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7日星期一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的最新文章,如果您不希望再收到此邮件,请退订;如果您需要更换其它邮箱接收邮件,请点击这里

我的捐款去了哪里?

Mon, 17 Aug 2009 14:08:00 +0800

作者:陈季冰 | 评论(14) | 标签:时事观点

中国青年报前天的一篇报道称,根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个小组为期半年的调查研究,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来自全国各地总数达到767.12亿元的捐赠款物(其中捐赠资金约653亿元,物资折合约114亿元)中大约80%,极有可能流入了政府的财政专户。这场曾创下中国慈善史上多项纪录的感人壮举的最终结果,变成了一次巨额的政府"额外税收",由政府部门统筹用于灾区。

根据邓国胜及其同事的调研,在全国所有的资金捐赠中,政府(包括各级党组织)直接受捐约占58%,这笔钱毫无悬念地由政府部门使用。流向各地红十字会、慈善会以及地方公募基金会的捐款占了约31%,尽管根据国务院下达的文件,这笔钱原本可以由这些地方性公益组织自行安排� �用。但是邓国胜团队在对全国7个省(市)进行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这些捐款中的大多数,最后仍然交给政府部门去使用了。剩下的11%是捐给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和16家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说起来这笔钱是"自行安排使用",不过,通常的方式是,这些机构将募集到的资金层层下拨到地方红十字会和地方慈善会。然而,基层红十字会和慈善会往往执行能力弱,在有些地方,甚至只是县卫生局或民政局下属的一个科室。无论是为灾民建房、盖学校,还是盖医院,通常,资金最终还是流向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成为项目的实际执行者。

更有甚者,在有些省份,不仅公益组织募集到的非定向资金被要求必须转入当地政府的财政帐户,就连捐赠者有特殊要求的定向资金,也都要强行转入政府财政账户,再由政府按照捐赠人的意愿来使用。而在少数承担了灾区援建任务的省份,当地政府用于对口援建的资金中,竟然一半以上来自社会捐款,只有不到一半来自政府财政!

照这么说,去年"5·12"以后那次爱心涌动的慈善捐赠,实际上只是政府的一次临时加税而已。分摊到全国13亿公民头上,差不多相当于平均每人交了将近50元的"抗震救灾特别税"。只是有一个问题颇值得推敲:假如政府真的向老百姓征收这项"特别税"的话,我们还会不会那么慷慨踊跃地解囊?很明显,按照这样的模式,中国慈善事业的规模恐怕只会越做越小。

诚如调研团队负责人邓国胜所说,在西方国家,救灾时政府一般不接受民间捐赠,即使接受了,也会将钱交由民间组织去花,中国则正相反;或亦如"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感叹的那样,国际上通行的是政府购买NGO(非政府组织)的服务,但中国却变成了NGO"购买"政府的服务。在中国,政府牢牢掌控了一切社会资源,就连根本上应该属于民间的慈善事业也不能免于此。应当说,这既是自古以来"强(大)国家、弱(小)社会"的中央集权的中国的传统,而计划经济体制则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格局,以国家取消了社会。这对于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国家转型是极为不利的。然而,这是政府单方面造成的吗?或者说,只要政府放松管制,一个井然有序的民间慈善体系(公民社会)就会自动形成吗?我对此是十分怀疑的。

中青报的报道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对于80%以上的社会捐赠资金最终流向政府这一事实,公众并不像知识分子那样感到焦虑。邓国胜团队的抽样调查还显示,有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救灾时社会捐赠资金应该由政府统筹使用,近30%的人表示无所谓,只有不到10%的人认为不应该。千万不要用"公民权利意识薄弱"之类的偏见眼光来打量大多数民众,对他们来说,这基于一个很实在的考虑:政府比民间慈善机构更值得信赖。我还进一步认为,民间慈善机构之得不到信任,并不是一个观念问题,而是事实——想象一下,如果想要为某个灾区捐款,你会把钱塞进那些你听都没听说过的民间机构的募捐箱还是打入政府部门的指定帐户?许多民间组织在财务公开、信息透明方面的确是不规范和不完善的,而间或曝出的丑闻也确实令它们的公信力大� 折扣。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虽然政府在使用善款时也经常有各种丑闻以及许多浪费和不合理的地方,但它的可信度依然比民间NGO要高得多。

正因为这个缘故,红十字会和慈善会这些组织之所以让地方政府执行项目,说到底是为了将潜在的成本和风险转嫁给地方政府。对它们而言,"这不失为一个省心省力的好办法"。而中国的民间非政府组织之所以迟迟得不到发展壮大,根源也在于此。昨天在回应中青报的这篇报道时,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就指出,为什么捐款最后还由政府来支配?现实是"一些NGO(非政府组织)公信度不高,回馈不明确,导致公众不愿意将钱交给NGO使用"。而捐款纳入国库的优势就在于,款项的进出都有审计,不会出现挪用的情况。

实际上,这是每一个转型社会所注定遭遇的难题。30多年前,当中国刚刚有个体户(以及后来的私营企业)时,它们简直就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虽然国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已让我们忍无可忍。即使到了30年后的今天,民营企业家作奸犯科、深险囹圄的比例仍然比国有企业干部高得多——越是弱小和分散就越是不规范,而越是不规范,就越得不到支持(更何况政府潜意识里本来可能就很不希望看到它们壮大起来)……在我看来,慈善事业只不过是这种恶性循环之中艰难成长的民间社会的一个典型缩影。在落后国家搞政治民主,不搞还算有秩序,搞了之后贪污腐败不见少,社会秩序往往乱成一团糟,紧接着的便是更加严厉的苛政。我非常敬佩的明代思想家王夫之曾有语,"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更加值得深思的是,这话中 ��上下两部分其实是互为因果的。

