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9日星期二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香港,打翻了的醋坛子?[财经专列:第4次]

Tue, 19 May 2009 14:15:00 +0800

作者:港媒直通车 | 评论(5) | 标签:Hong, Kong, IFC, Shang, Hai

今天的《信报》散发着一股呛人酸味。一篇名为《另起炉灶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的社评,好比一缸陈醋泼向上海.

文章颇有心思的叙述了两点不公, 一, 因为香港无法参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决策,所以上海香港一仗,在确立以上海为人民币结算、风险管理中心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结局;二,过去乃至现在,香港是内地对外最重要,的贸易、金融窗口,用上海取代香港,最终目的是预防2017年香港普选结果离北京越来越远,从而扰乱了整个大陆的金融市场。

在第四版关于"陆家嘴论坛"的专题报道中,信报更为港交所缺席论坛而愤愤不平,认为"如果如周小川言……香港与上海可以互补,何以在如此重要的论坛上,港交所代表却无影无踪?就算有一万个理由,是次港交所的缺席,似乎说明很多问题。"

这篇社论让人不得不联想到著名港片《金枝欲孽》。香港向来盛产勾心斗角,电视剧里斗斗也就罢了,放在台面上公然指责北京有政治预谋,还牵扯进"民主"问题,不知道这 ��是不是 又"代表了全部港人"的心声?香港的言论自由自然是宝贵的英国遗产,可是莫非"民主地"揭露了北京的"偏心",香港经济就能腾飞?看看日前报章,每一天几乎都要大肆篇幅的渲染一番即将到来的六月,日日报年年报,香港是不是因为这些所谓的"民主"讨论而变的更自由更富足更有前景?

个人认为,与其说香港刻意被边缘化,不如说香港自己不争气。前天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一出炉,GDP同比下降7.8%,比预期的5-6%还低了2%,各方人士大跌眼镜,就连小巴司机在等红灯时看到此消息,也不觉大骂一口"看了令人扯火"。如果说这是因为香港金融国际化程度高所导致的,GDP下降情有可原,那么香港政府早该在危机初期就料到,其救市措施何以迟迟不能到位,需要一轮又一轮的加码? 今次又说错估形势,又要紓困,而其目前具体措施却又只限于退税、减公屋租金,增加弱势群体津贴等"毛毛雨",这些措施只能起到短暂的刺激消费作用,对于振兴经济,根本改善就业帮助有限。在长远发展目标缺失的情况下,香港政府之前提出的"稳金融,撑企业,保就业"的举措,自然如同沸水中的水饺一样不着方向,到现在都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

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真,上海政府积极响应更是真。2009年陆家嘴金融论坛一开,全球眼球就吸引过去,而香港这里却了无动静,公务员们还在坐享高薪"无为而治",媒体还在动笔杆子指责中央有政治预谋,一些民众也跟着举着香港"民主"的旗子起哄。有脑筋动在"阴谋论"上,为什么不想想香港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做?

当然,持理性态度的港人依旧存在,一个名� S70的香港网友在信报论坛上表示,中央明显给了上海所有政策使其成为IFC,但是香港仍然有事可做:"若仍然想争取大量内企来港是不切实际,因为这一部分未来一定由上海做大部分,但是我们可以争取其他高增长新兴市场企业来香港。不单股票IPO,其他债券,外汇期货也可以做……(香港的)资本市场从来自由,只要你符合条例,一定批你上市……当中绝无政策成分,香港的优势十分明显!"

要是香港人都能如此,既不孤芳自赏又不妄自菲薄,少讲大话多讨论讨论经济发展,在体制的和多年的基础的优势下,亚洲金融中心这个名号,恐怕还是不会轻易拱手让人的。

– ‐‐——– ‐‐——– ‐‐——– ‐‐——– ‐‐——– ‐‐——

□ 每天一班港媒直通车,带你了解中国更多。专注有思想的时事评论,和原创有新意的文化评论

□ 全文链接:http://www.v2en.com/2009/05/bf04/

港媒直通车的最新更新:
  • 阴霾的东北,振兴不易[港媒直通车:第25次] / 2009-05-16 04:48 / 评论数(6)
  • 机舱内最安全[港媒直通车:第24次] / 2009-05-14 23:59 / 评论数(3)
  • 中英对话,再看上港[财经专列:第3次] / 2009-05-14 02:58 / 评论数(4)
  • 失去的感觉是什么? / 2009-05-13 12:20 / 评论数(5)
  • 碎了的心无法重建[港媒直通车:第23次] / 2009-05-12 00:19 / 评论数(2)
  • 返回顶部

    "金融中心"与金融改革是同一事物不同侧面

    Tue, 19 May 2009 11:16:00 +0800

    作者:陈季冰 | 评论(2) | 标签:时事观点

    上周末举行的"2009陆家嘴论坛"可谓适逢其时。

    不久前,国务院刚刚批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双中心"。所以,虽然今年的陆家嘴论坛的主题早早地被确定为"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但论坛的真正焦点毫无疑问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我们看到,国务院管理金融事务的整个班底齐聚陆家嘴。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都表达了对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全力支持态度,"一行三会"的一把手也均将此作为自己演讲的重要内容。"国际金融中心"这个词,就像这段时间上海的气温一样热烈。

