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6日星期四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改写历史的美国首位华裔女国会议员

Thu, 16 Jul 2009 15:59:00 +0800

作者:一娴 | 评论(17) | 标签:华裔, 国会女议员, 民主社会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优越性

美国当地时间14日晚上,加州国会众议员第32选区特别选举结果,民主党华裔女候选人赵美心以优势票数击败另一位华裔女候选人共和党人赵美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女国会议员。

赵美心,(Judy Chu)出生于加州,祖籍广东新会,今年五十六岁,从政已有二十四年。曾三次当选加州蒙特利公园市市长,2003年当选加州众议员,现任加州平税委员会副主席。赵美心的当选,是美国华裔,尤其是华裔妇女从政的一个历史性的标志,具有重大的意义。

赵美心的当选,在全美华裔聚集人口最多的一个州,尤其具有意义。长期以来,美国主流社会一直未给华裔已足够的重视,在加州的历史上,前一百多年,州议会没有一位亚裔议员,华裔参政为民选官员,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只几年的时间,就出现了首位华裔女联邦国会议员,堪称华裔从政及华裔妇女从政的历史性标志事件,也表明了华人参政的意愿逐步上升和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赵美心的当选,将进一步改善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从政的看法,从而使美国主流社会能更进一步重视� �裔。

赵美心的当选,改写了美国华裔妇女参政的历史,在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有一定地位的华裔社会,也有利于华裔妇女地位的提高和改善。从这次对决的两位候选人都是华裔妇女来看,美国华裔妇女不但参政,还可争取到较高的政治地位,这对华裔妇女和所有有志参政的华裔妇女,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同时,也应该看到,赵美心的当选,固然是美国华裔从政的值得庆贺的大事,然而从华裔人口所占的比例来看,差距仍然很大。美国国会共有议员435名,按比例,大致是每70万人口有一名国会议员,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美国华裔人口近三百万,而这一届美国国会里的华裔议员,加上赵美心也只有两位,而且都是众议员,到目前为止联邦参议院还没有出现华裔参议员。这样的数据,显示华人参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赵美心除了获得选区民主党团的提名,还获得洛杉矶市长维拉莱戈萨德全力支持。维拉莱戈萨是加州最具影响力的西裔民选官员,他公开力挺华裔赵美心。由于第32选区选民虽然华人众多,是美国西海岸最大的华人居住区,但还是以西裔为主,约占百分之六十,因此维拉莱戈萨德的支持对该选区西裔选民产生重要影响,也是赵美心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就是赵美心自己,也没有太过于强调自己的华裔身份,而是更多地谈到范围更大的亚裔,因为她也得到了其他族裔的支持。赵美心在当选前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多次提到亚裔的身份,她还说,如果成为国会议员,她会代表美国华裔的利益,也会和"其他八位亚裔众议员一起,表达社区所需,同时唤起华裔的政治觉悟。"

赵美心说得很对,华裔的政治觉悟还待进一步唤 ��,赵美心这样的华裔精英应该得到更多的华裔的支持。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美国华裔大多并不热心政治,近几年来这种现象正在改变,但还远远不够,需要不断地努力。美国华裔需要有更多的像赵美心这样的精英,赵美心也需要更多的华裔的支持,团结起来积极参政,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华裔在美国社会的地位。

一娴的最新更新:
  • 又见慕尼黑 / 2009-06-23 08:49 / 评论数(4)
  • 走进美国黑人教会 / 2009-06-16 08:10 / 评论数(13)
  • 安理会的严厉制裁能否使朝鲜屈服? / 2009-06-13 08:26 / 评论数(10)
  • 美国记者朝鲜变筹码 奥巴马如何出牌? / 2009-06-10 08:42 / 评论数(15)
  • 在甲型流感重疫区的生活随想 / 2009-06-08 00:14 / 评论数(10)
  • 返回顶部

    西人排行榜,北大列名位

    Thu, 16 Jul 2009 15:02:00 +0800

    作者:吴澧 | 评论(2) | 标签:排行榜, 大学, 北大

    上月中旬(6月18日),《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周刊公布了今年的世界四百所顶尖大学排名。我国内地有八所大学上榜,其中,排名最高的北京大学与韩国的首尔大学及瑞士的洛桑理工学院并列50。次高的清华排名56。另外,香港有五所大学上榜,三所排在北大之前。台湾也有四所大学上榜,排名都远在北大之后。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排名,在美国算是最有权威的。不过,美国人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有统一意见,也有一些学校说这个排名不符合他们的办校宗旨,决意退出等等。但家长和中学教师通常认为这个年度排名榜是很重要的参考,还是很重视的。我国大学上了这个排名榜,至少对招收美国留学生有利。

