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桑兰抱怨的合理内核分析
Sat, 12 Sep 2009 11:31:00 +0800
作者:一剑封喉 | 评论(2) | 标签:桑兰, 抱怨, 合理, 分析, 家政服务, 隐私
从桑兰博客的题目《什么是家政服务》我们可以粗略知道,桑兰抱怨的是家政服务。任何把桑兰抱怨的单纯服务内容上升到道德程度和犯法高度都是不正确的。
桑兰在文中第一段开宗明义地说"我忍啊忍,忍啊忍,终于在这次我忍不住了。"
这说明桑兰不是一个长舌妇,不到逼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去抱怨。在现时社会,我们大家都深有体会。更不要说桑兰小姐是一位高位截瘫的病人。她的抱怨是有原因的,有苦衷的,最主要的原因她是一个比正常人更需要家政服务的残疾人。对此感受最深,体会最疼。她有理由要求一个完善和专业的家政服务市场机制,迫切需要一个符合家政服务的专业护理人员。
下面一段说的"是从北京爱侬家政聘来的小阿姨(家政服务员)"突然离去,让她措手不及,按照与家政公司订的三个月合约还没到期,而且根据合约条款,任何一方解约也要提前数日告知。小阿姨明显违约。桑兰小姐的抱怨是合理合法的。
至于桑兰小姐在博客中谈到小阿姨的个人隐私问题,笔者在前文说过,双方可以通过司法介入,给一个说法。因为桑兰小姐在下文的博客中也透露了小阿姨本身也有向邻居透露了桑兰小姐的隐私问题。双方可以在法律框架下举证和置疑,谁是谁非,但这已经超出道德范畴,此处不展开讨论。
下面一段涉及桑兰小姐与小阿姨之间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家政服务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对于这些琐碎的事情,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合约条款,由家政公司的上级单位,比如说劳动服务仲裁机构来主持举证和判断,做出一个结论。如果说是由于家政服务公司派来的小阿姨不尽责而带来的造成桑兰小姐的不便或伤害,应该由小阿姨和家政服务公司共同负责赔偿桑兰小姐。反之亦然。
桑兰小姐还可以依约辞退家政服务公司派来的小阿姨,另请高明。
下面一段说出了桑兰小姐困惑和无奈的根本原因。"委托家政公司4个月换了3名小阿姨",桑兰小姐自己分析频频换人的可能原因。"可能是我运气太差了,或者也因为我的身体真的是让人家觉得太麻烦了。"
笔者认为,这些原因都有可能。运气太差,是桑兰小姐抱怨现在的小阿姨素质太低,不是一般的低,而是换了多名小阿姨都不合格。素质高的不多,能碰上一位素质高的小阿姨相当于中彩票一样的难。这确实是我们的家政服务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有些家政公司招人可能只顾得收钱和介绍"小阿姨",但对于对她们的专业培训可能大都顾不上或浅尝辄止,有素质的小阿姨尤其难雇得到。
另外桑兰小姐的身体状况确实也是一个特殊情况,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小阿姨保姆能够胜任的工作。建议桑兰小姐通过此事,吸取教训,请一位经过专业训练的医科学校毕业的护理员来护理。当然,这些专业护理员很难找,因为费用比较高。即使是在西方比如美国,护理员索要的薪水都不低。但我们的桑兰小姐是为了国家荣誉而受伤的,理应得到国家的特别护理和照顾。希望有关管理部门正视桑兰小姐的抱怨,切实地负起责任来,给她一个妥善的长期护理保障,不要让桑兰小姐流血又流泪,继续受伤下去了。这是我们这个号称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利益为最大考量的大家庭应该负起的伟大责任。
桑兰小姐的博客中以下几十张图片和文字对自己家中由于小阿姨不尽责造成的种种脏乱差情形展示,笔者不忍目睹。对桑兰小姐的悲惨遭遇表示深深地同情,对缺乏职业道德和技能的家政服务公司及派来的小阿姨表示义愤和谴责。
从桑兰小姐在她的博客中《什么是家政服务.上》中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桑兰小姐的抱怨是有理由的,合理的,是事出有因的,也是值得我们高度同情和关注的。同时,也希望有关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桑兰小姐的痛苦和无奈,尽快负责任地给她一个说法。(未完待续)
像一颗树那样生活
Sat, 12 Sep 2009 11:29:00 +0800
我总觉得,投生为人,是我今生最大的错。
因为,世间万物,并非只有人才活得有意义。你能说一只蚂蚁就活得没有意义吗?你能说一头黑熊就活得没有意义吗?还有树,你能说一棵树也活得没有意义吗?
也许你会说,树是活得很有意义的,尤其是那些参天大树和名贵树木,比如黄花梨、小叶紫檀、金丝楠、香樟树、红杉树等。不错,这些树都很有价值,很受人青睐。它们的意义在于,它们是名木,而非随便一种什么树。
活到今天,我终于明白,其实我应该像一颗树那样活着。
像一颗树,静静地生长在山野,扎根大地,一步不移,默然地迎接春风,默然告别秋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努力往天空伸展枝叶、迎接阳光、拥抱山岚、吸纳雨露,把整个一生都活得蓬蓬勃勃,翠绿欲滴。即便倒下,那也是树,犹如胡杨,在漠风中获得千年不朽之躯。
一棵树,它没有言语,也不会言语,从而也就避免了祸从口出。它没有思想,也不会思想,为此也就免遭了株连九族。它没有情欲,也不会情欲,这样也就少却了世间的儿女幽怨、爱恨情仇。因此,像一颗树那样生活,是真正的好。
但是,我不想成为一颗参天大树或名贵之树。因为,这样的树,到头来必定要招致斧锯之灾,注定要被一块一块地肢解。而且,被肢解后的残骸,还被当做稀世名木被人买来卖去……所以,我以为,名贵者,到头来,就连死,也死得那么凄凉与悲惨。
为此我想,我最好是像一棵不成材的树那样活着。因为不成材的树,才能保全终生,才能真正寿终正寝。我还想,不仅是一颗不成材的树,更应该是一颗不成器的树。不成器了,就无所谓被不被器,也无所谓被不被用。不才、不器而又无用,这才是一棵树规避大凶大险最好的武器。在这世界上,没有谁为一棵不成器的树而大动斧锯的,更没有谁为一棵不成材的树而撒尽千金。
不成材的树,通常就是那些灌木丛。它的枝条很细小,它的叶片很微薄,它如丝如缕,却又遒劲依然。灌木丛的个头不高,但它的根系却是异常发达。为了能在乱石堆里生存,它的根系必须发达。它发达的根系,是为了在不能站立的地方站立一生,是为了在没有养分的地方生活一世,是为了让生长出地面的枝条能像一棵树,或者,是为了它不太像一棵树。
在像树与不像树之间,灌木丛在荒凉的山野里活着,它无意与身边的乔木争夺阳光,也懒得与脚下的小草抢夺露水,它就这么没有争执地活着,枝条干瘪而扭曲,叶片单薄而微小。这样的灌木,蜜蜂不会光顾,因为它没有花朵;雄鹰不会停在上面,因为它不够高大;猢狲们不愿攀援,因为它没有坚挺的力量。但是,在看似完全无用的时候,灌木丛自有它了不起的一面——由于它有浓密的枝叶作掩护,那些野兔和小鸟,才免遭猎鹰的捕杀和恶狼的追击。
在树的大家族中,灌木丛的确显得微不足道,但又有谁能说它不是树木?应该说,灌木丛具有树木的基因,又兼具茅草的本色;它保持了树木的风采,又洋溢着禾苗的潇洒。它永远都不会成器,但它能够绿一片山野,翠一片天地,涌一堆祥云。它无心成为栋梁,无意支撑大厦,它只想一生一世为这天地人间释放几缕清新之气,装点一下裸露的山脊。
因此,我认为,像一棵灌木那样生活,才是最好的好。没有花就没有吧,没有果就没有吧,没有花果,绝不等于它就无后。我深信,这世界数量最大的,不是挺拔的乔木,不是珍贵的名木,而是丛生于千山万水间的那些灌木。
