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又见洛丽塔
Sun, 21 Jun 2009 11:21:00 +0800
从喜欢上电影那时起,我就一直关注彭力•云旦拿域安(Pen-Ek Ratanaruang)这位泰国导演,记得看他的第一部电影是《宇宙只有我和你》,当时还不知道这位泰国导演的大名,鬼使神差的选择这部电影,完全是冲着它诡异的片名以及影片里浅野忠信的号召力。这部电影当时看得我有些迷糊,影片里浅野忠信不断的自杀,又不断的自杀未遂,至于为什么,我已经忘记了,或许当时根本就没看明白也未可知。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那部电影,里面有一种静谧,仿佛来自宇宙深处的静谧,让你似乎能听到灵魂呼吸的声音,那种被现实的聒噪声淹没了许久的声音。
后来我就记住了彭力•云旦拿域安这个奇怪的名字,时不时的就会在网上搜一下他,看看有没有新的作品出来,2006,我终于等来了彭力•云旦拿域安的新片《暗涌》,又名《无形波浪》,同样是日本演员浅野忠信主演,讲述了浅野扮演的一个杀� 去普吉岛"工作"的故事,情节依然很离奇,风格依然很冷峻,票房依然很差,据说当年票房还没超过是四位数,而这部电影的投资者还是咱们香港演艺界的"劳模"刘德华。
尽管我对这部电影有些失望,我却很喜欢影片的这个中文译名——暗涌,这两个字精确的体现了彭力•云旦拿域安影片的风格,表面上风平浪静,内里却暗流涌动,这正是所有好电影共有的品质。而这一风格在他07年的这部《密谈》里,表现的尤为出色。
一对中年夫妻从美国坐飞机回到曼谷参加一个亲戚的葬礼,凌晨,他们住进了酒店。疲惫的妻子准备好好休息一下,此时,丈夫下楼买烟,在酒店的吧台里遇见一个留着爆炸头的可爱女孩Ploy,她在等她妈妈。一番闲聊,他决定让Ploy到自己的房间里等她的妈妈,因为她妈妈大概还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到。妻� 见丈夫带着一个小女孩回到了房间,自然不高兴,虽然她还小,不至于和她形成"竞争关系",但是妻子所表现出来的夹杂着隐隐醋意的焦灼不安,再加上小女孩童心未泯般的肆无忌惮,让他们三个的关系逐渐剑拔弩张起来。
《密谈》是我看过的三部彭力•云旦拿域安的电影里最好的一部,它不像之前的两部电影那样晦涩、沉闷,在延续了"表面上风平浪静,内里却暗流涌动"的冷峻风格的基础上,故事情节较之前两部更加流畅,充满了张力,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高潮,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彭力•云旦拿域安曾经在美国学习电影,大概学到了不少好莱坞的叙事技巧,他之前的几部电影里都有警匪片的元素,却拍得沉闷忧郁,《密谈》虽然是一部情感片,反而拍出了警匪片的戏剧张力。
这部电影的故事,很 ��些洛丽塔的味道,影片本来的名字就是小女孩的名字"Ploy",但是和真正的洛丽塔相比,这部电影似乎要干净很多。记得库布里克的那部《洛丽塔》,影片还未开始,在序幕里,库布里克就给了观众一个很暧昧的镜头,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一只女孩的脚从银幕右边伸出,左边是一只男人的手,轻轻的把它接住,然后男人把一个棉花团塞到女孩的脚趾缝里,开始认真的给她涂指甲油,象在给一件很精致的瓷器上彩。尽管我们此时还没见过男人和女孩的脸,不知道他们的关系,但这个镜头,已让人浮想联翩,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这层意义凸显的就更为明确了,当年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关系就是从那只"三寸金莲"开始的。
在《密谈》里,这个带有洛丽塔味道的小女孩和中年男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有一种忘年之交的感觉,� 们的初次相遇是源于小女孩向中年男人借打火机和烟,很像是两个男人之间的交情。《洛丽塔》里的那个文学教授和女孩的相遇则完全不同,文学教授第一眼看到洛丽塔时,她正穿着比基尼在院子里日光浴,女孩的身体对文学教授来说显然是一种诱惑,充满了情色意味。
当然,仅仅把《密谈》里小女孩和中年男子的关系归结为一种忘年之交,有些过于简单,影片也就不会那么吸引人。导演在表现这种纯净的感情时,却又时不时的掺杂着一些令人遐想的镜头。其中有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两个人躺在床上,镜头从他们两人的脚拍起,一直向上拍到他们的腿,赤裸裸的,正在你误解的时候,镜头继续向上拍,什么都没发生,两人躺在床上聊天,这个镜头很撩人情怀。此外,影片把小女孩表现为一个顶着爆炸头的小太妹的同时,还把她表现� 一个怀春少女,她梦见酒店的服务员和吧台的侍应生在隔壁的房间偷情,按照弗式精神分析学的解释,这似乎是把自己内心的情爱经历投射到外人身上,从而为自己做了一次巧妙的伪装。这部影片妙就妙在这里,里面的人物、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关系,乃至于故事情节都处于一种飘忽不定的游离状态,耐人寻味。
男人为什么会喜欢洛丽塔?
