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星期二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中国专家更有办法对付"猪流感"吗

Tue, 28 Apr 2009 10:21:00 +0800

作者:魏英杰 | 评论(16) | 标签:猪流感

过去几天,美国白宫可能处于严阵以待状态。他们的总统去了一趟墨西哥,期间当地爆发较大规模的人感染猪流感疫情,更加不幸的是,陪同奥巴马参观的一名墨西哥人类学家随后突然死亡,并被诊断为"可能是流感致死"。

还好白宫已经发布通告,总统先生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出现感染猪流感症状。奥巴马没事了,可猪流感仍在蔓延,美、英、法等国家陆续发现相关病例,全球拉响了流感大流行的三级警告。虽然我国至今尚未发现疫情,响应措施也已启动,26日卫生部新闻办以答问形式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详细解答。

不过浏览新闻时我发现一个不容疏忽的细节。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说,目前虽尚无疫苗预防人感染猪流感,但人感染猪流感是可� 、可控、可治的。这个重要信息出自权威部门,为全国大小媒体所转载。然而,中新网转引《联合早报》报道,称美国疾病及预防中心专家证实,这次爆发的猪流感病毒属于异常的新型病毒,而且散播范围很广,现阶段无法受到控制。

同样是权威部门专家,一边说暂不可控,另一边则信心满满。两边的信息来源都不太可能有假,具体观点也不难以理解。究竟谁的说法更接近事实?可以看到,国家疾控中心这位不具名的专家并未详细说明为何疫情可防、可控、可治,且没有进一步解释可从哪些方面防控和治疗。只是笼统的一句话,说服力显得有点不足。何况就这句话也存在自相矛盾,既然尚无疫苗,猪流感即便可治,恐怕也有一定不可预知的风险——要不又该如何解释全球至今死亡人数已达上百人的事实?

除非是这样,即有关 ��门和专家虽然没有明言,但确实已掌握了此次猪流感防治方案和技术。如果事实如此,那可真是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这表明至少在这一领域,咱们的专家更有办法,而且把国外专家都给比下去了。只是说到这里,还是有些底气不足。因为我看到,据称这次猪流感的爆发源自一种全新菌株的流感病毒,不仅能够轻易地在人际间传播,且目前呈多点蔓延状态,受感染者之间据知并无接触。可见这次猪流感对全球来讲,都是一个崭新的医学课题。那么我们究竟怎么做到,在疫情刚发生时就完全掌握了防治方案和技术?有关专家既然这么有信心,或许需要更为详尽地向公众作出介绍和解释。

好吧,我承认自己其实想说,不管我们对猪流感的了解有多少,关键是要让公众知道事实真相。我们既不可夸大,更不能基于非科学、非理性的考量—— ��如从稳定人心的角度,人为地掩饰事实。这样做的结果会有多糟糕,已经有过多次经验教训了,例如非典初期的情形。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惯性思维,对预防和解决问题全无益处,一旦谎言揭破,不仅会伤害公众的信任感,还可能损害政府部门和专家的形象。

具体到此次猪流感,万一事实上真的做不到全面预防、控制和治疗,专家说法不就成了一桩笑料,而有关部门岂不也成了虚假承诺的背书者?万幸的是,猪流感疫情尚未入侵国门,现在开始老老实实地研究和预防还来得及。

2009年4月27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奥数的存在证明人性教育已落败 / 2009-04-23 12:53 / 评论数(11)
  • 伪装的常识与"历史的革命" / 2009-04-19 05:55 / 评论数(12)
  • 中学生一定要读经典吗? / 2009-04-14 11:47 / 评论数(11)
  • 时评有没有问题? / 2009-04-13 13:15 / 评论数(14)
  • 医改:为何要改,为谁而改?(旧文) / 2009-04-09 15:24 / 评论数(9)
  • 返回顶部

    从萨斯、禽流感和猪流感看人类与病毒的较量

    Tue, 28 Apr 2009 08:23:00 +0800

    作者:一娴 | 评论(10) | 标签:萨斯, 禽流感, 猪流感, 人类与病毒

    猪流感在墨西哥大爆发,并有蔓延全球的趋势。26日,美国国内安全部宣布全美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2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流感大流行警戒等级由第三级调升为第四级。

    据《纽约时报》报道,截至27日下午,墨西哥已有17个省 1600人染上猪流感病毒,死亡人数上升到86人(最新的消息是墨西哥卫生部长公布的的死亡人数149人)。疫情严重并开始向全球蔓延,各国政府尤其遭受过萨斯和禽流感袭击的亚洲各国如临大敌,纷纷采取措施。美国国内已经确认40名感染者,美国国内安全部除宣布全美进入紧急状态外,还宣布释出部分战略储存药物资源至各州,并建议地方当局对可能关闭学校等隔离措施预做准备,以及加强对疫区返美旅客的检测。

    甚至连奥巴马总统的健康也被卷入其中,因为奥巴马访问墨西哥期间接触过的墨西哥教授索利斯被怀疑患猪流感而死亡,奥巴马的健康也引起关注,白宫发言人要发表通告宣布奥巴马身体健康良好,昨天,奥巴马高调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打了一场高尔夫球证实自己身体健康以平息公众的疑问。

    今天看新闻,有媒体形容墨西哥城宛如"死城",所有的公共活动全部停止,人们都呆在家里,不得已出门都要带上口罩。这使我想起萨斯的时候,萨斯的时候我正在香港,那时候的人们,用惶惶不可终日来形容一点不过分。有天晚上,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驱车经过被认为是香港最繁华的地区铜锣湾,只见灯光黯淡,街上竟一个人影都没有,"恍如鬼城",心里感到慌得不行。朋友在香港超过20年,极其热爱香港,说出这样的话,令我非� 震惊。

    后来萨斯像来无影一样去无踪地消失了,一个做公共卫生研究的朋友后来说,萨斯是流行病学上一个很特殊的例子,人类对微生物的了解,还处在相当被动的阶段。这话我很相信。科学家至今没有搞清楚萨斯发病、传染途径等病源学方面的问题,也没有找到预防和根治的特效方法。

    微生物的历史肯定是早于人类。至于病毒,在公元一世纪就有关于天花流行的明确记载。而天花也是人类唯一可以通过疫苗控制而消灭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天花属于痘病毒,这种病毒的唯一宿主是人类。对付天花病毒,人类占了一次上风,但仅仅是一次。

    有人类历史以来,致死人命最多的流行病不是鼠疫也不是天花,而是流感。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席卷全球,据不完全统计造成了大约2~5千万人死亡。那一年,美国有� �约50万人口死于那场流感。现在,即使在平时,美国每年也有近十万人感染流感以并引起并发症,也有不少死亡的报道。

    科学家每年都分离出新的流感病毒株,然后制造出疫苗,但是聪明的流感病毒每年都发生变异,令大部分疫苗失去效果,逼得科学家疲于奔命地分离新毒株和制造新疫苗。而且,人类至今还不能像发明抗菌素对付细菌那样,找到对付病毒的特效药。在这场较量中,人类是处于下风的。

    很早的时候,禽流感和猪流感也一直存在着,那时候它们几乎只在自己的种群里流传,和人类没有关系,人们常常以鸡瘟,猪瘟称呼它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动物流感病毒开始突变,变成可以从动物传染人类。禽流感、萨斯、以及猪流感都是这样例子。但是从动物传染人毕竟还不那么可怕,宰杀有疫情的动物就可以有效地切断传染源,例如禽流感。可怕的是病毒的变异会从动物传给人以后,继续在人与人之间传染而没有有效的药物遏制它们, ��如萨斯和猪流感。

    美国疾控中心证实,在墨西哥导致数十人死亡的猪流感病毒与在美国导致数十人染病的病毒都是A/H1N1型,这一毒株是一种新型变异病毒,是人类流感病毒、北美洲禽流感病毒,以及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猪流感病毒的混合体。

    美国疾病中心证实没有对付猪流感的特效药,只有瑞士罗氏制药公司生产的"达菲"胶囊和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喷雾式药剂"乐感清"对治疗和控制症状有一定的效果,而且没有相对应的有效疫苗。能做的只是找出传染源,隔离和治疗病人,控制疫情的扩大。换句话说,就是被动地应付病毒的挑战。这一次较量,人类仍然是处于下风。

    猪流感病毒株为什么会发生这样迅速而复杂的变异,能够跨越人类、禽类和猪的不同的基因共存着?为什么这些年来,萨斯也好,禽流 ��猪流感也好,流感病毒所致的流行病的爆发周期似乎在缩短? 大自然是否有某种警示? 很多时候,人类以为自己处于地球上的主宰地位,可以为所欲为,然而事实是否如此?人类是否应该反省和深思?