所以我想,如果能再一次选择投生,那我一定选择做一棵树却又没有树那样一种悲惨结局的小小灌木。
2009年9月12日于弄月斋
人种,毒枭,内战:哥伦比亚的阶级斗争
Sat, 12 Sep 2009 11:15:00 +0800
(一)
哥伦比亚,是一国家,南美洲的。这名字一听就是打哥伦布那儿来的。哥伦布号称是首先发现了美洲的欧洲人,其实比他早的人有的是,但是别人没往大了嚷嚷,没把投奔美洲带成一个潮流。就因为他把白人奔美洲带成了潮流,他给美洲土著人带来了塌天大祸,这是真的。
大体说,南美洲的形状是一个倒三角,哥伦比亚的位置就在左肩膀。这"左"是我们看地图的人说的,要是南美洲自己说,是它右肩膀。
哥伦布本人跟哥伦比亚没有直接关系,他没上这儿来过。一五三几年西班牙人来了,说咱比赛杀人吧,把土著部落杀了一溜够,然后就建立了波哥大等城市。基本上,这块地方后来五百年的历史沿革,跟美洲其他地方都差不多,白人由最初疯抢金银等现成的好东西,到建立了本地的产业和经济秩序,矿山、种植园、牧场都是本地产业,源源不断创造价值。因生产活动而引进了非洲来的黑奴。白人、土著印度安人、黑人这三种基本种族成分构成了后来拉丁美洲的人种特点。梅斯蒂索人,Mestizo,白人和土著印第安人的混血后代。穆拉托人,Mulato,白人和黑人的混血后代。萨姆波人,Zambo,土著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混血后代。殖民城市里的主流是克里奥尔人,Creole(西班牙语作Criollo)。早期欧洲探险/抢掠/杀戮者建立政权和开展经济活动后,占据管 ��要位的官员都是直接来自母国的,他们负责维护母国利益、贯彻国王政策,任期满后要返回去,并不留下来,当然也有例外情况。他们是最高阶层。双亲都是白人的出生在美洲的后代则要低一等,这些就叫克里奥尔人,他们是社会金字塔的第二等。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越来越多,构成殖民地城市的主流人群,逐渐也获得了权力和实惠,成为资本家、业主、富豪,但仍要听命于大洋彼岸的母国,在产业结构、利益分配上饱受强硬制约。19世纪初,整个中南美洲几乎同时发生的南起阿根廷、北到墨西哥的反对殖民统治的大规模"独立运动",其实主要是克里奥尔人对母国的遥控不再能忍受而主导的起义。革命成功,原来划为几大区的美洲殖民地变成了众多现代国家,克里奥尔人的地位得到了根本改善,成了主子,对下等阶层的盘剥压榨不再受制约 ��就更变本加利。拉丁美洲贫富悬殊,城乡差别巨大,少数人拥有绝大多数财富,这些正是几十年前卡斯特罗、格瓦拉他们闹革命的群众基础。直至现在,大的状况也并无改变,90年代的墨西哥玛雅农民暴动,秘鲁的光辉道路游击队,就发生于这个土壤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真的是法宝!当你走的越多,见到的越多,阅读的越多,理解的越多,就越发知道了这个理论的精辟和精彩!我们通常听到的东西,往往是那些握有话语权和传媒控制力的人发布或过滤的,把他们所作所为的效果,在他们占领的范围(锦绣繁华地、区域中心)涂绘成种种风流和美好,拿给你看,并通过你流传,如此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南美洲独立革命的最重要领导人是西蒙·玻利瓦尔,这位杰出的毫无疑义的真正代表,留下了"解放者"称号,领导了解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的战斗,至今被隆重尊敬。他家是加拉加斯(现在的委内瑞拉首都)的大财主,拥有大群大群的奴隶和种植园、工厂、商铺,他本人到欧洲多国留学,归来后投身了革命。造反行动最困难时期,他宣布废奴奴隶制,争取到了黑人的支持,又宣布废除印第安人头税,答应分给他们土地,获得了农牧民支持。但是,革命成功后,奴隶还是奴隶,没有土地的仍旧没有土地,西蒙·玻利瓦尔不曾兑现诺言。这场革命的结局充分暴露了并非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是大狗二狗的争夺。当然,大狗二狗之间也可以有阶级斗争。但是事情肯定没有完,因为人民还在难堪地披肝沥胆,图谋生存�
(二)
麦德林,是哥伦比亚的第二大城市,气候宜人,有春城的美称。不过,二十年前这是西方发达世界午夜噩梦的源头。据说美国市场上可卡因的70%来自麦德林毒枭埃斯科瓦尔。这个人出身贫家,70年代初开始贩毒,很快成为大亨。为了抗击政府的肃毒战争,仅仅1989年秋到1990年春就有三位总统候选人死于他手,被杀的还有数不清的无辜者、警察、政党领袖、高级政府官员、法官,其中包括11名哥伦比亚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他们在1985年埃斯科瓦尔匪帮攻入波哥大并占领最高法院的战斗中殒命。美国毒管局高管说埃斯科瓦尔匪帮:"它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凶恶、最危险、最残暴、最大胆也是最有钱的犯罪组织。与这个集团相比,美国的黑手党就像小学生,日本的山口组织就像教堂里的唱诗班。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危害着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与幸福。"
"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可能,不过看看麦德林人民吧。70年代麦德林的传统工业纺织业开始衰退成为夕阳产业后,在埃斯科瓦尔照料下,失业大军却因为加入毒业,使得麦德林空前繁荣。请阅这份材料(其中的恩维加多是麦德林近旁一个小城,埃匪的家乡):
-- 在哥伦比亚,可卡因的出口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哥伦比亚有九分之一的国民在从事毒品生产,每年因走私、贩毒带来的外汇收入达到数十亿美元,毒品已经取代咖啡成为哥伦比亚出口的大宗商品。 贩毒集团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哥伦比亚,进入生产领域,为哥伦比亚创造新的国民财富。麦德林和恩维加多有不少建筑是毒品集团兴建的。当年的恩维加多不过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小镇,由于出了埃斯科瓦尔这么一个"善人",现今的思维加多已经是一个拥有1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这里建起了32所幼儿园,23所小学,18所中学,6 所大学。恩维加多已经消灭了文盲,而哥伦比亚全国尚有13%的人目不识丁。由于埃斯科瓦尔是个体育迷,恩维加多的体育设施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这里有18个网球、足球和旱冰球俱乐部,它还拥有一个甲级足球队,这在哥伦比亚也是绝无仅有的。恩维加多也是全国唯一实行失业和老龄补贴的地方,其公共服务除得到补贴外还泽及99%的居民,这在哥伦比亚也是独一无二的。麦德林市的情况与此类似。有一位参议员曾坦率地说,如果没有毒品利润的注入,麦德林市的失业率将上升到25%。这个数字对广大麦德林市的居民是不可想象的。埃斯科瓦尔赢得"大善人巴勃罗"的美誉并非偶然。普通的百姓评价说:"感谢亲爱的巴勃罗先生,使这里变成了天堂的一部分。"因此,1982 年,埃斯科瓦尔居然步入政界,成为自由党的国会议员候选人。--
这个荣景绝非美国能给的。美国强力敦促哥政府发动肃毒战争,设想一下,若美国不是来自哥伦比亚的毒品的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会这么积极吗?
