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亚洲演员如何被好莱坞忽悠
Sat, 13 Jun 2009 11:46:00 +0800
作者:港媒直通车 | 评论(1) | 标签:亚洲明星, 好莱坞
去看《最后的吸血鬼 Blood: The Last Vampire》完全是因为大家都说我长得像她(大言不惭的表情)。路上同学和我说动画非常好看,我之前也看过全智贤为这部片子做的宣传,看得出来是非常努力在演出的了。
影片的开头还是比较刺激的,地铁的灯忽明忽暗,血腥的砍杀等等,颇得我心意。可是当看了一半以后,逐渐发现此片后期制作之随便,摄影之随便,剧情之随便让我和朋友忍不住大笑。比如摄影永远从一个角度,即全智贤的低头抬眼45°角拍摄她,贯穿始终,就算她这个角度再漂亮也不需要如此强调吧。还有其中所有的打斗差面,让人不禁感叹没有洪家班的知道的影片,怎么会差到连威亚的轨迹都清晰可见,动作的生硬可以与第一版的《西游记》孙悟空在天上飞相比了。
最最搞笑的一幕莫过于最后决斗时"鬼源"的口中吐出黑色的血,其中一个镜头里,她� �下巴整个是一片黑色的墨汁,抬起头来十分有周星驰电影的喜感,好多人在此时不禁笑出来,而此时全智贤脸上还沾着一些干了的黑色墨汁。还有小雪身上飘着的缎带,实在难以让人不把她想成东方不败…当然,最不可少的是表情夸张的"加藤",他那一个凌然的回头和跑步,分明就是龟仙人的再生,神哪,这场明明是一场生死离别的悲情戏。
纵观全智贤以前在韩国拍的片子,其质量基本都好过这套。于是不禁替她惋惜一下,不过也未必是坏事,谁在打入好莱坞时不是从烂片开始。还有一部片子相信大家也记得,Rain演的《极速赛车》。看完之后我一直怀疑那是一部儿童卡通片,完全是在挑战我们亚洲观众的底线,什么叫把人当猴耍?以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电影还是怎样?再想想我们自己的明星例如李连杰等等刚到好莱坞乍道时, ��被忽悠着拍了很多烂片。
不知道美国人怎么想,但是就我而言,这2部片子实在只能算作B级影片,要不是有亚洲演员我觉得根本不会被引进。但说不定人家的市场定位根本就是亚洲,就是用你们的大牌演员拍一套烂片再用好莱坞的噱头赚你们的钱。当然啊,这仅仅是我个人的阴谋论,到底这类型的片子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我也无从知晓。
回来再对照原版的动画片看了一下,发现我最喜欢的开头部分也是完全照搬过来而已。于是又失望了一次。
– ‐‐——– ‐‐——– ‐‐——– ‐‐——– ‐‐——– ‐‐——
□ 每天一班港媒直通车,带你了解中国更多。专注有思想的时事评论,和原创有新意的文化评论
□ 本文作者:Molly Zheng
□ 全文链接:http://www.v2en.com/2009/06/how-hollywood-make-fun-of-asian-actors/
中国该对俄罗斯说不(1)
Sat, 13 Jun 2009 10:53:00 +0800
一位中国资深战略研究员的思考:新星号事件是修正中国对俄罗斯关系的契机
"中国应摆脱苏俄战略工具的地位,成为太平洋新月体的核心国家!"一位资深的中国战略研究人员,提出了与现实中的中国官方主流战略思路截然不同的观点,令人震惊,发人深省。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急剧发展,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经济成就引人瞩目。与此同时,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使得持有大量美债的中国,国际地位益发为人所关注。更为有趣的是,中国今后究竟走向何方,在这个世界上与谁靠得更近一些,这种战略方向的调整,不仅美国以及西方世界极为关注,同时还将引发中国内部利益的深刻调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既得利益,所以预料这些观点必将引发巨大震动。
在美国,曾经有一位"深喉"改变过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這位名叫马克·费尔特的"深喉",因揭开了"水门事件"的盖子,让人们看到了难以想象的重重黑幕,而引起了广为重视,新闻界哗然,最终导致了美国政治格局的变化。这是一位资深的战略研究人员,在国内具影响力,也是中国重要的智囊人物。有鉴于中国大陆的现实大环境,以及这一议题的高度敏感性,这位资深的中国战略研究人员不愿透露真实姓名。他在采访中所引用的历史资料和数据,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在这里,我们姑且称其为是中国的"深喉"。
问:最近俄罗斯击沉了中国的新星号货轮,中国网络上的反应很强烈,中国外交部为代表的官方语言却非常含糊其辞,态度很勉强,甚至似乎是在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的确,看到这种事情的发生,作为中国人,我很感痛心,这种心情与国人都是一样的。大家都希望,这个事情的最终结果,最终处理方式,能够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称,能够与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相称,而不是用上各种借口,在俄罗斯人面前委曲求全。可实际上,凡是明白中俄两国之间上百年纠缠不清关系的人都知道,这种愿望的达成,几乎是不可能的。
外交部一上来就自己先承认,我们的船自己出海是"不对的",那有这样交涉外交的?见人就先自己矮三分!俄罗斯那个地方,是盗匪横行的地方,很明显新星号是遭到了俄罗斯人的敲诈,求助无望,只能跑路。就这样,还是在公海上被俄罗斯军队开炮击沉。在公海上炮击民用无武装的船只,这在国际上是务必严重的事件,甚至可以说是公然的战争挑衅行为。这么说不过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原本是中立国,当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自己的民用船只在公海被德军击沉而引致的。
如此严重的事件,结果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难怪俄罗斯军人在击沉新星号之后,还有心情看着落水的中国人嬉笑,人家根本不把你当回事嘛!过去我们读书的时候,书上都是批评满清政府,弱国无外交,被人家随意欺负。一、二百年过去了,结果现在还是如此,这是为什么?我们要深究的,就是这个问题。
实际上,中国人在俄罗斯人的眼里,从来就是二等地位,从来就没有被人家看得起过。我不知道现在国内对俄罗斯的崇拜之风是如何起来的,对普京的崇拜之风是如何兴起的,我只知道,珍宝岛事件之后,稍微吃了点亏的俄罗斯,立刻就在中国的新疆铁克列克找茬,寻机全歼了一支连级的中国巡逻队,而中国方面,除了当时的嘘声恫吓之外,再也没有了任何实质行动。有了这样的经验,俄罗斯人怎么会把你中国人放在眼里?
过去,中国商人的货物,俄罗斯人想扣就扣,想罚就罚,实在扣不了,也罚不了,也会创造一些理由来扣、来罚。中国游客走在大街上,甚至就是莫斯科红场那种世界窗口性质的游览地,都会有军警上来刁难、罚款。至于在俄罗斯经商,就更不用说了,全是靠钱来开道,在俄罗斯被警匪一家搞的倾家荡产的中国人多了去了。中国人在俄罗斯混到这份田地,我们的很多人当然是有责任的,大国形象丧之谁手,外交上是有一本帐需要算算的。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一百多年前,从俄罗斯人翻越乌拉尔山脉开始,直到现在,他们从来就没尊重过中国人,打心里就瞧不起你,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根源。
你别看二战的时候,俄罗斯最后打败了德国,但德国人把俄罗斯整惨了,这一点让俄罗斯记忆犹新,让俄罗斯人佩服。于是,现在的俄罗斯,居然就有不少纳粹党的粉丝,在大街上横行霸道,年轻人以穿和玩德国军服为荣。人其实都是这样,最怕让人瞧不起,而中国人偏偏就总让人瞧不起,没钱的时候让人瞧不起,有钱的时候,还是让人瞧不起,这足以证明问题是在我们自己这边的。
问: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不是也有世所共知的蜜月期?中苏、中俄之间的传统友谊难道并不存在?
答:从来就不曾存在过!