    一娴的最新更新:
  • 从奥巴马和查韦斯握手看中美在拉美博弈 / 2009-04-19 09:43 / 评论数(3)
  • 医院枪杀案 美国怎么了? / 2009-04-18 09:59 / 评论数(20)
  • 美国枪击案和亚裔移民问题有关吗? / 2009-04-14 06:45 / 评论数(3)
  • 贫困线应该逐步和国际标准接轨 / 2009-04-10 08:25 / 评论数(7)
  • 从频发的枪杀惨案看美国的枪支泛滥问题 / 2009-04-09 03:48 / 评论数(16)
  • 返回顶部

    中国能够率先走出危机实现复苏吗?

    Mon, 27 Apr 2009 22:56:00 +0800

    作者:小草春秋 | 评论(3) | 标签:2009, 中国经济, 复苏, 现实情况

    身处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中,人们对于当下经济活动趋势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一季度统计数据的公布,各种专家纷纷出来预测或建言中国当下的经济走势。有的说现已触底反弹、也有人看好3季度或明年年初等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虽然大家对于经济复苏的确切时间点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但大多数人对于"中国能够率先走出危机实现复苏"都报有相当的信心。究其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是此次金融风暴是由于西方世界过度的金融"创新 "(CDS)和杠杆引发难以想象的资本泡沫最终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塌,而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开放,涉及这些金融衍生品很少,所以受影响较小、损失也较少;二是虽然出口锐减,但政府及时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及中国如此巨大的内需市场能够帮助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迷。

    我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所谓专家,对宏观的经济预测也非我力所能及的事更不是我想谈的内容,只是希望从一个普通的人的角度思考:当下经济的真实情况如何以及这样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根据央行公布数据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四点五八万亿元,仅一季度就完成去年全年的80%。由于从一季度统计数据上看到了一些经济回暖的迹象,很多人放言:经济开始触底反弹。真实情况是这样吗,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就这样轻而易举的� �过了吗?

    经过一些简单的思考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丝端倪,这一波的反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短期集中释放的大量流动性所引发的。为了刺激经济,国家号召银行向有条件的企业大量放贷,门槛之底力度之大是以前不敢想象的。放着这天上掉下的馅饼,达到条件而不要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借此大肆利用息差进行无风险套利的也大有人在。稍加留心的朋友应该还记得从07年下半年开始,为遏制流动性过剩所导致的资产泡沫及可以预见的恶性通货膨胀,国家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直到去年下半年,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面对出口大幅缩减的局面,国家不得不陡然走向原有措施的反面,开始大力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能够通过这些措施达到预期的目的吗?朗咸平早已一针见血的给出了答案: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现象只能够让冷� 更冷、热的更热,身处水生火热中的中小企业仍然很难获得帮助,饱受煎熬。

    有专家分析,造成这次经济危机最深层次的原因是西方过度透支的消费模式;同时如果把中国目前遭遇的困境,简单的归结为西方消费需求的大幅减少,那是不负责任的。通过这次危机我们看到,西方现有的消费模式本身就是错位的、不能长久的,我们不能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一个本来就错误的对象上。我们应该借这次危机思考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中国经济的问题迟早会发生,如果说西方的问题是过度投资的消费,则中国的问题就是"过度投资"所导致的"过剩产能"。中国经济过去十年间高速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每年增长20%以上,今年一季度投资增长接近30%;另外一方面,GDP的增长也就是国民收入的增长,平均每年10%,粗略来讲两者的� 长率相差10个百分点。过去这么多年之所以没有过剩产能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的过剩产能所生产出来的过剩产品可以通过出口的方式到西方发达国家。如今在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一直赖以生存的海外市场受到了重创,我们如何解决这个产能过剩的问题终于成了我们再也无法回避的问题。仅仅依靠国内市场能够消化我们如次巨大的产能吗?

    在原有产能已无法完全消化的同时,我们看到第一季度如此巨大的资金引发新一轮投资高潮,我们没有理由不紧张:一方面更大的产能直接导致更大的过剩,销售的疲软必将导致银行的坏帐,而一旦银行出问题则后果真的很严重;另一方面面对实业领域遭遇的种种困境和不断恶化,中国企业主的投资意愿相对不足,他们会选择坚守还是抽调资金到过热部门去追逐那些相对容易的快钱?目前的股市的现 ��情况已经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

    经过这样一种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论:因为近期释放的流动性过剩引发了暂时的反弹,但过度释放的流动性必然导致新一轮资产价格的上涨,同时也在为下一次通货膨胀积蓄能量。但与此同时面对那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反而需要降价来清除积压的库存。面对通胀并不是所有的物价都会上涨,在进行决策之前重要的是判断行业是过热还是过冷。

    一直以来一直在留心观察经济危机对现有商业规则的影响,其中最为关注的是电子商务对现有商业流通模式的影响。如果说03年的"非典"开始拉开电子商务发展的大幕,那么这次金融危机必然成为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火箭推进器。我猜想在这个领域很可能顺势出现几家伟大的企业,百年一遇的危机反而� 就了他们,就好像凭借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反而让好莱坞借势腾飞,一举成为美国的经济支柱。

    如果说之前中国大量制造企业凭借出口不愁商品的销路的话,那现如今这些企业面临生死存亡则不得不开始积极利用各种可能的通道扩展销路。除了缺乏必要经验之外,中国传统商业流通环节中巨大的交易成本也是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拦路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注意力放在电子商务上,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个问题:网络渠道为企业的销售贡献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最初的那段导入期是比较难熬的。随着时间的积累相信一定会出现一些以电子商务主导的企业,他们将完成对现有商品流通模式的颠覆,并最终超越沃尔马或国美之流成为新的商业霸主和主流。当然这中间,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不同商品属性背后凝聚不同的商 ��购买体验,很多商品我们可以在网上买,而有些商品我们不能仅凭几张照片就完成购买,例如食物、建材家俱等等。这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下那么多建材家居厂商虽然销售并不如意但还是挤破头争抢家居大卖场的店面,那是因为目前来讲这是他们最好的销售渠道;反过来小商品市场未来的发展则需要慎重考虑了。

    小草春秋的最新更新:
  • 又到清明,但有些话不得不说 / 2009-04-03 22:45 / 评论数(2)
  • 资本市场是真实和谎言的连续剧(转) / 2009-03-20 11:00 / 评论数(1)
  • 成功其实有关一个神奇的数字以及生日 (一) / 2009-03-13 22:54 / 评论数(0)
  • 成功其实有关一个神奇的数字以及生日 (二) / 2009-03-13 22:54 / 评论数(10)
  • 我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庶民的传奇 / 2009-03-12 10:15 / 评论数(9)
  • 返回顶部

    [凯迪周刊] 口水淹没不了任志强却会淹没真问题

    Mon, 27 Apr 2009 22:53:00 +0800

    评论(5) | 标签:时事观点

    作者:童大焕

      

      素来站在言论风口浪尖的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在博鳌论坛的最新言论,再次引发近乎一边倒的口诛笔伐。他算了一笔账:1978年GDP大概3000多亿,现在是30多万亿,增加了100多倍;1978年月工资全国平均28.6元,现在也增加了100倍。1978年我们大白菜2分钱一棵,现在2元钱,也增加了100倍。房价只增加了16.6倍,等于没有涨价。此言一出,"逻辑混乱"、"一贯藐视公众智商"、"奸商欺诈 "等喝斥声不绝于耳。有人说按任总的逻辑算,每平米房价应是794元(与电脑降价比);甚至有人因言问罪,称华远是国企,任志强不宜再当总裁。

      

      有大嘴称号的任志强对类似的舆论批判早已身经百战,我们一再看到的情形是,口水淹没不了任志强却往往淹没了我们自己,因为任志强站在信息和财富的时代至高点上,早已经学会了在口水上面游泳;口水越多,他反而被抬得越高。倒是我们这些没有财富和信息优势做"救生圈"的人,越来越被自己的口水淹没,越来越在光怪陆离的口水泡沫中看不清问题真相。

      

      我在自己的博客链接上称"任志强是个明白人",现在还持这个观点。虽然我并非一概赞成他的观点,即使赞成的部分也未必全盘接收。但我认为,他在这个纷乱的时代,总体是相当清醒的。他的言论屡 ��成为众矢之的,并非其有意要语不惊人死不休,恰恰是因为他无意之中触及了时代和人们的痛处,触及到了真问题,这才引发人们本能的反弹。但基于立场的本能反弹只是动物本能而已,人类除了本能更可贵的是理性。一个社会的进步需要时时触摸时代的痛处,才能理性地思考并采取合适的治疗对策。如果一遇到人摸到你的痛处就跳起来骂人,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个世界上谁还敢帮你治病疗伤?人们把对高房价的仇恨,迁怒于一个任志强,能解决哪怕是最小的问题吗?即使实践证明他的话句句是真理,房价就因此成倍地上涨吗?即使我们" 众志成城"唾沫横飞将他批倒批臭甚至真如某些人期待的那样因言问罪剥去其房地产公司总裁的职务,房价就能够因此而降到大家期待的价位上来吗?再说,任志强还提到,房价之所以过高,"土地出让金占到房价的一半";他还提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中的腐败和权力侵占的问题。可惜,批判者只顾了"站稳立场",对他这些话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有人说"任志强现象"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我倒觉得任志强有点真金不怕火炼的味道,因为他总能拿出各种真实的数据。有人说,1978年的时候,中国根本就没有商品房这个东西,不知道任志强所说1978年的房价是怎么来的。那时候的确没有商品房,但农民自建房和中小城镇居民自建房的成本应该是有据可查的。有人说对居民收入进行 ��度比较的时候,必须扣除价格因素。扣除价格因素之后,中国的GDP30年来实际增长14倍,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9倍左右,农民收入增长6倍左右。并不是任志强所说的增长百倍。那么,房价上涨部分是否也应该扣除价格因素呢?否则就是双重标准。由此,这个貌似很有说服力的反驳还是没有说服我。

