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星期二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作协高调维权找回"身份意识"

Tue, 28 Jul 2009 14:25:00 +0800

作者:魏英杰 | 评论(2) | 标签:作协, 维权

日前,中国作协高调向《知音》杂志社发出维权通告,力挺遭遇侵权的毕淑敏、周国平、史铁生等人。有报道称,这是作协首次发通告维权。"首次"或许不算"首例",却足以表明这在作协历史上应属罕见之举。

有人也许纳闷,为作家维权可不就是作协的宗旨?话虽如此,事实情况正如作协发言人所说:"(为作家维权)以前协会没有很好地落实,今后这一局面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此外,事件本身的若干细节也佐证了这点。

三位作家与《知音》的权益纠纷,缘于杂志今年刊发的三篇文章:其中一篇作者署名毕淑敏,实乃伪作;另两篇涉及内容失实、侵犯作家名誉等问题。不过,三位作家刚开始并没有想到找"娘家",而是各自讨要说法,比如史铁生发表� �明要求对方道歉,毕淑敏则将杂志社告上法院。作协方面也介绍到,"三位作家并没有主动找到作协",作协认为自己"有为作家维权的义务",所以经由调查了解后主动介入了。

更有意思的是,作协维权的专门机构是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下称"权保会"),而毕淑敏、史铁生正是本届(自1997年起)"权保会"委员。也就是说,连作协维权机构的主要成员都忽略了自身所拥有的"组织力量"。

然而,恰因为这是作协主动上门为作家维权,更可看出这个协会组织正在发生新变化。这意味着,中国作协力图通过观念转变及角色转换,找回和确立自我的"身份意识"。联系近年来作协各种动向,这一嬗变过程大概早就开始了。

近年来,中国作协开门欢迎多位新生代作家入会。虽说这引起了极大争议,却也表现出协会� 故纳新、开门办会的姿态。最新一期(即第600期)《人民文学》杂志,推出了郭敬明、蒋方舟、马小淘、苏瓷瓷等新锐作家的作品专号。个中作家、作品姑且存而不论,这对中国作协主办的老牌纯文学杂志来讲,显然是一种崭新的尝试。7月份适逢中国作协(前身为"全国文协")成立60周年,同样由中国作协主办的《文艺报》就此发表社论,标题就是"全心全意为作家服务"。纵观作协历程,将这个"基本宗旨"提升到如此高度,当是前所未有的事情。社论提到:"当作家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作家协会要挺身而出,有所作为。"这次作协主动站出来为作家维权,自然可以看作协会角色转型的体现。

去"行政化"之弊,增强服务意识,这是国内协会组织普遍面临的挑战,也是市场经济改革所提出的转型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 逐步确立与市场社会相适应的作协体制,同样摆在中国作协面前。《文艺报》社论也指出:"要清醒地认识时代的变化,……在实践中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文学发展规律和人民团体特点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就此而论,中国作协当前的使命就在于,把一个官僚化的作家管理机构转变成为真正的服务型协会组织。

不过,我也曾撰文认为,任何变革都不能摆脱时代的制约,作协的转型之路必定充满艰辛,不能过于急切地期望她马上会来一次"华丽的转身"。比如在这次维权行动中,作协的具体操作也还存在些许瑕疵。按照相关章程,"权保会"根据委托人的申诉立案。这大致类似于"告诉才处理"的原则,即作家不来申诉,"权保会"一般不予以立案处理。章程还规定,(申诉)当事人� 当提交书面申诉书。另有报道提到,当记者告诉毕淑敏中国作协将出面维权时,她显得十分高兴。这说明,三位作家既没有主动向作协申诉,还可能尚未正式提交书面申诉书。当然,这些程序上的问题完全能够在今后加以完善,也无碍于作协此次维权行动的积极意义。

"依法维护作家权益,是作家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种种缘故,这一基本职责以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现在,作协高调亮出维权旗帜,履行"全心全意为作家服务"的承诺,或可证明中国作协正在回归自我,重估协会的价值立场。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2009年7月27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用什么方式传递中国的声音 / 2009-07-28 21:38 / 评论数(2)
  • 易中天当了一回发飙的"猴子" / 2009-07-24 18:49 / 评论数(13)
  • 流动摊贩合法化 职能部门思维需转变 / 2009-07-24 18:48 / 评论数(3)
  • 老城保护剩下最后的机会 / 2009-07-23 15:13 / 评论数(1)
  • 跑偏了的日全食科普教育 / 2009-07-22 17:52 / 评论数(2)
  • 返回顶部

