴民们多么尖酸刻薄,《无极》至多也就是无聊,不至于像张艺谋的《英雄》那样公然为极权辩护、为暴政代言吧?

    《梅兰芳》拍完了,身边人谄媚他,水准之作!史诗之作!

    陈凯歌心里 ��傻,他知道,他现在也就是一个高水平的匠人而已。他和张艺谋,都已经失去了成为大师级电影艺术家的最后机会。如今他们比拼的是,票房是四亿还是五亿。

    他忽然忧伤地说,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再拍不出年轻时拍出的电影了。

    大家有点吃惊。他那么自负的人怎么说出这样的话?

    可是神色却还是倨傲的。只是依旧在说,我们都老了。

    华表奖颁奖仪式上,陈凯歌试图用民族主义的表白感动中国:"……我不会加入外国籍,也从来没有加入过外国籍。以中国人的身份,为发扬中国的文化而努力,这就叫不失身份。"

    他在想,也许有一天我可以拍一部毕生最好的电影,那将是我的代表作。可是那一天永远不会来了。

    "毛主席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 争朝夕……" 凯爷继续在"华表奖"的领奖台上吟诵。

    青桐的最新更新:

    返回顶部

    我们都是走鬼

    Mon, 07 Sep 2009 23:11:00 +0800

    作者:王小平 | 评论(0) | 标签:城管, 走鬼

    城管和走鬼,在我们讨论这个近年来充斥于各类媒体报道,和专家学者笔下的热门话题之前,不妨看看最近的一个南都现场报道.这个报道在当天就达到点击两万以上,评论近三百条的纪录,相信是南都网历来之冠,也可见其与读者即普通人的息息相关:

    4日晚间至5日凌晨,广州番禺洛浦街辖区,城管队员及保安联合清理如意南路的走鬼。在驱逐过程中,一名摊贩与城管保安发生冲突,女摊主及友人遭到暴力对待。强驱行动激化矛盾,自称是"城管队长"的人驱车赶来,醉醺醺地动手打人。受袭的并非走鬼,而是无辜路人。小贩随即围阻打人者,要求警方测试其是否醉驾,并作出道歉。事态以城管队长被放行、数名小贩被拘暂告平息。<9.7南都社论首段>

    这个事件还在未完待续之中,不过正如大多数类似问题一样,有心人都该已预见其结局.天平的左边,是一个小小的替罪羊,右边却是多数无辜者.其宣传效果,不过是维护政府威权,杀一儆百的老一套.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此类新闻常是先令人气愤,随后渐渐习以为常,最后终而归于麻木.为了这个以前是M,现在为D的太阳底下,少几个麻木的看客,我们不妨跨越常态,稍微进一步,作些无用的讨论.

    首先来作个小贩和走鬼的语义分析.这两个词指的是同一类底层群体,走鬼是白话里的惯用词,没有共和国和城管的时代,已经广而用之了.但这个词本身没有歧视的意思,最多不过表示广府人对街头巷尾小贩的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罢了.不过在目前官方的宣传里,这个鬼字却有不正当不合法鬼鬼祟祟的含义,对应的当然是又正当又合法又光明正大的政府了.至于小贩,倒更接近这个职业的本质,小者,小本无固定场地的经营也,贩者,从批发市场到零售终端,赚取较透明的微薄利润也.而且其利润,主要来自走鬼的走字,即上下班和夜间的固定时段,不固定的摆摊挑担子的地段.

    这份以李嘉城王永庆为先行者的,很有前途的职业,本来是源远流长,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经过前阵子全国城管局长联席会议的严正声明,小贩也好,走鬼也罢,是永无正名的机会和出头之日了.不过近来这个群体也有上档次的趋向,比如开宝马摆地摊的新闻,不就上了报纸头条吗?至于白领天骄们上天桥,也渐成常态.所以抱了上等人心态来看这个群体的人,不妨有点危机意识,说不定哪天,你我就江湖相见了呢!