      

      在"任志强谬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破解中国经济核心秘密的金钥匙,就是为什么普罗大众的相对购买力没有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而同步、正比例增长?一是如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的分析:从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1.2倍。在当下,超过76%的资产属于公共拥有(即政府所得),民间只有不到25%的资产。

      

      二是现� �城乡居民虽有20万亿存款,但平均每人不到1万元,而且估计80%以上掌握在20%以下的人手里。国家统计局宣布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229元。但是这只是一个平均数,统计过程把中国最广大的工薪阶层排除在外:大量农民工(仅此一项达2亿多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且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并且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基金(占工资总额11%左右,多数掌握在政府手里,个人无权支配)及住房公积金(占工资12%以内)。数字显示,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垄断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第三方面,我们增长的财富大部分利润被外国人拿走。外贸依存度长 ��高达GDP的70%左右。同时,大量"垄断国企"早已成了境外上市企业。据悉,从1993年到现在,我们的垄断企业积累的未上缴利润达几万亿元。巨额垄断利润大部分拱手让给了真真假假的"海外投资者"。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中石油在美国上市融资不过29亿美元,上市四年海外分红累积高达119亿美元。仅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四个公司四年海外分红就超过1000亿美元。而中国全部上市公司,在18年里给全体股民的分红总额刚刚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中石油在香港上市的时候,发行价只有1.27港元;回到内地上市,却以16.7元的"低价发行""回报内地股民"。

      

      经济学有一个词叫做"悲惨式增长",我们还没有走出这个陷阱:高能耗、高污染、低分配。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少部分人掌握和拥有,大部分人承担经济增长 ��成本。

    凯迪周刊的最新更新:
  • 记者愤而退场捍卫新闻工作者尊严 / 2009-04-27 22:56 / 评论数(1)
  • 王帅事件还远没有完 / 2009-04-27 22:56 / 评论数(2)
  • 摊贩比官员更合法 / 2009-04-27 22:54 / 评论数(6)
  • 读书杂感:《追风筝的人》 / 2009-04-27 22:53 / 评论数(0)
  • "驻京办"是不是"喝酒未遂"? / 2009-04-20 10:20 / 评论数(2)
  • 返回顶部

    [凯迪周刊] 读书杂感:《追风筝的人》

    Mon, 27 Apr 2009 22:53:00 +0800

    评论(0) | 标签:读书看电影

    作者:叶轻扬

    (一)

    一个以战火中的阿富汗为背景的故事,一部关于友情与谎言、背叛与救赎的作品。有人说它的文字还可以更铺陈,情绪还可以更舒展,有人说它虽然是令人惊叹的处女作,但也因此而显得不够完美。可是,与引人向善比起来,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我的阅读天平上,这是一本睽违已久的好书,一本让人荡气回肠的书,一本值得用心灵去阅读的书。

    (二)

    "回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在电话那头说。放下电话,阿米尔驱车来到金门公园。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他抬头凝望两只风筝拖着蓝色的长尾巴飘过天空,而他,将要离开在他人看来安详宁静的生活,回到危机四伏的阿富汗,寻找自己的救赎之路。

    十八岁的阿米尔跟随着父亲,抛家弃业,从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来到美国。父子二人各自怀着不能言说的秘密,在异国的土地上相濡以沫。父亲把秘密带进了坟墓,阿米尔面对着心爱的妻子,也始终没有勇气向她倾吐自己所有的过去。

    多年以前,喀布尔的一个冬天,白雪映照下的天空挂满风筝。哈桑,那个喜欢微笑的、愿意永远为阿米尔挺身而出的世界上最忠实的仆人,那个与阿米尔一起斗败所有风筝、全心全意帮助他赢得梦寐以求的父爱的朋友,那个似乎靠鼻子就能嗅到风向的全喀布尔最会追风筝的人,为了追逐他们的战利品——一只蓝色的大风筝,拐进了那条偏僻的小巷。那条小巷没有出口,两个孩子的友情与命运却在那里拐弯。多年以后,哈桑一次次出现在阿米尔的梦境里。他穿着绿色的长袍在雪地里奔跑,黑色的橡胶靴子踢起片片雪花,积雪在他的脚下吱吱作响。他在街角的拐弯处回头向阿米尔灿烂地微笑,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境。如果没有拉辛汗的电话,阿米尔要何时才能鼓起勇气与它告别?他会不会永远失去"再次成为好人"的机会?

    拉辛汗,一位慈祥的长者。一位洞悉你内心秘密的朋友。在长长的生命中,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拥有一个拉辛汗。

    (三)

    "但在你为他献身之前,你想过吗?他会为你献身吗?难道你没有觉得奇怪,为什么他跟客人玩总不喊上你?为什么他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才理睬你?……别欺骗你自己了,别以为你意味着更多。"

    "阿米尔少爷跟我是朋友。"哈桑红着脸说。

    " 阿米尔少爷跟我是朋友。"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怯懦的阿米尔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重量,为此他付出了半生的安宁。感谢作者,最终把忠诚、责任和勇气赋予了阿米尔,让我们得以伴随他踏上塔利班统治下的故国,穿越那满目疮痍的土地,伴随他战胜恐惧、勇敢地直面嗜血的恶魔,夺回与他血脉相连的孤儿,伴随他与那个沉默的孩子一起,在没有硝烟的天空里,把象征着自由、爱与信任的风筝重新升起。

    "为你,千千万万遍。"当这句誓言被再次说出,一切心灵的煎熬、肉体的磨难,就此烟消云散。高高飘扬的风筝抚慰着阿米尔,抚慰着索拉博,抚慰着天堂里的父亲与哈桑,抚慰着我们每一个人。

    这也许又是一部更适合男人阅读的书,关于勇气、关于忠诚、关于足以烛照一生的友谊。在其后的作品《灿烂千阳》中,胡赛尼借莱拉的思想这样写道——"男孩对待友谊,就像他们对待太阳一样:它的存在毋庸置疑,它的光芒最好是用来享受,而不是用来直视。"这,或许是他在《追风筝的人》中的未竟之言。

    掩卷长思,想到这么多年来,自己还没有找到这种太阳般相互照耀的友谊,不免有些黯然神伤。

    凯迪周刊的最新更新:
  • 记者愤而退场捍卫新闻工作者尊严 / 2009-04-27 22:56 / 评论数(1)
  • 王帅事件还远没有完 / 2009-04-27 22:56 / 评论数(2)
  • 摊贩比官员更合法 / 2009-04-27 22:54 / 评论数(6)
  • 口水淹没不了任志强却会淹没真问题 / 2009-04-27 22:53 / 评论数(5)
  • "驻京办"是不是"喝酒未遂"? / 2009-04-20 10:20 / 评论数(2)
  • 返回顶部

    电影《入殓师》和中日关系

    Mon, 27 Apr 2009 22:52:00 +0800

    作者:盛建锋 | 评论(11) | 标签:影评, 中日关系, 战争, 入殓师, 奥斯卡

    前几日,有则新闻说,上海殡仪馆418个岗位空缺吸引了5000名大学生到现场咨询,并收到简历3220份。新闻继续说,殡葬行业工作稳定,跳槽少,行业魅力无限,大家不应该有偏见。我就想,如果没有偏见,就不会有这则新闻。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偏见,我是有的。整天跟死人打交道,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恐怕不行,魅力不知从何谈起,不管到什么时候,这都是个特殊行业。服务业发达的日本对待入殓师的态度尚且如此,中国人不太可能凭空那么包容。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生加盟殡葬行业,或许是一件好事。中国现在服务业,虽然不差钱,但差的是水平。如果那些成功得到职位的大学生能学习影片《入殓师》中的入殓技巧和服务意识,中国送葬行业兴许真能魅力 ��限。但愿,这次我不是又在做梦。

    "入殓师"英文怎么说呢?我没有答案,于是像往常一样,求助于有道海量词典,却没搜到匹配结果。看来,入殓师和这个行业一样相当生僻。《入殓师》英文片名叫做Departures,或许我们可以造个新词,用departurer来称呼入殓师?个人认为,"入殓师"比"送行者"翻译得好,大家一看就明白,而且冠之以师,可谓正名。