    上海有志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无论从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和未来前景来看,上海也确实有圆这个美梦的基础。

    其实,中国已经拥有两个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香港在许多年以前就已是无庸置疑的国际金融中心;而北京则是中国金融的"行政中心",不仅中国所有的金融政策全部出自北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部也都在北京。这就使得上海这个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身份变得有点模糊不清。

    合理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尽管将要建设的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但它必须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也就是说,这将是一个以人民币为基础结算货币的金融中心。香港的特殊政治身份使其 "国际"有余而"中国"不足,这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阻碍香港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而在另一方面,北京虽然掌握了中国金融的政策话语权,但它却不具有成为一个金融中心所必需的足够大的开放的市场。香港和北京各自恰好缺少对方所拥有的优势。

    如此看来,一个所谓的国际金融中心应当包含两方面的的必要条件:它首先是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市场,其次还是一个金融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显然,目前的上海离这两条标准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仅从金融市场的容量而论,有中央的政策支持、依托于规模巨大且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之上的上海是不难成为"中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东亚已经有了东京、香港、新加坡三个金融中心,但全世界仍然不敢看低上海的根本原因。不夸张地说,拥有13亿人口(比目� �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人口加起来还要多)的中国本身就是一个足够大的"世界"。但说到金融游戏规则的制定,这可就不是上海能够掌控的了。况且,在很大程度上,后者正是前者的原因——只有5000多万人口的英国自身的经济总量相当有限,但伦敦却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金融中心,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它始终站在金融规则制定者之列。

    这里所说的金融游戏规则,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金融政策,它实际上是领全球潮流风气之先的金融创新的逻辑结果。在很多地方和很多时候,国家的金融政策不仅不能增强、反而还会极大地抑制一个市场的规则制定能力。

    自从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爆发以来,国内有一种十分错误的论调甚嚣尘上。它认为,中国金融业之所以能够避免遭到危机的直接冲击、损失相对有限,正是由于中国采取� �正确的金融政策,换言之亦即中国的货币不能自由兑换、金融市场不能自由竞争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决策。试想一下,假如做父母的始终把自己的孩子抱在手里,喂他吃喂他喝,不跨出空调屋子一步……这个孩子当然不会跌交,也不容易生病,哪怕是在来势汹汹的甲型H1N1流感面前。不过,这么做的代价是这个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成年人,更何谈成为一个出色的一流人才!说得极端一点,这就是中国金融业的现状。

    因此,我由衷赞同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本次陆家嘴论坛上的发言:上海想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归根结底要靠制度变革。在我看来,这种制度变革的方向很明确,也很简单,就是货币和市场的双重开放。当然,考虑到金融对国民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和中国金融行业整体上的极端脆弱性,人民币自由兑 ��是注定不能贸然行事的。但金融市场本身的开放竞争呢?可以说,没有它,中国就永远不可能有一个健康强壮的金融机体。反之,没有一个充满竞争力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人民币就永远不会获得在资本项目下开放的底气。

    中国金融行业的基本逻辑,可以作一个十分简洁的概括:多年来国家一直将金融市场视为国有经济融资脱困的工具,而不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开平台。立足于这一基本逻辑,国家对金融行业采取强有力的行政垄断,以期确保绝大部分优质金融资源始终流向国有企业。

    不过,这种政策导向由于排除了"竞争"这一市场经济中根本性的手段,不仅没有可能达到预期目的,还对国有企业和金融行业造成了双重扭曲——一方面,国有企业因为能够以比真实价格低得多的成本源源不断地获得金融"输血",其经营� �理水平不可能取得国家原来期望的真正提高;另一方面,金融企业本身由于既受到频繁的政府指令干预、又得到行政垄断保护,它们经常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铺张奢靡浪费等等造成的成本算到所谓"政策性负担"的帐上。其最终结果,不仅是国有企业与金融行业(自身也是国有企业)的双重低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使金融市场沦为少数垄断利益集团攫取社会财富的便利通道。

    在一个限制重重的市场里,创新何以可能?就像一个空调房间里靠父母喂养大的孩子怎么可能成长为思想活跃、才能卓著的人才!在这里,我们又碰到了金融海啸爆发以来另一个在国内十分有市场的错误论调。它认为,正是华尔街不受监管的过度创新导致了这次严重的金融危机,所以中国决不能搞这种创新。必须搞清楚的一点是,监管与管制虽只� �一字之差,但两者却存在着本质区别:监管的目的是为了使市场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它是在交易的过程中进行的,而管制的着力点则是在交易之前。或者更简单地说,监管是为了让买卖尽量做到童叟无欺,管制是不准交易或只允许少数人做少数特许买卖。假如所谓的监管把市场管到了不再有活跃的交易,那它自身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与中国的金融改革视为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以上海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国家能够逐步建立起一个开放竞争的金融体制,国内外的优质金融资源会自然而然地向上海集结。由此我认为,上海完全没有必要将金融中心建设的希望寄托于四大国有银行总部搬迁来沪或在沪设立第二总部之类的简单想法上。这个昔日远东第一大都市真正应该努力的方向,是� �自己变成中国金融改革和创新的一块试验田。