    所谓排名,其实很依赖于排名的标准。不同的标准可以排出很不同的名次。同样是北大,在三年前(2006)美国《新闻》(Newsweek)周刊的全球大� �排名中,甚至未能挤入前百名。因为《新闻》周刊将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程度作为主要指标,北大在这方面确实比较弱。

    今年的排名,北大的论文引用程度仍然分数很低,比科大低得多,说明我国总体科研水准尚待提高。香港的大学之所以排名高,国际性指标(外国教授和外国学生所占的比例)得分多之外,就是教授的论文被人引用多。幸好,这次排名的主要指标是同行评议,而北大的这一指标居然是满分100,与排名第一的哈佛和排名第二的耶鲁相当。为什么被征询意见的各国校长和学者,对北大有如此之高的评价?

    个人看法,首先是北大买过一张克林顿总统的头等舱好机票,声誉"唰"地起飞了。克林顿当年在北大讲演后,笔者遇到的外国人突然都知道北大了,知道这是中国的哈佛,专事培养中国各界精英的。西方� 识分子对高智商的克林顿多有好感,特别是跟后来的小布什相比,原来对克林顿没有好感的也有了好感。后来布什在清华讲演,反响就没这么大。

    二是北大毕业生在各国名牌大学留学的多,教授印象比较好。当然,我国名校都是出国留学预备班,不过,北大学生似乎还是表现略好一些,综合素质比较高。相对而言,他们知识面比较广,各方面比较懂事,待人接物比较讲礼貌,便后冲水的比较多。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也搞得比较少。虽然西方人不管这类私事,但是,跟老婆打到两眼青肿进实验室,教授心里还是有看法。

    看着这个排名,对北大、清华积极引进海外"世纪人才",突然也有了新的理解。这些海外华人教授的到来,既可提高国际性指标,又带来很高的论文引用程度。在高校评议数字化的年代,这是提升排名的便捷措 ��。

    吴澧的最新更新:
  • 愤青亮水平,智黑变木呆 / 2009-07-12 09:04 / 评论数(16)
  • 美国独立日,寰球共庆时 / 2009-07-04 16:23 / 评论数(35)
  • 大国做交易,小儿谈恋爱 / 2009-06-25 14:55 / 评论数(25)
  • 通用称巨人,全力养肥肉 / 2009-06-18 06:57 / 评论数(20)
  • 宁做伪君子,不当真小人 / 2009-06-11 06:52 / 评论数(17)
  • 返回顶部

    昆明小学生卖淫案 陈艳命运最新情况

    Thu, 16 Jul 2009 14:32:00 +0800

    作者:老虎庙 | 评论(10) | 标签:陈艳, 卖淫案, 昆明, 司法

    为公众关注的"昆明小学生卖淫案"出现最新情况。15日下午接屠夫由昆明打来电话讲述了昨晚9时小学生陈艳被昆明警方突然带离家中,目前去向不明,向政府及警方多方打听,一律推说不知。

    屠夫在电话中紧急呼吁社会各界关注16岁小女生陈艳的命运,并呼吁保护妇女儿童利益!

    面是我与屠夫旧录音http://24hour.blogbus.com/logs/42391152.html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 把脚印刻写在沙漠里 / 2009-07-15 11:20 / 评论数(2)
  • 《信访条例》颁布四年回顾 / 2009-07-14 14:30 / 评论数(9)
  • 由《烛尽梦猶虚》一书看懂"林牧现象" / 2009-07-13 07:25 / 评论数(6)
  • 好人朱承志 / 2009-07-10 03:24 / 评论数(2)
  • 我受贿一百元的经过 / 2009-07-07 15:19 / 评论数(6)
  • 返回顶部

    水务局副局长说了句看似正确的"黑话"

    Thu, 16 Jul 2009 13:41:00 +0800

    作者:魏英杰 | 评论(3) | 标签:越发达水越黑

    有时候,官员说错话并非坏事,至少能让老百姓看出问题所在;总是说些正确的废话,没人爱听又没啥信息量,还不如不说。比如上次郑州规划局副局长逯军要不是心急口快,人们怎么知道这位官员居然会把执政党和老百姓对立起来,又怎么能顺藤摸瓜,发现涉案别墅的一连串问题?