    拉杂说了这么多,其意不过说明走鬼不是我们生活圈之外的另一种人,他看似丐帮,却和少林武当等名门正派一样,有历史传承,有职业规范,更有个人尊严.更要说明的是,在目前制度下,我们体制外和体制内的每个人都是失去正当权利,没有基本保障的走鬼,是否作者故作惊人之论,哗众取宠,不妨先回到城管和走鬼的话题上来.

    在我们的媒体和专家们一贯的对城官和走鬼各打五十大板,看上去不偏不倚的时候,先要追问:

    1,为何大量人口涌入大城市,形成30年不断的所谓盲流潮?因为在户籍和福利壁垒下,在官二代的体制进入壁垒下,他们靠集体所有的土地已经无法养家,看病,送孩子读书.而且这块地还以集体的名义不断被掠夺,流失,他们之中,不单有日渐凋蔽的农村出来的隐形失业者,也包括内地不发达的中小城镇的失业者,尤其是从小脱离家乡和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第二代,早已经回不去了.

    2.为何他们不进公司或自己正当创业?因为体制垄断剥夺了民营企业大多数利润和工作机会,而靠储蓄支持的贷款和靠税收支持的财政支付却基本上为体制内瓜分.普通家庭用多年积蓄供养孩子上大学,却在收费市场化而非培养目标市场化的大学里,学不到有用的东西,所谓屠龙之术,要来何用?毕业后身无所长,举目无亲,面对一个畸形的就业市场,如果不去搞传销自欺欺人,就只有和硕士生和中专生抢饭碗.在如今劳动法有等于无的现状下,连基本生存都难,何谈回馈父母家庭,何谈结婚买房子生小孩?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不过一步之遥.

    3,为何他们要采取原始的地摊游击战,还要暴力抗法?因为地方政府靠房地产获取超过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和部门个人利益,官银商一体,用种种政策文件拼命维持楼市泡沫,从而把商业办公和门面租金推高到普通人无法承受的价位,在没有任何固定经营场地和其他投资的保障下,在没有任何公共社会保障下,这就是他们明天的早餐,是最后的生存保障.

    4,为何政府要对看似无害的走鬼全力打压,颇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势?这要回到城市的定位上来,当地方自治不过是个口号,中央放权给地方政府而非公众,城市就变成官方以利益为原则的规划游戏,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变成用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称号来捞取政绩,以便升官发财的资本.城市究竟是谁的,看看前段时间广州街头巷尾,比往日走鬼和行人还多的如临大敌的街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不是很清楚吗?所以,在连名分,编制也没有,却打上户外广告收入的主意的城管背后,正是意图置走鬼死地而后升的政府.为上级服务,虽然干的不是很光彩的事,也难怪队长队员们如此鞠躬尽瘁,盛气凌人,或曰义正词严,大义凛然了.

    5,为何分散的以家族和老乡关系为基本纽带的小贩被定性为黑社会性质?因为政府要以这个莫须有的罪名来为自己对国民的失职和不合格找借口,把任何绝望的反抗都归入黑社会一类,方便他们暴力压制,避免局部的官民冲突蔓延开来,却绝不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和制度原罪,因为对当权者来说,目前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至于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否是一个最坏的制度,只要还没有完全被遗忘和被宣传的话,历史早已告诉我们,这不是他们会考虑的问题.

    城管和走鬼之间,在中国大地尤其是城市中广泛存在愈演愈烈的矛盾冲突,恰恰折射出中国数十年来权力分配制度上的一个死结:绝大多数公民要求基本的生存和政治权利,因为两者本就牢不可分.而体制内当权者在目前的制度设置下,为了维护自己的种种特权,只有以公众和国家利益的名义,搞洗脑宣传和暴力执法强力镇压这两条路.这种僵化顽固的应变方式,我们在上访和其他因征地拆迁等而起的群体事件中,同样可以找到.

    一个人的命运,做小贩或做小开,做焦大还是贾宝玉,谁也无法预料.但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决定今日小贩凄凉处境的这个制度,却是笼罩在我们每个人头上的.制度的恶,从来没有边界,它不但随意操弄体制外的升斗小民,也用权力斗争之手,操弄着体制内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干部们.冉匪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把今日社会定义为一个互害社会.从拾荒者到国家主席,从被迫害的无辜者到公检法,在专制的国度里,没有谁可以高高在上一劳永逸,也没有谁能轻易袖手旁观视若无睹.