世界上少数转型成功社会最终能够幸运地走出这种恶性循环,而大多数不成功的地方则永远也走不出来。作为一个评论者,我从来不喜欢开药方,在民间慈善事业这个问题也一样。但我觉得,当下如果我们想要扭转上述恶性循环的态势,最忌讳的是采取那种激烈的冒进方式。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的努力,不仅终将一事无成,反而极有可能结出更大的恶果,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留给我们当代人最深刻的教训。相反,必须首先寻找和建立起一些虽然弱小但却相对比较坚实的"据点",从这些"据点"出发,凭借着最大的耐心、毅力和智慧,才有可能最终拓展出一片可观的天地。

写于2009年8月13日,发表于2009年8月14日"网易评论"我的个人专栏

陈季冰的最新更新:
  • 中学语文是干什么的? / 2009-08-13 16:33 / 评论数(24)
  • "异端的权利"——细读丹·布郎之二 / 2009-08-11 13:41 / 评论数(7)
  • 中国市场国际化而非跨国公司"中国化" / 2009-08-10 14:18 / 评论数(4)
  • "冒犯者"和"发飙者"之间的纠结 / 2009-08-06 15:43 / 评论数(11)
  • 国家成人礼 / 2009-08-04 14:04 / 评论数(6)
  • 返回顶部

    世界将为美元而战

    Mon, 17 Aug 2009 10:59:00 +0800

    作者:纪硕鸣 | 评论(8) | 标签:财经看点

    尽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首轮会议美国不断示好,一改过往咄咄逼人的态度,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开始强调合作,中美对话"攻守逆转",美国又信誓旦旦向中国保证在美资产安全.但这并非意味着美国霸权的"攻守逆转",并不意味着美国就此可以放低身段.2008年9月源自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向全世界袭来,转眼间世界金融与经济陷入一片萧瑟料峭的境地。美国轻而易举转嫁危机的手段终于使世人看清了"美元霸权"的真面目。

    于是,2009年3月,正值第二次G20峰会召开前夕,一场"超主权货币战争"悄然兴起。2009年3月14日, "金砖四国"财长首次发布联合公报,要求立即采取措施扩大四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话语权和代表权。3月16日,深受石油美元"迫害"的俄罗斯首先引发了对"美元霸权"的挑战,提议建立"超国家"的"超级储备货币",并赋予IMF或新的国际金融组织以发行机关的地位。仅仅10天后,3月23日、24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连续两天在央行网站提出应该对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增长的国际储备货币,即超主权货币。为响应中俄等国的挑战,紧随其后3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立即发表了题为《全球行动的时代》的评论文章。其意图十分明确,为了稳固美国领导地位的基础——美元霸权"造势"。

    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正当全球忙于拯救"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时,一场涉及到"美元霸权"的货币战争也同步在全球范围悄悄展开。这场矛头直指"美元霸权"的货币战争对美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美国的核心利益是什么?我们通过《终结美元》一书的分析已可定论:美元霸权即为美国的国家核心利益!美国在全球积极倡导的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无非是"核心利益"的价值表现。因此,从本质上说,美国自"二战"后借助"布雷顿森林体系"已发展成为"货币帝国主义"或"金融帝国主义"

    美国作家迈克尔•赫德森在其所著《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一书中这样描述他的国家:"这种新型帝国主义的根源在于,一国政府,也就是美国政府,通过全世界的中央银行和控制政府间资本的多边机构,而不是通过私营公司谋求利润的行为,实现对其他政府的剥削。将传统帝国主义转变为超级帝国主义的关键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借助于它占绝对优势的债权国地位支配了国际组织,而从60年代以后,它又借助于其债务国地位做到如此。" 他又说:"这种新帝国主义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存在,其新颖之处是美国抽取着所有的经济盈余。各央行成为美国以国际收支平衡进行剥削的工具,这是通过当前的美元本位制,而不是私营企业实现的。将这种基于关键货币本位的金融帝国主义转变为真正的超级帝国主义的是,只有一个国家,而不是每个国家,具有维持不受限的国际收支逆差的特权。只有这个信贷创造中心的央行及其外交控制的国际金融机构,才能够创造其自己的信贷,收购外部的金融卫星国的资产和出口品。"

    因此,挑战"美元霸权"即等同于挑战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国会轻易地认理服输吗?答案简单明了:决无可能!为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反击,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发动一场战争。

    在世人眼中,美国是一个讲究民主,追求自由的国家。但是,回顾"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所作所为,不难发现,美国早已沦落为局部战争的策源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哪场战争没有美国的身影?

    为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从未放松过军备竞赛。近年来美国更是加紧扩军备战。2005年全球年度军费开支的总和已超一万亿美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涨。据统计,全球军事开支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约37%,军事和准军事部队的人数也从2608万人扩展到3100万人。而其中,美国的军事预算占了全球总量的几乎一半,2006年达4550亿美元,独霸全球半壁江山。美国为什么要投入如此巨大的资金在军备上?美国国会前众院议长纽特.金里奇说过:"在我看来,我们已经身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初级阶段了。"在全世界称霸的美国多年来都在为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热身,伊拉克战争只是大战中的一部分。

    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表面口号是"解放伊拉克"或"伊拉克自由行动",背后自然为石油而来,但本质的原因却与保持美元的全球霸权有关。"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之所以能继续保持和确立"世界货币"的地位,显然与国际货币结算体系有关,以美元定价并交易的石油等大宗商品支撑了全球对美元需求。然而,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却反其道而行之,决定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将改用欧元结算,弃用美元。它的中东盟友伊朗也立刻表示支持与积极响应,声称将来也要用欧元替代美元作为石油出口的结算货币。中东这两个石油大国的举措,无疑是借欧元向美元宣战,试图动摇世界石油市场对美元的信心,从而打击美元在世界货币市场上的霸主地位。这一做法显然触动了美国的核心利益,布什政府立刻宣布两伊同为"邪恶轴心",并� �惜代价编制无须有的理由发动战争攻打伊拉克,以坚决捍卫美元的世界霸权。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美国的政治制度对战争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当时美国多种民意调查,开战前,60%以上的美国选民支持美国政府发动战争。美国参议院最后竟以99票对0票批准了布什总统发动这场战争。这说明,凡是触动美国核心利益的行为,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的反映都是敏捷而冲动的,而一旦社会情绪被调动起来,美国的"民主"就必定是"好战"的!

