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良心泛滥,头脑枯涸
Fri, 12 Jun 2009 15:51:00 +0800
保守派人士非常喜欢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如果在30岁以前不是一个左派,你就是个没良心的人;如果在40岁以后还是一个左派,你就是个没头脑的人。这话隐含了一种"过来人"在复杂社会事务面前的经验、智慧和无奈。
左右的划分在中国是一个敏感话题,倒不是说这一定会带来什么政治风险,我是觉得,这一对指涉价值立场的典型的西方概念在我们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异,以至于中国的所谓"左派"竟然能够经常与极端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合流,而中国的所谓"自由主义者"也可以堂而皇之地鼓吹以强化政府干预的威权手段达到"节约改革成本"的目的。这使得围绕左右问题的争论往往还没开始就已掉入夹缠不清的话语圈套。
因此,为了简洁明了起见,我主张将当前中国的大众舆论索性分为"良心派"与"头脑派"。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前者眼里是善恶之争,而在后者看来则是智愚之辨。
去年以来,从猥亵小女孩的交通部"林专员"到与可恶的房产商沆瀣一气的"周局长",从哈尔滨夜幕下的警察与阔少到杭州大街上飙宝马车的"富二代",从"捡到"巨额珠宝的机场女清扫工到以暴抗暴的"巴东侠女",直至一波三折的"处女卖淫"荒诞剧……激发了一场又一场的舆论口水战,战场遍布互联网、乃至传统媒体的各个角落。而随着事态的一步步进展(最典型的当数"处女卖淫"),那些冲锋陷阵的勇士们尴尬地发现,善恶的决战场很快就变成了智力的陷阱。
这充分反映了急剧转型的当代中国的主导社会思潮的深刻缺陷,用我的话来说就是:良心泛滥,头脑枯涸。
当我们遭遇一件不公不义的事情,第一反应一定是发自良心的义愤。这是最正常的人性,也是社会之所以永远有希望的基础。然而社会的复杂性在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善恶并不是一眼就能明辨的。我相信,世界上绝大多数争端的对立双方都认为自己代表了正义,而对手则是邪恶的代言人。尤为复杂的是,即便在大多数人看来善恶已经十分分明的情况下,为恶的一方往往也不是因为初衷就是想要为恶,他们的行为有着许许多多的客观原因、现实制约和难言之隐。"良心派"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问题简单化,以为只要分清了善恶,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这又很容易导致另一种十分危险的倾向: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站对所谓"大是大非"的立场,就必须把事实抽象化和概念化,这必然会表现为对真相和细节的有意无意的省略甚至歪曲。
受过启蒙的大多数当代人已经不再相信社会的改进靠的是善人的善心,他们开口闭口都是制度。然而,什么是好的制度?好的制度如何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靠良心就能做到的吗?如果事情真是那么简单的话,我相信,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主导了中国2000年时间,我们早就应该建成了至善社会。之所以这样的社会迟迟不能实现,根源在于恶的力量太强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是。依我看,我们真正缺乏的并不是正义感和良心,而是一整套高度复杂的建设善好制度的知识(智慧)。这些知识或智慧来源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可靠的理解,而这恰恰需要我们首先排除善恶立场的先入之见,真正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句话,需要清醒、细致、深刻的头脑。
本来,良心和头脑并不是对立的,因为头脑需要良心来引导,而良心必须靠头脑来实现。但我们当下的悖论在于:由于令良心蒙羞的事情俯拾皆是,一再地刺激了良心,它又反过来不断强化了一种靠良心来毕其功于一役(包括制度)的激情。良心的泛滥遮蔽了我们本来就先天不足的头脑,使后者一天比一天枯涸。当这种思潮强大到足以裹挟大多数民意的时候,良心与头脑之间的失衡便呈现出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审视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灾难都是好心引起的,而许多成就却是在良心缺席之时无意间促成的。面对"处女卖淫"之类的事情,有一天当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先把"大是大非"悬置起来,就事论事地把事情调查分析透彻的时候,社会才算是取得了扎扎实实的进步。
良心永远不可或缺,但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时候,我们尤其需要头脑。
写于2009年6月10日,发表于2009年6月11日《潇湘晨报》我的个人专栏
断指艺术家的影像部分
Fri, 12 Jun 2009 11:15:00 +0800
作者:老虎庙 | 评论(2) | 标签:草场地, 现代艺术, 学术
上个月26日写博文《切掉小指的北京艺术家》的时候,写到过"1989年,北京艺术家盛奇将自己的左手小指切掉这件事情成为一时轰动。盛奇做毕这件表达极其强烈的事情之后离开了北京。他把一个令人费解的疑惑与震撼留给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和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后人。"
的确,那篇文章给大家所留疑问一直在持续,"是行为艺术吗?"在留言里看到这句话大概是最多的认识。当然有更多的人由时间去联想,由种种捕捉到的断片信息做推测……也有的人干脆直接问我。且不说我对现代艺术的认识观向来是以"感觉论"论之,我亦认为它们是无从解释的,一切解释皆为多余。而想说的是,就此盛奇的断指行为之原委我也是一无所知。因此但愿大家不再从细节上着眼,以� �从盛奇的断指壮举中试图读出一篇法制故事。
很多的意思我已经在《切掉小指的北京艺术家》http://24hour.blogbus.com/logs/40009333.html那篇文字里写过。我也答应过把现场所拍DV编辑后提供给大家。今天就是做的这个。下面请观看。不过为了让不知情的朋友看起来顺畅,我除了提供视频外,另摘来一段我过去的文字算作索引——
盛奇通过这个被认为是自残行为的残酷实践后在北京举办了他的一次小型个展,这已距那次令人费解的行为发生整整20年后。盛奇是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北京城,东北部,一个名叫草场地的地方完成的这件事情。
盛奇是要站出来自己解释自己吗?是要来完成他人试图做解却很难解释,而解释了的又解释成支离破碎,千奇百怪的时候才要来自己解释一番自己的吗?