    说《入殓师》这部电影之前,有必要先说说中日之间的纠葛。

    倏忽150年,日升日落,再起再落,升时夺目,落时悲怆,引无数学者竞憔悴。

    我对日本,不憎也不喜。与蒙古人和满人不同,日本人没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夷族统治者。正因如此,日本没有机会成为中国新的领土。日本失败了,所以我们可以尽情骂,不用顾忌像元、清两朝的压迫。日本强� �依旧,并且不承认败给中国,不承认屠戮中国,这让我们更加恼怒。就像两个拳击手只打了一个回合一样,全都愤愤不平。中日之间的恩怨,一直都是一个敏感话题,更麻烦的是,这个历史问题并未终结,而是一直在发酵当中。由此而论,中日将来再次开战,似乎很有可能。

    日本的文字和电影有点变态,但日本却保存着中国粗心丢掉的佛教、茶道和服饰等东西,它还有健康的饮食和精细的工业。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李鸿章正在搞洋务运动,表面上看,难分伯仲。甲午一役,中国被打出了原形。之后,日本更是打败了俄国,占了东南亚,与美国血拼,而中国则在苦苦挣扎。中日之间出现了历史性的逆差,实干家邓小平后来也不得不到日本取经。而今三十年过去了,我们仍需要学习日本,包括其经验教训。

    俄国和日本是我们� 个最重要的邻居。俄国一直在压缩中国,日本却没有,或者说没压缩成功。这两个国家都亏欠中国,只是亏欠的内容稍有不同:日本主要是心理上亏欠,俄国不仅在心理上,还在领土上,都亏欠中国,并时刻戒备。日本极度膨胀的时候欺负了中国,但除了脸面,日本人似乎并不亏欠中国什么。而俄国,除了斯大林时期,一直都在欺侮中国。除了二战时期,日本一直都是中国算不上亲密的朋友。这里面,孰轻孰重,还请痛恨小日本的国人掂量,如此耿耿于怀,似乎不是大国国民所应有之心态。说到这里,你会说日本杀了多少中国人,这笔帐绝对不能忘。我也这么想,但问题是,我们能怎么做?杀光灭掉日本吗?如果能做到,我也赞成,当年的忽必烈也这么想,可结果是铩羽而归。冤仇宜解不宜结,大气一点,放好历史包袱,宽待日本,才是上策。� �本如果想和好,我们不能拒绝,日本如果想死灰复燃,我们奉陪。但有一点至关重要,不可意气用事。

    对将来的日本,我并不看好。是历史的撕扯,让日本大大领先中国完成现代化,但这种历史机遇不会常有,可以说千载难逢。风暴过后,大海归于平静之时,中日之间本来面目自会显露。曾经史诗般的辉煌,没有理由不让日本人骄傲,但中国也不必为此过于担忧,因为日本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而且很难还能回来。日本今后仍将面对一个强大的中国,虽然不用像过去那样模仿,但也不敢再小看中国。

    时间,只有时间,能够慢慢抚平中日国民间的复杂心理差异。

    说了这么多,是为了去除我们看日本电影时候的隐形眼镜。

    和印度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样,《入殓师》也是一部上乘之作。如果说前者好在� �思,那么后者则好在内涵。而内涵似乎是中国电影所缺少的。看看某位张姓导演的作品,不是自爆家丑,就是华而不实,在他看来,假唱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入殓师》告诉我们,日本已经从二战后的扭曲中走了出来,开始能够平和地赞扬一个另类行业。中国还没能走出扭曲,甚至很少有人愿意直面这种扭曲,只有李安把它粗暴的展示了一回,结果当然不好。

    世上本来就没有失败的人生,也没有完美的幸福。大悟被迫放弃理想,回到乡间。对这个失败者,影片没有赞扬,也没有贬低。就像他妻子说的:到乡下好啊,我们不用付房租了。大悟找到工作后,买回了上等牛肉,本该欢喜的晚餐却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而打了折扣。那个时候的大悟,可以选择再次放弃,但优厚的薪水和思辨的心灵,最终让他留了下来。而这不是权宜之计,正� �因为面对死亡,才开始了对生死的思量,才有了那绵转悠长的琴声。这琴声才是好音乐。生死事大,儒释道三家中,只有佛家不避艰难,探究其中原委,试图明了人生。如果佛门高僧见了大悟,或许会说他颇具佛缘。

    生死难辨,爱恨也同样模糊。入殓师这份工作的代价可不小,老婆回了娘家,朋友开始回避。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支持大悟的坚持,这最终可能正确的坚持让几乎所有人都倍感煎熬。爱在煎熬下变成了恨,而恨在煎熬下变成了爱。影片虽然结束了,但大悟和妻子承受的煎熬并未结束,因为他们的孩子将会受到歧视,更因为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偏见。到时侯,孩子可能会怨恨大悟,懂事以后可能又会谅解他,我不知道是否应该继续支持大悟坚持到底,他或许会继续下去,但这一次的坚持值得商榷,因为社会,或者说世俗,不会� �妻子那样心软,它会轻易摧毁一个生命,它不用担心,世界上有着无数的生命。大悟继续坚持其实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对社会的爱,一种不求回报的大爱。

    或许中国人应该学学大悟的妻子,不要那么耿耿于怀。现在热映的《南京!南京!》首映就超过了《赤壁》,说明大家对此更为关心。到现在,我还没看过这部电影,我也在犹豫是否应该看,因为我在怀疑导演的动机。拍这种题材的电影一定不用担心票房,但导演是否应该关心点别的东西?比如说,可能的煽动和误导。有人说,打台湾要捐一个月工资,打日本要捐一条命。这样的熊熊大火用得着继续添柴倒油吗?日本越是平和,国人越是上火,这很像大悟和他妻子:大悟越是坚持,妻子越是生气。到现在,我们基本认同大悟的坚持,而平和历来就是值得鼓励的。大悟的妻子选择了� �恕和包容,国人是不是也应该这么做?

    我相信很多人不信邪,一定要灭掉小日本。我不反对,我只希望他们一战成功,并且在杀死日本妇女和小孩的时候,千万不要手软,一定要做到"三光",不要像日本兵那样不够彻底。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像大悟这样的入殓师是否应该留下来为逝去的日本送最后一程?

    盛建锋的最新更新:
  • 行胜于思,思胜于言 / 2009-04-15 22:54 / 评论数(1)
  • 聊聊修身 / 2009-04-15 22:54 / 评论数(0)
  • 初春骑车 / 2009-04-15 22:54 / 评论数(0)
  • 一棵怪树的理想 / 2009-03-29 14:00 / 评论数(0)
  • 蔡铭超"搅局"兽首拍卖:丢了谁的脸? / 2009-03-04 09:58 / 评论数(10)
  • 返回顶部

    香港印象

    Mon, 27 Apr 2009 22:39:00 +0800

    作者:wuzhe09 | 评论(3) | 标签:所见所闻, 香港

    今天早上上完了这学期的最后一节课,出于对即将面临待业和无所事事的生活的恐惧,我决定开始写日志。虽然不知道可以坚持多久,但有点文字产出总还是可以告慰空虚的待业生活。

    第一篇想写写对香港的印象与感觉。为什么说只是印象与感觉,是因为自己在香港生活了8个月,觉得还没有资格来评论他什么。而真正想写起来,却觉得零星点点,千头万绪,要理出个逻辑条理来着实不易。对香港的感觉像是一锅火锅汤,什么材料都有,什么佐料都齐全,但总的来说,也算得上是一锅鲜美的浓汤。

    香港人的可爱与可气

    香港人的可爱之处在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清洁工人。身处这个社会,你可以感觉到每个人都在勤劳踏实的做事。而做事的效率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的。

    香港依赖服务业而生,因此每个人在对待他人时便形成了有礼貌,有微笑的良好习惯。有个贴心的服务员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是在一家快餐店,类似于KFC这种,需要排队买餐,然后等待叫自己的号。我用普通话叫了餐,然后就坐下等。中间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顾客,而在叫到我的号时,这个服务员居然还记得换成普通话叫我。虽然不是一件什么大事,但是却觉得这样的服务很贴心。

    普通人在生活中也很有礼貌。有一次,我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遇到前面有位小姐挡着通道.我说"晤该",她转过来,看到挡着我之后,立即说 "sorry"。当下我就觉得香港人是真有礼貌。后来发现每每在超市里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会说"sorry",我就也渐渐形成了这个习惯。一个社会的素质就是在自律中慢慢形成的,就好像梁文道先生昨天在讲座里说的那样。

    这里再说一个香港人勤勉的例子。我们的一个老师,Claudia, 地道的香港人。已过不惑之年还依然做着几分工作并且笔耕不辍。前两日在书店看到她的新书,真的是发了一声感慨。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这么久都懒得拿起笔写东西,真是要自愧不如。香港人的财富的的确确用自己的努力与勤劳换得。

    我曾经因为机缘巧合参加过一个会议,还是在一个有大海景的会议室。因此体验到了香港人做事的方式,当时让我颇为吃不消。那个project的头头是李泽楷的前公关,非常牛的一个女强人。一位男职员想提个建议,却又想在前辈面前表示地谦卑,于是开头说"I have a stupid suggestion",结果换来的是立即的回应"stupid就不要说了,不要浪费大家时间"。我当时因为帮着做会议记录,对这句话真是印象深刻。从未在大陆任何一次会议上听到这样直白的回答,是我的话应该会尴尬地立即晕掉。自此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体验香港人的工作方式,很希望自己可以有份实习或者工作,因为觉得这样的工作环境带给人的锻炼还是很有益。