如果有答案的话,《密谈》里的故事无疑是一个范本。丈夫和妻子的感情生活经过了七年之痒之后,走到了几乎是所有的感情生活都必须经过的那个瓶颈,妻子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魂牵梦绕的女孩了,生活令她变得多疑、神经质般的敏感,不再可爱,他和她无话可说,"只有利用吵架来证明他们还是彼此相爱的",丈夫把他们在一起的日子记成了八年,而实际只有七年,所谓春宵苦短,想必 ��有痛苦的时刻,日子才会变长。这时Ploy出现了。《密谈》里的中年男子和Ploy最终虽然没有发生身体的亲密接触,但是和妻子几乎无话可说的他,在Ploy面前却无话不说,从这一点上讲,Ploy是他的"心灵的洛丽塔"。
关于这个问题的更深层次的答案,小说《洛丽塔》开篇第一句就一语道破天机:"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生命之光"。当文学教授遇见洛丽塔后,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令我发狂的是这个小女孩具有的多重性格,或许这是每一个小女孩都有的,我的洛丽塔混合着温柔、天真、梦幻甚至还有一点点的粗野,我知道写这样的日记很疯狂,但这让我感到不同寻常的刺激…...",这就是那些"萝莉控"们的心声。在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例行公事般的生活后,男人的心看上去已趋于平静,但内心深处却暗涌着无形的波浪,这仿佛� 他们的天性有关,冒险与爱玩,并未被生活的平淡磨砺殆尽,在洛丽塔身上,他们让这种天性得以复燃,他们又回到了无拘无束的青春岁月,回到了人性之初的伊甸园。他们又活了一次。
"洛丽塔情结"只是对男人而言的吗?事实恐怕并非如此,对于女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呢?《生死朗读》中的汉娜,《哈洛和穆德》中穆德,《毕业生》中的鲁宾逊太太,《道顿崛川》中的酒馆女老板,《落山风》中的素碧……无论在电影里还是在现实里,都有太多的例子。
或许,这就是人的本性吧。
http://www.mtime.com/my/1001858/
球场里的骂声
Sun, 21 Jun 2009 11:21:00 +0800
作者:小人物 | 评论(5) | 标签:北京, 足球, 口号
上周末(6月13日),5万多名北京球迷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创下了同一场地内多人同时骂人的新世界纪录,现场约有近6万人和全国数亿电视观众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
当天,北京工人体育场迎来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一场焦点战,由北京队迎战来访的天津队。这场比赛中可以容纳近6万观众的工体座无虚席,创下了近年来中超球市的新纪录。比赛中多次传出全场球迷步调一致震耳欲聋的骂声,估计参与人数可能超过5万人。由于吉尼斯目前尚无这类项目,因此这一新纪录的有效性还需要进行审核。
无论如何,北京工体的骂人声绝对是震憾的。鉴于可能有人对这一情况不甚了解,请允许我进行简单介绍。
在体育比赛中,各地球迷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洛杉矶的篮� 迷喜欢喊"MVP!",意大利球迷喜欢唱歌,四川球迷喜欢喊"雄起!"等等。这些习惯几乎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体育文化中很有激情的一部分。北京自然也不例外,足球迷们有自己的口号,那就是每逢比赛必喊的"傻B!"。每次比赛中"傻B""傻B"声震耳欲聋,有时送给对方球员,有时送给裁判,偶而也会大义灭亲骂本队的球员。当然,除了"傻B"之外有时也会喊"牛B"相对应。
很多人都明白"傻B"的意思,但考虑到一部分南方语系的读者,我还是要解释一下,北方人可以直接跳到下一段。"傻B"是一句骂人话,雅称"京骂",其中"B"是一个谐音,指人身上的一个器官。相信不用我再继续解释下去,因为这实在是一句很脏的话。以前我在广东时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本地的女同事当着很多人的面骂另一个人"傻B",看得我� 都惊呆了,很难想像一个以良好素质著称的女孩会说出这样的话!后来才知道她也是和北方人学的,可是又一知半解认为这个词和傻瓜通用,所以就有了前面的一幕。当我们用尽量委婉的语言告诉她"傻B"的真正含义时,感觉她脖子都红了,有几天都不大敢说话。
北京球迷集体喊"傻B"有很多年了,最早可能是在1994年有了职业联赛以后。如果你有机会亲自在现场去感受一下,相信一定会很震惊,因为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没办法听到那么多人同时大声地说同一句脏话。当然最好你不是被骂的那个,否则滋味肯定不会好受。电视观众如果不留意,可能听不出现场球迷喊的到底是什么,因为如果声音太响说什么内容对听者来说区别都不大,这和各种语言的歌剧听起来都差不多是一个道理。更何况"傻B"、"VIP"的尾音都是"衣",不仔细听是 ��辨不出来的。听不清的另一个原因是电视台在转播时有意调低了现场的音量,故意不想让人听清楚,毕竟这也不是什么露脸的事。在上周这场比赛中,赛事组织者为了不让这种声音影响首都形象,专门在现场广播中用高分贝的噪音干扰骂声。电视转播的评论员还表扬了北京赛场的热烈气氛,其实他不知道这时候现场的高音喇叭在和球迷斗法呢!