    由此,也就可以理解美国打伊拉克,能连手英国,却遭法德这两个欧元区核心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坚决抵制,因为攻打伊拉克本身就含有打击欧元的意义,这绝对不利于欧洲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

    因此,挑战美元霸权、终结美元时代,决非仅仅依靠一场或几场货币战争就能解决。美元决不会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问:第三次世界大战究竟为何而战?只要纵观20世界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就可知,每次大战都因经济因素而起,都诞生于经济危机斩露的剧烈社会矛盾与国际冲突。政治斗争往往是经济斗争的延续,而战争却又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因此,战争通常成了拯救与终结经济危机的最后一幅苦涩的"良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60余年,全球再度面临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而这场危机根源恰恰在于"美元霸权"的肆意横行。

    今天,中国、日本、俄罗斯等都是美国的债权国,都成了"美元经济"的受害者。美国在拥有世界货币发行权后,滥发美元,以剥削与榨取它国的财富与利益。当今世界多达180万亿美元的流动资产中,竟有70%为美元资产,相当于每个美国公民负债约30万美元,折合人均负债240万人民币。为此,美国的政治家们开始胆战心惊了,美国在向世界索取财富的同时也被世界所绑架。早前就有中国学者提出,中国应该抛售美元以对抗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此言即出,前总统小布什便吓的亲自跑出来喊话并意识到,中国手中掌握的万余亿美元、美债,始终是悬在美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美国身负如此多的债务,已无偿还可能,怎么办?先出一招,美元贬值。2004年以来,美元持续贬值达30%,全世界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财富纷纷大幅缩水,美国希望借贬值将中国等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财富渐渐化为乌有。为此,就有了前述的俄罗斯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想,以挑战日益咄咄逼人的"美元霸权"。

    总之,2008年的金融海啸,已将"美元霸权"的恶劣行经暴露的一览无余,呼唤改革与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也已不绝于耳。美元还能撑多久?美国将如何维护它的核心利益?以终结美元时代的一场货币战争或许已经在我们身边打响,2009年6月10日俄罗斯表示将削减其4000亿美元储备中的美国国债比例,将转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的债券。俄罗斯率先抛售美债,定会激起其它国家联合行动,2009年6月15日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T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30日,中国持有7635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较3月底的7679亿美元减少了44亿美元。这是继中国上年6月底减持30亿美元国债后进行的首次减持,此前的2008年2月中国也减持了57亿美元。因此本次是2008年初以来的第三次减持。在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区区44亿美元只是沧海一粟,但作为目前� �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中国的这一举动,已引发市场普遍关注。如果减持是持续性的,美国将因难以支撑美元币值而发起战争以保卫美元。

    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何时打响,究竟为何而战?这是近年西方社会政治人物一直的话题.随着2001年发生"911"事件的惨剧,很多人开始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会是与恐怖主义份子的一场战争,美国抛出邪恶轴心论,是在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找假想敌;也有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是能源的争夺战,世界性的能源短缺,令21世纪的世界和以往一样,为掠夺土地和资源而战;也有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不再像二战那样有大量的流血场面,而是在一国利用远胜其它国家的军事科技实力,采用不对称作战的方式,利用媒体信息和互联网摧毁另一国政权的方式.总之,美国为随时发动冲突在进行与论准备.

    当然,也有人认为,虽然全球性的乱局更为严重,但绝不至于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范围的战争必然是有结成军事同盟、有世界规模的两大阵营对立.冷战结束后,现在的世界并不存在这样两大敌对阵营,国与国之间的主流是竞合关系,地区争端、恐怖主义往往被大国实力左右,不能形成启动世界级战争的力量.

    今天,我们不能排斥第三次世界大战因美元而战的可能.因为,以抵制与消融"美元霸权"为目标的货币战争已悄然打响,这场货币战争是否会逐渐演变为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全在美国以怎样的方式维护它的核心利益!

    积历史之经验,美元霸权时代以和平方式予以终结几无可能,做好准备:世界极可能因美元而战! (本文为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终结美元》一书的结论)

    纪硕鸣的最新更新:
  • 美国模式破裂 中国未能跟上 / 2009-08-09 11:58 / 评论数(4)
  • 久居香港却没有离沪的感觉 / 2009-08-09 11:57 / 评论数(0)
  • 美元还能撑多久?(2) / 2009-08-02 10:15 / 评论数(2)
  • 美元还能撑多久?(1) / 2009-08-02 10:14 / 评论数(4)
  • G8峰会绿色目标的挑战 / 2009-07-24 10:52 / 评论数(3)
  • 返回顶部

    用人性知性之光照耀反酒驾的战场

    Mon, 17 Aug 2009 10:40:00 +0800

    作者:梭镖党 | 评论(2) | 标签:酒后驾车, 汽车社会

    公安部自昨天起在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严打酒后驾驶和其他交通违法行为,又一个"运动"式专项行动开始了。据宣称各地交管部门将高密度部署勤务,提高拦查频率,对有酒后驾驶嫌疑的车辆和驾驶人严格检查,要坚决做到"四个一律":"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暂扣驾驶证三个月;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拘留十五日,暂扣驾驶证六个月;对一年内二次醉酒驾驶的,一律吊销驾驶证,两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属营运驾驶员的,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车辆;法律法规规定有罚款处罚的,一律从重处罚。"