说中苏、中俄之间存在什么传统友谊,完全是痴人说梦,历史上哪里有这种友谊?我们很多时候,纯粹是继承一种历史性的解释,而并非历史。
不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及现在九十年代迄今,中苏与中俄,大致有着两段人所共知的蜜月期。
第一个蜜月期,最为著名,很多美国人认为,就是这个蜜月期,将中国彻底拉入了社会主义阵营。这个蜜月期就是朝鲜战争,中国军队入朝代替苏军参加了朝鲜战争,维护了金日成政权,将一场已经被一个"二愣子"打败了的战争,用无数人命作为交换,最后硬是在朝鲜打成了僵持。这种结果,是大大超过斯大林期望的。
要知道,那个时候,二战刚刚结束,苏联人在1949秋天刚刚试爆了原子弹,但美国人不但有实战经验而且已经拥有了一批原子弹,苏联很担心自己加入朝鲜战争而遭致美国的核打击,二战后的大好局面一下子全报销了。没办法,不敢跟美国人硬磕,但又不愿意看着朝鲜半岛被美国全部收入囊中,更不愿意看到美军直接出现在苏联的东部边界,直接威胁甚至一把没收了俄罗斯人奋斗上百年才拥有的太平洋利益,把苏联彻底包围于欧洲一偶,彻底回归彼得大帝之前的战略局面。
两难之中,苏联和斯大林这才想到了中国。这其中还有个背景,苏联和斯大林原来与金日成密谋开战的时候,根本没把中国放眼里,根本没有与中国领导人商量过此事。在苏联人的眼中,金日成比起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显得根红苗正,血统纯洁。中国领导人则显得总想另搞一套。甚至双方信奉的起家理论都有很大的不同,苏联是从城市走向农村,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完全是两个路子。中国在苏联的伙伴名册上,实际根本没名,那是朝鲜战争之后加上去的。
所以,中苏之间的关系本来是很牵强的,双方关系的基础就不牢固,后来分道扬镳也很正常。问题是,这个蜜月期里面,中国内部政治出现了新的变化。当时的中国,除了毛泽东懂得什么叫"太平洋利益"之外,其他人基本不知道。所以后来老毛一听苏联人要在中国搞联合舰队,就火大了,成了分手的导火索。苏联人其实是基于自己的太平洋战略利益,与中国合作的,它要确保这个利益,除了拉住中国之外,没有其他的选择。于是,苏联开始大批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中苏关系进入了第一个蜜月期。后来的一些人,对于这种很纯粹的战略利益交换关系搞偏了,政治上无限升级,真的以为是苏联老大哥对中国的帮助。应该说,这也是当时中国大多数领导人战略思考水平决定的。
至于第二个蜜月期,就简单多了。
那是中国因为八九年的风波,实际在全球处于被围困的状态,军事装备很陈旧,而且改善无望,放眼四周,可以说中国周边那个国家的装备都比中国的要强一些。苏联这个时候刚好解体,政治上、经济上,产业上,都崩溃了,这种情况下,原苏联的军事工业就要谋求出路,卖军品,赚点钱,以便维持下去。
于是,两个都走向市场的国家,一拍即合,你卖我买,大量军用品的交易,以数百亿美元的规模,进行着、发生着。需要提醒的是,此一时非彼一时,同样的军事装备的交易,过去是"政治第一",现在则已经变成了"利益第一"。这就使得军工产品的交易变得与其它商品、消费品的交易一样,交易环节中该有的腐败,那样都不会少,一样也不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大量的国际掮客活跃于中俄武器交易过程中,使得中俄武器买卖变得异常复杂,这就是市场化的后果,也是第二个蜜月期的基本特点。
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仅仅是你卖我买,还好说,但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前苏联由于分崩离析,除了白俄罗斯之外,其他的加盟共和国已经貌合心离,内部严重的问题和困境,使得前苏联地区的实力大减,国际威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俄罗斯政权的领导人有两位,第一位领导人叶利钦,内部问题太严重,自顾不暇,所以在国际上没什么建树。第二位普京与叶利钦不同,这位经常喜欢亮相,显示一下肌肉的领导人,对国际事务很有兴趣,而且赶上油价高涨,赚进了一些石油资本,有了少许本钱,这就让普京经常要对西方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甚至也敢动武。对车臣,对格鲁吉亚,都是如此。
不过,话虽如此,但要是让普京全面地继承前苏联的衣钵,担起对抗西方的重任,他显然还不够分量。怎么办?利用中国购买军火的机会,拉上中国一起干,就是必然的选择。俄罗斯人看的很清楚,中国是全球新兴市场国家,是一个高速增长中的国家,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利用中国对抗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压力,对俄罗斯而言,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所以,对中国提供二流军火和装备,俄罗斯人除了挣钱之外,利用中国反美、反西方,也是战略上的重点。
所以说,第一个蜜月期与第二个蜜月期一样,都是利益关系。后面的蜜月期,是利用中国来对抗、削弱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影响力。中国闹了半天,还是怎么也没摆脱掉被利用的战略关系。实际上,中苏之间,中俄之间,从来就不曾经有过什么传统友谊,我们有的只是某种战略利益关系。中国过去被苏联人利用,现在还是被俄罗斯人利用,当做了全球性的战略工具,用来对抗美国和西方国家,而且居然迄今尚不自知。
问:您的意思是,中国长期以来其实仅仅是苏俄的全球战略工具!您这样表述问题,是否很难解释一些问题,苏联提供的这些军事装备难道没有帮助过中国吗?如果没有苏联的军事和技术援助,中国是否根本就不会拥有"两弹一星"?如何看待和解释这种现象和问题?
答:我们的很多人,总是看表面,不看内里,对问题的研究不透彻,喜欢随大流,这样的人,不可能是战略高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在世界上是战略学的开山鼻祖,在历史上,中国有孙子那样级别的战略大师,但在我军的最高学府,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居然没有专门的战略科系,就用学毛选来代替了。这样下去,中国人谈战略就弱了一些,很自然地变成了形而上学。很多时候是唬人,或者是被人唬。
谈到苏联的军事援助,得看一些基本的事实,尤其是要全面看。
苏联的确对中国提供了不少的军事装备,但这主要是冲着朝鲜战争和苏联的太平洋利益。按照《外交史》提供的数字和分类计算,在苏联的贷款总额中,军事贷款占73%,经济贷款占23%,此外,仅抗美援朝贷款就占贷款总额的60%。另有著作计算的结果是:军事贷款占76.1%,经济贷款占23.9%。这些计算大都是根据贷款协定的条文,确定的贷款用途,但也有研究人员的结果更为客观,他们认为,军事装备的实际比例,远比上面的数据要高得多。
苏联人实际是不太关系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原因很简单,前面也说过了,这与他们的太平洋利益,关系不大,他们要的是一支能够威胁美国和西方国家太平洋利益的、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不是一个富裕的中国。
根据苏联公布的材料,截至1957年7月为止,苏联向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贷款数目达到280亿卢布。对于发展中国家,1954-1957年给印度贷款10亿多卢布,偿还期12年。1954-1956年给阿富汗贷款4.13亿卢布,偿还期30年。1956-1957年给印度尼西亚贷款4.264亿卢布,偿还期6-12年。1959年又增加对印度贷款共25亿卢布。此外,1953年苏联向朝鲜提供无偿经济援助10亿卢布,以后增加的贷款7.6亿卢布也经1960年10月签订协议免于偿还;1955年向越南提供无偿援助4亿卢布。与之相比,苏联给中国的贷款总额为数还不算少,约占给社会主义国家贷款总额的五分之二,但这主要是因为战争的原故,作为经济援助的项目,宣传上挺起劲,但其实苏联给中国的贷款数额实际却少得可怜,还不足给印度贷款的十分之一。
中国五十年代军事装备的更新,以及此后的"两弹一星"的基础部分,的确与苏联的援助有关。但打狗还得要根烧火棍呢,苏联提供的这些军事装备,可以看作是苏联获得太平洋利益所要付出的成本,人家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获得了全球的战略平衡,在太平洋有了一个与美国人交过手、还死要面子的先锋大将,我们为人家高兴个什么劲?