对艺术家解释自己的作品,我有点疑惑。< P>
来之前,听到的最流行说法是:艺术家在看到血腥之后的心理颠覆,是被狂乱乾坤所彻底打倒,艺术家大概是有自己的一番非常人所能感受的感受……
但是不能忘掉盛奇那年24岁,他还在刚刚实践一种在这个国度里尚算崭新的行为艺术形式,是实验,但是这样的实验代价巨大,尤其是做过的却得不到广泛的认识,艺术就真的成为前瞻、前卫、先锋者了,他不被时下人所接受……
个展现场视频http://24hour.blogbus.com/logs/40893949.html
一个女法律毕业生的前世今生(上)
Fri, 12 Jun 2009 11:06:00 +0800
题记:最近在国内著名的凯迪网站上读了《失业女大学生用自杀控诉教育制度的失败》一文,一名女学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自杀,我为她的死亡感到悲伤不已,不禁想起了我刚刚毕业时的艰苦岁月。夫君鼓励我将在私营企业的三年经历和当公务员的四年生活如实地写出来,展现一名打工者和一名国家公仆完全不同的真实生活。想到我当初在企业工作的艰辛和磨难,我向夫君诉说我吃了很多很多苦,夫君不以为然,告诫我说一个人过分夸大自己的痛苦,那是自私的表现,所以我要调整心态,尽力以一颗平常之心来反映我当初真实的生活感受。
2001年7月,我大学毕业。毕业之前我在一家超市当了三个月促销员,经常上班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在我刚干满三个月之际,我们市里一家大型中外合资房地产公司开发本市最大的一个房地产项目,招聘售楼小姐,开出的条件比较苛刻,要求全日制大学毕业,25岁以下,身高1米60以上,容貌端庄。承诺一旦录用,购买三险,待遇从优。招聘广告发出之后,应聘人员趋之若鹜。我本不想去,因为我身高不足1米60,但夫君鼓励我去,说我身材很棒,公司要求1米60不会是硬指标,中国人讲话不可全信,我被录用的可能性很大,我只好答应一试。根据夫君建议,我特意模仿雅倩摩丝上的小美女,烫了个和她一样的时尚发型,面试当天我化着淡妆,尤其是在夫君的一再要求下穿了件低胸性感职业套装。说实话,我当初穿那套衣服的时候,真的是浑身不自在 ��担心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夫君笑我太土,不懂男人心理,后来证明他是对的,在夫君的指导下,我在200多名应聘者中有幸被选中。
和我一起被选中的还有我们营销部的经理,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女。上班之后,我们很快成为好朋友,和她同事两年她一直很照顾我,帮我很多。也是通过她我才知道原来我们一起上班的其他同事都是托关系来的,难怪很多录用人员都不符合当初招聘的条件,唯有我和她两人是被我们的营销部总监在招聘现场选中的。说起我们的营销部总监,真是一个好笑的男人,大概认为自己是个帅哥,加之手握大权,自以为是所有女人心目中的偶像。在自己已有情妇的情况下,还对我们的美女经理虎视眈眈。他告诉我们的美女经理,说公司营销部就美女经理和我两人没有任何后台,完全是由他选中的。他这样说无非是要我们感谢于他,可惜我们俩都不是那块料。我们根本不买他的帐,反而瞧不起他。我所喜欢的男人,必定是尊重女性,胸怀天下,情系苍生� �大丈夫,哪里是他这种登徒浪子,浅薄小人。我暗自好笑,他原来大概以为我是一个刚毕业的性感美少女,用他的话来说可塑性很强,哪里晓得会遇上一个铜豌豆。
我现在特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女人会为了找工作而去拍写真集,为什么有些女人明明结了婚,还谎称自己是未婚的前去应聘找工作。上班后,我很快和夫君结了婚,而且很快剪掉了我的时尚发型。剪头发时还有个小插曲,用夫君的话来说是我忙着和男理发师聊天,一不小心剪了个男士发型,夫君对此耿耿于怀。刚好那段时间电视上做某洗发水广告,男主角对女主角深情款款的说还是喜欢长发的你,每看到此夫君就拿眼睛唬我。夫君尚且大呼上当,更何况营销总监乎?试想哪个男人会对一个桀骜不逊、素颜、剪着男士发型、还整天说自己夫君有多么优秀的女人感兴趣哦。
在试用我一段时间后,我们的营销总监就把他情妇的好朋友调来我们销售部当部门主管。这位主管是个初中生,大概是对自己不够自信,因此经常对我们营销员出言不逊,并炫耀与总监的关系,每次总监情妇以女主人身份大驾光临时,这位主管就会情绪激动地忙前忙后。因为我刚大学毕业,对社会认识不深,大惊小怪,其他同事在私底下骂他们,面对时则奉承或沉默。而我有时当面就会从目光或话语中露出鄙夷来,因此与我的主管交恶。与总监身边大红人交恶的后果可想而知,在工作了近两年,也是我业务量最好之际,我不知为何事得罪了这位大红人主管,她到楼上和总监汇报后,总监当时就找我谈话,让我卷铺盖走人。虽然我早有被辞退的心理准备,但真正来临时,还是忍不住伤心。当天晚上我扑在夫君的怀里,流泪不止。我离开单位时,单� �既没有兑现给我买保险的承诺,也没有给我辞退的补偿款和办理相关手续,仅仅是总监口头通知我第二天不要去上班了。不过我还是要感谢他们俩,怎么着也是容忍了我近两年。