所以对"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幸福"要打个折扣。这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斗争,即阶级斗争。
麦德林成了国中之国,埃匪君临的天下,他看顾这一小片山川及其人民,不容任何他人置喙,更不允许任何人主张肃毒,因为这是他命根所系,说不定他也认为这是他家乡的命根所系,为此命根他不在乎损害荼毒世界的其他部分。捎带问一句:美国人采取行动时,都把全世界搁在他暖暖胸怀吗?
绝不能说埃匪给哥伦比亚带来了福音,他的疯狂凶残的确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有一度,哥伦比亚没有人敢当司法部长,稍有肃毒作为的官员都把家属安置到别国。直到埃斯科瓦尔连杀三名总统候选人后,政府发动了全面战争。1991年他自首了,大爷般摇摇晃晃进了监狱庄园。据说有一年之久他相当享受这个生活。等他烦了,就越狱跑了出来。政府再次发动全面战争,密集搜捕,并且挑起匪帮内部矛盾,一年多后他被击毙。我看过一部纪录片,主角是最后这次行动的指挥员。故事结局究竟是埃斯科瓦尔战斗中被击毙,还是自杀,还是受伤后被士兵射杀,说法都有,其实也不重要。一秒钟前的事就是历史,历史从来都爱被各方听便装扮。
我记得那部纪录片里最后日子给他做饭的中年妇女,哭的很忧伤。麦德林竟然有2万市民参加了葬礼。三个埃斯科瓦尔出资兴建的贫民区的居民都把他当作恩人,口中念叨着他的名字。这是1993年12月。
麦德林毒匪覆灭了。美国毒管局又传出信息:哥伦比亚还有另一个贩毒集团,卡利集团。卡利是哥伦比亚第三大城市。当美国市场对毒品的需要持续存在,一味打击毒源是上策吗?有需求就有供应,美国人不懂吗?坏事的责任都推给别人,就是美国逻辑。哥伦比亚有卡利,亚洲有金三角,后来还有中亚的阿富汗。纵使推平了麦德林和卡利,便怎地?市场真空总会有人填补,世界上占山为王的匪帮有的是。举起的正义旗号下,一群人为了捍卫自己利益对另一群人发动打击,这是历久弥新、无穷延续的人类社会风景。
(三)
哥伦比亚现在有个称号是"南美唯一的内战国"。战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头是因为有人逼农牧民让出土地给大地主开办种植园和牧场,惹起了武装反抗。那正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风行世界吃香的时节,有卡斯特罗、格瓦拉做榜样,这个武装斗争也汇入那洪流,主力是"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大名鼎鼎,字头简写为FARC。哥伦比亚内战延续了40多年,成了国际战略和军事研究界的一个反复受关注的题目。这支武装也在美国的毒匪名单上,因为他们也以毒业作为经费的一个最重要来源,并且,真对不住,因此而武器精良,甚至优于政府军。FARC现在占据着40%的哥伦比亚国土,出了大城市,简直都是他们的地盘,绑架是如此司空见惯的事,据说全世界绑架半数发生在哥伦比亚,被绑的从总统候选人到游客都有,总之一是勒索钱财,二 ��制造声响。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白秀兰2005年有篇文章《浅议哥伦比亚内战》:"有人说,哥伦比亚的游击队已经沦为毒品集团的分支,是一群没有思想意识基础的乌合之众,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其实是一个目标明确的政治组织,它有一个相当完整的行动纲领,主要内容是建立更加民主、多元和爱国的政府。" 白文中清楚地讲述,参与内战的不仅是FARC等很多支反抗武装和政府军,还有资产阶级为了保卫自己利益而组建的准军事力量,其实就是私人军队。"除了游击队外,准军事组织在过去许多年一直是哥伦比亚内战的参与者。准军事组织是内战初期一些受到游击队威胁的地主自行组建起来的地方保安力量。由于当时政府军不能或者说也不愿意对反叛者采取坚决的行动,所以,政府对其组建采取默认的态度,政府军甚至在征募、组建、训练和装备上对准军事组织给予支持。从1981年12月卡里省223名毒品庄园主组建第一个准军事组织以来,哥伦比亚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右翼准军事组织。有政府军的支持,这些组织打着保安的旗帜干过许多肮脏的勾当。后来,这些准军事组织纷纷蜕变成类似黑帮的地方武装,谁出钱就为谁服务。"
阶级斗争不是永远壁垒分明的,但它确实是人类社会演变的动力。在哥伦比亚,以及许多南美国家,二百年前的独立运动至今,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准低下,财富拥有极少,从来没能解决。小说新作《深谷幽城》把哥伦比亚社会等级和生活状况的对比在一个典型环境里鲜明地表现了出来。故事安排在一座山谷城市,最上层是高尚区,安保严厉,下等人要进入必须有通行证,越往山谷下面越低陋,作者利用安第斯山城的地理特点,来加强社会形态上的意义。遥远的南美洲被媒体对我们中国人放映成火辣美女和草帽、沙滩、伦巴的天堂电影。真实是都市夜店的萨尔萨舞,晶莹海滩上的选美皇后,貌似自由风雅的生活,不代表着那里一切平等。
最讽刺的是哥伦比亚内战中受损害的未必是达富显贵,因为他们有钱修筑安全的巢穴。白秀兰的文章尖锐指出,各方都并不急于结束内战,因为几十年下来,政治、经济、军事集团都有利益,他们觉得现状维持下去没什么不好,除非有某个力量能凌御于各方之上,才会出现根本改变。"哥伦比亚内战已经演变为一种奇怪战争:意识形态、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国内军事关系、绑架勒索、毒品犯罪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为争夺势力范围和资源控制权而进行的本地化而非民族化的战争。"
最近几年,在美国支持下,政府貌似正在得分,FARC的一二三号人物不是被打死就是投降,城市治安也有好转。即便如此,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出境保险仍然不包含哥伦比亚,斩钉截铁地不包含,连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诸国与哥伦比亚交界的50公里范围也不包含。我说:你们还真了解情况,这些地带是游击队的活动地盘。卖保险的爽朗一乐:我们,当然,了解。
"立"难道必得"先破"?(走三线-14)
Sat, 12 Sep 2009 06:43:00 +0800
作者:老虎庙 | 评论(2) | 标签:走三线, 毛坝, 巴山
我不止一次从"安毛"高速公路(陕西安康至陕西毛坝)建设工地上听来这样的说法:
—— 路(310省道)完全给轧坏了,是因为修安毛高速路。
—— 路子的确是修高速给轧坏的,这个避免不了。
—— 路(指安毛高速)修完了,政府就给我们铺油路(指310省道)了。
第一个说法是凡路人一律的流行;第二个说法是我在毛坝至麻柳镇的310省道上听一位安毛高速某段项目部的工作人员说的,因为听说我是修老襄渝的前辈,他特意邀请我去项目部吃饭,"我们项目部有不少是当年你们休襄渝的老人,现在都是工程师、头头。"吃饭的邀请很亲切,让我想起那些年的规矩——凡铁路沿线,不论是铁道兵、是学兵还是民工,只要出差,可以沿线随处通吃,因为学兵常年饥饿,所以出差很幸福,在铁道兵的施工连队吃饭,我们最一般的饭量是米饭20小碗以上或者馒头15个。但此刻我拒绝前往进食、叙旧的邀请。为了这个邀请者原本是无意的省道被轧坏是"避免不了"的说法;第三个说法是居住在巴山镇往陕川交界处最后一个小镇渔渡间的省道(310)旁,一位山民妇女的说法,说这话时,我分明看到的是她眼底充满着美丽 ��希望。和这位妇女同住的是她的婆婆,90岁高龄,步履盘缠,她在这里居住了至少70年。她倒是说了一句实在话"恐怕我是难见(省道)铺油路的那天了!"