    所以,对于官员发表的公开言论,有时还要站在更高立意上审视,找出问题的根本症结。这次,又有网友揪出一位"最牛副局长"——海口市水务局副局长符传君在回答海南新闻频道记者"海口污水问题为何长年未解决?"的采访时,抛出"雷"人之语: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水越黑。(7月14日信息时报)这位副局长的言论和逯军一样,明显有"政治不正确"的地 ��,遭到网友一致批评教育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过也要具体分析,符传君这番话是一种事实描述,还是在为环境污染辩护。如果作为事实描述,他这么说其实没什么错。至少从表面现象看,国内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确实环境污染越严重,这简直成了"规律"了。倘若他这么说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那当然是谬论,不值一驳。万一这位副局长还有拿这句话来为本部门的"不作为"辩护的意味,那么大家应当把重点放在:查一查该部门拿纳税人的钱都干了些什么。

    此外,还不妨进一步关注,为什么经济越发达地区水会越黑?从这一"客观现象"还能够发现哪些问题?搞明白这些事情,恐怕比揪住这位副局长不放,更有意义。

    这些年来,环保风暴一场又一场,大抵都以无奈收场。除了相关制度缺乏约束力,环保部门无从� 劲等因素,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环境污染并非局部个别现象,环保部门根本勒不住利益主体(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单位)的违规冲动。说到底,环保部门的对手是整个扭曲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要"GDP至上论"的思维不改变,片面追逐经济增长的模式不转变,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输家永远只能是环保部门。更何况,在许多地方,环保部门还有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任务,猫和老鼠是睡在一个窝里的兄弟,怎么可能让环保部门有保护环境的决心和行动?

    经济越发达地区水就一定越黑?这当然是扯淡。网友们就举出了不少例子,证明这是国内的不正常现象,而非必然的社会趋势。在许多经济学教科书上,都有关于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专门论述。一般而言,环境保护是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搞好经济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提高个人福� ,在某种意义上二者并非矛盾关系。只不过,环境污染影响的是社会和老百姓的利益,而搞经济发展(更直接地)涉及政府的政绩和企业的既得利益,所以,当政府部门(官员)和市场主体站到一起,往往就会牺牲大众,谋求自身利益。这也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愿对环保动真格的原因所在。

    从这个角度看,这位副局长无非说了一句看似正确的"黑话"。他在不经意间透露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官员对于环保问题的内心想法。这番话更可以看作当前扭曲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注脚——表明一些官员已经彻底沦为这一扭曲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俘虏,连基本常识都不管不顾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位副局长说的对不对,他该不该这么讲,其实都不太重要了。就算有关部门处分了这位说错话的官员,能够改变什么呢?

    2009年7月14日

    < div>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温和改良主义者季羡林的精神遗产 / 2009-07-14 11:58 / 评论数(4)
  • 勿让世俗荣誉掩盖季羡林晚年反思 / 2009-07-13 14:48 / 评论数(1)
  • 季羡林:从东方学到大国学的寂寞之旅 / 2009-07-12 12:15 / 评论数(6)
  • 普及"国学歌"不妨学习李叔同 / 2009-07-10 18:23 / 评论数(5)
  • 当学术反腐进入深水区 / 2009-07-09 14:19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双重标准的源头

    Thu, 16 Jul 2009 10:42:00 +0800

    作者:风语者 | 评论(4) | 标签:时事观点

    双重标准这个词近年来经常出现。它一方面是指美国在对待国际事务时的一种态度,另一方面也是指美欧等西方世界对待亚非拉很多事务时采取的态度。但是,双重标准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在我们审视近代历史的时候,几乎到处可以看到这种状态。

    双重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的标准与对他人的标准不同。美国作家菲利斯-本尼斯在她的著作《发号施令—美国是如何控制联合国的》(Calling The Shots, How The Washington Dominates Today's UN)一书中,披露了40年来美国在联合国采取双重标准的大量事例。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离任时也公开承认:联合国确实存在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问题之所以近年来日益被人提起,并不是因为这种做法近年来日益明显。在西方所主导的世界历史中,双重标准一直存在,在奴隶制时代比今天更严重。近年来这个问题被反复经常提起,更主要的原因是,非西方国家自身整体意识的觉醒。并且,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西方的双重标准已经成为不公平、不公正的根源。