在五十年代,很多人对于苏联的军事援助津津乐道。但其实,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不太值钱的常规装备。我们可以看到,1954年以前的国庆阅兵中的美国制汤普森冲锋枪、苏联的43式波波沙冲锋枪,在1959年以后就看不到了,换成了仿制的56式冲锋枪、54式手枪以及56式半自动步枪。当时,还有一大批的炮兵装备和装甲兵器也进行了换装,表面看,范围不小,花钱不少,"老大哥"还算够意思。可如果你结合苏联的战略理论进展来看这个问题,结果就不同了。
在同一时期的苏联,随着核武器的不断发展,斯大林去世后继任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坚持"导弹制胜论"和"核武器制胜论",认为这才是打赢今后战争的关键,常规兵器只是摆设而并不重要。当时的苏联对核武器的追求达到了并不理智的程度,甚至准备试爆1亿吨TNT当量名叫赫鲁晓夫的氢弹,只是计算后发现对试验场周边环境存在致命影响,才缩减为5000万吨TNT。实际上,那个时候的苏联,别说常规武器没有价值了,就是苏联自己海军的航母发展计划都被压缩弃置一旁,他们认为航母是"浮动的钢铁棺材",在未来核战争中是中看不中用的家伙。
所以,对于用大量常规武器援助中国这件事情,玩惯了小米加步枪的人,觉得这回是"鸟枪换炮"了,但其实在人家苏联人眼里,这些东西根本不值钱的。一个有力的证明是,当中国"两弹一星"发展到紧要关头的时候,苏联就断绝了对中国的援助,伙伴含义永远是次一级的选择,发展到有威胁的地步,就不成了。至于常规兵器,对于人家来说,用这点东西,不但当了一回老大哥,而且有了一个太平洋的忠实盟友,谁不干啊?!
问: 从战略角度来看,本来是利益交换,两不赊欠的事情,结果却是平白落下个"老大哥"的地位,以至到今天还耀武扬威的?
答:没错!我们的政治就是这样,好像什么东西,不上纲上线,就无法交代。明明只是买点军火,也就是军用性质的商品吧,就是那种世界上常见的军火买卖吧,就是那种俄罗斯人向全世界兜售的东西,结果却是全世界买卖军火的国家多了去了,唯有我们中国,立刻又变成了什么战略伙伴关系了,好像不被人家当枪来使使,心里就不踏实。
问题是,这样一来,中国与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就不可能搞得好了。因为自觉不自觉之间,又变成了人家的先锋大将。毛泽东以前讲过,不争霸,实际上是你不争也得争了,人家把你顶到前头去了。
问:中国放弃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转而与美国搞好关系,这是否现实?美国刚刚与中国发生了南海冲突,情报船跑到了中国潜艇基地的大门口搜集情报。
答:美国与中国经常发生冲突是客观现实。从朝鲜战争开启人们的记忆之后,就有美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干预,有台海争端,军舰护航,还有越南战争,还有中印冲突,等等。近些年来,南斯拉夫大使馆的"误炸",南海上空的飞机相撞,等等,也激起了中国老百姓的普遍愤慨。这一切都使得这个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处于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如果说别的研究讨论也敏感,但至少可以在某一个层面得到支持和赞赏,要么是上面,要么是下面,唯有这种讨论,恐怕上上下下没人说个好字。
就拿中美的南海冲突为例吧,关于这个事例,很多媒体都有着详细的报道。美国时间3月9日上午,五角大楼突然发布消息,声称美国海军情报船无瑕号(Impeccable)在南海公海处,遭遇一艘中国情报船和一艘海事局渔业监督船、一艘国家海洋水文监督船和两艘挂着中国国旗的小型渔船的围堵和骚扰。
事发海南岛之南65海里外,连续几天,中国船只一直要求"无瑕号"离开该水域,3月8日两艘中国渔船逼近,当美船员用高压水龙头喷射阻挡渔船的时候,渔船继续靠近到了几米的地步,甚至有船员"脱至内衣"。美国政府已向中国使馆提出交涉,美国国务院也发表声明,希望中国能遵守国际法。
3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反驳美国毫无道理的指控,认为是美国海军情报船非法在中国专属经济区活动,中国政府有权驱离。于是,此事立刻成为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的"船只版"。2001年,王伟等驾驶飞机驱逐美国侦察机EP-3,但不幸遇难,最后EP-3被迫降落海南岛。事发地距离海南岛东南60海里。此次中美军船摩擦事件,发生在海南岛以南65海里处,两次事发地都超过了12海里领海范畴,但却在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范畴之内。《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是国家主权范围,专属经济区提供该国经济和能源开发。
问题是,美国国会并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一直对该公约进行窄义解读,一直认为他国的专属经济区就是国际公海,可以供美军进行情报搜索工作,因为此类行为公约未明文禁止。中国是该公约的签署国并批准,在两次中美摩擦事件中,都对公约进行宽义解读,认为他国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内,只能做合乎国际法"精神"的行为,不能滥用自由,不可以在专属经济区进行对中国主权有危害的行动,其主要逻辑如是,专属经济区内他国连打渔都不可以了,难道还允许大摇大摆刺探军情?
事实上,这种对专属经济区不同的解读,频繁发生在世界各国之间,为了自身利益,各国也常常调换立场。虽然美国如此坚持专属经济区即公海,但如果有任何他国情报船在美国海岸65海里处逡巡,大概整个美国都会轰动了;而日本也常常指控中国船只在其专属经济区做情报活动。单就亚洲而言,中日、中韩、日韩、日本和台湾地区、中国和东南亚诸国之间,在专属经济区问题上互相摩擦抗议,那是非常、非常频繁的事情了,关键看你如何处理,处理的是否专业了。
了解了基本事实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事件中有几个隐含的问题。首先,中美军方之间的距离相当大,摩擦发生的几天中,两国政府、军方一直没有任何沟通机制;其次,美国军方将事件抛向美国媒体,引起轰动,操作上远比中国主动和积极;第三,不但中美两个大国,在各个领域里面针尖对麦芒,就是世界其他国家之间,"谍对谍"大概也是常态;第四,最后要求停战的是中国,呼吁美国不要用媒体来解决谍报冲突。事后,美军宣布继续派"钟云号"导弹驱逐舰来南海为"无瑕号"护航。
这个事情其实相当的别扭,别看中国外交部里面留过洋的人不少,也有不少人在美国呆过,可这种资历对他们处理事件显然并无帮助,因为事情一出来,面对媒体的轰炸,外交部的反应,简直如同小孩子一般,张皇失措,不知所云,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做。他们对军事和战略,完全是外行。什么"恶人先告状",你怎么会给人家这么长的时间去告状的?你自己干什么去了?