    20多年前广东搞特区的时候,邓小平没有命令一家当时的国有"骨干"企业从东北搬迁到深圳、珠海去。如今,当珠三角成为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名副其实的"核心车间"之时,东北那些大企业又在哪里呢?而广东何以能成就今天的荣耀?无他,惟邓小平一直说的"大胆试、大胆闯"而已。

    写于2009年5月18日凌晨,发表于2009年5月18日"网易评论"我的个人专栏

    陈季冰的最新更新:
  • "抽烟文件"其实遍地都是 / 2009-05-15 15:32 / 评论数(8)
  • 只有"交易"的公正,没有"分配"的公正 / 2009-05-14 17:31 / 评论数(2)
  • 用三鹿商标书写一个"红字"故事 / 2009-05-14 14:53 / 评论数(5)
  • 在地震的废墟上寻找和重建社会 / 2009-05-12 21:57 / 评论数(0)
  • 麻生北京之旅静悄悄的背后 / 2009-05-12 21:56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祭(三)

    Tue, 19 May 2009 10:49:00 +0800

    作者:杜婷 | 评论(3) | 标签:时事观点

    5335,这是官方公布的在地震中遇难及失踪的学生人数。五千三百三十五个孩子,小的还在读幼稚园,他们离开父母,在一个集体中生活,应该有了要好的伙伴吧;那些读小学的,懵懵懂懂中是不是已经有了爱情的意识?;中学的孩子,有没有想过将来要考什麽大学,以后做份什么样的工作呢?

    所有的所有都在那一刻凝固。未来就此终结。数千个家庭崩塌。

    地震是天灾,但四川地震中多校舍垮塌,更有四周建筑均完好只是学校塌了的情形,纵是专家提出地震波的作用方式不同一说,怕也难令人信服。

    新闻中常看到一些家长拿着孩子的照片,连同那些脆弱的钢筋水泥的图片,他们找施工单位,找调查机构,找新闻媒体,找政府部门,他们只� �想知道夺去孩子生命的究竟是什么。一位家长告诉我,他甚至没有去领那5000块的抚慰金,他觉得要是领了那钱就像承认了孩子是死于天灾,他无法接受相隔不足百米被列为危房的建筑都未倒,但孩子上课的教学楼却彻底垮塌的事实。

    在一周年纪念日来临之前,四川省建设厅公布了官方的调查结果,他们说"经过调查、核实,目前没有因建筑质量问题造成房屋在地震中垮塌的案例。"

    刘怡

    "品学兼优的爱女刘怡",北川中学老师刘宁在给我的短信中这样说自己的女儿,的确,学习委员、班长、发表的文章、各种奖状,在很多方面刘怡都是个让家人骄傲的好孩子。"她得过的奖太多了,各种比赛的,可能连她自己都记不清。"

    性格开朗、爱说爱笑,或许是因为父母一直把女儿当成朋友、尊重她的缘故,刘怡 ��麽事情都愿意和父母交流,"她一回到家就开始叽叽喳喳讲,说哪个男同学抽烟啦,哪个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她不赞同啦,什么事都说。她妈妈说她和只喜鹊一样。"

    在家中,刘怡和爸爸的关系更为亲近,遇到棘手的问题她总是会征求爸爸的意见。"可能是因为我是做老师的,她觉得我更能给她有用的建议吧。"刘宁很自豪于自己和女儿之间无话不谈的状态。"有些事她不好意思直接说,就写信给我。她来月经的时候心情烦躁,读不进去书,她就写信问我该怎么办。有时候她收到男生写给她的纸条,对她表达好感的,她也会写信问我要怎么处理。"

    刘宁的普通话中带着方言的音调,"我讲的普通话你能听懂吗?"刘宁问我。"可以的。""现在没有人再纠正我的普通话了。"曾经,为了让当老师的爸爸讲好普通话,刘怡把� �个周末定为"普通话日"。在那样的日子里全家人只可以讲普通话,谁违规就要被罚做家务或表演节目。"我有些词总是说错,像'游泳'、'下雨',她和她妈妈就笑话我,我现在还能记起她那时学我发错音的样子。"

    刘宁告诉我女儿很爱看书,初中三年就买了六百多本书,"她喜欢看韩寒的小说,有时候还模仿着自己写写"。刘怡有一个博客,多是些心情感悟,博客的名字叫做"悠然人生"。闲适、安静、淡泊、自得,这是她向往的人生吗?刘宁说地震之后家中的电脑没了,他又不记得女儿博客的地址,后来拜托熟悉网络的朋友希望能找到这个博客,终于还是没有。

    刘怡,北川县第一中学初三一班学生,1993年1月29日出生于四川北川,2008年5月12日死于四川地震。

    邓秋月

    "她在中秋节出生,所以叫她秋月",邓秋月的妈妈衡安英4月初生了一个儿子,但还是会常想起秋月,"有时抱着手里的孩子恍惚觉得是秋月小的时候"。

    从上小学开始,爸爸妈妈就出去打工,秋月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她从小就特别懂事。看奶奶一个人去地里干活很辛苦,她就早上早点起床,趁上学前的几个小时去地里帮奶奶干活。"平时很少见到父母,每年过年父母回来后,秋月都会显得有些局促。"一开始见到我们的那两天她都不怎么说话,就远远地看着我们,叫她过来她就低着头。我一直觉得挺对不起这个孩子的。"