    本文不讨论双重标准的种种事例,只简单说一下本人对双重标准源头的看法,看看西方人习以为常的双重标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双重标准的第一个源头是等级制度,这应该比较容易理解。既然有了不同的社会等极,必定意味着对待不同等级有着不同的标准。应该说,双重标准现象在古代,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古代东西方社会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等级制度。等级制度的天经地义,导致双重标准的正常化。在等级社会没有推翻之前,几乎不会有人提出双重标准的问题。四大文明古国如此,古希腊也如此。双重标准在等级社会几乎是从来不被质疑的。

    在古代社会,虽然等级制度到处都存在,但是,双重标准的强弱却有不同。中国是历史上最早的法治国家之一。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已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刑不避大夫"等,都是弱化双重标准的体现。当然,在等级社会中,法律面前的平等并不能完全消除双重标准的现象,这在东西方社会都是相同的。但是,中国古代社会还有一个制度,使得双重标准的不利影响更加弱化。

    社会等级如果永远不可变更,双重标准就会成为永远无法摆脱的命运。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与世界其它地方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永久世袭。从秦朝开始,根据军功而提拔升官就已经成为法律。科举制度出现之前,中国就有社会基层的举荐制度。隋唐之后,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它更加成为淡化等级制度的合法手段。再加上即便在本朝之内,皇亲都不能永久世袭,于是,中国古代社会在不同的社会等级之间,提供了一条自然流动、可升可降的合法渠道。使得中国古代的双重标准没有那么顽固。

    比较而言,西方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严重缺乏润滑剂。在古希腊,奴隶要想改变身份,没有靠自身努力的合法渠道,只有奴隶主开恩这一条路。在欧洲中世纪,贵族都是永久世袭的。即便贵族破落,依然可以世袭头衔,享有特权。这就使得西方社会的双重标准显得非常顽固。

    双重标准的另一个源头就是一神教。一神教在西方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后,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造成理论上的人人绝对平等,而是造成信与不信的绝对不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比,前者显得虚幻,缺少真实的依托;后者显得实际,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但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确实对等级社会是一种冲击。欧洲中世纪化解这种冲击的办法就是,宗教直接参与世俗社会的管理,甚至变成世俗社会的绝对统治者,宗教人士的地位部分取代世俗贵族的地位,谁自称代言上帝,便获得了高于普通信徒的特权。

    东亚的宗教大多都是多神教,信仰不同的神,差别不大。欧洲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基本上都是一神教。一神教最大的问题就是:能否不信上帝?不信上帝与信上帝之间有没有差别?结论是显而易见。对于一神教来说,它要吸引教徒,必须显示出信与不信的巨大差别;对于信徒来说,只有这种差别的存在,才能让他真正信服。于是,在信与不信之间,信仰歧视变成欧洲双重标准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源泉。

    欧洲一神教还有一个观点,也更加加深了双重标准的存在。一神教有一个末日审判,教义指出,在末日审判的时候,有些人能够进入天堂,有些人只能下地狱。按理说,现世的普通人可以通过修行等方式,在末日审判的时候,让上帝酌情处理自己的命运。但是,现实中,几乎总有某个民族或国家或集团,宣称自己是当然的"上帝的选民",甚至他们的国土也成为上帝的"应许之地"。也就是说,他们在末日审判的时候是必定要上天堂的。这种情况导致双重标准几乎无法消除。

    欧洲自从法国大革命后,人人平等的概念,才从上帝的掌控下进入世俗社会。此后,世袭贵族所代表的等级制度大为弱化,宗教的等级差别也退到世俗社会之外。但是,一神教信与不信的天壤之别,由于宗教的强大传统,仍然滞留在世俗社会。这个信与不信的核心,就是欧洲世俗社会创立的一套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被欧洲视为绝对正确的世俗社会的原则。违背这些原则的人,所遭受的待遇,与当年不信上帝的人的处境几乎完全一样。

    换句话说,欧洲近代之后,自认为绝对正确的世俗社会价值体系,已经坐上了原先上帝的位置,获得了与上帝一样的不容怀疑、不容不信的绝对地位。而且,如果怀疑、不信或者挑战,也将遭受挑战上帝的同样下场:下地狱。最为关键的是,等级社会的双重标准是看得见的外在形式;而一神教的双重标准更多是看不见的内心状态。