一路上听这些说法已经习惯,而始终不能习惯的是:我是骑车行进,因此我的每一步都在感受着道路的艰难。我因此一路愤懑,一路思想,直到推车行进而将走完这段路程的时候,这个问题我想我是想明白了。
在安康到毛坝的一段上,基本由三种交通组成:襄渝铁路线(含复线)、310省道、在建中的安毛高速公路。三路基本平行,仅有安毛高速去弯取直,多有游离,这也是高速公路的必然。三种交通中的310省道基本是以我们39年前为"要修(铁)路,先修公路"而建的简易公路为本建成。襄渝线完工后,这条临时公路渐成省道,亦多有完善护养,好不容易安生了39年,到"安毛路"开建始,此路就渐渐遭到大规模毫无秩序的暴力利用和毁灭性摧残。至我行走到这里时止,我所能够识辨的310省道已经完全演变成了一条连农用机车路都不如的乡道。
从我所拍照片看:原有的混合材料路面已经百分之百看不见,甚至难见残骸。替代它们的是后来为弥补道路不平而临时从河里拉来的沙石。龟裂,翻浆、坑坑凹凹,加之连年失修——已经放弃维护——而塌方连连,个别处路面已经因坍塌而狭窄到半个车轮须在悬崖上悬空冒进。从我一步步推车丈量的全程来看,可以敢说,已经没有了哪怕是一寸的原路痕迹。能看见的已经是像豆腐渣,或说是桃酥渣一样的路面。我为此特意将车胎放气,呈不饱和状推行,否则,即使是推,也会震的我虎口发麻。
那么真的就如人们所说的"因修高速路而不可避免地轧坏了路面"吗?秘密究竟何在?
我曾在离开巴山镇约五公里左右的一个山坳坳里看到一队挂着"川S"牌的运河沙卡车,原本至多载重10吨的车厢里载沙至少20吨以上,且河沙含水,一路流淌。在车子下到山坳处的几个"路不平"坑坎处,为避免车子大梁承压不济而被迫一次次刹闸,那时候,山谷里回荡着一片车辆大梁被挤迫而发出的巨大的嘎嘎声,负荷过重的车体则不断侧倾,摇摇欲坠,而一边就是高达百米以上的深渊。在紫阳县的向阳镇至芭蕉口之间的高坝一段仅仅三米宽的路面上(这段路是我们当年所修),直接架设着水泥搅拌机,需要不断补充水的搅拌机附近就此留下已经冲刷成小河沟一样的路面……
我曾和挂川牌、陕牌的多个载重车司机聊过,得知参与建设的车辆多是合同制的私人老板车辆,他们的利润空间恰在于"少跑几趟而每次多拉一些",如此少耗油形成的高效率恰是最大化利润的关键。那么如此举措对于代表国有利益,抑或可说是国民公众利益的310国道又意味着什么呢?当然,它将意味着在长达少则20多个月,多则达36个月的修建高速公路的时段里,省道将遭到持续破坏。事实证明,据本博沿路所见,一是全路已经放弃维护,昔日的道班驻地已经长期无人居住,大门紧锁,形同虚设。全路无疑已处在无政府状态下,甚至有当地农(居)民直接占路面搞私家基建,挖掘路面,搅拌混凝土等都可以无所顾忌。其二,刚刚实行没有几年的限载检查已完全放弃。
我们再来看看安毛高速公路的建设背景和参建单位情况:安毛高速公路是陕西省交通厅利用外资项目办公室所承建;设计单位是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质监单位陕西省交通厅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监理单位云南云路监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是中铁五局集团第三工程责任有限公司。很显然,作为国家当务之急的安毛高速公路的建设项目是无法更改的。且参与建设单位的资质的权威性无可挑剔。
联系我们所掌握的资讯来看,我们不得不在此提起那个多年来一直在思索的话题——体制弊端。
我们所要提出的问题是:
1、真的就必须为修一条路而破坏一条已成路吗?
2、是否有国家资产(指省道)向私有资产者流失的嫌疑呢?(毁了国家之路,省了私人油钱)
3、就省级地方财政的财力水平究竟有多大的能力在高速路完成后即可恢复省道的正常使用(即所谓"铺油路",不得不怀疑地方政府为百姓画出了一个大大的油饼。高速通车之时,当地居民又合适可待铺成"油路"呢)?
4、省道的严重破坏是否有政府职能机构(包括管理人员)的失职之过呢?
5、为什么在长达数年里,省道如此被毁却无人监督、无人质疑、不做究责呢?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往往有人会站出来说"国内向来如此,对辅助运输通道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不破不立嘛。"这里其实恰说明了一个问题:由于在现有体制下滋生的威权制、长官意志至上论已经渗透到敏感的政治问题以外的生产技术领域、科技领域、学术领域,以及许许多多的国家领域。信息的不透明化和长官个人意志的肆无忌惮已经成功躲过舆论监督一劫,更何况我们的舆论只喜欢莺歌燕舞,哪里还顾得听听相反、相悖之论呢?
走三线之行尚在进行,我所考察的问题其公布出来的也仅在九牛一毛。我将在日后不遗余力地完成我的记载。请看下章《修路拆迁中的农民利益何在?》。[写于四川长坝乡]
多图现场在此http://24hour.blogbus.com/logs/46220169.html
前领导人的寂寞归途
Fri, 11 Sep 2009 23:52:00 +0800
作者:章文 | 评论(23) | 标签:中国, 前领导人, 落寞
政治是压抑人性的职业。看到《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的热销,更使我坚定了这一看法。
朱镕基缘何有那么高的人气,或者说是魅力?关键是他的个性太突出了,完全脱去传统官僚身上所惯有的平庸习气:说话做事中规中矩,不敢逾雷池半步。
朱镕基的话和他的眉毛一样陡峭,"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
个性鲜明的领导人,在国外常见,在中国则罕见。物以稀为贵,更由于朱的践行诺言,使他留给民众的印象非常深刻。
但是,即便是喜� �形于色的朱镕基,2003年退休后,也几乎销声匿迹了。我们仔细回顾,就会发现在新中国历史上,除了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在身退后依然保有影响力外,其他领导"人一走茶就凉",成了令人遗忘的对象。朱镕基如此,别的人更是不知所踪了。现在谁还注意尉健行、吴官正等人的消息呢?