在第一个工作单位上班有两件事让我终身难忘,其一是:我们单位平时中午提供一餐午饭,其他人吃完饭回家,我们营销员吃完饭还得接着上班。销售员星期六和星期天是轮流休息的,中午上班不能回家,吃饭就成了问题,我们的同事一般都是从家里带饭来,加点开水泡泡就吃。夫君痛惜我的身体,在我加班时,他经常来回走上一个小时的路为我送饭,风雨无阻,让我十分感动。其二是:我的性格造就了我的痛苦,我一直信奉古代君子温良恭俭让的行为标准,以阮籍、陶渊明、柳永为偶像,这样的性格怎么也适应不了竞争激励的营销工作。夫君笑我书读的不多,人倒是迂腐得很。刚参加工作的时侯我经历了很多的心灵磨难,那两年我形容枯槁。在拍证件照时,我发现照片上的我非常憔悴,双目无神、脸颊深陷、瘦得脱了形。第一次拍照后,我怀� �是摄像师技术不行,连换了三家照相馆后,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的模样真的消瘦得变了形。那两年除了证件照,我没有心情拍其他照片。现在偶尔翻到那时的照片,夫君和我母亲都心痛不已。
(未完待续)
去政治化的熊猫,去商业化的熊猫
Fri, 12 Jun 2009 11:06:00 +0800
窃以为,作为一部娱乐电影,尽管目的是在宣传熊猫,但如果我们从熊猫保护的去商业化角度看,这部电影该不该拍摄其实并非毫无争议,大熊猫不会热爱电影,它也不会享受电影带来的种种虚荣,可他仍旧要为拍电影而被迫上树、狂奔,想想也实在可怜。
熊猫虽然是人见人爱的国宝,但作为史前残存的濒危物种,按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其智商恐怕难以达到一般哺乳动物的平均水平。我曾经试图查找关于熊猫智商的具体数字,一番努力之后居然找不到,但据部分资料显示,就算是全世界最聪明的猫熊,智商也只相当于人类的2岁幼儿而已,熊猫的智力程度远不如猪、熊、猫甚至老鼠和乌鸦。
在看《熊猫回家路》之前,我很好奇,熊猫能否胜任� �一部动物电影的主角任务?观影事实证明,国宝熊猫永远也作不了一个演技派,它只是一个花瓶。但这不要紧,像任何一个偶像派演员一样,尽管他们的演技很烂,但举手投足之间天生就自由大明星的范儿,随便一个POSE,都能引得观众笑声一片。
《熊猫回家路》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小卢是个孤儿,由于遭逢不幸,他变得自闭甚至失去说话的能力,直到有一天,一只被大人们(科研人员和养父)追捕的野生小熊猫闯进了他的生活。小卢瞒着大人藏匿并收养了这只小熊猫,因同病相怜而相知相惜,小卢因为这段情感摆脱了自闭状态,而小熊猫最后也回到了野外世界,与母亲团圆。
除了熊猫之外,全片一共只有三个人类演员,小卢由原岛大地饰演,这个中日混血的孩子几年因参演香港电影《忘不了》而颇具知名度,还有扮演科研人员的 ��瓅,他因为曾扮演《孔雀》里那个弱智的胖哥哥而被我一下子就认出来。
影片没有交代具体时代背景,但从演员着装及一些道具看,应该是在建国初期。这个时代背景设置的颇为玄妙,因为再往前,如果发生在解放前的话,则不好讲有什么科研人员关注熊猫,而再往后的话,则追捕大熊猫已成违法行为,故事也不可能发生。因此可以推测故事发生在50年代到1962年国务院颁布法令"严禁对大熊猫的猎捕"之间。
这段时间是熊猫保护史上的灰色时间带,出于人类私利和人心之恶的"猎杀"已被禁止,而出于研究目的的"追捕"却尚无限制,这给人性的自由发挥留下空间。在电影里,真正打动人的,也确实是这种灰色地带里人类被激发的那种恻隐之心--比如最后冯瓅放弃追捕那一幕。孟子曾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恻隐� �心作为一种普遍情感和普世价值,很容易使大多数观众产生共鸣。
成人、孩子、动物,这构成了动物电影的铁三角,动物代表无辜,孩子代表"人之初、性本善",成人代表文明之恶的一面,三者互相打动,进而打动观众,类似的电影还有上世纪末曾轰动一时的《人鱼的童话》。
因为大熊猫很笨,无法单独胜任演员这一任务,在拍摄期间剧组不得不找了很多只大熊猫轮番饰演主角"胖胖",比如,熊猫A不喜欢爬树,则只能找一只善爬树的B来演,熊猫B不善于奔跑,则以喜爬树的C代替。主角的"花瓶化"注定了《熊猫回家路》成不了一部伟大的动物电影,熊猫们连基本的举手投足都不会演,又怎么能去阐释一些基本的动物情感?或许因为熊猫演技的缺陷,导演在电影里安排了过多的台词,过多的语言桎梏,也削弱了动物电影那种直通生 ��本质的穿透力。