    理论说起来几句话就说完了。但是,在实践中,理论的几句话往往就是几百年的历史。对于全世界各地的非西方国家、民族来说,前几百年的反抗,主要是针对看得见的世界体系内的等级制度,例如奴隶制、殖民地等。这种世界性"等级国家"的体系,造成了明显的外在双重标准。随着殖民主义的结束,西方制造的外在双重标准,以不得不被迫放弃。但是,内心的双重标准依然没有改变。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在殖民地历史结束后,对于当今世界的双重标准问题,非西方国家的质疑、批判声音,开始真正出现,并越来越洪亮。

    中国古人对于人与人之间交往,提倡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是消除双重标准最简单有效的原则。它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效,在国家、民族的交往中,也同样有效。西方社会何时能够真正懂得"将心比心"?何时能够学会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风语者的最新更新:
  • 雨果的信 / 2009-04-03 10:22 / 评论数(2)
  • 兽首拍了,中国怎么办? / 2009-02-27 10:35 / 评论数(3)
  • 伊拉克战争:一场私人战争? / 2009-02-26 00:04 / 评论数(2)
  • 野蛮人的文物自己长脚了! / 2009-02-20 10:25 / 评论数(1)
  • 自由贸易从来不自由 / 2009-02-18 10:21 / 评论数(2)
  • 返回顶部

    我们的信心与市场有关

    Thu, 16 Jul 2009 10:24:00 +0800

    作者:苏小和 | 评论(2) | 标签:市场, 信心

    1984年的秋天,华尔特·罗斯托和他的朋友埃尔斯佩思在中国的乡村访问,一个明媚的早晨,他们被一名健康又快乐的妇女的背影深深吸引:这名黄皮肤的中国女人当时正站在一辆擦得光亮的丰田汽车旁边,盘算着如何在开放的市场里卖出更多的鸡蛋。

    许多年后,罗斯托写作《概念与交锋:市场观念60年》[1],特意把他在这个早上的发现记录在书里。作为一名中国人,尤其是亲身经历过1984年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中国人,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在怀念那一年,经济和人性像春天的百草一样,争先恐后的萌生。我们对罗斯托的描述如此熟悉,记得那时我们的父母忙碌得像是一些吃了兴奋剂的运动员,深夜还在农田里耕耘,而大清早则又把农产品搬到市场里换取纸币。现在我知道那是我们 ��学费,是日后我们这些农村里出生的孩子之所以能在城市里生存的精神砝码。

    那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年代!尽管我们鼠目寸光,但来自美国的罗斯托先生帮助我们看得更远。在今天看来,至少罗斯托在当时看到了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力量已经在中国农村起步,是市场拯救了中国农民。事实上正是如此,我们在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生活在市场化的经济学表述之中,只是我们还没有形成概念,就已经行走在宽阔的市场里。

    屈指一算,距离那个市场经济的启蒙时代,我们已经走过了30年。这些年,关于中国经济的走向,罗斯托竟然有了一些先知的意味。他本就来自开放的市场,因此对一个新兴市场的起步与发展,便有了比较清晰的展望。在他看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过程,拥有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的明显特征,比如相当高的国内� 蓄率和投资率,大量外资和海外技术的流入,以及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似乎要在短短30年不到的时间走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0年的历程。但是,在罗斯托看来,真正唤醒中国市场经济起步的,并且是效益最为明显的,却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另一本同样来自美国的预测中国经济未来的著作《2020年的中国》也认同罗斯托的观点[2]:农民是农业和整个经济改革的基础。粮食价格的快速上涨触发了整个体制的改革,随着允许农民在市场上出售余粮的政策出台,共产党干部丧失了过去许多陈旧的权力。这是一种权力层面的大解放!到1984年,99%的中国农民都开始在这种体制下进行生产,他们生产得更多,也收入得更多,储蓄得更多。而在城市,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责任也转移到了新兴的企业管理者手上,国有企业的改革按照农村制度改革� �范式起步,成为农村制度改革的尾声。

    在某种意义上,罗斯托的上述表述基本涵盖了中国近30年的市场化成就:这就是在总体上释放了中国人的力量,而在毛泽东时代,人的因素受到了巨大的压制。现在的问题是,正是过去混乱的现象,造成了今天中国人对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恐惧,这正是今日中国经济建设单方面突进,政府力量过于主导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基本原因。

    先行者为师! 罗斯托的视野显然比我们国内很多的经济学家要宽阔很多。比如他认为,从邓小平理论开始实施,一直到1997年,亚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中国经济正好在这个时期调整到市场体系之上,因此受益匪浅。正如邓小平描绘的那样,上天给了中国人一份发展和赚钱的大礼。当然,这份大礼同样给与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也给了泰国和印度尼西亚。