偶尔出现于报端的是,某某前领导人在哪里游玩被群众认出、合影留念之类豆腐块消息。再或者就是每到过年中央团拜老干部时,露把脸。
被人忽视和遗忘,这是对政治人物最残酷的惩罚。政治人物是不分台上台下的,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影响力。在西方社会,不少政治人物下台后,通过种种方式保持自己的影响力,例如卡特卸任总统后,和夫人一起成立了卡特中心,致力于协调国际冲突,结果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例如前总� 克林顿下台后投身于慈善事业,前段时间充当美国总统特使前往朝鲜成功解救两位美国女记者,使他再次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还有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等等,都未曾因下台而终止影响。
而在中国,政治人物一旦下台,就意味着影响力的嘎然而止。也许私底下的建议权还有,但任何公开的活动则鲜见了。他们昨日在台上也许还精力旺盛、踌躇满志,转天就寂寂无声了。落差实在太大了!
他们不像西方政治人物,退休后可以开辟另一块天地,继续自己的影响。我想这大概也折射出了民主和非民主社会的区别:在民主社会里,允许多种声音并存,多种力量博弈;而在非民主社会里,只允许一个中心存在。
因此,即便贵为一国总理,一旦退休也得自觉"闭嘴",以免给新的权力中心造成困扰。而且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 �也不能组建非政府组织或去公司里任职。即便是出外旅游,也因诸多限制而不能随心所欲。
发挥余热不被允许,周游世界也不方便。最后,留给他们的只有守着一栋别墅、寂寂终老这一条路了。不泯的雄心,未酬的志愿,都只能坐对黄昏日落了。对于政治人物而言,这绝对是最不堪的归途。
《民主的细节》
Fri, 11 Sep 2009 22:56:00 +0800
作者:drunkpiano | 评论(6) | 标签:插播广告
我的美国政治观察系列《民主的细节》在怀胎九九八十一个月之后,终于诞生了。
购买《民主的细节》的n个理由:
1. 使您对美帝的批判更加有的放矢。
2.在公共场合手持此书会吸引大量有理想有文化异性的目光
3. 送给孩子有助于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 送给老人有助于他们培养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5. 反正也买不起钻戒送女朋友
6. 光读《环球时报》已经不能满足您日益增长的吹牛需求
7. 在参加高考、考研、公务员、托福、GRE考试之后紧急阅读,可将大脑受灾面积缩到最小
8. 如果有人请您喝茶,您就请他读书
9. 放在书架或茶几上装饰效果不错
10. 您要是太幼稚了,它帮助您变得成熟
11. 您要是太成熟了,它帮助您变得幼稚
12. 买不起飞机票直接去美国看看
13. 到了美国也懒得动脑筋观察思考
14. 封背上有江艺平老师、林达老师、梁文道老师、柴静老师、闾丘露薇老师的推荐,作为以上五位老师任何一位的粉丝,您有粉丝不容推卸的义务。如果您同时是五位老师的粉丝,根据法律规定,您有买5本的义务。
15. 书中有大量不堪入目的低俗内容,满足您的低俗趣味
16. 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不高兴》卖得那么火而无所作为
…… ……
"各大书店"应该已经有了或者很快会有此书,网上也有了。
卓越: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47244904&ref=SR&sr=13-1&uid=478-2320797-0068318&prodid=zjbk902adi
-----
注1:对于那些"网上都看过了"的读者,书中增加长篇序言、布什时代总结文章以及后序,属网上未刊文字。另外,那些网上已载文字,在网上看了之后,您确信自己都记住了吗?
注2: 对于那些怀疑它由于时效性已经"过时"的读者,不用担心,这本书本质上是关于制度,而不是时事。只要中国的媒体对一个政治事件还只有一种声音,只要人大还没有否决过政府征税方案,只要民办教师还需要通过集体上访讨薪而公务员可以轻松报销吃喝费,只要"网民"有抵制日货的热情而没有为黑窑工上街的兴趣,只要陈&诚那样的人还在监狱里,这本书就一直不会过时。
批评的过剩才是教育的问题所在
Fri, 11 Sep 2009 22:48:00 +0800
教育部总是出来发一些很二的规定,以前他出来二的时候,我们一眼就看出他二来了。现在竟然进步了,比如说最近规定的那个"批评权",就卓有进步——我一眼看去居然没发现这个规定的问题在哪。
乍一看,觉得这不是废话么。再一看,觉得有点别扭。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这跟他们修改汉字不一样(我就很纳闷,汉字的问题怎么是教育部说了算呢)。他们折腾汉字,都觉得是在瞎折腾——竟然有所谓的专家出来解释,看网易观众在那里叫嚣:又见砖家叫兽!(其实网友们没仔细看,出来的不是专家,出来的是宣传部的发言人。)可能是教育部老被骂,想要狠心不出来发言,又憋得慌(他们有发言瘾,电击疗法对他们来说或许很必要。),于是挑了这么 ��个貌似废话的话题出来。
可是没用,照样被人骂。但是基本上都没骂到点子上。
实际上,关于这"批评权",很多人会想这是天经地义的东西,教师当然有批评学生的权利。这其实是一种想当然的观点。也是我们的教育之所以令人忧虑的原因之一。照字面意思理解,这话是没错。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实际情况的话,你就会发现:在敝国现阶段的教育中,老师们批评学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辱骂"(你这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二是"恐吓"(要不然我就叫家长)。而这种批评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学生"听话"。
以前,我们信奉的是棍棒教育,现在换了一个马甲,叫"批评教育"。
我一直觉得,我们国家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教育问题。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教育体制的问题。更让 ��头疼的是那种一贯相承的教育理念。比如这个批评理论。(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这个词)。
人们经常说,你做错事了,所以你要接受批评。这么说,这个批评往往是涉及对错的时候,老师们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我回顾了我学生十几年的生涯,就我所见到的教师的批评,基本上很少有时候是学生真的做错了什么,而仅仅是学生违反了某种规矩。
在篮球场上,我们犯规后,接受一定的惩罚。在学校里,却要接受老师的批评。比如我没戴红领巾,没穿校服,早上迟到了一会儿;于是老师就批评我:你是一个好学生,你怎么可以这样呢?(这还是最为轻微的善意的批评!)这跟在篮球上的惩罚完全不一样。前者我们心悦诚服,不会对我们的心灵产生伤害,后者却是通过对人内心的某种伤害而达到惩罚的效果。(尽管有时候这种伤� �轻微的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那些更为敏感的孩子来说,学校的这种教育无疑是一种缓慢的扼杀。)
总之,教师在进行批评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滑向了恶意的或者是漫不经心的心灵伤害。程度稍微严重一些,就是辱骂和恐吓。或者是那种侮辱性的体罚。
再回头想一想老师们批评学生的说辞。哪怕是其中最为温和的说辞,要么是强词夺理,要么便是言不由衷。而更多的时候,是声色俱厉,是心理威慑,是恶意攻击。总之,是一种对人内心的伤害。以前,教师们喜欢伤害学生的肉体,现在,则更喜欢伤害学生的心灵。而最糟糕的是:这种伤害不管在教师看来,还是在受批评的学生看来,都是一种天经地义;他们面无表情的接受。
为什么会这样?