国宝熊猫的演技永远也赶不上它们那些穷亲戚们,比如熊和猫--让-雅克·阿诺《The Bear》里的熊,《The Great Race》里的猫,前者是部众所周知的老经典电影的明星,后者却是刚刚落幕的戛纳电影节参赛短片的绝对主角。那只名为米基的老猫与主人长达5年的奔跑竞赛已经在互联网上打动了无数观众。
熊猫可称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动物,几十年来,人们对熊猫的看法以及如何保护熊猫历经了种种观念变化,《熊猫回家路》也记录了这种变化的一个片段,比如科研人员冯瓅在影片最后就悟出了不应该把小熊猫从妈妈怀里夺走--即使是以保护为目的。这可说是一种熊猫保护的"去科研化",中国还经历了熊猫的"去政治化",以前有"熊猫政治",熊猫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现在已经被禁止了。而正在被关注的则是"去商业化",一些动物园热衷于向国外出租熊猫牟取暴利,有时候这种出租会披着合作科研的外衣。
窃以为,作为一部娱乐电影� �尽管目的是在宣传熊猫,但如果我们从熊猫保护的去商业化角度看,这部电影该不该拍摄其实并非毫无争议,大熊猫不会热爱电影,它也不会享受电影带来的种种虚荣,可他仍旧要为拍电影而被迫上树、狂奔,想想也实在可怜。
有没有两全之策呢?我想出一个,当下街头流行宠物美容,据说把松狮犬染成熊猫状最为流行,网上这类图片比比皆是,倍受推崇,染一次也不过千元左右,不如拿这山寨熊猫拍一部《回家路》,场面肯定精彩,最关键是,松狮比熊猫智商高啊,有明星范还有演技派......
张伯伦绥靖政策与今日之朝鲜局势
Fri, 12 Jun 2009 11:06:00 +0800
内维尔-张伯伦(1869一1940),英国政治家,20世纪30年代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出任首相,他执政时期最著名的政策是对德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遗祸人类,终招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张伯伦当年所实行的绥靖政策,对于面临朝鲜局势的世界大国,特别是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张伯伦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
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尤其是英国社会背景,绥靖政策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1、经济衰败的后作用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持续多年的经济衰败,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9%。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23%,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5分之1以上。英国经济已衰败不堪,日落残照,夕阳如血!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府不得不致力于经济恢复工作,这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军备的巩固。早在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即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 �'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英国的.这一军工政策直到1932年还在生效,之后虽有修正,但总的宗旨未变。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军费开支降到根本无法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
这就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实行一种连续和坚定的政策,相反,英政府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这无疑对以后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进而为绥靖埋下了祸根.