    在新闻网页上瞧见这些"一律",很是振奋,做不做得到则不妨拭目以待。中国向来不缺狠话,但是谁都知道,最缺公平。要真做到了一视同仁,不论政治和社会地位、功臣或平民、何种文化传统,任何人不能特殊,就准能刹住歪风,可惜并不乐观。

    无论如何,面对胡作(念一声)的那些人和车,有行动总比没有强。反对喝酒驾车的战斗,其实不该只在法律层面上进行,还需要在社区和知识教育层面上进行。来看看北美这样典型的汽车社会是怎么做的,由于酒驾这一罪行的危害是如此之大,政府部门、民间资本设立的研究机构、大学的研究人员,还有社区组织,都参与了这场战斗。通过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总结出很多具体的防范办法,并使用大众和专门媒介,传播人体、驾驶能力与酒精的关系的知识,澄清一些普遍流传的误解,这些都有助于化解困境。

    管理汽车社会需要对问题根源的深刻认识,需要明智立法和坚决执法,也需要长期、多方面的耐心细致的工作。这些工作的总和负担可能超出政府的能力,没有社会的参与和努力,让公民社会的机制运行起来,不可能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反对酒驾,绝对不仅是一场法律的战斗,不仅是打翻违法者再踏上一万只脚丫的问题,更是人性对非人性的战斗,也是知性对蒙昧的战斗。法律的作用是制裁,通过大力宣扬制裁来进行威慑,而道德与知识之光能驱逐浑噩与蒙昧,起到对恶行的事先制约和防范作用。健康的公民社会必须普及尊重别人的生命权益这么个基本态度。这个社会要运行顺畅和谐,还必须做到不只是对人们发出这个不可那个不许的命令,还应该有能力告诉人们,如果你要喝酒,又有一件开车的事要办,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妥当的、不 ��害别人和你自己的。这方面,发达的汽车社会国家多年来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实践了不少阻止酒驾的方法,提出了一些经典的口号,比如"朋友不让朋友酒后驾车",就是一句普遍流行的话。作为战斗的主导者,政府首先应该深刻认识到,反对酒驾并不仅仅是交通问题,也不只是为了完成某个重大政治任务而搞的有时限的运动,这也是(而且必须是)一个用人性和知识的启蒙之光来照耀的战场。

    我在前面"美国及各国对酒后驾车的法律规定"一文说了BAC(血液中酒精浓度)怎么定义和测度,以及各国的法定指标,现在说说各级BAC指标对人的行为能力产生怎样的影响,导致酒驾人如何表现。这个表格取自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网站上,表内信息搜集自广泛的来源,包括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国家酒精滥用和酗酒研究所、美国医学协会、国家反醉酒驾车委员会等。

    BAC: 0.02%

    经典的身体效应:部分失去判断力,放松,轻微的身体发热,情绪转变

    很可能对驾车能力的损害:视觉功能减退(对移动物体的快速跟踪),同时做两件事的能力减退(分配注意力)

    BAC:0.05%

    经典的身体效应:夸张的行为,小肌肉的控制能力可能减弱(比如眼睛聚焦),判断力受损,往往感觉大好,警惕性降低,自我抑制的消失

    很可能对驾车能力的损害:协同能力减弱,跟踪移动物体的能力减退,操控方向盘有困难,对紧急驾驶境况的反应能力减退

    BAC: 0.08%

    经典的身体效应:肌肉协同变弱(比如平衡、语言、视觉、反应时间、听力),检测危险临近的能力更低,判断力、自控力、反应和记忆衰弱

    很可能对驾车能力的损害:不能集中注意力,短时记忆丧失,不能控制速度,信息处理能力减退(比如观察信号灯、视野搜索),感知能力受损

    BAC:0.10%

    经典的身体效应:反应时间和控制能力的明显恶化,语言含糊,协同能力低下,思维变慢

    很可能对驾车能力的损害:保持在车道内恰当位置的能力、适当使用刹车的能力减退

    BAC: 0.15%

    经典的身体效应:远比正常情况要低下的肌肉控制能力,可能发生呕吐(除非此程度的BAC指标是缓慢达到的,或者此人已对酒精不敏感),平衡能力大大缺失

    很可能对驾车能力的损害:车辆控制能力、对驾驶任务的注意力、必需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处理能力都严重受损

    另有一些来源也提供了类似的表格,其中,各种酒驾表现或许出现在略有不同的BAC指标区间,这跟研究的取样和分析方法有关,但是总的看,酒驾表现与BAC指标的大体关系趋势是一样的。还有的网站和出版物对酒驾表现做了更直捷的白描,目的是教旁人躲避危险,例如下面这段就来自一个"朋友清醒驾驶"网站:

    记住,很多时候,并不仅仅是酒驾者自己和车上乘员处于危险中,还有别的无辜人们受到威胁,所以,旁人也需要观察路上情况,看自己周围有没有酒驾分子,不要和他作对,让给他足够的空间,要防御性地驾驶,当然如果你更富有责任心,可以报警。这些迹象供参考。酒驾者的夸张和非同寻常的驾驶行为对旁人是最好的警告。