    在城管和走鬼背后,折射的是我们这一代不由自主的奇异命运,和牵连子孙后代的日益恶化的社会生存环境.能够带着世袭的荣华富贵早日抽身,或背井离乡适彼乐土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却还要在这里辛苦流连,以待将来.而专制惯性却日益高明而沉重.在多少个深夜,我们为了自己每天的获得或失去而辗转难眠的时候,不妨稍作停留,想想这些看似无关而且危险的问题.

    王小平的最新更新:
  • 闲话周作人 / 2009-09-08 21:54 / 评论数(0)
  • 我的马桶 / 2009-08-31 22:36 / 评论数(0)
  • 聊斋里的男人们 / 2009-08-28 21:42 / 评论数(4)
  • 两伊 / 2009-08-09 10:46 / 评论数(1)
  • 榕树下的幸福生活 / 2009-08-08 21:08 / 评论数(1)
  • 返回顶部

    过度国家垄断是可耻的

    Mon, 07 Sep 2009 22:56:00 +0800

    作者:渣人 | 评论(8) | 标签:500强, 中国, 美国

    本文系作者原创。

    2009中国企业500强近日在杭州发布,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国家电网列前三位,此外,前十位全是国有企业,在500强中超过6成以上企业是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2009中国企业500强营收总额36805亿美元,相当于世界500强的14.62%,相当于美国500强的34.42%。同时,中国500强净利润1706亿美元,而美国同期净利润仅为98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缩水84.67%,中国世界500强净利润首次超过美国世界500强。

    (摘录新华社新闻)

    在全球经济危机面前,中国企业500强交上的答卷依然丰硕,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的骄人业绩,在国庆60华诞之际,我们应该为我们的祖国变的如此强大而自豪。可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甚至为此感到可耻。

    我们看看,中国500� �都是什么企业,超过6成以上国企以及国有控股,而营业收入不仅仅是超过6成吧!这些国有垄断企业,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生死存亡,然而,在政策提供的暴利之后,我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遗憾。一个12亿人民的泱泱大国,全是国家垄断的暴利,他们的暴利从何而来,是我们的国民,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基层的普普通通的中国百姓,是他们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为国有企业奉送了如此美味的蛋糕。

    先看这几个数字,世界500强营业收入25.18万亿美元,美国500强营业收入10.59万亿美元,中国500强为36805亿美元,中国500强净利润1706亿美元,而美国500强净利润仅为98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缩水84.67%。从这组数据中,我们看到了什么?中国世界500强的营业收入远远低于美国500强,只有占美国的3成,而利润却是美国1倍。这样一比较就有 倍的差距,是,世界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影响很大,造成美国行业具体利润大幅缩水,但是,即使与经济危机之前美国相比,中国的这个利润也与美国相差不大,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中国的企业效益好吗?不是,说明我们的国有企业靠国家垄断压榨普通民众,获取暴利。这是以国家的名义合法的榨取国民的血汗,为国家,更为垄断集团的高利润服务,这就是国家垄断的价值。

    中学政治课本教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命脉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然而,国家控股当然不是中国独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但是像中国这样国企高度集中的国家,我想,除朝鲜外,很难找到与之相媲美的国家了。但是,我们知道,美国比如石油等企业同样不是国有,但是,我从来未听过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因为,当企业变成一个社会的企业之后,它的本� 已经高度的社会化了,而不是某个人所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即使在民营企业,国家同样可以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危机阶段,国家的特权和强权都可以轻易的控制这些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类(比如制造业等)企业。当然,我认同在稀缺资源上国家政策保护,保护其不被过度的采伐而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但是,我不认同过度的国家垄断。国家经济命脉国家垄断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国家垄断造成了什么?国家可以轻易的影响市场的行为,比如前段时间的,制造虚拟油荒的中石油、中石化,他们可以轻易的操控油价,进而影响政府的政策。还有,四大商业银行都是国家控股,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根本就不可能与国企站在同一个信贷平台之上,国企是国家的信用担保,而民营企业,能靠国家担保吗?!