2、扶德抑法,保持欧洲均势.:
"欧洲均势"政策是英国传统外交的核心之一,通过欧洲大陆德、法、俄的互相牵制,达到"实力均衡"。.一战之后,《凡尔赛和约》奠定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改变了这一均衡局面。法国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建立起以之为中心包围德国的小协约国体制� �因而,法国成了英国最危险的竞争者。为此,英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德国扩军、毁约,以振兴德国,恢复其大国地位;另一方面又迫使法国接受有利于德国的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防止出现一个"支配欧洲而同时支配海峡沿岸和低地国家的偌大军事强国.。"
作为一个怀有旧梦的世界大国,"势力均衡"的旧传统和"光荣孤立"的影子,使英国始终将自己定位为欧洲的制衡者和仲裁人。于是,扶德抑法便成了英国当时对外政策的主题。
3、以德反苏,祸水东引
一战之后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崛起,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深度恐惧,反苏反共是英国当局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鉴于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益反苏的趋向,英国认为德是反对共产主义的第一防线。1939年德国积极东进的攻势,令英国暗自庆幸,他们认为:"作为防止共产主义的屏障,德国纳粹帮了欧洲一个大忙。"英国政府相信:如果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使苏德之间发生冲突,彼此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那么英国的霸权和利益就能安然无恙。即使德意日三国轴心的成立,英国对其危险性也毫无警觉。在他们看来,联系德意日的纽带是其共同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而反苏反共正是英国所希望看到的。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出台的。在这一政策思想的主导下,1937年的欧洲安全已遭到德意法西斯的严重威胁,张伯伦仍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战争恫吓一让再让。1938年希特勒出兵侵占奥地利,随后又陈兵捷克边境。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谴责德国的侵略行为,但无具体的行动;相反默认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在随后出现的苏台德危机中,张伯伦于1938年9月两次飞往德国亲自与希特勒会谈,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和达拉第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同意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并迫使捷克政府同意慕尼黑协定。9月30日,张伯伦同希特勒签署了《英德互不侵犯宣言》。1939年3月,德国放心地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同年9月1日,入侵波兰,危及整个欧洲和英国的安全,英� �不得已对德宣战,二次大战正式爆发。张伯伦的靖绥政策彻底破产,人类血战六年方赢得胜利,世界各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二、对朝绥靖政策的历史原因:
朝鲜,这个被指为无赖国家的国家,是人类历史和命运的异数。举世震惊的911之后,当人类反恐战争初见成效——阿富汗战局平息,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以雄强不羁名世的非洲枭杰卡扎菲亦向美示好,束手投降于和平势力,朝鲜政府却透过其官员李根向世界发声:"朝鲜已经拥有核武器。"这分明是向整个人类世界挑战。
美国敢于仅仅依据一些并不可靠的关于伊拉克正在研制核武器的信息而对萨达姆发动战争,面对朝鲜这样明目张胆的外交挑衅却无可奈何。因为,这个国际疯子的背后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便只好进入为这位疯子特设的宴席:六方会谈,期望� �友好的方式使朝鲜放下屠刀而立地成佛。宴席之间,美国确实给予朝鲜很大好处:以250万美元的赠予,换得朝鲜于2007年底销毁宁边核设施中的配套设备冷却塔。
时隔一年,仅因数言不合,朝鲜便开始了新的战争讹诈:2009年5月进行第二次核试验,又因南韩参加约束自身武力发展的《防止核扩散条约》,毫无道理地诬指其挑起战衅,遂宣布退出1953年《停战协定》,恢复与联合国的战争状态。
朝鲜一区区小国,为什么敢于如此猖狂?盖因以中国为主轴的世界多国对朝鲜采取的绥靖政策。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这一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与当年张伯伦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试析如下:
1、经济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之后,浪费了三十余年时间从事阶级斗争,致使经济崩溃、民生凋弊,血渍中� �。东欧解体,苏联崩溃,中国不复再作阶级斗争之梦,全力拼经济,并期望借拼经济而使全民忘却并未痊愈的政治创伤。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不希望因朝鲜当局之垮台,引致中国建设环境之破坏。于是对这个无赖的恶邻一意纵容,一意袒护,致其它国家不敢施以手脚。
2、扶朝抑韩抑日抑美,保持区域霸主地位:
朝鲜金氏政权的存在,破坏了朝鲜半岛的统一。一个统一的朝鲜半岛,当然对中国区域霸主地位是不利的。因此,中国政府认为:保留一个无赖的朝鲜,虽日日捣乱破坏,但总比南北韩统一要强。
朝鲜的存在,壮大了中国的势力,在强大的美国、日本面前,中国也显得不那么卑微;相反,朝鲜的屏障一除,则中国之肋尽露于日、美面前,若出重拳,中国不堪。
因此,即使朝鲜这个无耻无赖的弟弟 ��因下流作恶而使自己失尽颜面,中国也决意保护他。
3、意识形态的原因:
朝鲜即便在实质上已经恢复了封建帝制——金日成传位金正日之后,金正日近日已定储金正云,双景台的血统,已延至白头山血统——但它的宪法上仍书写着社会主义,其执政党的党章上仍书写着马克思主义。朝鲜与中国在意识形态上是一致的。出于同美帝国主义、各类资本主义者对抗的考虑,朝鲜的存在对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是有利的。
三、不堪设想的可能后果:
张伯伦绥靖政策的后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 �、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朝鲜的猖狂和以中国为主轴的对朝鲜的绥靖政策会不会对人类造成一场新的难以吞咽的战争恶果呢?笔者以为,并非不可能。这种可能的战争,也可能是区域性的,也可能是世界大战。
区域性的战争将局限于朝鲜与日美韩之间,而朝鲜的先发制人对像将以韩国为首要,日本次之,美国为末。中国因与朝鲜毗邻,将祸陷其中。与二战所不同的是:德意日当时不具核子武器,战争虽以核子武器的运用为结束,却不以核子武器的运用为开端;而朝鲜金氏政权却是一个完全以本国人民和全人类为敌的政权, ��国力极弱却又要一逞其强、一图其快,核子武器的运用,完全可能是它发动战争的开端。又由于核武器的运载力量所限,朝鲜会首先将这种人间惨祸施之于同族:南韩。此等战争一开,中国无法独善其身,继日本、南韩之后,中国可能是核子武器的第三位尝受者。
世界大战也并非不可能。中国、俄国是朝鲜的盟友,战端一开,若缺乏很好的外交斡旋,以中俄朝为一方,以日美韩为另一方的世界大战,可能引致人类的灭顶之灾。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是一面很好的历史镜子。今日,2009-6-11日,联合国已做出了针对朝鲜问题的安理会决议草案。草案对朝鲜5月25日进行的核试验进行谴责,要求朝鲜不再进行核试验或使用弹道导弹技术进行发射活动,暂停所有弹道导弹项目,放弃所有核武器及现存核项目,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呼吁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配合,并重返六方会谈。决议草案同时在武器禁运、违禁物品检查、金融控制、制裁措施的执行与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这是朝鲜此次进行强烈的战争叫嚣以来,联合国所作出的最有力反应。然而,专家指出,这份可望于次日通过的草案对朝鲜的约束和制裁仍然是有限的;使用武力的可能被排除,朝鲜很可能将继续地有恃无恐。也就是说,这份草案仍然带有极其严重的绥靖主义色彩。难道人类将真的因为绥靖主义而再吃一次苦头?!