二战时的日本,山本五十六曾经反对向美国开战,他的理由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日本人其实不了解美国。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其实中国人也不了解美国。中国上上下下很多人的确去过美国,有的人还去过很多次。但他们干什么去了?要么不专业,去了也白去;要么只对奢侈品感兴趣,对纽约第五大道的兴趣,远远超过对纽约附近西点军校的兴趣。应该说,中国真正了解美国的人太少,这是一个大问题。那些在美国学习的年轻人,实际生活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除了图书馆、课堂和宿舍之外,他们几乎什么地方也不去,好一点的,可能还去教堂转转,但功利性也太强。他们回国之后,指望通过他们了解美国,那是天方夜谭了。中俄关系好一点,在社会领域渗透的多一些,老关系多一些,所以中俄与中美关系比较起来,中国总是会自然不自然地亲� �,而不是亲美。
再加上打仗的时候死过人,中美之间的仇恨,还是客观存在的。不过,我们也得认识到,仇恨是一种最简单的感情,如果你任由仇恨来摆布,你自己也会变得很简单。而面对任何挑战,如果你是一个很简单的人,最后吃亏的恐怕还是你自己。所以,虽然这个事情是高度敏感的,但在这里,还是要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讨论一下,看看中美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其实,关键点就两个,一个是中国长期以来,被过去的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利用来反美,自然也遭到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打压。各种冲突,各种争执,甚至包括大使馆的误炸,都有这种因素在里面。在西方国家的眼里,中国总是另一个阵营里面的人,不时冲在前面,而且中国自己居然也时不时地承认这一点。另一个是中国不适应独立面对国际社会的挑战,不懂得国际社会的规则和语言,讲意识形态,讲"同志加兄弟"的那一套,很在行,很行;讲绅士之间的竞争,将有秩序的竞争,尤其是讲风度和幽默,那就很蹩脚,尤其是当使用国际语言来讨论争议的时候,那就更差劲了。总是说不过人家,总是慢半拍,还不允许别人说。包括南海冲突,都是这样的。
所以在中美关系问题上,很多事情还是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是开玩笑,这里面真的有一个立场的问题。中国很有必要利用新星号事件为契机,重新审视自己一下自己的国际立场,看看是否需要做出战略调整!中国有必要知道,什么能源,什么武器,在战略框架下,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没必要因此而仰人鼻息。
面对强奸,有没有无限防卫权
Sat, 13 Jun 2009 10:48:00 +0800
作者:傅剑峰 | 评论(22) | 标签:强奸, 正当防卫, 法治
(我约萧瀚写的一篇文章)
作者: 萧瀚
强奸的法律含义是违背成年女性的意志,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未成年的女性,无论是否自愿、强行,只要发生性行为都构成强奸,即奸淫幼女罪)。这一法律含义中"强行"是关键性的犯罪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强奸犯罪中的"强行"行为往往不单是"奸入"或"性器官接触",这一性动作远不是关键性的内容,它只是区别强奸行为是既遂还是未遂,对于强奸作为一种犯罪行为的构成来讲不是决定性的。
陌生于法律精神的人,往往会过于看重强奸的既遂还是未遂,如果是未遂的,那么似乎强奸犯罪就没有发生,这是对强奸犯罪十分错误的认识。
现代法治精神中,自由和平等都是其核心的人道理念,是构成整个法治大厦几块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作为犯罪的强奸行为,在犯意上因其违背成年女性的自由意志,这就侵害了自由这一最重要的法治基石——人的天赋自由;对女性的性尊严、性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是对基本人性的了解和尊重的产物,同时也是数千年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侵害女性的性尊严和性权利,将会导致女性严重的精神、身体损害,其危害程度绝不是一般的身体伤害所能比拟,在性蒙昧现象还比比皆是的中国社会,这种伤害尤其严重——它常常给被奸污的女性带来难以承受的羞辱感;在行为上,"强行"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由于女性的不自愿,这种强行往往会是伴随着暴力强迫,如果轻度的暴力强迫未能促使女性顺从,且强奸犯一定要实现其强奸目的,其暴力后果可能就无法预计——强奸杀人的案例并不少见。
鉴于上述原因,现代法治国家无不将强奸犯罪列为侵害人身权利中最严重的犯罪之一,其严重程度被视为与故意杀人相似。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这是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中无限防卫权的表述,本款规定的核心含义是对于正在发生的 "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任何人(不仅仅是受侵害人)对加害人拥有"格杀勿论"的无限防卫权。
在"一命抵一命"的中国民俗文化语境下,人们比较能认同对于杀人犯的无限防卫权,甚至对于抢劫、绑架者的无限防卫权也大致能接受,唯独对于针对强奸犯的无限防卫权不易认同——即使很多女性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能理解,会把对强奸犯的无限防卫视为防卫过当。
中国社会之所以对于强奸犯罪的恶性认识不够,原因很复杂,不仅仅是因为男女平等的观念还不够深入,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人们对生命的态度过于物质化,缺乏高精神性的认可。因此,常常会忽视自由、生命尊严、性尊严……这些人之为人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特性。不少人对于强奸带来的伤害,往往也更侧重关注所谓的玷辱名节、让家族蒙羞之类非受害人自身的伤害。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不少国人在对强奸犯罪的恶性认知上存在严重偏差,这也就导致了许多人对于女性� 强奸的恐惧和受伤害程度缺乏深刻认知,从而导致许多人对因强奸而发生的无限防卫权缺乏认识。
为了便于理解,不妨试想这样一幅图景:身强力壮、有权有势的数名男性,对逃脱了第一次性侵犯的女性步步进逼,一边以性恶语羞辱,一边动作调辱,随后屡屡扑推,致其仰面躺倒在沙发或床上。
这种情况下,因为对她人身基本安全的威胁已经如此迫在眉睫,即使侵害她的男性确实真的没有想强奸她,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人也会同意:至少存在严重的强奸威胁。这个时候,对于侵害人的无限防卫权就完全是正当的,一个身处险境的女性面对数名凶神恶煞般扑过来的男人,我们不可能要求她在举刀自卫的时候居然能做到外科大夫做手术一样精确防卫,例如不刺动脉、不刺心脏……
至于不少人认为风月场不存在强奸问题,更是胡言乱语,法律上界定是不是强奸犯罪,关键看女性是否自愿、男性是否强行,只要不是自愿,都可以构成强奸,强奸犯是不是认为自己在强奸,与是否构成强奸罪没有关系。
综上所述,对于正在实施强奸行为的罪犯,赋予受害人无限防卫权,是现代法治社会一项基本的人道法则。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9518
小说沙龙通信(11)
Sat, 13 Jun 2009 10:43:00 +0800
论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
(与吕平合作)
一、 什么是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
学习文学创作,要在"漫漫而修远"的道路上不断地"上下求索",其成长过程大致分为"自发"、"自觉"、"自为"这样三个阶段慢慢过渡。
自发阶段是初级的潜意识阶段,是未认识、未掌握写作规律的写作活动。任凭一腔冲动、一股热情,一种兴趣,不谙世事地、大胆莽为地写。还不懂得怎样去选择、提炼主题,还不知道什么题材该先写,什么题材该放一放;甚至没有主题,不考虑也不会考虑作品的思想内容所发生的社会意义,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写作技巧上,还未了解写作规律,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为什么这样写,用什么细节适合心中无数。甚至不辨文体,不明章法,� �会构思,不追求艺术技巧。在这一阶段中,虽然也看了一些书,对一些写作技巧虽有模糊的认识,但往往一知半解,理不出其所以然,这一阶段,对于初学写作者,一定会记忆犹新。
自觉阶段是写作成长过程中的跳板,是认识并掌握了一定的写作规律之后的写作活动。在这阶段中,习作者通过揣摸别人的作品,掌握了主题、题材、结构、修辞等诸如此类的基本套路,懂得了谋篇布局的一般技巧。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写作的规律已由潜意识发展到有意识,写作技巧由盲目到清醒而有目的。懂得怎样结构文章才严谨、匀称等等。到此,才算由自发阶段过渡到了自觉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作者对写作能说出个所以来,对写作技巧也有所悟,所感,还有所创。因此,对谋篇布局,多是老成持重,沉吟再三,对遗词造句,也讲究文彩。这时期的文� ,已由"自发"阶段的"信马由缰、漫坡放羊"过渡到"循规蹈矩、有的放矢",甚至追求和实践了文思的巧妙。然而,由于了解范围有限,对生活、对社会了解不多不深,对文学界动向不甚了了,对写作的社会性,对作品的思想意义尚很不明了,写出来的东西有意无意地拾人牙慧、步人后辙,或与时代步伐不合拍。这样,即使表现手法过得去,写作技巧上有所突破,但因格调不高,缺乏新意而写出来的作品没有出路。有创作热情而苦于写出的作品与读者要求、与社会需要有距离,后因无成果或收效甚微而陷入苦恼、沉闷之中。这一阶段,凡为文者,谁也不能"幸免"。