    我说香港人可气,是出于一个大陆学生的观点。因为觉得他们对于中国大陆的无知还是很令人惊讶。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普通的香港人很难再说出中国的城市或者省份。租房子的时候我们的房东听说我们是大陆来的很担心我们交不出房租。我只能说我的家在上海附近,他才觉得,咦?上海?好像蛮有钱的样子。这大概也是因为香港人几乎从来不看大陆的媒体,对于祖国大陆真的是知之甚少。

    香港这个城市算是个蛮虚荣的地方。街上横扫几眼,就能看到各种名牌手袋的身影。当然对于香港人的收入来说,可能花万把块买个手袋不足为奇。我常说香港这个地方虽然小,而商场却是大的惊人。ifc,海港城,太古广场,置地广场......这些大型商场有的真是大到去一次,迷路一次的程度。海港城就是一个让我找不着北的地方� 除了这么多大型商场,香港的小型商场也是多不胜数。几乎每个地铁站出来你都会找到一个商场。这样的布局让生活在香港的我们生活很便利,但是真的是诱惑无处不在,想不花钱似乎是有点不可能。

    制度的好与劣

    常常有以前的同学开玩笑说,回来要看看万恶的资本主义把你毒害成什么样了。没有把我毒害成什么样,但是我的荷包真的不堪重负。在这样一个物质诱惑无处不在的地方,女人很容易就堕落为购物狂。在这个地方,只要你想要,就一定买得到,当然了,没钱是买不到。

    香港的制度是好是坏,很难去评说。我也不知道港英政府时期的香港和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有什么不同。只能从一个平凡人的视角去发表些浅显的感想。

    制度的好体现的最明显的是交通。交通之便利不言而喻。堵车很少见,等车用时很少,与北京相比简直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在北京习惯了要提早出门至少半小时以上的我,在香港享受到了快捷的交通带来的愉悦。不用被挤的人仰马翻,也不用担心不能准时到达想去的地方。道路虽小,却四通八达,实在让人不得不佩服。

    其次就是干净。我非常喜欢在九龙塘一带走路,因为那一片安静而且十分干净。当然那里是富人区,自然环境不错。但就算是街市,食肆纷杂的九龙城,也算得上是很干净。马路上没有积水,没有成堆的垃圾,跟大陆的老居民区比起来,洁净非常。我来香港之前觉得这么热的地方应该蚊子很多,于是特地带来两瓶防蚊液,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这种极招蚊子的人却很少被咬,香港的干净非常的让我留恋。

    制度有什么不好呢?其实让我第一次觉得不好的是第一次在九龙塘散步。走在干净的马路上,我心情很好,然而看到树木花草们都被圈在富人们豪宅的围墙里,心里很不爽。看着很好看的花朵从围墙里探出头来,我就觉得怎么连自然的东西也只属于富人们呢?走着走着转个弯,到了九龙城。原来富人与穷人的生活区是很不一 ��。九龙城人群熙熙攘攘,而花草树木就真的少了很多。

    再说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菲佣。香港的中产的小孩应该是从小跟菲佣长大。我经常看到菲佣们接送小孩子上学,带着他们吃饭。香港人真的太忙,生活的也太快。我曾经在地铁站看到有一排开水龙头提供人们吃泡面的桌子。小孩子们的童年不能和爸妈一起吃饭,一起玩乐,实在是让人觉得有点心疼。不过好在人人如此,就也未见分别。而香港的小孩大多很小就戴起来眼镜,竞争之激烈在小小年纪已显露出来,看看香港遍地都是的补习社就可见一斑。

    民主与民生

    香港是个特区,而且是行政特区。这个"特"字便源自于香港所保留的部分民主。这里是中国的少部分其他声音宣泄的一个出口,因而香港在某种程度上为"稳定"作着一定贡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 �导;为民者,宣之使言。"香港,起了"使言"的作用。

    香港人并非不爱国,只是怕他们拥有的权利会遭到限制,因此对大陆有着心理抗拒,这一点我觉得在大学生和高等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普通的老百姓对此的忧虑似乎又是减少了很多。班里的香港同学说话时会把"香港人"和"中国人"分开讲,而茶餐厅的老板却会笑眯眯的用普通话跟我说"我们是中国人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大陆游客的增多,越来越多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开始会说普通话,而语言的进步所带来的身份的认同也会逐渐深入人心。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内心的排斥却不是一两日可以解决。还记得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苹果日报上的一篇文章。痛斥怒骂之余,爱国之情流露无遗。言辞的激烈不是憎恶的表现,而是爱之深,责之切。这是知识分子的� �国情怀,这是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表达的情感。

    这两天,学校的本科生们发起了一连串的抗议活动,要求某个领导下台。今天就看到了一个女生穿着前面印着这个领导头像,头面印着大大的"下台"两个字的T恤。在校园里行走,很是引人注目。学校的主楼前挂起了横幅,学生们还请来了议员助阵。这样的抗议很有组织,不至于引起骚动,但足够引起注意。一个社会的精神便在此体现出来。虽然我没有去参加这样的活动,但至少我知道原来作为一个学生,你的声音可以有人听到。不论成功与否,都将会被校方作为警惕,以改善用人的制度和学校的管理。在长期看来,这对于保障学生的权益是很有利的。

    说到这,想起来我在北京和香港的两段经历。在北京时,为写毕业论文,天天去� �家图书馆找资料。由于我要查阅的资料只有研究生可以翻读,而且还有种种限制,给我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为什么从来没有学生对这样的制度提出反对或者投诉呢,这样的限制实在是给学术研究设了很大的一个障碍。当然,我也没有。因为习惯了无条件地遵守制度,习惯了向权威妥协。相比之下,在香港,这样的情况要好的多。为了做一次作业,我去了香港政府的官网。发现在这里向政府索要资料十分方便,只是提交一个表格申请就可以。在我提交申请后,很快就有了回复。

    当然,任何的社会都没有绝对的民主和自由。但是成龙所说的"香港乱"我倒真的没有发觉。香港还是一个秩序井然,治安状况良好的地方。"人性化"是我最初来香港时体验最深的一点。电梯里面按键从上之下按不同顺序排列两边,除了有盲文,还有声音,考虑� �了肢体残障,盲人和失聪人士的不同需要。马路上不管哪儿都有盲道,红绿灯也有声音提示。初来时,我觉得怎么香港这么多残障人士,经常看到残疾人士只身坐着电动轮椅过马路或是买东西。在大陆时,觉得身边的残疾人很少。想来是因为残疾人出门真的很不方便,所以大部分人都不选择单独出行吧。

    香港的贫富悬殊大,大在生活的每个角落。豪宅与村屋,高档商场和街边小摊。有一掷千金者,也有为了一块钱的叉烧饭而排几个钟头队的人。但好在社会的福利体系相对健全,政府的补贴还能让长者,残者,失业者有生活的基本保障。有名的扔香蕉事件就是源于为长者争取生果津。而教育的不平等就体现的十分明显。富人们的小孩从最好的幼儿园上起,从到国外去留学。这中间要花费的钱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起。一次听一个"师奶� �在念叨她七岁的小孩所花费的课外辅导费用,算下来一年要花到几十万,听得我胆战心惊。

    教会在保障民生上倒也是起了一定作用。富人们多乐意捐钱给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弱势群体有所帮助。教会所组织的一些活动也使得养老院里面的老人们不至于太过孤独。虽然我不信教,但觉得教会对于城市的新移民和弱势群体来说,也有相当的意义,信仰的存在对于社会的慈善事业来说还是益处良多。

    我们所住的九龙城是个很有市民气息的地方。这里的楼大多都有30-40年的历史,香港人叫做唐屋。最近香港政府在这里推行的旧楼维修计划,通过申请可以得到一比不小的修补房屋的金额,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是个不错的好消息。

    wuzhe09的最新更新:
  • 南京,南京 / 2009-04-28 22:08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在绝望的心中燃一柄希望的烛火

    Mon, 27 Apr 2009 22:23:00 +0800

    作者:王荔蕻 | 评论(4) | 标签:电影, 肖申克, 救赎, 绝望, 希望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观后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美国电影,因为题材的关系,曾经被误认为是一部监狱电影。

    1994年这部影片曾获奥斯卡七项提名却无一斩获。而从第二年(1995年)开始,光盘的销售量却年年攀升,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们在这部影片中读出了他们自己的感悟——那就是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人们必须坚守——呵护希望的心灵之烛。

    影片的主人公安迪曾经是一家银行的副总裁,他被指控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和她的情人。

    随着法官的一声锤响,安迪被判服两个终身监禁,由此被关进了美国一个叫做"肖申克"的监狱。

    肖申克是一座地狱般的监牢。

    来到肖申克,犯人们听到的第一次训诫是被告知:不许亵渎上帝!——也就是说,所有的囚犯只能有一个信仰——"把你们的信仰交给上帝,你们的身体归我。"典狱长,这个肖申克的统治者说——"我只相信两件事:纪律和圣经。在这里你们两样都能得到。"

    随着典狱长的手下对提出问题的囚犯,进行了示范性的痛殴,这一训诫得到了最真切的诠释:"我们让你吃你就吃,让你拉你就拉,让你尿你就赶快尿!"