2009-6-12夜
见证两岸三地暖流的日子[港媒直通车:第40次]
Fri, 12 Jun 2009 01:58:00 +0800
作者:港媒直通车 | 评论(0) | 标签:台湾, 两岸三地, 巴黎荣誉市民, 达赖
[1]我们都是两岸之间暖流的见证人
今天翻开《信报》评论版,没有一点惊喜,明白这也是个特殊的时段,没办法。再一翻到两岸消息版,我就感觉有点不一样了。马英九角逐党主席和国共论坛自然是两档子大事,另一小则新闻则是由厦门和金门在8月将举办两岸泳将横渡海峡的活动。仔细想想也是,从前不久3月的大陆安利团,到最近本月的企业采购团,短短三个月时间,两岸往来的级别就又升高了。而且昨天国台办发言人也说了,还会有更多的采购团去台湾,帮助以出口为导向的台湾经济复苏。而在香港与台湾方面,也有台中市长访港后香港特区政府官员访台的热闹局面。
有港媒评论就指出就像美国一样,台湾换了领导人之后,对外形象和国际形象都耳目一新,比� 当年陈水扁执政时吵得不可开交的"乱"有了太大的转变。但也由于台湾是民主社会,所以任何党派都还是有机会的,那么现在的局面到底能维持多久也是不能下定论的。比如很多商业项目的投资和合作其实都是有机会的,但因为对长期局面的无法定论,也会有部分商人仍然无法做出投资与否的决定。于是就有评论指出现在本港政府需要快速的大刀阔斧的开展与台湾的往来与合作,但这样的快速和大刀阔斧的风格,又不是本港政府的一贯作风。就当这也算是为两岸三地之间未雨绸缪一把吧。
不过不着急,眼下开展了如此多交流项目,再怎么地,经历过两岸之间寒流的我们也可以完整的感受一次两岸之间暖流了。前些天遇到一位在瑞典留学的东北哥们,说瑞典虽纬度高于他的家乡长春,但由于海洋暖流的影响,冬天里瑞典的气候比东北� 好。这么说暖流的效应还真是强啊!
– ‐‐——– ‐‐——– ‐‐——– ‐‐——– ‐‐——– ‐‐——
[2] 巴黎荣誉市民就这样被达赖亵渎了吗?
《东方日报》评论版今天有一则评论标题是"令人反感的闹剧",把巴黎授予达赖为荣誉市民一事评定为了少数政客干预中国内中的闹剧中的一幕。可以说,萨科齐和达赖的往来,直接造成了中法关系降到45年的最低点。文中作者以两个相当讽刺的假设,反映出了在授予达赖荣誉市民这件事对于国际的意义。
若北京市向英国北爱尔兰分离主义组织"共和军"的头子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英国政府和人民会做何感想?北京市向西班牙巴斯克分离主义组织首领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西班牙政府和人民会欣然面对吗?
作者用这些对中国来说基本都不能成立的假设,也折射出了这件事情的实质和效果。最后,作者就提到,巴黎这个法国大革命的发源地,本应是"自由,平等,博爱"的故乡� 却把荣誉市民的称号授予了达赖这个西藏等级森严的农奴制度被推翻后的势力代表,这种行为属于是一场恶搞,令人反感。作者这句写得很长,内容如下:
西藏分裂势力作为西藏被推翻的农奴主义和上层统治集团利益代表,其等级森严,上尊下卑和达赖喇嘛"转世"传承的非民主制度,以及50年前剥削农奴人身自由,视他们为会说话的工具,剥皮抽筋,挖眼割舌,砍手跺脚任意摧残的罪恶行径,有哪一点与"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共通?