    秋月读高中后,为了让女儿能专心读书准备考大学,衡安英回到家中。"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不怎么和我说话,但能看出她挺高兴我回来的,后来渐渐的话也就多了。"衡安英� �庆幸自己当初决定回家陪女儿,"否则她这么一走我一定后悔死。"

    衡安英不再打工后,丈夫打工挣的钱成为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秋月明白爸爸的辛苦,"爲了省钱,她从来都是从家里带饭。有时我和她说别带饭了,和同学一起去食堂吃多好,她不,一定要自己带。"

    深知父母赚钱养家的不易,秋月学习刻苦,她希望有一天她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她说她以后要当白领,问她白领是什麽,她说就是在高楼大厦里工作还能赚好多钱的人。问她白领都做些什麽,她也说不清。我到现在还没搞清楚白领究竟是做什麽的。"

    前年母亲节,秋月给妈妈买了副耳环,"她说她现在没钱,只能买这种便宜的,等她以后工作赚钱了给我买金耳环。"。又是一年母亲节了。

    邓秋月,洛水中学高二九班学生,1990年9月16日 ��生于四川什邡,2008年5月12日死于四川地震。

    天国娃娃

    歌词:艾晓明

    娃娃 我亲爱的娃娃

    你在天堂里还好吗

    多想再把你抱在怀里

    多想再为你梳一梳头发

    妈妈 我亲爱的妈妈

    你在人间还好吗

    多想再看看妈妈的脸

    多想拂去你早生的白发

    娃娃 我亲爱的娃娃

    天堂里再没有风吹雨打

    娃娃

    爸爸妈妈来世今生永远的牵挂

    伸出你的双手 亲亲你的脸

    一路走好 我的娃娃

    这首歌是《天国娃娃》(一部由独立纪录片制作者艾晓明拍摄的关于川震校舍垮塌原因调查的纪录片)的片尾曲,纪录片中有个男孩,四、五岁的样子,他的哥哥被埋在一幢瞬间坍塌的教学楼下,当被问到知不知道哥哥去哪儿了的时候,男孩沉默了几秒,抬了下头,说:"天堂"。

    © 商業網站、平面媒體若轉載請和本人聯繫。

    杜婷的最新更新:
  • 祭(二) / 2009-05-16 02:10 / 评论数(1)
  • 祭(一) / 2009-05-14 17:17 / 评论数(4)
  • 食物與愛情背後的城市書寫 / 2009-04-30 10:01 / 评论数(1)
  • 艾晓明:公布调查结果 公祭遇难学生 / 2009-04-27 00:24 / 评论数(10)
  • 当更加艰难的岁月寂寞着来临 / 2009-04-23 10:56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尊严死者是生命的自尊

    Tue, 19 May 2009 10:48:00 +0800

    作者:祝振强 | 评论(1) | 标签:读书看电影

    ——日本电影《入殓师》之文化内涵解析

    一、栽瓜种豆:对文化内涵的刻意追求

    日本电影《入殓师》获得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据说,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不小,但在日本各地,人们仍放下工作,纷纷走进影院一睹为快。这是日本电影第4次获此殊荣。不过,前3次都已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它们分别是:1951年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1954年衣笠贞之助执导的《地狱门》;1955年稻垣浩执导的《宫本武藏》。或许,以这部电影为契机,日本电影人及观众都希望能找回久违了的日本电影荣光。

    《入殓师》的情节内涵,大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其一、围绕现时态电影人物形象展开的情节冲突。来自兵库县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在东京的一家乐团工作。一日,他突然被告知,乐团解散。于是,小林和妻子来到老家的乡下。小林稀里糊涂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他并不了解的入殓师。家乡人由对大提琴手的羡慕,转而为对入殓师的不解。妻子也开始痛苦,愤而返回东京——后在得知怀孕后又回到丈夫身边……随着情节的深入展开,小林的身世也逐步显露:他由母亲代大;父亲几十年前即离家出走;性格善良、孤僻。影片还随着小林工作的展开,而渐次表现了众多死者曾经作为生者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如异性癖不被包容而自杀、恋人飑摩托车而阴阳生死两相隔等等。

    其二、"入殓"这一礼仪、仪式作为文化符号的展示。影片起始,即为小林对一死者"入殓"的展示。娴熟、优美、缓慢的动作,极尽对死者的尊重、爱抚;作为死者在人间的最后一次礼遇,"入殓师"的重要自不待言。

    其三、对生死、神灵、今生来世的世俗、哲理思考以及文化表现。在影片中,随着小林的工作展开、情绪转换,人们自然而然地随着他,开始了对于生死、神灵以及今生来世的思考。

    客观而言,要使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绝非易事。或许,创作者们一开始,就没抱着要按照一部获奖影片的模样来制作,这使得影片流露着大胆、随意及自我;表现的文化内涵亦真实、到位。

    实际上,在影片中,上述第一部分的表现及榫接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比如小林何以要回老家兵库?他是何以突然爱上入殓师这份工作的?妻子的观念是如何转了弯子等等,都缺乏必要的铺垫、叙述。这或许是由于,导演泷田洋二郎及其他创作者,把着眼点原本就放在了对于文化内涵的渲染、打造上——由于预设的重心过于着力,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次要的其他。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影片文化内涵的解读。