    1,无理由的快速或慢速或变速

    2,频繁换道

    3,超车时动作偏斜

    4,异乎寻常地靠近路牙或路肩行驶

    5,跨线行驶

    6,忽视交通信号

    7,在红灯或路口停车观望标志停车后,长时间不开动

    8,粗暴剧抖的起步、停车动作

    9,夜间行车不开灯

    10,大冷天开窗行驶

    11,行驶中司机把脑袋搁在车窗外

    上面这单子还可以继续列下去。不同地方的人,在不同天候,或许有不同表现。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体内的BAC指标,从而引发那些怪异表现呢?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饮酒的人和周围的亲友都想知道究竟怎么喝、喝到什么程度就构成了危险。发出这个探询是合情合理的,所以,也就有了专业人士的回答。

    专业人员列出了这些影响饮酒人身体BAC的因素:

    1,你喝了多少。摄入酒精多,当然BAC就高。

    2,你喝的多快。一般来说,喝的越快,BAC越高。酒精被吸收后,最终被肝分解掉。如果说饮酒是个过程,一边吸收进酒精,也有一边分解掉的酒精,要是喝的比较快,体内保留的就比较多。

    3,你的身体块头。同样的喝法,大块头的人比小块头的BAC可能要低些,因为块头大,体内水分总量就大,酒精被稀释,BAC(血液中酒精浓度)就低。

    4,你的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人,体内水分比例有所不同。

    5,性别。同等条件下,女人比男人的BAC上升快,因为女人的体内含有较少水分,身体的脂肪比例也较高,酒精不容易渗透进脂肪细胞,所以就较多留在血液里。

    6,腹内的食物。酒精是胃壁和肠壁直接吸收的,有食物,酒精就比较慢地吸收。空腹喝酒,BAC上升较快。但是有个误解,有� �说先吃点东西可以不醉,其实,喝进去的酒精都会被吸收,只是吸收的快慢而已。

    7,混合饮料种类。把水、水果与酒混合着喝,可能减慢酒精吸收进程,而含二氧化碳的饮料(可乐等汽水)能加快酒精吸收。

    除去这些因素,情绪和身体状况,最近摄入过的饮食和药物,也都会有影响。药物并不改变你的BAC值,但影响你控制自己身体与意识的能力,所以,美国等汽车社会国家有时候不是单纯提"酒后驾车",而是提"受影响状态下的驾驶"(DUI -- 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DUI是违法行为,包括任何原因造成的对驾驶能力的影响,但通常特指酒精与药物(包括毒品)。所以,测试"受影响状态下的驾驶"并不限于BAC一个指标,还配合使用当场测试办法,比如让驾车人单腿独立,或走地面的白线,是测平衡能力,要求他的眼睛跟着警察手拿的一个小东西转,是测反应能力。

    虽然专业人员拉出了影响BAC指标的因素的单子,这些知识不可能指导你精确控制自己的BAC值,以逃避警察检查。这些知识是帮助你好好理解酒精与人体和危险的关系的。因为人体内的酒精95%由肝脏分解掉,而肝脏完成此任务是个缓慢过程,只有5%的酒精随排尿、出汗、呼吸等排出体外,所以人自己控制不了进入体内的BAC水平,要想控制,唯一真正有效办法就是不喝。美加等国都有许多的网站提供表格或计算器,供人计算自己的体重、性别等条件下,喝多少某种酒能造成多高的BAC,本文就不引用了,一来他们使用的单位要换算到我们习惯的度量衡单位比较麻烦,还因为他们提供的也都是相对而言的大约数值,各个计算器的结果未必一致,何况也没把所有的可能影响因素都量化进去。我给一个数字,姑且给您个概念吧:根据这种网站的BAC计算结� �,换算成我们的度量衡和市面上的酒,一个体重85公斤的人喝半罐(约170毫升)10度燕京啤酒,体内BAC值就达到了0.02,这已够上了我国国家法规中"饮酒驾驶"的标准,在目前的严打中,将被"一律暂扣驾驶证三个月"。仅仅半罐啊!所以,还是别抱什么侥幸心理了。特别有意思的是,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州、省的驾照管理当局向驾驶人发放此类对照表,让驾车人知道自己能走多远。这是经典的"制止不了你,我就尽量驾驭你"的北美人做法,很聪明!

    有的网站上还介绍了人喝酒后多长时间体内BAC达到峰值。一个网站说:整个胃肠道都能吸收酒精,小肠担当了约四分之三酒精的吸收,因为小肠壁的表面积很大,约四分之一酒精被胃壁吸收。饮酒后,体内BAC达到峰值的时间,空腹的人平均在45分钟到81分钟之间,而不空腹的人要长些,平均在66分钟到127分钟之间。注意,这是说的平均值,而这平均值是从怎样的抽样得来的,我们并不知晓,何况,不同体重、性别、年龄、腹内食物多少,都影响到个案中的BAC达到峰值的时间,所以,这统计数字只有参考意义,并无对生活中某次宴饮暴撮行动的指导意义。把知识在可能的范围内,以合适的方式告诉人们,并不会促使人们利用科学知识去做违法的事,反而会帮助人们认识事情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理解法规的合理性,并心悦诚服地遵从。不在知识层 ��上对人们的探询做出诚恳的回答,企图掩盖,其实太不明智了,只会帮助那些有酒瘾的人就势装糊涂。愚民政策在这里绝对是只有弊,没有利。

    总之,酒精对人体的作用从喝第一口就开始积累了,并非达到某个指标才突然发力。通常来说,饮酒人的判断能力的减退,在他表现出明显症状之前就开始了。好多人说自己喝了若干杯还没事,那只是您的感觉,而意识不到自己行为能力下降,却往往正是能力下降的一个表现。即便还没上演酩酊大醉的戏码,安全驾驶的能力已受损了。