并非所有看起来字面上没有问题的理论都值得大肆宣扬。� �如说民族主义本来没什么大毛病,但是它一旦跟纳粹结合起来,就是犹太人的噩梦。批评本身也没有什么大毛病,可是一旦付诸实施,却总是变成心理伤害。
其根源就在于,这些理论都忽略了对于人性的考察。谈民族主义没问题,但是所有人都忘了:人性的本质,就是倾向于伤害非自己人而亲善自己人的。同样,关于批评问题,人们也忘了:人性本身,就是喜欢把批评变成伤害,并通过伤害而得到快感的。
所以,当今教育的问题不是批评的缺失,而恰恰是批评的过剩。
这时候,问题来了。那就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以管理,教师难道要放任自流么?显然,教师需要有所作为。但这种作为不应该是对于批评的提倡。而应该是强调师生间沟通的重要,交流的重要。因为提到批评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联想的是:你做错了 ��你不能这么做,你怎么可以这样,你再这样我就叫家长。当第一个联想词出现的时候,这个批评势必滑向我们所无法把握的方向。"错了"。真的错了么?早上迟到,没有戴红领巾;这真的是"对错"的问题么?再过十年,当我们回首往事,即便是在别人地里偷西瓜的行为,都会被我们津津乐道;何况是没有戴红领巾这样的事情呢?
实际上,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永远没有什么事是做"错了"的。即使是错了,也是可以原谅的错误。如果教师能够想通这一点的话,他或许就能够心平气和一点,而不是那样的声色俱厉。而说到底,教师往往不能够对学生多一些容忍,因为一个学生对于教师权威的挑战,总是会让他感觉丢面子,从而恼羞成怒。这简直是一定的,什么我批评你是为了你好都是屁话,真正的原因仅仅是恼羞成怒而已。
< >基于这样一些考虑。我们需要提倡的,不是教师应该更多的批评学生;而是教师应该更多的尊重学生。在尊重的基础上,交流才是必要的。我们不需要满怀恶意的批评,而需要相互尊重的交流。我们教育最缺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在教育的一开始,人们总是在说:你要孝敬父母,你要听老师的话,你要对人有礼貌,你要学会对老师问好,敬礼。等等。看起来都很正确的说法,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一系列的说辞,都是单方向的规定,却没有一条是普适性的,双向的,平等的。在你必须听老师的话的时候,你就发现,你和他之间不再是平等的了。在你必须孝敬父母的时候,你就发现,亲子间的平等的爱被架空了。而对于礼貌的强调,则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真正友好关系的建立。
总之,他们什么都说了。就是没说"人人生� 平等,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这一条最为重要的真理。
现在,回到"怎么管理学生"这个问题上来。之所以会有这个批评权的问题,就是因为怎么管理学生成为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其实这个很简单。
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学生犯规的时候。这就像但篮球,我们总会不小心的犯规;解决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建立一套不带心理伤害性质的惩罚规则。在这个问题上,我其实并不反对适当的体罚,因为体罚并不总是给人带来伤害,给人带来伤害的,往往是那种侮辱性的体罚。比如有些老师喜欢扇学生的耳光。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心理倾向遵守规则,只有少数人有打破规则的天赋。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我们认为的应当加以纠正的行为。比如说,撒谎,偷窃,等等。这种情况,是未成年人可原谅的小错误。这时候,� �于尊重的交流就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
2009年9月11日。
骑虎难下,那就骑着老虎往前走(窦丽丽)
Fri, 11 Sep 2009 22:46:00 +0800
《@民间》第五期 民间报告——焦点
说起田桂荣,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说起回收废电池的"田大妈",关心环保的几乎无人不知,她曾经是一位农民环保明星。这些年,她在媒体上没那么热闹了,在公众的视野中也出现得不多,她在干什么呢?相信随着记者的叙述,她的快乐和创痛会再次吸引你们的目光。
骑虎难下,那就骑着老虎往前走
——田桂荣的环保生涯(上)
文/窦丽丽
2009年8月初的一天,田桂荣接到附近一位村民打来的求助电话,说化工厂把污水排到他家的稻田里了。这位村民的稻田处于低洼处,附近有两家化工厂,而他并不知道究竟是哪家工厂的污水。
接到电话,田桂荣就忙活开了。她联系环保局,自己也亲自跑到现场去调查。"我去的时候,有一家工厂还比较横,说我没资格检查。我就说我是政协环资委的,有视察证,他们的态度立刻转变了,拿出了环评报告,还让我去看看他们的生产车间。另一家化工厂根本没有办环评,后来环保局也来检查,让他们马上补办。"田桂荣说。
现在,当地人遇到污染问题就找田桂荣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而政府部门和污染企业也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是有人举报污染,有人和污染企业作斗争,那就一定是田桂荣"指使"的。
"没办法,"田桂荣说,"我现在是骑虎难下了,既然是进退两难,那我就骑着老虎一直往前走。"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回收废旧电池,二是考察河流。这两件事我都会坚持做下去。今年,我要制� �黄河污染地图和新乡市污染地图,将我们这些年的考察成果发布出来"
田桂荣的老家在河南省新乡市合河乡范岭村,她本来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也是村里的致富能手,最早的万元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她在新乡市开了两个店铺卖电池,一年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田桂荣家现在看起来依然还不错的二层小楼,就是在1996年盖的。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田桂荣知道了废旧电池对土壤、地下水的危害,从那以后,她就开始了回收废旧电池,也与环保结了缘。
最初的几年里,田桂荣是以每节废旧电池两分钱的价格回收的,单此一项,她就花掉了八、九万元钱。随着田桂荣回收废旧电池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机关都把废旧电池集中起来送到田桂荣家。收回来的废旧电池先是堆放在新乡市的出租屋里,后来实在放不下了,就有个单位提供了两间库房,再后来库房也放不下了,田桂荣只好把废旧电池都堆放在刚盖好不久的自家二层小楼里,导致小楼无法住人,儿子的婚期也因此一推再推。后来,在媒体的帮助下,国家环保总局过问此事,河南省环保局在新郑市建成了一个三百多平方的仓库,用来暂时存放田桂荣回收的六十多吨废旧电池。待建成一个真正能处理废旧电池的工厂后,再运到那里进行处理。
现在,新乡市有很多学校、企业将废旧电池集中起来送到新乡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田桂荣 ��和协会的办公室里依然存放着一些废旧电池。"少的时候先放在这里,等攒多了再运到环保局的仓库里。"田桂荣指着地上的废旧电池说。
最近两三年,关于废旧电池要不要回收是存在一些争议的,有专家认为,现在普通的废旧电池可以随其他垃圾一起丢弃,并不会污染环境。对此,田桂荣说:"北京的专家说废旧电池不需要回收,打击我,我很气愤。我自己文化有限,但等我将来有钱了,我要开废旧电池处理的研讨会,非要把这个事情弄清楚。我们新乡市的一位领导以前是化学教授,他就支持我回收,说北京的专家不结合实际,电池全身都是宝,就看放在哪里,随便乱扔,那些宝贵的东西都成了祸害。他还说以后要加大执法力度,专门生产环保电池。"