    接着是带有侮辱性的对犯人身体的冲洗、消毒。新到的犯人赤身裸体地从全体犯人面前走过,走进属于自己的那间囚笼。

    在影片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讲述者,后来成为安迪的朋友的瑞德,他用沉郁的声音告诉我们:随着铁门在身后嘭的一声关住,往日的生活被彻底隔绝,你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真的。原来的生活瞬间消失,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无穷无尽的时间用来回味。

    一个犯人,因熬不过第一夜的恐惧和绝望而发出哭声,被狱警队长活活打死了。留下的,只有一个番号,除了狱警,人们无从也不想知道他的名字。

    就像瑞德说的:监狱的生活是由"常规"组成的,然后是更多的常规……

    我们的主人公安迪的"常规"生活就是在其它的苦役之外,还要被犯人中的"姊妹帮"不断追打、甚至强暴!

    这样令人绝望和发疯的"常规"日子持续了整整两年!

    直到在一次户外的劳作中,安迪鼓起勇气,做了一次博弈:运用他的财务知识帮那个狱警队长节省了一大笔税金,也同时帮助一同劳作的狱友争取到了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和每人三瓶啤酒——让他和狱友们感受到了那种在阳光下如同正常人的感觉。而因此,安迪那如噩梦般的"常规"的日子也有了一个转折。

    安迪被调到监狱图书馆,在为所有狱警填税单的同时,安迪开始了为监狱图书馆争取资金的漫漫长路:他每周给州议会写一封信,用了整整六年,一直保持沉默的州议会终于给他回了信,并寄来200美金和一批旧图书及相关附属品。安迪在其中发现了一张唱片: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安迪小心翼翼地把唱片放到留声机上——音乐起来了,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安迪把自己锁在典狱长的办公室里,打开了扩音设备,让那美妙的天籁之音传遍监狱的上空。

    在监狱的广场上、车间里、病房中,所有的狱警和犯人都向着高音喇叭——那天籁之音传出的地方,脸上露出迷惘、沉醉、向往……在那一刻,音乐将人们的灵魂带出了高墙,自由地翱翔在蔚蓝色的天空。

    瑞德说,虽然我听不懂那些意大利女高音唱的是什么,事实上也不想听懂,有些东西无需语言。我愿意相信那是美好的,美得无法用语言描绘,美得让人心痛!那歌声高亢悠扬,其高其远,高墙内无人敢梦想。像一只美丽小鸟飞进我们单调的牢房,让你忘记了高墙铁栏的存在。有那么短短的一段时间,肖申克里的所有人感到了自由!

    看到这里,唤醒了我记忆的深处一个场景,与影片中的情景如此相像: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在陕北插队,那时号召的是扎根农村一辈子。可能因为愚钝,那时我体会到的还不是绝望,更多的是迷惘。

    有一天,我走在盘旋的山间公路上,路是土路,暴土扬尘。路上有汽车、驴车、人拉的架子车,有骑驴的婆姨、吆猪的汉子,花花绿绿的女子、咋咋呼呼的小伙子;还有成群的咩咩叫的羊,好像等不及被主人卖了似的,挤挤挨挨往前赶着,扬起更大的黄色尘烟。

    转过一个山坳,有一片较为开阔的地带,有一些帐篷,一些走动中的工人,一些不同于原始黄土高原风情的景色。而这时,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一根高高的电线杆子上,那高音喇叭里传出了美妙无比的天籁之音——虽然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曲目,但我知道那是西方古典音乐——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一段小提琴独奏!

    那一刻,灵魂被击中了!

    我听不到别的声音,路上的景物:活动的人形、张着嘴的牲畜和飞扬的灰尘已经成了美妙音乐依稀的背景,成为了动着却没有了声音没有了生命的虚幻。我全身心所能感知的,就只有那美妙无比的小提琴奏出的穿透灵魂的乐曲!——虽然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曲目,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那乐曲是如此清晰,如此真切,如此哀婉,如此凄美,如此慑人心魄!

    我的灵魂随着音乐飞升,飞向遥远遥远的地方,飞跃了广袤的黄土高塬,飞离了命运扎下的藩篱,冥冥中似乎飞到了汇集人类智慧的一个叫做文明的地方,一个集中了人类理想叫做美丽的地方……虽然当时我身上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腰上系着一根草绳,背驮着,腰弓着,兜里只有四分钱;但此时我的灵魂却如此自由,如此富有,如此美丽!我沐浴在人类最高智慧的灿烂阳光下,我沉浸在人类所能创造出的最美妙的音乐中!这音乐是这么熟悉,这么亲切——原来那她一直在我的内心栖息着,从未离开,只待唤醒,便轰然飞升……绚丽无比!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只会播出八个样板戏和毛主席语录的高音喇叭,竟会传出小提琴独奏的西方古典乐曲的声音,我不知道是谁是什么制造了此刻令人心痛和心醉的美丽!

    我回想起了1972年卡拉扬指挥的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在我心中掀起的美丽风暴——在首都体育馆,文革中第一次的古典轻音乐会,是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的演奏!那是在"文革"制造的文化荒漠中我第一次领略音乐的美妙,我被那音乐震撼、洗礼,从此,便无法忘记那感动而回到日常的麻木中去。我就是从那时开始了学习小提琴。

    虽然《开赛小提琴练习曲》我只拉到第二课,就背着小提琴下乡了;虽然当我站在陕北的那条喧闹的土路上时,我的小提琴正无辜地冰冷地躺在窑洞里,弓弦已经被老鼠咬断,每天抡撅挥锄的手指也早已僵硬无比,很长时间没有打开琴盒了,但在我心里对小提琴琴弦发出的梦幻般的声音、对神圣而美丽的音乐却异常敏感。

    我想起了远在家乡的拉着小提琴的翩翩少年,想起了一起读《牛虻》《简爱》《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好友……

    也许就是在那一刻,我在内心知道了,我不属于我所处的当时当地,我不在那里!在心的深处我是属于这天籁之音带我去的地方的!也许就是在那一刻,我感知到了,我一定会离开那里的。我所处的那时那刻的有些东西虽然看起来很强大,但其实它们是短暂的、丑陋的、虚妄的;而美妙的音乐,人类所创造的美才是真实的、永恒的,她的优雅不是任何谎言所能掩盖的,她的美丽不是任何强词所能够篡改的!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场景依然鲜明生动浓墨重彩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想起,依然震撼,依然感动。

    三十多年前,正是因为在课堂之外还能够欣赏到那逃脱了厄运保存下来的,记载了人类文明的书籍,正是因为有了消灭不了的音乐——因为还有人类创造的美好精神财富的浸润,我们的心里才保存了一块圣洁和理性的地方。使我们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保存着一柄不灭的烛火——希望!

    安迪,因为在监狱里播送了《费加罗的婚礼》而被关了两周禁闭,回来后他对狱友们说:在禁闭室里,我跟莫扎特先生在一起!你们没有这样感受过音乐吗——莫扎特就在我的头脑里、在我的心里,这就是音乐的美妙之处,谁也不能把她从你身边夺走!她在你心的深处!这里才是音乐最有意义的地方!

    是啊,无论是狱卒还是"文革中央",有时那貌似压倒一切的强权……,他们能夺去你许多东西但是夺不走你心中最神圣的东西——这就是你的信仰,你的信念,你所认为美好的一切——你的书籍、你的音乐——你崇尚真、善、美的价值观!

    瑞德若有所思地说,他以前喜欢吹口琴,但现在,在肖申克这个高墙围栏圈起的人间地狱里,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有!"安迪说,"你需要它(音乐),这样你就不会忘记!"

    "忘记什么呢?"

    "不会忘记——这世界上还有不用高墙铁栏围起的地方!有些东西在你心里,他们无法夺走,他们碰不到!那是属于你的!"

    "你指什么?"

    "希望!"

    "希望?听我说老朋友,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它能让你发疯。在这里它没有用。你最好习惯这一点。"

    "像布鲁克斯一样?"

    —— 在这之前,有一位在肖申克服刑50年的老囚犯布鲁克斯被获准假释。但多年的监狱生活已经让老囚犯不知还有别样的生活了,他甚至不惜持刀威胁他人,试图留在监狱里!走出监狱的老人面对着半个世纪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监狱外自由的生活,终于有一天在恐惧和绝望中上吊自杀了。

    为什么呢?年轻的囚犯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在重获自由以后却自杀!