    前段时间,李荣融曾 ��就"国进民退"争议时表示,中国并未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然而,靠国家垄断的企业在疯狂的榨取利润,已经到了敲骨吸髓的境地。比如,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国有企业真是财大气粗,日前,北京广渠门15号地,中化方兴拍出惊人"地王",地价远远超过其周围的房价,真是出现了面粉比面包贵的神奇现象。目前的高高在上的房价,已经远远超过普通购房者的购买能力,即使,中等社会阶层买房也要花掉一大笔积蓄,成为房奴是大多数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

    过度的国家垄断造成了什么?

    一是造成社会资源不分配不均衡,容易官商勾结,滋生腐败;二是导致社会竞争不公平,阻碍自由市场竞争,制约民营企业发展。我们知道,美国的微软是自由发展起来的垄断企业,是软件业的巨头,无可争议的霸主,但是,美国的反� 断机构和欧盟都让这家企业吃了不少苦头,过度的垄断在西方要受到制约。然而,在中国,国家竟然鼓励国家垄断,鼓励国有企业进行兼并,比如济钢与莱钢合并之后的山东钢铁之与日照钢铁,这样的兼并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大家曾记否汇源果汁要卖给可口可乐,当时那么高的溢价,在商务部一纸公文之下,成为泡影。这就是民企的待遇?

    再看看震惊世界的胡士泰间谍案,说明了什么?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攫取个人利益的工具,成为他们肆意出卖国家的国家利益,损公肥私,中饱私囊的温床。这就是过度国家垄断。

    世界500强中,中国民营企业只有一家沙钢集团,这家差点让宝钢收购的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的集体围剿下,能够逃脱被收购的命运着实不易,我们应该为其鼓掌。也为世界500强名单掀开中国的美丽盖头� 后的丑陋面孔叫好!

    据统计,中国约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50%,提供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然而据中国社科院最近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约40%的中小企业已在金融风暴冲击下倒闭,另外40%的企业在生死边缘挣扎……(社科院报告)但是,那些在躲藏在垄断下温室中生活的国有企业怎么样呢?从这份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名单中,我们依然看到起光鲜的耀眼的成绩单。这就是国家垄断!

    中国GDP在2008年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但是,连一个享誉世界的民族品牌都不存在?真是国之殇,民之怨!

    过度的国家垄断是可耻的……

    渣人的最新更新:
  • 任志强是个爷们 / 2009-09-07 23:20 / 评论数(0)
  • 和部长先生说说我的疑问? / 2009-09-05 23:08 / 评论数(1)
  • 最牛公车大聚会说明什么 / 2009-09-03 11:15 / 评论数(5)
  • 玩的真高,不过太明显了吧 / 2009-09-02 10:47 / 评论数(5)
  • 股市暴跌,预示楼市拐点 / 2009-09-01 21:40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凯迪周刊] 不惜千金买棍棒

    Mon, 07 Sep 2009 22:47:00 +0800

    评论(1) | 标签:时事观点

    作者:刘洪波

    这个夏天,出了几个少年丧命于"励志教育"的事件,还有几个少年在"挫折教育"中被打成重伤。

      

    媒体报道的事件有:湖北宜昌市14岁初中生姚健在天海培训基地的拓展训练中被殴打致死,16岁小年邓森山丧命于广州励志青少年成长辅导中心,数名少年在成都"中国反传统教育全才培训机构"被打至病危。

      

    这些事件,没有一家是真正的教育机构所为,而是各种冒教育之名的营业机构所制造。励志教育、拓展培训、反传统教育、挫折教育等等名目后号,共同的行为法则,就是暴虐。不过,将挨打者送进野蛮集训营的,正是其父母。

      

    请设想一下,如果暴力殴打的行为是由真正的教育机构,例如学校,或� 各种培优学校、补习学校做出,那会是怎样荒谬的事情。这种情况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在真正的教育机构中,固然也会出现打骂和体罚学生的情形,但那是例外,而且必将遭受家长、社会和教育管理机构的严重交涉。

      