    "鼓励生二胎"背后的文化焦虑

    Tue, 28 Jul 2009 14:24:00 +0800

    作者:陈季冰 | 评论(9) | 标签:时事观点

    "你想生第二胎吗?"这是上周源自上海的一则语焉不详的新闻引发的热门问题。

    先是据媒体报道,7月22日,上海市人口计生委主任谢玲丽表示,上海鼓励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生育二胎,以应对上海日趋严峻的老龄化趋势。报道还说,上海目前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瑞典和日本的水平。翌日,谢玲丽表示,媒体报道的"上海鼓励符合条件夫妻生二胎"的说法并不准确。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可生二胎的政策,在上海已实施多年,并非是新的人口政策。在目前流动人口大量进入上海且超生现象严重的前提下,上海仍将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主要人口政策,不可能鼓励生育,也不会出台针对生二胎的鼓励性措施。

    她解释说,尽管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可以生二胎的政策早已实施,但过去在实施人口政策宣传时,主要强调公民应遵守计划生育相关规定,比较淡化再生育政策。多年来,这一政策的知晓率并不高。现在旧事重提,是政府对于政策普及的态度明朗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2015年生育高峰过后,上海可能会面临一个生育低谷,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加剧,需要提前有一个政策宣传铺垫准备期。

    谢玲丽主任的话体现了中国官员必备的良好政治素养——计划生育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为"基本国策",显然不是一个地方的政府有权力随意调整的。不过,她的解释也的确透露出这项一刀切的"国策"在上海这个城市所造成的尴尬。

    要求重新讨论和检视30年前略显草率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声近年来日益高涨,许多人已从家庭和社会结构、人口与经济关系、道德与伦理、老龄化等各个方面论证了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合理性。在当下中国的学术界,主张继续坚持这一"国策"的人已越来越少。

    事实上,即使在政府部门,对这一"基本国策"的态度也很不统一。就在大约3个月前(4月21日)上海举行的一个相关论坛上,上海市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孙常敏曾指出,上海自从1992年至今,每年的死亡人数都超过出生人数,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速。根据国际标准,上海在1979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进入老龄化阶段则是2000年。孙常敏呼吁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政策需要适度调整,并认为目前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普遍放开生育两胎政策的条件。当时为了平息这一说法引起的争� ,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也曾在第二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上海市政府目前没有放开"生二胎"的政策和研究,仍将执行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这样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之所以经常在上海这个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引发强烈关切,表面上看当然与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直接相关。在目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自然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省份恐怕仅上海一地,这种只有在发达国家才会遇到的问题,在中国其他地方是很难想象的。许多理由也都表明,一刀切的计划生育政策确实有必要被重新讨论。不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居民,我个人认为,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你想不想生二胎"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的其实是上海乃至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一种文化焦虑。

    在上海,我相信每个像我这样年龄的中青年父母都会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烦恼——孩子不愿也不会说上海话。按照目前的这种趋势,恐怕不需要再过30年,曾一度被全国人民拿来作为讽刺小品素材 ��上海方言将会基本消失,这可能也是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过,在我看来,"吴侬软语"的消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其中的具体原由这里不再赘述。不过,上海方言的萎缩其实只是整个所谓"海派文化"衰落的一个典型侧面而已。

    在相当长时期内,上海人对自己的"海派文化"是怀有强烈优越感的。毫无疑问,这种优越感是有充分理由的:上海曾经是现代中国的唯一一扇窗口,近代以后几乎所有具有进步意义的新生事物无一不是诞生于上海,其中包括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这些都使得上海长久以来几乎就是新生活、进步,乃至现代化的代名词。今天,上海仍是改革开放的龙头、未来的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

    在全球化风起云涌和整个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上海� �方面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获益良多,另一方面也发现它过去的鲜明地域特性日趋模糊,这使得许多对这种剧烈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够强的普通市民感到茫然和失落——仅过了短短20年里,从过去不会说上海话会遭到歧视,变成了如今"说上海话的都住到了外环线以外"……这里的落差显然不是一代人的脑筋能够轻易转弯的。去年上海某报刊登一篇短文,称"在陆家嘴(位于浦东的金融集聚区)说上海话的都是没文化的人",曾引发轩然大波。我想,可能正是触动了某些市民阶层人士的敏感神经的缘故。

    如果做一个不甚恰当的类比,上海目前的状况有些像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境况——一方面,所谓"全球化"说到底绝大部分是按西方文明的规则高歌猛进的,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像西方;另一方面,西方国家自身由于人� 增长缓慢甚至减少,在全球战略棋盘中的份额和重要性反而迅速降低。这就是提出"文明冲突论"的塞缪尔·亨廷顿之类学者不断鼓吹在西方内部增强"西方认同"的根本动力,危机感也确实在西方民众中滋生了日趋高涨的对外排斥和保护主义情绪。

    对上海而言,人口负增长其实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只要上海愿意把户籍政策的大门再多打开哪怕一丝缝,一定会有无数上海迫切需要的优秀的年轻人才涌入这个城市。上海与外地的关系毕竟不是西方与非西方,我们都是中国人,根子上没有任何差别。更何况上海本来就是个移民城市,现在户籍人口中绝大多数的祖先来自五湖四海。