    作为美国三任总统的高级经济顾问,罗斯托乐于看到中国的变化,认为中国的繁荣不仅仅在经济繁荣本身,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公民权的进步,促进中国人在扩大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时,展开了大面积的多元对外交流,导致中国在1949年之后,第一次真正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但罗斯托也看到,无论是世界整体性的发展,还是中国区域性的态势� � 都存在明显的经济速度依赖性。让他担心的是,假如这种速度型依赖一旦衰退,就有可能导致上个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悲剧重演。人们对此记忆犹新:当20世纪20年代由伦敦、巴黎和华盛顿主导的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经济面临崩溃时,东京政权就趁机被军国主义体制代替,而在德国,希特勒也在经济的大萧条之中破壳而出,法西斯灾难由此粉墨登场。

    我们不能认为罗斯托是在杞人忧天!应该借助他的市场化路径思考我们的命运。罗斯托曾经按照他的市场路径准确预言苏联体制的存活时间不会超过三代,现实正是如此,经过列宁、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罗斯托的预言得以证实。关于这一点,罗斯托有详细的、别具一格的论述,他认为苏联解体,除了苏联经济急剧恶化、阿富汗局势遭到重创、另一个更为醒目的原因,竟然是中国 ��场经济的事业在这个时候走上了举世瞩目的发展道路。这个庞大的邻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再一次加剧了苏联人的历史恐惧感。

    当然,人类向往自由的动力才是这个世界朝着美好目标前进的主体力量。罗斯托的父亲曾经对他说过:"那些掌握了权力并运用它来建造能量十足的工业机器的人,将由这样的人来接任:一旦那台机器不能产生出决定性的国际结果,他们就会下决心追求其他更美好的目标。"在罗斯托观察的这个世界里,韩国人用行动证明了他父亲的观点。1965年,罗斯托先生首次驱车行走在通往汉城的机场公路上,他当时看到的是一排排飘着长长蒸汽烟雾的小工厂,这些小工厂正在把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木材加工成用于出口的新闻用纸。大约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当罗斯托再次来到这里,过去的汉城,这座昔日破败的城市已� 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空气清新宜人,到处都是现代化的大企业,人们都受过良好的国际高标准教育,城市里林立着一家家现代化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美丽的大学和饭店,条件良好的医院,完备的民主政治,宽容的国民心态,韩国成了这个世界上令人向往的国家之一。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市场的引导。

    --------------------------------------------------------------------------------

    [1] 《概念与交锋:市场观念六十年》(美)华尔特·罗斯托(Walt Rostow)著,王琛、邝艳湘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6月。

    [2] 世界银行1997年发表了题为《2020年的中国》的报告。世界银行:《新世纪的发展挑战:2020年的中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苏小和的最新更新:
  • 又见仰融 / 2009-07-10 11:32 / 评论数(6)
  • 寻找优美的均衡 / 2009-07-08 17:14 / 评论数(30)
  • 返回顶部

    碟碟不休

    Thu, 16 Jul 2009 10:24:00 +0800

    作者:无中生花 | 评论(5) | 标签:无中生有, 天理

    外出散步,南京的夜,居然是难得的凉爽,有些微的风。回来后,看了《月亮坪的秘密》,沉浸在中世纪欧洲的神话里不能自拔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则消息,"派拉蒙、福克斯、索尼可能会把DVD业务合并或合资,碟碟将休",原因是,在线数码电影冲击了DVD市场,盈利不保。

    看到这则消息,睡意全无。我一直觉得,生活还是简单的好。比如手机,只要能打电话和发短信,就是好手机,至于拍照和听歌,那是相机和IPOD的事情;比如电脑,应当是用来处理图文与工作的工具,至于看电影,还是不用下载用DVD机的好。对于生活,我有自己的坚持,近乎古板,近乎偏执。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习惯了在线或下载看电影?看电影最神圣的地方应该是电影院。这个城市,没有属 ��我的电影院,我不喜欢电影院里爆米花的味道,不喜欢用权势或者金钱或者公关堆积的漫长战线。早几年,我就选择了远离影院,只躲在家里看影碟。亮盏灯,点支蜡烛,或躺或坐,一个人看碟。一个人看碟的时光,最是自由,可以看看最新的《守望者》、《末日预言》,还可以重温老掉牙的《雨中曲》、《黄金三镖客》,在金•凯利的舞步中沉醉,被辛•查尔丝的长腿勾魂,在李昂尼粗犷的西部风情中迷失……嗯,最自由最惬意的时光了。许是因着好朋友结婚的缘故,最近更是迷上了所有与婚礼有关的电影——《我最好朋友的婚礼》、《我的盛大希腊婚礼》、《新娘爱斗大》、《蕾切尔的婚礼》,天哪,所有为婚礼做的精心准备,漂亮的婚纱,迷人的花朵,多诱人啊。