    而以"励志教育"为号召的所谓培训机构不然。这些机构无一不以"端正行为习惯"为号召,采用的是"教官"制度。这里没有教师,没有教练,而只有教官。教官对参训者实施的并非教育,而是管教,而管教的唯一手段便是处罚。这些教官是否有心理学、教育学的训练,实为可疑,但毫无疑问地,他们有命令主义的信条,以教人服从为能事,其中很多是退伍军人。这些机构许诺,可以校正上网成瘾、早熟早恋、铺张浪费、厌学逃课、打架斗殴、不尊重他人等行为偏差,校正的办法则是殴打,参训者必然受到一定时间� 摧残,包括体力的、身体的和心理的摧残。这里的少年教育,只有恐惧,没有温情。

      

    大概,没有任何一个被送进"励志中心"的少年,曾经经过了严格的行为认证。他们的行为是否有偏差,以及偏差到了何种程度,这是无人可知的。可以说,这些少年被送去"励志",取决于他们的父母,准确地说,取决于他们与父母的关系状态。换言之,我们不能肯定这些少年与其父母不可谓顺畅的交流,到底是少年的问题,父母的问题,还是两者都有问题,但少年不能把父母送去"励志",父母能够把少年送去"励志",所以他们被送到的"励志中心"。这显示了作为社会权力之一的长者权力。

      

    对 "励志中心"来说,接收一个受训者,不过是做一单生意,而且收费不菲。父母将一个孩子送到"励志中心",需要付出金钱。我无法猜想这些送子励志的家长,怎么会在无法与子女正常沟通,或者无法使子女按自己所认为的方向"端正行为"以后,想到有人能够通过一个极为短期的训练,使孩子"重新做人"。他们相信有励志的奇迹,花钱购买这种奇迹,或许高昂的费用、美丽的承诺和"专治调皮孩子"的专业表象,使得家长相信了奇迹。这就是说,家长的支付能力,对孩子形成为一种权力,他们决定购买"励志中心"的棍棒和拳脚,以对付自己的孩子。

      

    家长是否知道"励志中心"会以怎样的手段来施行校正呢?从报道来看,他们大多在事后会说,不曾想到。然而,我不能不说,他们仍然知道"励志中心"并非学校,也非家庭� 那里有严格的管理,有让孩子经历磨难的过程,有使孩子接受挫折的办法,那里绝非温良恭俭让的场所。换言之,家长自己可能不忍心对孩子亲下痛手,但购买"励志中心"对孩子进行的严酷训练,只是他们不曾想到这将可能会使孩子付出健康甚至生命而已。

      

    最后可以讨论的是,行为偏差是怎样定义?在"励志中心"的许诺中,"上网成瘾、早熟早恋、铺张浪费、厌学逃课、打架斗殴、不尊重他人"都被列为会被校正的对象。这是广告,来自于社会认识。社会普遍认为孩子存在着哪些偏差,这些偏差就会被列入"励志"的范围。上述被列举的行为偏差,标准模糊,有些还似是而非,而且并未考虑到社会本身的偏差。例如厌学逃课,到底是学校的问题、教师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例如上网成瘾,到何种程度算瘾?例如早熟早恋� 谁来认定,少年钟情需要不需要校正?这些所谓行为偏差,体现了定义的权力,社会可能通过标准模糊然而语气确定的办法,定义偏差与正确,从而使正常行为变得需要校正。

      

    应该清算一下中国人在孩子成长问题上的社会偏差。这种社会偏差表现为对青少年行为缺乏理解力,也缺乏沟通的愿望。人们对青少年担心甚重,但基本不会倾听青少年,理解其文化,要么放任要么严酷,从而为各种奇形怪状而且野蛮的"行为校正"打开了大门。社会在容忍针对"行为偏差"的青少年的残忍训戒,家长重金购买对子女的残暴摧折,所谓的"励志中心"则以最原始的暴力去"校正"青少年。这种所谓的校正,冷酷、残暴、铁血,如果生效,又能让青少年拥有怎样的情感、信念和价值判断呢?