    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所谓的"海派文化"?好听的吴侬软语、好吃的本帮菜和对昔日"十里洋场"的记忆的确都是它的一部分,但它们� �不是"海派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我看来,"海派文化"的真正精髓是那些将一个小渔村在短短百年间成就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的东西。只要这些东西永远存在,上海就永远值得骄傲。

    50多年前,因为向往自己心目中更加美好的生活,我的父母从江苏农村来到上海。上海也平静地接纳了他们,就像今天接纳那些外地打工者一样。直到今天,我的父母仍然说不了标准的上海话,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认同和热爱。

    写于2009年7月26日,发表于2009年7月27日"网易评论"我的个人专栏

    陈季冰的最新更新:
  • "市管县"与错误的"城市化"逻辑 / 2009-07-25 23:35 / 评论数(10)
  • 人性的指针此刻正转到范美忠时间 / 2009-07-21 16:17 / 评论数(0)
  • 寻找这一个千年的密码—细读丹·布郎(一) / 2009-07-21 15:44 / 评论数(0)
  • 中国究竟是穷国还是富国? / 2009-07-14 12:23 / 评论数(14)
  • 马英九打文化牌的深意 / 2009-07-13 12:08 / 评论数(6)
  • 返回顶部

    王金平将被马英九借重

    Tue, 28 Jul 2009 10:31:00 +0800

    作者:章文 | 评论(6) | 标签:国共论坛

    在马英九宣布要竞选国民党主席之后,国共论坛的命运就开始被人担忧起来。有台湾评论者预测说,马担任党主席后,国共论坛将会被刹车。一些观察家认为,对于国共论坛在两岸议题上的主导作用,马英九一直以来心态复杂,既高兴看到其对台湾经济带来的好处,对其执政有利,又不甘心自己站在一旁,当陪客。

    似乎要印证这个莫名的担心,马英九7月初提议"国共论坛以后不妨叫做两岸论坛"。

    不过,郁慕明肯定地告诉我,马英九不会"废掉"国共论坛,"不过,在某些政策上,他有他的主张。另外在某些争议性较大的两岸议题上,面临岛内较大的民意压力时,马英九可能会延后执行这些议题"。

    实在来讲,在两岸经济交流日趋深入的大背景大潮流� �,在两岸政府部门不能对接的情况下,国共平台仍将长时间地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马英九只能选择利用和控制它,不会也不敢废掉它,因为民众从中得到好处,大部分民意支持它。

    在7月26日晚间八时许,在国民党中央公布投开票结果后,马英九向媒体发表简短谈话时就表示,"国共平台过去一年中发挥了非常大的效果,我们还会维持这个平台;而透过这个平台举办的两岸论坛,有相当不错的成效,我们希望以后每年持续办理。"

    另外,马英九当选党主席后,本来就被媒体热炒过的"胡马会"再次热起来。台湾《远见杂志》最新民调显示,58% 的岛内受访者认为,马英九有必要和胡锦涛建立直接沟通管道。

    台湾《联合晚报》援引岛内党政人士分析说,"胡马会"若不在马英九本届任期实现,现行国共两党主席频繁会面的互动可能面临"降级"的疑虑。江素惠也认为,马英九兼任党主席,目前运作顺畅的国共论坛必受制肘,甚而失去了润滑剂,因为马英九不能代表国民党赴大陆推动国共活动,以党先行搭桥的策略必难成功。

    我认为,考虑到台湾内部复杂情势,在马英九第一任期内不太可能和中共领导人会面,2012年5月马英九若顺利连任,民意基础将较现在更坚实,届时"胡马会"才有可能。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下一步的任务。"胡马会"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在两岸之间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主要政治分歧没有解决之前,还需要继续创造条件。

    到时,最重要的变量,也许� 马英九本身。他是一个具有"反共"情结的人,且政治理念坚定,他曾经说过两岸不要军事竞赛,而要民主竞赛。

    台湾名嘴胡忠信则告诉我说,鉴于马英九"总统"无法出席国共论坛上和中共领导人会面,其代理人即将浮出水面,"我从我的管道获知,届时王金平将以国民党头号副主席的身份,代表马英九参加国共论坛,和中共领导人会面。"

    胡忠信进一步解释说,王金平是本土人士,可以抵挡"卖台"攻击,又是"立法院院长",在国民党内德高望重,其政治主张还能被北京接受,是代表马英九的合适人选,"我当面问过他(王金平)意见,他没有表示过反对。"

      

    章文的最新更新:
  • 亚洲时代,亚洲人能够自治么? / 2009-07-23 12:54 / 评论数(7)
  • 朝鲜半岛僵局出现,战争迫近 / 2009-07-17 11:13 / 评论数(23)
  • 最后一位大师走了 / 2009-07-11 20:34 / 评论数(36)
  • 人在法国之三:不希望北约和俄罗斯发生冲突 / 2009-07-09 11:02 / 评论数(4)
  • 人在法国之二:家乐福、达赖和中法关系 / 2009-07-05 04:23 / 评论数(9)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