    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上述第二、三部分内涵。

    二、电影展示的文化内涵探析

    影片细致入微的向人们展现了入殓的过程。据片中人讲,以往,日本人死后,修面、净身、安抚、祷告等程序,是由家里的亲人们做的。后来,有了专门的"入殓师",人们更乐于让专业人士承担这一切。

    随着镜头,我们不得不不惊诧于日本文化,确切说,是死亡文化、神灵文化中的庄严、庄重的仪式感。

    不管是对待老人,还是中青年人,抑或是孩子;不管是男,还是女,"入殓师"都怀着万分的虔敬、尊崇,一丝不苟、小心翼翼地为他们服务。"入殓师"神情庄重,跪在死者身旁,不着手套,不戴口罩,即如所有死者的亲人……

    同为东方文化且文化体系大都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建构而成的日本文化,经由了在岛国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全无断裂(有别于中国的朝代更迭、异族入侵以及近代的外来冲击、自身如文革之类破坏)的千年发展,已经形成了颇具东瀛特色的自有本土文化。具体来说,在日本文化中,我们时刻都会发现来自中国、尤其是中国唐、宋永久性、决定性的影响;又时刻会发现,其文化从内涵到形式,均与我们有很大差别。说其现代,当然比我们更现代;说其"传统",则又比我们"传统"得何止皮面——径直的就"传统"到了唐、宋年代,有的竟至一成不变,一丝不变。在日本城乡,看房屋样式、看和服以及古字体,我们都不乏这样的感触。

    电影《入殓师》亦如此。

    或许,日本人对待死亡、亡灵、神灵,不如我们一样视其为截然的阴阳对立。虽然阴间、亡灵等,在日本也非吉利之地,但绝无我们理解的阴曹地府一般阴森恐怖。血喷大口、绿眼獠牙、鬼影重重……这些文学化的描述定型,以及对另外一个世界的形象确立,在日本,至少没有我们这般鲜明。大概是因为日本作为一个不大的岛国,人、鬼需要和谐共居的缘故吧。再或许,是由于在日本人的传统观念中,亡灵、鬼神、神灵原本就无如此决绝的恶意、恶行。人、神互敬,人、神共爱,人、神和谐相处,原本就蕴涵于生死哲学中。佐证这个说法的,是日本的墓地——没有荒草凄凄、坟茔凌乱;相反,墓地墓冢,大都绿树覆盖,净水供奉、清幽整洁,充满神圣感。

    重视仪式感,精致、婉约、细腻,这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从日本人的日常鞠躬礼仪、跪拜礼仪,到居家生活、礼品包装及至更加强调礼仪文化内涵的茶道、花道、剑道等等,都可见礼仪之重要。或许,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礼仪之邦"某种遗风的存留吧!对此的另外一种解释是:作为一个自然环境不佳、狭小、多风多雨多地震的岛国,更加珍惜上苍赐予的一切,更加讲究享受精致的物品、精致的生活,更加深知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生死无常,因之悲观、悲凉在先,对于临头的一切,都坦然相向、自然相向。

    日本人对樱花的至爱,也说明了这一点。美丽的樱花瓣,盛开即意味着凋零,美丽即标志着死亡,一切都不过是转瞬之间。就让人且歌且舞,且欢且戚,享受真实、孤寂而无奈的人生。真实、孤寂中更多出的是善意,无奈中更多出的是彼此的理解。

    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日本审美的真谛。

    在《入殓师》所展现的死亡场景中,我们领略到的是同样的情形。

    概括来说,透过《入殓师》的文化符号,我们至少会有以下方面的感悟:

    首先,对死者、亡灵的敬重,实际上就是对于死亡的抗争。"入殓师"知道自己工作的分量:他是最后一个让死者感受尊严的人;他为死者的工作,使死者能够尊严、体面地诀别人间。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是"入殓师"如入仙境般的工作,他的一双手上下、左右翻飞,轻按死者的双眼,轻抚死者的双唇,轻回死者的双耳……

    在这里,"入殓师"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工作、劳动,以特殊的肢体语言,告慰死者,安抚生者。既然死亡已无可避免,那么,就让死者安歇,让生者珍重!

    其次,对死者、亡灵的敬重,是对生命、生灵的敬畏、尊崇。在《入殓师》出现的"入殓师"工作的诸多场景中,每一个场景都如是:跪地工作的"入殓师";远些跪地观望的家人。没有哭声,没有抽泣,更无哀号。一切都是那么肃穆、安静,仿佛思绪停止,时光倒流。影片特别强调,"入殓师"以娴熟的手法,在为死者净身、换衣服时,做到丝毫不暴露死者的身体。人物形象还特别交代:不能让死者的身体暴露在亲人面前,否则他们的亡灵会不好意思!如此体贴、周到,为死者、为亡灵考虑……在那一刻,人们或许会知晓:不惟对于生者,对于死者、亡灵,尊严、体面同样至关重要!