    瑞德说:他是被彻底改造了!这些高墙很奇怪,最初你恨它,然后慢慢习惯它,再久一些,你就离不开它了——这就叫彻底改造!他们把你关一辈子,你的一生被剥夺了,你已经不知道还有别的地方,只知道这里——监狱。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受害者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施害者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他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生活,在勒令"只许有一个信仰",在长期的洗脑后,他们对施害者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施害者施恩他们才能活下去,才能安稳地、按步就班地苟活下去……

    然而安迪没有放弃,他的心中怀着不灭的希望之火,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着他的"救赎":他将每周写一封给州议会的信改为两封,并终于再次感动了州议会,获得了资金,将一个监狱的破仓库改造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监狱图书馆;他帮助几个囚犯获得了高中文凭;他在犯人中间从教拼写字母开始,传授文明、启迪智慧、救赎灵魂……

    终于,也许是上天怜悯,一个新来的狱友兼学生向他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这个故事证明了,安迪不是凶手,那凶手正是另有其人。似乎安迪的厄运就要结束了,他找到了典狱长,说明了情况,要求典狱长尽快调查那个真正的凶手,还自己以清白。

    此时典狱长正在利用安迪建设监狱图书馆在社会上引起的轰动,大发其财,他需要精通财务知识的安迪帮他做黑账,而且典狱长所有的贪腐黑幕安迪都知道。这个肖申克监狱的一把手怎么会放安迪离开呢?他恼羞成怒地将安迪关进了监狱禁闭室,试图打消安迪重获自由的希望!

    这个冷酷的魔鬼,为了灭口,为了让安迪彻底绝望,竟然设计杀害了那个知情人——安迪的狱友兼学生!

    安迪的希望之路又被堵住了。

    在肖申克监狱里,绝望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所有地方。能让死水一样的生活泛起微澜的就是更多的无耻,更多的暴力和更深的绝望……

    似乎,生活就该沿着强力给你规定好了的路线往前慢慢进行?无论有多么不如意,无论有多么无奈,无论你是不是感到生不如死!

    安迪走出了禁闭室,又开始了监狱里的"常规"的生活。

    也许他也认命了?他也终于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了吗?——当他按部就班地给典狱长作黑帐时,当典狱长得意地说:"你回来真好"的时候?

    在监狱的大墙下,安迪和瑞德有一段对话:

    安迪:"厄运漂浮,落下来掉在某人头上,让我赶上了,就是这么回事。我处在龙卷风的风口上,只是没想到暴风雨会持续这么久……

    你相信你会出去吗?"

    瑞德:"是啊,等老得胡子、头发都白了,连路都走不动了的时候,他们会放我出去的。"

    安迪:"告诉你我要去哪里——日华塔尼奥。在墨西哥,太平洋上一个小岛——知道墨西哥人怎么说太平洋吗?——一个没有记忆的地方。我想到那里安度一生。一个温暖的,没有记忆的地方,开一家小旅馆,买几只废弃的小船,把他们修好,带着客人出海,在船上钓鱼……在那里我需要有朋友帮我"

    已经在监狱呆了三十多年的瑞德说:"到了外面我想我活不下去,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我已经被改造了。像布鲁克斯(那个自杀的老年囚犯)一样。"

    安迪:"你太低估自己了。"

    瑞德想象着:"太平洋?那么大,我会被吓死!"

    安迪坚定地:"我不会!"

    瑞德劝安迪:"你不该这样折磨自己,这不符合实际。墨西哥远在天边,而你却被关在这里!这就是现实。"

    安迪:"对,这是现实,墨西哥远在天边,我被关在这里——其实说到底是个简单的选择,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是啊,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有时候,生存是比死亡更艰难的事情;有时候,生存需要更大的勇气。

    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呢?安迪用一把六英寸的小鹤嘴锄,(瑞德曾笑说如果用它来挖地道逃跑,得挖600年,而安迪只用了20年的时间!)用20年的时间加上坚韧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再加上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放弃的希望的力量,他挖了一条地道,涉过了一英里无法忍受的肮脏无比的下水道,终于成功地逃离了人间地狱!

    那个不可一世的典狱长被安迪揭发出了所有的罪行,也终于体会到了绝望的滋味,饮弹自尽了!就像在他墙上挂着的那个镜框里写的:上帝的惩罚来的比预料的快。

    瑞德在服满40年刑期后也终于被获准假释,出狱了。他面对着40年监狱生活养成的不喊报告甚至尿不出尿的习惯,面对着和老布鲁克斯一样的对自由生活的惶恐,终于克服了胆怯和新的绝望,踏上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希望之路……

    最后,安迪和瑞德两个好朋友,真的在日华塔尼奥——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重逢!

    太平洋的海水就像梦想中的一样蔚蓝!

    就像安迪给瑞德的信里说的,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一件事!只要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

    所以,请始终呵护心中那一柄希望的烛火吧——只要你坚守,终有一天,希望会插上真实的翅膀!

    王荔蕻的最新更新:
  • 自由之子——林昭【转帖】 / 2009-04-26 23:12 / 评论数(3)
  • 高傲地站立——许志永 / 2009-04-22 22:37 / 评论数(1)
  • 转贴:向胡耀邦学习 / 2009-04-14 23:30 / 评论数(3)
  • 侧影——艾未未 / 2009-04-11 23:32 / 评论数(18)
  • 莫要靠谎言过日子 / 2009-04-10 22:02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跟着盐,穿越时空

    Mon, 27 Apr 2009 22:23:00 +0800

    作者:小卓 | 评论(0) | 标签:, 科学

    小時候的我最大的疑惑之一就是爲什麽小孩子都喜歡吃糖。讓我不可理解的原因是我本身是一個嗜鹽者,或者更确切地說是一個嗜鹹者。基于母親一流的手藝,我一直堅信鹽是讓食物更美味的唯一法寶。相比起隻能與雪糕和糖果挂鈎的糖,鹽幾乎與所有的美味佳肴聯系在一起,從山珍到海味。直到後來我才發現,小時候的我缺少了兒童應有的嗜好,卻提前成爲了美食家的好苗子。

    也許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對鹽的概念僅僅停留在讓美味佳肴更鮮美的一種調料。鹽真的隻是一種調料嗎?法國科學家皮埃爾•拉斯洛在他的書《鹽:生命的食糧》中給了我們否定的答案。

    皮埃爾說他之所以會對鹽感興趣,是源于小時候看過的一本書——凡爾納的《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苦難� �活》。書裏有一段講述了凡爾納與同行者在經過塔口鎮附近、貝河兩岸及其河口的鹽業時看到的"隻有沙、鹽、灰和塵土,滿目荒涼"的情景。我們都知道凡爾納是著名的科幻小說和冒險小說作家,然而皮埃爾卻毫不留情地告訴我們,凡爾納一生幾乎都沒有出外遊曆的經曆,他所撰寫的這部小說,其實隻是在羅歇•德博瓦爾的中國遊記基礎上改編的。

    皮埃爾确實研究過鹽在中國的地位,同樣的也研究過鹽在美國曆史上發生的作用。他發現鹽對人類有着無法抵擋的誘惑力。這不單單是就一種美味的調味料而言,更是從政治、經濟上而言,鹽都讓政府和商人的生産和銷售有利可圖。

    但這不是一本關于政治經濟的書,皮埃爾也不是一個政治家,而是一名科學家。所以他喜歡在給大學新生上化學課時提出"爲什麽雪天要在路上撒鹽� 或者是"爲什麽要用鹽水煮雞蛋"這樣的問題。而當看到這些問題讓學生們驚訝不已時,他竟會産生惡作劇般的快感。他同樣在書裏問讀者"鹽的溶解是如何發生的?"或者是"爲什麽桌布灑了紅酒隻要馬上撒上鹽就不會染色?"這一類問題。他料到,我們被抛下誘餌之後,定會忍不住滿心的好奇,跟随着他穿越時空,尋根到底。

    翻開書本,我來到了鹽與生物學的廣袤天地。你也許在高中的時候學過細胞的滲透作用,知道鈉離子如何在細胞膜的裏外穿梭,甚至在顯微鏡下看到過時而膨脹時而萎縮的一個細胞。但你的老師不一定告訴過你,基于細胞的滲透作用,海洋裏或海洋附近的生物可以分爲"滲透适應者"和"滲透調節者"。滲透适應者是能夠适應周邊含鹽度的生物,像水母和某些軟體動物。而滲透調節者則能夠控制體内液體含鹽� 。有趣的是螃蟹能夠同時屬于這兩個種類。寄居蟹在含鹽度低的環境下是滲透調節者,而在含鹽度高的情況下則變成了滲透适應者。

    你也許覺得那生活在遙遠海邊的寄居蟹和你沒什麽關系,那麽皮埃爾又會告訴我們,如果晚上睡覺時小腿突然痙攣,那是因爲我們的身體缺少了鹽。正是那些從鹽中分離出來的鈉離子在細胞間竄來跳去形成電流,才得以維持我們正常的神經系統。