任何人都有喊"傻B"的权利,北京球迷自然也不例外。但对于被授予这一称号的人---例如对方的球员---来说,可能有点不公平,但是又没办法。一不能投诉,投诉也没有用;二不能回骂---与几万人对骂无异于自取灭亡,所以只能忍着。偶尔会在脚底下发泄一下,例如恶意的犯规,但这样会招致裁判日处罚,对当事双方都不好。
但这种事情毕竟不是好事,那就没有人管一管么?
��场方面是想管的,毕竟这是在他们的场地,可是办法都不大见效。每次比赛前都会宣传:"做文明观众,要文明观赛",可是没人理照骂不误。我们前面也提到了,球场甚至想出了用高音喇叭的方法。但是事与愿违,这边喇叭声未落,那边骂人声更响!唉,没辙啊!
球场上的执法者---裁判---能管么?裁判管得了队员,可是管不了观众,不高兴连你一块骂,裁判也没脾气。
媒体不能管管么?北京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为了这事儿不知道呼吁了多少次,都没有用。现在大部分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是漠然处之,就当没看见没听见,因为谁也管不了。
俱乐部能管么?说实话俱乐部只能呼吁呼吁,也没什么具体办法。毕竟球迷是俱乐部的上帝,人家是自己掏钱包真金白银买的票,你能怎么样?得罪不起啊!
这样看来这件事真是没办法管了,总不能因为在公众场合出言不逊让警察把好几万人都抓起来吧,这也没有法律依据啊!那么谁能管呢?
我忽然想起欧洲足联曾经的一些作法。2006年,苏格兰俱乐部流浪者队曾因为球迷在球场内高呼种族歧视口号被欧足联罚� 20000欧元。2009年欧足联又提出:"裁判们有权在他们认为比赛受到不恰当的干扰时暂停、中止或者取消比赛。有可能是10分钟,当然也有可能时间更长。"看来他们很重视球场的文明环境。北京球场内的"傻B"似乎还不能和种族歧视相提并论,但无论如何,这种污辱性的语言是不应该出现在球场里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球迷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足协管理的缺位,是足协的失职!(q5226@foxmail.com)
高也現象下的新聞操守
Sun, 21 Jun 2009 11:21:00 +0800
作者:統一口徑 | 评论(19) | 标签:高也, 新聞操守, 央視, 谷歌
大學生高也一夜成名,因爲他在《焦點訪談》的專題節目裏現身說法,控訴谷歌大量存在的色情圖片等嚴重傷害了同學的身心健康。他被憤怒的網友"人肉搜索",禍及親友。
對于高也的遭遇,基本上兩種意見,一是認爲他是央視的實習生,以大學生身份出現在自己實習單位制作的節目裏有做假嫌疑;二是認爲他本身是大學生,在節目裏發表個人看法也無不可。初步看網絡上的反應,前一種意見占了上風。
在和朋友交流看法時,一位朋友提到一個觀點:高也是在央視實習,現在實習單位難找,央視是個不錯的實習單位,如果是老闆要求他這樣做,他一個小小實習生能怎麽辦呢?所以真正應該譴責的是央視的那些記者編輯。
這個看法很有道理。在某種程度上,高也就是巴東的鄧玉嬌,不用說他是個小小的實習生,即便他是正式聘用的工作人員,如果不從上面的意思,可能面臨的就會是淪爲臨時聘用人員然後被解雇的命運,還沒有地方去申訴喊冤。
但這個假設也還是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就現有的信息來看,高也是在怎樣一種環境下參加節目制作的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隻能通過常識來推斷高也的行爲:央視高層要做專門針對谷歌的專題節目,授命焦點訪談欄目。欄目編導設計好劇本,發現需要找個大學生,于是順手找到正在欄目實習的高也。這裏就有幾個選項了:1)焦點訪談隻有高也一個實習生;2)焦點訪談實習生中隻有高也是大學生;3)焦點訪談大學生實習生中隻有高也願意出演。從常識來看,第三項應該比較合理。到這裏,就又有一個假設需要分析:焦點訪談是1)強迫實習生參與,還是2)在實習生中公開招聘,或者3)該期節目編導正好帶實習生高也,于是直接要求高也出場。
在上述假設中,關鍵确實是在焦點訪談欄目組本身,這裏涉及到實習生的權益保護問題,央視有沒有相關規範和操作守則,這是另一個值得探讨的話題。本文暫不讨論。
那麽,高也本人呢?從言論自由的角度來說,他肯定有權利在節目中接受采訪,發表個人的意見和看法。也就是說,他有權利發表認爲谷歌很黃很暴力該譴責該懲處的言論。
據報道,高也是武漢某大學大三的學生,他是成年人;高也是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根據一些報道援引的該學院院長的說法,他還是這個學院的優秀學生。那麽,高也應該清楚:1)什麽是新聞自由,信息自由?2)焦點訪談的影響力;3)該期節目内容是否公正、客觀和平衡;4)自己所說的話表達的觀點會引起怎樣的社會反響及後果。