    还有,对死者、亡灵的敬重,是对自我生命的救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困惑。对于具体的困难,我们无从解决,会陷入尴尬和困顿;我们会有对于身边人、包括自己亲人的不满,对于社会、人生,甚至对于自身的不满;工作、生活、家庭、爱情、亲情……过去、现在、未来,无一不是烦恼丛生,愁肠难解,无一不是困苦迷惘,了无希望。此时此刻,会有多少人明了,和转瞬即遭遇生命变故的人相比,我们是多么幸运,多么富有,多么强大!死亡是如此的残酷而难以抗拒,面对自然的寿终正寝或突袭的生命灾变,人们孱弱无依,泪眼迷茫。惟此,给死者以最后的尊严,能鼓励生者勇敢地生存下去,以尽可能平静的心,面对死亡,超越死亡。给死者最后的温暖吧,给死者最后的尊严吧,让死者即将熄灭的生命火把,� �亮人间的幽明、晦暗。

    三、电影艺术得失点滴谈

    日本文化、日本艺术的一个显著风格特征,就是"阴翥"、"阴翥之美"。美与哀愁、美与阴沉、美与忧郁密不可分。阳光、爽朗、率直的美,不是日本式的审美。

    在电影《入殓师》中,我们仍不难感受到传统日本审美对于艺术家的影响。无论是主人公的表演,还是影片的整体风格,无处不飘散着忧郁、"阴翥"的审美。秋风瑟瑟中,在一座旧桥上,小林大悟看着桥下一条又一条硕大的鲑鱼顽强地向上游游着,不禁感慨:真是悲哀啊!为着死去而努力,终归不免一死。不那么努力,也可以啊!路人回答他说:是自然定理吧!天生就是这样的。

    这种忧郁、"阴翥"的审美,不极端,不激烈,不对抗;婉转而回环,淡雅而清疏,是一种有着日本本土及传统气息的审美。小林大悟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都隐忍着,无声地承受;他的目光总是迷惘而痴迷,总是若有所思,又总是心事重重。他的上述情思并未指向现实人生,或者说,是一种与生俱在情怀。我们甚至不会怀疑:即便主人公不从事入殓师职业,不接触死亡,没有太多的人生、生活困惑、烦恼,他的迷惘、痴迷,仍无从消解。前面所述及的一切,不过是他为自己的情感找寻到一个消解、宣泄的出口罢了。

    或许是出于对影片主题、整体氛围及主要演员气质的考虑,我们注意到,导演在处理具体细节时,加入了一些喜剧性元素,是为"中和"影片可能达到的强烈或极端的效果。影片一开始,"入殓师"严肃、认真地在一个刚刚逝区去的女子净身,在布帏的遮盖下,"入殓师"的手在女子的下身僵住了——他遇到了一个难题,这可能是个男子。诙谐中带有几分轻松。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音乐处理非常巧妙,时刻加深、烘托情节及人物心理。

    如果再对影片做进一步解析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其由上述成功所掩饰不掉的几分粗糙、笨拙及幼稚。换句话说,作为总调度师的导演,在对影片的总体把握上,显得凌乱而少有自信。电影叙述语言亦繁简失当,情节处理简单而随意。譬如,"入殓师"只是偶尔入道,他学习的过程、领悟的过程、热爱这个行当的过程,以及他顶住世俗压力、进入到超脱境界的心理动因,都缺乏必要的叙述、铺垫和交代。整体情节虽能自圆其说,却显得相当的吃力、不自然,少有里流畅感。

    3位主要演员本木雅弘、山崎努及广末凉子在日本家喻户晓,各自也都有非凡的表演绝技。但是,在影片中,几位表演者在互动以及更深地融入角色上,尚缺乏深入的发掘。换言之,演员的感悟及表演才能,在影片中没能找到很好的平衡点。相信如果是一个功底更深厚的导演操刀,影片恐怕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入殓师》的成功,再次印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题材、文化对于一部作品的成功,会起到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题材的奇巧、文化符号的新颖会使人们忽略创作者的稚嫩以及作品的粗糙,会藏创作者的各方之拙,更易使人们忽略其言说、表现的能力,而更专注于所要表达的内容。包括,其文化内涵所带给人议论、想象及推衍的空间,也不会因其艺术手段的乏善可陈可缩小。相反,一旦文化的符号确立,其内涵空间会被无限放大。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入殓师》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及思考,要远远超乎这部影片本身。

    祝振强的最新更新:
  • 杭州市网络"急转弯"弯子转的太大了! / 2009-05-19 23:37 / 评论数(0)
  • 电影局长总之还是喜欢当"大拿" / 2009-05-18 23:07 / 评论数(0)
  • "文化大师"的两"含泪" / 2009-05-18 23:07 / 评论数(0)
  • 赵化勇的降落伞能否平安落地? / 2009-05-18 23:07 / 评论数(2)
  • 阿来是个小气的作家 / 2009-05-18 23:06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流感"受害者"为何还要道歉

    Tue, 19 May 2009 10:20:00 +0800

    作者:魏英杰 | 评论(13) | 标签:甲型H1N1, 患者, 道歉

    这一次,道歉的是老百姓:四川甲型H1N1流感患者包雪阳出院后向被隔离者道歉;山东患者吕某的父亲代表孩子向社会表示歉意。这两则消息昨日都被挂在门户网站头条专题位置,很是醒目。