    凯迪周刊的最新更新:
  • "网上群体事件"与"骚乱事件" / 2009-09-07 22:48 / 评论数(1)
  • 不点名的曝光应视为假新闻 / 2009-09-07 22:48 / 评论数(0)
  • 两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 / 2009-09-07 22:48 / 评论数(2)
  • 没有一个孩子的肤色和展现是错误的 / 2009-09-07 22:47 / 评论数(2)
  • 政府"合法"犯罪揭示官商勾结新模式 / 2009-08-31 10:38 / 评论数(7)
  • 返回顶部

    [凯迪周刊] 没有一个孩子的肤色和展现是错误的

    Mon, 07 Sep 2009 22:47:00 +0800

    评论(2) | 标签:时事观点

    作者:鱼刺

    据说上海"黑女孩"娄婧在网络上被骂红,粗略看了一下,确实,有人在骂她的父母、有人骂她的肤色,有人骂她参加选秀,或者还有人骂她炒作……,正像鲁国平总结的那样:《上海混血女,错误父母错误肤色不该错误选秀》。在猫眼这里,也有很多人"骂"她的声明——对她声明所表现出来的"歧视意味"有异议。娄婧声明中说:"1、我的父亲是美国人,不是非洲人,2、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4、严正抗议有些人的种族歧视,我的肤色不该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猫眼网民的见识确实要高超一些。上海黑人不应该受到歧视,非洲黑人也一样不应该,同样,美国黑人难道就应该有荣耀感?当然,也有很多她的支持者,包括我在内。

    我确实不明白娄婧错在哪里?她的母亲当年对于婚姻或许有错误,但是我们既不是当事人,她母亲当然也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对于这个黑肤女孩,即便她的父母罪该万死,她又有什么错呢?天生的肤色又能有什么错?登上舞台参加选秀又错在哪里呢?我们总不能因为"肤色相异和注定会引起议论",就说人家错,不该来参加选秀惹起纷争,难道她就应该自闭在家里,一辈子不出来见人吗?我们不反思自己的狭隘和歧视,却指责别人错误,这是什么颠倒黑白的道理呢?

    网友addans就此事在猫眼跟帖说:

    "没有一个孩子的身份是不伦不类的,

    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可以招摇的,

    没有一个人的肤色是错误的,

    没有一个人天然没有参加选秀的权利!

    我一定要推荐这几句精彩的话,而且觉得没有什么道理需要再讲,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文明的共识。"人人生而平等、享有权利,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如果你把这些仅仅当做理想或者幻想状态,确实,它们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正在世界大多数地方普遍而迅速地变成现实。

    虽然如今平等和权利观念普及,但是歧视仍然充满和根植于我们的世界和内心。简单列举:肤色歧视,比如黑种人曾普遍受歧视;地域歧视,比如上海人歧视外地人;甚至习惯性歧视,比如中国人之间因种种原因互相歧视……。这些歧视,说到底还是歧视者不够文明、观念陈旧,或者制度落后、社会不公正、平等和权利观念与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原因所致。相反,在现代民主文明比较发达的国度里,歧视现象就明显要少得多。

    比如,美国黑人形象就已经大变,美国大片上那么多黑人阳光而自信,反而很少看到像样一点儿的黄皮肤人物。其实黄皮肤也是受歧视者,甚至直到今天,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那么多黑人、白人的追求和付出没有白费,世界上没有白费的付出,正像鲁迅所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别小看"这一小块"的结果,比如民主价值、制度的建立和成熟,却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但是我们呢?我们付出了什么?除了国家化、全民性的追逐金钱和私欲之外,我们还追求和付出了什么?

    如果说:今天在世界上,黄皮肤中国人仍然也是受歧视者,那么,我们除了要强烈的反对歧视之外,更应该多加反思自我,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贫弱固然可能是原因,但是,价值观的愚昧和落后,社会组织与生活方式的腐朽,也可能是受歧视的原因。

    凯迪周刊的最新更新:
  • "网上群体事件"与"骚乱事件" / 2009-09-07 22:48 / 评论数(1)
  • 不点名的曝光应视为假新闻 / 2009-09-07 22:48 / 评论数(0)
  • 两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 / 2009-09-07 22:48 / 评论数(2)
  • 不惜千金买棍棒 / 2009-09-07 22:47 / 评论数(1)
  • 政府"合法"犯罪揭示官商勾结新模式 / 2009-08-31 10:38 / 评论数(7)
  • 返回顶部

    百度MP3真合法吗?