退一萬步說,如果他是被逼迫,或者處在如果不上節目不說那些話就會被取消實習資格的威脅之下時,他,作爲一個新聞傳播學院的優秀學生,應當能夠知道:這不是真實意見的自由表達,這将違反作爲一個新聞學學子或新聞從業者最基本的操守原則。所以,如果節目裏高也是自願說的"真心話",那他還能捍衛自己的言論自由權利;但如若明知是假話而爲之,則自當承擔做假招緻的譴責。
他的親友受到牽連當然不該,他也有追究那些侮辱和诋毀他及其親友名譽的人法律責任的權利。但無論是怎樣一種情況,高也注定要爲自己人生中的這一錯誤付出代價。高也還是年輕人,還有機會好好反省。但對于更多的那些有志于從事新聞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更需要好好思考新聞的基本準則和自己應該堅守的底線和原則。
記住一句話吧:"甯可保持沉默,也不要助纣爲虐!"
告别克罗地亚
Sun, 21 Jun 2009 04:20:00 +0800
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4) | 标签:克罗地亚, 南斯拉夫, 民族主义, 主权
从莫斯科到萨拉勒布,觉得反差很大,一个是庞大壮观但很冷感的城市,一个则是悠闲阳光温暖的欧洲小城。在萨拉勒布的老城区无方向的行走,不断有一个个小喜悦:破旧的窗台上,整齐艳丽的鲜花垂在老旧黯淡的墙身上;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带着一股浓烈的朝气从身边掠过;有轨电车从眼前经过,司机向站在路边的我们投来一个善意的微笑。很难想象,也就是十四年前,一场持续了五年的战争在这个地方刚刚结束。
克罗地亚现在正在进行加入欧盟的谈判,不过因为斯洛文尼亚的反对,有些麻烦。这两个国家都是前南斯拉夫成员,在1991年各自宣布独立,92年两国建交,不过这两个相邻的国家,在海上划界以及位于亚得里亚海最北端的皮兰湾的归属问题上存在纠纷。有意思 ��是,在04年克罗地亚加入欧盟的问题上,斯洛文尼亚非常积极的支持,并没有行使自己已经是欧盟成员的否决权,理由是有利于解决边界问题。而现在,同样的原因,理由却变成了相反。
曾经算是在同一屋檐下的兄弟,分了家,为了争夺家产,不单单不帮忙,更是设置障碍,为自己寻找筹码。现在两国陷入僵局,克罗地亚在边界问题上表示不会让步,而一些克罗地亚民众抵制斯洛文尼亚产品,则让斯洛文尼亚一些商人担心贸易下降。斯罗文尼亚是克罗地亚第三大贸易伙伴。
虽然之前没有斯洛伐尼亚从中作梗,但是克罗地亚在05年的入盟谈判一度被推迟,原因是欧盟认为,克罗地亚包庇戈托维纳将军。这名将军被海牙国际法庭指控在1995年对克罗地亚的塞族人犯下反人类罪,指他在克罗地亚塞族聚居区指挥了"风暴行动",并� 行动中屠杀了至少150名塞族人。而这场"风暴行动"则被克罗地亚人视为和平的使者,1991年到95年,因为宣布独立而和塞族人产生的冲突,正是这场风暴行动而得以终结。他以最小的人员损失解决了克罗地亚国内的塞尔维亚人问题。
在海牙国际法庭的通缉名单中,戈托维纳以反人类罪名列第三位,悬赏金额高达500万美元。欧盟认为,抓捕到他,是因为克罗地亚政府没有诚意和国际法庭合作。05年12月,也就是欧盟终于和克罗地亚开始谈判之后的两个月,这名将军落网。在法庭上,他不承认控罪,而他的被捕,也在克罗地亚一些地区引发骚乱,因为这位国际法庭的通缉犯,却是很大部分克罗地亚人心目中的英雄。他们指责政府,为了加入欧盟,而出卖了一个民族英雄。
说到战犯,马上想到了米洛舍维奇,他被引渡到海牙国� �法庭,当时有很多的传言,认为是塞尔维亚政府为了讨好西方,以及获得来自美国的财政援助。这些传言并没有确切的消息来源,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米洛舍维奇在中国有不少的支持者,他们认为,老米用强硬的手段,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因为主权高于人权。
米洛舍维奇的问题在于他的大塞尔维亚主义,让他漠视其他民族的尊严和需求,而在二次大战的时候,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运动乌斯塔莎,则把克罗地亚人的利益放在所有其他民族之上,两者采取的方法是一样的,就是种族清洗,所不同的,则是因为时代的不同,规模不同,但是撇开受难的人数,本质是没有区别的。
萨格勒布有一座九百多年历史的教堂,那是匈牙利国王宣布兴建的。两座哥特式的尖顶,则是二十世纪初新建的。这个城市里面的建筑,讲述着这个地方不� 时代,不同王朝,不同的统治者,不同的国家名字,唯一不变的,是这个民族,人们因为语言,文化,甚至价值取向而获得身份认同。