自为阶段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通过阅读报章杂志、社会交际 、与文学界广泛接触,对社会的理解趋于深化。能不断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社会需要自觉地收集创造意念,把自己的写作目标与读者需要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写作格调与时代的脉博谐调起来,提高了作品的品位,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在这阶段内,作者从时代精神的高处,从文学使命的高度,去清醒地预见作品的社会效果,有目的地选择主题和题材,决定自己的风格和文体,去考虑与同类作品的竞争力,获得发表园地。整个写作过程由策马乱飞转化到策马向既定的写作目的地奔驰。如此掌握了文思的缰绳,找到了能使自己作品发表出去的路子,就拥有了读者,等于有了建树。现在活跃在文坛上的众多作家就是已经渡过了三个阶段的人。
自发、自觉、自为是作家成长的三个台阶,是作家成长过程的三个阶段。造就一个作家,必须走完这三个阶段, ��则,他最多是一个文学的欣赏者。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产物,文学的使命是忠实地、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作家的一切写作过程和写作活动,就不能不依赖于他对社会生活的接触,理解和概括。社会生活是广阔无限的,要对多姿多彩的、虚实掩映的大千世界了解、体验、然后以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决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它要经过由点到面、自近至远、由表及里,自此至彼的认识过程。还要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个别到一般的典型,集中概括过程。这不得不要求作家不但要有旺盛的创作欲, 不但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技巧,还要有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提炼能力。
写作的"三自"是文坛上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远在宋朝,文艺评论家严羽在深入探讨学习写诗的过程中时曾说过:"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而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清代学者王国维概括了众多的成长经验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对写作者说,这是探索阶段,"山长水阔知何处?"两目茫茫,于是便"独上高楼"满腔留连,于迷离渺茫寻找"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苦求索,遭到拒绝,遇到失败,甚至焦头烂额,仍不断实践,终于掌握到了写作真谛�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找到了日思夜想的"美人"。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镧珊处"。王国维的写作"三境"论,足可印证本文的"三自" 论。
莫泊桑还在中学时代就写了不计其数的文章,可是由于没有掌握写作规律,连一个字也没有被发表过。到三十岁,写的稿纸摞得一人高了,仍然一篇也未发表过。后来在老作家福楼拜的指导下继续学习和写作,掌握了写作技巧。他接触社会更深入了,对文学了解得更深了,才写出内涵丰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羊脂球》,终于从退稿堆上站了起来,成为法国文坛的大作家。
刘心武,何士光等一批文苑新秀,原是语文教师对写作规律娴熟之后,有意识地确立主题,选择素材,才步上文坛的。
二、 正确认识"三自",发展壮大写作队伍
观察和考究写作成长过程中的"三自" 现象,不但有写作理论上的学术意义,还有其指导和催化写作成长过程的现实意义。
写作成长的三个阶段,应该说是"发展阶段论"和"不断发展论"相结合的。而"自发"到"自觉",则人数锐减,这里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如不能升学,生计所致与文学解缘)。应该说,到了"自觉"阶段之后,绝对值大多数人是希求过渡到"自为"阶段的。但由于在第二阶段中,相当多的人被成捆的退稿信"打倒"了,从此"偃息旗鼓,败下阵来,胎死腹中"。有些人虽然坚持了,但由于多种原因,水平平平,冲不过线,便也完不成从"自觉"到"自为"的过渡。或因"过渡期"太长,厌烦了,干脆退出了事。所以,如何使更多的人从第二阶段这个成才跳板尽快地跃进到第三阶段,从而壮大我们的文学队伍,这是文学界的一项紧迫而繁重的任务 ��
了解和认识写作成长过程的"三自"规律,对每个有志于学习写作的人,无疑也是重要的。"自发"阶段是习作者用汗水和心血铸成的,要想在学习写作上有所成就,必须克服预料到的和预料不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去坚持到底。而第二阶段的"自觉"过渡到第三阶段的"自为",则是一个习作者"命运"的转折关头,孔捷生说:"创作的苦闷期对初学者来说是致命的一关,许多人到此销声匿迹。"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因为这些初学写作者对写作成长过程不甚了解,对写作有"一蹴而就"的不切合实际的奢望。一旦受到挫折,便经不起退稿的考验,畏难却步了。如果第三阶段有所领悟,便把这苦闷期当"蓄芳待来年"的孕育,或下决心干下去,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人生,一篇一篇地学、一篇一篇地写,终会能"出人头� �"的。所以,写作成长"三自论",可教会初学者正确对待失败,给他们以克服困难,坚持练习写作的勇气和毅力,而不至于在这一关口上失去信心,"洗手不干"而败退下来。英国大作家约翰•克里西在年青时向报社、出版社投稿,百投不中,收到的退稿条有743条之多。但是,他深知写作过程的规律,因此他说:"不错,我正在经历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大量的失败和考验。"他坚持写下去,在那700多篇退稿的基础上,他出版了564本书,约4000万字。所以说,在写作过中遇到困难甚至失败而不必灰心意懒,寻觅克服困难的办法,渡过这一山坳。
了解写作过程的三个阶段论,对各级宣传部门、写作机构,无疑也是重要的。因为它以使其对各个层次的习作者的状态予以经常性的关注,动员社会力量宣传有关知识,拟就保护口号,制订相关措施。
p>对于初学写作者所处的各个阶段,应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不论是老师还是编辑,对"自发"阶段的作品,要善于启发,层层善诱,而不能采取的鄙薄甚至"嗤之以鼻"的嫌弃态度。对写作者由"自觉"到"自发"的过渡,社会尤其应有更积极的态度,而不能冷嘲热讽,轻率从事。应满腔热忱,千方百计地扶持业余作者从第二阶段过渡到第三阶段,文坛才会有更多的更活跃的新鲜血液。对写作者的各阶段的过渡,要采取一些催化性的办法。为使习作者从"自发"过渡到"自觉",各级学校的作文课包括各级宣传部门、文学团体,文化馆都要进一步改进,抓一抓写作知识、规律的普及工作。而"自觉"到"自发"阶段的过渡,更需要尽量缩小距离,尽量降低代价,需要做到"催化剂"工作更为重要。如组织写作者深入生活,了解文坛,参加各� �征文、笔会,文学讲习班,这对写作者的"三过渡"也是有效力的。各级行政领导都要重视这一工作,各级写作机构,文学团体都具体地抓好这一工作,催化的"药物"更浓些,催化的"温度"更高些,过渡的作者则会更多些,效果更高些,质量更好些。我们的写作队伍将会不断壮大,我们的文学创作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小说沙龙通信暂告一段落,谢谢浏览)
夏夜
Sat, 13 Jun 2009 10:40:00 +0800
每个星期,我们都要聚一次,或吃饭,或喝茶,或K歌。要进入一个城市并不难,难的是,这个城市的一颦一笑都牵扯着你的每一根神经,难的是,能遇上几个和你无话不谈的朋友——有男有女,深到床帷秘事,浅到鸡毛蒜皮。南京于我,正是这样一个可爱又难舍的城市。
快到梅雨季节了,闷得似乎连打哈欠都费劲。整天踩着妥协,在小小的空间里晃悠,给花儿们换换水,剪剪枝;写两行字,折腾到手臂上全是墨;或者干脆点支烟,坐在窗前看天色一点一点变暗。一个人的生活是寂寞的,寂寞却不无聊。因着这样,每周一次的聚会便成了生活平静水面上蜻蜓点水的那一下,涟漪微起,久久不消。
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最是个湿热的城市。K完歌� 带着剩下的酒,我们去了秦淮河边。许是在城中的缘故,风吹着并不清爽,粘粘的,却并未影响了我们的兴致。坐在河边的栈桥上,把脚垂下,水是够不着脚的,这让我心安。虽说这几年治理有成,一想起政治学院门外的那条臭水沟是秦淮河的支流,这条六朝粉黛的香艳之河便绮丽却让我望而却步。初春,有朋友来,吃的是夫子庙八干八湿十六道,坐的是画舫,走的是当年最香艳的路。岸边的夹竹桃低低地垂在水面,似乎要吸尽水中的脂粉,开得妍丽。岸边,有男生为女生过生日,十几岁的模样。那身蓝白相间的校服在夜晚迷离的灯光中格外显眼,烛光映照着两张稚嫩,羞涩却幸福的脸。
我们呆的是个僻静之所。凌晨一点,除了我们没有别人。喝完的酒瓶,扔进水里,"扑通"一声,不是"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的静谧,倒� 几分年少轻狂的恶作剧;来劲了,冲着对岸吼几声——河西新城,这半夜的吼声大概惊了不少人的美梦;有朋友原先在东海舰队,叫嚷着要游过对岸去摘几朵花来。我的美丽却疯狂的南京的夜啊。同事去相亲,回来对我们说,"牙真不好看,就像是抓了一把牙,随手仍进去的。"上次相亲,他形容,"脸上雀斑多,就像抓了一把芝麻,随手泼上去。"我们几个笑成一堆,下次呢?随手抓一把什么?我一直忘记告诉他,雀斑是性感的象征。家对面的同事靠近我,搂着我的肩:"小凡,你就要走了,我们一起玩得这么好,一定要回来看我们的。"说这话的时候,她的眼睛亮亮的。她送了我一块手帕,远一点的年代,金兰之交便是以手帕为信物的吧?