"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会一直坚持下去。这些年我们协会 ��直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回收废旧电池,二是考察河流,以后也还是要坚持做这两件事。"田桂荣说。
田桂荣对河流的考察其实从2001年就开始了,只是她回收废旧电池的影响实在太突出,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她考察河流的事迹,忽略了她曾经获得"保护母亲河奖"。
从2001年开始,田桂荣每年暑假都会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去考察黄河的生态状况。2001年至2004年,主要是考察黄河河南段;2005年,他们考察了黄河全程,到达了黄河源头,着力弄清楚黄河哪些地方污染比较严重;2006年到2008年,每年分别对那些污染比较严重的河段进行考察。
今年7月20日晚上,田桂荣带领着河南工业大学的七名大学生志愿者和新乡市电视台的记者以及其他几名环保志愿者,踏上了开往兰州的火车,沿着新乡——兰州——白银——石嘴山—— ��头的路线开始了今年的调查活动。
"今年由于经费特别紧张,我们的路线就比较短,重点考察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田桂荣说,"情况可不怎么乐观。我们在白银市东大沟入黄河口处调查的时候,当地的一位放羊的村民告诉我们,长期以来,东大沟两边的村庄浇地用的都是重金属严重超标的黄河水,饮用的也是重金属超标的黄河水,村民牙齿脱落现象严重,过去是中老年人掉牙齿,现在发展到小孩子也开始掉牙,就连羊吃了这里的草牙齿也都掉光了。近年来,村里癌症患者比例大幅增加。还有包头,照样在建大型化工厂。前些年我们去东营黄河入海口处考察,当地的老百姓就说,真想让黄河倒流。"
田桂荣觉得自己有责任把黄河的污染情况调查清楚,每年,她都会将调查的情况写成报告递交给黄河管理委员会和有关政府部门, ��望能引起重视。
"越是考察越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以后每年都要坚持下去。等有钱了,我要开黄河污染的研讨会或者圆桌会。"田桂荣说。她还打算拍一部关于黄河的纪录片。
每一年,田桂荣也都会组织志愿者坐公交车、骑着自行车对新乡市内大大小小的河流进行考察,摸清每一条河流的污染源。今年的考察从3月份开始,现在已经进入尾声。新乡市四区八县只有一个县的调查还没有做完。
田桂荣给新乡市的四区八县都按照污染情况排了队,新乡县污染最严重,有三四个重污染厂,获嘉县排第二,辉县排第三,长垣县最好。
"我们会把考察报告递交给有关政府部门。今年无论如何也要把黄河污染地图和新乡市污染地图做出来。"田桂荣说。
"斗争是要讲究策略的,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打气筒,给� �百姓打气,鼓励他们去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我一定会和污染企业斗争到底,如果我死了,把我的骨灰撒到排污口,做鬼也得继续"
田桂荣在当地可谓声名远播,是污染企业的心腹大患。现在,当地只要是环保方面的投诉、举报,在污染企业看来,统统都是田桂荣"指使"的。今年7月份,田桂荣考察黄河期间,她本人不在新乡,环保局到企业去检查,污染企业都认为"一定是田桂荣搞的鬼"。
"污染企业和乡政府、黑社会都是勾结在一起的。我们村有几个妇女去找化工厂,这事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黑社会的人出来说,'是田桂荣叫你们来的吧,你们想死啊'。乡政府还向县里告状,说我反对发展经济。这些,甚至影响了我儿子的前途,"田桂荣说。
作为新乡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田桂荣在2005年到2008年 ��间通过竞选当上了范岭村的村长,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设一个环保新农村。
当村长期间,田桂荣关闭了一些污染源,督促一些小镀锌厂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排放;她发动群众与污染企业作斗争,并且引进了10家对环境没有污染的工厂,鼓励村民通过不污染环境的方式发家致富;还带领村民种了很多树,"不光是种树,我还不允许砍老树。现在全县就数我们村的树最多了。"田桂荣对此感到很自豪。
田桂荣的这些努力换来的是污染企业的反弹,在换届选举的时候,污染企业下定决心要把田桂荣选下去,不惜出钱进行贿选。说到这些的时候,田桂荣的眼圈红了:"你把心都给了范岭,你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帮助他们,最终却抵不过污染企业的一盒烟、一瓶酒。"最终,在选举的最后一轮,田桂荣以几十票的差距被选下来了。
p> 直到现在,村里还欠着田桂荣一年的工资,一共是4800块钱,非但不给工资,还指责田桂荣贪污。"这钱我一定得要回来,事关我的清白。你说我贪污,那你就去告我,我去应诉。"田桂荣说。刚选下来的那阵子,田桂荣的情绪差到了极点,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杀,头发掉得差不多快没了,出门需要戴着帽子。后来,家人安排她出去旅游散心,去了南方的大理,也去了北方的内蒙。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想通了:"他们这么折腾,说明他们还是怕我,我做的是有利于子孙后代的事情,走的是正道,这事我得干到底。我经常说,等我死了,把我的骨灰撒在排污口,做鬼也要和他们斗。"
现在说起落选的事,田桂荣已经可以平静面对了。让她感到有点遗憾的是,她一直想帮村里上一个节水灌溉项目,却没有做成,她希望后来的村长能把� 个项目做起来。
现在,田桂荣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新乡市环保协会的发展上,但没事的时候,她还是会回到村里看看,对于自己曾经付出了那么多感情的村庄,还是非常留恋。"我虽然不当村长了,但我还是好村民,村里有事,我还得管。"田桂荣说。
和污染企业作斗争,田桂荣一直很讲究策略,或者说是无奈地不得不讲究策略,担心斗争过于激烈影响到协会的生存。所以,她发动群众同污染企业作斗争,"自己不怎么太露头","把信息、知识、方法带到受污染坑害的群众中"。
"有一个放牛的村民对我说,你只要把信息公开做好,我自己就能发动五十个人按手印,和污染企业斗。"田桂荣说,"环保还是得民心的。我自己就像个打气筒,给群众打气,鼓励他们自己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
对于黄河污染地图 ��新乡市污染地图,田桂荣也打算采取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黄河污染地图她会直接发布,而新乡市污染地图做出来以后,她会先给新乡市环保局看,如果他们采取措施进行整治,那就先不公开发布,如果他们不管,再采取公开的方式与污染企业直接斗争。有的人不理解田桂荣为什么不专心做新乡市的环保,而要去考察黄河,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来说似乎有点太大了。其实田桂荣这么做,无非是规避当地政府给她的压力,也有点"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意思,这也是她有策略地做环保的一点体现。
"这些年我陆续投入了四十多万元,其中我的奖金和企业的资助一共有18万,剩下的都是自掏腰包。实在不行我还有贷款"
田桂荣是个乐观而且执着的人,认准的事情就一心一意地去做,抗压力很强。她又是个生动、有趣的 ��,在我的印象里,她是唯一给企业做广告的民间环保人士;田桂荣还是个有想法的人,她一直想搞个"小实体"赚钱来养活环保协会。
这些年,田桂荣为环保工作一共投入了40多万元,其中有18万是她的奖金和拉来的资助,剩下的都是她自掏腰包。最早回收废旧电池花掉了八、九万,后来成立了环保志愿者协会,需要维持协会的日常运转,考察黄河需要钱,做网站也需要钱。为了一心一意做环保,田桂荣把自己的两个店铺都交给亲戚经营,把盘货的钱也全部都投入到环保事业上了。这位村里最早富起来的人差不多变成了村里最贫穷的人。