    买碟,我只去固定的一家店。去得多了,也就与店主熟悉了。我 ��的碟,大部分是些温情与轻松的,和恐怖血腥沾上一点的,统统靠边。一个人的夜晚,已是孤寂,若是再有点黑与灰,怎能在惴惴中入眠?《僵尸新娘》初时是不敢看的,尽管明白伯顿阴郁的歌特式外表下总会有颗柔软的心,也不敢挑战那让我触目的片名。某个白天,下着大雨,闷在家里无事,拿来看看,却喜欢极了里面的鬼域,温暖得让我不知道雨何时停了。倘若人间和鬼域真的有一条可以穿越的通道,我倒是宁愿,在那样的通道中,迷途终老。

    这都是题外话了。看着这则消息,我倒真想起了许多。买碟,不为收藏,不为发烧,只为兴趣。生活嘛,原本就是这样,太执着于一件事情,反倒成了负累。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情享受,大概是我期待的最好状态了。

    其实,暗地里,总希望有个男人,可以陪着一起看碟。一整个� �上把《哈立波特》看完,再细数里克曼、费因斯、甘本的老电影;或者看看我最喜欢的动画片比如《虫虫特工队》;更或者可以用大段的时间闷在诸如《广岛之恋》这样的挣扎中。然后,说说西区柯克被模仿了无数遍的桥段,再说说哪个女演员最性感迷人,甚至可以比较比较双汤的傲慢与真诚。最好,我以我最舒服的姿态躺着,而他,却总是宽容了我的尖刻与幼稚。嗯,一个可以陪着看碟子的男人。

    最后关于电影院的记忆,该是学校里的。记得那时候,每周四的七点半,大礼堂会放一场电影,强制观看。电影前是热闹的拉歌,总有些如起哄似的热闹。唱得最多的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团结就是力量》,偶尔有一首《相逢是首歌》,已经让人柔肠寸断。大礼堂的电影,最是正派与枯燥。不过我们还是会为《钢铁战士》里刘海泉台词� �动得热泪盈眶,还是会为一部通篇只有一个人和一条狗的电影震撼。那部电影让我明白,原来寂寞是可以打发的,一个人看星星看月亮数时间,当生活被压缩成程式的动作与表情,时间便失去了意义,也就无所谓寂寥与热闹了。

    现在,我的生活便是一个固定的方程式:吃饭+睡觉+看碟+看书+写字=生活,永恒的等式。偶尔的应酬会让我不安,打破这样枯燥的平衡。人们总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倒是宁愿,再这样近乎自闭的看碟中,透过别人的人生,来勾勒自己的人生。

    碟碟将休,我不知道,当人们都向数码电影靠近的时候,是不是还能坚持这微小的执着。不过,有我这般爱看碟的人,总该会碟碟不休的吧?预言未必成真,享乐还在继续。

    无中生花的最新更新:
  • 伙伴 / 2009-07-12 10:59 / 评论数(5)
  • 迷途 / 2009-07-01 22:44 / 评论数(5)
  • 回家 / 2009-06-29 10:26 / 评论数(1)
  • 流水人生 / 2009-06-23 21:28 / 评论数(1)
  • 鸭血粉丝汤 / 2009-06-14 10:42 / 评论数(8)
  • 返回顶部

    《二十四城记》观感

    Thu, 16 Jul 2009 10:23:00 +0800

    作者:老刘不忙 | 评论(0) | 标签:影评, 随笔, 贾樟柯, 草根, 票房

    最近网易推出一个关于看《二十四城记》的专题引得很多工人阶级子弟热议,"始作俑者"当然来自贾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记》。一部纯纪实型,看似冗长拖沓的电影为什么能够引起很多人的感慨,无奈乃至唏嘘呢?做为贾导演的邻居(他是山西人,我是河北人,不邻居吗)似乎能够感觉到他内心小宇宙的燃烧妄图实现的理想阴谋。