看电视新闻,西班牙发生炸弹爆炸,一名西班牙国家警队的巡警身亡。地点是在巴斯克地区。当局谴责武装分离组织埃塔发动了这次袭击,不过目前还没有组织承认。埃塔被西班牙政府定义为恐怖主义,但在埃塔的眼中,西班牙是国家民族主义,不可信,而且不民主。谁是谁非,则要看民众站在怎样的立场上,而民众则会因为立场不同而分裂,甚至对峙。在九十年代的克罗地亚战争中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邻居之间因为分别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平日的交情一扫而空,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敌人,大打出手。
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冲突还没有彻底平息,科索沃宣布独立,但是塞尔维亚表示,不会 ��弃主权。不过和以往相比,不同,或者说进步的地方在于,塞尔维亚保证不使用武力方式。
如果不是要到克罗地亚采访,对于巴尔干半岛的局势从来没有关系,科索沃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反而是铁托的名字,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记忆犹新。当地的司机听说我知道铁托,很高兴得告诉我,铁托是克罗地亚人。不过据说有争议,因为哪个地方和斯洛文尼亚接壤。关于名人的出生地而产生争议的很多,想起了卡夫卡,这个当然的捷克作家,却被奥地利认定为他们的作家,因为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出生地是在奥匈帝国统治下,同样,铁托出生的时候,也是奥匈帝国统治时期。
说到克罗地亚的华人,官方数字六百多人。尽管这样,克罗地亚总统梅西齐对华人相当友善,今年新年和华人一起过年,在机场迎送胡总,看得出来,在� �迎送的华人看到他同样高兴。叫住他做访问,他笑眯眯的就走过来,还找来了一个中文翻译帮忙。两国这次签署了航空协议,看来很快会有直航航班,这次没有时间去距离萨格勒布车程两个小时的地中海边。看过照片,在英航的杂志上,知道了那里是英国人热门的购房和度假地点。来到这里又知道一些,原来还有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到了夏天,那些缺乏阳光的北欧人喜欢到这里来晒太阳。
文学精神世界里的两类虚无观
Sat, 20 Jun 2009 23:02:00 +0800
作者:李对龙 | 评论(2) | 标签:文论, 虚无观, 无意义, 无信念, 鲁迅, 王小波
无意义的虚无与无信念的虚无——文学精神世界里的两类虚无观
李对龙
这里我所说的虚无,主要是指文学精神世界里的虚无。最近看到些批评中国文学虚无观滥觞的文章,也常看到有人指斥鲁迅虚无,王小波虚无等等。在汉语里,"虚无"是个贬义词。虽然当今中国人普遍的虚无,但人们潜意识里都觉得"虚无"不是个好东西,于是一见批评"虚无"的论调,大家就都一窝蜂地上。对此我实在无法苟同,我一直认为,文学精神世界里的虚无观并非都是毒瘤,有些文学作品所展现的虚无与荒谬,恰恰能警醒世人于迷醉中。关键是看创作者对虚无的态度如何:是得过且过,认为这就是人世之常态,把人的存在降低到植物水平;还是自始至终对虚无持坚决的否定态度� 揭穿谎言制造者的丑恶嘴脸,揭下世人自欺欺人的虚假面具。
有人大言不惭地认为,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是最虚无的年代,而鲁迅则是那个年代的"虚无党首"。论据还是那老一套,鲁迅的心理与文章都太过阴暗、太过残酷,读来让人看不到希望云云。此种论调,鲁迅的一篇小文《希望》里所引述的一句话就足以驳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 ��有星,没有月光以至没有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在这篇作于1925的小文里,已"大概老了"的鲁迅,"心分外的寂寞"。毫无疑问,此时的鲁迅,已毫无掩饰地表现出对冰冷世界的绝望之情。但是,"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绝望却也决绝,只能化作虚妄——虚妄之"妄",正是融一丝希望在其中啊!我由此将文学精神世界里的虚无观分为"虚妄"与"虚幻"这截然不同的两大类,前者正是鲁迅所言的"绝望之为虚妄",而后者则是实实在在的虚无与麻木,是真正要批判与摒弃的。