田桂荣得到的资助大都是当地企业几千几千给的,她基本上没得到过超过一万元的资助(奖金除外)。有一年考察黄河前三天,考察的费用还是没有一点着落。就在田桂荣咬牙坚持准备自己掏� 的时候,一个电动自行车厂的老板赞助了10000块钱。今年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一家房地产企业,赞助了4000块,田桂荣的丈夫老范给了她1000块钱,她又问女儿要了点钱,七凑八凑地凑了一万多块。"今年考察特别紧,坐火车只敢买硬座,有时候座位不够,我们就得轮流倒换着坐,住旅馆的时候只要两个房间,男的一个女的一个,大家挤一挤。伙食以方便面为主。今年的学生都有点抱怨了,觉得又苦又累,伙食太差。"田桂荣很无奈地说。
从1999年回收废旧电池开始,田桂荣就意识到,若想长期坚持工作,一定要成立合法组织。从1999年到2002年,经过三年的奔波,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干预下,新乡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得以正式成立,田桂荣当选会长。
最开始,协会在田桂荣店铺的阁楼上办公。2003年到2005年,太平洋保险公司为田桂荣提供了一百多平米的办公场所,那也是协会规模最大的一段时间,那几年,田桂荣的资金比较宽裕,刚盘完货,再加上她得的奖金,协会的工作人员一度达到六个之多。不过那时工资低,每个人最多400元每月。2005年下半年到现在,中华电池厂使用田桂荣的肖像,没有给田桂荣钱,而是为协会提供办公室,楼上两间屋子,大概30平米,楼下还有个比较大的会议室,时间是三年。按照当初和田桂荣的协议,电池厂的员工都是协会的志愿者。不过现在,中华电池厂破产了,厂区人去楼空,杂草丛生,一派荒凉的景象。
目前的办公室能用到什么时候,田桂荣也不知道,根据当初的协议,其实已经到期了,不过现在也没人来赶她们,所以还可以待下� 。田桂荣跟我说,她都打算好了,实在不行就把她在幸福家园小区租的两居室粉刷一下,做协会的办公室。
协会现在有一名工作人员,是田桂荣通过人才市场招聘来的,去年9月份到协会工作直到现在,田桂荣每个月给她1000块钱。她跟我说,人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人家来讲,这是一份工作,就得给人比较合适的工资。找一个工作能力不错的人,然后再慢慢影响她,让她成为环保人士。
今后的经费还是没有着落。去年到现在,协会都没有什么收入。我问她,那你怎么给人家发工资呢?田桂荣说:"我还有贷款。"说到这里,连田桂荣和老范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可能连他们自己也觉得,贷款做环保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田桂荣现在欠着银行三万元的贷款,九月份到期。"这是我还当着村长的时候,引进了一个小额贷款� 目,帮助村里的年轻人致富的。当时我就想,我也贷一点吧,万一以后协会经费不够了,还能应急。"田桂荣说,"结果今年考察黄河得到的赞助极少,有一部分贷款就贴进去了。"我问她,能还上吗?她告诉我,可以先从其他地方借点还给银行,然后再重新贷,目前也只好这样拆东墙补西墙了。
前几天,资金实在紧张,口袋里只有几十块钱了,不得已,田桂荣只能到那两个已经不属于她的店铺去找人家要一点,每个店铺要了300块。"大家都挺支持我的。"田桂荣说。
丈夫老范是田桂荣忠实的支持者,她走到哪儿,老范就跟到哪儿。以前田桂荣当村长,老范在村里帮她,从去年12月份,她回到新乡市专心做环保,老范也到了新乡市一个小区给人家当保安,月薪600块。老范有时候也抱怨,这些年,田桂荣自己没有从协会领过一分 ��工资,和老范过着清苦的生活。闲聊的时候老范就说到,他们平时很少吃肉,田桂荣补充说:"基本上就没怎么吃过。我还好,经常在外面开会什么的,有饭吃。老范最苦了。"但老范随即又说自己不吃肉身体好,血压血糖都不高,体重也不长。"老范跟我说,就不能让你有点钱,有点钱你就考察黄河,再有点钱你还不得去考察太平洋啊?不过,别看他平时嘟嘟囔囔的,有事了还是支持。"田桂荣笑着说。
我去采访的时候,田桂荣正在老家范岭村。她家门口停着一辆外观看起来很像是QQ的小轿车,田桂荣说这是山东时风集团捐赠给环保协会的一辆电动车,条件就是田桂荣帮着做宣传,就是说一句广告词:环保节能就是好。这辆小车市场价三万块,充一次电可以从新乡市火车站到范岭村跑四五个来回。充满电需要八个小时,耗电二十几� 。不但省钱,而且没有排放。如果算上电池厂使用田桂荣的肖像那次,这应该是田桂荣第二次作广告代言了。
田桂荣现在一直犹豫着,究竟要不要开个店铺赚钱来养活环保协会。"我是有这个能力的。但是我又怕分心,所以一直犹豫着。老范也不是很支持,他建议我可以找一些环保广告来做,但是广告即便有,也不一直有。所以,我还是要做个小实体。"田桂荣说。
8月13号,田桂荣到北京参加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顺便也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环保基金,为协会找点费用。中央电视台《相约》栏目邀请她9月份去参加一台晚会,她已经提前跟主持人说,想找一块地方,种一两百亩有机粮食,然后开个卖有机粮食的小店,这样既能把有机农业往前推一推,也能赚点钱养活协会。另外,她还跟主持人说,现在都是明星做广告,有没� �可能环保人士也做些广告,帮助协会的生存。
其实田桂荣有很多很多机会可以赚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由于以前在做生意方面的出色表现,直到现在,还有田桂荣的老同学、亲戚想请她去帮忙,每个月给几千块钱,她都拒绝了。田桂荣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一心一意,别人再赚钱我也不眼红,个人有个人的追求。还有的厂请她去当名誉厂长,她都拒绝了。污染企业要给她钱,让老范去应个名,她也拒绝了。
田桂荣说:"自从我踏入环保这一行,就好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航标,环保就是我的舞台,我要好好唱我的戏。"
通涨的苗头
Fri, 11 Sep 2009 22:38:00 +0800
作者:啄木 | 评论(3) | 标签:CPI, PPI, 通货膨胀, 季节性调整
国家统计局上午披露8月份月度经济数据,其中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1.2%,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7.9%。
我们这里要关心的是环比CPI和PPI。欲知环比和同比数据的区别以及我计算环比CPI和PPI的方法,见:《CPI和PPI的环比数据》
我们知道,环比CPI呈现极强的季节性,因此如果想知道CPI的走势,则必须进行一定的季节性调整(Seasonal Adjustment)。计算同比变化(也就是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CPI变化)也是一种季节性调整,但也是比较粗暴的一种,其缺陷是信息滞后,在物价水平剧烈震荡时期尤其如此。我这里所用的季节性调整基于X-12-ARIMA模型,是美国统计局所用的季节性调整方法。
根据我的算法,8月份CPI比7月份下降1.02%,经过季节性调整后CPI比7月份上升0.31%。由此可见,大家一直担心的通涨已经有了苗头。图一画出了2001年至今的同比CPI(蓝线),以及经过季节性调整的CPI(红线)。从曲线上看,我们可以猜测环比CPI在2009年接下来几个月里仍然会下降,但那是季节现象,经过季节性调整的环比CPI可能会持续上升。
环比PPI数据较为稳定,8月份比7月份下降0.31%,而季节性调整后是上升0.13%。 图二画出了2001年至今的同比PPI(蓝线),以及经过季节性调整的PPI(红线)。但是就如我7月份的帖子所写,PPI的走势跟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上不可预测,大幅上涨和大幅下跌的可能性都有。
图三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和PPI同比变化数据。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