    研究表明,一个人BAC处于0.08-0.10之间,发生单车碰撞事故(和别的车无关)的可能性是BAC为0的至少十一倍,如果是年轻男人,则这个比数高达五十二倍!另一项研究结果则说,BAC到了0.05,上述危险增加的倍数就已达到四十多倍!这里要再强调一次,在美国、加拿大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即便驾车人的BAC还没到规定的非法值0.08,警察也可以当场实施逮捕,只要警察判断驾车人行为能力已在酒精或药物下严重受损,即可。既然要严打,我建议中国的警察也获得这一权力,我还强烈建议反酒驾之战不应该只是搞服务于某个政治任务的运动,而是要打持久战。

    前面说过,反酒驾不应该只是一场法律的战斗,我们也谈过了知识理解的部分,那么在家庭、亲人、朋友之间,一场聚会下来,怎样防止酒驾发生呢?此时有三方被涉及:意欲酒驾者、现场亲友、聚会主人。"朋友不让朋友酒后驾车",多年前就是北美汽车社会的口号。下面这些内容主要来自俄克拉荷马大学网站和"朋友清醒驾驶"网站。这部分内容尤其让我感动,因为不是对酒驾者喊打喊杀,也不是堆砌专业术语,而是谈论具体的防范方法,有些堪称技巧,就好象有人辅导你谋职技巧、社交技巧,在这里讲授的是帮助朋友和自己避开危险的技巧。这是真正有力量的人性关怀。此类网站以及相关的出版物不少,很难想象它们是赢利的,但是花了很多功夫在做,到处皆可见到。

    好了,刚才说了,这场合有三种人:意欲酒驾者,亲友,聚会主人。就分别说说这三种人各自可以怎么做。

    对意欲酒驾者的建议很简单,老生常谈了,关键是真的能管理自己的行为:

    1,要开车就别喝酒,要喝酒就别开车。

    2,赴聚会之前,选定一个不喝酒的朋友作为代驾人。可以和朋友轮流互相代驾,这次你开车,下次他开。

    3,去做客之前,弄清楚有无可能留宿。

    同赴聚会的亲友,可以这么做:

    1,如果意欲酒驾者是你的密友,首先用柔和的方法,要平静,开着玩笑说,让气氛轻松,尝试把话说的像是你在替他效劳,让他知道自己喝的太多,若是由别人帮忙开车,或者叫个出租车,会比较好。

    2,如果你并不很熟识此人,就通过他的朋友,让他们劝他交出钥匙。通常他会听的。

    3,如果是配偶、至亲,明白告诉他要是他坚持开车,你不会跟他走。你要坐别人的车,或者坐公交车,或者叫出租。

    4. 要是他已经神智不清,找到他的钥匙,拿走。多数情况下,他会以为钥匙丢了,也就半推半就地被迫另找回家的办法。

    5,有一点非常重要,可能的话,尽量避免令对方尴尬,避免冲突,要礼貌而坚定,尤其当对方是男人。但是不管怎样,你都不要放弃。次日早上,你会拥有一个更清醒、安全、可亲的朋友。

    作为聚会的主人、举办人,有哪些做法去尽到自己的责任呢?是的,作为主人,有责任采取主动的事先设定的防范措施。如果你的聚会打算提供酒精类饮料,那么:

    1,事先关照提醒你的客人聚会后回程的交通问题。

    2,安排好提供酒精类饮料的时间表,只在前段提供这类饮料。

    3,绝不迫使客人喝酒。

    4,礼貌而坚定地劝阻确已受到酒精影响的客人自己开车离去,表明你是关心疼爱他。客人有可能不太高兴,但你是为了保住他的和别人的生命。

    5,如果你能开车,那么开车送他回家,你是主人,有义务这么做。

    6,如果你也不能开车,那么或者安排别人送他回家,或者叫出租车,你可能需要先付给司机车费。

    7,留宿客人。

    8,倘若劝说无效,就拿走他的车钥匙,任凭他大发雷霆也罢。

    这些是非常具体的社交指南类的建议。尽管文化环境不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也会有不同,但是这种细致的建议,透露的胸怀则不仅关于个人安全,也不仅仅是酒品和驾德,还关于尊重别人生命权益的态度,这点非常重要,正是现在一些上街横冲直撞的人所缺乏的。他们撞死了人,还说一句"不就是掏钱嘛"。面对这些人,其实不是法律打击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需要人性基本道理的回归。所以,这部分脚踏实地、追求实效的指南,对我们的反酒驾之战也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最后再重复一次美国街头标语常能看见的那句话:"朋友不让朋友酒后开车。"有个网站在后面又补了几个字:切切此布(Pass It On)。

    梭镖党的最新更新:
  • 西北望,那一块精彩的中国(下) / 2009-07-22 22:37 / 评论数(2)
  • 西北望,那一块精彩的中国(中) / 2009-07-22 22:37 / 评论数(4)
  • 西北望,那一块精彩的中国(上) / 2009-07-22 22:36 / 评论数(0)
  • 上一秒宿醉,下一秒开会 / 2009-07-03 09:57 / 评论数(0)
  • 英雄张秉贵和种群内善良 / 2009-07-01 22:46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命运之交响——扼住理性的咽喉

    Mon, 17 Aug 2009 10:24:00 +0800

    作者:李对龙 | 评论(2) | 标签:命运, 贝多芬, 瓦格纳, 勃拉姆斯, 康德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开始便是凝炼的四个音符,组合出如洪涛海啸、苍松劲柏般的旋律,而后的或如微漾潺溪,或如山峦大川,或如圣堂厦宇——无不或震撼、或穿透、或流入——人的内心深处。

    这是一部让我心生敬畏的乐曲,犹如我对德国这个国家的感受一样。听懂了《命运交响曲》你也许也就理解了德国,这个既诞生了康德哲学却也孕育了希特勒纳粹的国度,既创造了辉煌的现代文明却也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国度。