徐友渔为《哈维尔文集》所作的序言《存在的意义和道德的政治》里,有一节论及作为荒诞派戏剧家的哈维尔对"荒谬感"的理解,读来让我颇为认同,忍不住搬来深入佐证一下:"哈维尔被人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家,当有人问到他的荒谬感和戏剧创作的关� 时,他回答说,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他强调意义与荒谬的互补性:荒谬即缺乏意义,这种感受愈深,对意义的追求就会愈积极;没有同荒谬的经验作殊死搏斗,就没有要追求的东西;没有对于意义的内心深处的渴求,就会被无意义所伤害。"
文章引用了哈维尔的原话:"人们可能以多种方式体验到荒谬:通过个人的自省,或通过交谈;它可能是一阵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也可能是人一生中深刻的、主导性的情感。虽然不能说荒谬感是我最强烈、最深刻和最基本的感情,但我觉得自己一直有看到世界荒谬一面的强化倾向,因此我可能比别人对这种情绪更为敏感"。"在我的理解中,荒谬感决不是对生命的意义失去信念的表现,恰恰相反,只有那些渴求意义的人,那些把意义当作自己存在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的人,才能体验到缺乏意义� 痛苦的,更准确地说,只有他们才能领悟到这一点,在令人痛苦的意义缺失状态,它反而比在其理所当然、无可置疑存在时更真切地呈现出来,就像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身体好一样。我认为,真正的无意义和真正的无信念表现得不大一样,后者表现为冷漠、无情、自暴自弃,把存在降低到植物水平。换句话说,体验荒谬与体验意义密不可分,只有荒谬是意义的另外一面,就像意义是荒谬的另外一面一样。"
我觉得,哈维尔这段话划分出了两类截然不同的虚无观:无意义的虚无与无信念的虚无。后者表现为"冷漠、无情、自暴自弃,把存在降低到植物水平"。对前者而言,这里的"无意义"并非指虚无本身是毫无意义的,而是指我们的生存状态的畸形与变态——而绝非常态。体验无意义,正是因为对它的另一极"意义"的渴� 。认清了世界的无意义,也就认知了意义的所在。
毫无疑问,当代中国文学,"无信念的虚无"已泛滥成灾,而且被众多人标榜与膜拜。举例言之,我们有余秋雨的所谓历史文化散文,二月河的帝王将相小说,琼瑶、汪国真的手纸文学,小资作家们笔下的堕落青春,还有近来热炒于网络的"梨花派"诗作。放弃深层的精神价值,放弃批判与反思,放弃探寻与求索,以肤浅庸俗的"口红"和"麻药"(朱大可语词)的形态,向自甘庸碌的人们烘托出一片虚假繁荣的幻象——他们才是彻头彻尾的"虚无党"。这些在文学史上注定要丢进垃圾箱的作品,也都是"应运而生"的。怪谁?只能怪我们自己。
接下来我要谈论一下王小波的虚无观。这是个暧昧的人,活在暧昧的年代,写下了些暧昧的作品,搞得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暧昧不清。 ��小波在世的时候,也就是还默默无闻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批评他的小说太过虚无了。我记得王小波还写过一篇杂文驳斥此论调,但并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实他想表达的,就是自己应该属于"无意义的虚无"一类。
我已经说过,王小波和他笔下的人物,由于所处的特殊时代,他们自身都有着无法摆脱政治束缚的宿命,内心却又崇尚自由,漠视体制,摆出一种活在别处、消极对抗的姿态。但由于叛逆者本身的弱小,这种故意摆出的流氓姿态的背后,又饱含着一种悲天的英雄主义情结。正如哈维尔所言,"荒谬感决不是对生命的意义失去信念的表现,恰恰相反,只有那些渴求意义的人,那些把意义当作自己存在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的人,才能体验到缺乏意义是痛苦的……"王小波笔下的这种英雄主义情结,正是绝望之为虚妄,正是无意义的 ��无。这一点,在王小波后期的一部中篇小说《2010》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我已写过一篇分析《2010》的文章:《2010年的中国——解读王小波〈2010〉》。记得有一"王小波门下狗"不屑地评论说,王小波的作品也需要分析与解读吗?这种论调倒也与那一波波的"王小波门下狗"们一脉相承,他们学会的只是王小波小说里的文字游戏,肆无忌惮的情色描写,东施效颦般的插科打诨,和小说人物表面上的顽劣与轻浮——这也是毫无信念的虚无。我之所以要"解读"王小波这篇尚未来得及定稿的小说,主要因为它明显表现出王小波开始尝试突破以往,小说的叙述开始抛下暧昧不清的态度,人物到最后公开明确地醒悟、反抗、表达真爱。