    "二十四城"出自古诗"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惜称繁华",也是成都的别称。贾导以此做片名有多层考虑。首先,影片的投资方华润集团同时也是原420厂地皮的开发商,这个或许是成都东部最大地产楼盘的名字就是"二十四城",另外,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讲,"二十四城"就有点"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朦胧感了。比如我开始还以为老贾要报道 4个城市的科学发展观呢,有点故弄玄虚的意思。这点像韩东,弄一小说"小城英特迈",以至于某些人误以为"小城英特耐雄纳尔",其实风牛马。看过电影后,洒家认为这个名字取得不错,既给投资方做了形象宣传,同时也比较契合成都的地域文化,也算不俗不雅,中规中矩。

    出自山西小县的贾导在新生代导演里是比较幸运的,比起王小帅等们所导的片子要不被广电总急"毙"了,要不成票房毒药,要不"悄然死去"的境况来,贾导真的该回老家拜拜关爷了!老贾自《三峡好人》一炮打响之后,开始受到投资方的追捧,其影响力也直逼老谋子,老凯子,老胡子(胡玫)。显然这部片子老贾仍然在沿袭他的老套路——以纪实反映生活,用纪实表现艺术。

    这是一部长达一小时四十多分的片子,对于习惯了港产警匪片的农村老� 们来讲,我想比开计划生育工作会更憋屈,更难受。恐怕他们宁可看打情骂俏的二人转,也无非接受这个似乎是一部最漫长的纪录片的电影。幸好,我坚持看完了,尽管感觉有点累。从演职员表上,我发现编剧一个是老贾,一个是翟永明。后者想必一般人都不认识,翟永明是当代诗歌最具影响力的四川诗人之一,目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由于翟诗人加盟本片,直接的结果就是片中先后引用了"欧阳江河、叶芝,曹雪芹,万夏"的诗句,这些或古或今,或土或洋的诗句夹杂在略显沉闷的氛围中就像灰暗的房间照进的一缕阳光,让人心头一亮。而心头一亮的也许只能是读得懂他们的那一小撮。

    更多的人关注的是大变迁带来的大激荡。某广告词说: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在《二十四城》里,那些普通的像一块块钢锭般的人物其实都是我们� 己。老贾擅长的就是刻画小人物,表现草根阶层的生活内容。于是,在这部片子里,老贾安排了5,6个人物,像剥桔子一样,慢慢剥去了光润的表皮,让他们各自呈现内部湿润柔软的部分。做为一个比较爱钻研广告的老柚子,我甚至想这部电影能不能叫《成发集团发展史》(报告文学篇)。可这似乎并非老贾本意,事实上,他想表达的无非是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飘摇沉浮。

    大概是为了让整部片子显的更鲜活,生动,老贾把陈冲,吕丽萍,陈建斌等人也拉进来讲述"自己的故事"。陈冲也借此机会重温了一下"小花"梦,那个年代即使有梦也大多是"红色"的吧?他们娓娓道来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也不是牢骚满腹的小聪明,小心机,平淡甚至无趣的话语里流露的只有从容,淡定,感慨或无奈。真正的生活难道不是这样?以前,看 ��了歌功颂德的弘扬"主旋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总想:这农村老百姓的日子都是"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每天都过着"乡村爱情",怎么忽然出现一个"春草"呢?你仔细看看你的身边是否生活着一个个"春草"。扯得远了,回到老贾的这个《城》,故事性很弱,他尝试用"口述回忆"的形式营造历史场景,把观众带到特定的环境中,这使得片子像个新闻访谈录。如此便淡化了戏剧冲突,降低了故事的感染力。或许这也是老贾在创作此片时感到头痛的一件事。

    套句老话:瑕不掩瑜,老贾一贯的绵里藏针成就了此片的可看性。假如《二十四城》在票房上不遭遇滑铁卢,那么,老贾的《太阳照样升起》!

    2009-3-21 夜于邯郸

    老刘不忙的最新更新:
  • 怀念游野泳的少年 / 2009-07-15 23:36 / 评论数(2)
  • 不会演讲的鸟不是好鸟 / 2009-07-14 21:09 / 评论数(2)
  •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 2009-07-13 21:30 / 评论数(4)
  • 算命的心理学分析 / 2009-07-12 11:01 / 评论数(11)
  • 怎么个死法?是个问题 / 2009-07-09 22:39 / 评论数(2)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