    德国甫一诞生便是个矛盾体。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利与弊都被德意志人充分接纳,并发挥到极致。人本主义思潮的传播,宗教改革、世俗政权的兴起,主权国家观念的诞生,最终推动着德国走向真正的统一。但是,极度的理性却也 ��含着极度的脆弱,犹如一根弦一般,一旦崩解便会引燃狂热之火,尤其是对日耳曼这样充满血性的民族而言。

    狂热可分为两种:极度感性与愚昧而引发的狂热与极度理性与智慧而引发的狂热。前者,比如中国当代的极端民族主义火焰,我们终究可以以理性来将其熄灭。而后者,却是由理性之弦的崩解所引燃,比如当年的法西斯主义,此时理性便成了火上浇油的东西,或者说理性已毫无意义可言。

    我们如何才能扼住理性的咽喉,并且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贝多芬生活的年代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前期,正是德意志早期的封建割据国家普鲁士与奥地利异军突起的时期,以两国为主体组建了德意志联邦,德国正处于走向真正的统一、建立民族主权国家的前夕。历经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洗礼,日耳曼人已经具� �了足够的思想觉悟。人们唾弃支离破碎的封建割据,盼望主权国家的统一,寻求个体权利的保障机制与群体归属感。

    当时,黎明前夕的德国——包括整个欧洲——都处在一种焦虑当中。这是一种理性与理念、觉醒与觉悟、个体与群体、公民与国家、权利与权力的焦虑——《命运交响曲》所展现的,便是这样一种复杂的焦虑感。它高扬的是人类文明的旗帜,挑战的是上帝的神威。它暗暗标示着理性之弦的愈加绷紧,一触即发。而它的极限,便暗含在了贝多芬最后的巅峰之作《合唱交响曲》中了。

    依然地大气磅礴,依然地华丽绚烂,依然地憾动人心,依然地意蕴深远——《合唱交响曲》所展现的,既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音乐才赋,也是这位终生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音乐家内心的——理想国。交响曲第四乐章别出心裁的� 声合唱《欢乐颂》,无疑是他向这似乎即将到来的"理想国"的献礼。音乐家满怀欣喜地告诉我们,欢乐是靠我们自己争取来的,而非上帝的恩赐,欢乐一定属于我们!

    沉浸在欢乐中的人们并未预知到,理性之弦行将崩解,悲苦将笼罩大地。唯有静居乡村的哲学家康德发出了质疑的声音:"现象界是妄非真,而德性就是力量,实践理性的自主所导向的德性的圆成才是生命的超越之路,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大自由。"康德已经预知到了人类过度标榜自身之理性的后果,并且指出了一条"超越之路"。但这谆谆之言在当时是多么地不合主流之拍(用当今中国的时髦话语说就是多么的不和谐),终被狂欢的人们所忽视。

    贝多芬之后,德国音乐史上出现了一对交相辉映、相反相成的双子星:瓦格纳和勃拉姆斯。

    十九 ��纪,"理想国"的制度根基已在欧洲确立下来,但人们却并未真正享受到多少欢乐,欧洲大地上冲斥着纷争、反复、混沌与惶恐,随之而来的便是理性之弦在整体范围内的趋向崩解。但终还是有少数理性与理念的掌控者,比如瓦格纳和勃拉姆斯。

    两位音乐家都深受自己的前辈贝多芬的影响。瓦格纳的歌剧承袭了贝多芬作品的大气与绚烂,却更加激情与张扬。勃拉姆斯的交响乐则更直接地继承了前辈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却更显出温情与圆熟。瓦格纳除了是个音乐家外,还是个革命的践行者。他积极入世,紧随时代,亲身参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甚至拿起武器与敌人战斗,后流亡国外,待德国共和政权巩固他重返祖国时,他已誉满天下。博拉姆斯则于低调中终生沉浸于艺术创作中,退避三舍,悠然南山,以温情 ��脉的态势将自己的理念融入作品,融入听者的心底。

    当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所宣扬的人类理性,已走上一条势必崩溃的不归路,瓦格纳与博拉姆斯是少数能自主而自我地扼住理性之咽喉的人。由于大势已定,根本的前途脉络也已明晰,所以他们已没有了贝多芬的满心焦虑,而是——瓦格纳更富于激情,是理性的激情化,这可溯及至黑格尔。博拉姆斯则敛于温情,是理性的温情化,这可溯及至康德。

    当理性之弦崩解之际,真理丧失了本初之意义,人们失去了理念作支撑,那些极少数能够掌控理性与理念的人,便在混沌中拥有了巨大的能量。他们可以成为上帝与英雄,或者创造出上帝与英雄;也可以成为撒但与枭雄,或者创造出撒旦与枭雄。一切都只在一念之间。

    很不幸,瓦格纳走上了后一条道路。他和他的� �品极力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宣扬统治世界的诉求,充斥着种族仇视、反犹太的情结。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痛心于德意志支离破碎的费希特和黑格尔,分别提出了民族精神学说和国家学说。德意志人在"民族"、"国家"的旗帜下,以及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等前贤所创立的现代政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赢得了国家的统一和主权的独立。贝多芬的作品在焦虑和欢乐当中,已明显表现出了时人将这些精神推向负面的倾向。直至瓦格纳,德国的统一和强大让他可以肆无忌惮地将民族和国家学说推向极端,同时代的尼采也可以豪情万丈地高呼:上帝死了!世界没有上帝,假若有,我又怎能容忍自己竟不成为上帝!