    Mon, 07 Sep 2009 22:39:00 +0800

    作者:胡天翼 | 评论(6) | 标签:百度, MP3, 百度MP3, 网络, 网络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

    9月3日文化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并在现场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而在发布会上,谈及全球最大的MP3搜索服务提供商百度时,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向媒体表示,百度MP3是符合文化部要求、纳入文化部经营管理范围的,百度已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件,有合法主体资格。

    有人认为百度的MP3搜索不能算违法,原因是它只是搜索引擎,服务器本身不提供盗版音乐。

    这种说法很有力。搜索引擎不能因为能搜索到非法信息而被判违法——至少在正常国家是这样的。但是百度的MP3搜索和普通搜索有所区别。

    MP3搜索引擎比一般搜索引擎更有针对性,约有针对性,管理起来就越容易。虽然我没有统计过,但可以相信,大部分的搜索结果,都是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国内经过音乐出版商授权的MP3网站屈指可数,如果要做完全合法的MP3搜索引擎,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在搜索结果里只提供这些授权网站的下载链接即可。但实际上,大多数合法授权音乐下载网站都有防盗链系统,百度MP3未必能顺利对链接抓取,因此其搜索结果大多数应该是非法盗版音乐。

    有人会反驳:如果照你这样,只� 供合法授权网站的链接,岂不是使用户搜索不到无版权音乐(比如网友自己表演,允许所有人非营利性下载的音乐)了吗?这点其实也不难解决。只要把那些有版权音乐的关键词搜索结果只指向合法授权网站的链接, 其余的全都可以显示原来的搜索结果。

    百度的MP3搜索与一般搜索还有一个区别。如果你在百度首页搜索"XXX(歌曲名)+MP3"的话,也能够找到下载该歌曲的网站和下载链接,尽管这样效率有些低。我们要注意,通过这种方法下载MP3,势必要进入到原网站页面,而若通过百度MP3搜索下载音乐,则完全不会经过原页面,而且百度也不会给你原网页地址。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一家提供MP3下载的网站(无论合法非法),如果其部分或全部收入来源来自下载页面上的广告的话,那么百度MP3搜索引擎就帮助用户规避了原网页的广告,因而原网站就受到了损失。可是百度MP3搜索页面上本身又充斥了大量广告,如果看百度的财报就能知道MP3搜索的广告收入非常可观,因此百度是借各类正版或盗版的MP3音乐来为自己获得巨大利润,可以说是"� �人利己"。

    另外,根据目前消息,百度MP3还没有把它的收入与正版MP3下载网站或主要唱片上分成,因此的确可以说这种行为是依靠盗版音乐牟利。而且,说百度MP3是否真的"本身不提供盗版MP3音乐",如今可能也值得怀疑。《财富时报》就有类似的报道:《百度MP3:真合作与假搜索》(http://finance1.jrj.com.cn/news/2008-02-29/000003348236.html)。

    我个人非常反对目前的版权法(著作权法),坚信如今的版权法思路已经过时,必须大范围修改,使得目前最为流行的MP3搜索,包括各类P2P共享等技术合法化。但是这并不能让我改变对百度MP3搜索非法盗版的看法,因为百度没有对阻止盗版做过任何真正有效的努力,甚至可能做了助长盗版的行为,还靠此牟利。更令我担忧的是文化部对这种现象的态度。且不说文化部这个非司法机构是否有权力� 定百度MP3搜索是否合法,就算是法律认可这种行为合法,也是对版权人创作的巨大打击,有违我国《著作权法》第一条"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初衷。

    胡天翼的最新更新:
  • 煞风景 / 2009-09-02 22:14 / 评论数(0)
  • 科学的局限 / 2009-08-29 11:23 / 评论数(1)
  • 文字不仅是书写工具 / 2009-08-27 21:44 / 评论数(1)
  • 瘾是一种病吗? / 2009-08-19 22:09 / 评论数(2)
  • 向"疯子"问好 / 2009-08-19 10:37 / 评论数(7)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