    这情形让人看了颇不是滋味。我并非怀疑患者及其家属的诚意,而是看到,这一声"对不起"的背后潜藏着些许无奈。

    吕某确诊后,因他此前曾在北京等地游玩,受到了网上一片指责。众多网友认为,他这是不顾他人安危、自私自利的表现,在明知发烧的情况下搭乘火车回山东,简直就是有意传染他人的行为。一些网友甚至对吕某发起了人肉搜索,并给他起名叫"吕传传",称其比"范跑跑"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来自卫生部门的说法,两例确诊患者不是有意遗漏健康声明卡部分有 ��信息,所以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不能不说,部分网友的言行已经带有舆论道德审判的意味。

    按照这种思维逻辑,吕某等人显然更有理由要求其他患者道歉。依此类推,所有的流感患者还应该排成长队向全世界道歉:"对不起,我们给大家带来麻烦了。"那个据说是首例传染甲型流感的墨西哥小男孩,作为始作俑者甚至该被丢进河里喂鱼。如果你认为这是不可理喻的,就应当承认,网友对吕某等人的指责既无道理可言,对患者和家属也很不公平。

    退一步讲,不妨把网友对患者的谴责,看作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存在紧张情绪的一种体现。可就算这样,也该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关注当前的疫情防控体系上。比如山东的患者确诊后,有网友质疑济南卫生部门"为何未能第一时间通报铁路部门",从中或可看出,目前的疫情防线还不够� �密,相关部门之间在互相配合方面尚待改善等问题。检讨现有防控体系是否存在缺陷,以及敦促有关部门尽最大可能地截断流感的传播链条,总好过乱骂一气吧。

    网上的激愤情绪已经从对个别患者的人身攻击上升到整个留学生群体。(详见5月18日《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一项涉及1.5万名网友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约三分之二网友赞成"海外留学生推迟回国"。或许该反思一下,这种动不动要求别人"为大家舍小家"的习惯性思维究竟怎么产生的。在我看来,这至少和一些网友指责吕某"擅自游玩"、"擅自回家"的事情一样,涉及该如何看待公共安全与人身自由之间关系的问题。事实上,若非明文规定(比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警告级别)或个人自愿,任何人、任何部门都没有理由要求个人作出这样的"牺牲",更不用说"事先限制� �他人的行动自由。4月底,美国确诊甲型流感患者人数已多达91人,却没有因此下令立即封锁与墨西哥接壤的边境。我们有什么理由把本国的海外留学生拒之门外?

    在全球化时代,疫情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不可预见。当来自墨西哥的"魔鬼航班"有惊无险地掠过中国上空,谁也无法精确定位下一场疫情危机来自哪里。除非每个人躲在家里不出来,否则必须承认,在人员高度流动的今日社会,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流感患者和传染者。而且我不相信,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明知道自己患病,首先会想到的竟然不是上医院而是跑到大街上传染他人。这么想的话,就当以最大的善意和爱心来同情和关注那些不幸被传染的人们。他们是流感患者,也是这场疫情的受害者,应该受到的是必要的医疗救助和人性关怀,而不是流言蜚语,或者舆论谴责� �

    2009年5月18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音集协哪来教育媒体的底气? / 2009-05-15 12:24 / 评论数(1)
  • 大学无自主权招生谈何去本地化 / 2009-05-15 12:24 / 评论数(0)
  • 90后贱女孩:黑色想象中的惨淡"明星梦" / 2009-05-12 15:02 / 评论数(0)
  • 当删减电影镜头只剩下象征意义 / 2009-05-08 12:01 / 评论数(9)
  • "问题官员"犯不着悄悄地进村 / 2009-05-07 20:16 / 评论数(7)
  • 返回顶部

    阳光先生——纪斯尊

    Tue, 19 May 2009 09:02:00 +0800

    作者:老虎庙 | 评论(1) | 标签:纪斯尊, 司法

    "公民法律代理"的身份虽仍有争议,但其势不可挡!这在当前中国司法现状呈现糟透,且自上而下全面缺失方略的情况下,难能可贵!

    纪斯尊的命运收获相当规模社会舆论关注,以至为联合国难民署人权机构所过问http://www.unhcr.org/refworld/docid/497596338.html,凡此,至少证明了纪斯尊的事情已经发展成为大社会事件,具有了典型意义,若想含混其辞而过已成不能。因此,各种人等、思想自然各有其说。

    纪斯尊的二审结果再次证明中国司法正在出现一种以权贵阶层利益为特点的垄断形态,即——司法的权利垄断。

    福建省,这个中国司法灾难深重的省份,在此次纪斯尊事件中再次扮演了急先锋角色。从对纪斯尊的一审、二审看,推至之前8月奥运期间纪斯尊在京闵两地的暗箱遭� ,无不证明此说。建议大家多搜相关文字阅读,以确定是非。

    纪斯尊先生是当今社会少有难得的阳光先生,他所关注的事情总在社会底层,他所接触人等多在苦难冤仇中挣扎。于此其间,他却能够一身正气,意志坚定,不屈不挠而为人民大众服务,是非超常人格所不能为之的一种人生精神。多年来,纪斯尊每日仅以三五元钱打发日常,却腾出巨大精力和有限财力投身于为民间弱势维权;纪斯尊先生至今未婚(和共和国同龄)却一身轻便,以民众为兄为妹,同此凉热;纪斯尊在看守所拘押等待结论其间,仍然不忘为狱中民众分析案情,疏导心理,以至仍有心思为人撰写诉纸,传播法制。纪斯尊的胞姐们之所以不为这个"自小乖巧的孩子"(纪斯尊姐姐语)的处境所担忧,定是出此考虑。