这样一出出的闹剧也许以后上演的机会也不多了,看看笑笑,也就过去了吧。
– ‐‐——– ‐‐——– ‐‐——– ‐‐——– ‐‐——– ‐‐——
□ 每天一班港媒直通车,带你了解中国更多。专注有思想的时事评论,和原创有新意的文化评论
□ 全文链接:http://www.v2en.com/2009/06/mainland-taiwan-dalai-paris/
对朝政策第四次调整:中立
Thu, 11 Jun 2009 23:44:00 +0800
作者:章文 | 评论(19) | 标签:中国, 朝鲜, 中立
在一般中国老百姓眼里,中朝似乎一直是革命兄弟关系,以至于今天当朝鲜选择靠近中国东北边境进行核试爆、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时候,很多人还浑然不觉更大的危机就在后面,还在呼吁支持朝鲜,甚至有人发出"朝鲜为何不能拥有核武器"的无知言论。
其实,中国和朝鲜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貌合神离了,20多年来,中国越来越开放,朝鲜则越来越保守,两个国家的差距何止天壤之别。曾经的革命友谊早已斑驳不堪,早已变质串味。细究起来,这么些年来,中国对朝政策至少发生了3次重大调整,也正是因为中国的"与时俱进",导致朝鲜金氏政权从内心里不满、憎恨中国。
第一次调整发生在198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中国一直和朝鲜站在一起,不和韩国来往,外交场 ��不握手、不寒暄,体育比赛不交手、不交换队旗。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举办亚运会的愿望非常强烈,亚洲很多国家也对中国寄予厚望,但亚奥理事会对申办国有一个要求,就是一旦申办成功,必须保证亚奥理事会所有成员都能派代表团参加。韩国是亚奥理事会成员,运动水平较高,但中国与它一直不来往,这成为中国申办亚运会的最大障碍。1983年8月23日,北京正式申办1990年第11届亚运会。与此同时,当时的外交部长吴学谦写信给亚奥理事会主席表示,如北京申办成功,将保证包括韩国在内的亚奥理事会所有成员派团参加北京亚运会。这预示着长期互不承认、互不来往的中韩关系出现松动。当中方向朝鲜通报此事时,金日成回应说,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和南朝鲜来往。但是中方强调,举办亚运会是我们长久以来的愿望。不办亚运会,就没有� 格办奥运会。这有违中国的体育强国梦。金日成也无话可说了。
第二次调整发生在1991年。二战后,朝鲜半岛在美国和苏联的插手下南北分裂,客观上造成了两个国家,但互不承认。中国在很长时间也反对两个朝鲜,支持北朝鲜,支持它不参加联合国,同时阻止韩国参加联合国。但是到了1991年,中国已经没有办法阻止了。国际上同时和朝鲜、韩国建交的国家超过了100多个。韩国愿意单独参加或者是和朝鲜同时参加联合国。中国一直不同意,因为中国和北朝鲜有过协议,但是中国的观点越来越孤立。于是,1991年5月,李鹏访问朝鲜,做金日成等朝鲜领导人的工作。二十多天后,朝鲜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赞成南北双方共同加入联合国。
第三次则是其后水到渠成的中韩建交。1991年9月17日,第46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 �国。既然朝韩都是国际承认的主权国家,那中韩建交的条件也就成熟了。1991年11月,钱其琛外长到汉城去参加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也是中国加入APEC的第一次会议。卢泰愚总统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会见了钱其琛,明确提出希望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是卢泰愚尚余一年多一点的任期,所以得抓紧建交谈判。中方提出建交三条件:第一、和台湾断交;第二、和台湾废约;第三,撤除在台湾设立的使馆。韩国最终答应了这三个条件,于是中韩在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交。当年钱其琛访问朝鲜,向金日成传达江泽民的口信,说中国即将与韩国建交时候,金日成的回应是:"既然中国已做出决定,那就这样吧。我们将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即使面临什么困难,也会自己解决。"
可以说,从此时起,朝鲜内心里已经不把中国当作老大哥看待了� 在金日成看来,中国承认韩国并和韩国建交,无异于在阻拦他一生追求的统一大梦,这和美帝国主义有何区别呢?
外交以国家利益为重。通观中国的三次对朝政策调整,都是顺应时代潮流、世界大势,却被朝鲜视之为"背信弃义",这种由"哀怨"导致的"憎恨",其实完全没有道理。
半个多世纪来,朝鲜金氏家族政权汲汲于朝鲜半岛的统一,这固然是正当的诉求,无可谴责。但是其采取的方式,不是开放、沟通,而是保守、暴力,以"坐井观天"之眼界,行穷兵黩武之末路,用武器挟持本国和韩国老百姓,致使东北亚局势随时面临大动荡,严重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
2006年10月朝鲜的"悍然核试验",扯下了笼罩在中朝关系上的虚伪面纱,将这两个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的陌路现实赤裸裸地暴露于众,狠狠地扇了中国一记响亮的耳� �。有心人明白,这记耳光是一次公开的报复中国行为。
可叹的是,中国一些人还存留幻想,以为自己对朝还有影响力。现在回想,六方会谈实在是给了朝鲜极好的缓冲,中国的太极化解了朝鲜本来很难承受的国际压力,使它得以有时间准备那惊天一爆,得以成为实质上的核国家,得以有更多的资本去和国际社会讨价还价,得以继续绑架本国、韩国和中国,得以敢于逆国际潮流搞封建世袭制。
说实话,在朝鲜拥有核武的今天,想要迫使它放弃核武,等于空想。中国更是骑虎难下,原来听话的小兄弟现在成了随时可以一咬致命的毒蛇。此次朝鲜选择临近中国东北边境进行核实爆,也许是为了给中国以"震慑"!一念至此,我不由深深地打了一个冷颤。
为了国家利益,是该对朝鲜政策做出第四次重大调整的时候了!一味地援助和妥协, ��种"绥靖"政策早已失效,不能再延续下去。中国固然不必急于和美国站在一起,充当反朝急先锋,但的确不能再热脸贴冷屁股了!