同事说,夏天的乘凉,尤其是和你们一起,太舒服了。乘凉,是多么久远的记忆了。除却这� 疯狂且吵闹的夏夜小聚,别的,却都是宁静而温馨的。小时候,回老家过暑假,和爷爷奶奶一起乘凉,那是多久以前了?快二十年了吧?老家有许多银杏树,大部分都历经了百年沧桑,密密匝匝的树叶,如同一把撑开的大伞,阳光透过树叶,撒下星星点点的光斑。我最喜欢站在树下看太阳,叶子是半透明的,甚至能辨清其中的脉络,绿得通透;太阳是亮亮得,却一点都不刺人眼,明得温柔。细心一点,会发现,原来那光斑也是会变化的,有的时候大,有的时候小,有的时候能连成一幅画。早早地吃过晚饭,太阳逞着余威,大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搬出了桌子凳子。把树下扫干净,聚上一群人。女人们就着小板凳拉拉东家长西家短,谁家小孩学习好谁家小孩听话,婆媳间的尴尬事,田头地里的收成;男人们是不屑于这样的话题的,他们喜欢围着桌子� �几圈长城。说话声,笑声,麻将声,还有风过树叶的沙沙声,陪我过了一个又一个闷热的夏夜。那时候的乡邻,喜欢手拿一把大蒲扇,用蒲葵叶子做的。细心的人家还用布滚了道边。奶奶的那把,轻且小,滚的边是厚厚的,捏在手里绵软厚实,是我最爱的。奶奶喜欢养花,初夏的栀子花,盛夏的夜来香。夜来香能驱蚊,我总喜欢带上一些。
有一年的夏夜,一对流浪的母女突然而至。给了她们点钱和吃的以后,母亲非得把女儿流下来给奶奶养。奶奶指着我说,"瞧见没,那是我孙女,乖巧伶俐,最是聪明的。不要了。"到现在还记得,奶奶说这句话的神情。
长大了一点回去,呆的时间越发的少了,暑假的时间大多用在了到处晃悠上。人们也已经不再乘凉,只喜欢呆在屋子里吹空调。只在晚饭时分,会习惯性地出门,遇见人了� 打声招呼。"晚上吃什么哪?""不想动啊,随便弄点吃吃。"这是我听到最多地对话。是啊,慵懒的夏啊,可是我又该多怀念那在银杏树下乘凉的日子啊。
保护财富就是保护文明
Sat, 13 Jun 2009 10:36:00 +0800
昨天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谈到遗产问题。这个问题,颇值得我们认真考虑。
虽然我们的上一代在公有化合作社中统统成了无产阶级,然而我们这一代经历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迅速发展的三十年,我们也从少年走到了中年。经过个人奋斗,也得益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这一代人多少积累了点资产,除了住房等生活必需品,可能多少还有些存款和股票等有价证券。即使是上一代人,如果在中老年开始创业,而且运气尚好,也有部分人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如何保护这些财富,如何令这些财富发挥良好的社会作用,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而且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积累。
虽然贪官污吏和许多有成就的商人将可观的财富移转外国,而� �中国的大部分财富在政府手中,但不可否认,民间的财富在三十年间也有可观的增长,因为我们毕竟都是从赤贫起步。我们这一代人,总体来看,很多人即使有钱了,却不太会消费,因为我们不仅经历了记忆深刻的贫穷,而且成长于物质和精神双匮乏的时代,习惯了简朴的生活。或许是补偿心理作怪,许多人对于子女极为纵容,杭州那个飙车撞死风华正茂的浙大毕业生的青年的父母,应当就是这种情形。这显然是财富的副作用。当然也有许多人创业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培育子女,子女学业有成,完全可以自食其力,不须父母担忧。
鉴于我们的社会保障体制仍然很初级和薄弱,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在死后将遗产留给后代,这种选择也是人之常情。然而,人生到了一定的境界,许多人已非为稻粱谋,有人亲手创下一份辉煌的产业,高雅之士� �毕生财力收集赏玩兼具精神和物质价值的艺术品……他们会希望将这些如同自己生命一样珍贵的事业和财富留在人间并发扬光大。子女后代成为合适的继承人当然令人欣慰,但他们可能另有所好或受才学和能力所限,不一定是最好的传承人。
人说,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除了文明的素质需要时间陶冶,财富的积累也需要时间。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国度从来都匮乏贵族,虽然我们从来都不缺人上人。这与我们历史上不停的农民起义、朝代更迭有很大关系,也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道统,个人的财富缺乏国家法律的保障,民间的财富也不能稳定地积累。
有网友陈述他的幸福观是,"生在不劳动者亦得食的社会",他说,"我并非懒惰,而是自信当我的生存需要得到体制的自觉支� 时,我选择的道路可以创造出足以回报的物质财富。"确实,这样的生存环境,才能保证人们选择的自由,而正是这种选择的自由,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人的才智和才能。对于个人来说,也是通向精神贵族之路。
昨天的《锵锵三人行》中,嘉宾马未都说,华人家族企业的掌门人去世时,几乎都陷入遗产纷争。这种现象值得关注,无论对于个人、家族和社会,都是有害而无益的事情。对于个人来说,知道自己过世后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和事业会有人继续进行,应当可以没有遗憾地离开。对于人类的文明来说,每个人也许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原子,每代人也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然而,正是每个微不足道的原子构成了文明本身,文明的进程也无法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将自己的一生就当成一个世界,"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就辜� 了自己的才能和从社会获取的财富。
然而,在私产得不到有效保护的社会,无法指责个人缺乏回馈社会的态度和热情。据说民国时期,富家公子张伯驹倾全部身家购买可能流出国门的国宝,四九后悉数捐赠故宫,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不够格入住他的捐献可以购买二十个的北大医院。这样的社会环境,个人的自私和贪婪无可指责。
我们成长时的红色中国,一切配给,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缺乏财富观念,面临突然来临的财富,也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今天的中国不仅贫富差距巨大,而且浪费惊人。这样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带给人幸福。上周和一个在股市中暴富的朋友聊天,她说她并不幸福,因为中国的穷人太多,即使是自己的亲人,她觉得钱也帮不了太大忙,滥施舍反而可能干扰了他人的生活。我立刻理解她的意思。我们需 ��的不是均贫富,而是让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如果我们不能善待财富,财富最终也会抛弃我们,这已被历代纨绔子弟所证实,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财富的增长,国家社会在管理公共财富和保障私人财产方面,制度还很不完善。不仅个人财富时而被侵犯,公共财富也经常被浪费甚至贪污。
为了文明的积累,请善待财富,无论国家,还是个人。
安理会的严厉制裁能否使朝鲜屈服?