2010年的中国是个相对主义的暧昧国度。起初主人公王二同许多人一样,忍受压迫,或者说习惯于� 压迫,麻木不仁,得过且过,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现世的一切不合理。王二的妻子不得不与王二离婚,去做压迫者的"傍肩"。王二与前妻藕断丝连,但他们却无法或者说不敢承认他们之间存在着真情实感。后来被压迫者们聚到一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狂欢,以宣泄内心的压抑。事后作为发起人的王二被施以鞭刑,在行刑的过程中,王二终于幡然醒悟:
"后来人家用皮绳捆着我的手腕往架子上吊……此时在我视野里,只有一个血迹斑斑的X形架的上半部,还有楔形黄色的天空,万籁无声,还有背上冷嗖嗖的,时间停住了。你说这是在干吗?我不知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此生体验到的一切荒诞,在此时达到了顶峰"。"我觉得一切都不对头,不是一般的不对头,而是彻头彻尾的不对头"。"眼前这个世界不真实,它没有一点地方像是真的,倒� �是谁编出来的故事——一个乌托邦"。"我对荒唐的理解是这样的:它和疼痛大有关系。我们的生活一直在疼痛之中,但在一般条件下疼得不厉害,不足以发人深省……疼痛的真意:你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轻度的疼痛是威胁的开始,中度的是威胁严重,等到要命的疼时,已经无路可逃了"。
幡然醒悟后的王二,在目睹自己的前妻正也正被施以鞭刑时,心脏病发作而死。接下来小说明确肯定了王二与前妻之间的这份真爱的价值:
小说最后一部分只有一段话,通过王二的前妻交待了王二死后的事情。这是一段让我感到意外的话,熟悉王小波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小说,故事人物最终都难免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虚无当中,一切都是虚假的,看不到任何希望。但仔细阅读《2010》的这最后一段,你会发现王小波分明是肯定了世界上最� �危险"的东西——爱——它也是2010年的中国,仅存的一丝希望。
王小波笔下似乎从未有过真实的东西,一切都罩着一层虚伪的面纱。他所描述的爱情,通常会被各种利害关系和大肆渲染的性爱描写所淡化,让你说不清这到底是不是真爱,《2010》也基本如此。在牵动各方利害的暧昧关系下,在身不由己的2010国度里,他们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王二最终将自己对前妻的真爱记在了日记里,而王小波这次也终于在结尾借用看到日记的王二前妻之口,明确肯定了这份真爱的价值。
"对于爱上他这一点,我从来就没有后悔过,今后也不会爱上别的人了。当一个人爱另外一个人时,后者受鞭刑,鞭子就会打到前者心上。我是这样,他也是这样。唯一的区别是,我的心脏比他的好。现在我人活着,心已死。这是一件好事。我可以平静地干我该干的事了。"——这份爱已不仅仅是情爱,不仅仅局限于情爱。
——《2010年的中国——解读王小波〈2010〉》
今天的我们不应去苛求当年的鲁迅与王小波,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让麻木不仁的世人意识到这世界的荒诞与无意义,让人们明白世界本不应如此,我们应去找寻人生的真意所在。正所谓,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当然,这只是启蒙与希望之门的微微开启,主旋律一点说,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前人拓路来者承继,希望之途任重道远,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2007年7月14日
美国对上海合作组织感觉复杂
Sat, 20 Jun 2009 22:17:00 +0800
上海合作组织 叶卡捷琳堡峰会召开之际,我专访了该组织首任秘书长、外交部前副部长张德广先生,其中谈到美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复杂态度。节选至此,和大家分享。
章文:因为上合组织的成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影响的加强,随之也引起美国等国的高度关注,这个该怎么化解?