    加之当时各国内部社会政治环境的动荡,发展中的资本主经济遭遇阵痛,以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局� ,这一切都昭示着理性之弦的完全崩解。狂热之火已经引燃,一切都已注定。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应运而生",昭示着二十世纪势必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

    马克思所表现出的彻底唯物主义的冷峻立场、对康德与黑格尔的承袭与诟病、对当时资本主义弊端的透彻分析、对"共产主义乌托邦"全面而细致的描画,以及他坚定的暴力革命观念、一元化的政体理念、极富鼓动性的革命号召和诱人的革命前景描述,还有他那一套被他的徒子徒孙们当作了不伦不类的、庸俗至极的"相对主义"来用的哲学辩证法理论——这一切都使马克思和他的学说具备了温情与激情的双重面目,也决定了共产主义学说的鼓动性、伪装性、诱骗性、善变性、残酷性、破坏性和顽抗性等等被后世应验了的特征。法西斯主义可在血的代价面前被一指戳破,使人们� 然醒悟,而共产主义则在温情与激情的双重面目掩盖下,继续兴风作浪。

    伤痕累累地走出二战硝烟的欧洲,终于明确地选择了回归,回归上帝,回归康德,回归人权宣言,回归宪法政治。人们重拾康德所赞叹所敬畏的两样东西: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他所构想的"普遍立法的公民社会",也成为了战后欧洲一体化运动的理论根基。

    普遍立法,意志自由,人是目的——这皆是世间最基本的律令法则,是无需理智推演的发乎人之内心的"宇宙与神启示于人的律令"。最明显的例子,世俗法条规则中有众多的"当然"条款,它们往往是我们的理性逻辑所无法推演的。而之所被人们"当然地"接受,追根溯源,因为它们皆是以世间最基本的律令法则为根基而建立起来的,是抽象的人内心的道德法则外在的具体化。比� 美国《独立宣言》在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时,将公民对这些权利的享有视为是不证自明的。

    头上的灿烂星空则"时时告诫我们人的渺小与无知,让我们体会自身的渺小,感悟现象界的短暂;仰望苍穹,造物主的博大启示物如的了义,引领我们接近天地的大光明,证会生命的真谛"——"吾人乃以造化所赐的智的直觉体证心灵中的道德律,躬自践行,以意志的自主从自然走向自由。"

    历尽磨难与教训,我们终于在诚惶诚恐中扼住了理性的咽喉。但温情与激情也并未消失,与理性崩解时理性的温情化与激情化恰恰相反,现在则是温情与激情的理性化。温情的理性化体现在哪里?体现在甘地身上,体现在马丁·路德·金身上,体现在特蕾莎修女身上。激情的理性化体现在哪里?体现在议会里的唇枪舌剑上,体现在暴君萨达姆的被依� 处决上,体现在欧洲缓慢而坚定的一体化进程上。

    梳理至此,只希望能于我们有所借鉴,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晰——仍受奴役、仍然狂热的东方,也终要扼住那理性的咽喉,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2007年10月

    李对龙的最新更新:
  • 暗夜遐思 / 2009-08-11 20:58 / 评论数(3)
  • 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 / 2009-08-04 22:41 / 评论数(9)
  • 救赎 / 2009-08-01 23:00 / 评论数(2)
  • 《东京审判》"审"出了什么? / 2009-07-29 22:28 / 评论数(5)
  • 同一首歌 / 2009-07-28 00:12 / 评论数(0)
  • 返回顶部

    我爱麦兜

    Mon, 17 Aug 2009 09:53:00 +0800

    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12) | 标签:麦兜响当当, 麦兜, 许志永, 品德, 才能, 社会

    走进电影院,发现看"麦兜响当当"的原来大部分是成年人。从春田花花幼稚园开始捧场,其实我们这些喜欢麦兜的大人,就是因为从麦兜身上看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矛盾,从麦太的身上,看到了揾食的甘难(广东话:生活不容易)。

    而且,麦兜电影,不会展现奇迹,比如这次,麦兜上武当山学武,并没有在武林大会上有奇迹发生,就好像很多人期待的,突然成为了功夫熊猫里面的阿宝。麦兜还是麦兜,直肠直肚,不会说谎,脑子不懂转弯,而且有点懒,所以读书还是不断肥佬(不及格),但是手很巧,依然喜欢做一些在大人看来没有用处的东西,比如折个纸鹤给辛苦一天的妈妈。而麦太,这次去了内地希望能够像她所听到的那些奇迹一样,能够大展拳脚赚到钱,当然最终还 ��回到香港的大角嘴:原来安定才是最好。

    在大人看来,麦兜这个小孩子实在太蠢,甚至可能致商有问题,在这个时代没有竞争能力,不过谁知道呢?或许就好像电影那样,麦兜长大,他的缺点就会成为这个世界上已经稀有的优点,于是他自然会与遇到欣赏他的人。

    电影里面,教授给麦兜的智力报告写了这样一句话:他不是蠢,而是太善良。因为这个社会太功利,太现实,于是,善良便是代表了愚蠢,甚至不识时务。想到许志永的中国梦:

    "我希望我们是个自由、幸福的国家。每个人不需要违背良心,只要靠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就可以找到合适的位置;一个简单而幸福的社会,人性的善得到最大的张扬,恶得到最大的抑制;诚实、信用、友爱、互助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没有那么多烦恼和愤怒,每一个人脸上是纯� 的笑容。"

    而麦兜,因为他生活的地方,才让电影里面长大之后,那个安定幸福的生活成为可能,也能够说服大家,因为,只是依靠才能和品德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在很多地方,还是一种奢望。

    闾丘露薇的最新更新:
  • 我的首尔假期 / 2009-08-14 22:00 / 评论数(7)
  • 感慨 / 2009-08-12 22:19 / 评论数(33)
  • 坏人 / 2009-08-08 05:55 / 评论数(36)
  • 好人 / 2009-08-06 06:40 / 评论数(15)
  • 周末散记 / 2009-08-02 20:58 / 评论数(31)
  • 返回顶部

    此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请不要直接回复该邮件,该服务由Feedsky提供技术支持,祝您使用愉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