Sat, 13 Jun 2009 08:26:00 +0800
作者:一娴 | 评论(10) | 标签:安理会, 朝鲜, 制裁, 核武
美东时间6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强烈谴责朝鲜的核试验和对朝鲜实施严厉制裁的协议。
制裁协议的内容有34条之多,包括试图切断和军事有关的一切金融联系,实施一个完全的禁止武器出口,和几乎完全禁止的武器进口规定,包括呼吁各国对朝鲜和有关船只在国际水域进行武器检查 ,等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希望这样的制裁措施能使朝鲜重返六方会谈,使其拆除核武器和放弃导弹发展计划。
美国驻联合国特使苏珊赖斯(Susan Rice)在草案拟就的时候曾说,这份决议对朝鲜进行的核试验作出了非常强硬、非常可信、非常适当的反应。赖斯还说,安理会将向朝鲜发出这样的信息:朝鲜的行为是无法接受的,他们必须付出代价,他们必须无条件回到谈判进程中来,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
赖斯没有说严重的后果是什么,但是朝鲜是否会无条件地回到谈判桌上来,取决于严厉制裁的结果如何。
这份决议是否就像赖斯说的是非常强硬可信和适当的反应呢?在这之前,美国及其盟友强烈要求对朝鲜实施严厉的金融制裁,一份新金融制裁的强制性禁令,包括禁止向朝鲜提供贷款,但不包括用于发展和人道主义目的的贷款。但是最终决议只"呼吁"各国政府遵守这一规定。最初的草案,是安理会"授权"所有联合国成员在得到船籍所在国同意的情况下,可以登船检查核相关材料和其他违禁品,但最后淡化了辞语的协议也只是"呼吁"成员国政府这么做。
朝鲜在过去已经表明能够承受这一类压力,2006年核危机发生的时候联合国和朝鲜的表现都显示了这一点。这一次朝鲜是否能够承受呢?安理会的协议尽管较之草案� �化或者说软化了些,应该说还是严厉的,但是,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疑问很多,其一,如何保证进入朝鲜的用于人道主义和发展的金融资金不会被朝鲜政权用于军事。其二,协议达成武器检查要求各国的船只配合的条款,但是朝鲜的大部分货物都由自己的货船装载,朝鲜是否配合,已经有过说法了:对其船只的检查将被视为战争行为。第三,对朝鲜的武器进口并不是完全禁止的,可以进口的包括向联合国上报的小型武器,这也许是一个漏洞。第四,安理会协议不包括使用武力,等。这些都是协议能否收到预期效果的不确定因素。
这一次,中国和俄罗斯都投了赞成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发表谈话说,中国政府对朝鲜再次核试验表示坚决反对。对这样的协议,秦刚的说法是安理会对朝鲜核试验作出"适当、平衡的反应� ,并说中方是本着负责任和建设性的态度参与了有关讨论。
对中国来说,肯定是坚决反对核扩散的,这是中国投赞成票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又是微妙的。看得见的就是,中国不希望见到如果朝鲜崩溃后蜂拥而来的滚滚难民潮,其中很多还可能是军人。其次,中国和俄罗斯一样,并不乐见在边界上,出现一个美国的有力的盟友,如果南北朝鲜统一的话。加之其他的原因,因此,中国的赞成票,以及在讨论过程中对某些条款的不同意见,都是出于中国自身利益的考虑。
美国及其盟友当然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各方除了在反对核扩散这一点是一致的,其余的,就是以各自的利益博弈,争论和妥协就是必然的。因此,这份严厉的制裁协议表现出来的"强硬""可信"和"适当"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否使朝鲜屈服,目前看起来还不能确定。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回答《华尔街日报》记者的提问时说,朝鲜肯定会有负面的反应,但是他不确定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确实,朝鲜半岛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西藏纪行之西藏日报
Fri, 12 Jun 2009 22:22:00 +0800
本文是在西藏近20天的自助旅行中每天以短信形式和朋友们分享的所见所闻,神秘而美丽的大地。
西藏日报01 2009-5-21
各位,我已经成功到达拉萨啦~天蓝得让人发狂hoho~入住东措青年旅社~才没有高原反应呢,天气不错,白天在可可西里还看到几群藏羚羊哈,运气不错,安全问题放心啊,我看到的武警比喇嘛多,哈哈~真是好地方啊~
西藏日报02 2009-5-22
正在布达拉宫广场看夜景哦,抱歉让各位久等啦,不用短信提醒我也会发的哦,时差原因这边九点天黑~今天和俩驴子去了大昭寺和色拉寺,在大昭寺看那些虔诚的藏民都快感动哭了,下午在色拉寺被震撼,去听了色拉寺喇嘛们的辩经会,有个药店老板是河南人巨可爱不让我付钱让我和他家人一起吃饭~傍晚光荣得从东措搬到平措,平措青年旅舍到处都是神奇的涂鸦,验证了来西藏的都不是正常人,东措人气也很高,因为有个藏族男和德国女在206的浪漫爱情(西藏青年旅舍男女混住),有想法的朋友们推荐东措哦,东措墙上我也留涂鸦了~写的什么是秘密哈,汇报完毕,祝大家晚安~
西藏日报03 2009-5-23
有人称来西藏的人有三失:失恋失业失常(即神经病)。今天休息,在平措天台上边洗东西边欣赏不远处宁静的布达拉宫~中午和俩驴子去驴窝餐厅,留言册上还有驴子们给未来儿女的留言,我也写了一大页,哈以后会以什么心情看今天写的一切呢。收到第一份生日礼物,一个今天离开拉萨的驴子送的~同宿舍有个计划八年徒步走完中国已完成三年的大叔级牛人,给我们讲徒步墨脱讲到半夜两点,下午又分享了很多旅行外感悟,结果我边听边哭得一塌糊涂把来拉萨前的情绪全部宣泄,在拉萨阳光下写了日记,以后博客分享。在墙上看到某外国人留言:You have to measure the world by your own feet in order to find wisdom~
西藏日报04 2009-5-24
某藏熬称-西藏什么都不缺,就缺点儿氧气。爬个五楼都喘得厉害,我也琢磨明白了为什么拉萨人民节奏如此悠然,拉萨的日光倾城让人爱的死去活来的,只是一天本人都快变成碳了。上午一个人游荡到小昭寺,不像大昭寺挤得全是各国游客,小昭寺里挤满了抱着酥油茶虔诚的一身藏服的善男信女,然后夹着一抱着杯葡萄糖水的本人,两个藏族小孩抬头好奇的看我,离开小昭寺后又游荡到驴窝餐厅,今天的留言赶了次流行写了给未来的老公和孩子的留言。下午到了药王山,在观景台拍布宫全景时碰见一个甘肃驴子也只身赴藏,一起游荡了药王山,在宗禄康角研究完布宫背影又冲到拉萨河淌水,太美了,照了很多很二的照片,晚上成功蹭到一顿藏餐,喝了青稞酒,隆重推荐藏土豆包子太好吃了。今天的分享是驴窝留言:一个人的旅行,� 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你看风景的心情。
西藏日报05 2009-5-25
早晨去平措新楼,在墙上几条留言是今年本命年的孩子冲到西藏。同道中人,我的本命年也够刺激了,计划顺利的话应该会在珠峰给自己过生日,想想就有种悲壮的成就感,上午和一个上海MM去了布宫预定明天的门票,每天见到这些转经路上虔诚的藏民都被震撼,只有信仰的力量才如此强大吧。下午一个人游荡到罗布林卡,就是达赖喇嘛的夏宫,藏式建筑的园林,今天的拉萨没有阳光,一个人的旅行孤独又是翻山倒海,收到条短信: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拉萨人来人往,头天可以一起在拉萨阳光下疯狂的朋友,以后或许永不再见。今天分享徒步大叔的话:人生不过二十个日落,你上次看到的日落是什么时候呢?