张德广:首先我想说,美国对上合组织的这种关注我是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美国是一个有全球影响的国家。毫无疑问,中亚这个地区以前是苏联的一块儿,美国根本进不去。苏联解体后,这里成了一个开放的地区,西方最初都认为这是一个真空地带,大家都拼命往里钻,都想进去。
美国在中亚也有它的利益。首先我们看到它有安全方面的关注。阿富汗、塔利班,中亚会不会成为恐怖分子的一个基地,它很关注。它还有能源和经济利益。实� �上,美国在中亚的投资超过中国。它的投资很多。所以它关注这一地区出现的一个区域合作组织,绝对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应该感到奇怪。
有人说美国离得很远,何必管我们的事啊!这是不明智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美国对上合组织的认知、理解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它一开始很疑虑,也很敌视,这是属于发展过程当中的事情。根据我同美国人的接触来看,包括他们国务院的主管领导、驻华大使等高官,他们开始非常不了解,认为这个组织是针对美国、反美的。这个组织是结盟的,是军事政治联盟,搞到一块儿要把美国赶走、把美国排挤出中亚地区、打击美国的利益、同美国对立,它是这么理解的。
美国人对上合组织的情绪、心情非常复杂。最初应该说是情绪化多一点,处在不了解的过程当中。随着上合组织的发展,� 上合组织的情况掌握多了一些后,他们也有了一个变化。现在美国的主流意识认为这个组织的存在不利于美国,但不见得是一个敌对的组织,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观察。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对上合组织的敌意会逐渐减少,我希望他们会做到这一点。他们的政府人士也好、学术界也好,应该了解更多的情况。
章文:听说您经常做美国人的思想工作?
张德广:我经常公开和私下跟他们讲:上合组织的宗旨、章程,没有任何反美的东西。上海精神,不仅是处理内部关系的,处理对外关系也这样。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没有结盟的意思,也没有任何这样的法律基础。不要认为它是一个结盟,它更不是反美联盟。它是一个开放的、不针对第三方的友好合作组织。它奉行和平开放的政策,包括对美国。并没有把美国作为一个 ��手和敌人,没有在任何会议、任何文件上把美国作为一个排斥、打击的对象。包括我们的军事演习,他们神经过敏。我跟他们说,这是打击恐怖主义,我们要提高反恐的能力。
章文:不过,近几年中亚一些国家要求美国撤除军事基地,这是怎么回事?
张德广:其实这并没有超出美国原来声明的范围,美国原来就说在大规模占领阿富汗之后,就撤出在中亚的军队。
章文:美国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还有冷战思维啊?
张德广:我多次清楚地指出,上合组织正是接受了冷战时期的经验教训所产生的,它不会再延续和回归冷战思维,它不主张对抗。它不是美国的一个敌对分子,你要把它当成一个敌对分子,在外交上不是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它不是敌对的,你把它制造成一个敌对的。有这个需要吗?我们中国的 ��交不是这样的,我们是好的朋友要更加好,不好的我们要化敌为友。
我还劝美国人,不要再有冷战思维了,不要把上合组织当作敌人,更不要采取行动破坏这个组织。你要反对这个组织,就把自己置于错误的、非正义的一边了。比如说上海精神,你怎么反对啊?上海精神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商谋求共同发展尊重多元文化,你反对吗?你能反对吗?所以我劝美国和上合组织要采取合作的态度。关注可以,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可以交流;但是不要敌视、不要破坏它、不要取代它。不要再搞一个山头儿,我说这个取代不了。这个组织是不会被破坏的,我很有信心。
章文:美国这几年有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去破坏上合组织?
张德广:官方否认有行动。但是在德国一次安全会议上,有过一个说法,美国想另搞一个� 织,不让中国、也不让俄罗斯参加。在中亚搞一个新的安全合作组织。不过,官方没有承认,说我们政府没有做这个。
章文:美国的态度现在还是很复杂?
张德广:很复杂。它现在说,我们不以任何方式帮助上海合作组织。这是一个外交辞令。
章文:那是不是也意味着排除了对话的可能性呢?
张德广:没有。对话有各种各样的,有官方的、有非正式的。美国国会也曾举办过一次关于上合组织的听证会,其中好多人讲,我们能否申请当观察员。另一些议员说,你不要申请,申请了人家不会同意,会没面子。
章文:美国申请的话会接受吗?
张德广:上合组织是区域性的合作组织。美国不属于这一地区。美国一些观察家还说,我们去当观察员也很尴尬,观察员要坐在后头。你说让美国总统� �在后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