    和纪斯尊接触过的人都得到过纪斯尊如此说劝——� 只是一人,你们不必出面。因此而大包大揽,将一切危难于一身负担。

    纪斯尊是我"见"到过的最最无畏,最最坦荡,最最阳光的人。

    于此,纪先生身陷囹圄之时,我撰小文以慰安其。

    纪斯尊姐姐们谈弟弟的视频在这里http://24hour.blog.sohu.com/116681812.html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 小龙自首食品造假事件后续 / 2009-05-19 18:16 / 评论数(1)
  • 农民的权利还剩多大个天 / 2009-05-18 13:46 / 评论数(7)
  • 纪斯尊事件进程 / 2009-05-17 11:54 / 评论数(9)
  • 这些天我去了哪里? / 2009-05-16 21:33 / 评论数(4)
  • 中国人 • 档案 / 2009-05-16 01:29 / 评论数(5)
  • 返回顶部

    科学的准确表述与艺术的自由发挥

    Tue, 19 May 2009 07:24:00 +0800

    作者:newlight | 评论(0) | 标签:科普, 歌词, Katie_Melua, Simon_Singh

    周末在 BBC Radio 4 上听 Museum of Curiosity 的第2系列,其中有采访英国科普作家 Simon Singh 的片段,让我想起几年前他与歌手Katie Melua 的一段故事。Simon Singh 是印度裔的物理学家,受过专业的科研训练,但是他的成功是在科普创作上,曾写过好几本数学、密码和量子物理方面的科普和科学历史书籍,拍过科普纪录片,还是《卫报》的专栏作家。

    不过他与 Katie Melua 的这段故事在公众中的反响最大。Katie Melua 小时候随全家从格鲁吉亚移民到北爱尔兰,是个年轻的爵士和蓝调歌手,对时事也颇有见地。在她2005年出版的专辑 Piece by Piece 中,有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九百万辆自行车》(Nine Million Bicycles),歌中唱道:

    We are 12 billion light-years from

    the edge,

    That's a guess,

    No one can ever say it's true,

    But I know that I will always be

    with you.

    (我们离宇宙边缘,

    有120光年。

    那不过是个猜测,

    永远不会有人知道,那是不是真的。

    但我知道,我会永远,

    和你在一起。)

    当时刚出版了新书《宇宙大爆炸》(Big Bang)的 Simon Singh 在《卫报》上发表一篇文章,以此为例,指出科学观点是科学家们经过仔细分析之后给出的最接近事实的结论,而不是可以随意伸缩改变的"时髦看法"。他说"宇宙的边缘"既不是"120亿光年",也不是"猜测",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的准确估计"是137亿光年。于是他提议 Katie Melua 把歌词改为:

    We are 13.7 billion light-years from

    the edge of the observable universe,

    That's a good estimate with

    well-defined error bars,

    Scientists say it's true, but

    acknowledge that it may be refined,

    And with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I predict that I will always be

    with you

    (我们离可观测的宇宙边缘,

    有137光年。

    那是一个不错的估计,

    在可知的误差范围内。

    科学家们说,这个数字是准确的,

    但承认将来可能修改。

    凭着所有可搜集的资料,

    我预测我会,

    永远和你在一起。)

    Katie Melua 倒是从善如流,据 BBC Radio 4 的旗舰时事节目 Today 2005年10月15日报道,她主动联系 Simon Singh 致歉,还说自己中学时代曾是天文小组的成员,完全理解他的看法云云。不仅如此,她用 Simon Singh 的罗罗嗦嗦的歌词,重新录制了这首歌的片段。结果证明,显然科学论文不适于当歌词来唱。唱完之后,Katie Melua 忍不住笑言:"为什么他是个科学家,那是有道理的。" Simon Singh 则承认自己写歌词的企图失败,双方握手言和。

    美国科普作家 Michael Shermer 在他的一次演讲中,特别引用了这个例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1iUUe-W8L4

    你可以在这里听这首歌的完全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Ty3WA0Pq8M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科普与流行文化互动的故事,Simon Singh 机智幽默,Katie Melua 冰雪聪明,假戏真做,成为美谈。

    如果我们的科学家能够不过分一本正经,艺术家能够尊重科学从善如流,双方坚持自己的科学态度和艺术立场,但不要把个人太当回事,那么科普本身将会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原文链接: http://taohuawu.net/2009/05/18/science-and-pop-song/

    newlight的最新更新:
  • 自我颠覆的 Orange 电影院广告 / 2009-05-17 22:48 / 评论数(0)
  • 津贴丑闻动摇议会民主制 / 2009-05-15 17:14 / 评论数(2)
  • 《爱在废墟中盛开》 / 2009-05-13 20:33 / 评论数(0)
  • Kindle不是报纸的救星 / 2009-05-11 19:15 / 评论数(5)
  • BBC 每月网络播放7百万兆节目 / 2009-05-10 05:32 / 评论数(1)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