西藏日报06 2009-5-26
都第六期了,时间真快,拉萨是个让人不愿离开的地方,每天十四个小时以上的白天,中午和上海MM一起游荡了布达拉宫,听到句只求来生不拜今世,也突然明白转山转寺为来世祈福的善男信女的虔诚。在到西藏的第五天终于高原反应了,又一次冲到驴窝,真是个温暖的地方,很快精神恢复。27号开始三天的林芝行程,之后是珠峰亚东。生日之后才到珠峰,无论如何,西藏行真的收获巨大,一种独立又温暖的感觉。平措某驴留言:If you follow all the rules,you miss the fun~今天买了漂亮的明信片,没发地址邮编的尽快发我哦~
西藏日报07 2009-5-27
入住林芝渡口客栈,老板娘Cindy游走多年留在林芝开了青年旅舍,从拉萨到林芝,一路非常美,顺着尼洋河下行,漫山飘扬的风马旗,一路上车都在让路给公路上自由漫步的高原动物,上午经过米拉山口,海拔五千多,除了冷没别的高原反应,下午去了巴松措,雪山碧湖,虽然美中不足是阴天,天气也无法影响我们四个抽疯拍照~昨天还不认识的四个人,今天就可以一起前行,出门在外缘分是很神奇的,青年旅舍真是个神奇的地方,所以总有同伴~同行的一个姐姐讲:幸福就是-有希望、有人爱、有事做。如果这个爱不分主动被动,我们都是幸福的吧~祝朋友们端午节快乐
西藏日报08 2009-5-28
渡口客栈的老板娘专门去给我们买了粽子,渡口有家的感觉,来林芝一定要来渡口。今天去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小时候地理书才能看到的景色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真是极为震撼。今天的感受是相信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幸运就会降临在你身上,算是吸引力法则吧。林芝多日阴雨,所有人都告诉我们此行不可能看到世界上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峰,我们几人却坚信可以,一上午的云雾缭绕,在中午抵达时天却突然放晴,南迦巴瓦露出难得笑容,甚至看到了长年积雪的主峰,大家都激动坏了~呵呵,所以,一定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哦~
西藏日报09 2009-5-29
在拉萨的青年旅舍宿舍里播着首叫青春的校园民谣中给大家写今天的西藏日报。看到渡口客栈的墙上写着人的一生要来两次西藏,一次许愿一次还愿。在西藏游走了9天,在这高原圣域里一个愿望都没有许过。今天却在宿舍里许了愿望,在这神奇的地方遇到的朋友们为我在拉萨订了生日蛋糕,上面还写着:末末,生日快乐~生日歌和烛光蛋糕,我很多年都没有过这样的生日了,本以为会一个人过次孤单的生日,没想到收到了很多很多的祝福,谢谢大家,这个24岁生日是我过得最牛的生日,许的愿望是家人朋友们平平安安,在新的一岁中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西藏日报10 2009-5-30
来了西藏才知道万里无云、多云和阴天的区别。和同行的朋友们讨论为什么西藏的天如此让人无限眷恋,因为高原吧,湛蓝的天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一样~今天去了纳木错,在那根拉山口看到圣湖那一刹那,真的被震撼了,语言文字都没法表达那种震撼,拍照拍到手软,后来不拍了,只想用眼睛牢牢记住看到的一切。没有留下看纳木错的星星,留点遗憾就有下次来的理由了,一定要来亲眼看啊。明天出发想亚东日喀则珠峰前进~
西藏日报11 2009-5-31
开始为期五天的江孜亚东日喀则珠峰行程,藏族司机有四分之一的印度血统,组过乐队出过唱片,一路上播放藏族师傅的藏语歌,让我们藏地四人组崇拜得不得了。西藏真是个奇人辈出的地方。今天去了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羊卓雍措,站在蓝色的湖边深呼吸,在西藏的风中心无杂念,享受难得的宁静。同行的都是走过很多地方的人,都讲只有在西藏才能感受到心的震撼。下午过了海拔5660m的卡若拉冰川,冷得不得了,晚上抵达江孜,当年拍红河谷的地方~阳光穿过云层,能看到一道道光柱投入江孜县城,亲眼看到时觉得已经没有语言可以形容心中感受了,都是相机带不走的美丽,都记在心中了。行程可能会有改变,同行的一个姐姐外公过世要赶回上海,生命的离去总让人感到难过,所以在总有终点的生命中我们应该如何更有意义得度过呢
西藏日报12 2009-6-1
昨晚住在海拔4316m的萨迦县城,萨迦寺后面简易的藏式招待所,非常简单,但是偶尔享受下也是不错的选择。晚上站在走廊上看满天星斗,海拔高的原因,有种伸手可摘星的感觉,后来三个女生在没有锁的藏式旅舍卧谈会聊到睡着~白天游荡江孜的白居寺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在日喀则扎寺转寺祈福。信仰的力量总是如此强大~本日行程:早晨到萨迦寺看喇嘛念经~现在在藏族师傅清唱的民歌声中前往珠峰~
西藏日报13 2009-6-2
今天在珠峰大本营(5200m)跟大家分享第十三天的西藏日报,珠峰地区难得的晴天,从加乌拉山口看到的连绵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海拔8848的珠穆朗玛峰时,除了惊叹惊叹已经没了别的表达方式,同行的女孩子在看到珠峰时感慨: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现在面前就是世界上第一高峰,在五千多米面前也不过如此,所以在自己总有终点的生命里面,要做什么已经完全清楚,完美的清零。最后感谢中国移动。
西藏日报14 2009-6-3
今天抵达中印边界亚东县,藏族司机次罗给我们送了印度桔子。一路美景,亚东很少有游客过来,车子在公路上奔驰,真有在画中行驶的感觉,一边雪山一边草地,中间沼泽地里有当地人称做小珠峰的雪山倒影,云又散去,我们又幸运得看到了峰顶。明天回拉萨~
西藏日报15 2009-6-4
回到拉萨了,继续住在平措,研究墙上各国驴子的留言。然后来到温暖的驴窝,看到以前的留言。真是神奇的西藏,收拾了心情重新上路。在亚东因为前几天的泥石流没法上山去中印边界,返程继续沉浸在草原雪山沼泽的美景中,西藏的阴天和晴天一样可爱。羊湖纳木错的纯净印在心中,三大圣湖走了两个,剩个阿里的玛旁雍措留待下次去阿里探险。圆满的旅程,跟藏族师傅告别,师傅也很开心难得遇到这么一群这个闹腾还没有高原反应的疯子,以为可以放心返程了,晚上来到风马飞扬青年旅舍,立刻又被这里弹吉他敲鼓唱歌友好的人们感动得一塌糊涂,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们永远让人感动,拉萨真的是个神奇的地方,有孤单有充实,总有人让你感到生活多么美好,什么是想要的什么会让你喜悦满足呢?
西藏日报16 2009-6-5
明天要送走同行的十天的朋友,到了西藏已经送走了四拨人了,来来往往,今天休息,从海拔四五千的地方回到三千六的拉萨居然有了低原反应。在八廓街游荡采购了纪念品,在拉萨采购需要疯狂砍价,要砍掉三分之二以上的价钱呢。下午在大昭寺附近的甜茶馆喝五毛一杯的甜茶,给大家写明信片,悠闲的藏民在甜茶馆里打牌聊天也会好奇的看我们三个穿着"奇异"的非藏民。藏医院路的光明港甜茶馆,来拉萨一定要去体验下。又遇见个徒步走墨脱的大叔,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的墨脱,明天去看天葬。
西藏日报17 2009-6-6
早晨三点半爬起来赶车去直贡梯寺看天葬,谢谢墨脱2号大叔推荐的朋友,通过认识的天葬喇嘛,把我们直接带进了天葬台,爬到海拔四千多世界上最大的天葬台时开始高原反应,进了天葬场面前便出现了成百上千只抢食的秃鹫,近距离接触了这神秘的仪式,极其庄重的场合和信仰,已经不知该怎么形容当时心情,信仰宗教都是非常神奇的力量。中午在海拔四千五的德仲泡了天然温泉,喝了对高反非常有效的酥油茶,又返回拉萨。下午在八廓街,满街虔诚转大昭寺的善男信女,明天是藏族的节日,所有藏民都要去朝拜,会是非常壮观~
西藏日报18 2009-6-8
现在T28行进在青藏铁路上,带着一颗逃避的心来到西藏,这会儿是非常坦然得回北京去面对原本需要面对的一切。昨天是萨嘎达瓦节,蓝的天和胖乎乎的云,布达拉宫大昭寺附近满是转寺的藏民,附近的警力也是平时的几倍,去风转咖啡馆薯伯伯那里租了自行车骑行拉萨,沿着拉萨河欣赏风光无限,在拉萨河边看了日落又看了西藏的满月。20天游走和收获的四千张照片和一心坦然,看了不曾看过的风景,经历了不曾有过的体验,见了来来往往的神奇的人们,过了个海拔最高的生日,圆满的一行,谢谢西藏也谢谢遇到的每一个人,谢谢看我西藏日报的各位和给了自己西藏行机会的自己~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