    當然,鹽和生物學肯定是有關系的,畢竟我們每天都要汲取很多很多的鹽,正如書名一樣——《鹽:生命的食糧》。但這本書給我們的不僅僅如此。它給了我們更加開闊的視野,它把鹽這種充滿好奇心,又充滿行動力的元素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鹽在化學領域有着偉大的成就。古代的煉金術裏,鹽就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而在現代,美國因爲有了聚氯乙� �而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世界。他們一刻不能缺少這種物質,從地闆,到車座,到每分鍾轉數爲三十三又三分一的唱片。聚氯乙烯成了美國生活方式的代名詞。而聚氯乙烯正是由從鹽中提取出的化學物質生産出來的。

    你也許不熟悉這種新型的化學物質,然而禦宅族們對它卻再熟悉不過了。這個簡稱爲PVC的物質,是制造所有或可愛或性感或威武的手辦模型的重要材料。當禦宅族們因凝望書櫃裏的小蘿莉而滿臉閃爍着"萌"時,又或者淩晨五點鍾在漫展外面排隊隻爲那299元兩隻的高達模型時,他們真應該感謝這個世界有鹽這種相對廉價又方便的工業原料存在。如果說你對手辦模型不感興趣,那也應該感謝鹽造就了古代的煉金術,讓一部名爲《鋼之煉金術師》的動畫能一版再版,滿足廣大禦宅族淚流滿面堅定追随的心。

    皮埃爾說,他是� �這本《鹽:生命的食糧》當作一個"淺顯論文"來寫作的。因爲他覺得學術論文太過嚴肅,太過嚴謹,而他更希望用另辟蹊徑的方式爲讀者服務。所以他寫了關于鹽的諺語,鹽的精神,鹽的神話,當然還有科學和鹽的關系,政治和鹽的關系等等。在這本書裏,你會發現原來鹽身上的知識是如此的廣博,鹽所能引發思考又是如此的豐富。鹽就像是個閱曆豐富的老人,他目睹過古往今來各國的文化和曆史,他踏入過各行各業的奇妙領域,他甚至在古代神話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鹽又顯得那麽的低調,他默默無聞地在廚房的鹽瓶子裏守候了幾千年,以至于我們都以爲,他隻是一種調味料。

    記得高中在實驗室裏做的化學實驗,我們把氯化鈉放到酒精燈上燃燒,然後就會看到刺眼的黃色焰火。這個實驗給予我的僅僅是對鈉離子的感性認識,以及高� �卷上一個正确的選項。直到翻開這本書,我才發現一個海德堡大學的化學教授也做了這個的實驗,最後他通過這個實驗發現了光譜分析法。另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也做了同樣的實驗,他通過實驗發現了塞曼效應。這一輪的發現引發了後來人們對各種稀有金屬的發現,對地球外層大氣氣流的研究,甚至對外太空生命的探索。直到這一刻,記憶中那個迷迷糊糊的實驗突然變得鮮明了起來,鹽高大的身軀恍然屹立。它不再是一種調料,而是一種關乎生命創造與創新的元素。

    皮埃爾無疑是一個不錯的科普作家。他知道鹽是向公衆傳播科學的理想話題,他願意探讨科學與常識之間的距離,他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爲我們展開了一片廣闊的天空。他發現鹽曾是經濟流通工具的一種,那個源自古羅馬的詞語"工資"其實就是士兵們手中的鹽餅。後� �有權力的人通過對鹽征收苛稅來謀取暴利,而這樣的一個行爲又和生物學上的"優勢物種支配"相聯系。皮埃爾正是要把這些相互聯系又錯綜複雜的關系展示給我們看。

    "我們應該怎樣普及科學?"他這樣問。很快地他就給了我們一個答複:希望幫助讀者理解,大自然是一個整體,知識也是一個整體,這就是他的立場。

    讀書至此,我已心潮澎湃。因爲我看到的不隻是鹽背後那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廣袤世界,更是一個科學家對傳播科學的發自内心的道義感。

    小卓的最新更新:
  • 又见梁文道 / 2009-04-12 22:59 / 评论数(0)
  • 人生必然的华而不实的虚假胜利 / 2009-04-09 09:58 / 评论数(1)
  • 相机的里面 / 2009-04-09 09:58 / 评论数(2)
  • 从极左到极右 / 2009-04-09 09:58 / 评论数(6)
  • 没有明星光环笼罩的一代 / 2009-04-09 09:58 / 评论数(5)
  • 返回顶部

    两岸关系何时才能礼尚往来

    Mon, 27 Apr 2009 21:31:00 +0800

    作者:沈宇哲 | 评论(1) | 标签:陈江会, 南京, 两岸关系

    本文原刊网易

    自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2005年的破冰之旅开始,大陆方面持续向台湾送出大礼,此次南京会谈也一切照旧,似乎台湾收礼收得理所当然的。陈江南京会既然已是第三回了,老熟人遇到新问题也只是时间问题。而这个"新问题"显然与当前和乐融融地两岸形势有些许格格不入。

    台湾在处理两岸关系时,一直锱铢必较"对等、尊严"问题,这点在李登辉、陈水扁两代人身上体现到无以复加。结果尊严没得到多少,羞辱却如影随形。或许是两岸关系春暖花开了,以至于人们认为马英九的上台,注定会是两岸和解的开端,甚至大胆猜测"胡马会"都不是什么太夸张的事情。只是这种想法是否过于一厢情愿了呢?

    在陈江南京会之前,� �英九挂心的不是金融合作协议、空运补充协议、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等早就谈妥的开胃菜,而是那个已经被高度口水化的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台湾著名政论家南方朔就对此批评过:"一个时期以来,两岸尽管互动频繁,但实际上却是台湾先放话,而后大陆再配合使其支票能够兑现。正因这种心态,台湾这方面遂想当然的以为有关ECFA的问题,大陆也当然会使其支票兑现。殊不知 ECFA与陆客观光、大三通等技术性的问题完全不同,它涉及签约双方的身分,涉及更多利益的交换,不经密集的沟通与建立互信,它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共识。 "

    南方朔的说法,事后证明是正确的,而足以佐证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在博鳌论坛期间,国台办主任王毅公开表示,如果台湾希望在陈江会就ECFA交换意见,大陆方面愿意进行"初步探讨",启动两岸经济合作的进程。这个"初步探讨"的回答很巧妙地道出了现阶段大陆对这个空中楼阁般的新兴事物的谨慎态度。

    除此之外,第五航权要"争取",WHA观察员要"尽力",人们看到的是马英九当局在"九二共识"的大舞台上,自己挑选旋律、舞伴,等一切就定位后,再来问大陆,你有没有兴趣谈谈?

    这样的手法似曾相识,因为马英九也曾经这么对付过台湾蓝色选民——那些对国民党忠贞不二的普通台湾人。在陈水扁当局倒行逆施、无法无天的行径彻底激怒泛蓝群众后,国民党的中兴希望出现了,他就是马英九。他利用蓝色 ��众对陈水扁和民进党深入骨髓的仇恨与愤怒,时刻提醒他们,不管我马英九做错了什么,到大选投票时,你们都只能把票投给我。因为只有国民党重掌政权,才能全面清算民进党执政的"罪恶"。

    于是,一次成功就会有第二次,面对台独政权遭台湾人民抛弃,马英九方面认为大陆只有和我打交道,尽量满足我的需求,才能防止两岸关系倒退,保存住已有的硕果。结果就出现了,台湾开支票,大陆帮忙兑现的奇怪画面。按理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大陆当前对台大政方针的主轴,送大礼并非完全为了帮助马英九,但却很难阻止有人刻意抢功。

    《礼记·曲礼上》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如今的两岸关系和缓呈现的是大陆不断释出善意,礼单五彩纷呈,台湾却是听等看。长此� 往,再好的气氛都会烟消云散。于是继早前表态"任内不谈统一"、"两岸领导人会面时机还没到"、"三四年内专心谈经济",对大陆希望以经济发展促进和平统一的苦心充耳不闻。

    一个良性共生的两岸关系必须是建立在平等互惠基础上的"礼尚往来",现阶段只有经济领域的问题就已然别扭为难,未来一旦涉及政治定位、军事互信等敏感地带,两岸还能有眼下这种如沐春风的意境吗?陈江会具有表面上平等互利的一切元素,也的确签署了多项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国家的协议,但这背后仍然浮现了一个跳不出来的怪圈:两岸关系的好坏,台湾政治人物及其政权的决定性因素远高于其他。那么谁又能保证台湾不会出现第二个陈水扁?如果真的不幸噩梦成真,好不容易结出丰硕果实的两岸关系是否就必然一笔勾销?

    http://news.163.com/09/0427/09/57T923A800012Q9L.html

    沈宇哲的最新更新:
  • 一个高级外省人 VS 2300万台巴子 / 2009-03-17 20:00 / 评论数(15)
  • 习近平的"神秘讲话" / 2009-03-13 20:30 / 评论数(10)
  • 被误读的澳门? / 2009-03-08 00:51 / 评论数(12)
  • 澳门政治不敏感? / 2009-02-27 16:09 / 评论数(10)
  • 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 / 2009-02-26 20:38 / 评论数(9)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