简而言之,中国此刻对朝政策应该中立,不支持也不反对,但在大的方向上拥护联合国的决议,并暗中支持以韩国为主导的朝鲜半岛统一。朝鲜半岛本是一家人,被外部势力介入分割60年,它迟早会再次统一,这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今天所要做的,如果顺应了朝鲜半岛的民心,哪么将来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就会是一个友善的邻居,根本就不用担心。
脱光了都不是美女——驳余秋雨的粉丝们
Thu, 11 Jun 2009 22:49:00 +0800
作者:自由之鹰 | 评论(19) | 标签:人生, 生活, 作家, 捐款, 政治, 学术, 地震, 余秋雨, 道德, 学者
先学着余大师谈谈盗版的问题,拙作《余秋雨说:"我下个星期就是处女了"》在本博刊出后,有热心的网友将其转载至"凯迪社区"、"和谐论坛"和"我烧快照",另外,搜狐网友"废话一筐"在给这篇小文加了一段按语后,贴在自己的博客里,并被搜狐推荐挂在"文化传媒博客群"的"热议"一栏,引发了不少网友的争论,在此就一并谢过。但我想说的是,各位转载别人的文章,不署名也就算了,给个链接应该不难吧?写博是个很辛苦的活,又不混钱,希望各位能尊重别人的劳动。不管干什么都应该讲点规则,这样才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不是吗?
看了很多网友的留言,于是又忍不住跳出来瞎掰几句。有鱼粉说,余大师捐不捐钱是他自己的事,旁人无权对其指手画脚。我不知道说这话的鱼粉是不是只有半边脑子,说他是地瓜蛋儿恐怕都是看得起他。余大师捐不捐钱当然是他自己的事,就像任何人一样,没有谁有义务捐钱,也没有谁有权逼迫别人捐钱。但是,明明没捐,却在第一时间满世界吆喝自己掏了20万,这不是道德败坏又是什么?在私人空间里,我们可以容忍一个文人的蝇营狗苟,但在公共领域中,我们却无法接受一个骗子的欺世盗名,换了任何人、任何团体都是这样。虽然还有一些人也干过这样的勾当,但余大师是读书人,更应该懂得做人的道理,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难道还需要别人来教他吗?
那些辱骂我的鱼粉最普遍的"观点"是,我没读过他的书,所以没资格来批评他。但我希望你们搞清楚,当我批判他的时候,我针对的并不是作为学者的余秋雨,而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余大师。如果我要批判他的作品,当然应该仔细研究他写的书,但我所说的一切,和学者余秋雨有关系吗?一个人活在世上,有各种各样的身份,需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也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就像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干好工作之外,我们还需要满足各种角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这其中既有法律的要求,也有道德的要求。当我说一个人做人有问题的时候,你们却用他工作做得好来反驳我,如此地避重就轻,不是很可笑吗?你们有意无意地回避我提出的问题,却又以点代面地尽情美化自己的"偶像",在事实面前完全� 弃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力,难道你们不认为自己是睁眼瞎吗?
作为学者的余秋雨,完全可以像文革结束后的钱钟书一样,闭门不出,既不接受采访,也不对社会发言,将美国记者和"东方时空"一概拒之门外。他们都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完全可以远离红尘的喧闹,去实现一种陶渊明式的自在和自足。用余大师自己的话说,就是去苦他的文化旅,无他的行者疆。这样既不会影响他作为一个学者的声望,相反还能赢得很多人的尊重。但是,以余大师现在的活法,没皮没脸地谄媚权贵、愚弄百姓、为虎作伥、瞒天过海,就算他的书写得再好,学术水平再高,都很难让我对其萌生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好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是不可能为余大师埋单的,哪怕我的时间再充裕,也不会用来读他的书,现在是这样,以后肯定也还是这样。
开个玩笑吧,就好比一个女人站在你面前,是不是美女难道不 ��一目了然吗?难道你一定得把她脱光了才能确定吗?套用20年前的一个段子,真是美女,不脱也是;不是美女,脱也不是,脱光了都不是。这个道理难道很深奥吗?难道需要冥思苦想吗?如果鱼粉们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那你们不是地瓜蛋儿又是什么呢?难道我骂错了吗?
http://yinjunzi1975.ycool.com/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